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一、選擇股票進行投資,實際上就投資企業的未投資,就其本質來講,就是一種可能性的遊戲

  總結巴菲特的投資論述與選股經驗,可以歸納出以下巴菲特的選股“三部曲”:

  (1)尋找具有長期穩定性的產業進入;

  (2)在此產業中選擇具有突出競爭優勢的超級明星企業;

  (3)選擇以合適的價格買進具有長期可持續性競爭優勢的超級明星企業。

  一個投資者需要量化風險的大小,計算一下可能獲得的收益,然後把這些設想進行綜合考慮,製定出一個在大多數時間裏都起作用的選股策略。在有意無意中,一些專職投資者在他們複雜的選股方法上栽了跟頭,而這些方法是他們在對眾多變量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形成的。例如,他們可能會研究某隻股票在過去5 年或10 年內的價格走勢,追蹤分析它在成交量上的細微變化和每日的變化。成千上萬的投資者借助於計算機對堆積如山的有關利潤空間、銷售的增長,或財產清單的資料進行分類。另外一些人在“競爭的分析”中得到了安慰。他們竭力去把某一個公司股票價格的漲跌、利潤空間、價格收入比,或者銷售的增長與整個工業的發展狀況進行比較,試圖通過這種方法從眾多具有相近價格的股票中找到能夠獲得最大利潤者。

  選擇股票進行投資,實際上就是投資企業的未來,這對巴菲特來說,是一個需要嚴格遵守的投資原則。他說,投資股市的實質就是投資企業的發展前景,永遠都必須堅守這條原則。堅守這條原則,可以從別人的錯誤行為中吸取經驗。從別人由於恐懼和貪婪所犯的錯誤中記取教訓。

  總的來說,巴菲特的投資目標是這樣的企業:“第一,能夠充分;第二,有長期良好的發展前景;第三,由誠實和正直的人經營管理;第四,能以有吸引力的價格買入。

  所以,對於選股的關鍵,巴菲特認為不是確定這個產業將會增長多少,或者某個產業對社會的影響力有多大,而是要確定任何一家選定的企業的競爭優勢,而且更重要的是確定這種優勢的持續性。

  每隻股票的背後,都有其所代表的企業、管理者、產品與市場,所以,投資者絕不能在毫不了解股票所代表的企業的情況下就匆忙作出決定。這樣做的結果極其危險,跟盲人騎瞎馬有何區別呢?沒錯,我們在對某個股票作出評估前,首先一定得了解這家企業。

  對照優秀企業的11項特征事實上,在巴菲特製定的投資方略裏,就包含了一條最為重要的原則,這就是所謂的“企業原則”。巴菲特認為,在購買任何股票前,投資者都應當對它代表的企業進行相當的了解。這家企業是否簡單易懂?這家企業是否具有持之以恒的運作曆史?這家企業是否擁有良好的長期前景?這種種問題都是我們應當認真考慮的因素。因為我們全都知道,雖然全世界在交易所上市的企業非常之多,但真正出色的企業絕對隻是少數。雖然這些優秀的企業所處的領域不同,但它們還是有一些共同特征的:

  (1)優秀的企業具有較好的資本回收率。不過,投資者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這種較好的資本回收率應該是企業經營狀況與業績的真實反映,而不是透過做假賬做出來的,同樣也不是透過大量舉債經營得來的。如果投資者一旦購買了有做假行為的股票,將會帶來重大的損失。雖然市場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監控機製,但做假賬的企業還是不時被披露出來。所以,投資者要睜大雙眼,避免上當受騙。

  (2)企業是可以被理解的。巴菲特認為,投資必須是理性的,如果你不了解它,就不要投資它。當然,巴菲特所說的了解,絕不隻是了解股票(兩者根本就是不可分割的)。投資者應該對企業的過去、現狀及未來的發展具有全麵的了解,隻有這樣才能盡可能減少犯錯誤的可能。如果你準備買入IBM 的股票,你至少也應該知道這家企業的發展經曆了幾個重要的時期,它們剛開始是生產計算機打孔卡片,然後是磁帶,接下來進入了計算機領域,雖然它們在大型計算機方麵一直處在先進的地位,可是在個人計算機方麵也一度被對手超越。。要知道,了解這些絕不是在浪費時間,唯有了解企業的曆史,才有助於你對企業的未來發展作出更為客觀的評價。

