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人才是關鍵

  諸葛亮有一個龐大的僚屬隊伍,據統計如下:

  (一)蜀地人士,計二十八人。

  秦宓,廣漢人,劉璋舊吏,新錄用。

  張裔,蜀郡人,劉璋舊吏,受重用。

  楊洪,犍為人,受重用。

  杜微,梓潼人,新錄用。

  杜瓊,蜀郡人,受重用。

  尹默,梓潼人,受重用。

  譙周,巴西人,新錄用。

  李恢,建寧人,劉璋舊吏,受重用。

  呂凱,永昌人,受重用。

  馬忠,巴西人,劉璋舊吏,受重用。

  句扶,巴西人,受重用。

  張嶷,巴郡人,新錄用。

  張翼,犍為人,受重用。

  楊戲,犍為人,新錄用。

  何祗,蜀郡人,受重用。

  李邈,廣漢人,劉璋舊吏,被提升。

  李邵,廣漢人,新錄用。

  王謀,廣漢人,劉璋舊吏,被提升。

  何宗,蜀郡人,劉璋舊吏,受重用。

  馬勳,巴西人,新錄用。

  馬齊,巴西人,新錄用。

  姚铖,巴西人,新錄用。

  李福,梓潼人,受重用。

  龔祿,巴西人,新錄用。

  王士,廣漢人,被提升。

  五梁,犍為人,新錄用。

  文恭,梓潼人,新錄用。

  柳伸,蜀郡人,新錄用。

  (二)荊州人士,計二十八人。

  董厥,南陽人,新錄用。

  馬謖,襄陽人,隨劉備入蜀,受重用。

  陳震,南陽人,隨劉備入蜀,受重用。

  董允,南郡人,早年入蜀,新錄用。

  廖立,武陵人,在荊州歸順劉備,被提升。

  李平,(原名李嚴),南陽人,劉璋舊吏歸降,被提升。

  魏延,南陽人,隨劉備入蜀,被提升。

  楊儀,襄陽人,歸降劉備,被提升。

  霍戈,南陽人,在荊州歸順劉備,被提升。

  向朗,襄陽人,在荊州歸順劉備,被提升。

  許慈,南陽人,早年入蜀,新錄用。

  向寵,襄陽人,向朗之侄,受重用。

  來敏,南陽人,早年入蜀,被提升。

  蔣琬,零陵人,隨劉備入蜀,受重用。

  鄧芝,南陽人,早年入蜀,受重用。

  費禕,江夏人,早年入蜀,受重用。

  宗預,南陽人,在荊州歸順劉備,新錄用。

  廖化,南陽人,在荊州歸順劉備,受重用。

  胡濟,南陽人,新錄用。

  郭攸之,南陽人,受重用。

  董恢,襄陽人,受重用。

  楊顒,襄陽人,受重用。

  費觀,江夏人,劉璋親戚,被提升。

  賴雄,零陵人,荊楚宿士之後,新錄用。

  輸匡,寰陽人,隨劉備入蜀,受重用。

  劉邕,南陽人,隨劉備入蜀,受重用。

  呂義,南陽人,東州人士,被提升。

  王連,南陽人,東州集團人士,被提升。

  (三)其他人士,十人。

  劉琰,魯國人,劉備親戚,被提升。

  陳到,汝南人,劉備舊部,被提升。

  吳壹,陳留人,劉璋親戚,被提升。

  吳班,吳壹同族,受重用。

  射援,扶風人,劉璋舊臣,新錄用。

  薑維,天水人,曹魏降將,受重用。

  梁緒,天水人,曹魏降將,受重用。

  尹賞,天水人,曹魏降將,受重用。

  梁虔,天水人,曹魏降將,受重用。

