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十一、巴人占卜及其與周邊地區的關係

  蔣剛

  已有的傳世文獻和近年的考古發現與研究表明,三峽地區、峽西地區、清江流域、漢水上遊都是古代巴人活動的重要場所。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對古代巴人的曆史狀況有著越來越明了的認識,但是,目前還少有人對古代巴人的占卜習俗進行綜合研究。隨著三峽工程的建設,考古工作者在三峽地區獲得了大量的古代巴人的遺存,同時也發現了數量較多的古代巴人占卜所用的甲骨。通過對這些甲骨選料、鑽鑿形態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古代巴人占卜具有自己獨有的特點,同時,從甲骨鑽鑿形態上的變化又能反映出古代巴人與周邊地區的密切聯係。

  一、巴人占卜資料的發現及其年代

  截至目前為止,在古代巴人生活區域內發現的甲骨資料主要有如下幾批:

  1.忠縣中壩遺址

  中壩遺址位於忠縣縣城正北6公裏井河兩岸的台地上,總麵積50000平方米,主體部分為河床左側麵積約7000平方米的中壩島。遺址經過多次複查,1990、1997年兩次發掘。此遺址地層堆積十分厚,出土了豐富的東周遺存。陶器數量巨大,主要是圜底罐,占95%以上。在第層中出土有卜骨3塊,均為牛骨。鑽孔有長方形和正方形兩種,其中長方形鑽孔中還有鑿槽。簡報依據與甲骨共出的陶器,將其年代定為東周。從發表的材料尤其是陶器資料來看,這個年代推斷是合理的、可信的。

  2.忠縣瓦渣地遺址

  瓦渣地遺址位於長江左岸二級階地上,遺址範圍約15000平方米。此遺址經過多次調查和發掘。1998年發掘遺址的北部,此處文化堆積深厚,發現有豐富的新石器時代及青銅時代的遺存,其中出土龜甲1塊。龜甲內側有圓形鑽孔八個,無鑿槽,外側有明顯灼裂紋。簡報依據屬於青銅時代第二段的墓葬出土的青銅器與周邊相似器物比較研究後認為,青銅時代第二段的年代為西周早、中期。由此,簡報認為,屬於青銅時代第一段的甲骨的年代為西周早期偏早或商代晚期偏晚。

  3.忠縣井溝遺址

  井溝遺址位於忠縣縣城東北,在出忠縣老縣城城關,沿長江而下,江邊由西南向東北依次分布有眾多遺址。1959年四川省長江流域文物保護委員會文物考古隊與四川大學曆史係首次試掘了該遺址,其中發現了卜骨3塊,能看出鑽孔和灼痕。簡報沒有發表相關的圖片資料,鑽孔形狀不清。關於其年代,發掘者認為屬青銅時代。該遺址出土的陶片,以灰陶居多。圜底釜形器多,尖底器次之。平底,圈足少見。流行器口波浪狀花邊和繩紋。從這些特征來看,其可能相當於孫華先生所分的重慶地區青銅文化的第三期,即西周中期或稍早。

  4.巫山雙堰塘

  雙堰塘遺址位於巫山大昌鎮西北龍頭村轄地內,東南距縣城區2.5-3.5公裏。此遺址是分布在重慶庫區一處非常重要的A級遺址。西周遺址位於1999年度發掘的北區,文化遺存分布十分密集,出土了大量的西周時期的文化遺存,其中,陶器遺存特別豐富。在遺址的第5A層中出土了卜甲4件。均為龜腹甲殘片,鑽孔有長方形和正方形兩種,多數有鑿痕,均無灼痕。簡報依據同層位出土的陶鬲、花邊罐形態認為,其年代相當於西周晚期。從陶器形態以及甲骨鑽鑿形態來看,遺址的年代下限可能已經進入東周時期。

