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七章 生活習俗

  發型:清代男人,女孩留發以三股或五股擰成長辮,少女前額留披發(即劉海),出嫁後改梳發髻。辛亥革命提倡男子剪辮剃光頭,少數老年人後腦仍留辮兜。五四運動以後,青年人改剪平頭或西裝頭(俗稱“東洋頭”)。土地革命時期,提倡婦女剪髻留短發。民國三十年(1941年)以後,出現“火燙”,極少數青少年多剪遊泳式、學生式發型。改革開放後女子頭發興電燙,青年男子愛留長發,有的蓄小胡子。少女多結雙辮或一束長發,兒童喜剪小西裝頭。21世紀初,男女發型款式新穎多樣,男士頭發或燙或染,或紮長辮或剪平頭;女士或燙波浪卷或拉直發或剪短發,喜染色。

  首飾:清末民初,女孩六七歲穿耳係線圈,長大戴耳環。耳環有銀環、鑲金環、金環之別,手戴銀鐲(老年婦女戴玉鐲)。男孩戴銀項圈、手釧、腳釧,係長命鎖,以求“長命富貴”。姑娘出嫁,發髻上插銀簪、銀釵(居喪時戴篾簪、篾釵)或戴金、銀、耙、托、頂鳳、邊鳳。小康之家,男女都有戴金戒指的。新中國建立後,首飾一度被淘汰。至80年代,青年男女以戴金戒指為時髦,女青年有戴金項鏈、金耳環的。到21世紀初,金銀首飾則成了人們家中收藏升值物品。

  纏足:封建社會,女子從小纏足,用腳帶裹成“三寸金蓮”,行走艱難,反以為美。貧家女子,常赤腳下田勞動,被斥為“赤腳婆”。五四運動之後,提倡婦女放腳,但未能普遍實現。直至抗戰時期,女孩才擺脫了幾千年的裹足之痛。

  冠戴:清末民初,男子一般戴平頂布縮帽,少數遺老戴珠頂緞子帽。民國二十年以後,普通男子多戴線帽、小球頂紗帽、爐口帽,士紳界戴拿破侖帽(盔式帽)、禮帽。老年男子戴防風帽,青年女子愛戴“菩薩”帽(兩聯尖圓雙層布做成,上綴金屬小菩薩),老婦女纏縐紗,兒童多戴狗頭帽、小風帽。新中國建立後,在壯年、老年男子中普遍戴藍、綠色解放帽、呢絨幹部帽、咖啡色翻絨馬占山帽,青少年男子多戴鴨舌帽、太陽帽,兒童愛戴海軍帽、毛絨帽,老年婦女戴藍、灰色毛絨防風帽,也有紮頭巾。有些少女紮花頭巾。到21世紀初,帽子除了防曬、防寒、防風之功效外,還是裝點頭部的點睛之筆。

  衣著:清末民初,普通男女都穿大襟衣,女長男短,男縛擔巾,女掛圍裙,配以大襠褲(俗稱“便褲”)。士紳界穿長袍馬褂,大襠紮腳褲。民國二十年以後,青壯年男子盛行對襟衣。城鎮中年男人多穿中山裝,青少年多穿學生裝、童子軍服。政界人士有穿西裝的,太太、小姐穿旗袍或短衫羅裙。冬天,一般小康之家的人穿大麵襟的長、短棉襖。貧窮人家常穿光棉襖、單褲過冬。新中國建立初期,中老年人普遍著幹部裝、中山裝,青少年盛穿列寧裝、學生裝。20世紀50年代冬季盛行短大衣;60年代改穿上海式棉襖;80年代,服式增多,青年男子愛穿運動衣、風雪衣、航天服、拉鏈衫、健美服、緊身服,常配以港澳式小腳褲、喇叭褲、牛仔褲。女子愛穿春秋衫、輕便衫、扣腰盤花結紐對襟衣、大小翻領衣,還有各種花色的長短裙、連衣裙;21世紀初,男女喜著名牌服裝,男愛穿西裝、休閑服,女愛穿各式裙裝、大衣、羽絨服、休閑服。

