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3章 應激狀態下的心理護理與保健

  第一節 生理突變期人的心理護理與保健

  人的一生,都會經曆一些生理發育過程中的突變期。既有青春期男女的性成熟、中老年的更年期等生長過程中的自然生理突變,也有諸如妊娠、結紮、致殘等因素帶來的身體突變。這些突變,在導致生理發生改變的同時,也會給處於該時期的人帶來心理上的影響,導致某些心理問題,甚至還可引發一係列的社會問題。在個體經曆某些生理突變時期,應加強相應的心理護理與保健。

  一、性成熟期青年男女

  青春期是人生遇到的第一個生理突變期。進入青春期以後,人體的生長發育,不再是單純的長高、變寬,而是有一些特殊的變化,它主要以青春期男女的性成熟和第二性征的出現為標誌。然而在這一時期,青少年往往對自身的性發育及性成熟的生理變化感到神秘不解。因此,應做好這一時期的心理護理與保健。

  (一)性成熟和性心理發展特點

  1.性成熟和第二性征的出現

  性成熟的根本含義是指具有生殖能力或生育能力,男性能排出足夠數量和質量的精子,女性能排出有受精能力的卵子。因此,能排精和排卵才是性成熟的主要表現。性成熟過程主要發生在青春發育期,這時,機體在生長、發育、代謝、內分泌功能及心理狀態諸方麵均發生顯著變化。女性性成熟的特殊標誌是月經來潮,一般在9~17歲時(平均年齡為13.5歲)出現初潮,而男性則為第一次遺精,一般在14~15歲時開始,往往為夢遺。女孩第一次月經可能沒有排卵,男孩第一次遺精也可能沒有精子。

  現代人的性成熟期要比上一代人來得早,這就是所謂的性發育“加速度”現象。由於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營養條件的改善以及社會文化發展的影響,青少年身體的發育成熟期普遍提前了。據有關方麵統計,這種“加速度”的比率是大約每隔10年,性成熟期的開始時間就要提前1.5~9個月。根據英、美、日等國對青少年的調查,1974年與1953年相比,約有80%的少女月經初潮從14歲提前到11~12歲;男孩的性成熟也大約提前3歲,80%的男孩13歲已有遺精現象。

  我國青少年的性發育年齡稍晚,但據調查,也有提前的趨勢。1988年對全國6個地區1367名女生的調查表明,月經初潮平均年齡為13.38歲,男生首次遺精的平均年齡為14.43歲。

  如果說標誌著青年男女性成熟的遺精與初潮現象的出現具有突然性的話,那麽第二性征的出現卻似乎是按照一定的順序較平衡地進行的。第二性征的出現,標誌著性成熟的開端。

  男孩青春期啟動的第一個體征是睾丸和陰囊增大,一般出現在10歲左右。隨後陰毛出現,陰毛生長是第二性征的前奏。接著陰莖增長、變粗,身體迅速長高,肌肉發達,胡須和腋毛長出,喉結開始突出,說話聲音變得低沉,同時前列腺和精囊腺增大並開始分泌液體,精子逐漸生成。一般說來,女孩青春期比男孩至少早半年,從乳房開始發育到初潮約需2~3年;在身高迅速增長前約一年體型漸變為女性特征,脂肪沉積肌肉發育。同時,外生殖器從幼稚型向成人型轉變,陰阜隆起,陰毛出現,大陰唇變肥厚,小陰唇變大且有色素沉著,陰道的長度與寬度增加,陰道上皮增厚而且變得柔軟,陰道皺壁出現。初潮的出現說明青春期性成熟的到來。在青春期發育中,有兩個較突出的發育特征:一是乳房的發育,二是陰毛的生長。

  隨著第二性征的出現和性成熟的來臨,青年男女的心理會發生一係列的微妙變化,並由此產生一些特殊的心理體驗,即性意識。性意識的產生標誌著青少年性心理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時期,並由此引發和影響其他心理出現。麵對生殖器官的迅速發育、第二性征的相繼出現以及各種性心理變化,越來越多的青少年表現出焦慮和煩惱,他們渴望及時得到相關問題的解答、指導和幫助。因此了解青春期性心理特征並進行有效的心理護理和保健,具有重要意義。

  2.性心理發展的特征及其主要問題

  青春期性的生理發育,伴隨著心理和行為上的顯著變化,最突出的表現是對異性產生一種難以消除的興趣,一種愛戀、思慕、親近的情感,有時還會出現性欲衝動。不過這種情感通常並不是泛泛地指向任何一個異性,而是更容易受自己感到滿意的同齡人的吸引。心理學家湯盧茲認為,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的情感體驗是由於性覺醒的內部衝突起主導作用而引起的。青春期異性之間的互相愛慕、親近,甚至出現性欲衝動,實際上就是受繁殖本能驅使的表現,性心理、性行為就是這種生存本能的具體表現。青春期青少年心理和行為上發生的變化也正是出於這種原因。對此,我們雖然不可能抗拒,卻可以駕馭。

  (1)性心理發展的特征。美國心理學家赫洛克(H。Hurlock)把青春發育期的性意識分為4個時期:

  第一,性的反感期。當自己身體發生變化時,由於發現了人類性生理的奧秘,因此隨著青春發育期的生理變化,第二性特征的隱隱出現,使兩小無猜的男女開始意識到與異性的差異,不像以前毫無顧忌地玩耍。因為自己身體的變化而害羞,甚至自卑,從而有意無意地躲避異性,由此產生了對性的不安、害羞和反感,認為戀愛是不純潔的表現,於是對異性采取回避、冷淡和粗暴的態度。

  第二,向往年長異性的牛犢戀期。赫洛克把進入性萌發期的青少年,對某一特定年長異性傾心和愛慕的情感,形象地稱為“牛犢戀”(calflove)。在這一階段裏,青少年像小牛戀母牛似的傾慕於所向往的年長異性的一舉一動。對所向往的年長異性想入非非,很想討他(她)的喜歡。此時期的男女,尤其是女性,覺得與自己同齡的異性太幼稚、太單純,而把愛慕對象轉向成熟的、自己敬佩的長者,如中學時代的學生單戀或暗戀有風度、有能力的老師。

  第三,接近異性的狂熱期。伴隨青春期性特征發育的成熟,女性的陰柔之美與男性的陽剛之魄開始相互吸引,既想吸引異性又被異性所吸引。青少年對異性的好奇及自身性意識的迷惘相互交錯,相互影響。性情感上相互吸引,想與異性接觸但又羞於啟齒,常以要求給對方以幫助或要求對方幫助自己為借口;行為上相互顯示,女性開始注重穿著打扮,男性則表現自己的風度與氣質,引起異性的好感。並且,這種吸引並不單單隻對某一特定異性,女性希望所有的男性都被她的美麗所吸引,男性希望所有的女性都承認他的瀟灑。但由於雙方都從理想主義出發,自我意識太強,所以衝突也多,接近的對象常常變換。

  第四,浪漫的戀愛期。伴隨著少年逐步走向成人,性心理發展也逐步穩定,戀愛和選擇伴侶為其主要性意識。浪漫戀愛的顯著標誌是愛情集中於一個異性,對象是單一的、穩定的,對其他異性的關心明顯地減少了。喜歡與自己選擇的對象單獨在一起,而不願意參加集體性的社會活動,經常陷入結婚的幻想之中。但又不完全同於成人現實太成熟的擇偶而帶有浪漫性質。這一階段的青少年男女對戀愛持有不同的觀點:有的認為一旦喜歡上她(或他),就非她不娶、非他不嫁,於是窮追猛求,他們相信鍥而不舍,金石為開;有的認為愛情是緣分,相聚是緣,相離是分;有的認為隻在乎曾經擁有,而不在乎天長地久。

