漢人劉秉忠(1216-1274),字仲晦,初名劉侃,因信佛教法名子聰,任官後而名秉忠。劉秉忠自幼聰穎,八歲入學就能日誦文數百言。十七歲為邢台節度使府令史,以便於就近奉養其親。劉秉忠為令史時常鬱鬱不樂,一日感歎道:我家世代為官,難道我寧願淪為書記小吏嗎?大丈夫生不逢時,隻有隱退以待時而起。便棄官隱居於武安山中,先入全真道,後出家為僧,被天寧寺虛照禪師收為徒弟。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之前,海雲禪師奉召,路過雲中時聽聞劉秉忠博學多才,邀與同行。劉秉忠拜見元世祖後,元世祖發現劉秉忠於書無所不讀,尤其深入研究《易經》及宋邵雍《經世書》,至於天文、地理、律曆、占卜無不精通,天下事了如指掌。元世祖甚是寵愛,留其身邊供職。
至元八年(南宋鹹淳七年)1271年12月18日,忽必烈將國號由“大蒙古國”改為“大元”,從大蒙古國皇帝變為大元皇帝,“大元”國號正式出現,忽必烈成為元朝首任皇帝。至元九年(南宋鹹淳八年)1272年二月,采納劉秉忠的建議,改元中都為元大都,宣布在此建都。
至元元年(1264),一位任翰林學士承旨叫王鶚的上奏說:劉秉忠在皇上還當藩王時就跟隨侍候皇上。皇上登基,萬象更新,劉秉忠卻還穿著出家人的衣服,也沒有封號,是不適當的。忽必烈即日便拜劉秉忠光祿大夫,位太保,參領中書省事。光祿大夫位一品,太保不僅是一品官,而且位列三公。劉秉忠位極人臣,可見元世祖忽必烈對劉秉忠的重視與信任。忽必烈封了劉秉忠官後,又下詔讓他娶翰林學士竇默之女為妻,並賜與府第。而劉秉忠也不辜負忽必烈的恩寵和信任,以天下為己任,事無巨細,凡事關國家者,總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忽必烈也就對他更為信任。他舉賢薦能,全出自公心,經他識別提拔的人,差不多都成了名臣。
劉秉忠除了在治理地方很有一套,在軍事上劉秉忠也絲毫不輸給那些軍師。在忽必烈遠征雲南大理國的時候,有次忽必烈派使者勸降敵軍,但是被昏庸的敵方殺死了使者,大怒之下的忽必烈命令屠殺整個城的人以示報複,劉馬上出來製止,認為這不是那些無辜百姓的錯。之後劉每次都告誡忽必烈一定要對百姓同等看待,不可以沉迷殺戮,要珍惜人命。於是忽必烈下令如果有人肆意殺人,焚燒百姓的住所,那麽就要嚴懲他們。並且還把俘獲的人都給放了。這個為他之後消滅南宋,統一全國打下了深厚的民眾基礎。畢竟對於百姓而言,能平安生活就是最大的事情,誰來統治他們並沒有什麽區別。
劉秉忠建議忽必烈要效仿周公治理朝政這樣才能獲得國家的強盛,周公治理之下才能夠得到周朝800年的江山,所以他希望當時的元世祖能夠積極采納他的建議。他在用人方麵也向元世祖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他認為在朝廷內部宰相的作用非常大,在朝廷外部將領的作用非常大,所以要充分的協調好這兩部分的關係,這才是國家非常重要的事情,隻有按照這種方法循序漸進的去進行治理,那麽國家一定能夠繁榮昌盛起來,對於一些有政績的官員要對他們進行破格提拔,而對於某些辦事不好的就要將他們革職查辦。
對於百姓,他提出雖然百姓的數量非常多,但是天下百姓生活困苦,因為經曆了很長時間的戰亂,很多的百姓都過著流離失所的生活,他們不能夠承受政府的徭役,所以政府應當體恤他們的辛苦,要讓他們少繳納賦稅才能夠慢慢的恢複農耕生產,而且要治理官府的貪汙行為,如果出現貪贓枉法的就要進行嚴懲,通過這種辦法可以讓百姓獲得比較安定的生活,最終也能實現國家經濟的發展,實現元朝的強大複興。
他還提出了百姓和國家之間是一種魚水關係,曆朝曆代都將百姓作為治國之本,如果不能夠重視百姓的生計,就會搞得民不聊生,那麽國家統治的根基就會出現動搖,最後也就不能夠很好的治理國家了,這些都是劉秉忠提出的非常有效的建議,這些建議的提出實際上也有很大的作用和意義。
他不但為元王朝建立了一係列的政治製度,而且以《周禮·考工紀》關於都城建設為指導思想進行規劃修建的元大都,被譽為“大元帝國的設計師”,甚至元朝的國號也是出自劉秉忠的建議。劉秉忠除幫助忽必烈設計了建國的藍圖外,他還是元朝兩座都城即上都和大都的設計者,在中國乃至世界的城市建設史上,留下了世人驚歎的極其輝煌的成果。1256年,忽必烈要求劉秉忠在桓州東、灤水北設計修建一座城,劉秉忠用了3年的時間完成了這一工作。城修好後,取名開平,後來升為上都,忽必烈就是在此登上皇帝寶座的,其遺址在今內蒙正藍旗東20公裏處。
至元三年(1266),劉秉忠又奉命在原燕京城東北設計建造新的都城,取名大都,即今天的北京城前身。大都從至元四年(1267)開始修建,到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完成,共用了18年時間。劉秉忠雖然沒有看到修好的新都城是什麽模樣,但大都的藍圖是他為主設計的,因此,仍不影響他作為世界史上最偉大的城市設計師之一名垂青史。
至元十一年(1274),劉秉忠跟隨忽必烈巡幸上都,住上都南屏山,八月,端坐無疾而終,享年59歲。忽必烈聽到他辭世的消息時大驚,對群臣說:秉忠追隨我30多年,小心慎密,不避風險,言無隱情,他精通於陰陽術數,很多事情他都預先知道,詳情隻有我清楚,其他人是不了解的。於是下令,遣禮部侍郎趙秉溫護送劉秉忠的靈柩還葬大都。作為漢人大臣的劉秉忠最後也得到了漢人的唾罵,因為它是幫助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人們紛紛指責他,甚至他老家的墓葬也不放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