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1章 兒童期的心理

  第一節 兒童期的一般特征

  兒童期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劃分。從廣義上講,兒童期是指個體從新生兒到青年初期之間的整個階段,其年齡為0~18歲。

  從狹義上來說,兒童期是指個體從嬰兒期到小學結束之間這一階段,其年齡為1~12歲。本章所說的兒童期就是狹義的劃分。

  根據兒童的心理發展過程和特征又可將兒童期劃分為下列幾個階段:1~3歲為嬰兒期;3~6歲為幼兒期,因為這是兒童正式進入學校以前的時期,所以又稱學前期;7~12歲為學齡期。兒童期是人生發展變化較大較快的時期,是“長身體、長心智”的重要時期,為了促進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就首先要了解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

  一、生理特征

  兒童期的生長發育異常迅速,除了身高、體重、骨骼等的發育外,更為重要的是表現在腦和神經係統、動作、言語等方麵從無到有逐步完善成熟。

  1.腦和神經係統的發展

  兒童期的腦和神經係統發展迅速,表現在大腦結構和機能兩方麵。①大腦結構在不斷發展完善,逐漸接近成人水平。新生兒的腦重約390克,3歲時約1011克,7歲時增為約1280克,到了12周歲可達1300~1350克,已基本接近成人水平(成人腦重平均為1400克);同時神經細胞結構複雜化,神經纖維在不斷變粗加長,且分支增多,神經細胞體積在增大,神經纖維髓鞘化過程基本完成;大腦各葉都在成長,並基本成熟,特別是學齡末期兒童的額葉顯著增大,這對促進兒童智力發展和形成新的、複雜的行為有重大意義。②大腦機能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高級神經活動的基本過程――興奮和抑製過程在同時發展,興奮和抑製機能在不斷增強,並漸趨平衡。但與青少年或成人相比還是較差的,抑製過程仍落後於興奮過程,尤其在課外或校外無人指導時,兒童往往會表現出高度興奮或缺乏自製力的行為;第二信號係統迅速發展起來,在整個學前期,兒童是以第一信號係統占主導地位,進入小學後,由於學校的教育和教學以及兒童言語的發展,第二信號係統得到了迅速發展並初步占據主導地位。這為兒童的抽象思維和有意行動的發展提供了生理基礎。

  2.動作和活動的發展

  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的各種動作能力都迅速發展,看似隨意的動作背後其實有著內在的嚴密的發展規律。兒童最早的運動是胎兒期的胎動;新生兒的主要動作是一些先天的反射活動;周歲的兒童主要是學習行走;嬰兒末期兒童不僅能隨意行走,還學會了跑、跳、攀、爬等基本動作和一些簡單的手的動作;學前期兒童手的動作發展迅速,已能隨意操作物體,自如地運用各種生活學習用品和小工具,而且動作還很靈巧。隨著兒童動作的發展,活動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因而出現了一個重要的轉折期。在嬰兒期,兒童產生了實踐活動的萌芽,有了一些原始而極其簡單的遊戲活動;在學前期,兒童的遊戲活動得到很大的豐富,遊戲成為學前兒童的主導活動,有力促進了兒童的身心發展;進入學齡期後,學習逐步成為了兒童的主導活動,這對兒童的心理產生了很大影響。

  3.言語的發展

  兒童的心理,主要是在環境中通過與成人的交際而逐漸形成的,這種交際主要依靠語言來實現。因而,言語在兒童心理發展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巴甫洛夫指出:詞、言語、第二信號係統給人的高級神經活動帶來了新的原則,從而使人的心理和動物的心理有了本質的差別。兒童的言語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隨著兒童生理的成熟、發音器官的完善及與人接觸交往而習得的。兒童期是人的言語發展變化最快的時期,新生兒時不能言語,嬰兒期時咿呀學語;3歲前兒童的語言主要是用於與成人交際,一般是回答成人的問題,這時的語言是有語境性的;而後,兒童的語言連貫性、條理性增加,兒童漸漸能獨立地表達自己,這是口頭表達能力發展的一個重要標誌。到十二三歲時,兒童已經掌握了較正確的發音,能夠通過口頭言語和書麵言語,運用較豐富的詞匯、正確的語法連貫完整地表述一件事情,與人進行交流。當然,兒童言語水平還不是很高,還有待於在以後各個時期不斷提高和完善。

  二、心理特征

  兒童心理是以遺傳為物質前提、大腦發育為生理基礎,在一定的教育與環境作用下,通過一定的實踐活動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兒童期是人一生中心理發展迅速關鍵的一個時期。其主要特點可概括如下:

  1.認知的發展

  隨著大腦的發育,活動範圍的擴大和活動內容的豐富,以及言語的發展,兒童的認知能力得到迅速發展,遵循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規律。認知包括感、知覺、注意、記憶、思維和想象等。

  (1)感、知覺的發展。感、知覺是兒童最先發展而且發展速度最快的一個領域,兒童的視覺、聽覺、味覺等各種感覺能力都在不斷提高。新生兒就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視覺能力;聽覺可以說是與生俱來,其後主要是在聽敏度和視聽協調能力方麵的不斷發展;嬰兒時期,兒童有了空間知覺和時間知覺的萌芽;到學齡初期,兒童知覺的目的性、有意性、持續性得到了較好的發展,但分析與綜合統一的水平仍很低;從5歲以後,兒童能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去觀察,可以按成人的要求,按照預定的任務,有意識地進行感知和觀察活動。

  (2)注意的發展。注意也是生來就有的,這時的注意主要是無意注意,表現為一些先天的反射活動。無意注意容易受刺激物性質影響,在學前期得到高度發展,在整個學前期內都占優勢。而有意注意在學齡期後開始積極發展,7~10歲兒童可連續集中注意20分鍾,10~12歲兒童約25分鍾,12歲以上約30分鍾。學齡期的兒童其選擇性注意發展較快,這主要與學習活動密切相關,可以加深對活動的理解,促進智力的發展。

  (3)記憶的發展。隨著兒童活動的複雜化和言語的發展,記憶有了很大的發展。兒童的記憶容量隨年齡增長而不斷增加。無意識記憶在幼兒期占優勢,隻要是兒童感興趣的、印象深刻的事物就很容易被記住;到學齡期,由於教育的作用,兒童的記憶開始能夠服從一定的目的和任務,出現了有意記憶,這是兒童記憶發展的一個重要裏程碑。同時,由於兒童心智的發展特點,決定了整個兒童期還是以形象記憶為主,抽象的語詞記憶能力相對較差。

  (4)思維和想象的發展。兒童的思維發展主要經曆直覺行動思維、具體形象思維、抽象邏輯思維三個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階段。幼兒的直覺行動思維較嬰兒期有明顯提高,而且形象思維也發展較快,這時的兒童思維更多要借助一些生動鮮明的具體形象才能理解。此時期兒童的想象帶有很大的複製性和模仿性,再造想象占主導地位,想象中的創造性初步開始發展。學齡期兒童的思維形式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學齡初期兒童的抽象邏輯思維還具有較大的感性經驗成分。但小學三年級後,兒童的抽象邏輯思維進一步發展,概括能力、比較能力和分類能力等也有較快提升,故此時的想象內容也變得很豐富,但是這時想象的內容逐步向現實靠近,不再是虛無的幻想。同時,言語在兒童的思維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推動了兒童的邏輯思維發展。

  2.情感和意誌的發展

  嬰兒期和幼兒初期的兒童情感主要是受生理需要的支配,與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滿足密切相關,主要的特點是:情緒外露、不穩定、易衝動、控製能力差。到了幼兒晚期,兒童能有意識地控製情緒,而且出現了社會性情感,如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學齡期兒童的情感內容更豐富,高級的社會性情感增多,情緒更趨於穩定、複雜,控製能力增強。但是總的說來,兒童期的情感是很不穩定的,控製能力也不夠強。