  赫洛克的性意識理論是有一定道理的。進入青春期的男女在正常情況下,大都會經過這麽幾個階段。隻是各個階段時間長短有所不同,或在某個階段的表現並不特別明顯而已。

  (2)青春期性心理的特點。隨著性心理的發展,青少年大多數表現出一係列性的心理和行為,具有如下特點:

  第一,性心理的朦朧性和神秘感。青少年的性心理開始缺乏深刻的社會內容,基本上還是一種生理急劇變化帶來的本能作用,好像說不清楚為什麽對異性發生興趣、好感與愛慕。從而使得這種性愛的萌動,似乎披著一層朦朧的輕紗,有較濃厚的神秘感。

  第二,性意識的強烈性和表現上的文飾性。一方麵他們十分重視自己在異性心目中的印象與評價,另一方麵卻又表現得拘謹、羞澀和冷淡;他們內心對某異性很感興趣,但表麵上卻又有意無意地表現得好像無動於衷,不屑一顧,或做出回避的樣子;他們有時表現得十分討厭那種男女親昵的動作,但有時實際上又很希望自己能體驗。

  第三,性心理的動蕩性和壓抑性。由於青年的心理不夠成熟,還沒有形成穩固的性道德觀和戀愛觀,加上自我控製的能力很弱,因而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而動蕩不安。而有部分青少年,由於性的能量得不到合理的疏導、升華而導致過分的壓抑,甚至還可能以扭曲的方式、變態行為表現出來。

  男女性心理的差異性。對異性感情的流露上,男性表現得較為明顯和熱烈,女性表現得含蓄和深沉;在內心體驗上,男性更多的是新奇、喜悅和神秘,女性則常常是驚慌、羞澀和不知所措;在表達方式上,男性一般較主動,女性往往采取暗示的方式。

  (3)性心理的主要問題。隨著青少年性生理發育的逐步成熟,性心理也呈現相應的變化,但由於傳統性禁忌和西方性解放的兩種不同的觀念,使青少年性心理形成明顯的反差而產生矛盾和困擾。常見的青少年性心理的主要問題有:

  第一,體像意識的困擾。表現為青少年男女對自己的身體及第二性征沒有一個現實的和正確的意識。一個人隨著生理發育成熟,到青春期往往會出現對自己形體的不安。調查顯示有50%的女生和16%的男生對青春期出現第二性征感到害羞、不安和不理解。女性對自己的乳房發育不滿意,為體形的胖瘦而煩惱;男性對自己的生殖器不滿意,為身材矮小而苦惱。並將其看作自身的缺陷,產生自卑的心理,以致影響人際交往、學習和生活。男青年都希望自己長得魁梧高大,女青年都希望自己長得苗條漂亮。如有的男青年覺得自己矮小、瘦弱,就感到自卑;而有的女青年覺得自己過胖,長相平平,也會感到苦惱。有的男青年對生殖器的發育狀況,女青年對乳房的大小都十分敏感,並為此心事重重。還有的男女青年甚至為自己皮膚的黑白、臉上的“青春痘”等煩惱不安。

  第二,性認知的偏差與性衝動的困擾。不少青少年對“性”持有不正確的認識,有的認為性是下流、肮髒、見不得人的,因此難以啟齒、無所適從,以致對自己的性衝動感到羞愧、自責、苦惱和困惑,並產生厭惡與恐懼、害怕等心理。

  第三,對自己性角色的焦慮以及對自己性功能的焦慮。有的男青年感到自己缺乏男子漢的氣質;一些女青年覺得自己不夠溫柔、不夠細心。於是有些青年便產生了“過度補償”的念頭,比如有的男青年為了使自己更像個男子漢,故作深沉,或表現出大膽、粗魯行為,甚至打架與冒險等。有的男青年甚至懷疑自己的性能力等。

  第四,遺精和痛經。部分男青年在出現遺精現象時,感到不安、苦惱、困惑、羞愧和恐懼。有些人由於某種錯誤認識,往往引起不良的心態而影響其情緒和健康,甚至產生嚴重後果。曾有報道提到,有青少年因恐懼遺精而切斷陰莖或輕生。

  [病案]

  一天,一位神情頹廢的男青年,來心理門診作谘詢。

  “從上初中時起,成天喜歡幻想一些奇怪的東西。開始我覺得感覺不錯,又聽說幻想是理想的良好開端,所以還很有些自得其樂。先前我多半是在睡覺前奇思遐想,後來發展到白天上課時也愛幻想:我幻想自己是個極聰明的孩子,奇跡般幹出一番事業;或是幻想自己是個武林高手,機智勇敢,行俠仗義,受人尊敬等等。後來發展到幻想能得到女孩們的青睞,常與漂亮的女孩擁抱在一起……漸漸地發現自己完全沉迷到這樣男歡女愛的性幻想之中。我的精神越來越差,白天提不起精神,成績一落千丈,父母也罵我不爭氣。於是我就有意識地控製自己,但是控製完全沒有任何效應。為此我感到十分痛苦,不斷地責備自己,恨自己怎麽迷戀上這樣一些壞的下流的東西。身體更是越來越壞,現在我已經不能繼續上學,隻好輟學在家。”

  幻想,使人類思維插上飛翔的翅膀。正值青春期的男女,思維活躍,其幻想更是豐富多彩,可以說是發明創造的一大幫手。隻要能有明確的目標,能適當控製就能夠為我所用。但是,幻想畢竟不同於理想,往往是一些虛幻的並不真實的東西。其中性幻想更是青春期男女比較常見的一種心理現象。隨著青春期性心理的成熟,對有關性意識方麵的幻想,這也很正常,是青年男女青春期心理的一種自然流露。應當通過學習有關的性心理知識去消除這個“謎”,而不應陷入荒唐的、不切實際的空想之中。

  因此就應特別加強這一階段的性心理、生理教育,使之能對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事物做出恰當的評價。通常,一個心理發育正常的青少年能夠分清什麽是理想、什麽是幻想,而且完全能夠控製自己的思維程序,至少能掌握自己不受過多的幻想的幹擾。上述案例中的男青年這種情況,就已經超出正常幻想的範圍,實際上已進入臆想狀態。臆想又叫白日夢,是使人愉悅的空想,通常帶有對希望的滿足,它是一種隨心所欲的想法,也是逃避自己生活現狀的一種企圖。臆想與幻想有本質的不同,是幻想的係統化、夢境化和病理化,其思維是難以自控的流程。

  一般的幻想對人體並無大礙,也不屬病態;隻有當幻想達到一種無休無止程度,嚴重影響工作和學習時,才能稱為心理病態。麵對幻想,如果不加以良好的引導,將會發展成為妄想症狀。

  首先,向他分析幻想的實質,一定程度幻想如果運用得當可促進學習進步和為以後的事業打下良好的堅實的基礎。其次,分析幻想與性方麵的聯係,指出一味沉湎於性的幻想對身心、學業都無好處,那是一種對自己的不負責任。再次,要求他多與同學交往,培養自己的正當愛好,多參加集體活動和體育活動。再次出現不良幻想時,可通過閱讀、聽音樂、交談等方式,轉移注意力,逐漸杜絕這種現象發生。

  通過幾次谘詢談心後,他漸漸樹立了正確的認識,並按照心理醫生的要求積極參加多種活動、培養課餘愛好。幾個月後,狀態明顯改善。

  (二)心理護理與保健法

  青春期帶來了性的衝動,這讓很多少男少女感到痛苦和焦慮,因為他們的生理已經發育成了大人,但心理上還是一個孩子。同時,隨著第二性征的出現,開始日益關注自身的性別角色和與之相關的形體特征,隨之出現種種的心理困惑及心理問題,嚴重影響著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因此,我們應從以下幾個方麵對他們進行心理護理與保健。