  5.秭歸石門嘴遺址

  石門嘴遺址位於秭歸老縣城東南2.7公裏處。遺址西南高東北低。麵積近10000平方米。1999年發掘該遺址,發掘麵積為1400平方米,共發現了商、周、六朝和明代四個時期的遺存。其中,在T106⑥層和H10中出土了甲骨21件,卜甲6件,卜骨15件。卜甲所用為文化地平龜(TerrapeneCulturalia)。卜骨為魚的鰓蓋骨,種類有鰱(Hypophthalmichthysmolitrix(c。et。v))和草魚(ctenopharyngodo-nidells(c。et。v))。甲骨均有長方形或圓角長方形鑽孔,孔內有明顯鑿痕,有些孔內有明顯的灼燒痕跡,背麵有明顯的“□”形裂紋。報告依據出土陶器形態認為,甲骨的年代為西周晚期偏晚至春秋早期偏晚。

  6.秭歸鰱魚山遺址

  鰱魚山遺址西距秭歸縣城7.5公裏,位於山南臨江階地上,麵積4000平方米左右。1960年試掘,試掘中出土了一些陶器,主要有圜底罐、盤等器類。另外還發現了卜甲數片,鑽孔為方形,灼痕不明顯。此外還出土了數量較多的魚齒、魚骨以及不多的獸骨。簡報依據同出陶器器形及細密繩紋、S形和圓圈形印紋認為,卜甲年代為西周或稍早。

  7.秭歸大梁尾遺址

  大梁尾遺址位於秭歸縣歸州鎮望江村二組,即長江北岸的二級台階上。遺址麵積1000平方米,2001年發掘525平方米。發現了商時期和六朝時期的遺存。其中,出土卜甲3件,2件腹甲,1件背甲。均有圓形鑽孔,孔內有鑿槽。簡報依據與卜甲共出的陶罐、釜、鬲、缽等推斷其年代為商時期。

  8.宜昌朱家台遺址

  朱家台遺址屬於宜昌縣蓮沱區下岸溪、靠江邊,相當於一級台地上。1986年試掘,發現有新石器時代、春秋時期、戰國時期等文化遺物,其中出土卜骨2件,均為魚鰓蓋骨。其上有長方形鑽孔。簡報依據同層位出土的陶鬲、盆、豆等器物明顯表現出楚器風格認為,卜骨的年代為春秋早、中期。

  9.清江香爐石遺址

  香爐石遺址位於宜昌市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漁峽口鎮東南0.5公裏的清江北岸,地處清江中遊。該遺址前後經過三次發掘,麵積共467平方米。遺址中出土了豐富的文化遺物,數量達萬件以上,其中甲骨共43片。第⑥層出土甲骨3片,均為龜的腹甲,其中一片稍殘,另外兩片殘損嚴重。卜甲上有橢圓形鑽孔,孔內有鑿槽,並有施灼痕跡。第⑤層出土甲骨14片,卜甲為龜腹甲,卜骨為魚鰓蓋骨。鑽孔多位橢圓形,孔內鑿槽較深,燒灼痕跡明顯。第④層出土17片甲骨,另外地麵采集9片,其特征與第④層出土甲骨相似,這樣,加起來共26片,其中卜甲5片,卜骨21片。卜骨為龜腹甲,卜骨為魚鰓蓋骨。鑽孔多數為長方形,均有鑿痕,燒灼痕跡明顯。原簡報據第⑥層所出的釜、罐、侈口小鼓腹杯與長江的一些夏、商時期遺址中同類器比較,同時結合碳十四年代認為,該層年代相當於早商時期。該遺址所出甲骨的鑽鑿形態是由圓形、橢圓形變為長方形,而長方形鑽又是西周甲骨的特點,故第④層的年代為商末至西周時期,第⑤層年代則應相當於商代中晚期。孫華先生認為香爐石遺址④、⑤、⑥層陶器形態變化不大,年代跨度應當不長,似乎不可能從早商一直延續到西周。王風竹先生把香爐石遺址第④層出土物分為早晚不同的兩組器物,較早的陶釜、尖底杯等的形製與第⑤、⑥層所出同類器十分接近,而較晚的施暗紋的罐、盆等的年代可能已進入東周,第④層當為衝積層,年代應為東周時期。第⑤、⑥層則屬於他分的第2組、第3組,年代分別相當於二裏崗上層和殷墟一期前後。這個分析是十分有見地的,但若把第④層定性為衝積層,就會像王先生說的“此層中包含不少的釜、尖底杯等早期遺物”。而甲骨的出土情況,卻是第④層所出甲骨的鑽鑿形態絕大多數都是長方形,而很少有第⑤、⑥層的橢圓形鑽孔的甲骨。故目前對此層的性質仍說不清楚。我們依據甲骨鑽鑿形態,暫時把第④層定為西周初,第⑤、⑥層的年代從王風竹先生說。

