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後記

  1987年之前,我在北京大學考古係83級本科(原名夏陽)讀書時,曾受業於宿白、馬世長、晁華山諸先生,對古代石窟隻有書本中的教條印象。

  1987 年春,由馬世長先生引導,我來到麥積山石窟進行畢業實習,得以直接麵對古佛,7月份即在此山中古寺參加工作。山水環境,使我初來即畫山水畫,因此對麥積山周邊的地理頗感興趣,於是翻古書,查找麥積山在古地理上的位置。這樣,在對麥積山石窟的感性到理性的認識上,首先在古史地理上入手了。現在回想起來,也算是對路的,因為古地理,是承載麥積山石窟之舟,引導出了麥積山石窟的曆史航跡。這種基於對山水熱愛的曆史地理研究,是悄悄的,潛移默化的,在心底嘀咕的。我最初曆史地理方麵考證而形諸文字出版的段落,緣於1989年對麥積山摩崖匾額“麥積奇觀”落款中“天雄”的說明,後發表在《中華名匾》(遼寧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上(本書未刊),其考證的步驟,以《釋天雄赫贏》為名,發表在《石窟藝術》(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編,陝西人民出版社,1990 年版)上(本書未刊)。繼而,1992年,天水召開首屆伏羲曆史文化研討會,我又把承載麥積山的天水之名號來由的研究,以《天水名考》的題目參會,後發表在《伏羲文化》(中國社會出版社,1994年版)中。1996年,我又參加天水第二屆伏羲曆史文化研討會,會上天水學者雍際春先生(現為天水師範學院教授)介紹我認識甘肅省曆史學會會長張培德先生,張先生介紹我入會並約稿,於是,1996年12月大雪紛飛中,我於底層樓陋室台燈下,謄寫出與麥積山古史地理有關的研討論文“嶓塚山名考——嶓塚山·鮒魚山·麥積山”,並騎自行車過渭河橋,投郵往設於蘭州西北師範大學的甘肅省曆史學會本部,次年發表在《史學論叢》第6集(蘭州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上。

  以上9年的時間內,由於我的興趣,我發表的文字基本是對麥積山相關的曆史地理方麵的心得。同時也因為在這段時間,麥積山石窟發生管理方麵的案件,形成文物的恐懼氛圍,也影響了我對石窟本身的研究,沒有較早地拿出石窟研討方麵的文字。

  直到 1997 年我參加在甘肅慶陽地區召開的甘肅省曆史學會年會,才在會上提交了第一篇有關石窟研討的稿子,題目為《南北石窟寺最早洞窟雜考》(本書刊入),但內容也沒有涉及麥積山石窟。1998年我參加在平涼地區召開的甘肅省曆史學會年會,在會上提交了《北周佛像複古小考》一文(發表於《史學論叢》第8集,蘭州大學出版社,1998年,本書未刊),才第一次在文中涉及麥積山石窟,但隻是舉了麥積山石窟佛像的例子,缺乏對麥積山石窟寺本身內容為主題的專題研究。

  雖然此後有對麥積山石窟寺本身內容為主題的專題研究,如2007年撰寫的《麥積山石窟第 4 窟廡殿頂上方懸崖建築遺跡新發現——附:麥積山中區懸崖坍塌3窟龕建築遺跡初步清理》(發表於《文物》2008年第9期,本書未刊),2008年撰寫的《麥積山瑞應寺藏清代小型佛教水陸畫紙像牌初步整理》(發表於《文物》2009年第7期,本書未刊),但這3篇文字,屬於各自獨立的考古報告性質的專題研究。

  以麥積山石窟寺本身內容為主題,比較有係統聯係的專題研究,開始於2002年。

  自1999年到2003年,我從事了麥積山石窟洞窟四有檔案資料的采集工作(董玉祥先生從甘肅省考古研究所退休後,來麥積輔導,我任檔案小組組長),在這期間,我在麥積山石窟早期洞窟考古斷代專題研討方麵開始衝刺,從此一環扣一環,發表了一係列新看法。主要是四個啟示,一個考察,一個理論,兩個演變。