  (3)企業的利潤必須是現金利潤。對於專業財務人員作出的報告,普通投資者往往心存畏懼,麵對各種龐雜的信息,他們不知該從何下手。不管這些報告寫得多麽複雜(也許他們的目的就是讓你看不懂),你需要特別注意的一點,那就是企業的利潤必須是現金利潤,這一點是很容易做到的。

  (4)有較強的商業特權,並有較為自由的定價。在如今的商界,很難真正有“獨一無二”的企業與產品。一旦某種產品受到市場的青睞,便會有其他的投資者進軍這一領域,原有企業的市場占有率就會下降,利潤也會隨之下滑,這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在這種環境下,那些具有一定商業特權的企業,較之其他的企業,總能保持較高的利潤率。

  (5)企業的經營者不是由某個天才,而是由精明的團隊作為後盾才得以達到管理的目的。另外,企業需要透過製度來保證其安全有效地運作。事實上,一個企業家絕不需要擁有愛因斯坦那樣高的智商,同時,如果一個企業由天才來經營是非常危險的。

  任何一個經營者,都應該而且必須想到自己卸任5 年後企業的發展,而那些天才僅憑一時的意氣行事,他們不太可能會這樣做。正如巴菲特曾經說過的:“你應當投資一家甚至連傻子都可以經營的企業,因為有朝一日,可能會有傻子這麽做的。

  (6)企業的利潤是可以預期的。巴菲特不喜歡那些隻賺不賠的大企業或是很有發展前景的企業,雖然人們普遍認為那些大企業具有巨大的收益增長能力。他說:“隻有在對企業的贏利能力非常確知的情況下,我才會行動——不要像德克薩斯器械公司或是寶麗來公司,它們的收益能力僅僅是一種假設而已。

  (7)企業並非某些法令所要限製的對象。

  (8)企業隻要存貨少,它的資產周轉率就高。企業必須擁有少量的強製性的資本投資,雖然有不少高成長的企業在它們發展的過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本,但是這對廣大的股東來說並非好事,因為高回報是由資產的高速周轉而得來的。

  (9)企業所有者的意圖是靠企業管理者的經營活動來貫徹的。巴菲特觀察到,如果企業經營者違背了股東的意願,那麽人們很快就會覺察出來。如果真的是這種情況,那麽對於投資者來說,最好的選擇就是離得遠遠的。巴菲特慣用的做法是,身為一個經營者,應當把股東看做是合作者,而不是對手。

  為什麽這樣說呢?因為在巴菲特看來,公司的主要資產和資源如何運用,是所有股東都必須麵臨的問題。如果股東們不能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至少他們也應該有機會出來表達一下自己的喜好,而由經營者來對這個問題作出決定顯然是不可信的。

  (10)企業的固定資產投資收益率較高(應收賬款通常和應付賬款相消)。這可能隻適合於某些企業,但是卻使許多在表麵上看起來利潤很高,可是實際上非常糟糕的企業露出馬腳。譬如,在泡沫經濟時代,不少股票發起人為了方便出售,可以隨意地把某些普通的企業按業界流行的方式包裝得金光燦燦,可是高投資收益率之類的要件卻是營造不出來的。

  (11 )最好的商業企業的成長性在其他企業中一定是鶴立雞群的,而且隻需少量的資本投入。這種企業往往有著更大的發展空間。

  如此看來,巴菲特衡量優秀企業的標準是非常簡單的,一點兒也不複雜。而投資者如果找到了這樣的企業,將會使那些看起來很容易讓人焦頭爛額的投資變得美好起來。正如巴菲特所描述的那樣,一旦購買過程結束,投資者隻需坐在那裏,把他們的工作都托付給公司的經理們去做就行了。其實,這也是巴菲特身處紛亂複雜的股票市場,卻仍然能過著一種恬靜生活的主要原因吧!

