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文化兒

從衣食住行、日常起居的個人習俗到街道環境、政府民眾等的社會現象,細細剖析最新中美生活文化習俗之異同
正文

收入支出,中國價美國價

(2006-04-21 05:19:21) 下一個
回到中國後,在日常生活中最深有感觸的是中國的物價。中國仍屬發展中國家,人均收入即使在大中城市內也遠遠落後於第一、第二世界國家。譬如據公布的企業職工人均工資,上海為全國之冠,每年為二萬一千元,全國平均則為一萬四千元。美國的家庭收入中值最高的新澤西州為每年五萬五千美元,全美國為四萬四千美元。這一收入是美國國稅局按照所有納稅人家庭報稅的平均數值來計算的,其中包括農民、企業家與個體戶。如果換算成人民幣,按每家雙收入算(實際平均每家低於兩個有收入的,因為所謂“家”也包括單身與單親的),新澤西州人均為二十二萬五千元,全國人均為十八萬元。美國與中國相比,全國平均與收入最高的省(州)平均工資收入都相差十一倍左右。如果將中國廣大農民計算在內,這一比例將更高 (中美兩國人均GDP的比約為38)。 生活在美國,對工薪階層來說,最大的兩筆開銷為各項稅收與住房所需的支出。稅收包括聯邦所得稅、社安稅、醫保稅、州稅、縣稅、購物稅,真是“美國萬稅”。住房支出包括房租(如是租的房)或銀行按揭利息與地產稅(如是買的房)。另外,作為生活必需用品的汽車,也需要貸款利息、汽油費、保養、保險等基本開支。醫療保險也是一大支出(很多家庭買不起保險)。這四項支出的總和,一般遠超過家庭收入的一半以上,往往高達家庭收入的60%到70%。盡管美國人民沒有儲蓄的習慣,但也至少要存儲一些孩子上大學(中、小學是免費的)或應急之錢。所以,如按70%的以上各項支出來算,每家每月尚有一千一百美元可用於衣、食、娛樂、及其他開銷。在這有限的家庭活動經費內,要想達到所謂的“美國生活水平”,社會上各項物價必須不能太高。情況也確實如此。 美國社會消費的一個特點是,除去銷售稅的不同外,一樣商品在同樣的銷售渠道的售價,或同等的服務性行業的消費,州與州差別、城鄉差別最多也就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三十,與平均收入的差別接近。以接近美國平均消費水平的佛羅裏達州為例,一個家庭日常食品所需也就是幾百美元,因為牛奶才3美元一加侖(4升),麵包才1美元一條(長棍),蔬菜一般在1到2美元一磅(450克)。如一家四口上餐館,去普通的家庭餐館(既不是快餐店,也不是豪華店),消費也不過在50-60美元。1張電影票5美元左右。大量的進口服裝,很多是從中國來的,使得各家大小店鋪經常有促銷、折扣,本來就不貴的大眾服裝更便宜了,買一件普通衣服很少超過30美元,內衣等就更不用說了。這樣的消費,大概幾年後,上海就能全部趕上了。對許多中國人來說,上述所列的居住在美國必須的四大開銷,隻占收入的較小部分,但從幼兒園到大學、讀研的支出卻日益高漲,占去了家庭愈來愈多的活動經費。幸虧大部分家庭為獨生子女戶。現時上海的各項日常服務性消費,從下館子、上影院、打出租、做頭發、逛商場甚至坐公交, 各種商品(不談任何進口貨)從國產礦泉水、小店自製的蛋糕、到正規廠家的皮鞋,都已或至少是居美所需費用的三分之一到一半,許多都已經與美國的價格差不多了,甚至超過美國。譬如在上海影城看一場第一輪的電影,就比美國貴。如果是進口貨,從麥當勞、進口眼鏡、可樂到彩電,那幾乎是與美國同價了。唯一物價低廉的是農副產品原料,如蔬菜、肉等,與許多服務行業。中國物價的發展,已率先進入了第一世界,盡管消費者的收入尚處於發展中國家水平。筆者有一點始終尚未弄懂:普通老百姓哪來那麽多錢去享受這世界一流的消費?因為據報道,北京的生活水平已是世界第二。更不可想像的是,對中國農村的廣大農民來說,當他們的子女尚在盼望著希望工程的到來時,有多少人能在上海嚐試一下“必勝客”的快餐?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