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20.更新變革

  我從來不想運營一個公司或者企業,我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用戶的體驗上,總想怎樣能給他們帶來革命性的便利。——馬克·紮克伯格

  2009年,“這將是嚴肅的一年。”當別人問起馬克時他都這樣回答。他說自己這一整年都會打領帶,以顯示他非常重視那些Facebook發展到達高位時麵臨的種種問題。到8月下旬,Facebook的活躍用戶人數總計已突破1億。但公司內部的目標雄心勃勃,將要在2009年底達到2.75億。

  但僅僅隻是用戶增長並非馬克認為需要提請同事們嚴肅對待的原因,這樣做也不是出於貨幣化的需要。真正的原因在於Facebook麵臨推出交流平台的挑戰,因為這個平台雖然已經擁有了海量受眾,但還要能適應快速的發展。擁有數以億計的用戶固然很好,但同時這也使公司的靈活機動性受到限製。

  馬克仍然將Facebook看作是一個在不斷完善的項目。“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引導用戶基礎接受必須經曆的持續改變,”他毫不猶豫地回答,“我們在發布任何主要的新產品時,總會遇到一些強烈抵製。我們需要保證在繼續強勢地發布先進產品的同時,管理好這個巨大的用戶基礎。我希望我們能夠繼續打破種種極限。”

  當時Facebook還未滿5歲,但用戶們已經曆了一係列幾乎是劃時代的改變。其中包括:添加照片功能、引進新聞訂閱、通過許多應用平台及其各自的翻譯工具實現Facebook的擴張。這些變化都以其特有的方式從根本上改變了Facebook的產品,使用戶有了不一樣的體驗。現在,紮克伯格和他的工程師們正醞釀著進一步大刀闊斧地變動,他不會放棄這樣做。即便不需要十年八年保持嚴肅態度,至少這一年也要嚴陣以待。

  2008年下半年,在坦言對Facebook的不斷進步感到擔憂之時,馬克也已經著手推行一係列改變,用戶們可以由此相互交換更多的信息。2008年9月,慶祝Facebook用戶到達1億的變裝派對僅僅2周之後,Facebook更換了個人信息頁麵,而很多人覺得新頁麵很別扭。和往常一樣,大量的用戶對此表示抗議。但在公司內部,這次改動有個綽號叫“FB95”,頗具諷刺意味地向Windows95致敬,而正是Windows95操作係統使得微軟的Windows係統無可爭議地成為市場主導產品,裝有Winows係統的PC機也成為通行世界的壟斷產品。他們以此命名,希望Facebook也能像Windows95那樣走遍世界。

  改版最主要的目的是增加用戶間信息交流的速度,用Facebook的術語講就是“分享”,同時也簡化了網站設計,使網站更易於消化越來越大的信息量。最重大的改變是個人資料頁麵中的兩個不同的部分合二為一,,這兩個此前獨立的部分分別是:顯示朋友發來的即時消忽的“牆”和顯示用戶本人信息的個人化新聞“迷你訂閱”。這兩者在一起組成了新的牆,用戶或用戶的朋友可以從中看到僅僅與該用戶有關的信息,該用戶個人的所有動態都會在一處顯示。這樣做的核心目的是創造更多的交流平台。

  現在,在個人信息頁有一個叫做“發布器”的發布框,它改進了之前用戶僅僅發布個人狀態的文本框。現在的“發布器”可以發布任何種類的信息,所有的樣式—從“我現在要去衝個澡”這樣最典型的狀態更新到照片、視須和網上所有有趣的文章或站點的鏈接。此前,狀態更新框的提示語類似於“某某正在……”,而現在發布器裏是一個更開放的問題:“你在想什麽?”而在主頁上,顯示朋友動態的初始登錄頁麵並沒有太大改變,但加入了更多的好友動態更新內容。

