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母中淘篩曆史的細節

西人資料中搜尋關於中國的點滴
個人資料
元亨利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書的信息)上海外灘公園與“華人與狗不得入內”

(2017-10-08 13:53:08) 下一個

“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上海外灘公園的牌子。我在看書時,留心了一下關於上海的書,隻看到這一本裏,有專門章節探討這個問題,當然,可能還有其它的書,我沒看到。
The Bund Shanghai: China Faces West 作者是 Peter Hibbard,由  Odyssey Books & Guides 於2010年出版。

其中有一章No Dogs and Hardly Any Chinese(這句還真不好翻,試一下:“狗不得入,也基本沒有中國人能入”),就是說這個問題。(第55頁--)裏麵提到:
上海外灘公園起源於1860年代,1868年,公園建成,有柵欄圍起來,並向公眾開放。但是,所謂“公眾”不包括本地人,1871年,上海城管委員會(SMC--Shanghai Municiple Council)明確規定:“該花園須形成一種安靜的英國公園的氛圍”。從最初的日子,這個公園就不讓大多數中國人進入,隻允許受人尊敬的,衣著體麵的中國人,以及跟外國人一起來,並為外國人工作的中國人進入。即使如此,外國人還是不斷抱怨公園裏中國人太多。1880年代,事情升級,不能進公園的中國士紳提出抗議,1885年11月的華北日報(North China Daily News)的社論對此進行了評論,說:如果沒有限製,小小公園裏會擠滿中國人,說話聲音嘈雜,外國人會被冒犯,中國人的習俗,沒有使用手絹的習慣,也不禁止大聲清喉嚨,花草樹木不久就會枯萎。但是幾個月後,社論的調子又變了:交租金的中國人要求同樣的權利,他們在這塊土地的管理上沒有發言權,在投票人的會議上也沒有位置。再加上,花園是僅僅按照外國人的品味而設計的,其唯外國人享受的政策也是臭名昭著。中國人發現:其他亞洲人,包括日本人和朝鮮人可以進公園,其中有些人是很不體麵的人物,而且有繩索牽著的狗也可以進入。上海城管委員會的解決辦法是另開一個中國公園,在蘇州河邊,虎丘路和四川路之間,1890年開放,沒有人種的限製。但是,除了在此處水邊停靠船隻的人,中國的精英和外國人幾乎沒人來,來的都是中國普通老百姓。而公共花園則開始堂而皇之的禁止中國人入內。即使如此,老外還是抱怨,主要是針對中國阿媽(amahs),她們在公園裏帶外國孩子,卻讓這些孩子們亂跑,踩傷了花朵,破壞了音樂會氣氛,還有就是對狗的投訴。
公園門邊貼有公園規則,對這些問題有明確規定,雖然那句“華人與狗不得入內”從來沒有出現在規則中,但是分別有關於狗,兒童的管理,座位的使用和準入權等的條款。1903年版的規則中有“除了照顧外國人的中國人外,其他中國人不得入內”的字樣,1917年版的規則比較中性,沒有提到中國人的問題,毫無疑問,這是為了安撫中國人的不滿和與外國人的磨擦。但是之後版本的規則中,中國人不能入內,而被歸入另類(others)。不談分類的術語,規則中的歧視是很明顯的,中國人與狗是放在同等的地位。而中國人的觀念中,狗是對人有侮辱性的語言,很長時間裏,中國人相信,確實有“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規則存在。自1926年,這所公園和上海其它外國公園都開始討論對中國人開放的問題,當時中國商會(Chinese Chamber of Commerce)的三名成員與公園管委會進行交涉,到1928年6月,公園的大門才對所有人開放,但是要收十個銅板的門票,當時這是一般人半天的收入,這個規定把低收入人群,不管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比如白俄--都排除在門外,狗還是不得入內。此後,華北日報記者報道說對所有人開放後,公園基本上還算正常,隻不過有些中國少年會躺在椅子上。關於過分擁擠的抱怨也開始出現。到1933年,上海人口有三百萬,通常一天裏,此公園售出一千五百張門票也算正常吧。
到了日據時期,日本人非要帶他們的狗進入公園,英國的公園規則已經管不了他們了。1943年8月1日,外國租界被收回,兩天後,所有公園就免費對所有人開放了,上海還開始去除英美街名和標識(signs)。
這個公園今天被命名為黃浦公園,裏麵有外灘曆史博物館,就在1990年樹立的人民英雄紀念碑邊。

