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3、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是如何探索不同於俄國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是如何探索不同於俄國“十月革命”模式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的?

  俄國十月革命的道路是指以列寧為代表的俄國的布爾什維克(俄共)領導工人和士兵發動武裝起義,奪取中心城市,革命由城市向農村擴展,最後奪取全國勝利的道路。十月革命的勝利是俄國的布爾什維克領導俄國人民,立足俄國的國情,再加上正確的決策最後促成的。

  十月革命前的俄國雖然是一個經濟文化落後的國家,但同時又是一個較有實力的資本主義國家。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已進入到帝國主義階段,具有帝國主義特征,然而,資本主義發展遠遠落後於美、德、英、法等國。同時,俄帝國主義具有濃厚的軍事封建色彩,對國外資本依賴性強,使俄國成為帝國主義各種矛盾表現得最集中、最尖銳的國家,成為帝國主義鏈條上最薄弱的環節。並且,第一次世界大戰既激化了俄國的各種社會矛盾,加速了革命形勢的發展;又使各主要帝國主義國家大多卷入戰爭,為俄國革命創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因此,構成俄國革命最深刻的矛盾,一方麵有最落後的土地占有製和最不文明的鄉村,另一方麵又有最先進的工業資本主義和財政資本主義,這個矛盾使俄國的階級對抗日益發展,革命力量非常廣泛,工人階級比較強大,無產階級革命有了便利的條件。與此同時,俄國革命的主要力量工人和士兵掌握一定的武裝,多集中在大城市;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正確決策和周密部署;二月革命後,俄國臨時政府繼續進行帝國主義戰爭,並企圖消滅工兵代表蘇維埃;第一次世界大戰促使俄國國內各種社會矛盾激化,成為帝國主義鏈條上最薄弱的環節;加上臨時政府在前線失利,後方空虛,這一切最終導致1917年11月7日(俄曆10月25日)列寧領導工人和士兵發動了彼得格列武裝起義,炮轟冬宮,俄國十月革命取得了最後勝利。十月革命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國際格局,對國際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是一個極大的鼓舞和推動,它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統治,鼓舞了國際無產階級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鬥爭,推動了亞洲國家的民族獨立運動。

  十月革命後,中國的先進分子為什麽選擇了俄國革命的道路呢?對此,毛澤東作了精辟概括:“自從一八四�年鴉片戰爭失敗那時起,先進的中國人,經過千辛萬苦,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洪秀全、康有為、嚴複和孫中山,代表了中國共產黨出世以前向西方尋找真理的一派人物。那時,求進步的中國人,隻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麽書也看。向日本、英國、美國、法國、德國派遣留學生之多,達到了驚人的程度。國內廢科舉,興學校,好像雨後春筍,努力向西方學習。我自己在青年時代,學的也是這些東西。――那時候,俄國是落後的,很少人想學俄國。這就是十九世紀四十年代至二十世紀初期中國人學外國的情形。”然而,“帝國主義的侵略打破了中國人學習西方的迷夢。很奇怪,為什麽先生老是侵略學生呢?中國人向西方學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總是不能實現。多次奮鬥,包括辛亥革命那樣全國規模的運動,都失敗了。國家情況一天比一天壞,環境使人們活不下去。懷疑產生了,增長了,發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震動了全世界。俄國舉行了十月革命,創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過去蘊藏在地下為外國人所看不見的偉大俄國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革命精力,在列寧、斯大林領導之下,像火山一樣突然爆發出來了,中國人和全人類對俄國人都另眼相看了。這時,也隻是在這時,中國人從思想到生活,才出現了一個嶄新的時期。中國人找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個放之四海皆準的真理,中國的麵目就起了變化。”“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走俄國人的路――這就是結論!”

