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五節 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城市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先是三國鼎立,後來晉武帝統一中國,但不久又分裂,近三百年南北對峙。一直要到公元581年,才由隋文帝統一中國。但真正成為一個長治久安的穩定大國,在唐朝才算正式開始(618)。這一時期,建築和城市在形式上沒有更大的變化,但建築內涵卻有所進步,更為豐富了。

  漢以後的城市形製不再以統治機構的宮殿占絕對優勢。如果我們把西漢的長安和唐代的長安作一比較,可以明顯地看出,漢長安城中宮殿占去好大一片,幾乎是全城一半以上的地方;而唐長安城中宮殿麵積明顯地縮小了,大部分是居民區和市肆區。

  這就是一種進步。有人說,所謂城市,其實是由“城”和“市”兩部分組合而成的。“城”,其性質為政治和軍事上的;“市”,其性質為生活、商業、文化諸方麵的。而若突出了後者,就意味著社會的進步,社會文化的繁榮。

  從建築來看,如宮殿建築,無論是在建築技術和建築藝術諸方麵,都比以前有所進步,既反映在合理性上,也反映在表現性上。如唐代的含元殿能從形式上充分地表現出大國帝王宮殿的巍峨壯麗,飛翼般的高樓,高而巨大的台階,都可以看成壯麗雄偉的建築語言。又如唐長安的大明宮中的麟德殿,不但規模巨大,而且建築技術和藝術也相當了不起。它是以三個建築結合而成的,這種木構技術是相當複雜的。高低錯落,鉤心鬥角,造型富有變化,稱得上是中國古代建築中的傑作了。

  這一時期,從社會形態來看其實可以分為前後兩半段:前段是分裂、混戰、多變的時期,曆時約四百年;後半段是統一、安定、繁華的時期,曆時約三百年。所以無論在城市或建築上,前後兩者是很不一樣的。由於社會的原因,一般說前者偏小、簡練,但也有小而精致華貴的,如南朝時的一些城市和建築。後者則是大國氣度,如唐代的長安及其宮殿。

  上麵說道:從東周到西漢,與從東漢到唐代,在曆史的比較上雖然有驚人的相似,但畢竟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而有所不同。這在宗教建築上反映也許更為明顯。道教的興起,佛教的傳入,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中國原有的觀念和社會生活。這對於建築來說,發展和變化也是十分明顯的。特別是佛教建築,既要適合中國當時的社會文化和建築文化,又要保持從印度傳進來的佛教(建築)本來的係統和需要。最明顯的也許還是佛塔。塔這種形式在中國建築曆史上更是全新的,就連“塔”這個字也是晉宋時期為了翻譯佛經而造的譯音字。總之,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在這一個曆史階段的建築上都得到了投影。還是這句話:建築為人的需要而建,也反映了人。

  曹魏時期的鄴城

  鄴城位於今河北省臨漳縣附近。但滄海桑田,這個地方如今已大部分在漳河底下了,隻有城西的銅雀台一帶,還位於漳河岸上,可見到基址。因此說起曹魏時期的鄴城,隻能在文獻資料中見到了。例如酈道元(466~527)的《水經注》中就有記載,此城“東西七裏,南北五裏”。晉時的一尺約為0245米,故此城為東西3087米,南北2205米。“西北有三台,皆因為之基”,“中曰銅雀台,南則金虎台,北曰冰井台”。其中銅雀台最為有名了。杜牧《赤壁》詩曰:“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台是一種高敞之處,登高望遠,可謂遊賞之好去處。

  曹魏是分裂時期的一個國家,所以它的都城雖然也比較完整,但規模不大。鄴城作為都城,最大的特點在於形製的創新。鄴城為扁矩形,中軸線北端是宮城,其東為一組官署,官署後部為後宮,是曹操的宮室。在後宮和官署的東麵(城的東北角)為皇家貴族的住所,稱“戚裏”。城的南部為居住、商業區,約占全城麵積的五分之三。由此可知,這種都城布局與前麵說的《周禮·考工記》中所規定的形製已很不相同了。鄴城的布局對後世影響不小。如後來的隋唐長安,與此比較相近。