  為了使越來越挑剔的用戶適應Facebook的新版設計,他們在所有用戶正式使用升級版的大約前兩個月推出了一個試用版,試用版中既有新版也有舊版。正如馬克所說,“技術其實是最不困難的部分”,管理Facebook逐漸變成了對人群心理的一場實踐演練。然而,他們體貼用戶的舉措隻到此而已。許多用戶很討厭改版,雖然人數沒有當年反對新聞訂閱的那麽多,仍有數千人成為抗議者。在改版推出的幾天之後,連邁克爾·戴爾都加入了一個叫做“反對新版Facebook的請願”的群組。年輕人對於從2004年底開始用的牆更是表現出特別的支持。

  2008年7月,正當Facebook開始展示其改版設計時,著名的科技記者邁克爾·阿靈頓在他影響很廣的新聞網站上寫下一篇預言性的文章,標題是“Facebook的Friendfeed化”。Friendfeed是幾個前Google公司的頂級工程師於2007年10月開始做的小網站,阿靈頓說他們“非常專業地將由Facebook首創的活動動態信息流和Twitter網站引領的微博潮流結合在一起”。現在,阿靈頓認為改版中的Facebook正在模仿Friendfeed,一方麵延續著自己傳統的新聞訂閱信息,一方麵推出了類似於Twitter上所謂“推”的加強版,讓這兩者結合在一起。

  這是Facebook自誕生以來第一次被迫、或者至少是部分被迫對別家的創新產品作出回應。新版看起來有點像規模依然很小的Friendfeed,其實新的主要推動力還是源於Twitter。 Twitter誕生於2006年,它為用戶提供的發布平台隻能發表不超過140個字的狀態內容。對許多人,尤其是沒有同時使用過這兩種服務的人來說,Twitter和Facebook看起來很像,因為兩者的重點都是個體之間快速的信息共享。但在Twitter上,你並不與其他人成為“好友”,注冊以後你可以向任何人發表的推,“推”是用戶們給這種電報體信息起的名字。Twitter使用者甚至不一定是個人,相當一部分Twitter帳戶是化名或是公司。與Facebook不同的是,Twitter的聯係是單向的。Facebook傳統上是以身份識別為基礎的平台,用以和線下認識的人們交流,而Twitter是一個傳播平台,對公司、品牌、博客作者、名人或任何想將信息傳播給大量受眾的人來說,Twitter都是一個完美的媒介。

  不可否認,兩個網站之間有類似之處。狀態更新是兩者共同的核心功能,而且像Facebook一樣,Twitter也早已向其他程序開放。許多用戶通過例如Twitter這樣的獨立網站來閱讀和發布推文。Twitter比Facebook更不計盈利。2009年,Twitter已成立3年,仍無任何盈利。增長是Twitter的唯一目標,而且也在這方麵大獲成功。之後的幾個月裏,Twitter的用戶持續累積,媒體也對它關愛有加。

  Facebook現在規模大了,名聲在外了,在媒體眼中就有些過氣了。Twitter正是下一個潮流,很快成了“最潮”的技術公司,而這個地位在2007年和2008年的絕大部分時間裏都由Facebook占據。坊間關於Twitter將取代Facebook的預言廣為流傳。馬克及其團隊也密切關注著Twitter,他們最留意的莫過於媒體有多少熱情投向了Twitter,

  Facebook新設計發布兩個月後的9月初,在Web 2.0會議的公開采訪活動中,馬克說Twitter給他“留下了極深的印象”,還稱它的服務有“出色的模式”。與此同時,Facebook也參與了並購Twitter的秘密談判,報道稱交易股票值達5億美元。交易最終未獲成功,其中一個原因是Twitter高層對Facebook的股票價值並無太大信心。

  Facebook在2008年末還經曆了另一個巨大的轉型。那時馬克已經開始準備將Facebook嵌入到互聯網的基本架構中。在這次對Facebook平台的根本性改變中,他們推出了一種叫做Facebook聯誼會的服務,其主旨在於吸引應用者們以新的方式打造Facebook,聯誼會使得在任意網站上用Facebook帳號登錄成為可能,這樣就實現了一舉多得:無論在哪裏登錄互聯網你都可以顯示自己的身份,同時還可以將你在其他網站上的活動信息回饋給Facebook好友,並將這些信息像其他Facebook內部的活動信息一樣存入信息流。這也借助了Facebook在病毒式傳輸信息方麵的優勢,即信息由一個人傳遞給許多朋友的高效途徑,可以將這種優勢應用於任何想利用的網站。

