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四、大轉變時期的文化成就

  在法國革命和工業革命的影響下,德意誌的民族文化精神也進入一個空前的繁榮發展時期。以古典哲學、古典一浪漫主義文學以及音樂領域的偉大創造為代表的輝煌成就,既是“現代化”所反映的時代精神的體現,也是德意誌民族文化傳統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的複興。其中在哲學領域,黑格爾所進行的巨大綜合和費爾巴哈別樹一幟的唯物主義,對這個時代的精神生活保持著強大的影響。

  格奧爾格·威廉·弗裏德裏希·黑格爾(170-1831年)出身於南德符騰堡斯圖加特城一個財政官員家庭。

  早年曾在圖賓根神學院學習,畢業後做過幾年家庭教師,從 1801 年起開始在耶拿大學任教。1806 年,他寫成第一部著作(精神現象學》,博得了一定聲譽。1808年法國占領耶拿後,他離開大學,到紐倫堡一所中學,先後任教師、校長達 8 年時間。在這裏,寫成了他最重要的著作《邏輯學》,出版後在德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1816 年他應聘出任海德堡大學教授,兩年間出版了《哲學全書》(包括小邏輯、自然哲學、精神哲學等)。

  從此他聲譽鵲起,成為德國哲學界公認的權威。1818年普魯士政府特聘他去柏林大學主持哲學講座,1830年升任為校長,其哲學理論也被推崇為“國家哲學”。

  除了 1821 年發表炙法哲學原理》之外,以後黑格爾寫成的(哲學史講演錄》、《曆史哲學》、《美學》等,都在他死後由其學生整理出版。這些著作構成了一個龐大的思想體係,把德國古典哲學推向一個新的時代高峰。

  德國古典哲學由伊曼努爾·康德(1724-1804年)創立,費希特(1762-1814年)和謝林(175-1854年)在批判康德的基礎上曾對這一學說作過新的發展,但隻是到黑格爾時期才形成為一個完備的體係。黑格爾批判地繼承了前人的唯心主義思想,把精神和意識提升到世界本源的地位。他認為在自然界和人類出現之前,就存在著一種精神或理性,這種精神既不是一個個人的精神,也不是人類的精神,而是一種宇宙精神,黑格爾稱之為“絕對精神”。這種絕對精神是一切現實事物的本源;世界上任何現象,包括自然的、社會的以及人的思維現象,都是這種絕對精神的產物。但是,黑格爾在描述這種絕對精神的發展中,卻闡發了辯證法的原理。

  他首次“把整個自然的、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寫為一個過程,即把它描寫為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轉變和發展中,並企圖揭示這種運動和發展的內在聯係”(恩格斯)。這樣,他在描述精神演進的世界圖景中,就不自覺地揭示了事物發展演變的規律,即事物內在的矛盾性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源泉。盡管黑格爾隻是在概念的辯證法中天才地猜測到事物的辯證法(列寧),並服務於他的唯心主義體係,“但這決不妨礙他第一個全麵地有意識地敘述了辯證法的一般運動形式”(馬克思),從麵使他的學說成為一種超越前代思想家的深刻的發展學說。由於他的哲學的唯心主義體係的限製,他的辯證方法未能充分發揮,也未能貫徹到底,這實際上反映了維也納會議以來,德國社會變革的要求與保守的政治形式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之所以集中地反映在黑格爾的學說之中,與他本身的經曆密切相關。青年時期的黑格爾,如同許多先進的德國知識分子一樣,是法國革命的崇拜者。他向往資產階級的民主、自由,反對封建專製製度,熱誠歡迎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發生。他曾同圖賓根學院的同學一道種植“自由之樹”,高唱革命歌曲,並積極參加當時革命青年的秘密政治組織—政治俱樂部的活動,在那裏發表演說,熱情洋滋地宣傳自由、平等這些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主張。甚至到晚年,他仍在《曆史哲學》中滿懷激情地把法國革命稱頌為“壯麗的日出”。這種進步觀念所體現的時代精神,正是黑格爾辯證法的思想來源。因為辯證法的本質就是批判的、革命的(馬克思)。特別是黑格爾關於在發展中出現漸進過程的中斷,概念運動將通過質的飛躍來進行的原理,無疑已觸及到辯證法的本質,這也是對他所處的時代所發生的革命變革在觀念形態上的一種反映。

  此外,這一時期自然科學領域的許多新成就,對黑格爾辯證法的形成也產生了重要影響。諸如數學領域的微積分理論,化學領域的量、度概念,對黑格爾的合理猜想都提供了理論依據。