  四個啟示(本書刊入)是:

  《炳靈寺第1窟對麥積山西崖摩崖大立佛斷代的啟示》

  《龍門“宣武斬山”對麥積“姚興鑿山”位置的啟示》

  《麥積對莫高早期洞窟斷代問題的啟示》

  《麥積“姚秦五龕”對雲岡“曇曜五窟”的啟示》

  一個考察(本書刊入)是:

  《麥積山早期大龕下層焚燒痕跡的考察》

  一個理論(本書刊入)是:

  《後秦長安佛教界亦存在“當今弘道人主即當今佛”思想》

  兩個演變(本書刊入)是:

  《炳靈、麥積早期半偏袒袈裟西漸高昌》

  《黃河以東中原北方地區炳靈、麥積、雲岡、龍門四石窟早期洞窟形製的自然因素》

  在係列研討中,通過麥積山石窟中考古學地層、類型方麵的主要證據,結合其他石窟中共性一致的旁證,然後在文化傳播的紐帶上尋找麥積山石窟的位置,我已初步認識到麥積山石窟在中國佛教石窟初創史上的重要地位。麥積山石窟現在存在著中國石窟早期的皇家石窟遺跡,並且麥積山石窟早期皇家石窟,對中國以後的皇家石窟產生了深遠影響。

  有識之士多會想到,在佛教石窟中國化的道路上,麥積山石窟應占有重要的樞紐地位。這與麥積山石窟所處的隴右地區,所處的古長安關隴文化區,正是古絲綢之路上,佛教東傳西漸的樞紐地區,是一致的。

  但這種思路和結論,苦於缺乏具體證據和論證。我之所收獲,隻不過緣於我在麥積山坐的時間長一些,多體會到了一些這方麵的證據,並做了一點具體論證而已。

  至於在短時間內能對其他石窟還有所認識(如龍門奉先寺與雲岡第3窟的關係,以及雲岡曇曜五窟的開創因素),甚至能在短時間內找到其他石窟以前未曾注意到的新證據(如莫高窟第272窟北魏供養人壁畫),應該也是受到麥積山石窟的啟發所致。

  由於受到麥積山石窟啟發的吸引,我沒再返身入學府深造,而是順著麥積山石窟啟發的思路信馬由韁了。20 多年過去了,作為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的普通研究館員,在古老的麥積山麵前,我仍然是一名虔誠翻書的小學生。我想,麥積山石窟,如同封塵多年的一部古書,正等待著我們去讀。我的這本小書,也算是對這本石岩上的大書的某個部分的小小的注文,這個注文首先是為我自己看的,為我繼續探討備忘所用,今後有緣還會加進新注文的,而能為其他讀者提供新的思路,應該是更好的結果。

  附:

  本書某些插圖采自《炳靈寺石窟》(文物出版社),《中國石窟》(日本平凡社、文物出版社),《中國美術全集》(人民美術出版社),《中國石窟寺研究》(文物出版社),《炳靈寺第169窟》(中國深圳海天出版社),《中國文物報》,《甘肅石窟藝術雕塑編》(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雲岡石窟》(文物出版社),《龍門石窟》(文物出版社),《北涼石塔研究》(台灣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世界美術全集》(日本平凡社),《古陽洞》(科學出版社),《鄧縣彩色畫像磚墓》(文物出版社),《禮儀中的美術》(三聯書店),《六朝藝術》(文物出版社),《中國敦煌壁畫全集》(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考古(雜誌)1984年第7期》,《文物(雜誌)1992年第5期》,《中國繪畫史》(三聯書店),《慶陽北石窟》(文物出版社),《隴東石窟》(文物出版社),《北朝佛道造像碑精選》(天津古籍出版社),《中國曆代佛像圖典》(文物出版社),《甘肅佛教石刻造像》(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秦漢文化》(學林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再現北朝壁畫之巔峰》(中國文化出版社)等,對其圖版原作者深表感謝。

  夏朗雲

  於麥積山石窟

  2010年10月5日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