  對於用戶們來說,Facebook聯誼會使統一的互聯網登錄帳戶成為可能。超過10萬個網站正趕時髦起用聯誼會,其中包括諸如CNN、華盛頓郵報、Gawker, TechCrunch等媒體網站。使用Facebook聯誼會的讀者們在上述任一網站登錄評論或互動時,會自動顯示出他們的Facebook頭像照片和真實姓名。對於博客和新聞網站而言,相當一部分讀者會匿名發布極端、有侮辱性的內容。聯誼會的應用也同時解決了長期困擾它們的一個問題,因為當討論者使用聯誼會實名登錄時,他們的對話會變得十分文明。外部軟件也可通過聯誼會與Facebook鏈接,例如iPhone的應用程序和Xbox中的遊戲都可以用來與Facebook好友互動。

  “Facebook聯誼會足交流平台未來運作的方式,”馬克說,“我認為將來的趨勢並不足在Facebook裏應用小程序,而是所有的網站使用Facebook的用戶信息,以共享更多的信息。”他認為Facebook內部用以讓程序在服務範圍內運行的平台僅僅是一個“重要的訓練步驟”。

  盡管各界對聯誼會的熱情高漲,認為它提供了能夠利用Facebook億萬用戶的機會,一些潛在的合作者卻持懷疑態度。“這是個特洛伊木馬策略。”紐約一位媒體公司的CEO說,他沒打算使用聯誼會。在他看來,聯誼會是一個擋在自己與客戶之間的程序。他還預測,當網站開始依附於Facebook的用戶接人量時,他們就會開始有所圖謀。到目前為止,使用聯誼會是免費的,但他認為這個政策今後會變。

  聯誼會也很有希望成為發布廣告的手段,但迄今為止這個方法沒有受到企業管理者們重視。然而,因為如今已經離開公司而言論不受拘束的莫斯科維茨認為,使用聯誼會同時也能夠展示Facebook提供的廣告。“你會知道哪些Facebook用戶登錄你的網站。”他解釋道,“所以你同時也可使用Facebook所有針對信息的廣告。這一點絕對是聯誼會的核心戰略。”分享在其他網站上投放這類廣告的收益可能會成為Facebook的一項重要業務。聯誼會的另一個功能是Facebook將會擁有更多的用戶信息,他們能夠收集到的用戶信息已經不僅僅限於Facebook一家網站。

  1月份,當馬克正在整理領帶時,Facebook內部爆發了一個性質將很嚴重的危機。剛剛當選總統的奧巴馬在組建內閣和顧問團時將拉裏·薩默斯聘入白宮,讓他擔任國家經濟委員會的主席。薩默斯在克林頓政府擔任財長時,謝麗,桑德伯格曾擔任他的辦公室主任,而現在薩默斯再度鼓勵她加入他的團隊。這時已是馬克二把手的桑德伯格也覺得自己需要慎重考慮一下。一連好幾個星期裏,她是否會加入新政府都不甚明朗,最後她還是選擇留下。對於馬克來說,她已經成了一個越來越不可或缺的夥伴。

  到了2月,這一年的形勢變得愈發嚴峻。Facebook的法務部對“服務條款”做出了一些改變,他們加入的法律措辭主要為了讓公司能從容應對提起訴訟的不滿用戶。每個新用戶注冊時必須聲明自己已經閱讀且同意這個規定,不過通常他們並不這麽做。一開始,幾乎所有人都忽視了這個新版的規定。然而在2月15日,一個星期日的下午6點,消費者聯盟在他們“消費者至上”的博客上仔細地分析了這些改動,並發表一篇文章,題為:“Facebook新的服務條款:我們可以隨意使用你的信息、永遠都是。”