  首先,正確進行性的生理知識教育。性生理主要講解生殖係統的結構和功能,性的發育、月經、遺精等生理現象。通過講解提高青少年對性的科學認識,消除神秘感。性衛生知識包括生殖器衛生、月經期衛生及性疾病的防治知識等。

  其次,性心理知識的教育。如關於月經、遺精的心理準備,頻繁手淫的心理危害,與異性相處的正確態度等。人到青春期,由於內分泌的變化,常常表現為情緒容易激動,心情煩躁,愛發脾氣,尤其是少女在月經期間激動情緒表現得更為突出。據對長沙市一所中學高二年級三個班的調查,男生中第一次遺精的,有73%沒有心理準備;女生初潮時有56%的人沒有心理準備。因此有必要給予科學的性心理指導。

  第三,性道德教育主要包括性倫理知識、性的法製觀念、防止性犯罪等,使青少年懂得並能自覺地遵守社會關於性的道德規範和法製規範。

  總之,對青少年的性教育,從內容的安排與選擇上,是以性生理知識為起點,性心理指導為特點,性道德教育為重點。通過性教育使青少年正確認識青春期身心發展變化,注意保護身體,養成衛生習慣,培養他們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道德修養,懂得自尊、自愛、自重、自強,具有自我控製能力,能正確對待男女之間的友誼,珍惜青春年華。

  1.月經期護理

  月經是女子到了青春期發生的一種正常生理現象,是女性性周期的開始,它標誌著女性青春期發育進入成熟階段,亦是用於評價女性生長發育成熟的一個敏感指標。據調查,相當一部分(占87.62%)的女孩子在長達半年的時間內,才開始有規律的月經來潮,在這一段時間內,不少同學存在緊張、焦慮、抑鬱心理,以為自已患了什麽病,有哪些不正常,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負擔。且青春期女孩子在月經期的情緒反應為“不安”、“討厭”者占64%,而能保持愉快情緒的僅占14%,可見大多數少女還不能正確對待月經這種生理現象。

  (1)月經初潮。少女初潮來臨時,由於毫無思想準備,常常心煩意亂、驚慌失措。月經期間,由於內分泌係統和神經係統的影響,會產生自我不適感,人的情緒也容易波動,而情緒的波動反過來又影響月經的經期和經量。因此,首先應該明白,一般女子在14歲左右的時候,月經就會初潮,這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它象征著生殖係統已逐步發育成熟,是無須大驚小怪的。其次,月經期間要盡量心情開朗、思想樂觀,避免不必要的刺激,以免引起劇烈的情緒波動。同時,保持愉快的心境,也是避免痛經等月經症狀的措施。當然,母親應幫助女兒來共同度過這一非常時期。比如,母親將自己的感受和經曆講給女兒聽,並指導其如何使用衛生巾並注意經期的衛生等等。

  自初潮開始後,女性月經就有了一定的周期。但少女初潮以後到下一次月經,間隔時間因人而異。在一兩年之內月經沒有較為穩定的周期,有時十天半月來一次,有時兩三個月不來,較為紊亂,月經血量也時多時少。據調查,間隔1個月的占76.4%,2個月的占14.22%,3個月的占6.25%,4個月的占12.5%。初潮少女往往把這種不規則認為是不正常或病態,因而感到不安,其實這並不是病,而是正常的現象,主要是由於卵巢功能還未完全發育成熟。同時由於下一次月經難以預測,所以對參加活動常常擔心,甚至逃避活動。教師和家長應理解少女的這種心理,並告訴她們,這是由於剛進入青春期,卵巢功能尚未健全,內分泌之間欠協調所致,初潮之後,半年之內月經不規則是正常現象,隨著卵巢功能的日趨完善,月經即可正常。

  (2)月經失調。女孩進入青春期,由於卵巢功能未成熟,內分泌平衡尚未穩定,加之此時情緒不穩定,經常發生月經失調。月經失調是青春期少女的常見症狀,表現為月經周期紊亂,出血期延長或縮短,出血量增多或減少,甚至月經閉止。

  月經失調主要是由心理因素所造成的,如頻繁的考試,緊張的學習,心理壓力過大,情緒波動,過度悲傷、恐懼,或進行了大運動量的訓練,減肥使身體所需的營養不足等等,都可能導致月經紊亂。我國古代醫學家陳自明在《婦科良方》中所指出:“七情內傷,六淫外侵,飲食失節,起居失宜,脾胃虛損,心火妄動,則月經不調矣。”

  英國有一位婦科醫生,曾經對一批寄宿在校的女學生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在一場決定她們前途的主要考試之前一段時間內,約有一半女生的月經失常,大多數人月經周期延長,少數人縮短,個別人完全閉經。特別是考試的那一天,學生的心情最緊張,來月經的人數明顯增多了。在被調查的91名女生中,平素任何一天來月經的人數不超過6人,而考試這一天來月經的竟多達36人。調查表明,月經不調和閉經往往引起青春期少女強烈的消極情緒反應,而消極情緒反應反過來又成為月經不調和閉經的心理原因。當然,少女自身不懂得經期的保健知識,不注意保暖,身體受寒,或在經期無節製地吃生冷瓜果、冷飲,或不注意經期衛生,造成生殖道細菌感染等等,往往也會引起月經失調。因此應對青春期女生進行科學的衛生知識講解,處於經期的青春女性自身也要注重衛生保健,如注意飲食起居,講究生理衛生,注意勞逸結合和生活有規律,增強體質,克服“挑食”、“偏食”等不良習慣。同時也要情誌調和,講究心理衛生,穩定情緒,避免過於激動和緊張,二者結合起來,才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有利於她們的身心健康和發展。

  (3)經前期綜合征。經前期綜合征是指在月經前7~14天(即在月經周期的黃體期),反複出現一係列精神、行為及體質等方麵的症狀,月經來潮後症狀迅即消失。這些症狀表現為,生理上的機能變化,主要表現為頭痛、眩暈、惡心、嘔吐、心悸、乳房脹痛、失眠等。大約有28.8%的女子會出現這樣的生理變化。

  同時還會有心理和行為上的變化,如有的女孩子易怒、好攻擊、對周圍人苛求;有的則顯得煩躁、坐臥不安、易與人發生口角;有的則孤僻、憂鬱、多疑、多愁善感、好哭;還有的出現記憶力減退、精神渙散等等。一般來說,月經過後,症狀會減弱或消失,但也有少數人由於不能正確處理這些反應而造成心理緊張,每到月經前幾天,因害怕出現症狀而感到焦慮、不安和恐慌。這樣一種消極的自我暗示,往往會加重經前期綜合征症狀。

  經前期綜合征是由神經(內分泌)功能失調造成的,心理因素在發病病因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青春期少女首先要解除精神上的緊張與思想上的負擔,保持樂觀而穩定的情緒,坦然地對待月經來潮,盡量做到寬慰、放鬆。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不必要的精神刺激,飲食要少鹽,生活要有規律,多參加一些文娛和體育活動,就可使症狀明顯減輕甚至消失。