  二、巴人占卜甲骨鑽鑿形態分析

  隨著中原地區商周甲骨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注意甲骨的鑽鑿形態並做了深入的研究。從質料上看,巴人占卜甲骨有卜甲、魚卜骨、牛卜骨三類。其中魚卜骨最多,卜甲其次,牛卜骨最少。依據鑽鑿形態,這些甲骨可分為四型:

  A型:圓形鑽孔。標本一:香爐石T25⑤:龜腹甲,殘右首甲,長3.5、寬1.8厘米,殘存6個圓形鑽孔,平底,東北角一鑽孔內有鑿槽,鑿痕清晰,透過正麵,兆紋殘損。標本二:大尾梁H3:1,龜腹甲,米黃色,甲內殘存15個鑽孔,鑽孔徑0.6-1.1厘米,多數孔內有鑿槽。鑿槽有的位於鑽孔中央,有的位於鑽孔一側。標本三:香爐石出土的一牛肩胛骨,圓形鑽孔,凹弧底,鑽孔大小不一。

  B型:橢圓形鑽孔,其內基本都有位於中央且與鑽孔最長徑方向一致的鑿槽,均平底。香爐石遺址⑤、⑥層出土甲骨鑽鑿絕大多數屬於這種形態。標本一:香爐石T26⑥:8,龜腹甲,殘缺左後甲、尾甲,長11厘米、寬8.5厘米,殘存10個橢圓形鑽孔,前甲各3個,右後甲4個,有7個灼點,灼痕透過正麵,部分兆紋可見。標本二:香爐石T25⑤:53,龜腹甲,長4.5厘米、寬2.4厘米,殘存10個橢圓形鑽孔,有5個灼點,灼痕透過正麵,兆紋殘損。標本三:香爐石T9⑤:魚右鰓蓋骨,長7.5厘米,殘存5個橢圓形鑽孔,1孔有灼點。

  C型:圓角方形或長方形鑽孔。鑽孔內鑿槽均位於中央。據孔內所含鑿槽形態,又可分為二式。

  Ⅰ式:鑿槽與鑽孔最長邊平行。香爐石遺址第④層出土甲骨的鑽鑿形態均屬這一式。標本一:香爐石T8④:52,龜腹甲,長6厘米、寬3厘米,殘存16個長方形鑽孔,平底,鑽內可見5個灼點,灼痕未能透過正麵。標本二:香爐石T10④:205,魚左……鑽孔形方長個12存殘,米厘4、寬米厘6.5,長完整保存較,骨蓋鰓12個灼痕全部透過正麵,兆紋可見。標本三:香爐石T10④:201魚左鰓蓋骨,長5.5厘米、寬1.5厘米,殘存14個長方形鑽孔,平底。8孔殘損,6孔可見灼點。

