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七節 管仲運籌策,霸業大發展

  齊桓公雖已稱霸,但他的霸主地位還很不牢固,所以管仲的下一步任務,就是輔佐齊桓公鞏固和發展霸業。綜觀管仲為齊桓公所謀霸策,可以概括為十二個字:尊王攘夷,救災恤鄰,征伐不服。這幾個方麵是交錯運用的,而中心則是尊王攘夷。尊王的實質,是為了挾天子以令諸侯。攘夷就是抗擊異族的侵擾,這同救災恤鄰是一致的,目的在於安定中原諸侯國,以鞏固齊國的霸主地位。征伐不服則是管仲“示之以武”的策略的繼續。

  齊桓公稱霸之始,諸侯內部尚未完全和諧,因此又相繼發生了多次大大小小的武裝衝突。例如鄭國自鄭莊公以來與宋國所結下的世仇,到現在也沒有完全消釋。因此桓公稱霸的當年秋,就發生了鄭國侵宋的事件,這是違反同盟原則的。為此,第二年(前678)夏,齊桓公便聯合宋、衛兩國伐鄭,迫使鄭國認錯屈服了。接著魯國又出現了叛齊的跡象,齊桓公又聯合宋、陳兩國,把魯國打服了。與此同時,又發生了遂人反叛齊國、攻殺齊國駐軍的事件,齊桓公又出兵把反叛者殲滅了。這期間,還經過了種種複雜的鬥爭,直到公元前667年夏,齊桓公邀集各諸侯國在幽(宋地,在今河南蘭考縣)會盟,霸業才大成,這時已是齊桓公即位的第十九年了。這一時期,即從公元前679年齊桓公稱霸,到周惠王十年(前667)幽地會盟,可以說是征伐不服,鞏固霸業的時期。由此可見,“示之以武”始終是管仲輔佐齊桓公謀求霸業的重要手段。

  同年冬,周惠王派卿士召伯廖賜命於齊桓公,正式承認了齊國的霸主地位,並且命令齊桓公去討伐衛國。原因是周惠王的祖父周莊王很寵愛王子頹,但是莊王死後由太子胡齊即位,是為周僖王。周僖王即位五年之後去世,由太子閬即位,這就是周惠王。周惠王即位之後把王子頹的老師蒍(音wěi)國的菜園子拿過來做了自己養馬的苑囿。邊伯的房子接近王宮,惠王也霸占了它。惠王還奪取了子禽祝跪與詹父的田地,並且沒收了詹父的俸祿。因為以上原因,荔國、邊伯、石速、詹父、子禽祝跪四家,便聯合起來作亂,並召集南燕和衛國的軍隊攻打惠王,惠王出奔到溫地,並向鄭厲公求救。鄭厲公把惠王安置在自己曾經居住過的櫟地。鄭國於是擁立了周僖王的弟弟王子頹即位為君。公元前674年冬天,王子頹宴請對自己登上君位有功的五位大夫,演奏六代的音樂來助興。鄭厲公聽說之後,和王室的執政大臣虢叔說:“我聽說音樂有它固定要演奏的時節,在不該演奏的時候演奏,那就是災禍快要到來了。現在王子頹的歌舞之聲不絕於耳,這是音樂引起的禍亂呀!”於是鄭厲公和虢叔率領軍隊攻入成周,王子頹逃往衛國,衛惠公收留了他。周惠王複位。周惠王對於衛惠公收留王子頹大為惱火,但是因為當時自己的力量不夠強大,也隻能忍氣吞聲。現在齊國的勢力強大,周惠王就命令齊桓公為自己出這口惡氣。

  齊桓公於第二年(前666)春興兵伐衛,這是他第一次正式奉了王命去討伐敢於叛周之國,以示“尊王”。在強大的軍事壓力下,衛國隻得認罪屈服了。到這時,黃河下遊地區的諸侯國,才在齊國所高舉的“尊王”的旗幟下,結成了一個集團。

  這一時期,山戎經常侵擾燕國。周惠王十三年(前664),山戎又大舉侵燕。燕向齊求救。齊桓公和管仲商量對策,決定出兵救燕,並向魯國請兵支援。魯莊公口頭上答應出兵,實際卻按兵不動。齊桓公獨率齊兵討伐山戍,山戎抵擋不住,逃往孤竹國求救。齊桓公和管仲帶領軍隊一路追擊,卻誤入瀚海,大風四起,辨不清方向,拿出攜帶的火種點燃火把,當即就被吹滅,再也無法點燃。這時管仲給桓公出主意說:“都說老馬可以順著原來的路走回去,我們試一試吧。”於是找了幾匹老馬,解開韁繩,軍隊跟在老馬之後,果然找到了來時的路。

