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三、弗裏德裏希二世的早期擴張

  1740年,隨著弗裏德裏希·威廉一世的去世,以及德意誌最大的邦國奧地利所發生的變化,中歐的曆史開始進人一個新的發展時期。一方麵,普魯士在北方的興起,打破了德意誌分裂混亂的傳統格局,在北德意誌形成一個富有凝聚力的外偏中心;另一方麵,在南部,以哈布斯堡家族統治為核心的奧地利,也通過一係列王族聯姻、領土兼並,以及在抵禦奧斯曼土耳其人的鬥爭中所經受的考驗,開始形成一個新的、多民族的國家聯合體。哈布斯堡家族,自從 1438 年阿爾伯特二世(1438-140 年)承襲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稱號以來,幾乎無間斷地保持這一地位近 40 年之久。但是自從馬克西米利安一世(1492-1519 年)試圖重建統一帝國的願望失敗以來,皇帝愈來愈成為奧地利君主國的領袖。

  1701年爆發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是哈布斯堡家族在歐洲重建家族帝國的最後嚐試。但由於西班牙王位最終為法國波旁王朝所得,它與西班牙的曆史聯係就此永遠割斷。在擺脫帝國枷鎖以後,哈布斯堡家族逐漸從“神聖羅馬帝國”這一毫無價值的外殼中脫穎麵出,形成以奧地利領地為核心的君主國實體。這是一個重要轉變。從此,這個家族雖然繼續擔任德意誌帝國皇帝,但這一職務已成為它為奧地利謀取國家利益的一種手段。

  同普魯士近似,奧地利國家的領地也大致由三個分散的部分構成。最古老的轄區是以維也納為中心的上、下奧地利、蒂羅爾、卡蒂利亞、卡林西亞和卡爾尼奧拉;其次是波希米亞王國,包括捷克、摩拉維亞和西裏西亞;最後是由特蘭西瓦尼亞、克羅地亞和匈牙利本土構成的匈牙利王國。與普魯士不同,奧地利的三塊轄區在地理上基本是連在一起的,差別主要是文化上的。波希米亞是重新阪依天主教後才從屬於哈布斯堡家族的,而匈牙利則是在奧斯曼帝國軍事壓力下,逐漸依附於奧地利的。其中奧斯曼帝國的擴張是哈布斯堡家族實現領土霸權的嚴重障礙。1683年,奧斯曼帝國的軍隊最後一次包圍維也納,圍城兩個月後,因波蘭國王索別斯基率領的援軍到來,才獲得解圍。以後,在著名的軍事將領歐根親王指揮下,奧地利通過 1697 年在曾塔戰役中的勝利,將土耳其人逐出匈牙利。在169年的卡洛維茨和會上,奧地利對這一地區的統治才為土耳其人所接受。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奧地利雖未取得西班牙王位,但卻在英國的支持下,以吞並南尼德蘭(比利時)和意大利的米蘭及那不勒斯獲得補償。所以到 18 世紀上半期,哈布斯堡家族終於建立起一個以維也納為中心的、擁有部分分散領土的中部多瑙河帝國。

  與平坦多沙、土地貧瘩的勃蘭登堡平原相比,群山環抱、氣候溫和、音樂之聲不絕於耳的維也納更像是一個威嚴王朝的所在地。曆經三百餘年的征戰和無數次王族聯姻所繼承的遺產,給古老的哈布斯堡家族帶來了歐洲其他國家所難以比擬的財富和資源。由於領地無比廣闊與多樣,不同地域之間的經濟文化交往恰成互補,賦予帝國穩定的收人來源和充足的人力資源,支持了帝國的長期征戰和光輝燦爛的文化建樹,使維也納一度成為“世界政治、哲學、建築和音樂文化的真正中心”。即便在失去西班牙以後,由於在反土耳其人進攻鬥爭中的勝利,這個王朝仍能把分布廣泛的領土揉合在一起,以巨大的資源維持其運轉,同樣展示了這個脫胎於古老帝國的新國家的再生活力和政治技巧。然而,如果我們從望遠鏡的另一頭望去,卻也不難看出,這個帝國在本質上是脆弱的。依靠聯姻、兼並和遺產繼承所構成的這個帝國在結構上是鬆散的,它的領土是不規則的,它的民族構成是多樣性的。這些結構性的弱點決定了哈布斯堡帝國不能建成亞洲式的、真正中央集權的帝國。此外,作為一個占據領土十分分散的政治集合體,它在繼承眾多領地的同時,也樹立了眾多的敵人,在民族主義逐漸興起的時代,它所占據的那些文化差異頗大的領土,在一定意義上又變成它的政治包袱。這是一個依靠個人聯盟把擁有不同語言、不同民族、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地區組合在一起的領地集合體。維持這個遼闊的集合體,哈布斯堡家族承擔了過多的責任和義務,但卻沒有獲得相應的統治權力。維持奧地利統一的惟一力量是各個王國、公國,及郡縣和村社等對哈布斯堡統治者的效忠,以及天主教在歐洲文化中的某種朦朧而又強烈的使命感。這些建立在個人情感上的忠誠常常隨君主個人權威和統治技巧的不同而發生變化,無法成為維持帝國統一的永恒紐帶。在隨著新的征服使民族成分的變化進一步加深的情況下,一次王位的更替就會引發帝國的全麵危機。這種危機,由於皇帝和大公查理六世(171-1740年)繼位以來一直沒有男性繼承人,已經變得十分緊迫了。

