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四節諧音起名法

  諧音起名法就是利用諧聲字來取名字的一種方法。所謂諧音字,就是利用某字詞與某字詞在語音上相同或相近這一特點,互相假借。

  漢語有21個聲母、36個韻母,聲韻配合起來隻有1400多個音節,這裏麵還包括很多有其音而無其形的字詞,這樣實際存在的就沒有那麽多音節了。這就造成了很多字詞同音或近音,而在客觀上又為我們從諧音角度來起名提供了條件。另外,取名者苦心研究,尋求取名的變化,往往也有意或無意地使用了諧音假借。人名主要是用來喊的,因喊出來的名字與所諧音的詞在語法上相同或相近,就使人自然而然地聯想起諧音詞的意義。同時,人名也要用來書寫,寫在紙上成了文字,也會給人一種變化感。當我們讀一個名字時,首先想到的不僅是這幾個字的意義,而且還有它們同音字的意義,有時後者還是主要的。例如:“龐博”這個名字,除了廣識博學的意思,還和“磅礴”一詞近音,取其氣勢宏大的意思。

  以諧音來起名,俯拾皆是。如《清名家詩抄》小傳說:“李必恒,字北嶽,商丘宋公為其疾,故更字曰百藥,取唐賢命名意,且義同也。”

  再舉古今人名為例:

  武嶽,諧“五嶽”。

  潘峰,諧“攀峰”,取攀登高峰之意。

  文彥博,“彥博”諧“淵博”。

  江不凡,“江”諧“將”,取將來不凡之意。

  宗臣,“宗”諧“忠”,取忠臣之意。

  諸如以上這些同音不同形的字,使人們一聽到這些名字,就自然而然地與語言中有意義的同音詞聯係起來,使名字的內容更加豐富。如“劉洋”這個名字,人們一聽到語音,總是與表示“到外國留學”意義的“留洋”聯係起來。

  還有一種諧音取名比較特殊。一些字有多種讀法,用做姓氏時讀音和平常讀音有區別,而取名者就利用這種一字多讀法來故意造成諧音,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這種名字在呼喊時,一般不認為是諧音,隻有書寫成文字,才自然地會想到是諧音。例如:樸素,“樸”作姓時讀piao,不與什麽字諧音,但一旦書寫成文字,人們立刻會把它與表示“顏色、式樣等不濃豔、不華麗或生活節約”意義的“樸素”一詞聯係起來。

  “諧音”有時是有意的,有時是無意的。按照人之常情,給自己的子女取名,都會取褒義,或至少是中性諧音的。但在特殊情況下,也有故意取帶有貶義諧音的名字的。比如電視劇《新星》中有一位村幹部叫“潘苟世”,他脫離群眾,仗勢欺人。作者對他的批判態度是很明顯的,為他定名“潘苟世”有“苟活於世”的意思,同時也諧“狗勢”的音,暗含著“狗仗人勢”的意思。又如作家孫犁,在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泛濫的時候,以“薑化”的筆名發表文章,對文化界的種種資產階級自由化傾向進行了揭露、批判。“薑化”即“僵化”的諧音,意在準備讓堅持資產階級立場的人給自己扣上“思想僵化”的帽子。諧音如果運用得巧妙,是一種很好的取名方法。像前麵舉的龐博,還有高健(高見)、程剛(成鋼)等等,都是很成功的例子。諧音取名的優點在於:含而不露,意在言外,使人感覺含蓄,不落俗套。

  用諧音取名還有一種情況,那就是“雅化”。有人小時候沒有大名,隻有小名,長大後覺得小名不雅,又不願改動太大,就用諧音的辦法,找一個或兩個比較文雅的同音字來代替原來的名字。比如小名阿狗、毛狗,長大後叫阿苟、毛苟;小名叫影子,長大後叫英姿;小名小蘭,長大後叫曉蘭。還有,在廣東人名用字中,“亞”字的使用頻率很高,原來在粵語中“阿”“亞”同音,小名叫阿某,長大後就叫亞某,這也可以算是一種雅化。

