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節 火炮攻破堡壘

  塞瓦斯托波爾位於克裏米亞半島南端。

  克裏米亞是蘇聯加盟共和國烏克蘭向黑海延伸出去的一個大半島。作為黑海最合適的港口之一,塞瓦斯托波爾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價值,一千多年來,它都是兵家必爭之地。8世紀的正教希臘人,13世紀的景教韃靼人,以及15世紀開始控製半島的土耳其人,都是強有力的征服者。19世紀中期,俄國與英法進行了大規模的克裏米亞戰爭,英法聯軍十多萬人長眠於此。在蘇聯時代,塞瓦斯托波爾要塞進行了全麵的現代化改造。由此,它也成了希特勒的一塊心病。希特勒認為:駐紮在塞瓦斯托波爾要塞的蘇軍可以隨時從黑海登陸對侵蘇德軍南線部隊進行包夾攻擊,這使得德軍不敢貿然向東方推進;而且從克裏米亞機場起飛的蘇聯飛機時刻威脅軸心國的生命線——羅馬尼亞的普羅耶什蒂油田。因此,對克裏米亞展開進攻無疑會讓德國爭取到土耳其的好感,使其在政治上靠近德國。

  蘇德戰爭爆發前,塞瓦斯托波爾隻做了對空和對海防禦準備。要塞的陸上防禦體係從1941年7月才開始大規模建立。但是到德軍進攻的時候,它已經有了一套堅固無比的陸上防禦體係。在這片綿延360公裏的矩形地帶,分為三個防禦區(前進防禦區、主要防禦區、後方防禦區),配置了12個永久要塞群,占全部克裏米亞要塞數量的75%。中心地帶由3個巨大的要塞群把守,在防禦線的最北也是最容易被突破的隘口,是當時最強的馬克西姆-高爾基Ⅰ號聯裝炮塔要塞,它擁有雙聯裝305毫米巨炮,射程達到44公裏,外部防禦層形狀酷似當時的戰列艦炮塔,由200~300毫米厚的裝甲板全體包裹,炮塔下麵有3層永固工事,每層永久混凝土天蓋都厚達3000~4000毫米。所有要塞周圍都被永久混凝土裝甲板覆蓋,用地下通道和小型鐵路連接,在山地部分更設置難以數計的暗堡、火力點,所有的要塞炮塔都是下沉式安裝且具有絕對優勢射界,理論上不可能對該防禦地帶進行地麵攻擊。而且設計者將要塞的基本彈藥存放在塞維納亞灣南岸地下深達30米的庫拉貝主彈藥庫中,可謂萬無一失。整個防區配有坦克、飛機、火炮和高射炮,裝備非常齊全。防守人數約為10萬,大部分隸屬於蘇軍內務部隊,戰鬥力很強。

  1941年12月17日,德軍7個步兵師和2個山地師全麵包圍要塞,發起第一次塞瓦斯托波爾攻防戰。德軍繞過馬克西姆-高爾基Ⅰ號,從要塞群西側進攻斯大林要塞,但是毫無戰果,由於兩天蘇聯海軍陸戰隊在刻赤半島登陸迅速粉碎德軍包圍圈,第一次攻防戰以德軍的全麵失敗收場。

  1942年6月6日,第二次塞瓦斯托波爾攻防戰拉開了序幕。當天,203個德軍炮兵連集結在北部要塞群,德軍將領曼施泰因試圖在最強防禦線上打開一個缺口,從而發起二戰中德軍最瘋狂的一次炮擊作戰。但是,在最北部的馬克西姆-高爾基Ⅰ號要塞壓製著北方主要道路和別別克峽穀的險要地帶,305毫米火炮隨時會對德軍步兵造成毀滅性威脅。而普通的火炮對這個堅固無比的要塞也毫無辦法,它的44公裏射程更讓德國第54軍難以前進寸步。為了突破最強的要塞,必須動用最強的火炮。德軍經縝密策劃後調撥了包括多拉炮在內的三門巨型火炮,它們分別是:800毫米多拉列車加衣炮、610毫米卡爾自行臼炮、420毫米剛瑪固定式臼炮(後兩種火炮也是德軍專門研製用來攻擊堡壘的超級大炮)。德軍的第一目標是蘇軍庫拉貝彈藥庫,這項艱巨的任務需要多拉炮上場。但是多拉的穿甲彈射程隻有38公裏,所以必須在蘇軍馬克西姆-高爾基Ⅰ號聯裝炮的射程之內冒險攻擊。

  多拉巨炮冒著蘇軍的猛烈炮火,連續不斷地發射重達7100公斤的穿甲彈。那些呼嘯的炮彈帶著巨大的動能貫穿了要塞8000毫米的防護層,並且命中了地下彈藥庫中部,引起震撼全島的大爆炸,從而斷絕了蘇軍北部要塞群的彈藥供給。

  隨後,“多拉”沿著臨時搭建的四軌大型鐵路轉彎南下,開始攻擊斯大林要塞。同時北部德軍炮兵開始進入全麵圍攻高爾基Ⅰ號的炮擊行動。這時北部炮擊的主角換成了“雷神之錘”——600毫米的卡爾臼炮。“卡爾”的射速較快,重達2200公斤的610毫米高爆彈傾瀉在高爾基1號要塞周圍,4000毫米厚的永久水泥裝甲板被打成碎片,要塞內部開始暴露,然後是第八航空軍傾巢出動,采用每天1000架次的波狀俯衝轟炸對要塞生活區造成完全破壞,迫使蘇聯士兵向要塞內部退卻。為了壓製蘇聯步兵的突圍和增援,420毫米剛瑪臼炮對要塞周邊進行地毯式轟擊,1000公斤重的420毫米炮彈雨點般粉碎要塞周圍所有的道路、鐵路網。

  從6月30日開始,德軍動用包括3門巨炮在內的所有1300門火炮對市區進行地毯式轟擊,第一天就發射了64000噸炮彈,整個城市變成一片火海,天空消失在濃煙和烈火中。第二天起,德軍進行不間斷射擊,第8航空軍的出擊增至每天1500架次,12萬枚燃燒彈席卷塞瓦斯托波爾,排炮達到暴風雨般猛烈的程度,市區建築全部被炸毀,公路、圖書館、公園、學校蕩然無存。

  德軍達成對塞瓦斯托波爾市區的全麵包圍後,守軍的抵抗已無任何意義。7月3日,德軍減低炮擊強度,步兵和裝甲兵占領了市區的50%。考慮到市民的生命安全和多拉巨炮的威脅,蘇聯紅軍同意投降。而此時,號稱最堅強堡壘的塞瓦斯托波爾,早已在最強大火炮的反複摧殘下,變成了一片廢墟。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