  (4)痛經。痛經是指經期前後或行經期間出現小腹、腰部或骶骨痙攣性疼痛,並有全身不適,甚至惡心、嘔吐的現象,它是婦女的常見病。痛經總會給女性帶來許多煩惱,嚴重的會直接影響正常工作和生活。一般分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原發性痛經是指經過詳細婦科臨床檢查未能發現盆腔器官有明顯異常者,也稱功能性痛經。繼發性痛經則指生殖器官有明顯病變而引發的相應症狀。我國早在1978年,全國婦女月經生理常數協作組就對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13萬多婦女月經生理常數作了調查分析,痛經者占33.19%,其中輕度占45.73%、中度占38.81%、重度占13.55%,少女的原發性痛經占75%。痛經發病率每年持上升趨勢。在青春期女性中,約有10%有明顯的痛經,30%有一般性痛經。調查表明,有些青春期少女在第一次來月經後便有痛經的現象,但多數是半年至一年後才出現。劇烈的下腹痛常在月經即將來潮時開始,時劇時緩,可持續2~3天。有的女性由於心理緊張,更增加了疼痛的程度。

  研究表明,90%以上的痛經與心理因素有關,如平時情緒易緊張、感覺敏感、怕痛的人,其痛經的症狀便比較明顯。痛經亦有暗示性,即本來沒有痛經現象的,因看到同伴的痛苦情狀,自己也會發生痛經。或者原來痛經症狀很輕的,由於暗示,就有可能加重。芬蘭心理學家認為,母親痛經對女兒的暗示,與女兒痛經有很大關係。

  因此,應盡量控製劇烈的情緒波動,避免強烈的精神刺激,保持心情愉快;消除恐懼及緊張心理,可預防原發性痛經產生或提高痛閾減輕疼痛程度。經期應注意保暖,忌寒、涼、生、冷刺激,防止寒邪侵襲,因生冷食品能刺激子宮、輸卵管收縮,從而誘發或加重痛經;注意休息,減少疲勞,加強營養,增強體質。此期間病人可適當吃些有酸味的食品,如酸菜、食醋等,酸味食品有緩解疼痛作用。

  2.遺精的保健

  遺精是指男性在沒有性交或手淫的情況下精液自行泄出的現象。遺精多發生於夜間,叫做夢遺;在清醒狀態下的無意識遺精,稱為滑精。遺精是青春期男子常見的一種正常生理現象。根據臨床可分為生理性遺精和病理性遺精。一般來講,長時間的滑精對身體有害,常可導致頭暈腦漲、腰酸腿軟、心慌氣短、精神委靡、體倦乏力等症狀。滑精現象的出現,應當給予關注,因為不論次數多少都應視為異常。體質虛弱,長期患有慢性病或腰脊髓刺激性損害、嚴重的神經衰弱、過度疲勞或精神緊張、精阜發炎等,都可能引起滑精。

  遺精,是男性發育的信號,是男性進入青春發育期的一個重要標誌,也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進入青春期的男性,其睾丸、附睾逐漸發育成熟,在促性腺激素的作用下,產生精子和精液,逐漸充滿相應的性腺和附屬性腺,如前列腺及精囊腺等,當精液達到一定飽和狀態時,便會通過遺精的方式排出體外。俗語說“精滿自溢”,就是這個道理。在一定的性刺激下(如夢境等)就會在睡夢中將精液排出體外,稱為“遺精”,有夢交的遺精稱為“夢遺”。男子首次遺精的年齡多在14~16歲,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男子首次遺精的年齡有逐漸減小的趨勢。有的男孩12歲左右即現遺精,但少數18歲尚未遺精。有統計數字表明,在14~18歲之間,大約99%的男子都有過遺精史。

  遺精沒有規律性。正常情況下,每1個月或1個多月1次,也可1周或半個月遺精1次不等,都屬正常情況。據統計大約80%的未婚青年都有過這種現象。

  所以遺精每周不超過2次,一個月遺精5~6次都是正常現象,不必為此憂心忡忡。隻有過頻的遺精(每周3~4次)出現,一夜數次,或在有正常性生活的情況下仍有遺精,甚至一有性衝動甚至無性衝動精液就流出來,以及在清醒狀態下遺精,才屬於不正常現象。

  造成不正常遺精的原因主要有三個:一是局部刺激引起。如外生殖器疾病、包莖或包皮過長、尿道炎都會造成局部刺激,誘使陰莖勃起,引起遺精;內褲過緊、摩擦等局部刺激也會導致遺精。二是由於身體虛弱、勞累過度等原因造成全身各器官功能失調,也易引起遺精。三是缺乏正確的性知識,或是由於思想過於集中在性的問題上,如與女性接觸過密,受到色情影視、文學作品的刺激等,一有性衝動就出現遺精。或是有手淫的壞習慣等。

  如果遺精次數過多,會擾亂睡眠,引起心理緊張和焦慮而造成心理壓力,久之可能導致神經衰弱,出現失眠、頭痛、無精打采、脾胃失調、渾身無力等症狀,造成所謂的“遺精病”。如何預防不正常的遺精現象呢?

  (1)青少年對遺精要有正確的認識。我國由於性教育普及較晚,許多青少年缺乏基本的性知識,把“遺精”看成是大傷元氣的事,認為“十滴血一滴精”,因而背上思想包袱,把生理現象視為疾病,增加了精神負擔。其實,遺精本身並不會帶來什麽病,更不會大傷元氣。對精液的化學成分分析表明,精液中90%是水,其餘10%中,除少量脫落的生殖道細胞外,尚有三類物質:一為果糖、葡萄糖、山梨醇、白蛋白等物質;二為鎂、鉀、鋅、鈣等微量元素;三為多種酶。所以完全不必為遺精的“損失”擔心。若把注意力過於集中在這個問題上,反而會造成不應有的惡性循環,增加遺精次數。

  (2)注意心理衛生和精神調攝。消除恐懼、緊張、焦慮的心理狀態;保持輕鬆、愉快的情緒,排除雜念,清心寡欲,恬淡虛無,順其自然。

  (3)要注意性器官衛生。衣褲應稍寬鬆些,要經常清洗外生殖器和更換內衣褲。睡眠時下身及足部不宜過暖或壓迫過重。要盡量減少俯臥睡眠姿勢,避免把手放在生殖器處,以防止陰莖勃起,導致遺精。

  不要認為遺精是低級下流的事情而感到不好意思。遺精時不要中途忍精,不要用手捏住陰莖不使精液流出,以免敗精貯留精宮,變生他病。遺精後不要受涼,更不要用冷水洗滌,以防寒邪乘虛而入。遺精後要注意外生殖器的清潔,勤洗勤換內褲,以防尿道的炎症。

  (4)積極治療引起遺精的疾病。包皮過長的應手術切除;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經常清洗陰莖包皮處,以免包皮垢積聚;如患有包皮龜頭炎時應及時治療。有包皮過長或包莖者應及時進行手術治療,有生殖器炎症者應及時就醫。

  (5)節製性欲,戒除手淫。摒棄過多的色情意念,避免環境中的性刺激,不看、尤其不能迷戀色情淫穢書刊和影視音像製品。逐漸戒除手淫,減輕思想負擔,使心理逐漸康複。

  [病案]

  王某,高中一年級學生,男,17歲。因長期手淫而往心理醫生處谘詢。

  “大約是14歲那年,我看了一部低級錄像,開始我隻覺得這樣好玩、舒服。到了初三後,學了生理衛生知識,才知道這是壞習慣,會引起很不好的後果。從那時起,我下決心戒掉這種不衛生、害自己的壞行為。可是沒過幾天,又抵不住那種舒服感的誘惑,老毛病又犯了,幾乎每周手淫一二次,有時甚至更頻繁些。後來到了高中,由於住集體宿舍,不願意讓別人知道,因此有意在手淫時強迫自己不射精。這樣持續了兩個多月,漸漸地我發現,現在有意識讓自己射精都比較困難了。我害怕了,我想我已經病得不輕了,是不是已經影響到我的性功能了?而且,我的身體越來越差,經常失眠、多夢,感到下身痛。自己的學習成績也下降了。我不敢把這事告訴父母,看醫生也不好當麵啟齒,不知道該怎麽辦?”