  但是,黑格爾的進步觀念在不同時期發生過重要變化。他對法國革命的態度,隨著革命的深人,特別是雅各賓派實施革命專政以後,逐步由具體的肯定轉變為抽象地肯定,乃至批評革命的暴力和恐怖政策。1815年維也納會議以後,他的政治態度開始趨於保守。1816年10月28日,在海德堡大學的任職演說中,他頌揚“普魯士國家就是建立在理性基礎之上的”。此後,在任柏林大學教授的開講辭中又迎合資產階級要求,提出“人民與貴族階級聯合”的妥協口號。從此,保守的國家觀念和自由主義的進步觀念開始在他的學說中被揉合在一起。直至晚年,他一方麵依然熱情地頌揚法國大革命,另一方麵又認為政治改良是德意誌自宗教改革以來社會變革最適當的方式。因麵他極力推崇君主立憲製度,寄希望於沒有人民群眾參加的自上麵下的改革。他把這種政治理想稱作意識和現實的和解。因此,黑格爾的政治觀念正是他哲學中辯證方法與唯心主義體係之間矛盾性的表現。到了晚年,他的思想中保守的方麵愈來愈濃厚,以至於辯證法的革命鋒芒開始因過分茂密的唯心主義體係的限製所鈍化。拯救辯證法的革命精神是無產階級哲學的任務。但是隨著工業革命的進展,適應資產階級迫切需要直接表達現實物質利益的要求,費爾巴哈高舉人本學唯物主義的旗幟,首先對黑格爾的唯心主義思辯體係進行了批判,成為德國古典哲學中別樹一幟的唯物論代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哎1804-1872年)誕生於南德巴伐利亞蘭得體特城一個律師家庭。1823年人海德堡大學神學係學習,1824年轉學到柏林大學,隨黑格爾學習哲學。黑格爾的學說為費爾巴哈的思想開辟了一個新天地,他Il'

  i 決成為黑格爾哲學的信仰者。但是在經過兩年多的學習以後,他開始對黑格爾哲學的前提和抽象性質產生了懷疑。在 1826 年離開柏林時,他已向這位可敬的前輩表示他將重新考慮思辯哲學與自然之間的相互關係。1827年,費爾巴哈進人愛爾蘭根大學,選學生物學、心理學,並準備博士論文。一年後他擔任該校講師,負責講授哲學史和邏輯學。1830年,他在紐倫堡匿名發表《論死與不死》的小冊子,公開向基督教義宣戰,否認人類個體在精神上的永恒和絕對。這些大膽的議論在德國產生了強烈的反響,遭到政府和宗教人士的譴責和討伐。隨著匿名作者被查實,費爾巴暗受到社會輿論的責難,並被趕下大學的講壇。從 1836 年開始,費爾巴哈離開城市,遷居布魯克堡鄉村〕從此,他在偏僻的鄉間默默地度過了30餘年,“過著農民式的孤陋寡聞的生活”〔恩格斯)。但是,費爾巴哈沒有放棄學術研究,而是以寧靜的大自然為沉思對象,繼續探討哲學問題。先後寫下的重要著作有:《黑格爾哲學批判》(1839843年)、《宗教的本質》(45年)以及18俐(1《基督教的本質》(4181年)、《未來哲學原理》)《宗教本質講演錄》(51年)等。

  18 費爾巴哈是通過批判黑格爾對思維與存在關係的顛倒來表明他與唯心主義的決裂,並為新的唯物主義哲學奠定基礎的。此後,他又通過研究基督教的起源和本質,把宗教的批判和無神論思想的宣傳推向一個新的高度。至40年代,他進一步把哲學唯心主義和宗教神學聯係起來,進行分析批判,從而完成了世界觀的最後轉變。費爾巴哈把他的唯物主義叫做“人本學”或“人本主義”,即將人和作為人的基礎的自然,視為哲學研究唯一的、普遍的、最高的對象;主張自然先於意識,是一切存在的基礎;人是自然的產物,在人和自然之外,什麽也不存在。這樣,他就繼18世紀法國啟蒙學者之後,重新確立了唯物主義的權威,給宗教神學和哲學唯84心主義以沉重打擊。11年,當他的代表作(基督教的本質》在萊比錫出版時,已深深地震憾了整個思想界。恩格斯後來寫道:“這部書的解放作用,隻有親身體驗過的人才能想象得到。那時大家都很興奮:我們一時都成為費爾巴哈派了。”足見他對黑格爾之後的德國思想界所起的劃時代作用。對於正在醞釀資產階級革命的資產階級民主派來講,費爾巴哈的學說和批判精神,是他們反封建、反專製要求的理論表現,也是激進的民主派對保守派鬥爭的反映。他的人本學唯物主義促進了德國世俗文化的發展,並對 19 世紀歐洲的人文主義文藝創作思潮產生了積極的影響。隨著德國文化界那種濃厚的唯靈論思想氣氛被打破,英國的喬治·艾略特也通過翻譯費爾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質》,開始在其創作中貫徹人本主義的精神;俄國的赫爾岑、奧格遼夫、別林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等人也都懷著感戴的心情接受他的唯物主義主張。