  王平,巴西人,曹魏降將,受重用。

  諸葛亮選拔錄用如此多的各地各部的人士,並且有不少人還被授以兩位要職,這足以說明他重視人才,廣任人才。

  由於諸葛亮對人才的重視,和他不講資曆、門第,破格用人,一批新人從下級官吏中脫穎而出。這在他輔政期間,其例是舉不勝舉的。

  蔣琬,字公琰,他少年時即以才德知名。隨劉備入蜀,任廣都(今必川雙流)縣長。蔣琬懷才不遇,感到委屈,便“眾事不理,時又沉醉”。時常借酒消愁,懶於理事。劉備出巡察覺,大怒,準備治以重罪,諸葛亮深知這是用人不當造成的,便勸劉備收回成命,說:“蔣琬,社稷之器,非百裏之才也。其為政以安民為本,不以修飾為先,願主公重加察之。”諸葛亮認為,蔣琬是治理國家大事的人才,並不是那種隻能治理百裏小縣的人;他施政以安定民心為本,不把表麵裝飾放在前麵。經諸葛亮的請求,劉備隻免了蔣琬的官,沒有將他處死。

  不久,諸葛亮設立丞相府署,任用屬官時,立即起用蔣琬。最初,他任蔣琬為丞相府東曹掾,繼而舉茂才,拜參軍。後又授以丞相府長史一職,加撫軍將軍,使蔣琬位居群僚之首。北伐期間,諸葛亮以蔣琬留守成都,統領丞相府事務,放手讓他代替自己處理後方的各種事務。史稱:“(諸葛)亮數外出,(蔣)琬足食足兵以相供給。”蔣琬在成都盡心盡職,保證了北伐蜀軍所需的物資和兵源,顯示出非凡的才能。經過多年的考察和培養,諸葛亮看到蔣琬是一個“托誌忠雅,當與吾(諸葛亮)共讚王業”的賢才,臨終時密表後主劉禪說:“臣若不幸,後事宜以付琬。”向劉禪推薦,讓蔣琬作自己的繼承人,任丞相主持國事。

  諸葛亮臨終時,向朝廷推薦了兩任丞相繼承人,除了蔣琬外,還有一位是費禕。費禕字文偉,原本是年幼官卑的新人,但“識悟過人”。諸葛亮發現他德才兼備,南征歸來時,在眾多的迎候臣僚中,“特命(費)禕同載,由是眾人莫不易觀。”迎侯的百官的年齡和官位大多都在費禕之上,而諸葛亮隻讓費禕與他同乘一輛車,從此眾人個個對費禕另眼相看。僅僅對年輕人表示器重是不夠的,重要的是培養和使用。在費禕引起人注意之後,諸葛亮便對他一步步加以培養。“亮以初從南歸,以禕為昭信校尉使吳”。費禕奉命出使到江東,在吳國君臣“才博果辯,論難鋒至”的舌戰中,他“辭順義篤,據理以答,終不能屈。”始終不為對方的詰難所壓倒。孫權不由得稱讚說:“您是天下有美德的人,必定能成為蜀國朝廷的棟梁大臣,恐怕以後不會常來吳國了。”表示了對費禕才德的敬重,認為他將會成為蜀國重臣。費禕回蜀,果然升為侍中。諸葛亮北伐時,費禕先任參軍,後升任中護軍、司馬等職。經過多年的培養和任用,費禕成為諸葛亮建議接替蔣琬主持國事的又一位賢才。

  沒有人才,就如同做米飯沒有米一樣,要燒火沒有炭一樣,口渴的時候沒有水一樣。對善於成大事的人而言。人才就是一個寶庫。因此,廣攬人才,選賢任能,是成就事業的傑出人物的共同點。

  特別值得稱道的是,諸葛亮不僅注重人才,敢於破格錄用一批新人,而且還著意培養了一批新人。這就避免了在他死後出現後繼無人的問題。蔣琬、費禕、薑維,就是諸葛亮啟用的三位新秀,也是他一手培養的文、武方麵的繼承人。他們三人的成才過程,突出地表現了諸葛亮對培養人才的重視和培養新人所花費的心血。