  從三國時期的建業到南朝的建康

  “千古憑高對此,漫嗟榮辱。六朝舊事如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今天的南京,在五代時叫金陵,為南唐的都城;又叫建康,這是更早的南朝(宋、齊、梁、陳)的都城;再往上溯,乃是三國時期的東吳之都城,叫建業。而所謂“六朝”,指的是東吳、東晉、劉宋、南齊、梁和陳這六個連續的朝代,它們都建都於此。此城之建都,當時屬分裂時期,雖然都城規模不大,但這裏商業發達,經濟繁榮,文化豐富多彩,所以一直被後人懷戀。

  三國時期的東吳建都建業,這也許是曆史上最早在此建都了。“劉備曾使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歎曰:鍾山龍盤,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赤壁之戰後,孫權從各方麵的形勢分析,決定由武昌遷都於此。孫權是個講究實際的皇帝,所以當時都城建業的規模不大,而且宮廷建築(如太初宮等)也不甚雄偉壯麗。所用的建築材料,也有好多是從武昌舊宮中拆下運來的,“大禹以卑宮為美,今軍事未已,所在多賦,若更通伐,妨損農桑。徙武昌材瓦,自可用也”。後來孫皓(末帝)執政,又建昭明宮,才見雄姿,其中正殿赤烏殿更為華美奇麗。

  東吳為晉武帝司馬炎所滅,統一中國,晉代都城在洛陽。但不久晉代分裂,晉室南渡,又在此地建都,建立東晉王朝,地名則由建業改為建康。晉元帝初到這裏時,暫安於東吳的太初宮,改昭明宮為顯明宮。後來到晉成帝時才建新宮,名叫建康宮。

  東晉時對原來東吳都城建業作了一番改造,在規劃都城時曾有一段有趣的事。據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篇》中說:宣武移鎮南州,製街衢平直。人謂王東亭曰:“丞相初營建康,無所因承,而製置紆曲,方此為劣。”東亭曰:“此丞相乃所以為巧。江左地促,不如中國。若使阡陌條暢,則一覽而盡;故紆餘委曲,若不可測。”

  南州是在建康以南,即姑孰。王東亭即王珣,東晉丞相王導之孫。他解釋王導對建康都城的規劃思想:因為此處地盤不如中原地帶大,因此要使街道做成彎彎曲曲,若隱若現,不知街道有多長,都城有多大。這其實就是空間的藝術手法了:含蓄,有不盡之意。可見當時的美學、文藝思想開始活躍,追求藝術效果,與文學中的“秘響傍通”、“伏采潛發”有異曲同工之妙。

  南朝四個朝代宋、齊、梁、陳,均建都於建康,都城的名稱也沒有改。劉宋元嘉十五年(438),在東晉的永安宮基址上建東宮,後來又擴至玄武湖地方,疊山理水,建為苑囿。公元502年,蕭衍稱帝,改國號為梁,在位時宮殿建築加建不多,所加建的多為佛寺和園林之類。到了陳朝覆滅時,都城建康被隋軍夷為平地,景象甚慘,所以北宋王安石要作此吊古之詞。

  從此建康多年被冷落了,直到五代十國時期,這裏是南唐都城,名曰金陵。南唐是小國,都城也不大,金陵之城似珍珠般小巧玲瓏,文雅秀麗。南唐之金陵,位於六朝故宮之南,從圖中便可知道它的規模是多麽的小。

  公元937年,南唐開國之主李異建金陵皇宮,位於城之中央。宮門南有禦河,上有“天津橋”(即近南京中華路北口的內橋),橋南為一條正南北向的“禦街”。這種中軸線對稱的布局,卻是很正規的都城格局。所以說規模雖小,但都城型製卻很規範。南唐李異以後,李璟(中主)和李煜(後主)都喜歡文藝,而治國少方,故國力每況愈下,終於被趙宋所滅。而那些雕梁畫棟的宮殿,則成了詩人意念中的感懷之物:“四十年來家國,三千裏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幹戈?”(李煜《破陣子》)從此以後,金陵衰落了。一直要到四百年後明代朱元璋建都南京,才又有飛黃騰達的時代。

  魏晉、隋唐時期的洛陽

  洛陽稱“九朝古都”,這座城市的興衰和變遷,不亞於南京。洛陽早在西周就已經是個很規範的都城,這在上一章已經說過了。東漢之後,洛陽因戰亂而衰敗。但後來又是曹魏、西晉和北魏的都城。

  晉武帝司馬炎建都洛陽,有了一些建設,但不久內亂外患,如“八王之亂”、“五胡亂華”,頻仍相繼。永嘉五年(311)匈奴人攻克洛陽,皇室和官僚集團聚族南逃,西晉洛陽隻有短短的四十六年,又被夷作一片廢墟,史稱“永嘉之變”。