  查理是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登上皇位的。由於沒有男嗣,他在即位不久就打算讓長女瑪麗亞·特萊西婭繼承全部領地遺產。通過 1713 年頒布的“國本詔書”,查理確立了上述原則,並在生前爭取到國內法律和國際條約來保證帝國在其女繼承人統治下的延續。但當他在1740年10月剛一去世,“國本詔書的效力就發生動搖,年輕的女大公而臨嚴峻挑戰。最大的威脅來自她的北方鄰國。在普魯士,同年繼承王位的弗裏德裏希二世,以領土要求發動了對奧地利的戰爭,邁出了爭奪德意誌霸權的關鍵一步。

  弗裏德裏希二世(1740-1786年),後世稱“弗裏德裏希大王”,1740年登上王位時,是一位28歲的青年。從1712年1月24日降生時起,他就生長在一種嚴酷而陰鬱的環境之中。父親弗裏德裏希·威廉一世專橫、暴庚的作風和粗俗的舉止,使他從小產生逆反心理,他厭惡父親所愛好的一切,反對他為自己安排的生活,抵製他堅持要自己成為一名軍人的要求。與先王鄙視文化的習慣不同,王儲從小就熱愛文學、藝術和哲學,酷愛讀書,潛心於各類知識的追求。王儲的喜好背離了國王對他的期望和家族的傳統,惱怒的父親認為必須嚴厲地對待兒子離經叛道的行為,動輒以責罵或鞭打,像懲戒士兵一樣迫使他轉變。但是收效不大,在內心深處,他開始痛恨父親,蔑視家族傳統,渴望發展自己的個性,並在行為上不斷地有所抵製。工730年8月,為抗拒父親為他安排的婚姻,他趁去南德旅行的機會,夥同三位好友一起出逃。但尚未到達邊境,就因計劃不周,被父親派人追捕抓回,隨即關進屈斯特林監獄,並送交軍事法庭審判。按照處罰的慣例,參與出逃的成員均應被判處斬決。為了“醫治”他的叛逆精神和違規行為,國王有意安排他觀看行刑過程。目睹朋友人頭落地的慘狀,弗裏德裏希受到沉重打擊,開始由一個括撥的青年,變得沉默不語、鬱鬱寡歡,成為一個懂得抑製自己的感情的“成熟”的人。獄中的生活使他變得探沉理智,為了保住王位繼承權,一封悔過的家信呈送在父親麵前。欣喜的國王不久就下令釋放兒於出獄,讓他回宮居住。經過這番經曆,弗裏德裏希的思想發生了重要轉折,為了擔負安邦治國的重任,他逐漸適應了常常為邦國安危憂慮的父親的特性。軍國要務也逐漸引起他的興趣,家族傳統也變得不那麽格格不人。還在屈斯特林被關押期間,他通過財政長官希勒己開始了解普魯士的行政管理和經濟。173年,隨著順從父願與不倫瑞克的伊麗莎白結婚,他已被任命為普軍駐魯賓一個團隊的團長。

  1734年,作為奧地利歐根親王的陣地觀察員,他參加了波蘭王位繼承戰爭,受到實戰生活的鍛煉。從 1736 年起,在魯賓附近的萊茵斯堡,他恢複了早年對讀書生活的愛好。除了博覽群書,他還廣交文友,並同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建立了通信聯係。但與他早年單純、任性的讀書熱情有所不同,他現在已經能以同樣的熱情投人軍事操練,觀看軍事演習,甚至對外出視察、監督稅收也很有興趣。這些複雜的經曆和對不同生活的體驗,大大影響了他的精神發育和心理素質,使得道義與強權、理想與現實、情感與理智這些極為不同、甚至完全對立的因素,能夠協調地匯集於一身,成為個性素質,以不同的方式影響他今後的內外政策。人們對這位新國王的評價是,他表麵上謙和、熱情,但骨於裏冷漠、嚴峻,他既能以文會友、談古論今、吟詩撰文,卻又推崇暴力、熱衷強權、蔑視公理和人道,為追求君主的利益而不擇手段。就其個性素質的複雜而言,弗裏德裏希二世超過了他的前輩和一切後繼者。他曾經表達過對啟蒙主義理想的讚許和追求,但隻有與一個強大的君主國利益相一致時,他才努力去實現這種理想。他曾經撰文反對馬基雅維裏式的陰謀伎倆,但卻隨時準備為他的國家利益進行軍事擴張。1740年10月,當查理六世突然死亡,奧地利陷於王位繼承危機的時候,弗裏德裏希二世以超邁前人的勇敢精神,率先發起對傳統的天然君長哈布斯堡王朝統治的挑戰,決定發兵征服西裏西亞。