  Ⅱ式:鑿槽與鑽孔最短邊平行。石門嘴遺址出土甲骨鑽鑿絕大部分屬於這種形態。標本一:石門嘴H10①:17,龜首甲,長6.3厘米、寬8.4厘米,殘存10個鑽孔,6孔殘損,1孔為近圓形鑽,餘皆近方形或長方形鑽。6孔孔底可見鑿槽,6孔底有灼痕,其中3孔背麵可見鑿紋。標本二:石門嘴H10①:4,魚左鰓蓋骨,保存較完整,長9.9厘米、寬9.2厘米,有4個長方形鑽孔,1孔殘損,2孔透底,2孔底部有鑿槽,1孔有灼痕及背麵有兆紋。標本三:石門嘴H10①:5,魚右鰓蓋骨,基本完整,長7.5厘米、寬6.6厘米,有4個長方形鑽孔,1孔透底,3孔底部有鑿槽,2孔底部有灼痕,1孔背麵有兆紋。標本四:中壩DT0401……7,牛骨,正麵中部刻畫放射狀三線條,背麵鑿長方形孔,孔內有鑿槽,殘長8.5、殘寬9.4厘米。

  1.A型卜甲(香爐石T25⑤:54)2.B型卜甲(香爐石T26⑥:8)3.B型卜甲(香爐石T25⑤:53)4.B型卜骨(香爐石T9⑤:154)5.CⅠ式卜甲(香爐石T8④:52)6.CⅠ式卜骨(香爐石T10④:205)7.CⅠ式卜骨(香爐石T10④:201)8.CⅡ式卜甲(石門嘴H10①:17)9.

  CⅡ式卜骨(石門嘴H10①:4)10.CⅡ式卜骨(石門嘴H10①:5)11.CⅡ式卜骨(中壩DT0401……7)12.D型卜骨(中壩DT0503……24)13.CⅠ式卜骨(香爐石T10③c:22)

  D型:正方形或近正方形鑽孔。標本:中壩DT0503……24,牛骨,一端中部鑽有一孔,估計為係掛保存之用。另一端殘,正麵有裂紋,背麵烙成方形孔,平底,殘長6厘米、殘寬4.6厘米。

  三、巴人占卜甲骨的特征

  (1)占卜選料總體上是甲骨並用,目前除鰱魚山遺址未報道外其餘皆為腹甲。卜骨除井溝未報道種屬外,有魚和牛兩種。其中魚卜骨很多,是巴人最具特色的一點,其他地區目前未見。雖然甲骨並用,但不同時期有所側重,商時期卜甲占大多數,魚卜骨剛出現。進入西周後卻有了巨大變化,魚卜骨占據主導地位,而卜甲卻衰落了。

  (2)鑽鑿形態總體上是由圓形、橢圓形變為長方形,到東周時出現正方形或近正方形。巴人甲骨鑽孔內基本上都有鑿槽,並且鑿槽均在鑽孔的中央,沒有偏向一邊的跡象。其中CⅠ式是巴人較有特色的一種鑽鑿形態,其他地區不見或少見。CⅠ式主要流行於西周早、中期,CⅡ式主要流行於西周晚期。

  (3)鑽鑿的分布可從保存較好的香爐石T26⑥:8和石門嘴H10①:17來看,卜甲鑽孔似乎有沿中縫線對稱的跡從香爐石T10③c:來看,其鑽孔應是沿魚鰓蓋骨前緣呈弧狀平行分布,而魚鰓蓋骨左右邊緣似未見施鑽。石門嘴遺址的魚卜骨鑽鑿分布則與香爐石遺址的不同,如石門嘴H10①:5的鑽孔則與魚鰓蓋骨的左右兩邊緣平行分布。

  (4)

  目前隻有石門嘴遺址發表了甲骨上的灼痕和兆紋,灼痕沒有固定形狀,兆紋因鑿槽位於鑽孔中央而向兩麵延伸,大部分呈“□”形狀。

  (5)