  國民革命失敗後,中國共產黨人毅然決然地從血泊中爬起來,拿起武器,發動了一係列旨在推翻國民黨統治的武裝起義,然而,所有這些起義都以失敗而宣告結束。殘酷的現實說明,教條式地理解馬克思列寧主義是不行的,照抄照搬俄國十月革命的模式也是走不通的。起義失敗的血的教訓促使中國共產黨人不得不重新思考俄國革命的道路。此時,毛澤東率先從對俄國經驗的迷信中走出來,在秋收起義進攻長沙遇挫的過程中,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挺進井岡山,開辟了一條完全不同於俄國十月革命道路的符合中國國情的革命新道路,即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這條新道路的開辟,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拓創新,大膽解放思想,立足於中國的特殊國情而得出的必然結論。

  近代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濟政治發展極端不平衡,帝國主義和國民黨的武裝力量主要集中在城市;同時,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中國人口的絕大多數,無產階級力量相對較弱,但是,廣大農民與無產階級有著天然聯係,是革命最可靠、最廣大、最堅實的同盟軍;與此同時,中共以中心城市為目標的武裝起義都受到挫折;毛澤東總結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經驗,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思想。這些主客觀因素決定著中國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是曆史使然。

  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領導中國革命實踐中,立足國情,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突破教條主義思想的束縛,從對俄國革命經驗與共產國際決議的迷信中解放出來,逐步摸索出的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的發展道路。其基本內容是,中國民主革命首先在敵人統治力量比較薄弱的農村,發動農民武裝暴動,建立人民軍隊,建立革命根據地,把武裝鬥爭、土地革命、建立政權結合起來,使之建成支持長期革命戰爭的戰略基地。依托根據地積累發展革命力量,隨著革命戰爭、人民武裝和根據地的發展,逐步造成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態勢,最後奪取全國勝利。繼1927年8月南昌起義後,毛澤東於當年9月,領導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經轉戰和三灣改編後,毛澤東率領這支不足千人的部隊於10月下旬進入了井岡山地區,開始創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1928年4月,朱德、毛澤東率領的兩支隊伍勝利會師於井岡山,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和軍委書記,壯大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軍事力量,對紅軍和土地革命戰爭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和影響。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在共產黨領導下,先後在南方和陝甘地區建立了十幾個革命根據地。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領導全黨全軍建立了19個大型根據地;解放戰爭中建立了東北根據地,發展了華北、華東、華中、西北等廣大解放區。這些根據地和解放區的建立與發展,逐步擴大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態勢,對最後奪取全國勝利起了決定性的戰略作用。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立的這條革命道路,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暴力革命的學說。

  首先,創立了無產階級領導的革命戰爭首先把主要戰略方向指向農村的理論和鬥爭藝術。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大國,三座大山的主要力量盤踞在中心城市,農村是它們統治的薄弱環節。毛澤東毅然決定把主要戰略方向首先指向農村,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

  其次,成功地解決了依托農村根據地,積累、發展革命力量的問題,為民主革命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隨著根據地的不斷發展壯大,革命力量也不斷得以發展、壯大,從而為民主革命的勝利提供了條件。

  第三,出色地解決了以農民為主體發展革命武裝、進行革命戰爭的問題。在革命根據地,中國共產黨製定和執行切實的政策,滿足農民的利益和要求,充分地調動廣大農民的革命和生產積極性,而解放了的廣大翻身農民,為保衛自己的利益和革命的勝利果實,踴躍參軍參戰。中國革命戰爭實質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農民戰爭。

  第四,適時地解決了由遊擊戰向運動戰、陣地戰和正規戰轉變的問題。隨著根據地的擴大,人民武裝力量的增強,黨領導下的武裝力量逐步由遊擊隊向正規軍發展,從而解決了由遊擊戰向運動戰、陣地戰、正規戰發展的問題。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下,長期堅持並堅決按照這條革命道路指引的方向,發展根據地和進行革命戰爭,開展各種革命運動,經過二十多年艱苦卓絕的鬥爭,終於在1949年推翻了三座大山在中國的統治,奪取了全國的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革命實踐證明,這是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唯一正確道路。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