  這篇文章針對這些條款提出了警告,並引用了一段對用戶發布內客的規定:“你將授權Facebook不可改變地、永久地、非獨家地、可傳遞地、有償地在世界範圍內(同時有權分許可)使用、複製、發布、傳播、儲存、保留、公開發布或播放……”等。事實上,與之前的版本相比,這些聽起來很恐怖的言辭沒有大量改動,隻是一個關鍵性的後續條款被刪除了,即用戶將其個人內容從Facebook移除時,這個許可將失效。在“消費者至上”看來,刪掉這個後續條款就改變了一切。在文章中他們建議:“不要上傳你覺得隻是適合階段性發布的信息,因為它們一旦發布,所有權就是Facebook的了。”

  這篇文章很快被其他許多博客和主流媒體轉載,一時之間,馬克陷入了突如其來的壓力之中。世界各地湧現大量質疑的文章,它們質問:他能夠宣稱自己擁有Facebook用戶發在上麵的信息嗎?不,他不能這麽做。而馬克認為自己並未這樣做過。與他此前對類似事件的反應不同的是,這次他很快就準備好了回應。到周一下午的5點,他就在Facebook官方博客上發表了一篇長長的、深思熟慮的回複,標題為:Facebook的用戶擁有並且管理自己的信息。“事實上,我們不會用你不希望的方式傳播你的信息。”為使用戶消除疑慮,馬克這樣寫道。然後他接著解釋自己正在運營的這個網站遭遇到複雜的法律問題。用戶們希望保護自己的信息,但他們有時也希望控製和轉移其他用戶授權給他們的信息,例如手機號碼、照片等。“這兩種情形無法協調。”他這樣寫道。

  但這樣做仍然不夠。很快,洛杉磯的一位叫朱利葉斯·哈珀的25歲用戶組建了一個名為“新服務條款反對者”的群組,並很快與來自挪威奧斯陸的用戶安妮·凱瑟琳·派特洛組建的另一個抗議群組合並。到星期二時,這個組已經集結了3萬個成員,到周三增長至10萬。Facebook提供給用戶的迅速交流平台又一次地成為遭到攻擊的痛腳。同時電子隱私信息中心和其他25個消費者保護組織也在周三準備向聯邦貿易委員會提出投訴。

  最初那篇回應文章發表僅僅3天之後,馬克就迅速妥協了。周三淩晨1點,他在官方博客上宣稱,Facebook在未決定今後走向以前,會暫時重新啟用舊版服務條款。在之前的文章中,他也提到自己認為服務條款中的語言過於正式,應該更簡化一些。於是,在這篇深夜發出的文章中,他邀請Facebook的用戶們加入一個新建成的公司群組,討論服務條款應該怎麽寫,並且承諾說:“製定新條款時將有很多用戶參與。”

  接下來的一周,馬克宣布Facebook製作出了兩套新文件:一套是Facebook基本原則,用於設計公司政策的“指導框架”;另一套是“權責聲明”,用於取代舊的服務條款。他邀請大家評論這些文件,並宣布用戶們將在文件生效之前受邀投讚成或反對票。在公布的聲明結尾,他說了一番你很少能在CEO口中聽到的豪言壯語:“曆史告訴我們,當決策者和受決策影響者之間形成能夠公開、透明的對話時,才能最公正地管理國家的製度。我們認為這個原則同樣適用於經營公司,曆史也終將證明這一點,我們期待著與你們共同走向這一趨勢。”

  在接下來的幾周之內,Facebook信守承諾,邀請了抗議群組的發起人哈珀和派特洛幫助評價和整理關於這些文件的評論。馬克宣布進行投票,如果有至少30%的用戶參加,這個投票將具有約束力。在他做出此決定的前一周,Facebook的活躍用戶人數已經高居2億,這就意味要有6 000萬用戶投票。雖然實際可行性不高,但至少理論上,他在順從用戶們的意願。

  最後,僅有66.6萬用戶參與其中,並且74%的壓倒性優勢支持修改過後的新權責聲明。“消費者至上”表示非常滿意,互聯網活動家也對此深有好感。哈佛法學院教授喬納森.茲特蘭為此寫了篇褒揚的文章,稱馬克鼓勵Facebook的用戶們將自己視作Facebook公民。