  手淫是未婚青年男女在青春期普遍發生的現象。手淫是一種不正確的性欲自我滿足行為,但並不是無恥下流的,更不屬於道德敗壞之列。手淫的危害主要不在於手淫本身,而在於掌握的程度,以及手淫後的自我挫傷。王某正是這樣,知道了手淫是一種不良行為時,罪惡感便油然而生。但是越想擺脫越難擺脫,進而更加深了對這種感受的關注,嚴重影響了學習。

  因過度手淫而導致心理及生理發生改變,可用認知領悟療法予以治療。心理醫生與王某進行了交談。

  心理醫生:“自從你對手淫有了認識後,你對此深惡痛絕,是嗎?”

  王某:“是的,我憎恨自己,痛恨手淫,但我不能自控,總覺得有一種犯罪感。”

  心理醫生:“手淫是青春期的一種常見現象。70%~80%的青年男女都曾有過手淫。性學家羅比醫師說:手淫本身,不致引起疾病,唯獨因手淫習慣而發生恐懼心理,方能造成疾病。因此,手淫本身對人體並沒有什麽危害,而真正加害於人的,是‘手淫有害’的思想包袱和想戒除又抵抗不住那種性快感的誘惑,使手淫反複發生而產生的心理矛盾對人心靈上的折磨。”

  王某:“手淫對身體有哪些壞處或害處呢?”

  心理醫生:“可以說手淫對身體基本上是沒有什麽害處的。有些獨身的人,可以靠手淫來獲得性滿足。但他們並沒有為此得病。而且人到了性成熟階段,性腺內分泌和新陳代謝最為旺盛,精液的不斷產生和釋放也就不可避免。‘精滿自溢’,不手淫也會通過遺精排出,這不會對身體有什麽害處。”

  王某:“有些人為什麽說手淫是特別有害的呢?”

  心理醫生:“因為我們的傳統觀念把手淫看成是一種卑鄙、汙穢的行為,並把精液看得十分神秘,認為它是人的‘元陽’、‘一滴精十滴血’,所謂‘禦而不泄’、‘還精補腦’等說法都與這樣的觀念有關。而有的書又對此推波助瀾,說容易發生頭昏、眼花、腰酸、頭漲、記憶力減退,等等。”

  王某:“實際上我也有這樣的症狀,這又怎麽解釋呢?”

  心理醫生:“我一點也不否認你所說的症狀,但這恰好是在傳統觀念的壓力下產生的。有些青少年由於對自己的行為陷入一種焦慮狀態,竭力想克製,但越是這樣,反倒越不能克製,手淫越加頻繁。這就像強迫症一樣,越想糾正它,結果症狀越嚴重。所以,歸根結底,身體症狀的出現並不能說是手淫本身造成的,而是在手淫問題上的種種錯誤認識形成的壓力下造成的。”

  王某:“那該怎麽辦呢?”

  心理醫生:“任其自然。思想上,要認識到手淫不是什麽卑汙的行為。”

  王某:“那怎樣才能把握這個度呢?”

  心理醫生:“你餓的時候就想吃飯,對吧?但你不會吃得把胃撐破才放筷子,對吧?覺得飽了,你就不吃了。手淫也是這個道理,自有其生理節製,過度手淫,你的生殖器就會感到不舒服,你就會減少次數。”

  王某:“我明白了。原來我自己總是一方麵在不斷地批判自己,總以為是手淫造成的後果;而另一方麵又控製不住頻繁手淫,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惡性的循環,使自己心理上長久不能解脫。我今後就試試你提供的方法,端正自己的認識,順其自然。”

  心理醫生:你還要注意一個問題,雖然手淫是無害的,並不等於說必須手淫,沒有發生過手淫行為的青少年,也不必去手淫。有手淫行為的青少年一方麵順其自然,另一方麵要提高生活情趣,把注意力轉移到學習、娛樂、運動等方麵去。因為,無害不等於讚同,染上手淫習慣的青少年,一定要及時戒除。

  “所以,我建議你從如下幾點入手:一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習和有益的文體活動上;二是努力提高自己的文藝欣賞水平,閱讀和欣賞文藝作品時,應選擇高格調、高品位、內容健康的題材,特別要少看偏重談情說愛的書刊,以及影視中描寫性的鏡頭,以力戒因此而引發的性衝動;三是當性衝動出現時,盡可能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活動中,體質強者可以去洗冷水澡、打球等,體質弱者則可以打太極拳、慢跑、散步、聽音樂等;四是手淫大多發生在睡眠前後,因此,你要養成定時入睡和起床,不貪戀賴床的習慣,不給手淫以時間。同時,還要注意被褥不宜過重過暖,內褲不宜過緊,注意外生殖器的清潔,以避免不良刺激引發性衝動。”

  王某:“我會照你的說法去做的。相信我,我一定做得到。”

  心理醫生:“我相信你是一個有理想、有誌向、意誌堅強的青年,一定能克服手淫的習慣。屆時,隻要你不為曾有過此事而擔心和自責,身心輕鬆,自然會心康體健。祝你進步!”

  通過直接心理谘詢,醫生對王某進行了有關手淫知識的指導,使王某對手淫有了一個正確的認識。又輔以支持療法,對王某表示安慰、同情和關心。

  3.手淫的保健

  手淫又叫自慰,從狹義的概念是指用手來撫摸刺激生殖器官達到性快感、性欲滿足或射精(男性)的行為,使心理上得到滿足,達到自慰的一種現象。從廣義講,任何方式的自我與互相間的撫摸刺激生殖器及其他敏感部位以求性快感和性滿足的行為都可以視為手淫。手淫是在性衝動時自我發泄性欲的舉動。手淫是性欲的一種不正常發泄方式,是沒有異性參與的,自己發生的性行為。

  手淫是一種常見現象,在男女老幼不同年齡皆有。但在青少年中最為普遍。有人曾做過調查,發現男子中92%的人有過手淫史。1986年,有人曾對上海市區幾所大學男生進行調查,發現353名學生中有301人曾有手淫現象,占85.3%。發生手淫的年齡多數從12~16歲開始,平均年齡14歲,與開始有遺精的年齡吻合。還有人對美國某大學女生2200人進行調查,發現有手淫行為者達50%以上。

  無論男女,到了青春期後,由於體內的生理改變,都會自然而然地產生性的衝動和要求,這段時期處於性緊張狀態,對性問題滿懷憧憬、好奇、幻想。作為一種本能,他們會在性生理和性心理的驅使下開始有意識地手淫。由於性衝動不是受大腦支配的而是由血液中的性激素水平所決定的,所以這是一種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自然現象。

  人從性成熟到能夠合法地滿足性要求――結婚,一般要等待7~8年或更久,而這段時間的性能量偏偏最高,總要尋找機會解除性緊張。在這種情況下,手淫大概是最方便、最安全的辦法,它既不涉及異性或卷入感情糾葛,也不會導致性攻擊甚至性犯罪的發生,所以是一種合理的解除性緊張的方式,同時也能夠解決一部分因性問題而引起的社會問題。手淫隻要是適度的,有節製的,可以認為是一種合理的解除性緊張的方式。性學家對有無手淫行為的人進行大量的對比研究後證實:是否手淫與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礙、精神發育不全等精神疾患,以及十二指腸潰瘍、支氣管哮喘等身心疾病都無關聯。研究還證明,青少年有無手淫史,與日後的智能、成就、社會適應以及性功能等也沒有任何聯係。這說明手淫並不是人們想象的那麽可怕。