  人盡其才

  法正原本是劉璋的手下,因為不受重用,又被他的老鄉控告品行不端,始終在官場上沉淪下僚,鬱鬱不得誌,常和好朋友張鬆互吐苦水,認為劉璋“不足與有為”,他們該找個機會“琵琶別抱”才對。

  劉璋統治益州,隻想偏安一隅,害怕北方漢中的張魯南侵,想結交外援以自壯,於是派張鬆到曹操那裏打聽消息。曹操才統一北方不久,正要南下打赤壁之戰,誌得意滿,沒有將張鬆放在眼裏。張鬆一肚子火,回益州後,剛好曹操在赤壁慘敗,張鬆趁機公報私仇,對劉璋痛陳曹操的強大與可惡,並說曹操如果並吞漢中,接下來勢必會找益州開刀。這番說辭,把膽小怕事的劉璋嚇壞了,連問怎麽辦。張鬆說:“劉備和您是同宗,又是曹操的死敵,加上善於用兵,若能請他來益州幫忙,十個曹操都不夠看!”並推薦法正去見劉備。劉璋不知其中有詐,答應了,派法正和孟達帶大量物資和四千名士兵送給劉備,當作“見麵禮”。

  法正本來就不想再幫劉璋做事,這一趟遠行,他決定為自己打算。到荊州後,他跟劉備和諸葛亮幾次深談,覺得自己有必要倒戈,於是對劉備輸誠,將益州的所有秘密,包括重要物產、軍事重地、交通要道等等,毫無保留地說出來,並勸劉備應該拿下益州。益州的重要性,諸葛亮在《隆中對》裏就說得很清楚了,此時有法正、張鬆、孟達等人當內應,無疑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劉備陣營豈有不答應之理?

  法正抱對大腿後,回去跟張鬆商量,聯手積極運作劉備前來益州的事宜。劉璋手下許多人見狀,大表反對,認為此舉無疑是引狼入室。但劉璋是個判斷力很差的領導人,眼前他隻相信張鬆和法正的片麵之言,滿懷期待劉備的到來。《三國誌》說劉備前來益州時“入境如歸”。這四個字用得妙極了,劉備本來該是客人,卻有賓至如歸、反客為主的意味,這都是法正和張鬆的功勞。

  這兩人原來的計劃是法正到劉備陣營,張鬆留在劉璋身邊,裏應又可外合,不料事機提前敗露,張鬆被劉璋殺了,雙方正式撕破臉,展開大戰。法正對益州很熟,又懂得各種戰略與戰術,甚至還針對劉璋的心理弱點,寫信勸降。最後,劉備能以最少的損失打下益州,法正實在功不可沒。劉備為了嘉許他,讓他當蜀郡太守、揚武將軍,不但是首都市長,還一躍成為劉備身邊最可靠的“謀主”,也就是最高參謀長,地位淩駕在諸葛亮之上。

  諸葛亮最了不起的地方在於,他並沒有因此吃醋、嫉妒。他很清楚法正的優點在於“智術”“奇畫策算”,而非人品。《三國誌》說他們兩人“好尚不同”,作風、性格都有很大差異,但仍“以公義相缺,能為大局著想,達到“互補”的效果。

  法正“不以德素稱”,他的老鄉說他品行不端,不是沒有道理的。他當上大官後,開始濫用公權力,“一餐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複”,恩怨分明,恩仇必報。曾對他好的,他一定回報;曾對他壞的,他也一定討回來。因此,成都一片肅殺之氣,與他曾有過節的人都被宰了。有人看不下去,對諸葛亮說:“法正在成都實在太囂張了,您應該告訴主公,以壓抑他的作威作福。”諸葛亮的回答很妙,他說:“我們主公窩在荊州時,內憂外患不斷,北邊有曹操,東邊有孫權,家裏還有一隻母老虎。在那個時候,如果沒有法正的幫忙,主公是無法從牢籠裏飛出來的。現在主公成功了,自然要好好報答法正,這又有什麽不對呢?”諸葛亮說的那隻母老虎,指的是嫁給劉備的孫夫人。孫夫人是孫權的妹妹,喜歡玩刀弄槍,手下有奴婢一百多人,隨時隨地都拿著武器待命。劉備每次去找她,“衷心常凜凜”。諸葛亮知道劉備很寵信法正,因此講了這些話,幫法正開脫。