  3月份,Facebook又做出了一係列引人注目的改變,而這一次明擺著就是衝Twitter來的。這次改版最明顯的部分不是在個人資料頁的“牆”上,而是在剛登錄Facebook時顯示朋友信息的首頁上。在那一頁的頂端,現在也設置了一個與個人頁麵相似的發布框,而提示口號變得更加響亮了,分享!在發布框之下,新聞訂閱已經演變為Facebook所說的“流”,成為顯示朋友們的更新和其他相關信息的連續列表。在信息流中,你訂閱並成為“粉絲”的頁麵動態,也會顯示在上麵。這樣一來,在Facebook上成為一個商業頁麵的粉絲,就幾乎和在Twitter上跟隨一個人或公司一樣了。

  與老版不同的是,新的新聞訂閱頁麵做出了兩大基本改變—首先是實時更新(像Twitter一樣),另外就是不再以計量為基礎(也和Twitter相似)。之前的新聞訂閱依靠軟件觀察用戶之前的行為,試圖猜出其可能感興趣的東西,但用戶永遠不能確定接下來會出現什麽。相比而言,新版的流被Facebook理論家們稱為“可自我決定的”,用戶完全能確定出現在眼前的東西。Facebook還在左邊框加入了過濾器功能,以便你能夠掌控自己的信息流裏出現的東西。例如,用戶可以用過濾器功能瀏覽視頻、照片、狀態更新,也可以將好友與頁麵放入不同的群組,訂製不同的個人化視圖。例如可以在設置後隻看到用戶的家庭成員,或者高中同學、Facebook員工,或者最好的朋友。

  這是一個讓人著急同時又迷惑的混合體。首頁上仍然保留了一小部分基於算法的區域,稱為“亮點”,這個列表位於頁麵右下方,毫不起眼,有一些項目和微型圖片,但沒什麽人覺得有用。這一次,Facebook放棄了此前改版時引進新版過程中的溫和作風,並沒有設置試用期或是新舊版並行以使讀者適應改變。這一切來得顯然太快,以至於1.75億的Facebook用戶中很多人都對此沒有好感。

  防備心漸重的Facebook員工也不喜歡這次改版。就在Facebook剛剛開始推行新版時,有人就組建了一個群組,名字嘲諷地叫做“我自動地開始仇恨新版Facebook主頁了”。其許多組員就在Facebook裏工作。小組描述中寫:“我討厭改變及其帶來的一切。我希望生活中的一切都靜止下來。”有雇員甚至激進地說:“讓Facebook重歸往日榮耀,隻要哈佛時代。”“我會一直討厭這個改版,直到下一次折騰到來,到那時我將熱愛這個版本,並且激烈反對下一次改版。”另一個人這樣寫道。

  這次改版兩周後,另一個仿Twitter的功能在Facebook上線,即增加了新的隱私設置。它能使你向Facebook上的所有人完全或部分地公開自己的信息。其中的關鍵是,他們還在計劃使用戶能夠成為個人的“粉絲”。這種個體之間單向性的聯係功能一旦添加,Facebook大致上就變成山寨版的Twitter,基本的功能都與Twitter相像。馬克最早2009年9月就開始計劃添加這樣的功能,而直到11月他也沒有正式決定。

  2009年年中,Twitter擁有了5 000萬個活躍用戶,Facebook則繼續處在恐懼的陰影下。“每次我和Facebook雇員在一起的時候,他們都會問我對Twitter有什麽看法。”

  5月時,莫斯科維芙這樣跟我開玩笑說。他多少仍然保持樂觀,但他擔憂的是,高級工程師們開始更傾向於在Twitter的工作機會,而不是選擇來Facebook。“在Facebook,我們覺得隻要能重視這一點,我們就一定能贏。”他說,“然而如果僅僅是因為我們沒有留意,Twitter又做了些我們搞不懂的項目,並且因此趕超了我們,那就真的感覺糟糕了。”Facebook的董事會成員,同時也是Twitter的投資人馬克·安德裏森幾乎在同一時期告訴我,兩家公司在角力。“任何想在Facebook的領域與其競爭的公司都生不逢時,”他說,“所以一旦出現Facebook的威脅,這威脅就必定是破壞性的。破壞性的威脅一般來自底部,他們不是直接衝你本人來,而是弄壞你的排氣管。所以Twitter這樣的對手正是Facebook要格外留心的。”