  走出瀚海的齊軍,越戰越勇,一直打到令支(山戎的盟國,在今河北灤縣和遷安縣之間)、孤竹(也是山戎的盟國,存今河北盧龍縣南),為燕國解除了禍患。燕莊公對齊國感激不盡,在送齊桓公回國時,不知不覺中已經送到了齊境。齊桓公說:“除了天子,諸侯之間相送是不能超出自己的國境的,我不可以對燕國無禮。”於是把燕莊公送至齊國的疆域劃為燕國的領土。管仲讓燕莊公重新學習召公之政,就像周成王、周康王時一樣向周王室納貢,燕國自然也就加入了同齊國的聯盟。諸侯聽說之後,都來歸附齊國。這是管仲輔佐齊桓公攘夷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

  但是,齊桓公對魯國的言而無信大為惱火,想要移兵伐魯。管仲勸諫說:“討伐遠國而攻打近鄰,鄰國就不會親近我們,這不符合霸王之道。再說我們攻打魯國,魯國必然會投靠楚國,這樣我們就一舉而兩失。”齊桓公說:“照你這麽說,我們對魯國就這麽算了不成?”管仲說:“不!”於是他向齊桓公獻了個以德報怨,以求安魯之策。管仲說:“君伐山戎所獲得的珍寶器物,都是中原地區國家所罕見的。君把這些寶器拿出一部分來給魯國,就說是進獻給周公廟的祭品。這樣魯國必然會慚愧而感激我們,天下諸侯也會更加親信我們。”桓公采納了管仲的意見,拿出一部分寶器來獻給周公廟。魯莊公果然對齊國既慚愧,又感激,所以第二年齊國伐莒,魯莊公便下令全國的丁男都參軍入伍,連五尺童子都動員起來,支援齊國伐莒。魯國知道齊桓公的做法是聽信了管仲的意見,所以對管仲尤其感激,特意抽調人力、物力為管仲的私邑小榖(在今山東東阿縣)築城。天下諸侯聽說了這件事,都紛紛表示願意聽從齊國的號令,於是齊國的威望大增。一百多年後的孔子淡起這件事,還十分感慨地說:“人們說聖人能夠轉禍為福,以德報怨,就是說的像這樣的事情啊!”

  以德安魯的事情還沒有完。公元前662年,魯莊公死。魯莊公沒有嫡子,在臨死前打算立黨氏之女孟任的兒子般為君。莊公死後,其弟季友立般為君,般在黨氏舅家侍喪。古時候女子出嫁,出嫁女的妹妹和侄女要陪同出嫁,被稱為媵。魯莊公娶齊襄公的女兒哀薑時,作為媵陪嫁的是她的妹妹叔薑。哀薑沒有兒子,叔薑有個的兒子叫開。哀薑與莊公的弟弟慶父私通,想立叔薑的兒子開為君,於是慶父派遣曾經與公子般有爭執的一個國人到黨氏家中殺死了般。慶父立公子開為君,是為閔公。閔公二年(前660),慶父殺死閔公,打算自立為君。但是魯國人民厭惡他,慶父被迫逃到莒國。季友帶著閔公的弟弟公子申從陳國流亡到邾國。齊桓公二十七年(前659),為安定魯國,齊桓公依管仲之謀,立公子申為國君,並大義滅親,殺了他的侄女哀薑。季友奉公子申回國即位,是為魯僖公。

  周惠王十六年(前661),狄人又起兵攻打邢國(在今河北邢台市)。管仲對齊桓公說:“戎狄的性情如豺狼一般,是沒法使他們滿足的。諸夏之國都是親戚,不可丟下他們不管。安樂是酰毒,不可過分留戀。請您發兵救邢吧。”桓公聽了管仲的話,便發兵去救邢國了。