1880年代公園入口

1911年,為慶祝英王喬治五世(King George V),唯一允許中國人進入公園的日子。

公園大門

門上牌子,寫著“Dogs are not allowed to enter the garden unless led.”無人帶領的狗不得入內。以前發過的Vera Vladimirovna Vishniakova Akimova 寫的《在革命中國的兩年》(Two Years in Revolutionary China, 1925-1927)一書裏,學中文的作者1925到1927年到中國給蘇聯人擔任翻譯,在上海見過公園門上是兩塊牌子,一塊說的是狗,一塊說中國人。

書裏還有一份1917年的公園規則:
Public and Reserve Gardens Regulations  公共和保留花園規則
 1. The Gardens are reserved for the Foreign Community.
花園隻為外國社區服務
2. the Gardens are opened daily to the public from 6 a.m. and will be closed half an hour before midnight.
花園每天從早上6點對公眾開放,夜裏11點半關門
3. No persons are admitted unless respectably dressed.
衣冠不整者不得入內
4. Dogs and bicycles are not admitted.
狗和自行車不得入內
5. Perambulators must be confined to the paths.
兒童車必須在道路上行走
6. Birdnesting, plucking flowers, climbing trees or damaging the trees, shrubs, or grass is strictly prohibited;  visitors and others in charge of children are requested to aid in preventing such mischief.
嚴禁掏鳥,拔草,爬樹或破壞樹木、草坪;帶孩子的參觀者和其他人必須負責禁止他們幹這些事
7. No person is allowed within the band stand enclosure.
樂隊區不得入內
8. Amahs in charge of children are not permitted to occupy the seats and chairs during band performance.
帶孩子的阿媽在樂隊演出時不得占用位子和椅子
9. Children unaccompanied by foreigners are not allowed in Reserve Garden.
沒有外國人陪伴的兒童不得進入保留花園
10. The police have instructions to enforce the regulations.
警察有權執行這些規則。
   By Order.
    N. O. Liddell
          Secretary  

 

20171006/20170915

 

2017.11.11補

另一本書 Shanghai 1949: the End of an Era,這基本上是本影集,攝影師叫 Sam Tata  前麵介紹由(Introduction by) Ian McLachlan寫作,出版社是 Deneau Publishers ltd ,於1990年出版。裏麵提供了一條信息:

p22, I ask him if he ever came across any anti-Chinese feeling in Shanghai, the city where some of the benches in one of the parks had tasteful little plaques on them saying: NO DOGS OR CHINESE ALLOWED.    

這是在前麵的簡介中,所以是“我”(I)指Ian McLachlan,他采訪了很多在上海住過的人,請他們談上海。這段裏的“他”(he)指一位采訪對象是個中國人,Joseph Hsia,應該是姓謝。但是下麵的話並不是謝先生說的,作者說,在上海某公園裏的某些凳子上有做得很有品位的小牌子,上麵寫著:華人與狗不得使用(NO DOGS OR CHINESE ALLOWED)。所以畢竟還是有“華人與狗”的字樣。

p25 K.P. smiles briefly behind his glasses, sips some more tea and then goes on passionately: "If you walked into the Hong Kong and Shanghai bank, you had two sections, one for foreigners, one for Chinese. Even though your section might be crowded like hell and the other section was deserted, you could never go over to that side.

25頁上,Ian McLachlan就外國人對中國人是否有歧視的問題又采訪了另一位中國人叫K. P. Cheong(是在1949年之後的香港),他說:在匯豐銀行,有兩個區間,一個是給外國人的,一個是給中國人的,不管其中一個區間有多擁擠,哪怕另一個區間沒有人,你也不可能到另一個區間去。

20171111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元亨利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覺曉' 的評論 : 噢,謝謝!
覺曉 回複 悄悄話 是博主豆腐幹給我留言的,國外有研究,已經是學科範疇。所以讀你這篇文我想到的。
元亨利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覺曉' 的評論 : 什麽是“上海學”?上海已經成學了?那應該也有北京學之類的?
覺曉 回複 悄悄話 上海那時還有大雪啊。這本書,大概也算是上海學一類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