  對投資者來說,你所尋找的不光是一隻能讓你賺錢的股票,同時也是一家真正能讓你放心和具有潛力的企業。隻要抓住了這些基本要件,你就不必兩眼昏花地盯著計算機屏幕看著不斷跳動的數字,而是可以像巴菲特那樣,將手插在口袋裏,過著一種非常簡單的生活。

  利用投資組合分散風險什麽是投資組合呢?投資組合指的是持有股票及債券的整體資產配置。投資組合的目的在於透過組合股票、債券、基金、外匯等金融商品與個股的配置,提高投資的預期成果。

  我們以具體的例子來說明投資組合的含義。

  假如你現在有100 萬元的閑置資金,為了讓這筆資金到了晚年可以增加一倍,以保障你的晚年生活,你研究的結果是將資金以投資股票50 萬元、國家債券20 萬元、黃金10 萬元、外幣20 萬元的比例分配到這四種金融商品上。這就是你的個人投資組合。

  我們所要講的投資組合是投資到股票上的組合,即選擇幾隻個股,將資金按一定的配置分別進行投資。簡單地說,就是把你的100 萬元分別投資到幾隻股票上。比如,分別投資到招商銀行30 萬、茅台30 萬、中國移動20 萬、雲南白藥20 萬,這就是你的投資組合。

  為什麽投資組合如此重要呢?

  事實上,無論我們對未來的經濟狀況做怎樣的推測,都不可能得出“經濟肯定持續繁榮”、“某公司的股票一定會大漲”之類的結論。因為,股票與債券的價格變動必然會受到匯率及利率的影響,所以,為了防患於未然,將價值波動不同的多種個股或金融商品做投資組合配置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例如當人民幣升值時,把商品賣到海外換回人民幣時會造成利益減損,因此對中國出口企業而言屬於利空題材,可能會造成股價下跌。然而對進口企業而言,因為是從國外買進商品,便宜買進使得利益得以增加,所以屬於利多題材。如此一來,即使同樣是中國企業,也可能因為匯率的變化造成完全相反的未來展望。利率變動同樣會對企業產生影響,隻不過造成的影響因企業而異。如果利率上升,需要在設備投資上耗費資金的公司,就會因為利息負擔變重而使業績陷入困境,股價就有可能下跌。然而,如果是不需要在設備投資上花費太多的公司,則幾乎不會受到影響。

  如果我們在投資活動中將資金分散配置在不同的投資標的上,假如匯率及利率產生變動,就會盡可能地不受到其負麵影響——利用投資組合來分散投資風險。

  無論國外還是國內的投資人,絕大多數在投資活動中都是以投資組合的形式在運作。而在投資組合的實際運作方法上,概括地講,主要以“積極的組合管理”和“指型投資”這兩種投資方法最具代表性。

  接下來,我們簡單介紹一下這兩種方法的實際意義。

  那些負責資產管理的專業人士,也就是信托投資公司或投資顧問公司的實際操作者,我們一般稱之為基金經理人。他們隨時都在注意自己投資組合的狀況,並根據個股的變化情況而進行買賣。

  這些基金經理人就是典型的運用積極型的組合管理來進行投資活動的,他們會頻繁地買賣多隻股票或債券,以追求高於市場平均值的績效為目標。

  這裏所指的市場就是大盤指數。換句話說,假如你投資的是基金,如果這個月上證指數大漲200 點,而你的基金經理的投資績效卻不能經常超越上證指數的漲幅,那麽你可能就會考慮退出這家基金了。我們之所以看到很多基金經理人為了在短時期內求得績效而頻繁地進行交易,就是這個原因。

  但是,積極的組合管理不是本書所提倡的:一是雖然有可能帶來一時的優異表現,但由於交易量頻繁,交易成本增加,投資人未必能獲得利益的最大化;二是這類基金手續費較高。

  另一種普遍的投資組合的運作方法就是指數型投資。指以與大盤指數同幅度波動為目標而進行的一種分散式投資方法,主要代表就是指數型基金,比如銀行或證券公司推銷的一些基金種類。這類基金的最大特點是手續費比較低,而且能分散投資風險。

  巴菲特對指數型基金也是認同的。他曾經這樣評價:“即使是你對投資完全沒有常識,隻要定期投資指數型基金,績效還是足以能夠打敗大多數所謂的投資專家。

  巴菲特之所以認同指數型投資,是因為買進指數型基金,其意義跟在市場上買進大量各個行業裏別具代表性的個股是一樣的。當某隻個股下跌,並不代表同時期的所有個股也會跟著下跌;上漲的個股獲利可以彌補下跌個股的虧損,這就是買進指數型基金以分散投資風險的好處。而投資組合裏包含的成長股越多,則分散投資風險的效果就越好。

  如果你既不想冒太大投資風險又沒有時間去仔細研究分析企業,但又希望獲取與市場平均值差不多的績效,那麽,我們建議你選擇指數型基金。

  在高獲益的領域集中投資

  投資組合策略雖然是巴菲特價值投資法的重要組成,但巴菲特對投資組合運作或管理的方法,既不是積極的組合管理,也沒采用指數投資的方法,而是他一直奉行的第三種方法——集中投資策略。