  人們對於手淫到底有害、無害,還是有益,一直爭論不休。有人認為“手淫是沒有害的,是性成熟過程中的正常現象,是一種正常的普遍的自慰性性行為”。認為“手淫可以不射精,並作為陽痿、慢性前列腺炎等病症的治療方法,等於加強生殖器的鍛煉”。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當然,適度手淫並不是什麽壞現象。對一個身心健康,認識正確的人,適度的手淫並無害處。未婚男女,每月有規律地手淫1~5次,以滿足心理或生理的需求,並不影響健康。而且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手淫的方式還是治療某些性功能障礙的辦法之一。

  但是,過度手淫就屬於一種心理障礙,並且會嚴重影響身體健康,造成一些泌尿生殖係統疾病、性神經衰弱等。可能會導致中樞神經係統和全身症狀,如意誌消沉、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力下降、失眠、多夢、頭昏、心悸等,以及泌尿生殖係統疾病,如慢性前列腺炎引起尿頻、尿末滴白、下腹及會陰部不適、腰酸無力、性欲減退、陽痿、早泄、不射精等。

  過度手淫包括:①過於頻繁的手淫(對於一般青年來說,手淫超過一周一次就屬於頻繁);②過強刺激的手淫(對生殖器施加了過於強烈的刺激,容易造成器質性損傷,同時提高性興奮閾限,造成以後性冷淡或正常性交無法得到性滿足等);③不適當地使用性工具。過度手淫還體現在超出自己精神認可範圍內的手淫。

  過於頻繁的手淫一方麵使人精神、精力下降,另一方麵過頻地刺激性器官,可能導致陽痿、早泄或女子性冷淡。假如頻繁手淫,成為習慣,甚至認為手淫可以代替性生活,則更會成為同性戀、自戀等病態人格的溫床。由於青少年手淫後,往往產生追悔、羞愧、憂慮等複雜心理狀態,容易造成一種精神負擔而難以自拔。

  想要改正,可是在生理的自發衝動下又難以自製,從善的心願又遭到挫折,導致精神上的損害。

  因此,應當指導青少年正確認識手淫:

  (1)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和性教育。使注意力向德智體三方麵全麵發展,避免思想過度向其集中。將自己的注意力從過多的對性的關心方麵轉移到學習和工作上來;培養良好的愛好和興趣,通過豐富多彩的業餘生活將過於旺盛的性能量分解轉換。

  (2)注意生活規律與生活調節。避免穿著太緊衣褲,按時睡眠,睡眠時被褥不要過暖過重,睡眠不宜仰臥和俯臥,晚餐不宜攝取刺激性飲食如煙、酒、咖啡、辛辣之品。

  (3)鼓勵男女參加社會活動。減少對異性的敏感,避免早戀。不看淫書、淫畫和色情影視,盡量減少不良的性刺激。

  (4)對犯有手淫習慣的青少年,不宜嚴加指責。應幫助他們,建立信心與決心戒除手淫,切不能用誇大、恐嚇的辦法,否則會加重他們的思想負擔。

  二、更年期

  更年期是成年走向老年的過渡。男性一般從50~60歲,女性一般從45~55歲便進入更年期。從生理、心理和社會功能角度而言,這一年齡階段的人比較成熟和幹練,但體內內分泌改變以及其他生理功能開始逐漸衰退和老化。在人的身心發展過程中,這是第二個“多事之秋”,因而也是一個特別需要進行自我護理和保健的時期。了解更年期常見的心理和生理症狀,有助於我們進行這一時期的心理護理與保健,幫助人們順利地度過更年期。

  1.更年期綜合征

  更年期是人一生中必經的一個時期。男、女都有更年期,隻是女性更年期變化較男性更為顯著,因而又有人將其稱為絕經期綜合征。更年期綜合征是指婦女在自然絕經前後,或因手術摘除卵巢,或放射治療等原因而使卵巢破壞,以致因卵巢喪失功能而引起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為主的一組症狀群。更年期大多數婦女均有輕重不同的更年期綜合征的表現,僅有10%~15%的婦女症狀較嚴重,影響正常的生活與工作。臨床主要表現,一係列以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為主的症候群,主要表現為月經改變。月經周期延長,或2~3個月1次,或周期縮短,每月行經2次,伴麵色潮紅,出汗,心煩失眠,心慌心悸,大便幹燥,情緒不穩定,易激動,腰脊酸痛,頭暈耳鳴,精神不振,肢體麻木。同時性欲減退,白帶減少,乳房和外陰逐漸萎縮。還會出現一係列精神症狀,以負性情感為主,表現為情緒不穩定、好哭泣、容易激動或抑鬱焦慮、患得患失、緊張乏力、對聲光刺激敏感。

  其原因是由於卵巢衰老、功能減退所致。這種綜合征可持續較長時間,然後逐漸恢複;但也有部分患者進一步發展為更年期憂鬱症或更年期偏執狀態。

  應指導女性要正確認識更年期是一個過渡時期的生理變化,是人體因卵巢功能衰退後內分泌失調的現象,隻要機體適應並穩定重新建立後,症狀就會逐漸消失。所以要加強心理調節,消除恐懼的心理,保持自信和心情愉快。同時應避免過度激烈運動,適當進行體力鍛煉,如散步、慢跑、跳舞等,以促進周身血液循環和各個髒器的功能,延緩衰老,防止肥胖。

  2.更年期憂鬱症

  更年期憂鬱症是指初次發病年齡在更年期,因精神焦慮、緊張、憂鬱等因素而致的綜合征。一般起病緩慢,早期多有更年期綜合征的表現,病情逐漸發展,病程較長。其臨床症狀常見有焦慮不安、緊張恐懼的情緒障礙為主。情緒低落、悲觀失望,自責自罪、主觀臆斷、猜疑他人,或是懷疑自己患某種病,尤其是“恐癌症”,甚至引起自傷、自殺等行為。此外,可有月經不調、性欲減退,或出汗、怕冷、消瘦、乏力等症狀。有的甚至產生與疑病、虛無觀念有關的幻覺。雖然這類患者智能良好,生活也能自理,但自知力差,嚴重者可能出現自傷、自殺企圖或行為。

  本病的病因可能與內分泌腺機能減退、代謝功能失調及植物神經功能失調有關。有的認為可能是間腦的某些機能失調。也有人發現第三腦室擴張,腦室變形等。除了使用抗抑鬱藥物這個共同的原則,更年期抑鬱症內分泌功能較紊亂者還可服用激素。同時支持性心理治療十分重要。向病人講明疾病的性質,消除他們對健康的疑慮,增加對治病的信心,認識自己的性格弱點等等。

  3.更年期偏執狀態

  更年期偏執狀態又叫更年期妄想症。該症起病較緩慢,病程較長。症狀以嫉妒、被害、自罪、疑病妄想為主,可伴有幻覺,多為幻聽。病程中常伴有更年期綜合征的症狀。妄想內容比較固定,妄想對象接近現實,一般不泛化。並伴有緊張、恐懼、焦慮等生動的情感反應。患者在幻覺妄想的支配下惶恐終日不敢出門,或不敢回家;或是怕毒死而不吃不喝;甚至找其懷疑的對象大吵大鬧。更有陷入重重懷疑之中,苦於無路可走而在妄想、幻覺支配下產生自傷、自殺、拒食、衝動等行為。患者一般無意識障礙,願向周圍人傾訴自己的內心體驗,以求得到別人的同情和支持。

  [病案]

  丁某,女,48歲。和丈夫一起來心理谘詢所。沒等妻子開口,丈夫就抱怨開了:

  “我要離婚,我簡直受不了,結婚都20多年了,她還那麽小心眼。”經仔細詢問,才將事情緣由說了出來。

  丈夫是某廠的采購科長,最近由於工作需要,與棉紡廠一位銷售科長王某來往較密切,不料這一切卻使妻子產生了疑心,以為丈夫和那位女士有什麽不清不白的事情發生。於是妻子就暗中盯梢,處處跟蹤,還跑到王某單位去大吵大鬧,罵王某作風不正,勾引她丈夫。而且每次丈夫回家後總要檢查衣服、提包,不停地詢問丈夫的行蹤,認為他們之間的關係曖昧了,是不正當的男女關係。

  其實,丁某一直性情比較好,是一個很嫻熟的賢妻良母,先生原來也很耐心地給丁某解釋,可是妻子老是不聽任何話語,總是認為丈夫已經變心了。以致於丈夫完全不知所措,漸漸地就失去了耐心。

  丈夫感到妻子以前不是這樣做的人,而妻子也感到這樣做時,仿佛性情不能控製,便來到心理谘詢室。經調查得知,丈夫是個正派人,婚後從未有過作風問題,為人忠厚老實。夫妻倆一直恩恩愛愛,說明丁某的猜測是毫無道理的。根據事實和丁某的種種表現,以及現在所處的年齡,可知丁某屬於更年期綜合征。

  婦女到了更年期,身體各器官特別是內分泌係統逐漸衰老、退化,其中尤以性功能的減退最為明顯。卵巢功能由不穩定到停止,其功能的衰退,必然影響內分泌功能的暫時紊亂,引起大腦皮層等功能失調,而表現出以交感神經應激性增高為主要特征的焦慮症狀群。焦慮心理的本質是對未來的強烈不安全感,通常表現為:猜疑、自責自罪、被害感和嫉妒。過度憂慮自己健康而產生的“疑病妄想”,常會被醫生的檢查識破;過分地自責自罪和怕親人慘遭不幸、被人迫害的“罪惡妄想”、“被害妄想”也易被人覺察;隻有嫉妒這種更年期偏執的特有症狀,來自性功能明顯減退時期的焦慮,往往不易為人發覺。因此,丁某由溫順賢良轉眼間變得猜疑多慮,其主要原因就不難理解了。

  目前,對女性更年期所表現出的一些精神症狀,一般認為是在更年期機體代謝與內分泌機能減退的基礎上,由心理因素誘發產生。因此,普及更年期心理衛生知識,加強更年期的心理護理與保健,就顯得尤為必要。對本病案的患者,就應采用此方法施治。

  由於丁某並未認識到,導致自己行為的原因是人到中年因生理變化而引起的正常的心理變化。因此,心理醫生勸導她不要為此自責,並向她講解有關更年期應注意的心理知識及正確對待與發病有關的心理因素,以消除其焦慮、惶惑、緊張等易引起更年期精神病症的消極情緒。同時,還告訴她更年期精神病症的預後並不嚴重,一般情況下,如果保持良好的心境和情緒,加強鍛煉,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自然而然地恢複正常。

  其次,要求丈夫要體貼和理解妻子進入更年期的心理,關心她的健康,使她能心情愉快地工作,對她在更年期內所表現出來的一些變異性心理,更應給予理解和同情,幫助她順利度過更年期。

  再次,告誡丈夫其妻所表現出的嫉妒心理,是屬於病態反應,宜及早發現,及時治療。要積極幫助妻子進行必要的治療,在病情較輕時,可服用些鎮靜劑、雌性激素類藥等即可好轉。但是如果沒有及時注意,往往還可發展為精神病,導致更嚴重的後果。因此,丈夫的恩愛和照顧是十分重要的,能有效預防自殺、離異等家庭悲劇。

  經兩個月治療,丁某的情緒得到了穩定,夫妻倆重新恢複了以往相互關心和相互體貼的感情。

  4.更年期精神病

  更年期精神病是一組在更年期首次發病,以情感憂鬱、焦慮或幻覺、妄想為主要症狀,伴有植物神經與內分泌功能障礙的精神疾病。根據表現不同分為更年期綜合征、更年期憂鬱症和更年期偏執狀態三種情況。其臨床主要特征為:①更年期首次發病;②精神症狀以情感的憂鬱、焦慮和緊張為主,可有幻覺和疑病、虛無、自罪、被害、嫉妒等妄想;③多伴有失眠、軀體不適和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症狀,並有內分泌特別是性腺功能減退及衰老等表現;④一般無智能障礙。

  本病女性為多見,據統計女性病人較男性多4~5倍。目前,更年期精神病因問題尚未得到徹底解決,研究者認為內分泌功能減退、精神因素、性格特點和遺傳因素幾個方麵對發病均有一定影響。因此除了藥物治療外,應當加強心理護理與保健:

  (1)注意生活的規律性,做到起居有時,勞逸結合。要防止工作負擔過重,盡量避免過重的精神刺激,同時注意身體鍛煉,經常參加文體活動,調劑生活。

  (2)定期檢查。如果出現了更年期綜合征的一些表現,除用藥物減輕症狀外,應進行必要的檢查,排除體內器質性病變。

  (3)進行心理預防和心理治療。普及更年期知識,讓進入更年期的男女有充分的心理準備,以正確的態度和穩定的情緒迎接這一時期的到來;其次,要幫助進入更年期的人正確對待與發病有關的心理因素,自我消除焦慮、惶惑、緊張等易引起更年期精神病症的消極情緒;再次,要讓病人了解一般情況下,出現的症狀是暫時的,經過1~2年,是可以自行緩解的,因此不必憂心忡忡。

  (4)對嚴重患者運用藥物對症治療。①西醫藥治療:失眠者可給服利眠寧、安定等;植物性神經功能紊亂者,可給服穀維素;內分泌功能失調者,女性可服乙苯酚0.5~1毫克或乙炔雌二醇0.125~0.5毫克(1日1次,睡前服,連服20~22天,停藥8~10天後,周而複始),男性可服甲基睾丸酮5毫克(1日2次,1~2月後減為每日或隔日1次);焦慮憂鬱症狀突出者可給服丙咪嗪;猜疑、緊張不安、有妄想並伴有明顯的興奮躁動和幻覺者,可給服氯丙嗪、奮乃靜、氟呱啶醇等藥,也可選用氟奮乃靜癸酸酯或庚酸酯25毫克肌肉注射(每2~3周一次);有強烈自殺傾向者可用電針抽搐或電休克治療;幻覺、妄想症久治無效者可用胰島素休克治療。②中醫藥治療:心血不足者可用歸脾湯酌量飲用;肝膽鬱結者可用逍遙散酌量服用;腎陰不足者可用六味地黃湯酌量飲服。

  (5)更年期精神病症雖多見於女性,但男性切不可掉以輕心。除更年期綜合征多見於女性外,其病症同樣也見之於男性。同時,還要注意防止更年期病重患者的自傷和自殺行為。

  三、殘疾人

  殘疾是指如耳聾、失明、癡呆,以及斷肢、癱瘓等症狀。殘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體結構上,某種組織、功能喪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喪失以正常方式從事某種活動能力的人。由於遺傳或意外事故導致個體某種身心的缺損和功能的喪失,因此,殘疾對一個人來說是非常痛苦的事,它不僅給人帶來生活、工作中的不便,而且嚴重困擾著他們的心靈。因此給予殘疾人應有的關懷和照顧,是人道主義的體現,也是社會的責任。

  導致殘疾的原因一般有兩種:一是先天遺傳,如近親結婚可造成後代癡呆、身體發育不全;有家庭病史的也可能造成後代某一方麵的遺傳性殘疾,如兔唇等。二是後天意外事故,包括孕期服藥不慎造成胎兒殘疾,以及生活中遇到突然不幸所造成的傷殘等。除了智力存在缺陷,喪失認知能力的嚴重癡呆殘疾人之外,一般可能具有以下心理表現和反應:

  1.敏感自卑

  與健全人相比,生理上的缺陷使得殘疾人各方麵都會遇到困難,也更為敏感,這時情緒反應尤為明顯,對歧視情緒反應強烈。有的殘疾人有爆發式的情感表現,有的則以深刻而持久的內心痛苦隱藏在心,表現為無助與自我否定。同時由於常常受到厭棄與歧視,極易使他們產生自卑情緒。

  2.孤獨感

  孤獨感是殘疾人普遍存在的情感體驗,由於生理和心理方麵的某些缺陷,殘疾人的行動受到不同程度限製,其行為容易受到挫折。由於活動場所少,交流對象十分有限,且在許多場合常常受到歧視,久而久之會產生強烈的孤獨感,甚至行為乖僻。

  3.悲觀失落

  對自己的不幸感到悲觀,抱怨命運對自己的不公。由於會受到一些非禮的歧視,因而容易產生意誌消沉,悲觀失落的心理。

  4.強烈的挫折感

  尤其是後天的事故或其他原因造成的殘疾,受挫感特別強烈,有的甚至會改變一個人的整個精神麵貌和性格。有的因意外導致毀容或軀體致殘而喪失生活信心,甚至導致自殺。

  4.婚姻戀愛

  對於婚姻,殘疾人與常人有著同樣的憧憬和需要,希望獲取情感支持、生理需要,但身體殘疾卻是難以逾越的鴻溝,在婚戀問題上缺少機會,往往遇到阻力。

  5.求助、依戀

  由於自身的疾患,需要獲得社會的支持和幫助;而且往往對殘疾同伴懷有深厚的同情,殘疾朋友之間更樂於相互幫助。而這種同病相憐的情感,使殘疾者容易結為有限的社會支持網絡,甚至形成依戀。

  6.自強自立

  有相當一部分傷殘人身殘誌不殘,具有強烈的自強自立精神。以堅強的毅力學會新的求生本領,支撐自己的天空,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為社會創造財富。

  [病案]

  肖某,女,21歲,身體嚴重殘疾。3歲那年,肖某患上了一種罕見的疾病,使其生長發育發生變異。身子長得小,四肢又很短,並伴有下肢肌肉萎縮,頭很大,手長得像熊掌,被人稱為“怪人”。由於生活不能自理,肖某被迫離開了心愛的校園。但是,她克服許多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最終堅持完成了小學到初中的學業。後來,在家長和老師的不斷鼓勵之下,她從一個自卑、抑鬱的殘疾孩子,成長為一名殘疾人自強模範。從關心自己的人群中,她感受到一股強大的力量,通過自學,成為了一名國家級心理谘詢師。依靠自己的學識來不斷地幫助別人,更促使她將更多的目光投注到和自己一樣的人群――殘疾人群體。

  不管是何種原因造成的傷殘,畢竟是人生的一大不幸,它不僅給當事人工作、生活和學習帶來不便,還嚴重困擾著他們的心理。傷殘的初級階段,大多有一個“情感休克期”。大多數人有情緒緊張、恐懼、焦慮、悲傷、絕望,部分人甚至有自殺動機和行為。無論是因先天致殘還是後天致殘,都會給傷殘者自身帶來許多心理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最佳方法就是要求親人給予充分理解和通過培養傷殘者的頑強個性、加強護理和自我調適,幫助他們以強者的姿態度過嚴峻的人生。

  小肖的成功在於她敢於接受現實,設法讓自己的生活豐富起來,能夠設定符合實際的目標,調動積極因素,而且父母始終伴隨她的成長,社會給予極大的支持。因此,應當切實加強和維護殘疾人的心理衛生工作。

  (1)構建良好的社會氛圍。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殘疾人群的偏見雖然有所減少,但歧視的現象還是難以消除。殘疾群體的內心世界更是很少有人願意傾聽。對殘疾人的偏見和歧視極大地挫傷他們的自尊,是形成自卑感的重要原因。

  學校以及政府有關職能機構應大力宣傳和呼籲全社會端正認識,充分理解和尊重他們,形成良好的社會輿論。全社會都需要伸出熱情的手,關心和支持殘疾人事業,創造有利於殘疾人學習、工作和生活的社會環境。

  (2)正視殘疾現象。敢於接受現實,對“殘疾”有個正確的認識,要有自強自立、自尊自重的信念。殘疾人自身的努力在自己未來道路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要做到自尊自強自愛,充滿信心地學習、工作和生活,努力從事力所能及的活動,在不斷進取中體驗成功。

  (3)克服自卑。要克服自卑感,首先應避免對殘疾人作任何不正確的評價和比較,最大限度地減少殘疾給人生旅途帶來的負麵影響。其次是要引導殘疾人對自身機體固有補償功能的認識和理解。通過自身努力,做到身殘心不殘,這樣才能盡快從傷殘痛苦中解脫出來。理智地看待自己的傷殘程度,爭取運用其他的最佳方法,彌補已缺損的功能,盡快學會一技之長,調整好與正常人的人際關係等等。

  (4)功能訓練、回歸社會。通過進行功能康複訓練,保護並運用好補償器官,以達到社會功能的部分甚至大部分恢複。培養他們與人交往和適應能力,有利於他們的成長和人生發展。隻有在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回歸社會,才可以說符合於殘疾人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

  四、妊娠期

  妊娠是女性一生中的特殊階段,是婚後婦女一種特有的生理突變。這個階段使女性幾乎成了完全不同的另外一個人。婦女妊娠後,心理上有一種自豪和驕傲感。在新生命的孕育過程中,會給她們帶來生理和心理上的一係列反應及變化。

  因此,做好這一特殊時期的心理護理和保健,對保護婦女和嬰兒的健康是有重要意義的。

  孕期的全過程為40周計280天,從閉經開始到12周末為早期妊娠,13~27周末為中期妊娠,28~40周為晚期妊娠。在這幾個不同的妊娠時期,孕婦會分別出現不同的生理和心理變化。(一)妊娠期一般心理和生理反應1.將為人母的複雜心理發現自己懷孕時的心理狀況往往是既高興又擔心。正常懷孕後,婦女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種將為人母的喜悅。強烈的母愛從受孕成功起就開始產生,因而在情緒和情感上會出現從未有過的興奮。同時也深感難以承擔母親的責任而感到惶惑和緊張,有的擔心自己的身體能否勝任胎兒的正常發育,胎兒是否健康,是男孩還是女孩等。尤其是生育年齡較大的孕婦更容易產生各種猜疑和緊張害怕情緒。如果是非正常懷孕(如未婚先孕等),則會感到無比的驚慌和害怕,做母親的喜悅會因社會道德的不容和譴責而消失得無影無蹤,隨之而來的是擔心和害怕。

  2.早期妊娠的心理與生理反應

  健康的已婚婦女,月經正常,如有停經現象,首先應考慮是否妊娠。妊娠停經6周左右有乏力、頭暈、嗜睡、惡心、擇食、流涎、食欲不振、嘔吐等現象,且多發生在早晨,稱為早孕反應。一般在12周後自行消失。

  妊娠期間,因為子宮增大,前位子宮壓迫膀胱出現尿頻,後位子宮壓迫直腸出現便秘;同時激素的影響會使乳房脹痛或乳頭疼痛,同時還往往伴有疲勞、乳房變軟、惡心、尿頻。常因孕婦全神貫注於自身妊娠而使症狀明顯。部分孕婦食欲下降,偏食,情緒不穩定,感情上要求增加,性欲卻下降。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