  與Facebok產品決策保持一定距離的肖恩一直支持讓新聞訂閱成為看上去更像Twitter的信息流,可實際上馬克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都拒絕這種改變。後來,來自Twitter的競爭壓力日益增加,肖恩和亞當·德安傑羅等其他同仁的遊說也攻勢強大,最終馬克被說服了。“馬克總對我說他不想這麽做,”肖恩說,“但馬克典型的工作方式就是會聽取各方麵意見,然後在某個特定時刻得出自己的結論,那就是他要走的方向。”

  對於Facebook需要怎樣發展,肖恩有個特別的想法,為了解釋自己的理論,他列舉了自己對Facebook好友關係的分類。“當你在Facebook上與某人成為好友,你基本上會做三件事情,”他開始說,“你公開宣布你認識這個人,你默許了朋友能夠看到你的所有動態,並且你自動訂閱朋友的所有信息。然而在未來,Facebook會把這三者分開,形成更易於用戶定製的服務。”

  Facebook長期以來自我定位為一個與現實世界的朋友保持聯係的空間,而這個理念正穩步地慢慢失去了核心地位。成為“好友”需要雙向的互動,你和你的朋友都必須同意,帕克這樣解釋說。但現在Facebook上也出現了其他有用的關係類型。

  馬克承認“好友”這個概念已經承載太多,他說好友這個說法有效地“讓人們跨過一係列障礙”。最重要的是,這個詞語讓他們開始習慣於分享關於自己的信息,在隻有朋友能看到的情況下。但Facebook僅提供了兩種關係:好友或非好友。將來網站會提供更巧妙的手段逐漸調整用戶的人際關係。結交好友不再完全是雙向選擇,並且更細化、更誰確地反映我們與他人不同層級的關係。於是,當我們遇到不太認識的人發出好友申請,為是否應該接受邀請而苦惱時,我們就會有更多的選擇。

  但同時,網站的其他方麵也正在發展,隨著時間的推移,Facebook所涉及的方麵不僅僅是朋友關係。第一個改變的表現就是他們添加了粉絲頁麵,並將這些頁麵的更新與其他的個人信息更新一起融入你的新聞訂閱中。馬克許多年以來都在說Facebook的“社交圖表”,事實上與人建立關係僅僅是第一步而已。

  曾經的Google老員工,現在Facebook平台的市場部負責人,同時也是馬克團隊中的核心成員伊森·比爾德說:“在開始改進自己的想法時,我們意識到,可以用圖標表現的不僅僅是人,也可以是任何和你有聯係的物體、項目、組織、想法等所有的東西。當展示出這一切時,我們就可以充分地了解某人的個性。”換句話說,你是U2樂隊,或是你家附近的咖啡館,又或是美國著名哲學家和小說家艾恩·蘭德的粉絲,在形容你是一個什麽人時,這就會比“你與去年某個會議上認識的人是朋友”更有說服力。

  Facebook未來為人們提供的工具能根據共同的興趣或行為而與他人建立關係。其中的一大風險就是這個新方向可能會讓Facebook變得更像是一個自我推銷的場所,而不是建立友誼的地方。對馬克和他的團隊而言,如果要使這兩類關係在Facebook中共存,就是在考驗他們設計的敏感度。

  當Facebook開始規劃所有這些新增的關聯,並且關注每個用戶使用它們的互動時,馬克就預測到用戶分享的信息量將愈發增長。“把這想象成一個巨大的信息流,”他說,“這幾乎包含了人類的所有意識和交流的信息流,我們的產品隻是它那些不同的側麵。你的檔案信息反映出這個信息流中你的活動,而你訂閱的新聞是你朋友的動態中最有趣的部分。社交圖表這一理念已經是個非常有用的架構,但我認為,以匯聚用戶個人信息而形成社交信息流這一概念將同樣重要。”