  無論是投資組合,還是集中投資,反映的隻是巴菲特的投資哲學或思想,而隻有將兩者結合運用時,才是巴菲特的投資方法。

  巴菲特的集中投資思想,其精髓就是選擇少數幾種可以長期在股市中產生高於平均收益的股票,將你的大部分資本集中在這些股票上,不管股市波動,堅持長期持股,定能取得理想的收益。

  注意這裏所說的“選擇少數幾種可以長期在股市中產生高於平均收益的股票”,指的就是投資組合;而“將大部分資本集中在這些股票上,不管股市波動,堅持長期持股”,則是指對投資組合的管理方式,而這種方式定能取得理想的收益。

  因此,我們要特別強調,巴菲特的集中投資更適合積極而隻想投資少數精選個股的投資人。首先,積極的組合管理模式既耗費時間和精力,同時也未必能使你獲得較好的收益;其次,指數投資雖然能取得超過市場平均水平的回報,但相比較於集中投資的模式,其收益則大打折扣。

  讓我們來看看伯克希爾1996 年年底的投資組合。其中表中所列的8 種主要股票市值占伯克希爾公司該年277.5 億美元持股市值的87%,投資報酬率達37.5%。這並不是一個特殊的例子,分析巴菲特1977

  2003 年各年度的投資組合就可以得知,事實上,巴菲特的投資組合平均股票數目僅有8.41 隻,但占投資組合的比重平均為1.54%,而投資組合年度平均累積收益率高達264.51% 。

  觀察伯克希爾持有的8 種股票,不難發現每一種股票都是家喻戶曉的全球著名企業。其中可口可樂為全球最大的飲料公司;吉列占有全球60% 的剃須刀市場;美國運通銀行的運通卡與旅行支票是跨國旅行的必備工具;富國銀行擁有加州最多的商業不動產市場,並位居美國十大銀行之一;聯邦住房貸款抵押公司則是美國兩大住房貸款業者之一;迪斯尼在購並美國廣播公司之後,已成為全球第一大傳播與娛樂公司;麥當勞乃全球第一大快餐業公司;《華盛頓郵報》則是美國最受尊敬的報社之一,獲利能力遠高於同業。

  分析這個投資組合,我們就可以明了巴菲特集中投資的特點:

  (1)每一家企業均具有強勁的市場根基,使這些企業擁有巴菲特所說的“特許權”,這就意味著選定投資標的對投資組合異常重要。

  (2)巴菲特對此等企業的營運前景相當“確定”,這就是他為什麽不在乎市場波動,而長期持有甚至永久投資這類企業的原因。

  (3)對組合中各隻股票的投資配置不同,對特別看好的就下大賭注。理論上講,以集中投資的方式管理投資組合,並贏得投資收益的最大回報,看起來似乎不是一件難事。但普通投資者在活用這個策略時,一定要注意以下步驟和特點:

  第一,掌握選股模式,找出傑出的公司。

  所謂傑出公司,指的是那些業績持續長期穩定、經營者理性且坦誠的公司。

  第二,構成組合的個股越少越好。

  雖然在投資界,普遍存在隻要盡可能分散持有個股或金融商品就可以降低風險的觀念。但成長型投資大師費舍爾卻認為,與其分散投資在許多自己不怎麽熟悉的企業,還不如集中投資在自己相當了解的少數企業比較好。他的觀點深得巴菲特認可。

  巴菲特曾經說過:持有許多沒有經過仔細調查的個股,其風險反而比較高。雖然對完全沒有投資常識的投資人來說,指數型基金是不錯的選擇,但是對股票投資有一點經驗與相關知識的人而言,找出表現優異的公司篩選個股,就能架構出成功的投資組合。

  第三,押大賭注於最好的個股上。

  押大賭注於最好的個股上——將你的大部分資金集中投資到這一隻或幾隻股票上,這是管理投資組合獲取利益最大化的主要手段。巴菲特的集中投資並不是將自有資金平均分配到每一種個股上,他篩選出的個股當然也有優劣之分,對組合中他認為相對優異的公司,資金配置所占比重更大。

