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母中淘篩曆史的細節

西人資料中搜尋關於中國的點滴
個人資料
元亨利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漢米爾頓之死

(2006-06-14 12:39:39) 下一個
時間:二OO四年七月十一日,地點:新澤西州維豪肯,人物:身著兩百年前古裝,手提老式手槍的漢米爾頓與伯爾。隻見兩人四目相對,神情嚴肅。一切跡象顯示這是一場舊時上流社會盛行的決鬥。說時遲那時快,隻聽一聲令下,兩人同時舉槍。槍響處,漢米爾頓應聲到地,伯爾卻毫發未傷。當然,這隻不過是一場曆史事件的搬演。有趣的是,兩位演員確是漢米爾頓和伯爾的後人,但他們早已“曆經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可整整兩百年前的今天(1804。7。11),亞利山大•漢米爾頓(Alexander Hamilton)與愛榮•伯爾(AaronBurr)可是真槍實彈的決鬥了一場。結果漢米爾頓重傷,第二天死於位於今天曼哈頓下城的一所醫院。此漢米爾頓非彼漢米爾頓,即是中國人都耳熟能詳的美國共和國創始人之一的那位漢米爾頓。可是恐怕沒多少人知道漢米爾頓死於決鬥,以及決鬥背後的曆史事件,更不用說伯爾還是當時的美國在職副總統。
亞利山大•漢米爾頓於1789年三十四歲執掌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長,時財部比美政府其它所有機關部門加起來還要大。漢米爾頓不負眾望,一手恢複被戰爭債款拖得破產的國家信用,他是美國第一套稅收,預算和財快製度的設計師,並在他監督下,美國建立了第一支海岸警衛隊(CoastGuard)。新生的聯邦政府的八十五份重要文件,漢米爾頓起草了其中五十一份,使年輕共和國的憲法得到闡釋。如果說華盛頓,傑佛遜是高瞻遠矚的思想家,亞利山大•漢米爾頓則是才華橫溢的實幹家。這樣一位天才人物,為什麽會卷入決鬥?
原來,美國初創之時,政界的個人攻擊盛行,報紙媒體煽風點火比起今天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連國父華盛頓,傑佛遜都不能幸免,漢米爾頓當然也不會被放過。華盛頓,傑佛遜們對待傳言的態度是不予理會,讓它自生自滅,不攻自破。
漢米爾頓則不一樣。他出身低微,少年在孤兒院度過,憑著出眾才華入王家學院(哥倫比亞大學前身)深造,參軍後升為炮兵連連長,更憑軍功一躍而為華盛頓的副官,戰後由議員而入長財部。可是這些文治武功,並未減輕漢米爾頓對低微出身的自卑感。他對任何有關他的流言極為敏感,又喜歡以上流社會人士自謵。當報界說他是雜種,混血兒,傲慢的暴發戶,搞婚外情(這些指責有些真,有些假),漢米爾頓奮起反擊。他采用的手段,也是當時軍人,政客及自封的貴族們喜用的--決鬥—這種從歐洲大陸傳入美國的中世紀陋習。“決鬥”號稱是捍衛個人榮譽的“公正”方式,但曆史上不乏利用決鬥去除政敵的例子(俄國詩人普希金即是。巴爾紮克的小說對決鬥有描寫)。漢米爾頓是個中老手,六次向流言傳播者挑戰,每次都讓對方倒歉讓步。
伯爾與漢米爾頓早有梁子。1801年,漢米爾頓參於挫敗了伯爾的總統競選,1804年春,漢米爾頓又使伯爾未能如願當上紐約州州長。伯爾於是向漢米爾頓發出決鬥挑戰,借口漢米爾頓在一次阿爾巴尼(紐約州府)的晚宴上講了伯爾的壞話,漢米爾頓接受了挑戰。時年漢米爾頓四十九歲,但已不是過去那麽血氣方剛了。1801年漢米爾頓的兒子死於決鬥,更讓漢米爾頓對決鬥產生了一種近乎宗教般的敬威感。但他認為伯爾腐敗又不檢點,如不接受有失身份。但他已對真刀真槍的捉對廝殺失去了興趣,於是決定放空槍,把自己暴露給對方,心懷僥幸伯爾也會紳士風度,僅傷其手腳而不取性命。漢米爾頓想錯了,伯爾可是玩真的,一槍索命,年輕的共和國就此失去了一個最有才華的舵手。二百年來,大浪淘沙,洗滌了人們記憶中曆史人物的細節,留下的是他們的豐功偉績。偉人也是人,政治上的遠見卓識與生活上的平庸可以統一在一個個人身上,唯其如此才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活人。
伯爾事後為避免謀殺罪,遠遁他鄉,1836年死於隱居。
2004年是漢伯大決鬥兩百周年,適逢美國總統選舉,雖然決鬥早已取締,報紙媒體的人身攻擊,品性謀殺(characterassassination)卻仍屢見不鮮,曆史總是在前進中重複。有時突發狂想,與其費時費力又費財,最後說不定還將錯就錯在千兒八百選票上,倒不如讓兩位候選人一槍定勝負事。。。。。。
近來讀紐約時報時,一條消息吸引了我的注意,報道說新澤西州有一幢房子上市賣,原房主,是一位十九世紀的女士,社會名流.這位女士,恰恰是伯爾的情人,伯爾逃亡時,就住在這座房子裏.伯爾家後代在接受紐約客雜誌采訪時說,他們家裏對祖上與漢米爾頓的事,避爾不談.

本文取材於《紐約時報》,《波士頓環球報》有關文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