  計劃信息流的改造時,馬克將其與摩爾定律做了對比,該定律由英特爾公司的高登,摩爾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摩爾認為,計算機芯片上的晶體管數量將隨著時間實現指數增長,在社交網站中也會出現類似的指數增長現象。“比如說,社交信息流中的項目數量也許會每年翻倍。”馬克推測道,“這就意味著,十年之後,信息流中的信息量將是今天的上千倍。”這個推斷出的結論讓他心醉神迷:“你可以想象,要展示這些信息,就必須得開發多種形式的產品。人們將不得不隨身帶著能夠自動分享信息的設備,你可以預料到這些。”

  Facebook一直在驅使人們更多地將自己的動態和其他形式的更新公開發布,而且它也在試圖讓人們把自己的商業行為和與朋友的互動混在一起。馬克在這樣做的同時也在賭博,賭人們會隨著時間增長而越來越不重視自己的隱私。

  潛在的問題不僅僅是規模逐漸增加的信息,還關係到人們是否能夠容忍自己的信息在網上不受控製地流傳。隨著世界各地大量人口的湧入,Facebook可能已經成了一場巨大的個人曝光實驗。馬克說自己依然承諾讓用戶能控製他們想保留的隱私。他能否通過改進擁有3億用戶的軟件來解決這些矛盾,人們拭目以待。

  4月底,Facebook悄悄地完成了一項創立以來最激進的變革。他們推出了開放式信息流API,為轉變用戶使用方式這一工作奠定了基礎。信息流API伴隨Facebook聯誼會而生。如果說聯誼會在整個互聯網的範圍內延展了Facebook的平台,信息流API則提供了在Facebook服務站點之外運用Facebook功能的體驗。可能聽起來有些奇怪,起碼現在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用戶們都是在Facebook的網頁使用Facebook信息。

  信息流API允許任何網站取得訂閱的新聞並且在其他地方發布,甚至有可能允許他們以在Facebook站內不可能實現的方式轉換和添加內容。這個功能會讓其他的服務商建起外觀和感覺上都更像Facebook的站點,然而信息流仍然由Facebook的服務器掌控。如果我願意,我甚至可以建立起一個自己的網站,讓所有的Facebook用戶可以在上麵查看到他們訂閱的新聞,用戶們在Facebook站內所做的,在其他網站也能做。而用戶在其他網站的活動數據也會傳回Facebook站內好友的新聞訂閱。

  肖恩說:“這是公司最大的戰略賭博,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向整個世界開放信息流可能會破壞Facebook的網絡效應。作為一個封閉的網絡,每一次轉型都耗資巨大,而且每個人都必須在Facebook的沙盤模型中進行遊戲。但是當信息流對外界開放時,其他的可能性也同時出現,即出現更精明的Facebook客戶,他們能夠與Facebook網站一樣處理信息內容。”

  但馬克並說:“我們最該做的就是與周圍的世界一起平穩前進,要不斷有競爭,但不能築起藩籬。到目前為止,我們認為大部分的分享無論如何都將要在Facebook站外出現,所以衷心鼓勵這樣的發展。我不能夠保證我們會成功,隻是覺得如果不這麽做,最終我們是會失敗的。”

  Facebook主管公司發展的查瑪斯·帕裏哈皮提亞說,“在我認識的人裏麵,馬克是眼光最長遠的。這個家夥總是非常、非常、非常關注長期前景。”

  讓Facebook的發展走出網站這一想法還需要時間來適應,但公司的高管們已經開始這樣描述。Facebook會超越“網站”本身,其服務會在大範圍內運用。它將成為一個信息的大寶庫,像銀行一樣,同時也是一個票據交換中轉站,類似於郵局或電話公司。

  一個包含你所有聯係方式的軟件,或者至少是一種持久而潛在的實時在線聯係方式,它能聯係到你的任何一位朋友。你將可以第一時間獲知他們的情況,並且隻要你選擇告訴他們,就能讓他們得知你的動態。當我們在線做任何事情或是碰到問題,無論何時我們都能求助朋友,並且通過Facebook庫中的數據學習他們的經驗。我們也可以通過聊天工具、音頻或視頻與他們實時聯係。