  兩歲以後的兒童已出現了意誌的萌芽,他們開始有目的地去調節或是抑製自己的某些行為,比如為了得到老師的表揚而靜坐一段時間。但在學齡期前,兒童的各種意誌品質還沒有真正形成,都隻是一些初步表現,且水平較低。這時的兒童雖能按成人的要求或一定的目的去克製自己的行為,但缺乏持久性,他們的堅持性和自製力明顯地受兒童對活動目的的理解和活動內容的興趣所影響。兒童進入小學中高年級後,意誌品質有了明顯的發展,開始自覺地、獨立地給自己提出行動的目的,而且克服困難完成任務的能力在逐步提高。

  3.自我意識的發展

  自我意識是一個人對自己以及自己與他人關係的意識,具有複雜的心理結構,是一個多維度多層次的心理係統。兒童在一歲末便有了自我意識的萌芽,即把自己和自身以外的客體區分開來,使自己成為活動的主體。3歲左右,隨著活動範圍的擴大,活動能力的增強,知識的增多,言語的發展,兒童的自我意識有了明顯的發展,開始理解掌握人稱代詞“我”,其獨立性也大大增強。7歲前,兒童的自我概念隻包括身體特征、年齡、性別、日常活動等等,還不會描述內部的心理特征;但學齡期後,兒童的自我概念逐漸向抽象轉化,但對自己的認識還是帶有很多的具體性和絕對性。關於自我評價,幼兒的自我的評價較差,一般是來自於成人的評價,所以此時成人對兒童進行合適的評價很重要;進入學齡期後,隨著學習活動和人際交往的增多,兒童的自我評價發展很快,具有了一定的獨立性。至於自我情緒體驗,幼兒的情緒體驗還是更多與生理需要的滿足相關聯;而學齡兒童的情緒體驗更多傾向於高級的社會情感,其中自尊感的產生是促進兒童自我意識的一個重要進展。

  綜上所述,兒童心理發展有以下幾個規律:

  兒童心理發展是一個連續的過程,雖根據心理年齡特點劃分為幾個階段,但相鄰階段銜接較緊,前一階段是後一階段發展的條件,而後一階段又是前一階段的延伸。兒童心理發展有一定的順序,個性心理特征總是由低級向高級水平發展的。兒童心理發展中存在顯著的個體差異,同一年齡階段,不同的個體間存在差別,同一個體在不同的階段其心理發展水平也有差異。

  三、心理發展的基本特征

  1.好奇心強,求知欲旺

  兒童對周圍的世界充滿了好奇,特別是對新鮮事物很感興趣,什麽都想探個究竟。由於兒童有自己的一套法則和思考,所以常常會搞出很多成人認為的“破壞”行為。如把家裏的收音機拆開看聲音是從哪兒發出來的;喜歡穿媽媽的高跟鞋;總有問不完的問題……

  2.可塑性強,好模仿

  兒童好比是一張白紙,除了遺傳的因素外,他以後能成為什麽樣的人,全憑後天的教育與培養,所以說兒童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在這個成長過程中,學校教育、社會、家庭等方方麵麵都會對兒童起作用。再加之兒童心智不夠成熟,知識經驗貧乏,辨別是非能力差,模仿性又很強,對成人的言行、性格常常是良莠並收,易形成一些不良性格和行為,所以老師或父母的言行、性格及教育方式更要注意,以免對兒童性格的形成產生負麵影響,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身教是最好的教育”。同時要注意,5~11歲是人的性格形成期,如果希望兒童以後能形成一個較為完善的人格,這一時期的教育很關鍵。

  3.情緒波動大,意誌力差

  由於兒童的情緒主要還是與生理需要聯係較多,所以兒童的情緒不穩定,易衝動,控製能力差。兒童意誌力還處在發展階段,堅持性和自製力都較差,有待於日後進一步提高。

  4.智力發展的最佳時期

  眾所周知,腦是心理的器官,腦的發展是心理發展的生理基礎,而腦的發展在兒童期最快,這就為兒童心智發展提供了條件。美國心理學家布盧姆(Bloom)曾根據跟蹤近千名孩子從幼兒期一直到少年期的研究提出:如果把17歲達到的智力水平作為100%,那麽從0~4歲就獲得了50%,4~8歲又發展了30%,8~17歲隻獲得20%,換言之,人生最初4年中智力的發展等於隨後13年中的發展。所以說1~4歲是智力發展最佳時期。

  第二節 兒童期的主要心理問題及調治

  兒童期是人心理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這個成長過程受到遺傳、疾病、社會文化環境以及教育等多方麵的作用,如果在某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有可能給兒童心理的發展帶來不良影響,使兒童形成一些不良行為習慣和身心疾病,甚至影響終身。現將兒童期容易出現的主要的心理問題的表現及治療方法逐一介紹:

  一、孤獨症

  兒童孤獨症,又名兒童自閉症,是一類以嚴重孤獨、缺乏情感反應、語言發育障礙、刻板重複動作和對環境奇特的反應為特征的精神疾病。以社會相互作用、語言動作和行為交往三方麵的異常,及3歲前起病為特征。通常發生於3歲之前,一般在3歲以前就會表現出來,從嬰兒期開始出現,一直延續到終身,是一種嚴重情緒錯亂的疾病。據歐美各國統計,約每1萬名兒童中有2~13例。目前,我國大約有50萬左右的孤獨症患兒,這給患兒的家庭和個人帶來了很大的痛苦。

  兒童孤獨症的起因尚不太清楚,病因尚無定論,可能與遺傳因素、器質性因素(腦損傷、腦病變)、神經病學以及家庭環境等因素有關。西方以前研究認為,孤獨症患兒的父母多數是知識水平較高的專業技術人員,成天忙於工作、科研,很少照顧孩子,親子關係較冷淡,但這一直缺乏有力證據支持。現在更多學者認為孤獨症沒有種族、階層、家庭環境的區別。

  孤獨症一般起病於3歲以前,男孩多於女孩。該病的主要臨床表現有:

  1.孤獨離群

  患兒沒有與人交往的傾向和要求,有的患兒從嬰兒時期起就表現出這一特征,如從小就和父母不親近,不喜歡人抱等。他們對集體生活不感興趣,不主動找小孩玩,別人找他玩時表現躲避,對呼喚沒有反應,總喜歡自己單獨活動。有的患兒雖然不表現為拒絕別人,但不會主動與小朋友進行交往,對周圍的事不關心,聽而不聞,視而不見,周遭的一切似乎都很難引起他的興趣和注意,目光經常變化,不易停留在別人要求他注意的事情上麵,整天沉浸在個人的小天地裏。

  2.言語障礙突出

  大多數患兒言語很少,嚴重的病例幾乎終身不語,會說會用的詞匯有限,並且即使有的患兒會說,也常常不願說話而寧願以手勢代替。有的會說話,但聲音很小,很低或自言自語重複一些單調的話。有的患兒隻會模仿別人說過的話,而不會用自己的語言來進行交談。不少患兒不會提問或回答問題,隻是重複別人的問話。語言的交流上還常常表現在代詞運用的混淆顛倒,如常用“你”和“他”來代替他自己。還有不少孤獨症兒童時常出現尖叫,這種情況有時能持續至5~6歲或更久。