  諸葛亮會這樣說,不無道理。自古以來,才能與德行兼備者實在寥寥可數。當太平盛世的時候,也許可以忍受有德無才的人治理天下;一旦遭逢亂世,領導人在招募人才時,德行的考慮便退居第二,能否有一技之長才是最重要的,不然手下都是一堆聖人,這個領導人恐怕也成不了什麽大事吧。早在劉備入主成都的前四年,曹操就曾下了一道詔令,裏頭談到:

  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嚐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閭巷,豈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又得無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這段話與諸葛亮的觀點大同小異,重點在於最後兩句:“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隻要有才能,我就重用他,至於品德,先擺在一邊吧。曹操特別舉出齊桓公為例,認為人家可以成就霸業,是因為用了管仲這個有才無德的人,所以他也不想拘泥在才德兼優這個迷思裏,而想要跳出來,唯才是用。

  在三國之前,這樣的例子很多,尤其在兵荒馬亂時。戰國時代夠亂吧,秦國重用範雎而占盡六國的便宜,盡管範雎本身的品德不佳,《史記》記錄了幾則他挾怨報複的故事,說他的個性是“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法正跟他簡直如出一轍。戰國之外,秦朝末年夠亂吧,劉邦崛起後重用陳平,陳平“常出奇計,救紛糾之難,振國家之患”,幫劉邦擺平其他對手。但陳平本身的品德不佳,劉邦的多名老部屬曾揭發這家夥的醜行惡跡,說他曾逼奸嫂嫂,又換過好幾次老板,忠誠度不高,而且喜歡收賄賂,給他紅包較大,他就對人家好,給他紅包太小,他就找人家麻煩。這些人對劉邦說,陳平是個反反複複的“亂臣”,應該開除!劉邦聽了,心裏有點動搖,問魏無知意見。魏無知說出他的真知灼見:“我認為才能最重要,您大概認為品德重要。如果今天有個人的品德像聖人一樣高尚,論才能卻是個草包,您會重用這個人嗎?眼前我們最需要的人,是能用來打敗項羽,而不是他有沒有逼奸嫂嫂,有沒有受賄。”劉邦聽了,恍然大悟。

  陳平的故事,後來成為一種另類的典範。曹操在發布上述命令後四年,又下令說:“夫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陳平豈篤行,蘇秦豈守信邪?”過了三年又下令:“韓信、陳平負汙辱之名,有見笑之恥,卒能成就王業,聲著千載……今天下得無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間,及果勇不顧,臨敵力戰;若文俗之吏,高才異質,或堪為將守;負汙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其各舉所知,勿有所遺。”連不仁不孝卻有才能的人都可出頭,天哪!曹操的話說得多露骨埃

  諸葛亮對法正的看法,顯然是有理論基礎的,值得我們斟酌。由於諸葛亮充分認識了法正的優點,往後法正對劉備的裨益很大。曹操打垮張魯後,留下夏侯淵和張郃兩員大將鎮守漢中,法正建議劉備趁機攻打漢中。夏侯淵和張郃也是不好惹的角色,但劉備在法正的策劃下,派黃忠擊破敵軍,殺了夏侯淵,順利攻下漢中。曹操得知消息後,酸溜溜地說:“我就知道,劉備自己是想不出這些點子的,一定旁邊有高人指點。”

  劉備自稱漢中王後,以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權位之高,僅次於擔任丞相的諸葛亮。公元220年,法正逝世,享年四十五歲,劉備為此痛哭了好幾天。兩年後,劉備進攻東吳,兵敗回白帝城,諸葛亮很感慨地說:“如果法正還在,就能勸阻主公這次沒有意義的戰事了。就算勸阻不了,隻要他能跟去,主公也不會輸得這麽慘。”諸葛亮對法正的懷念溢於言表。