  第四,長期持有,甚至永久持有。

  巴菲特一向倡導,應該以終身持有為原則來投資股票。事實上他也是這樣做的。

  我們在運用投資組合時,首先就應該考慮找出那些至少可以持有5

  10 年的績優個股,才能保證你的投資組合產生最大的收益。當然,若發現了更好的公司,或現有的個股其企業的經營方針有所改變,你就有必要重新檢視和調整你的投資組合了。

  第五,遠離市場波動。

  我們知道,股票市場經常處於頻繁的變動之中。如果你沒有良好的心態麵對市場的誘惑,總是被市場先生牽著鼻子走,即使再優秀的投資組合都不可能實現它的價值回報。所以,遠離市場波動、拒絕頻繁交易是實現投資組合預期的必要保證。

  二、解讀管理原則的運巴菲特對企業經理人的最大要求是,每一個人都應把自己當成是企業的主人,此話雖無特別之處,可是它的確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他是一個狂熱者嗎?在巴菲特看來,一個管理者必須以百倍的熱情做出最好的工作,如果他僅是將公司當成每月領取薪水的地方,那他在工作上的投入肯定會大打折扣,這些將直接反映在他的經營業績上。在他看來,一個好的管理者應當是一個“吝嗇鬼”,他並不需要那些非常昂貴的數據處理設備,甚至連便宜的都不需要,同時,管理者必須對自己的所有費用都了如指掌,甚至明白自己需要多少張郵票。

  在巴菲特看來,那些出色的經理人對自己所經營的企業都有著極為深厚的感情,他們最喜歡的事情是經營他們的公司,而不是經常召開圓桌會議,或是擁有某著名高爾夫球場的會員證。巴菲特討厭那些隻想著自己賺錢而置股東利益於不顧的企業管理者,這些人常常是這樣做的:他們一方麵告訴股東40 美元的股票發行價是不適當的,另一方麵卻用自己手中的特權將公司的股票以每股25 美元的價格賣給了與他們有某種關係的人。這些人關心的往往是自己的收益或是企業的短期目標,而將股東的利益與企業的長遠發展目標棄之不顧,並最終讓企業及其所有人蒙受巨大損失。

  然而,衡量一個經理人是否具有主人翁精神絕非易事,因為任何經理人在表麵看來似乎都在認真工作,他們也絕不會傻到讓你一眼便看穿他們的真正意圖。身為投資者,在麵對如何評價企業的管理者及其管理的價值這一難題時,巴菲特提出的三個原則也許對我們有用:

  (1)理智原則。如果一家企業的資本產生了高額的回報,而這些收益不能以高比率進行再投資時,管理者在對待這些收益時所采取的方法,將會直接反映出他們是否真正在為股東著想。一般說來,管理者此時可能采取的措施有三種:

  a。 不重視這個問題,進行低於平均收益比率的再投資;

  b。 購買成長股;

  c。 將錢返還給股東,以讓他們有機會選擇那些能夠產生更大回報的地方。

  巴菲特認為,在這三項選擇中,隻有第三項是真正為股東著想的,同時他也承認,那些選擇第一項或第二項的經理人遠遠多於選擇第三項的人,這也是為什麽優秀的企業總是少於平庸的企業的一個重要原因。

  身為普通的投資者,我們也許無法從企業的日常管理中來洞悉其管理的價值與效用,但當企業處在十字路口時管理者所做的決策,卻能給我們相當的啟迪。我們能夠借此分辨出,哪些管理者是值得信賴,哪些管理者是令人失望的。

  (2)坦白原則。世界上沒有不犯錯的人,身為管理者,他們同樣可能擁有比其他人更多的犯錯“機會”。巴菲特認為,那些有勇氣與股民討論公司失敗之處的經理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因為大多數經理人都習慣了報喜不報憂。他說:“我告訴為我們公司工作的每個人,隻要做成功兩件事就可以了,一是像業主那樣思考,二是立刻告訴我們壞消息。

  (3)抵製機構的強迫命令原則。巴菲特告誡投資者,要躲開那些有田鼠般行動傾向(指從眾心理)的公司。有許多企業的管理者,雖然他們本人也具有豐富的經驗與專業知識,但卻往往在不應犯錯的時候犯一些“低級錯誤”。正如巴菲特所指出的那樣,管理者的這種做法源於一種被稱為“機構強迫命令”的力量,這種力量讓管理者失去客觀的判斷能力,而一味去模仿其他管理者的做法,有時甚至連他們自己也知道這種行為是很不理智的。巴菲特認為,管理者最為重要的素質之一,就是要自始至終能夠保持獨立思考,隻有這樣才能讓企業少受其他因素的幹擾。