  3.興趣狹窄

  孤獨症兒童行為刻板重複,強烈要求環境維持不變,常常在較長時間裏專注於某種或幾種遊戲或活動,如著迷於旋轉鍋蓋,單調地擺放積木塊,熱衷於觀看電視廣告和天氣預報;麵對通常兒童們喜歡的動畫片、兒童電視、電影則毫無興趣。一些患兒天天要吃同樣的飯菜,出門要走相同的路線,排便要求一樣的便器,如有變動則大哭大鬧,表現為明顯的焦慮反應;不肯改變其原來形成的習慣和行為方式,難以適應新環境。多數患兒同時還表現出無目的的活動,活動過度,單調重複地蹦跳、拍手、揮手、奔跑旋轉;有的甚至出現自傷自殘,如反複挖鼻孔、摳嘴、咬唇、吸吮等動作。

  4.大多智力發育落後和不均衡

  多數智力發育比同齡兒遲鈍,少數患兒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其在智力活動的某一方麵有的又出奇地好,令人不可思議。有不少患兒的機械記憶能力很強,尤其對文字符號的記憶能力很強。如有位三四歲患兒特別喜歡認字,見字就主動問念什麽,並且隻問一次就記住,為此他能毫不費力地流利地閱讀兒童故事書,說明他掌握不少詞匯,但當他要用詞來表達自己的意思時則存在明顯的困難,說明他們存在理解語言和運用語言能力方麵的損害。但少數患兒可表現出在某方麵有特殊才能,可具有超常的機械記憶和推算能力,即所謂“白癡學者”。如對日期、數字、詩歌、識字、人名、路線記憶特別好,以至在較小年齡階段時被誤認為是超常兒童。

  5.其他症狀

  特殊依戀,有的患兒對人雖然很冷淡,但對某些無生命的物體(杯子、小汽車等)或小動物(小雞、小兔等)卻表現出特殊的興趣並產生一種依戀感,有誰破壞或拿走了,便會哭鬧不休、焦慮不安;有的患兒有怪異行為,如在家裏反複地鎖門開門,任何東西都要用鼻子去聞一聞;有的患兒非常膽小,聽到汽笛聲、低音樂聲也會捂住耳朵哭個不停;在運動方麵缺乏平衡能力,很早學會自己走路,但始終學不會騎三輪車;患兒的身體素質要麽非常好,要麽非常弱,他們患病大多易患與植物神經係統失調有關的喘息病、自體中毒症等。

  目前對兒童孤獨症的治療尚無特效藥,但如果及早發現並進行特殊教育、行為矯治、藥物治療,是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的。

  [病案]

  李某,女,5歲,正上幼兒園。由家長帶來心理門診谘詢。其家長向心理醫生介紹了患兒的一些情況:

  患兒一直不愛說話,近半年來更是很少講話。同齡孩子感興趣的事,她卻漠不關心,而且也不像別的孩子那樣喜歡提問題。3個月前,幼兒園的老師向家長反映,孩子每天都沉醉於刻板重複的翻書動作,而且隻翻一本書。孩子家長同時也發現,孩子感情淡漠,即使媽媽坐在她身邊,她也不看一眼,對身邊發生的一切事情都沒有什麽反應。其老師還反映,她在幼兒園也是整天一個人獨處,不願意與其他小朋友交往。

  在與患兒的家長交談後,心理醫生得知,其父母均在外自辦公司,白天很忙,晚上應酬又多,極少與孩子呆在一塊,交流很少。小孩在口語發展的關鍵期就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裏,便導致了她語言發育遲緩和性格變異、社會適應困難等問題。經測試發現,該小孩其他能力均屬正常,僅語言發育遲緩,並伴有性格上明顯的變異,屬於孤獨症。

  對這一患兒,心理醫生建議家長用正強化法予以調治。正強化療法是指,患兒如果按照家長或醫生的要求,完成某個任務時,就給其一個正性的刺激,一般多采用獎勵的辦法,以此強化這種行為,使其反複出現並保持下來,最後就可以建立一種適應性的行為模式。

  首先,心理醫生向其母親說明孩子所存在的問題及用正強化法予以調治的方法和步驟。實施步驟如下:

  第一步:母親與孩子麵對麵地坐在地板上,母親一手拿孩子喜歡的那本書,一手拿好吃的東西(糖果、餅幹等孩子平時喜歡吃的東西),放在孩子看不到的地方。

  第二步:母親將書突然呈現在孩子麵前,放在地上,這時孩子可能表現出非常喜歡這本書並伸手去拿,緊接著母親又在她麵前擺出她喜歡吃的東西,她又可能會伸手去拿。這時母親要把吃的東西放在離孩子稍遠一點的地方讓她去取,孩子吃到東西會表現得很高興。以後每天按上述方法去做,多次重複,形成一個固定的模式:出現書的同時,還會用眼睛去找吃的東西。

  第三步:將書的位置由地上換到小椅子上,孩子看到後伸手去拿,這時立即把糖果等放在椅子上。以此類推,按這種方法,將書移到大椅子、書桌上靠近孩子眼睛的水平方向。

  第四步:將書放在孩子左眼側麵,再移到右眼側麵,不斷給糖果以刺激強化,讓孩子眼光逐漸適應,慢慢注視到母親的眼光。進而逐漸改為擁抱、親吻孩子,慢慢地使孩子與母親不斷建立起母子感情。

  在建議母親對孩子進行心理治療的同時,還向其母親提出了幾點建議。首先希望父母對孩子的治療要有信心,雖然孩子語言發育遲緩已成事實,但現在還有補救的可能;其次要求為孩子創設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加強親子關係,不應因此嫌棄孩子,要多與孩子接觸、交流,多帶孩子到兒童娛樂場所去玩耍,鼓勵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分享兒童世界的歡樂。

  經過半年的調治,孩子的症狀有明顯好轉。

  總之,對孤獨症的治療主要是強調綜合治療,包括以下幾點:

  1.加強親子間的情感交流

  父母要改變教養方式,多接近、多關心患兒,多與孩子交流,多帶孩子到兒童娛樂場所去玩耍,鼓勵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分享兒童世界的歡樂。而家長對孩子,不僅要給予語言上的交流,還可以多些肢體接觸,讓孩子充分體會到這種溫暖。同時家長一定要注意克服焦慮、自責、急躁等負性情緒,方能對患兒的治療產生良好的效果。當然這個過程是較長期的,需要家長有足夠的耐心和堅持。

  2.加強言語訓練

  言語障礙是孤獨症患兒的一個突出症狀,因此對患兒進行語言訓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康複內容,在訓練中應注意:

  (1)對一個剛開始理解語言的患兒,父母對他說話應盡量使用孩子能理解的簡短的語句,因為多餘的詞、句會把孩子弄糊塗。例如,說“佳佳,吃飯”時孩子有反應,而說“佳佳,快過來,你的飯快涼了”時孩子沒反應。所以,父母在對孩子進行訓練時,一定要在孩子能理解的基礎上,逐步增加句子中的詞匯,不可操之過急。

  (2)訓練時要盡可能地運用具體形象的物品、圖片、動作、行為,演示並帶他們重複以幫助理解、記憶。如老師把一個皮球遞給患兒說:“去拍皮球。”患兒不懂是什麽意思,抱著皮球望著老師,這時老師應拿過皮球邊講解邊示範,並讓孩子模仿。經過幾次這樣的聯係,患兒就較容易地理解了“拍皮球”這個短語。

  (3)應創造條件、情景,鼓勵患兒用言語來提要求,與人交流。有些父母因長期與孩子生活在一起,從孩子的一個眼神、一個表情、一個動作就知道孩子在想什麽,要幹什麽了,於是不等孩子開口就滿足了他的要求,使得孩子失去了用言語表達的機會,這是不利孩子言語發展的。一定要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願望、要求,要詢問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還可讓孩子傳遞一些簡單的信息。