  但是,費爾巴哈的唯物論是不徹底的。他的人本主義離開了人的社會性,從孤立的自然屬性來談論人的存在,使他無法正確地理解人類社會,因而在曆史觀方麵他仍然是一個唯心主義者。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當費爾巴哈作為唯物主義者出現的時候,曆史是在他的視野之外;當他考察曆史的時期,他又根本不是唯物主義者了。”此外,他在批判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體係時,完全拋棄了他的辯證法,這使他的唯物主義不可避免地帶有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機械論的色彩。然而,這些局限並不妨礙他在德國思想文化史上占有的重要地位。他獨樹一幟的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誕生前唯物主義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其合理內核,經馬克思、恩格斯揚棄,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思想來源之一。同黑格爾一樣,費爾巴哈是馬克思主義直接的哲學先驅。

  法國革命和德意誌的社會變革也在藝術領域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德國的古典文學和音樂以其強烈的時代感和真實性所表現出來的活力,以及傑出的藝術成就,極大地豐富了德國文化寶庫。它所表達的德意誌民族意識的覺醒和人類不斷向前發展的思想,成為這一時期最有價值的精神財富。歌德、席勒、海涅所進行的新的文藝創作和貝多芬的音樂藝術成就,使他們成為這一時期文藝主潮的典型代表者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1749-1832 年)出生在美因河畔法蘭克福一個富裕的市民家庭。他的父親曾作過皇室顧問官,其外祖父為法蘭克福最高行政長官,家庭生活富裕悠閑,且有濃厚的文化氣氛。歌德早年曾在萊比錫求學,學習的專業為法律,但他對文學、藝術和自然科學有著濃厚的興趣。170年到斯特拉斯堡學習,因受赫爾德(174-1803年)影響,廣泛地閱讀了希臘、羅馬以及 18 世紀英國的文藝作品,走上了詩歌創作道路,並成為後來稱之為狂飄突進運動中的一員。受狂飄突進運動的鼓舞,歌德創作了兩部獲得世界聲譽的作品:《鐵手騎士葛茨·馮·伯利欣根》(173年)和《少年維特的煩惱》(174年)。歌德試圖通過《鐵手》)這個劇本把一個沒落騎士理想化為正直的爭取自由英雄,來加強德意誌的民族意識;而《維特》這部書信體小說則通過對一樁愛情悲劇的描寫、渲染,直接表達了對沒落的封建製度的批判。1775年,歌德應薩克森一魏瑪公爵卡爾·奧古斯特的邀請,擔任樞密顧問,開始了近 10 年的從政生涯。1786 年至 178年,他到意大利訪問,通過研究古希臘、羅馬藝術,接受了溫克爾曼的藝術觀點,開始形成他的“古典主義文藝思想。返回魏瑪後。他辭去行政職務,集中力量從事文藝創作和科學研究,並領導魏瑪歌劇院達27年之久(17911817年)。

  從意大利歸來的第二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歌德理解法國革命的時代意義,但反對革命的暴力手段。他呼籲政府順應時勢進行改革,以防止自下而上的革命,並在不少作品中表達了這種改良主義思想。從1794年以後,歌德開始與著名文學家席勒接近,他們彼此密切合作達10年之久(1794-1805年),開創了德國文學史上著名的魏瑪黃金時代,德國古典文學進人高峰發展時期。

  弗裏德裏希·馮·席勒(1759-1805 年)生於符騰堡小城馬爾巴哈,是一個少尉軍官的獨養於。13歲時被送人符騰堡公爵所辦的卡爾學校學習法學和醫學。卡爾學校是一個著名的“奴隸製造所”,在長達 8 年的時間裏,席勒因嚴酷的訓練和奴化教育在精神上備受虐待,由此形成了他激進的反抗壓迫的意識。在卡爾學校期間,席勒已寫成他的第一部悲劇《強盜》,其主人公所表現的反抗壓迫梢神已具有明顯的反封建色彩。為了逃避公爵的迫害,席勒開始遠離家鄉,過上了飄泊不定的流亡生活。在流亡中他寫下了他的名作(陰謀與愛情》,以動人心弦的筆觸描述了資產者與貴族的衝突,獲得巨大成功,但沒有改變他饑寒交迫的生活處境。