  上麵的三條原則,表麵上看起來並無特別難懂之處。但由於讀懂一個人或是一群人,遠比看懂一組數字要難得多,所以這樣的原則運用起來並不容易。身為投資者,也許你能輕而易舉地讀完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財務報告,可是它對其管理者仍然是霧裏看花一般。正是基於人的這種特殊性,有人對巴菲特的這些評價管理者的原則提出了質疑,他們認為,既然不能以特定的標準量化人的特點,所以空泛地討論管理者也是毫無意義的。相反,我們絕對可以透過對資本回報、利潤及其他一係列數字的分析來達到評價管理者的目標。巴菲特對此進行了反駁,他認為,數字的分析盡管必要,但它不能取代人們對管理者進行評估,因為它會對今後的金融業績給出早期的預警信號。

  在巴菲特看來,對管理層的考察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他說:“我總是把自己看做是一個統籌全局的人,如果管理層也能像我那樣從全局著眼來製定和實施政策,那它就是我喜歡的管理層。”巴菲特建議投資者要認真考察管理層的所作所為,並從中發掘出對自己有用的信息。此外,管理層還具有另外一個特別的作用,那就是它能起到某種“預警”作用,因為企業存在的問題往往在其財務報告中,或是在金融市場上暴露之前,已經在管理工作中暴露出來了。

  對華爾街的大多數經理人而言,他們管理著數目龐大的投資組合,大概也沒有更多的時間來認真地考察企業的管理層。他們作出買入或賣出決策的依據,大多是企業已經公布的財務報告,甚至是流傳的各種小道消息。所以,要求一個遵循多元化投資策略的經理人考察企業管理層,多多少少有些不切實際。不過,對巴菲特及其追隨者來說,由於他們信奉集中投資的策略,考察管理層就成了必需的工作。他們掌控著數以億計的龐大資金,但由於投資數量不多,所以每一次決策都可能對他們的投資業績有著長遠的影響。他們在作出決策前,往往對企業及其管理者進行數年的跟隨考察,這樣得到的印象往往與事實較為接近,從而降低了投資的風險。

  巴菲特指出,衡量一項投資是否成功,其中有兩條是應該被牢記的:一是管理層能夠得到肯定的評估,其中不僅包括了企業實現其全部潛能的能力,也包括其明智地使用其現金流通量的能力;二是管理層是能夠被充分信賴的,他們能真正地為投資者的利益著想,與股東保持著暢通的溝通管道,使收益能夠從企業轉入到投資者手中,而不是被他們收入自己的囊中。

  我們能評估經理嗎巴菲特對公司經理的最高誇讚是說該經理無例外地表現出公司主人翁的精神並想公司之所想。以主人翁姿態出現的經理能夠抓公司的主要目標——增加股東的股值——而且他們趨向於作出理性的決策,從而進一步加強這一目標。但是我們如何才能區分不同的經理,從而得知哪些是積極工作來增加股民股值的,而哪些隻是耍嘴皮子的呢?換句話說,我們怎樣來衡量管理的價值呢?

  如果衡量管理的概念仍然是含混不清的話,那麽巴菲特有幾步高招供你參考:

  (1)審查前幾年的年度報告,特別要注意當時管理層對未來戰略的說法。(2)將當時的規劃與今天的結果進行比較,看看他們在多大程度上實現了規劃?

  (3)將幾年前的戰略與今年的戰略和觀點相比較,看看有哪些觀念上的改變?

  (4)將你感興趣公司的年度報告與同行業內的其他類似公司的報告相比較。兩家完全相仿的公司可能很難找到,但哪怕隻是比較一下相關的業績也會產生真知灼見。

  一個集中投資者應該是最適合做管理衡量工作的人。一個購買少數幾家公司股本並打算持股幾年的人最有機會了解他們的管理狀況。跟蹤追尋過去幾年的年度報告,你會逐漸對公司的管理曆史有所感知。你還可以通過媒體了解你所持股的公司。

  留意管理人員所說的話以及其他人對管理人員的評論文章。如果你注意到公司總裁最近發表了演講或做了報告,你應從投資關係部門拿到演講稿並仔細閱讀。上網搜尋公司的網站並獲取最新的消息。總之,豎起你的觸角用你能想到的一切辦法了解管理層。重要的一點是,不要忘記評估管理這一前提,因為這項工作很複雜。你的眼睛睜得越大,獲取的線索越多,你就越能準確而容易地評估管理。