  (4)患兒在說話時,常常會出現一些用詞不當、詞語顛倒等現象。父母和老師一定要耐心地聽兒童講,不能表現出不耐煩、不在意,以免傷害患兒的自尊心,失去說話的興趣,產生對說話的恐懼感和口吃的語言障礙。

  3.行為治療

  (1)矛盾意向療法。故意讓患兒從事他不喜歡、不願意做的事情,以致讓孩子產生對該事情感到無所謂,改變一下也行的想法。如有的患兒每次外出要走同樣的路線,購物要去同樣的商店,家長要有意帶孩子走不同的路線回家,到不同的商店去買東西。開始,孩子可能不願意,要堅持,結果孩子會發現這條路可以回家,那條路也能回家,到不同的商店都可以買到東西,也就不強求走同一條路、進同一個商店了。通過各種有彈性、多變化的方式來教育引導孩子,幫助他們改變單調刻板的行為,提高適應環境的能力。

  (2)正強化法。對孤獨症兒童不願接近人、不注視人的行為可以采用正強化療法。如果孩子完成了家長或是老師的要求,就給予兒童一定的獎勵,這種獎勵主要是孩子們喜歡的東西或事情,這樣逐漸改變兒童的行為模式。

  (3)厭惡療法。厭惡療法就是讓患兒過度地進行他喜歡的某種習慣,致使其產生一種不愉快的感覺,從而達到消退這一習慣的目的。例如,患兒喜歡不停地上下樓梯,就給他規定在某一段時間裏(一個小時甚至更長)要反複不停地在樓梯上來來回回,他就會感到太累、不愉快,用不了幾次就不會再不停地上下樓梯了。該法對治療孤獨症患兒的興趣範圍狹窄、行動單調刻板有顯著的療效。

  (4)放鬆療法。運用放鬆療法對孤獨症患兒的緊張性行為進行治療。

  [病案]

  某患者,男孩,6歲。患兒情感反應淡漠,不與任何人進行言語交流,如有要求也絕不主動表達,隻能被動地接受指令。經常因緊張而導致大小便失禁。據其母親反映,該患兒在3歲以前能模仿說句子,還能識別兩三百個字詞,且會背誦兒歌、故事,但其後不知何故就逐漸失去了言語功能,到5歲時,就不再說出一個字了。曾在專門醫院接受過有關檢查,證實其發音器官並無問題。家長承認對患兒早期采用的教育方法粗暴簡單,給患兒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壓力,致使其精神高度緊張,這可能與言語能力發生障礙,人際交往嚴重退縮有關。

  根據患兒的主要異常行為,施治者采用放鬆療法對其進行心理訓練。首先,使其熟悉環境,從心理上放鬆對陌生環境的不安全感。具體做法是:將患兒安排在一群能夠和施治者進行交流的患兒中間,在進行活動時,不對其提出任何要求,但他可以獲得與其他患兒相同的玩教具。這樣,經過兩三周後,他的精神壓力得到了減輕,並且,逐漸對施治者和其他患兒的交流活動產生了興趣,並能隨著情境表現出恰當的反應。其次,施治者在給其他患兒訓練時,隨意走到他麵前,將圖書放在他的桌子上,並指著圖片反複說一些簡單的詞匯,但並不要求他開口說話。開始時,他依然有些緊張,閉起眼睛玩弄手指。經過兩三次以後,他就能睜開眼睛,看著圖片,偶爾還會抬眼注視施治者。如此狀況持續近一個月後,該患兒在施治者的引導下發出了第一個音節,但還不夠清晰和準確,且音量極小。然而,自此以後,他每天發音、說話的次數越來越多了。現在,盡管語詞廣度僅在3~5個詞之間,但是,他已經能夠在放鬆的狀態下說一些簡單的詞匯和句子,如“老師好”、“再見”等等。

  4.藥物治療

  應在專科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常用的藥物有:

  (1)抗精神病藥。小劑量的氟呱啶藥(0.5~4毫克/日)有利於改善患兒興奮、多動、刻板、重複的行為和自語、重複言語和模仿性言語。為避免藥物引起的急性肌張力障礙,可同時用小劑量安坦(0.5~2毫克/日)、小劑量舒必利(50~400毫克/日),有利於改善患兒與外界的接觸和交往,以及煩躁不安、情感冷淡和言語的改善等。

  (2)中樞神經興奮劑。據有關報道,服用利他林、匹莫林對孤獨症兒童的多動、衝動和注意力渙散有效。20世紀80年代早期就已報道服用氟苯丙胺對於減輕自閉、孤獨、語言障礙、刻板、重複的行為有幫助,而近幾年則報道納屈酮對治療孤獨症的刻板、重複、自傷有改善作用。患孤獨症的兒童,一般病程都比較長,所以用藥治療的時間也相對長一些。家長應注意治療時藥物的副作用,如錐體外係反應、肝功能及心血管和血象的異常,因此,對患兒定期複查是必要的。

  二、選擇性緘默症

  兒童選擇性緘默症,是指兒童在獲得言語功能後,在某些社交場合沉默不語的症狀。主要是由精神因素,如受驚、恐懼、憂鬱、壓抑、孤獨而造成精神緊張所引起的,其實質並非言語障礙,而是一種社交功能性行為問題。多在3~5歲起病,女孩比較多見。

  患兒發病前,已有正常的言語理解及表達能力。起病後主要表現為在公眾場合不與人交流,拒絕講話,或隻用點頭、搖頭、手勢來表示自己的意願或僅用“是”、“不是”、“好”、“不好”等非常有限的單詞或用書麵語來表達自己的態度和願望。有些患兒或耳語,或書寫,但越是鼓勵其講話,越是緘默不語。另一些則相反,在幼兒園裏問一句說一句,回家後則一言不發;見到親人與其他小兒說話,或有其他人在場時,立即低頭不語。由於其言語的表達在場景上和對象上有鮮明的選擇性,故稱選擇性緘默症。約70%的患兒還有其他情緒和行為問題,如有的表現為害羞,行為退縮;有的在家裏順從、聽話,見到生人則緊繃著臉,毫無表情;有的在家中有明顯的違抗行為;少數患兒還有多動、抽動障礙、遺尿、遺便和其他言語異常表現。兒童精神分裂症、傷寒、舞蹈症患兒也可能伴隨經常性或暫時性的緘默不語,需進行鑒別。兒童期的選擇性緘默症隻要治療及時,一般數月、數年後可恢複正常言語及社交功能,預後較好。極少數可持續到成年。但是有人格缺陷家族史的患兒預後較差。

  選擇性緘默症嚴重影響兒童人際關係、合作關係和社交能力的鍛煉和發展。因此,一旦發現,應及時地進行治療。對兒童選擇性緘默症的治療主要采用心理治療、家庭治療、精神分析法和行為治療。其中,以正、負強化方式的行為矯治方法效果較好。此外,應盡量消除不良精神刺激。對患兒的緘默表現不要過分注意,不要逼迫他們講話,以免使其精神更加緊張。改善生活環境,給患兒一種耳濡目染的家庭溫馨感;鼓勵患兒參加集體活動。作為輔助性治療,可適當給患兒抗焦慮藥。

  [病案]

  某女,10歲,小學四年級學生。據其母親反映,患兒自幼膽小,言語不多,上一年級時遇到一位男青年班主任,脾氣較大,時常體罰學生,她很害怕。一次老師走到她座位前讓她讀一單詞,她讀不出來,當即被老師重重地擰了耳朵以致耳根處流血,患兒回家後不敢告訴家長,母親在為其洗臉時發現血跡追問原因後仍不敢直說,再三追問後才點頭承認是被老師擰了耳朵。患兒家長找到校方委婉提出意見,但仍被該老師知道並懷恨在心,多次提出要該學生轉學等事。自此事件後,患兒在學校一言不發,幾乎沒有和老師、同學講過一句話。到公共場所、到商店購物、乘車等活動時講話很少而且聲細音低。