  1787 年他創作了詩劇《唐·卡洛斯》,宣揚資產階級人道主義觀念,標誌著他從受狂瓤突進運動的影響開始向古典主義過渡。從1787至1792年,席勒開始研究尼德蘭革命和三十年戰爭的曆史,並在 1789 年被聘任為耶拿大學曆史學教授。1792年以後,他又開始研究康德的哲學,寫出了關於美學的著作,其中最主要的是《美育書簡》(1795年),他試圖通過發展人的審美活動,實現個性自由,達到政治解放的目的。

  由於和歌德的交往,席勒又恢複了文藝創作,至 1805 年逝世,是他創作的一個新的高峰期。在這一時期,席勒創作了曆史劇《瓦倫斯坦》三部曲(179年)、《瑪麗亞·斯圖亞特》(1800年)、《奧爾良的姑娘》)(1801年)以及最後完成的《威廉·退爾》(1804年)。

  其中《瓦倫斯坦》是席勒戲劇創作的代表作,它以曲折的情節、華美的語言和豐富的想象,再現了德意誌三十年戰爭波瀾起伏的壯觀場麵,展示了人們對不變的道德、絕對的信念、純潔的忠誠的理想追求,是德國第一部有群眾場麵的戲劇。但是,當席勒的《瓦倫斯坦》一劇達到創作的高峰,並意識到戲劇創作是他最基本的職業時,他那為長期顛沛流離生活所損壞的身體,終於積勞成疾。1805年5月5日,席勒因病去世,他成為全民族最受敬仰的詩人和劇作家。除去他的精神財富,人們也常以激動的心情看待他那勤奮而困苦的一生。

  在席勒生前,歌德已完成了長篇小說《威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1795-17%年),並著手修訂了他的巨著《浮士德》第一部。歌德比席勒多活了27年,在超出一代人的歲月裏,他勤奮地寫作,先後完成了《詩與真》(181-183年)、(意大利遊記》(1816-1817年)、《西東合集》(1819年)以及《威廉·麥斯特的漫遊時代》(1821-1829年)和《浮士德》第二部(1832年)。其中《浮士德》的寫作,從173 年延及1831年,曆時近60年,是畢其一生精力的鴻篇巨製,是詩人漫長的一生中的偉大高峰。通篇貫穿的主要思想是人類通過各種矛盾衝突,將不斷地在追求知識、探索真理、熱愛生活的過程中獲得進步,這是對自文藝複興至法國革命以來,西歐社會巨變所作的深刻揭示,它對人類發展前景的展望,反映了變革時期資產階級的社會理想和精神風貌。但是,同席勒一樣,兩位文學大師都希望通過改革,而不是革命,來實現自由和統一,因而他們的作品都帶有明顯的同現實妥協的改良主義的傾向。

  在歌德之後,在德國文學界占有重要地位的代表人物是亨利希·海涅(1797-1856年)。海涅生於萊茵河畔杜塞爾多夫一個猶太商人家庭。由於法國對萊茵地區的占領,海涅從幼年時期就受到法國革命中自由、平等思想的熏陶。進人大學以後,曾受到浪漫主義文學思潮和黑格爾哲學的影響。20歲時開始文學創作。至1831年已發表r(歌集》和《旅行雜記》兩部早期作品。

  《歌集》是一部優秀的抒情組詩,詩歌以個人的愛情遭遇為主題,並伴隨著生動的自然景物描寫,由於風格樸素、音調和諧,自然景物與個人情感融為一體,堪稱優美的抒情詩篇。其魅力和神韻,隻有歌德青年時期的詩篇才能與之媲美。《旅行雜記》是一部散文集,包括遊記和隨筆,既有對德國現實麵貌的速寫,也有對祖國自然景色的熱愛和對勞動者的同情。它標誌著作者已開始走上反映現實的創作道路。

