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如歌

踏如歌行板,看歲月匆匆... 七月煙火
個人資料
正文

恩愛兩重天賞析by 高天行雲

(2007-04-10 17:36:01) 下一個



一:關於<<恩愛兩重天>>   
    
    <<恩愛兩重天>>講述了一則關於愛的話題,反映中國70年代至今30年間一位知識分子家庭的遭際和家庭成員們的情感曆程,作者通過自己的努力,把一個動蕩的社會背景變為一個純情的充滿人情味的大家園,作者在敘述和描寫的過程中以坦誠真摯的筆觸懷念著理想中的故鄉的人和事。。。。。。.

    <<恩愛兩重天>>以韻律取勝.開篇的<萬水千山總是情>極吻合地表現了一種深沉博大的家族式的大家庭的愛,預示著作品大團圓的結局,整部作品充滿著愛的溫馨,同時使作品蒙上最佳的寫作意境.陝北民歌蕩氣回腸,<一無所有>詮釋震撼心靈的搖滾,愛熙的娜伊魯情歌,那對愛的內心獨白,<魯冰花><在那遙遠的小山村>等都在優美的字句中回蕩著感傷、纏綿的旋律。作者似乎通過作品中桀驁不馴的愛熙告訴我們:愛情不是青梅竹馬的感情,不是充滿欲望的青春騷動都市獵奇,而是經得起平淡的流年。愛是人世間最珍貴的感情。
   
 <  <恩愛兩重天>>在語言方麵:語言描寫主觀感情化,音樂化,作者的古典文學和古典音樂的修養很好,她將這些素養融匯在小說語言中,用飽含抒情的筆調給讀者一種獨具魅力的感染力量。個別關中土話的運用,也讓人倍感親切。
    
   <<恩愛兩重天>>作者有著真誠嚴肅的寫作態度。語言細密紮實。情節跌宕起伏,結構緊密,邏輯背景和次要人物交待清楚和脈絡十分清晰。
    <<恩愛兩重天>>在細節上刻畫上,曹關山的老淚縱橫,一顆淚落進蕎麥麵碗。。。用淚來描寫老人複雜的心理。愛熙看著媽媽雲芳把紅苕剝給一旁的恩熙等細節的描寫和人物背景的真實(知青上山下鄉,學生暴亂的天安門事件等)給作品奠定良好的基礎。
    <<恩愛兩重天>>是一有分量的劇本。是一部現實主義色彩的言情小說。
二:作品中揭示的觀點和問題:

1:性格決定命運,愛熙的命是外婆說的,爭強好勝的個性隻能是月裏的玉兔,孤獨是一種淒美的境界。

2:情感的被放縱始終是人性的弱點。老黑注定是悲劇的夢幻式的人物。

3:性愛觀:在夜晚的寂靜裏,擁有溫軟的身體寂然卻不孤獨。主人公愛熙是泛愛主義者,不同時間不同對象她的性愛是隨心所欲的,根本沒有肉體上的認同和隔膜。

4:中西文化差異:鮮明的愛熙形象,作者傾注深沉的感情,“明明兩情相悅卻要忸忸怩怩”的中國式含蓄的愛的表達方式與西方開放的“我的欲望我做主”的性愛精神。

5:禪的韻意:老林的處世哲學是小沙彌身後的師父口授後頓悟的。作者豁達地看待生與死。外婆和雲芳的逝世作者細細道來,冷靜而理性的敘述中處處透露出一種佛的智慧。

6:對待青梅竹馬的感情。
   “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
     同居長千裏,兩小無嫌猜。”
     我們每個人的記憶裏都會有一些無法忘記的過去。顯然,作者描寫了愛熙青梅竹馬的愛情,紅燭中的欲望讓人感傷和難以忘懷。但作者是持否定態度的,“那一夜,我們沒什麽”,你們繼續”“小兩口麽。。。。。”

7:作品中人物的含義:
  <<恩愛兩重天>>中外婆是先賢聖哲的代表,
         她經曆滄桑卻心態平和,用愛來        
         化解女兒雲芳的對父親的恨,
         用愛來勸解愛熙對母親的仇恨。
         雲芳代表“道義和責任,是溫柔 最   美麗的化身。典型的中國女人:她 隱忍、堅強。”
          愛熙代表欲望和衝動,反映一種真實的人性。
          恩熙、愛熙兩個境遇不同,成長環境相同,遭際不同,一個性格內向卻有心計一個性格外向的兩姐妹的不同生活經曆。一個天南,一個地北,從此人各天涯。

三:作品中的缺陷

    1:作品重敘述,其主要用語言來表現,對人物和社會的深度挖掘得不夠,作者深受古典小說影響,沒有重視人物的心理刻畫。在愛熙和馬浩的歡愛中作品沒有筆墨表現出任何負疚感,頓使馬浩整個人顯得蒼白無力。作者把愛熙塑造為不羈、簡單、叛逆的角色時忽略了女性情感世界的迷亂、消沉的心理活動。恩熙是同她一起長大的姐妹,愛熙的反應不符合邏輯。
    
   2:線索交叉推進,老林的家道背景,在老林性格的刻畫上給人莫名其妙的感覺.   
   

   3:人物塑造方麵,用愛熙這樣一個活潑的角色貫穿其中,敢愛敢恨,任性妄為的個性很鮮明。可馬浩、周大偉、老林太平.老黑甚至病態,作者大筆一揮就殘廢了。當然也從側麵說明了社會經曆對一個作者寫作的影響。
   
   4:作品故事不凡,卻缺少足夠的感染力和震撼力,總的說還是創作上的問題,人為痕跡太重,作品帶著作者主觀和一相情願的味道。作者固執地為人物安排了一切,並使其在固定的行為模式中定型。這些卡通式的人物或許能調動讀者的興趣,但絕不會持久。歸根結底,用人物來詮釋觀點,進而使之符號化、概念化、恰恰是損害情感的做法。
   
   5:作者的仁慈給作品安排的大團圓結局,無疑削弱了文章的內蘊和思想。





另:
    記得老舍〈〈月牙兒〉〉一句:沒有仇恨,我就不存在了。重視什麽?仇恨什麽?壓抑什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梅酒 回複 悄悄話 好深刻的評論。。。。。

俺隻是一味地頂,至於思考就不會了。今天順便接受點教育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