  治療方案:根據該患兒的情況,家長首先要嚴正地向學校、老師反映情況,以求得校方的理解和支持,以便和學校老師一起行動起來共同為孩子創造一個輕鬆愉快的生活學習環境,幫助患兒建立起平等親切的師生關係和友愛和諧的同學關係。並建議老師在一定時間內對患兒暫停當眾提問、當眾演算,以消除其心理緊張、恐懼的壓力和負擔,並鼓勵其多參加集體活動。同時可讓患兒服一段時間的小劑量的抗抑鬱藥來配合治療。如:安拿芬尼5~10毫克,每晨一次;或多慮平12.5~25毫克/日。

  [病案]

  患兒,女,9歲,小學二年級。父母離異,現與父親、繼母一起生活,親生父母均為工人。患兒因與繼母兒子發生爭吵而遭繼母訓斥謾罵,孩子哭後入睡,醒來後自覺頭暈、害怕,頭部不適有壓抑感,對周圍一切都不感興趣,不願講話,不願見人。在家裏能回答父親簡單的問話,從此不與家人同桌吃飯。在學校不講話,不與同學玩耍,課堂上不回答老師的任何問題,下課後坐在教室裏發呆。父親脾氣暴躁有時打她,罵她沒出息,是累贅,老師找她談話及家訪仍不講話。回避外人,自覺害怕、恐懼,有時暗自流淚,生活和學習受到極大影響,後來病情逐漸加重。發病後一個月,父親將她送至生母處。母親關心、照顧她,領她玩、同她談心,病狀稍有好轉,能與母親簡單對話,講話時出現口吃,但對外人仍不講話,尤其是害怕見到繼父,不敢與繼父同桌吃飯,問話一律不答。一日,母親與繼父發生爭吵,吵得很凶,她當時嚇得直哭,此後病情又加重了。且食欲劇減,一言不發,學也不能上了,害怕見到老師和同學,家裏一來外人馬上躲起來,而且很怕光亮,願意在陰暗角落裏坐著。有時母親煩了,也失去耐心而訓斥她。一天,她離家出走,兩天後被派出所的人找到送回家。

  該兒童主要是受到繼母的虐待引起精神緊張,而後母親和繼父的惡劣關係進一步加重了她的病情。針對這種情況,進行了以下的施治:

  第一步:醫生取得患兒的信任。醫生熱情、親切、態度和藹地與她講話,正麵引導啟發,調動其自尊心、自信心。

  第二步:組成由患兒家長、學校和醫生參加的治療小組。孩子暫住生母家,改變孩子的生活環境,繼父主動與孩子交往,老師家訪,同學找她玩和學習。同時還給孩子少量的安定片、維生素B1、腦複康口服。1個月後病情就開始好轉,能和老師講話、和同學玩了。2個月後病情明顯好轉,願到學校學習,主動和同學玩,上課能回答問題,口吃現象消失了;在家能與父母講學校的事情,心情愉快,恢複了正常孩子的天真、活潑、自尊心和自信心,那種孤獨、恐懼、不安全感消失了。半年後一切恢複正常。

  三、抑鬱症

  兒童抑鬱症是指發生在兒童時期持續的心境不愉快,主要是一種不愉快、悲傷、痛苦的體驗,即是以情緒抑鬱為主要特征的精神疾病。兒童抑鬱症女孩多於男孩,在不同的年齡段,兒童抑鬱症有不同的表現:

  1.嬰兒期

  嬰兒期的抑鬱症主要是由於嬰兒早期母子分離對嬰兒情緒和行為影響所致,因為嬰兒6個月以後已與母親建立起依戀關係,此時若與母親分離,嬰兒即可出現“分離焦慮”,表現為不停地啼哭。若已能行走或講話,則四處尋找父母,易激動,約一周後這種抗議情緒減少,呈現抑鬱、退縮,對環境沒有反應,失去興趣,食欲缺乏,體重減輕,發育停止,睡眠障礙,對疾病抵抗力下降。若經過3~4個月母親與嬰兒重新團聚的時間,這種抑鬱症狀可以逆轉。

  2.學齡前期

  由於語言和認知能力在這一年齡階段還未充分發展,主要通過非語言舉動來表達抑鬱情感,其抑鬱心境主要為感受不快樂、興趣喪失、對過去喜歡的遊戲也沒有興趣、食欲下降、睡眠減少、不與小朋友玩耍、常常哭泣、退縮、活動減少。

  3.學齡期

  學齡兒童除可表現與學齡前兒童相同的症狀外,還可表現為自我評價低,自責自罪;注意力不集中,記憶減退,思維能力下降;活動減少,興趣減退,拒絕參加學校表演,喪失對玩耍的興趣,或玩耍活動的次數有限;可產生抱怨、厭煩情緒,如抱怨沒有朋友,反複出現自殺的念頭。此期兒童已能述說感到不愉快和有自殺的思想,以及對活動缺乏興趣,注意力不集中,睡眠減少等。

  總結起來,兒童抑鬱症的主要特點有:

  (1)不願與人交往、孤獨、離群是其典型特征。對待同伴和周圍發生的事情很冷漠,對學習活動不感興趣,缺乏熱情,甚至是對任何事物都無興趣。

  (2)自我評價低。患兒總認為自己很笨、很差,同時又很敏感。如做團體操,老師到最後才挑選他,他就會認為這是因為自己不行,老師瞧不起他,於是感到悲觀;如果考試失敗,他也會感到絕望、沮喪,甚至產生自殺的念頭。

  (3)性格變得古怪。有的患兒會變得固執,煩躁不安,易發脾氣,具有周期性的喜怒無常,而且發作沒有前兆;愛挑釁,有破壞行為和攻擊性行為。

  (4)兒童還表現出各種各樣的身體症狀。如頭痛、腹痛、失眠、食欲不好、消瘦、全身遊走性疼痛或瘙癢等。

  兒童抑鬱症的病因尚未清楚,可能是多種因素所致,包括遺傳史、身體健康問題、生活中重大事件、環境變化、生物化學物質變化及環境因素等。據有關報道,在對一次一般人群的抽樣調查中顯示,學齡前兒童抑鬱症患病率為0.3%,青春期前兒童抑鬱症患病率為1.8%,而14~16歲的少年抑鬱症患病率則為4.7%。少年期患病率的增高主要原因與青春期生理反應有關,而且女性的發病率在升高,在精神病院就診住院的比例增大。據報道,精神科門診兒童診斷為抑鬱症的占28%,在精神科住院病人中兒童抑鬱症比例為59%。

  4.抑鬱症的誘因

  (1)負性的生活事件。當兒童遭遇到負性的生活事件,比如親人去世、父母關係緊張或離異、考試不及格(特別是升學考試考得不好,未上理想的學校)等,往往會出現情緒上的劇烈反應並導致負性情緒加重,產生抑鬱症狀。

  (2)自尊心自信心受挫。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如果自覺學業成績不好,長相又不出眾,會產生自己處處不如人的認識,覺得自己不受老師關注,不被周圍的人喜愛等等,而產生一種很強的失落感,使其自信心受挫,情緒表達受到壓抑,從而誘發抑鬱。

  (3)不良性格。這類兒童大多表現出孤獨離群,性格過於內向,這就使得他們適應集體生活困難,交朋友也困難,與他人缺乏交往,會引起兒童的孤獨感,這樣也容易導致兒童抑鬱。

  5.抑鬱家族史

  如果兒童的雙親有人患抑鬱症,那麽兒童患抑鬱症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如有抑鬱症的父母在家少言寡語,不參加社會活動,少與人來往,或對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過分關心,稍有不適,就十分緊張焦慮,憂心忡忡,這些都會直接影響到兒童的情緒。