  從 1831 年起,海涅來到革命運動的中心巴黎。由於同法國進步作家的交往,以及目睹法國七月革命後的現實,堅定了他的革命民主主義立場。183年,他發表了《論浪漫派》一書,在批判德國消極浪漫主義的同時,提出了文學必須同現實生活相結合的進步主張。40年代以後,特別是1843年在巴黎結識了馬克思,海涅的思想和創作風格發生了重要變化,他已突破早期抒情詩的個人範圍,開始以他那變得富有戰鬥力的筆來反映德國革命鬥爭的實際。其中寫於184年的(西裏西亞紡織工人》一詩,就以鏗鏘有力的筆調頌揚了起義工人英勇無畏的鬥爭精神,成為最早、最優秀的社會抗議詩篇海涅最重要的作品是政治長詩《德國—冬天的童局(184 年)。全詩以誇張的諷刺、離奇的譬喻對德國政治分裂等現狀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抨擊。由於諷刺深刻、節奏有力、譬喻生動,集中地表現了海涅晚期作品的藝術風格和思想深度。但是海涅的思想未能突破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界限,他在同情勞動人民的同時未能認識到人民群眾的曆史作用,直至晚年他都對共產主義抱有疑懼心理。這些都減弱了他的作品在反映現實鬥爭方麵的力度。

  同文學一樣,音樂文化也是最能反映時代脈搏的戰鬥領域。在音樂世界,傑出的作曲家貝多芬創作的交響樂成為反映時代精神的最強音。路德維希·馮·貝多芬(170-1827年)出身於波恩一個貧困的宮廷歌手家庭。由於環境的熏陶,貝多芬在4歲時就開始學習鋼琴和小提琴,未受過正規教育,曾通過自學鑽研過荷馬和莎士比亞等人的古典作品,以後專心致誌於音樂。他的第一位教師是聶耶菲,他幫助他打下堅實的音樂基礎,並介紹他到維也納學習。在維也納,他先後向莫紮特和海頓學習,直到 30 歲才舉行首次個人音樂會,鞏固自己在音樂界的地位。此後他長期僑居維也納,在終身未婚、以後又雙耳失聰的艱難條件下,以堅強的意誌致力於歌曲創作,譜寫了許多動人心魄的不朽樂章。

  貝多芬從青年時期就受到法國革命的影響,憎恨封建專製,向往自由、平等、博愛,他的創作充滿了革命熱情和英雄氣概,鮮明地體現了這個時代的鬥爭精神。

  貝多芬的作品,除了代表性的9部交響曲外,還有5部鋼琴協奏曲、32首鋼琴奏鳴曲,幾十部樂曲,以及歌劇、神劇、彌撒曲等。在9部管弦交響曲中,第三、第五尤其是第九交響曲影響最大,直接表現了英雄主義的鬥爭精神。第三交響曲(《英雄交響曲》)和第五交響曲((命運交響曲》)分別用葬禮進行曲和悲痛哀惋的樂章反襯交響曲最後的狂歡樂,使生活、鬥爭、死亡和取得新勝利的喜悅,在不同段落節奏的對比下,取得震憾人心的藝術效果。在宏偉的第九交響曲(《合唱交響曲》)中,他運用跌宕起伏的音樂藝術技巧,把人民通過英勇的抗暴鬥爭,衝破黑暗迎來自由解放的歡樂推向最高潮。由於在末章加上席勒《歡樂頌》詩篇的人聲聯唱,交響曲因這一創新成為最富於表現革命熱情和英雄性格的音樂體裁。第四交響曲和第六交響曲(《田園交響曲》)是抒情性的交響曲,他用清新柔美的旋律,表達大自然的活力和歡快氣氛,是貝多芬藝術創作的另一表現風格。貝多芬創作的鋼琴奏鳴曲,如《悲槍奏鳴曲》、惚情奏鳴曲》、《黎明奏鳴曲》等,也都通過所塑造的鮮明的音樂形象,給人們留下難忘的印象。列寧在聽完貝多芬的奏鳴曲之後曾說:“我不知道還有比《熱情奏鳴曲》更好的東西,我願每天都聽一聽。這是絕妙的、人間所沒有的音樂。我總帶著也許是幼稚的誇耀想:人們能夠創造怎樣的奇跡啊!”貝多芬的音樂反映了他所處時代的革命精神,他的樂曲就是革命時代的奏鳴曲,他的名字和藝術成就不僅屬於德意誌,而且屬於賦予他創作激情的時代和進步的人類。

  §§第四章 統一之路

  隨著工業革命和農業改革的深人,德意誌的政治統一已成為迫切的時代要求。1848年革命是按“自下而上”的民主方式統一德國的一次嚐試,但由於資產階級的叛賣,統一運動以失敗告終。在50至60年代的新形勢下,普魯士通過王朝戰爭按“自上而下”的方式實現了德國的統一。從此德意誌不僅在形式上恢複了帝國形態,而且作為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開始對歐洲和世界格局發生深刻影響。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