  有名氣無才德的許靖

  諸葛亮用人的高明之處,在於他能把每個人都擺在最適當的位置。以許靖來說,這位老先生根本是個投機分子,他一輩子換了好多老板,從董卓一直到劉璋,他的向心力都奇低無比,有多次開溜、落跑的記錄。劉璋遭到劉備大軍的圍困時,他甚至想打開城門投降劉備,被發現了,劉璋認為當時情勢緊張,暫時沒殺他。劉備攻下成都後,很看不起許靖,法正出來說話,他的說辭也很妙:“天底下有一種虛有其表而無其實的人,例如許靖。但主公正要開始創業,不能不注意天下人的看法。許靖雖然名不副實,但世人不知,都以為他很了不起,主公如果輕慢他了,大家就會以為主公沒有禮賢下士的眼光與胸襟,以後就不來投靠了。不如將許靖拿來當樣板,展示給天下人看。”諸葛亮的看法與法正類似,對許靖也禮數周到,盡管打從心裏看不起這家夥。

  許靖到底有何本領能“虛有其表”呢?根據《三國誌》的說法,他“愛樂人物”,與人為善,廣結善緣,人緣奇佳,此其一。他“誘納後進”,對於晚輩和年輕人多有提拔,此其二。“清談不倦”,此其三。關於“清談”的意義,後人多有誤解,甚至有“清談誤國”的訛傳,這是有待澄清的。今人唐翼明的《魏晉清談》是這類論著中的權威,可參看。唐氏對清談的定義是:魏晉時代的貴族知識分子,以探討人生、社會、宇宙的哲理為主要內容,以講究修辭與技巧的談話論辯為基本方式,而進行的一種學術社交活動。許靖既然精通這種當時貴族熱衷的“學術社交活動”,當然會受到極大的敬重。為了拿許靖當禮賢下士的招牌,劉備封他為太傅、司徒等職,以示尊重。他也很長壽,活了七十多歲。

  老板的老部屬——糜竺、簡雍、伊籍

  糜竺是個很會做生意的大商人,家裏有上萬個仆人,有數億資產。東漢末年,兵荒馬亂,任何有投資眼光的人,難免會想做點政治投資,糜竺也不例外。他一開始在徐州牧陶謙底下做事,陶謙死前,派他去迎接劉備。劉備當時隻是個落魄的小軍閥,沒啥本錢,而且常常挨打,有時甚至連老婆兒子都被抓走。但糜竺是很厲害的生意人,他在劉備最低潮的時候加以讚助、押寶,雙手奉上自己的妹妹和全部家產,使得劉備能東山再起。

  春秋時代,孔子能順利周遊列國,是因為有個“比爾·蓋茨”級的徒弟子貢全額讚助。糜竺對劉備的幫助,相對於子貢對孔子,劉備對他當然感激莫名,以後有什麽好處,自然不會錯過這個“投資人”。平定益州後,糜竺升任安漢將軍,且位階跟諸葛亮一樣崇高。但和許靖一樣,糜竺隻是個招牌人物而己,他的職位純屬酬庸性質,並無實權。《三國誌》說他“雍容敦雅,而幹翮非所長,是以待之以上賓之禮,未嚐有所統禦。然賞賜優寵,無與為比。”言下之意,他是個好人沒錯,可是除了做生意,並沒有特殊才能,劉備為了報答當年的恩情,對他禮遇有加,看來糜竺真是押對寶了。諸葛亮麵對這個位階與他等高的人,並無任何嫉妒或排擠之意,他知道糜竺的“功能”與“象征意義”,是他諸葛亮無法取代的,兩人相處也很融洽。