  兒童抑鬱症與成人抑鬱症雖有一些類似的表現,但還是有所不同,切莫照搬成人模式在孩子身上套用。而且還應該與應激反應、器質性精神障礙、精神分裂症、情緒障礙、品行障礙、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等其他疾病鑒別。所以,當孩子有上述表現時,家長應帶孩子前往兒童精神專科醫院就診,由有經驗的兒童精神科醫生給予合適的環境、藥物、心理治療。

  6.治療方法

  (1)支持療法。當發現兒童有抑鬱症症狀後,家長應多與孩子交談,多給以關心、安慰,傾聽孩子的講述,給孩子以情感上的理解和支持,陪孩子做一些他平時最感興趣的事。同時要分析孩子發病的原因,如與環境刺激有關,則要改造、消除這種環境因素的影響。

  [病案]

  “如果有來生,我還能變成人的話,我一定是一個最好的孩子!”年僅13歲的少年張瀟藝上學前突然從住宅區24層高樓跳下,隨著他的飛身一縱,這句話成了絕世遺言。這是兩年前發生在天津市塘沽區的一幕,成了人們不願觸及的黑色回憶。當時,無論是媒體還是張瀟藝家人,都將引發孩子自殺的原因歸咎為過度沉溺於網絡遊戲。

  近日,北京安定醫院兒科主任、兒童精神病學家鄭毅教授做客央視教育節目《交流》時,重新會診剖析此案,得出一個值得重視的結論:導致張瀟藝自殺死亡的罪魁禍首,是他患有典型的兒童抑鬱症。

  鄭毅教授說,在這個事件中,表麵上看,是網絡遊戲奪走了孩子的生命。在張瀟藝留下的4封遺書中,都提到自己崇拜網絡遊戲中的人物,還幻想自己能夠“飛”。“但仔細分析這孩子行為的特點,可以看出是與遊戲成癮不相符的。”鄭教授認為,成癮,是從某一具體行為中得到快感,否則就會焦慮、煩躁。比如說吸毒,毒癮上來了,讓做什麽都行,但想不到死;網絡成癮也這樣,不會必然導致人的自殺。

  這一看法與北京大學衛生法學教授孫東東的觀點不謀而合。他說:“張瀟藝遺書都寫了4封,說明他已經考慮過死了。產生悲觀厭世、自責的心態,此時他的精神活動已發生了病理性的變化。由於連續玩了一天一夜遊戲,是網絡的誘發使其抑鬱的症狀愈發嚴重,最終導致他以自殺尋求解脫。”

  鄭毅教授說,實際上,類似張瀟藝這樣十幾歲的少年,處於成長的特殊時期,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表現出對現實的不能適應,覺得自己或許學習不好,或許人際關係處理不好,對現實的一些現象解釋不了。這期間,他體會到了痛苦,可是沒有人告訴他,如何去應對;他感受到了挫折,可是沒有人告訴他,如何去麵對。正是由於人們對兒童抑鬱症的忽視,才延誤了對他的治療。如果這時學校、家長能意識到這是兒童抑鬱症,多與他交流、傾聽他的心聲,給予及時的支持,就有可能避免這種悲劇的發生。

  (2)行為療法。兒童患抑鬱症後,家長要分析病因,除用支持療法外,還應根據具體情況采用行為治療。

  (3)藥物治療。一旦發現兒童有抑鬱症的種種跡象,家長應隨即帶孩子到醫院診治,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抗抑鬱藥。

  [病案]

  小麗,12歲,獨生子女。父母均為知識分子,對她愛護備至,視若掌上明珠,抱有極高的期望。因此,小麗從小受到的教育要比別人多些,智力開發要比別人早些,真可稱得上活潑可愛,聰明伶俐。她上學後,學習成績一直很好,每次考試都是優秀,全家人歡天喜地,樂不可支,為有這樣的孩子而驕傲。天有不測風雲,正當父母高興的時候,出了一件掃興的事。六年級上學期期中考試時,小麗患了重感冒。為了不耽誤考試,她仍來應試。由於身體不適,精神不振,再加上心情緊張,數學沒考好,隻得了61分。這給一貫成績優秀的小麗當頭一棒,結果其他科的考試成績也不好。沉重的打擊,從此使小麗變得沉默寡言,悲觀失望,精神委靡,食量減少,逐漸怕見老師和同學,後來整天在家睡大覺,幹脆不去上學了。家長詢問她,她不說話隻是一直流眼淚。看到這種情況,以為孩子患了大病,急忙帶孩子到醫院進行檢查,量體溫、化驗、胸透視等等,檢查心、肝、肺、腎等髒器,均未發現異常。這時,學校班主任也來家裏看望,與家長商量解救辦法。一致認為,既然小麗的感冒已經好了,軀體沒有其他疾病,那麽,會不會是患了心理疾病呢?於是,其母就帶小麗到西城區某醫院心理診室谘詢治療。

  心理醫生全麵詢問了小麗考試失利的情況、家庭養育情況、性格特點等後,與家長交換意見,認為小麗是抑鬱症,是由於失去麵子、心理壓力過大,精神受到嚴重創傷導致。其原因是孩子的成長過於一帆風順,而且讚揚聲不斷,父母教育一直是寵縱嬌慣,同時又對其過度期望,這些都使她意誌薄弱,經不起一點挫折。醫生決定采用“行為療法”,認為要治好小麗的病關鍵是培養她堅強的意誌力,提高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其途徑是在生活、學習實踐中進行鍛煉。比如每天堅持20分鍾體育鍛煉,規定在1小時內完成幾道數學速算題和其他一些作業;並讓她承擔一定的家務勞動,如買米、買菜、洗衣服、打掃房間等,因為過去她不知道這方麵的勞累,現在做這些事就是很好的鍛煉。通過這些活動,使孩子在實踐中明確“堅強意誌”和克服困難的真正含義,充分認識到:人生活在社會上,不論生活、工作和學習,挫折和困難是必然的、經常的。這樣,孩子的承受能力就會大大提高,怕困難、愛麵子的心理疾病就會很快治好。同時,醫生要求家長一定要按計劃行事,嚴肅對待,不能遷就孩子的好惡,否則不會取得好效果。具體方法是:

  (1)在認識上提高。父母每星期要給小麗講一個英雄模範人物的故事,以事實說明“艱苦煉意誌,困難造英雄”的真理,使她自覺樹立吃苦精神。

  (2)在生活上鍛煉。凡是小麗自己的事情,如洗衣、疊被、打掃衛生等,盡量讓她自己去做,家長不代勞。

  (3)合理分擔家務勞動。搞好家庭生活是很辛苦的,不能有忙有閑。小麗負責每天刷鍋洗碗和倒垃圾的任務。

  (4)要積極鍛煉身體。每天早起跑步至少3站路,晚飯後要跟父母散步30分鍾。認真做好作業,對學校布置的家庭作業,要限定時間完成,不準一麵做作業一麵玩。除此,家長還和學校老師建立了每月一次的聯係製度,對小麗的表現及時交流情況,發現問題迅速教育和解決。

  學校為了幫助小麗治好心病,老師和同學們充分肯定她的長處,並在班上表揚她帶病堅持考試的可貴精神。與此同時,班主任還安排與她要好的同學,每天陪她上學,以鼓勵其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戰勝疾病的信心。這樣做,在剛開始時,小麗很不習慣,總是叫苦連天,不想繼續堅持。父母和老師反複做解釋開導工作,說明多年養成的壞習慣,一下改過來確實不易。若是現在不下決心改,將來就會更難,到那時不僅要受更大的罪,還會被人瞧不起,心裏更難受。這些道理,促使她醒悟,咬緊牙,忍著堅持了下來。經過一個學期的調整鍛煉和細致教育,小麗擺脫了抑鬱症,逐步培養起了堅強的意誌和開朗的性格。