  到第二年冬(前660),狄人又起兵侵衛。衛國當時是衛惠公之子衛懿公在位,衛懿公非常喜愛鶴,喜愛到癡迷的程度,宮中的鶴還封有官階和俸祿。所以在狄人侵伐衛國時,衛懿公想發兵據守,但是很多兵士叛亂。大臣都說:“國君您喜歡鶴,還是讓您的鶴將軍去抗擊狄人的進攻吧。”衛懿公至此恍然大悟,後悔莫及,親自帶兵作戰,但是一切都為時已晚。狄人攻入衛國,殺死了懿公。狄人長驅直入,攻打到衛都(初都於沫,即今河南淇縣),把衛國滅了,還追趕衛的遺民,一直追到黃河邊。宋國救出衛的遺民,男女總共才七百二十人,加上共(今河南輝縣市)、滕(今山東滕縣西南)兩邑的居民,才湊足五千人。宋國就在曹地(在今河南滑縣東)立了衛惠公庶兄昭伯的兒子申為衛君,這就是衛戴公。齊桓公又聽從了管仲的意見,派自己的兒子公子無虧帶領三百乘兵車,三千名甲士,去替衛國戍守曹邑,又送給衛國乘馬、祭服以及牲口、木材等等,幫助重建衛國。

  時隔不久,狄人再次進攻邢國。於是齊桓公又邀集宋、曹兩國的兵救邢。邢國的人逃出城來的,都投奔到諸侯軍隊中。諸侯的兵終於把狄人趕走了。邢國原來的都邑已被毀,齊桓公便把邢國遷到了夷儀(邢地,在今山東聊城縣西),並命令諸侯的軍隊替邢國築城。這時,衛戴公卒,弟文公即位。齊桓公把衛國遷到楚丘(在今河南滑縣東北),又命令諸侯的軍隊在楚丘築城。邢、衛兩國的人民都非常高興,史書上記載:“邢遷如歸,衛國忘亡。”意思是說:“邢國的遷民好像回家一樣,衛國人也忘記滅亡了。”

  救燕、救邢、存衛,是齊桓公遵照管仲攘夷、救災恤鄰的策略幹出的二大功業,而安魯則是管仲以德親四鄰的外交策略的一次最成功的實踐。

  這一時期,齊國的勢力迅速發展,就連原來楚的盟國江、黃(江在今河南息縣附近,黃在今河南潢川縣附近),現在也歸附了齊。這當然引起楚國的不滿,加上楚早有向中原擴張的野心,因此就用連連伐鄭,來打擊齊國在中原地區的勢力。於是齊桓公便考慮聯合諸侯救鄭的事。恰在這時,齊桓公的生活中出現了一個小插曲,最後由於管仲的策劃,促成了伐楚之舉。

  這一天,齊桓公和蔡姬在園中乘船遊玩。蔡姬和桓公鬧著玩,故意把船搖蕩起來,嚇唬桓公。桓公不會水,怕船翻了,被嚇得臉色都變了。他製止蔡姬,蔡姬卻故意撒嬌不聽。於是桓公發怒。便打發她回娘家蔡國(都城在今河南上蔡縣的西南),以示懲罰,不過當時並沒有要和蔡姬解除婚姻關係的意思。但蔡侯卻感到受了莫大侮辱,一氣之下,便把蔡姬嫁了出去。消息傳來,齊桓公大怒,立即決定伐蔡。管仲勸諫說:“因為婦女的事,就去討伐別人的國家,理由不充分,也不可期望成就大的功業。”桓公不聽,堅持要伐蔡。於是管仲隻好因勢利導,向他獻了一計,說:“您如果一定要伐蔡的話,那也得找個合法的理由。”正好當時楚國有這樣一件背理的事。原來楚國生長一種草叫菁茅,這是一種葉莖都生長得較長的茅草,祭祀時可以用來“縮酒”,就是把菁茅捆成束,立在祭壇上,祭祀時把酒從上麵澆下,使酒順著菁茅下滲於地,以象征神飲酒。按照慣例,楚國應該每年向周王室貢獻菁茅,可是楚國已經三年沒向周王室進貢了。因此管仲對齊桓公說:“不如這樣:您先出兵伐楚,因為楚國已經三年沒有向天子貢獻菁茅了。您可以為天子而興兵責罰楚國。楚國服罪,您就可借回師的機會,順便襲擊蔡國,那時您就可以質問蔡國說:‘我為天子伐楚,而蔡國不出兵助戰,該當何罪!’這樣,我們既打擊了楚國,為鄭國出了氣,又可達到伐蔡的目的。我們這樣做,既有為天子之名,又可得報仇之實,別人也就沒有什麽話可說了。”聽了管仲的話,齊桓公大為高興,便決定伐楚。