  糜竺受到優渥的禮遇,他的弟弟糜芳就倒黴多了,不僅沒能跟著到益州享福,還得待在荊州跟關羽鬥氣。糜芳名義上是南郡太守,和襄陽太守關羽平起平坐,事實上等於關羽的手下,一天到晚被碎碎念,被嫌東嫌西。關羽北伐曹操時,糜芳趁機在後方扯後腿,延誤物資的補給,關羽火大了,威脅要用軍法辦他。糜芳幹脆一不做二不休,投降孫權,坐視東吳搞死關羽。

  糜芳將事情鬧得這麽嚴重,當人家哥哥的糜竺,急忙向劉備請罪。劉備雖在氣頭上,仍很有風度地安慰糜竺,認為“兄弟罪不相及”,對他依舊很好。但糜竺受不了“良心的譴責”,覺得是自己害死了關羽,一年多後就發病而死了。

  簡雍是劉備的老同鄉,很早就跟隨劉備了,是老部屬。他和糜竺、孫乾都是清談的高手,口才不錯,有時會擔任使者的工作,滿稱職的。他也經常用滑稽、搞笑的方式勸諫劉備。有次他跟隨劉備出巡,劉備看到有戶人家藏有釀酒的工具,大怒,要移送法辦。當時蜀國的法律規定,天氣幹旱時要禁酒,釀酒的人有罪。簡雍見狀,隨手以路過的一對男女為例,說:“這兩個人想通奸,為何不抓起來法辦?”劉備問:“你怎麽知道他們要通奸?”簡雍說:“他們有用來通奸的‘工具’,跟這戶人家有釀酒的工具一樣。”劉備一聽大笑,知道簡雍的意思,於是放了持有釀具的人家。

  簡雍“性簡傲迭宕”,跟劉備同席時,常常坐沒坐相,或躺或趴,“威儀不肅”,隻在意自己舒不舒服。更扯的是,有時諸葛亮剛離開,他便把身體伸展到諸葛亮的位置上。諸葛亮知道簡雍是劉備的老班底,口才好,又能用搞笑的方式勸諫劉備,因此很敬重他,處處忍受、退讓。

  伊籍原本是劉表的部下,劉表死後,他改投劉備麾下,一路追隨到益州。他是個很有“才辯”的人,出使東吳,不辱使命,連孫權都很讚歎。伊籍在劉備的團隊中,不是擺著好看的,他有真才實學。諸葛亮要製定蜀國的典章、法律製度時,慧眼獨具,找他一起編撰《蜀科》。這種工作難度很高,尤其在典章、考試製度中,考績之法可能是最複雜的,在三國時代已是一門專門的學問,好的考績製度可讓公務人員發揮最大的效率。我們喜歡嘲笑公務員是“米蟲”,那是因為現在的考績方式是以年資計算,換言之,幹得越久職等越高、薪水越多,完全不講究實質的效率問題。《蜀科》雖然沒有流傳下來,我們從當日蜀國公務人員的超高水平表現,可以知道這套製度有多好,製定者伊籍等人的能耐可想而知。

  
更多

編輯推薦

1一分鍾心理控製術
2贏利型股民、基民必備全書
3人人都愛心理學:最妙...
4看圖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賺錢圖形
6基金投資最常遇到的1...
7買基金、炒股票就這幾招
8明明白白買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實戰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豔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內容:初三開學的第一天,同學們就想不管不顧地大哭上一場,其中不乏幾個脆弱的女生已經泣涕漣漣,打濕了一張又一張麵巾紙。“陳大班,你說話呀!沒人讓你做啞巴。”牛天梓瞪著牛眼,生氣地衝班長陳遠嚷著...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義明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書中自有黃金屋,教你如何成為股票市場叱吒風雲的成功者,如何成為一個輸少贏多的投資人,如何成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重點介紹基金的基礎知識及品種,常用的技術分析方法及投資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資案例等。

  • 凱達之魂:記一個民營企業家的人生和事業

    作者:馮萌獻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記述了張文遠從一個隻有中學文化程度的中學生,從一個生產隊的記工員開始,成長為民營企業家的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