  7.增強自信心

  有的抑鬱症是由於兒童的自尊心受損而引起的。因此,要想方設法幫助兒童樹立起自尊心、自信心,這樣可以抵製抑鬱狀態的產生。首先要改變認識。兒童抑鬱多由對自己不滿而引起,兒童的自我意識還不是很成熟,這時兒童給自己定的標準一般都較理想化,如果達不到這個標準,就會引起抑鬱。要提高自信,戰勝抑鬱,就得改變這個標準,使之切實可行。理想化觀念通常包含有“必須”、“一定”等絕對化詞語,如“我這次期末考試必須進前四名”、“我一定要考入重點中學”等等,而這些都是不合理的信念。所以要引導兒童根據實際情況改變這些想法,使之能付諸實現。其次,運用正強化法。老師和家長要善於發現兒童的長處,並讓他充分發揮出來,使他獲得別人的稱讚;當兒童通過降低標準而達到目的後,要給予鼓勵,正麵強化,幫助兒童樹立自信心。

  四、強迫症

  兒童強迫症是一種以強迫觀念和強迫行為為特征的兒童情緒障礙。在兒童期,強迫行為多於強迫觀念,年齡越小這種傾向越明顯,本症多見於10~12歲的兒童,患兒智力大多正常。一個正常的兒童,在他發育的早期,也可能有輕度的強迫性行為。如有的孩子走路時,喜歡用手撫摸路邊的電線杆;有的孩子走路時,喜歡用腳踢小石子,有的孩子愛反複地計算窗欄或涼台欄杆的數目等等。這類行為並不伴隨任何情緒障礙,而且會隨年齡的增長而消失。所以兒童強迫症是指兒童主觀上感到有某種不可抗拒的、不能自行克製的觀念、意向和行為的存在,雖能意識到這些觀念、意向、行為是不必要的或毫無意義的,但就是難以將其排除。它既有自我強迫,又有自我反強迫,是一種典型的心理衝突疾病。引起兒童強迫症的原因有:

  1.精神因素

  患兒在生活中遇到重大生活事件,如父母離異、親人喪亡等精神刺激,引起恐懼,使兒童精神緊張,這是強迫症的主要誘發因素。

  2.性格所致

  患強迫症的兒童有一定的性格傾向,比如:內向、膽小、拘謹、呆板、好思考、不活潑、待人特別有禮貌,優柔寡斷,缺乏興趣愛好。

  3.家庭環境的影響

  兒童雙親的性格對兒童影響很大,如果父母性格內向、膽小怕事,缺乏自信心,遇事遲疑等等,都會給兒童帶來負麵影響。同時,父母對孩子過於苟求,如對清潔衛生過分要求,對生活規矩太多等,也可能誘發本症。

  4.主要表現

  兒童強迫症的主要表現是強迫行為和強迫觀念,前者明顯多於後者,而且年齡越小,這種傾向越明顯。強迫行為在小學高年級男生中較多見。其主要表現有:

  (1)反複計數。如走路時反複數電線杆,過橋時反複數欄杆,上下樓梯時計數階梯,一遍又一遍地數課本或其他圖書上的人或物的數目等。

  (2)反複洗手。有的患兒一天可能洗手幾十次,一次竟持續十幾分鍾。

  (3)反複玩弄手指,反複搖頭。

  (4)反複進行自我檢查。如反複核對作業、檢查書包裏的東西等。

  前麵已經指出,正常兒童在其發育過程中也可能會產生上述強迫現象,但這些動作不影響日常生活活動,不會產生情緒障礙,隻是一時性的行為,過一段時間便會自然消失。因此不應把兒童在特定發育年齡出現的這些行為視為異常行為,隻有當這類呆板、機械的行為保持時間長而且嚴重地造成兒童適應不良時,才可考慮是否是病理現象。強迫觀念則表現為窮思竭慮一些毫無意義的事,如不停地回想電影(電視)中的某個情節,強迫自己反複思考某一問題。有的甚至知道自己的這些行為和想法無任何意義,但就是克製不住自己要去做去想。

  兒童強迫症與成人強迫症是有區別的。兒童的強迫現象不存在明顯的心理衝突,隻是機械地再三地重複某些行為;在受幹擾時,會產生焦慮情緒甚至發脾氣。這類患兒的智力水平一般都正常或較高,富於幻想。

  [病案]

  陳某,男,10歲,雙親家庭。學習成績一直很好,平素少言寡語,不善於與同學交往。近兩三個月以來學習成績明顯下降,每天放學回家常呆坐桌前,家庭作業做得明顯沒有過去認真了。問他在想什麽,他總不理睬。家長找不出原因,據事後回憶,這孩子走在馬路上總是要數電線杆,半年前更是數了一遍又一遍,不停地數,家長雖不知其中的心理原因,也常對他婉言勸導或嚴厲指責,均不能使之改變這種反常行為,至後來,他在家長或其他人批評、勸導時,還表現出焦躁、憤怒的情緒。

  該兒童的這種強迫現象持續了較長時間,而且在受到幹擾時產生焦慮情緒和發脾氣;另外,在與其母親交談時得知,這孩子的父親特別喜歡清靜,常幹涉孩子在家裏大聲說話,看電視也隻能戴上耳機聽聲音。我們還知道,這孩子屬內向性格,其智力水平較高,年齡又處於兒童強迫症較易發生的階段。所以,基本可以斷定,這個男孩患的是兒童強迫症,他表現出的是典型的強迫行為症狀。

  根據以上分析,心理醫生擬對孩子試用係統脫敏療法來進行心理治療。告訴孩子父母何謂係統脫敏療法及怎樣進行。首先,讓其家長列出兒童強迫行為的大體次數和激惹的情景,然後對每一種情景下的強迫行為逐步進行脫敏。同時要求家長不要過多幹涉孩子的正當心理需求,給他一個寬鬆的家庭氣氛。然後開始對孩子實施脫敏療法――他們有意帶孩子外出,到那些有電線杆的路上去漫步,但是起初必須選擇電線杆稀少的路段,往後再逐漸過渡到電線杆或樹木較多的地方。外出時,講些孩子喜歡聽的故事,以轉移其注意力。開始時,孩子一邊聽故事,一邊仍不時去數電線杆,但由於大人講的故事十分精彩,電線杆又稀少,孩子漸漸就減少了數電線杆的次數,一次,兩次,三次……多次,慢慢地,他的注意力就集中到聽故事上來了,而不再無聊地數電線杆了。這樣,循序漸進地進行脫敏,兩個月後,他們又帶孩子來複診時,孩子已經消除了數電線杆的強迫行為。

  5.治療方法

  兒童強迫症治療後的效果是較好的,多數患兒通過治療在不長的時間裏就能恢複正常。治療兒童強迫症應以心理治療為主、藥物治療為輔。

  (1)係統脫敏療法。係統脫敏療法又稱交互抑製法,利用這種方法主要是誘導求治者緩慢地暴露出導致神經症焦慮的情境,並通過心理的放鬆狀態來對抗這種焦慮情緒,從而達到消除神經症焦慮習慣的目的。這是治療患兒強迫行為較有效的方法。一般的方法是:首先,列出強迫行為的次數與情景,然後對每一種情境下的強迫行為逐步進行脫敏。例如對有洗手強迫行為的患兒進行脫敏,首先列出最易激起患兒洗手的刺激,按難易排一個序列:手上沾一滴墨水,手上沾一大塊墨水,手上沾滿墨水。然後對洗手時間也作一個限製,洗手時間開始定在以前平均時間的120%,然後每天減5~10分鍾,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脫敏,每次洗手的時間就會逐漸接近正常人水平。