  從石門嘴遺址出土魚卜骨看,除去掉魚鰓蓋骨頭端小勾刺兒外,其他部位不經修整。其他遺址沒有發表甲骨的整修情況,故甲骨整治情況有待今後材料的充實。

  (6)甲骨均無卜辭。

  四、從巴人占卜甲骨看巴人與周邊地區的文化聯係目前,從選用原料、鑽鑿形態等方麵看,巴人周邊地區甲骨可分三區,即中原地區、江漢平原地區、成都平原地區。

  中原地區在選用原料上,從早商時期來看,以牛肩胛骨為主,龜甲次之,以及少量的鹿、羊、豬、……晚商時期,龜甲大量流骨以牛胛骨為多,羊、鹿胛骨參用骨胛狗行,甲以腹甲為多,背甲參用;……從陝西周原、長安豐鎬、洛陽北窯等遺址看,西周時期以龜腹甲占卜為主,卜骨以牛骨為最多。東周時期的東周王城、侯馬牛村古城、侯馬鑄銅遺址等遺址所出土的甲骨均以龜甲為主。在甲骨鑽鑿形態上,早商時期以單鑽為主,並有少量雙聯鑽,且為小圓鑽,底尖圓,大小不一,無鑿,鑽孔排列疏密不均。卜骨有的保持天然性狀,直接施灼,有的簡單整治。晚商時期趨於多樣化,有學者歸納有七種之多,其中圓鑽一旁施棗核形鑿占大多數。甲骨整治精細,削、鋸、切、錯、刮、磨等已成為例行工序。西周時之卜甲,甲首經掏挖,留下半圓形前邊,其中央有一淺圓穴。卜甲一般方鑿,靠外部有一豎槽。卜骨為圓鑽,圓鑽底部靠外的一側即骨邊鑿一豎槽,呈所謂“貓眼狀”。東周時期卜甲鑿孔呈正方形,既小且深,具透光性,縱槽鑿於方孔的一條底邊上。

  由此我們可看出中原地區用龜占卜最為普遍,甲骨從簡單整治到鑿孔具透光性,可見整治越來越精細,越來越有利於減少燒灼時間和控製兆枝的走向。鑿槽絕大部分都位於鑽孔的一邊,並侵去鑽孔的一部分。商、周時期甲骨的鑽鑿形態有明顯的區別,表明二者在宗教信仰方麵有很大的不同。晚商以後卜甲上的鑽孔以“千裏路”為界,對稱分布,呈明顯的“對貞”1234關係。江漢平原出土甲骨的荊南寺、周梁玉橋等以卜甲為主。商代卜甲圓鑽,平底,鑽圍有刀削痕。每鑽孔內都有一鑿槽,且位於中縫線左側的鑽孔,鑿槽位置偏向鑽孔的左側,反之亦然。卜骨為橢圓形鑽孔,口大底小,棗核形鑿位於鑽的外側。卜用腹甲均鏟挖削平,正麵顯兆枝處都刮削,不顯兆枝的邊緣保留鱗片。卜骨削平甲岡,正反兩麵均刮削磨光。西周早期流行方鑿,西周晚期流行內不含縱槽的雙聯鑽孔。卜骨鋸去骨臼,削平骨脊,修成板狀,卜甲修整也較為精細。東周時期流行內含縱槽的雙聯鑽孔。骨壁修整為薄片狀,兩麵打磨光滑。

  江漢平原也是龜卜占據最重要地位。甲骨整治基本上與中原同步。鑽孔由圓形變為方形,再變為雙聯鑽。雙聯鑽孔和鑽孔內兩灼痕是本地特色。鑿槽位於鑽孔內,但不在中央而是偏向一側。卜甲上的鑽孔也是以“千裏路”為界左右對稱分布。