  諧音還有無意造成的,其中當然也會有褒義諧音,但貶義似乎更多些。由於取名者隻注意了名字本身的意思,卻忽略了和名字同音的詞或詞組可能是貶義的。例如“於剛”會使人想到“魚缸”,“侯岩”會使人想到“喉炎”,“範婉”會使人想到“飯碗”。為了避免造成這種不愉快的聯想,在取名的時候,就要考慮得全麵些,想想會不會造成貶義的諧音。

  在正常的情況下,姓和名是合在一起,而不是分開的,所以我們對名字的諧音,一定要和姓氏連在一起考慮。比如“信”字,意、音皆好,用做名字很有男子氣概。漢初大將韓信,耀武揚威,破楚霸王項羽於垓下,其名正如其人。然而明朝洪武年間新樂知縣也名叫信,不過姓吳,稱吳信。本來姓歸姓,名歸名,但讀出來諧音實在不好,吳信諧音“無信”,是不講信義、沒有消息的意思。堂堂一名知縣,沒有信譽,可想見其尷尬。

  上麵所講的吳信,好歹也是父母之官,為人清廉,可謂“狗其名而聖賢其行”,一生也未為名所惡。然而同是明朝洪武年間一名人,卻因姓名諧音而鰥居終身。據《明史》記載,錦衣衛指揮使宋忠曾議娶韓國公李善長之女,其時李善長正臥病在床,問其姓名,答:“宋忠。”李善長大怒,將其逐出府門。原來,宋忠諧音“送終”,李善長正患病,女婿卻來“送終”,不由他不怒。沒過三年,宋忠與燕兵大戰,死於陣前。

  從以上諧音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諧音用得好,可以使名字生輝;諧音用得不好,輕則有損尊嚴,重則有礙前程,倘若加上行為不端,品行卑劣,更使人唾之。

  中國姓氏中有許多姓氏的諧音須倍加留意。曆史上諧音案最為有名的要算是慈禧怒貶王國鈞(諧音“亡國君”)了。國鈞之名也難怪喪權辱國的慈禧杯弓蛇影。

  “王”姓,使用得當則生華彩,如元代作家《西廂記》的作者王實甫、晉代書法家王羲之、北宋宰相王安石等人的姓名。但使用不當,“王”字會使人聯想到諧音“亡”字上。如有一個王姓小朋友,乃家中珍寶,世上正流行“佳”字,故以“佳”名之,但諧了“亡家”(家破人亡)之意,這就不好了。

  不單“王”姓,“吳”姓命名時更須注意。因為“吳”與“無”諧音,搞不好便有反其名而意之的可能。眾所周知,大明王朝的帝王臣宦大多出身貧寒,以數字為名的確實不少,曆史上沒有比明代的姓名諧音更糟的了。“禮”本是一個好字,而明朝時叫“吳禮”(無禮)的官宦就有兩位:金華縣吳禮和蓼莊隱士吳禮,實在可歎。人們常說的一句歇後語是“水滸的軍師-無用(吳用)”,沒想到兩代之後,又多了“無禮”。此外,《金史卷》一書中有被小叔殺害的提督“無德”(吳德)。也許大家還記得20世紀60年代末的風雲人物吳法憲吧?此名諧音則大為逆耳,為“無法限製”之意,也就是“無法無天”。另如劉放、魏陽、韓淵、杜子達、王炎等名,諧音出來就成了流放、喂羊、含冤、肚子大、閻王(回文)等晦氣又不堪入耳的詞;又如“揚”字常入名,但與“張”相配,得名張揚,殊不知“張揚”一詞在俗語中就是輕佻虛浮、愛詐唬的意思。

  像這樣姓名合起來諧音不好的,在曆史上很多,即使在今天也屢見不鮮。古時造成不好諧音的原因很多,一是出身貧寒,隨意撿一佳字而名之;一是古時人迷信,命名必依五行四柱,哪管什麽音韻;再有封建時代,文人死讀書,做學問還斷章取義,取名時更是認為姓是祖宗傳下來的,一概不管,隻顧名的好壞,根本不講究搭配。即使名字不雅,由於封建思想根深蒂固,認為名字是父母給的,改則不孝;而今天時過境遷,再遇上父母取名不注意諧音的,恐怕兒子不但改之,有時還悻悻的呢。所以,在起名之時,一定要把姓名的音韻合起來考慮,盡量避免那些字音不雅、字義不佳的諧音。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