  鞋襪:清末民初,男子普遍穿布鞋,女子穿繡花鞋,雨天穿釘鞋,砍柴、挑擔穿草鞋。冷天,富裕人家的人才穿棉鞋。民國二十年以後,小康之家的人能穿上套鞋、短筒球鞋。新中國建立後,城鄉男女普遍穿解放鞋、元寶式套鞋。20世紀60年代,盛行塑料拖鞋、涼鞋;80年代,鞋型增多,有注塑、泡沫軟底鞋和豬皮鞋、牛皮鞋等,青年女子多穿高跟鞋;21世紀,男士以皮鞋、運動鞋、布鞋為主,女士以尖頭鞋、圓頭鞋、長筒靴為主。另外,清末民初,男女普遍穿手工自縫長筒布襪,男白色,女青色。女子纏腳帶,罩“水褲”(夾布縫成,上綴花紋)。民國二十年以後,布襪逐漸過渡為紗襪、線襪。同時,絲光襪少量出現。新中國建立後,長襪逐漸被短襪所代替。20世紀70年代後,各種花色的絲光襪、尼龍襪、腈綸襪普遍流行。21世紀,女士流行穿糖果連褲襪、打底褲,其中以深色為主流。

  餐肴:民間曆來多是日食三餐,兩幹飯一稀粥。農閑季節的農家或城市平民多食兩餐。做紅喜事吃白米飯;做“白好事”吃糙米飯,最後一餐吃紅米飯,又稱“老人飯”。如果死者壽高,鄰居和親友自己吃了,還舀些回去給小孩吃,認為吃了可以“百百歲”。一般宴席有菜肴七碗、九碗之分。七碗又分大七、小七,大七是炒肉片、燜鮮魚、烹雞蛋各1碗,豬血燜豆腐、炒閩筍絲各2碗;小七則鮮魚換作豆腐。九碗是皮卷、豬腸、紅燒肉、白切肉、肉丸、鮮魚、海帶、閩筍片、閩筍絲各1碗。或用“宸肉”代炒肉片、白切肉。平時來客是魚、蛋、豬肉三樣酌情辦理。重要宴席以雞、鴨、鵝為主菜,最講究的是海參席、燕窩席或魚肚席。水酒能家家自釀,有單料酒、雙料酒、印酒之分。其中“印酒”為七都所特有。燒酒(白酒)有穀燒酒、米燒酒之分。每逢初次會客,要吃“湯”,即煮雞蛋(全蛋)4個或5個,加上一條熟雞腿,並配薯粉絲或麵條做成。按習俗,不能全吃完,要留一二個雞蛋,隻有“橫外甥、直姑丈”可全部吃完。餐前,還用各樣果點如米糖、凍米糕、麻糍、油圓、爆米等招待;餐後,有的地方如藤田以南,要給來客吃上一些水酒。這些民間習俗,大都延續至今。新中國建立後,多以盤碟盛菜,多則四五十盤,少也二三十盤。除舊時菜肴外,每桌加上白木耳、紅棗、蓮子打湯和羊尾(油炸粘麵粉漿的肥肉片,加上白糖)、油炸花生米,並有水果如柑橘、白薺、蘋果。除自釀的水酒、燒酒外,還有其他各種瓶裝酒。

  建房:明清時期,富裕人家多建磚木結構的垛子屋(俗稱“風火牆”屋)。門楣、簷下、垛上飾以字畫圖案。普通是一棟三間、四房一廳。廳前兩側有廊。側門通舍屋。廚房設在後廳或舍屋裏。窗小而高,俗有“光廳暗房”之說。房廳多用板壁隔開,地麵鋪磚,大門框用條石架成。絕大部分貧窮人家住的是土磚屋、土築屋,有的隻蓋茅棚。民國年間,富裕人家才有樓房,置扶梯相通,用木條做窗柵,多為雙扇窗門。新中國建立後,城鄉居民住房普遍有所更新,特別是80年代始,鄉村新建住房較為普遍,多屬磚木結構的平房或樓房;城鎮興起建房風,多為鋼筋水泥結構的兩層或三層樓房,有平台,有走廊,有庭院,有廳堂、臥室、廚房、衛生間,設備比較完善,既寬敞又明亮。21世紀初,城鎮開始流行建別墅,住宅大都現代化。

  賀建新房:新屋奠基,請吃“下石酒”,一般隻送“包封”(用紅紙包錢幣)。上梁之日吃“搧架酒”,大都送匾額、座鍾、紅燭、鞭炮或肉食、米團、錢幣等,如今大部分新屋落成時吃“圓工酒”。

  喬遷:俗稱“過火”,擇定吉日,在黎明前,全家大小攜帶爐火(俗謂“不斷香火”)、炊具、樓梯(取“步步高升”之意)、杆秤、掃帚等物,燃放爆竹,依次而行。左右鄰居,前來祝賀。進新居時,主人用掃帚朝廳內掃三下,以示吉利。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