  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春,齊桓公邀集魯、宋、陳、衛、鄭、許、曹等國的軍隊伐楚。楚成王興師與齊軍對峙,並派使者前來質問道:“楚國何罪,齊國為何要攻打我國?”管仲說道:“從前召康公對我們齊國的先君太公說:五侯九伯,你都可以征伐,來輔佐周王室。給我們先君劃定的可以征伐的範圍是東到大海,西到黃河,南到穆陵,北到無棣。你們楚國負責給周天子進貢菁茅,但是三年都沒有進貢,以至於周天子祭祀時沒有東西可以用來縮酒。還有,當年昭王南征,卻沒能回去,所以我們來責問你們。”楚國的使者說:“沒有進貢菁茅是我們的過錯,怎麽敢不進貢呢?但是昭王南征卻沒有回去,您還是去問問漢水吧。”當年昭王南巡時渡漢水,是因為船壞溺水而亡,才沒能回去,所以楚使才這樣回答。雙方對峙了一段時間,楚成王最終派遣屈完來同齊國講和,齊桓公趁機向屈完誇耀自己的軍隊,屈完說:“您如果用德來討伐楚國還可以,但是如果您單單以武力來討伐,那麽我們楚國就以方城為城牆,以長江和漢水為護城河,你們齊國的軍隊哪裏還攻得進來?”於是兩國在楚國的召陵(在今河南郾城縣)訂立盟約,表示要共尊周天子,友好相處。在回師途中,齊桓公順便襲擊了蔡國,報了蔡姬之仇。

  伐楚的第二年,周室內部又出現了不寧,同時鄭國又出現了離心傾向。齊桓公又在管仲策劃下,忙於安周服鄭。那時正是周惠王末年,周惠王想廢掉他的太子鄭,而立少子叔帶為太子。於是齊國又邀合諸侯國和周太子鄭,在首止(衛地,在今河南睢縣東南)集會,圖謀安定周室,穩定太子鄭的地位。周惠王看到齊桓公居然與自己作對,心裏自然不高興,就暗中派大臣周公來召鄭文公,勸他說:“我保護你去服從楚國,再叫晉國幫助你,你就可以不受齊國的氣而得到安寧了。”鄭文公得到王命,自然很高興,但又畏懼齊國,於是就來個溜之大吉,不與諸侯結盟,就逃回國去了。於是齊桓公率諸侯之兵伐鄭,楚國出兵救鄭。齊桓公隻得暫且回師,使鄭國僥幸得免。齊桓公三十三年(前653),齊國又召集諸侯在寧母(魯地,在今山東魚台縣)結盟,再次謀劃伐鄭。這期間,由於鄭國的離心,引起了管仲的深思。他總結了齊桓公在外交方麵的經驗和教訓,覺得桓公近一個時期以來過於崇尚武功,而忽視了德和禮的原則,往往對諸侯不能以禮相待,才造成某些諸侯國的不滿。於是他勸諫桓公說:“我聽說,應該用禮來招撫諸侯,用德來使遠方的諸侯歸附;能堅持德和禮的原則而不改變,就沒有不歸附的人。您也應該注意這樣做呢。”齊桓公接受了管仲的意見,開始注意修禮於諸侯,並命諸侯向周天子修職貢之禮。

  就在這時,鄭文公迫於壓力,也派太子華來寧母,聽命於會,這也是向齊國做的一種友善的姿態。可是太子華卻別有用心,他想借齊國的力量,消除他通向國君道路上的障礙,以便早登君位,所以他對齊桓公說:“我們國內的淺(音xiè)氏、孫氏、子人氏三家,才真正是使我同違背您的命令的主謀,您若除掉這三家,我就可以拿鄭國來做您的內臣了。這對您也沒有什麽不利呢。”齊桓公聽了鄭太子華的話,未加深思,就想答應他的要求。管仲諫止說:“您以禮和信聯合諸侯,現在卻要幫助兒子去反叛父親,這是不合情理的事,諸侯一定會不服的。”桓公說:“去年諸侯伐鄭,沒有得勝,現在幸而有隙可乘,利用一下,不也是可以的嗎?”管仲說:“您如果用德來安撫鄭國,加上教訓,鄭國還不服,再率兵去討伐,到那時,鄭國豈能不害怕?如果領著鄭國的叛徒去攻打它,那鄭國可就有理由了,它還怕什麽?而且我們會合諸侯,就是為了尊崇德行。如果會合諸侯而被奸邪的人所利用,怎麽能垂範於後世呢?您一定不要聽信太子華的話,即使不按他那一套辦,鄭國也一定會降服的。子華身為太子卻想借用外力去削弱他的國家,也一定不會有好結果的。再說鄭國現在有叔詹、堵叔、師叔三個賢明的人執政,還不可能鑽它的代子呢。”齊桓公聽了管仲的話,就辭謝了鄭太子華。太子華從此得罪了鄭君(後被鄭君所殺),而鄭國果然來向齊國乞盟了。