  (2)反應阻止療法。給患兒一個先導刺激,這一刺激導致患兒出現強迫症狀,並使焦慮增強。而此時,采取強製手段製止其強迫行為的出現。久而久之,患兒的強迫行為和焦慮反應都會消退。如患兒有反複長時間洗手的強迫行為,當患兒手弄髒,勢必想著要去洗,這時阻止患兒去洗,開始,患兒會出現焦慮反應,但慢慢也就習慣了。

  (3)厭惡療法。一般在兒童右手腕上套上用3股皮筋組成的橡皮圈,一旦出現不可克製的強迫現象時,如反複計數、反複檢查等,立即拉彈右手腕上的橡皮圈,以對抗強迫現象,橡皮圈的拉彈力量以手腕皮膚稍有疼痛感為宜,同時計數拉彈次數及強迫現象持續的時間。剛開始時需要拉20~30次,才能對抗強迫現象。經過一段時間的反複訓練,當拉彈橡皮圈3~5次能對抗強迫現象的時候,橡皮圈就可以脫掉。以後再出現強迫現象,就立即能想到手腕上橡皮圈的對抗力量,用自己的意念就能消退強迫欲念。

  (4)注意轉移療法。在對強迫症的治療上不僅僅依靠單純的行為療法,培養患兒廣泛的興趣愛好,對其康複也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家長要鼓勵強迫症的患兒多參加集體活動,多與外界接觸,培養孩子多方麵的興趣愛好,如唱歌、跳舞、聽音樂、打球、跑步等,以建立新的大腦興奮灶去抑製強迫症狀的興奮灶,轉移對強迫症狀的高度注意力,這樣可大大促進病情的恢複,同時也利於孩子健全人格的塑造。

  (5)輔助性藥物治療法。常用的藥物有:氯丙咪嗪,既有抗焦慮也有緩解強迫症的效果,其他可配合服用抗焦慮藥如舒樂安定、氯硝安定等。

  五、恐怖障礙

  兒童恐怖障礙,是指兒童對日常生活一般客觀事物和情境產生過分的恐懼、焦慮,達到異常程度。恐怖障礙不等於恐怖症,它是正常兒童心理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種情緒體驗,是兒童對周圍客觀事物一種正常的心理反應,也是兒童期最常見的一種心理現象。曾有人對一組兒童進行縱向追蹤調查到14歲,發現90%的兒童在其發育的某一階段都發生過恐怖的反應。有研究表明,兒童恐怖在一周內消失的占6%,在3個月內消失的達54%,在一年內可全部消失,當然也有消失的時間要長一些的。總之,許多恐怖不經任何處理,隨著年齡增長均會自行消失。另外,懼怕的內容反映了兒童所處的環境特點及年齡發展階段的特點。如9個月前的嬰兒怕大聲和陌生人;1~3歲的兒童怕動物、昆蟲、陌生的環境和生人、黑暗、孤獨等;4~5歲的兒童怕妖怪、鬼神,怕某些動物或昆蟲,怕閃電雷擊等;小學生則怕身體損傷(如摔傷、動手術等)、怕離開父母、親人死亡,怕考試、犯錯誤和受批評等;青年期則產生對社會環境、社會交往的恐懼。因此說,懼怕並不一定就是壞事。一般來說,懼怕與兒童的身體大小和應付能力有關,也反映了兒童的智力發展水平。懼怕的內容常常是一個內容消失,另一個內容又產生了,具有不穩定性。而恐怖障礙則不然,恐怖障礙患兒恐怖的內容各不相同,且較穩定,不會泛化。如怕貓的不會變為怕狗,怕閃電打雷的不會泛化為怕黑。恐怖障礙患兒由於對某一事物現象的恐懼,進而產生回避或退縮行為。如由於怕考試成績不好被老師父母批評,發展到怕上學、怕見老師和同學,產生學校恐怖症。恐怖障礙持續的時間較長,不易隨環境年齡的變化而消失,而且任何勸慰、說服、解釋也無濟於事,嚴重影響著兒童的正常生活和學習。

  患恐怖障礙的兒童性格比較內向、膽小、被動、羞怯、依賴性強,遇事特易產生焦慮不安,具有易患素質。同時一些意外事件的驚嚇,如自然災害或某次車禍事件的發生,可對兒童心理活動造成不良的後果,引起過分而持久的情緒反應。再者,家庭環境和教育對孩子的影響也較大,而其中又以父母的行為方式、教育方法的不當為主:父母對孩子溺愛、過於保護、限製兒童的許多行動;父母用嚇唬威脅的方法對待孩子的不聽話、不乖順;父母的言行對孩子的影響。有的父母當著孩子的麵毫無顧忌繪聲繪色地講述自己所見所聞或經曆過的一些可怕的事情;有的父母對某一事物或現象存在恐怖,在孩子麵前毫不掩飾地表現出來,使孩子也深受其害。大人過嚴過高的要求,家庭成員關係不和睦或對孩子缺乏一致性、一貫性的教育等,這些都可能會導致兒童產生恐怖情緒。

  1.表現形式

  兒童恐怖障礙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按其內容可分為以下幾種:

  (1)動物恐怖。兒童從3歲起開始對動物產生恐懼,如怕貓、狗、蛇等,有的甚至害怕到生物係統紊亂,甚至精神失常的程度。

  (2)社交恐怖。怕與父母分離、怕生人、怕當眾講話、怕擁擠、怕上幼兒園和學校、怕考試。目前發現怕考試、怕見老師、怕上學的兒童有增多趨勢。

  (3)特殊環境恐怖。如對黑暗、廣場、高處、學校等環境的恐怖,持續時間不長,僅限於某種特殊環境。

  (4)自身損傷恐怖。怕出血、怕鬼怪、怕流氓、怕傳染病、怕生病、怕死等。

  (5)對自然現象的恐怖。怕黑、怕閃電雷擊等。

  2.治療方法

  對恐怖障礙患兒的治療,首先要了解引起兒童產生恐怖障礙的原因,然後有針對性地進行治療。下麵列舉幾種常用的治療方法:

  (1)係統脫敏療法。兒童的恐怖障礙是兒童在日常生活中通過條件反射的作用而習得的,因此可利用對抗性條件反射原理,循序漸進地消除其恐怖心理和行為。一般的做法是:先用輕微的較弱的刺激,然後逐漸增強刺激的強度,讓其逐漸適應,最後達到消除恐怖障礙的目的。

  [病案]

  王某,女,10歲,初中生。某天,在放學回家的路上看到一輛汽車撞倒一位騎自行車的婦女,當時嚇得渾身冒汗,兩腿發抖。從此,她對汽車產生了恐懼:一看到汽車就渾身顫抖,兩腿酸軟,更不用說坐汽車了。

  醫院檢查未發現其他病況,確定她是由突發事件引起的恐怖障礙。便對其實施了係統脫敏治療。首先讓她想象汽車,看汽車照片,然後由遠距離看汽車到近距離看汽車,使她不再有異常感,最後由別人陪同她坐汽車到她獨自一人坐汽車,直到她不再害怕為止。

  (2)家庭療法。許多兒童恐怖障礙的產生是受了家庭環境的影響,因此在治療時要了解患兒行為、情緒問題發生的整個背景情況。例如某位5歲的男孩,十分害怕夜晚一人睡覺,常常嚇得哭。經了解,原來他3歲後就一個人睡覺,但是出於孩子怕黑的天性,他要求和父母一起睡。母親想培養孩子獨立,就拒絕了,並講故事警告他如果不聽話就會有壞人來將其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