  記住你為什麽要評估管理,或許這對你將有所幫助:你了解的點點滴滴的信息最終將影響你的股價,但你要提前了解。如果如巴菲特所說,市場經濟是有序的,評估管理就是一項有用的分析工具,它將使你走在市場的前麵。

  你投資的企業是否有特許權在巴菲特看來,所有的企業都可以分為兩類,一是為數不多的優秀企業,如果這些企業的股價處在一個合適的價位,它們便是值得投資的;二是大部分業績不佳或表現平庸的企業,投資這樣的企業短期內當然也有可能獲利,但隨之而來的風險較高,尤其不宜長期投資。不過,由於市場本身的複雜性與特殊性,使得我們不太容易識別優秀企業與一般企業。在許多時候,即使那些優秀的企業股價極低,但投資者還是不敢出手,因為他們過多考慮了當時的經濟形勢或是人們對股票市場的預測,甚至是別人的錯誤意見。而在更多的時候,那些業績平平的企業,由於找到了某種可以炒作的題材,一時間也會成為市場的寵兒,引起眾多投資者爭相購買。這種非理性的事件幾乎已經成為投資界的一種常態,也許人性中真的存在某種力量,使得人們在麵對金錢時,總是習慣將簡單的事情變得複雜。

  對巴菲特來說,一個出色的企業應該具有其他競爭者所不具有的某種特質,即“商業特權”。那些具有特權位置的企業在市場上有著一種特別的能力,因此其他企業就不能擠進這一領域與你競爭,更不可能與你展開價格戰,分享你的利潤。不過我們也知道,在現代社會,許多國家都製定了《反不正當競爭法》或是“反壟斷法”,政府透過立法的形式來保護自由競爭,所以特權較幾十年前更難建立。

  競爭是一柄雙刃劍,它一方麵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與繁榮,另一方麵也損害了經濟的發展。譬如美國的鋼鐵業,由於競爭加劇,整個行業的收益率隻有4%,再扣除通貨膨脹的因素,那麽這個行業的收益甚至低於他們自己的債券收益,從而也損害了這個行業的發展,失去了進一步發展的動力。近年來,美國鋼鐵行業所暴露出來的問題越來越尖銳,甚至成為美國與歐洲及日本、中國爆發貿易摩擦的導火線,究其更深層的原因,就是美國本國的鋼鐵業在過度競爭中元氣大傷,已不能和其他的外國對手展開平等的競爭。

  同樣,中國的紡織行業卻是在同行業的惡性競爭下正逐步走向這種狀況,隻不過因為我國的勞動力成本很低,而使紡織行業在目前看來似乎還頗為鮮亮,但這是值得我們注意的問題。

  事實上,由於過度競爭及勞動力成本過高導致的企業利潤減少的問題不單單存在於美國的鋼鐵業,其他製造業及服務業也麵臨著同樣的難題,由於企業贏利太少,以至於這些企業不能吸引投資來生產社會需要的商品,提供社會所需要的服務。基於這種現狀,巴菲特認為,這類企業由於其自身所麵臨的問題,其後繼的發展將會成問題,投資者選擇這樣的企業是明智的。

  巴菲特一直認為,值得投資的企業應當擁有某種正當的“商業特權”,如電視台、國際廣告公司、鐵礦工地所有權公司、報紙。這些企業由於直接受益於所服務的大的資本投資項目,使得它們在運行中不需要再進行巨大的投入,此外,它們迅速的資金周轉率也能給投資者帶來大量的現金。相反,那些資本密集型的企業,如汽車公司的運氣可能就沒有那樣好,如果它們不像那些擁有“商業特權”的企業交錢,它們的新產品就不能為人所知,更不可能打開銷路。如此看來,那些特權企業擁有其他企業所沒有的廣泛的客戶群,而且它們所提供的服務是其他企業所必需的,讓人無法拒絕。

  對一個龐大的國際廣告公司而言,它們一般能夠從客戶的廣告費用中得到1%的稅後淨利,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解釋,是它們的客戶在出錢運作企業,而不是廣告機構本身。對那些少數國際機構而言,由於它們在這一領域早已取得巨大的成功,使得新的機構很難加入去分一杯羹。正如我們所了解的,一旦企業在某個地區得到廣泛的認同,其他機構再行加入便難如登天,這就在無形中形成了某種特權,使得企業的運作非常順利。