  在現實世界,我們也會越來越多地擁有這種體驗,因為我們已經越來越常見地攜帶各種連接互聯網的工具。Facebook的iPhone、黑毒和GoogleAndroid以及其他許多的移動電話上的應用程序已經在全世界擁有幾千萬用戶。在某些國家,手機上網已經成了人們登錄Facebook的最主要方式。

  這是一個可能的圖景:想象你正在一個足球比賽的現場,而你的移動設備顯示你的那些朋友也同樣在這個體育場裏,甚至具體到他們的座位位置。或者它也可以顯示誰曾經在所在的看台看過同樣的比賽,或者誰和你一樣是某支隊伍的擁躉。這對於某些人來說很酷,然而對於另一些人,他們會覺得這像是在失去人性的機器專製社會。

  在線購物也可能被這種趨勢改寫。當你在準備花一大筆錢購置汽車,或者是冰箱、相機時,難道你不想知道你的哪個朋友曾經買過,或者僅僅是考慮過購買同樣的東西嗎?開發者們最終會想出怎樣在Facebook上實現這種功能,當然,這些信息的傳遞也會建立在用戶同意的前提下。

  Facebook甚至可能具有類似於輔助存儲器的功能。走在一條街上,你可以從自己的檔案中了解自己什麽時候、和誰一起曾經到過這裏,或者你的移動設備可以提醒你已經靠近了在Facebook上的好友,並且告訴你如何與好友相會。

  2009年8月初,Facebook用5 000萬美元收購了Friendfeed,這是Facebook迄今為止最大的一次並購。這下它真的成了Friendfeed化的Facebook。著名的博客作者和技術評論家幾乎一致認為這次並購給Facebook帶來了Friendfeed的科技以及Friendfeed的創始人,同時也是Google的前員工。這些明星級程序員會在Facebook與Twitter的競爭中立下汗馬功勞。

  為了與Facebook越來越彈性化的概念相適應,9月份,Facebook啟用了清新版的Facebook。這是第一次真正的品牌延伸,清新版本對於原版的Facebook來說就好像健怡可樂之於可樂一樣,是為了沒有寬帶網的用戶,或是出於某種原因需要而提供一個更小的、資源不太密集但要求帶寬更少的Facebook窗口。這是一個Facebook的簡化版本,剝離了視頻類的服務,摒棄了許多最新版Facebook的複雜工具。正當Facebook衝向5億用戶大關時,馬克卻開始細分用戶。他知道,隨著用戶的數量如此劇增,對網站的服務需求會越來越多樣化。

  Facebook在不斷改變著,用戶也在不斷地作出反應。8月份,Facebook已經實現了當年的發展目標,活躍用戶達到了2.75億人。從2008年秋天到2009年秋天,Facebook策劃了一係列驚人巨變,而其用戶總數仍在飛速增加。隻要總體數據顯示越來越多的人在網站提供的服務中找到了價值,馬克就會開始順從於人數相對較少的反對派。他開始說快等不及2010年的到來了,到那時自己就不用打該死的領帶了。

  
更多

編輯推薦

1一分鍾心理控製術
2贏利型股民、基民必備全書
3人人都愛心理學:最妙...
4看圖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賺錢圖形
6基金投資最常遇到的1...
7買基金、炒股票就這幾招
8明明白白買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實戰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豔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內容:初三開學的第一天,同學們就想不管不顧地大哭上一場,其中不乏幾個脆弱的女生已經泣涕漣漣,打濕了一張又一張麵巾紙。“陳大班,你說話呀!沒人讓你做啞巴。”牛天梓瞪著牛眼,生氣地衝班長陳遠嚷著...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義明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書中自有黃金屋,教你如何成為股票市場叱吒風雲的成功者,如何成為一個輸少贏多的投資人,如何成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重點介紹基金的基礎知識及品種,常用的技術分析方法及投資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資案例等。

  • 凱達之魂:記一個民營企業家的人生和事業

    作者:馮萌獻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記述了張文遠從一個隻有中學文化程度的中學生,從一個生產隊的記工員開始,成長為民營企業家的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