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於劉亞洲的文章我的理解

(2006-05-17 10:25:40) 下一個
其實這篇文章所談到的問題或者說觀點,並不是劉第一個提出來的。不過由於作者憑借深厚的文學功底,使得整篇文章有很大的震憾效果,可讀性很強。

為什麽說他比張昭忠強呢?

因為劉的出發點是基於戰略高度,而且對高科技戰爭認識也很深刻;而張的的出發點是基於戰役戰術高度,視野很窄;並不是說人民戰爭有什麽不好,但拋開了伊拉克國內實際情況,結果隻能令人逸笑大方。

個人認為,劉的最有價值的部分有兩點,一是美國和其他國家軍事科技的“代差” 問題;另一個是戰略上的心理戰問題;而後者可算是說出了中國的“命門” 。

關於武器的代差問題,據我所知道,在91年海灣戰爭後,中國軍內就有人提出了。對這個問題,不是讓人一下子就能深刻體會的。大家隻要往回想,鴉片戰爭時期英軍和清軍的戰鬥是怎樣的一回事。

可能有人不服氣,會說美國有的,我們現在也有,隻是質量上的問題,怎麽會有代差問題呢? 清朝時期的中國怎麽能和今天的中國比呢?

這就是認識上的問題了,當年的大清滿朝文武就是沒有多少人認識到這個差距,而一再吃虧。後人看前人事往往很清晰,但對本朝卻很糊塗,所謂當局者迷。

美軍的優勢連歐洲盟國都承認;科索沃戰爭時期,當時的法軍司令就講,由於武器和戰法上的差距,歐洲盟國的軍隊幾乎不能有效參與戰鬥,大多隻能搞搞後勤保障之類的工作。實際情況也是如此,當時投入戰鬥的主力部隊都是美英部隊。

至於心理戰問題,尤其是戰略上的心理戰,中國更是處於下風;製度上問題一直無法解決,政治腐化,貧富分化,哪一件都不是省心的;中國的國內的壓力遠大於國外的壓力,而極端民族主義常常把外部事件轉變為內部壓力,其實是給政府添亂。

有人把國外的反對分子,象台獨,民運,FLG都看成美國對華心理戰的一部分,甚至把那些對國內社會問題的批評都視為賣國行為,這也是認識上的問題。

其實這些都是國內矛盾引起的,本來就是要從正麵意義出發來解決的。反問一下,為啥中國不能用同樣的手段打美國心理戰呢? 因為人家“內功” 到家,全世界都羨慕他的製度。中國政府必須勇於麵對自己,如果解決了這些問題,在戰略上就勝了一籌了。

麵對美國一家獨大咄咄逼人的態勢,中國隻有韜光養誨,積極解決自身問題,別無選擇。

不過這篇文章也有很多地方不妥,禁不起推敲,以後有時間在講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7)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