  此外,巴菲特對電視及廣播公司也一直情有獨鍾,這也契合了他關於商業特權的看法。這些企業或集團隻需投入少量的固定資產,不需要過多的營運資本,在它們的營業收入中,有一半左右都是淨收入。這種優勢是其他企業所無法比擬的。自進入投資界以來,巴菲特多次購買過電視台、廣播公司及報紙的股票,而且都是極為成功的投資。譬如他在1976 年以1290 萬美元買下了俄亥俄州的一家較大型的電視台,並在幾年後以購入價的四倍賣出。

  巴菲特曾經將企業的特許權價值描述為一條環繞企業城堡的護城河。這些特權給企業加裝了一道安全防護網,使其在多變的商業界裏多了一些保障。巴菲特曾經以吉列作為例子來說明自己的這一觀點:

  “世界上每年要使用2000 萬到3000 萬片刮胡刀刀片,其中有30 %是吉列產的。

  在有些國家和地區,如墨西哥和斯堪的納維亞,它們都占有90 %的市場占有率。刮胡刀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而吉列一直是一家致力於開發更好的刮胡刀的公司,而且它有著極高的市場占有率,在消費者心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正如我們所知道的,刮胡刀是我們每天都要用到的東西,你隻需每年花上20 美元,就可以得到極為舒適的刮胡體驗。而大多數男人在有過這樣的體驗後,便傾向於不再更換別的品牌了。

  由於吉列所提供的產品是人們的必需品,而且這種需要不會隨著時間、環境的變化而變化。正如巴菲特所說的那樣:“當你躺在床上,僅僅想到在你睡覺時,全世界大約有25 億男人的毛發仍在生長這一點,你就會有非常舒服的感覺。在吉列工作的人大概不會有睡眠問題。

  在巴菲特的眼中,可口可樂公司擁有全世界所有公司中價值最高的特許權。“如果你在一生中偶然有了一個關於企業的好想法,你是幸運的。我們基本上可以這樣說,可口可樂是世界上最好的大企業,它提供極好的產品,並且以一種極為適中的價格銷售。當然,它受到了人們的普遍歡迎——其消費量幾乎每年在每一個國家中都有所增長。沒有任何產品能像它那樣。”“如果你給我1000 億美元用以交換可口可樂這種飲料在世界上的特許權,我會把錢還給你,並對你說這可不成。

  從踏入投資業起,巴菲特便對這種具有特許權的公司有著極為濃厚的興趣。在他看來,在普通企業遭遇危機的時刻,那些特許企業雖然也可能受到影響,但它們的特許地位卻是不可動搖的。而且在這樣的困難時刻,股價一般都會下跌,然而這對巴菲特來說,正是買入的大好時機。在美國運通1963 年遭遇色拉油醜聞時,股價也曾一度大跌。但巴菲特看到,這一醜聞不會危及它在旅行支票或是信用卡上的特許地位。所以,他沒有理會企業的資產負債表,而是看到了它由於特許權而建立起來的穩固地位,進而大膽買入,成為巴菲特投資生涯中最為成功的交易之一。

  如果你理解了所謂“特許型”企業,你便不難從成千上萬隻股票中將它們找出來,如果你恰好以一個合適的價格買入,並打算長期持有的話,那你的投資幾乎是零風險的。

  
更多

編輯推薦

1一分鍾心理控製術
2贏利型股民、基民必備全書
3人人都愛心理學:最妙...
4看圖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賺錢圖形
6基金投資最常遇到的1...
7買基金、炒股票就這幾招
8明明白白買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實戰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豔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內容:初三開學的第一天,同學們就想不管不顧地大哭上一場,其中不乏幾個脆弱的女生已經泣涕漣漣,打濕了一張又一張麵巾紙。“陳大班,你說話呀!沒人讓你做啞巴。”牛天梓瞪著牛眼,生氣地衝班長陳遠嚷著...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義明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書中自有黃金屋,教你如何成為股票市場叱吒風雲的成功者,如何成為一個輸少贏多的投資人,如何成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重點介紹基金的基礎知識及品種,常用的技術分析方法及投資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資案例等。

  • 凱達之魂:記一個民營企業家的人生和事業

    作者:馮萌獻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記述了張文遠從一個隻有中學文化程度的中學生,從一個生產隊的記工員開始,成長為民營企業家的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