  成都平原出土甲骨的遺址較多,但除青羊宮、指揮街遺址、十二橋遺址外,其他它如金沙、方池街、岷山飯店、橫南小街、撫琴小區、將軍衙門成都軍未發表正式報告,故無法統計出土甲骨數量。從已發表的材料看,成都平原商周時期的占卜選料以卜甲為主,兼用卜骨,並不像有學者說的成都平原隻用龜甲。由於目前發表的甲骨材料十分有限,故其卜甲是否都用腹甲以及卜骨種屬均不太清楚。商時期有無外圓圓形鑽孔和有外圓圓形鑽孔二種,均無鑿。西周流行圓形、外圓內長方形5有小鑿槽。從指揮街遺址成都平原商周時期甲骨1、2.撫琴小區(卜甲86CFT3④:41、卜甲86CFT3④:50)出土卜甲看,小鑿槽基本3、4.(卜甲86CZT5⑥:167、卜甲86CZT2⑥:48)5.成上都位於鑽孔的中央。所待招三第區等遺址均成都平原地區也以龜卜為主。鑽孔由圓形變為方形。鑿槽位於鑽孔中央。甲骨的整治也是從簡單到精細。據成都將軍衙門成都第三軍區招待所工地86cjj采:)來看,圓形鑽孔似以中縫線左右對稱。

  綜合考察,巴人甲骨與上述三個地區的主要區別有:

  巴人占卜以魚骨為主,且不見於其周邊三地區。而其周邊三地區則以卜龜為主,兼用卜骨。

  巴人甲骨中的B型、CⅠ式鑽孔不見或少見於其周邊三地區。巴人甲骨小鑿槽從商到周均位於鑽孔的中央,這與中原地區、江漢平原有所不同。

  巴人卜甲與中原地區相比小型者較多,這當與各自原料來源有關,即前者多係本地龜,後者多係貢物。

  巴人甲骨無卜辭,與江漢平原、成都平原相同,中原甲骨有的有卜辭。

  從以上比較可以看出,鑿槽位於鑽孔中央,可能是古代巴人乃至長江流域古代居民的占卜傳統。在早商時期,巴人甲骨就出現了這種鑽鑿形式,並始終保持這種傳統。江漢平原雖保留把鑿槽刻於鑽孔內的傳統,但接受了中原地區控製兆紋走向的先進方式,於是不刻於中央,而刻於一側。在西周晚期形成了雙聯鑽孔的占卜特色。成都平原與巴人這種傳統則完全相同。由此可見,商人占卜觀念對巴人和成都平原的影響甚微。相反晚商中原出現的鑿槽位於鑽孔內的圓鑽可能是長江流域古代占卜傳統影響的結果。中原以外各地區在西周時期都變為以方鑽為主,這當是周人占卜觀念影響的結果。古代巴人也不例外,進入西周後,古代巴人在占卜上受到中原文化的深刻影響,甲骨鑽鑿形態也隨著中原甲骨鑽鑿形態的變化而變化。

  巴人占卜甲骨內的小鑿槽,隻是為了減少燒灼時間,無意控製兆紋的方向。而中原地區和江漢平原甲骨的鑿槽,既可以減少燒灼時間又可以控製兆紋的方向,故卜甲兆紋呈“卜”字形以“千裏路”為界左右對稱分布,兆枝背向“千裏路”。後者顯然更進步。但古代巴人即使在西周時接受了周人的方鑽,卻仍然保持刻鑿於鑽內並位於中央的傳統。江漢平原雖然不刻鑿於中央,但仍保持刻於鑽內的傳統。由於占卜傳統折射著人們觀念世界中的宗教信仰,因此,占卜傳統的穩定性足以證明:文化傳統尤其是思想觀念傳統的穩定性極強,難以改變。

  五、餘論

  用魚鰓蓋骨進行占卜活動是巴人宗教活動的一大特色,甚至可能是巴人獨有的占卜習俗。但為什麽當時巴人會選擇魚鰓蓋骨作為占卜材料呢?這應該與巴人當時以漁獵(主要是漁撈)為主要的謀生手段有密切關係。而這種生業形態的形成,當與這一地區高山環繞的自然環境有最直接的關係。從這個角度來說,有學者指出“巴”即“魚”不無道理。另外,巴人在占卜前除為了使用方便而去掉魚鰓蓋骨頭端小勾刺兒外,其他部位不經修整即施鑽鑿。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魚鰓蓋骨外麵本身就光滑,不用修整就可顯出清晰的兆紋。二是魚鰓蓋骨本身就較薄而脆,稍事修整就容易破碎。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