  南北朝時期,拓跋氏集團建立北魏,也定都洛陽。這時的洛陽城,位於近洛陽市東約十五裏的孟津、偃師附近。這是一塊風水寶地:北倚邙山,南臨洛河,自然條件極好。北魏都城洛陽與以前漢魏時代的都城營建方式不同。此城分外廓、內城、宮城三層相套的形式。在內城的東、西、南三麵興建外廓。最裏麵的宮城,則是整個洛陽都城的中心了。

  北魏是少數民族統治的政權,但多已漢化,魏孝文帝(467~499)對漢文化十分崇拜,因此都城規製還是比較規範的。內城基本上是原來的。宮城之北有皇家苑囿,即華林園。內城之西北有三座小城,叫金鏞城,精工細築,可謂固若金湯,是洛陽都城的軍事要地。北魏大興佛教,故洛陽都城裏佛寺浮屠(塔)相當多。最多時寺院達一千餘座,而且有的規模十分宏大。最著名的要數永寧寺塔,“高九十丈”,有些不可思議。

  隋都大興和唐都長安

  自東漢滅亡分裂之後,曆經三國、兩晉、南北朝,到隋朝則歸為一統,終結了近四百年的分裂、混戰局麵。隋文帝楊堅定都大興,即西漢時的長安(附近),開始了大規模的建設。這位皇帝有遠見卓識,他認為長安一地,有幾個優勢:一是洛陽、鄴城等地,在戰亂期間已受到了嚴重的破壞;二是建康一地,對於統一的中國來說似過於偏南;三是陝西關中一帶,東西南北,是當時的政治統治之要地(隋時主要的來犯之敵多為西北一帶的少數民族);四是隋起兵於關中,對這一帶來說是根基之地,人心最為穩固。可見文帝決定建都於此,是經過周密分析的。

  可是,定都西漢都城長安舊地,也並不是在原址上建都,而是在漢長安城之東南,新辟一址新建都城。其理由是:首先,這裏曾經戰亂,破壞嚴重,殘垣斷壁,清理困難,不如另擇平坦之地;其次,這裏地勢不佳,地形狹小水質鹹鹵;第三,原來西漢時都城的道路和建築等多有不合理處。因此,隋文帝楊堅在開國的次年,即開皇二年(582),就在漢長安之東南動工興建都城,並定名為“大興”,以示新的曆史之開始。

  興建大興城,規劃師是太子左庶宇文愷,他在規劃設計時參考了北魏的洛陽和曹魏的鄴城,擬建成一座理想的都城。經過三十年的建設(至隋煬帝大業九年),城市才基本建成。這是一座稱得上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城市了。大興城麵積達841平方公裏,而西方古羅馬都城羅馬麵積隻有1368平方公裏,東羅馬拜占庭帝國都城君士坦丁堡隻有1199平方公裏。

  大興城的規劃布局,外為方正的城郭,內部分區明確。北部正中是宮城,宮城南緊鄰皇城。城內左祖右社,布局規範。居住區和市集布局也很完整。這是一座我國封建時代少有的理想化的城市。但可惜隋煬帝腐敗,都城建成後僅五年的時間,隋王朝就被李淵等領導的起義軍推翻。好端端的一座都城,被唐朝坐享其成。

  公元618年,李淵建立唐王朝。唐朝在隋朝的大興城建都,但名字改為長安。城市的基本格局未變,但調整得更像一座大國的都城了。唐長安的總體特征是中軸線對稱布局,以正對宮城大門承天門、皇城大門朱雀門、直至南城中門明德門的朱雀大街為中軸線,城門位置道路的格局及東市西市的位置等,皆嚴格對稱。城內道路呈方格網形,南北大街十一條,東西大街十四條。道路等級分明,層次清楚,以通達城門的大街為主幹道,其他則為次級道路,最後則是通達諸街坊內的小路。道路最寬的有180米,其氣派可以想象。

  唐長安城內的居住區為街坊形式,是封閉式的坊裏製,這樣便於管理,對社會治安有好處。唐代初年,天下太平。貞觀年間(627~649),有“道不拾遺,夜不閉戶”之美譽,即所謂“貞觀之治”。

  唐代長安的都城布局成了典範,後來日本的平城、平安京的規劃,就是參考唐長安的。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