  西裏西亞位於奧得河上遊,與普魯士毗鄰,為波希米亞王國(捷克)屬地,是哈布斯堡帝國在東北部的邊緣轄區。這裏不僅物產豐富,擁有發達的工業,而且是通往北方的過境交往要道,具有十分重要的經濟和戰略地位。霍亨索倫家族很早就曾對西裏西亞提出過古老而含糊的領土要求,但直至弗裏德裏希二世即位後,借助於幾代人所經營的強大軍隊,才將這一要求付諸實際弗裏德裏希向維也納提出割讓西裏西亞以換取承認女大公王位繼承權的建議,在遭拒絕後,他於當年12月將大軍開進西裏西亞。

  這時的瑪麗亞·特萊西婭正處於初登王位後的危機時刻,其父苦心經營的“國本詔書”受到普遍的A視巴伐利亞、薩克森、西班牙都向她提出新的要求,法國作為傳統敵人也把比利時視為吞並對象。在這樣的背景下,弗裏德裏希的人侵更是雪上加霜。年僅 23 歲的瑪麗亞·特萊西婭遇事冷靜、臨危不亂,在穩定內部之後,迅速在匈牙利征集10萬大軍開赴前線。1741年4月10日,兩軍在莫爾維獲發生激戰。開戰之初,普魯十的騎兵很快被奧地利騎兵擊潰,但普魯士訓練有素和英勇善戰的步兵最終挽回了戰局,他們擊敗了奧軍,顯示了普魯士軍事訓練製度的真正價值。奧軍的失利成為它的眾多敵人聯合進攻的信號。法軍、巴伐利亞軍和薩克森軍一齊出動,進犯波希米亞,旋即拿下布拉格。弗裏德裏希乘勝擁兵南下,兵鋒直指摩拉維亞。1742年2月,巴伐利亞選侯卡爾·阿爾伯特被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稱查理七世,旨在從政治上增強對抗特萊西婭的力量。

  麵對各路敵人的聯合進攻,1742年6月,特萊西婭在英國的調停下,被迫接受了弗裏德裏希提出的單獨議和建議,暫時將西裏西亞大部分地區出讓給普魯士,普軍以此為條件退出戰爭。

  普軍退出後,特萊西婭在英國的支持下,集中全力對付法國及其盟友,不久,法軍被趕出波希米亞,並在當年冬季撤回本土。巴伐利亞也在奧軍的打擊下,相繼失去自己的世襲領地,查理七世被迫退至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成為沒有領地的皇帝。1743年9月,奧地利與英國、薩丁王國締結盟約,支持奧地利,恢複國本詔書的效力,奧地利的處境已大為改善。174 年,當奧軍渡過萊茵河到達阿爾薩斯的消息傳來時,弗裏德裏希二世擔心奧軍的勝利將危及他對西裏西亞的控製,便撕毀協議,從波希米亞對奧軍發動新的進攻。但普軍遭到當地人民的激烈反抗,進軍不久就被迫撤退。以後,他又把軍隊開進薩克森,在這裏先後兩次擊敗奧軍和倒向奧地利的薩克森軍,保證了西裏西亞的安全。

  1745年8月,瑪麗亞·特萊西婭的丈夫弗蘭茨在法蘭克福被選為皇帝,接替去世的查理七世登上帝國皇位。這時,弗裏德裏希二世意識到,打擊和削弱奧地利的目的已經達到,擴大戰果可能會招致自己的孤立。奧地利方麵對未能奪回西裏西亞極為不滿,但畢竟度過了王位繼承的危機,於是雙方議和的條件逐漸成熟。1745年12月25日,雙方簽定《德累斯頓和約》,奧地利確認普魯士占有西裏西亞,普魯士則承認弗蘭茨一世為帝國皇帝,結束了戰爭。戰爭是軍事同盟和國家實力相互作用的產物。奧地利雖失去西裏西亞,但通過穩定王權,維持其對其餘廣闊領地的統治,仍保持歐洲強國地位。普魯士是這場戰爭的最大獲益者,由於西裏西亞落入其手,不僅具有巨大的經濟意義,而且大大加強了它在德意誌的地位。西裏西亞較為單一的德意誌人口的加入,使普魯士統治下的德意誌人的數量增加了一倍。而卻使哈布斯堡帝國成為德意誌入較少的“非德意誌國家”。所以西裏西亞是德國的拱心石,一方增加意味著另外一方力量的減少。對於這樣一塊具有如此重要意義的地區,奧地利是不會善罷幹休的,普魯士也決不肯輕易出讓。因此,一場新的戰爭將是不可避免的。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