  就在這時,周惠王去世。周太子鄭很怕他弟弟叔帶作亂,便秘不發喪,先向齊國乞援。桓公三十四年(前652),齊國邀集諸侯同周人在洮(曹地,在今河南濮陽縣東南)結盟,鄭國也來請盟。諸侯們共奉太子鄭即位。這就是周襄王。襄王地位確定後,才敢發喪。

  時隔一年,即到桓公三十五年夏天,齊義邀集魯、宋、衛、鄭、許、曹等國諸侯在葵丘(在今河南民權縣境)相會修好。周襄王為了表彰齊桓公安定王位的功勞,特派宰孔來賜給齊桓公祭肉以及文武胙,彤弓矢,大路。所謂文武胙,是祭祀文王和武王用的祭肉。所謂彤弓矢,是一種漆成紅色的弓和箭。所謂大路,是周天子乘用的車。這些都是周天子對特別有功的諸侯所行的賞賜。桓公將要下堂行拜禮,宰孔又傳達周王的命令說:“天子因伯舅(天子稱呼異姓諸侯為伯舅)年高,特加賜一級,不必下拜。”齊桓公聽了如此優寵的命令,一時不知所從,便召管仲商量。管仲說:“做君的不像君,做臣的不像臣,這就是造成禍亂的根源。怎麽能不下拜呢?”於是桓公警懼,恭敬地回答宰孔說:“天子的威顏不遠,就在我的眼前,小白怎敢貪受天子的恩命而不下拜呢?”於是下堂行拜禮,然後登堂接受王賜。接著齊桓公與諸侯在葵丘訂立盟約,並發表宣言:“凡我同盟之人,結盟之後,都要歸於友好。”又申明周天子的禁令說:“不可壅塞水源!不可屯聚穀米!不可改換嫡子!不可以妾為妻!不可使婦人參與國事!”這次盟會,就是曆史上著名的“葵丘之會”,也是齊桓公在管仲導演下演出的“尊王”劇中最精彩的一幕。到這時,齊桓公的霸業達到了極盛。

  在葵丘之會上,齊桓公已露出驕色,諸侯暗中已開始有叛離的。葵丘之會時,晉獻公有病,所以來得晚了。晉獻公在赴會的途中遇到宰孔。宰孔對晉侯說:“齊桓公太驕傲了,不盡力修行德政而想方設法向遠方侵略,諸侯已經開始不滿意他的做法了,即使你不去,他也不能把你們晉國怎麽樣。”晉侯聽從了宰孔的建議就回晉國去了。此後,齊桓公更加自我膨脹,而管仲卻始終保持著謙虛謹慎的態度。

  齊桓公說:“我向南征伐到召陵,祭祀了熊山;向北征伐到了山戎、離枝、孤竹;向西到了大夏、流沙;登了太行山,到了卑耳山才回來。諸侯中沒有敢於違背寡人的。以前三代之王的功績也不過如此,所以我想到泰山去封禪。”所謂封禪,封是指到泰山上去築土為壇以祭天,禪是在泰山南的梁父山祭地,這是古代帝王因治理天下成功,而向天地之神報功的一種最盛大的祭典。古人認為五嶽中泰山最高,所以到泰山去舉行封禪大典。在我國古代隻有天子才能到泰山去封禪,齊桓公非天子,卻打算去封禪,就是一種僭越行為,所以管仲極力勸諫,桓公不聽。管仲於是說,隻有出現遠方的吉祥之物到來的情況,才能封禪,桓公這才打消了封禪的念頭。齊桓公三十八年(前648),周襄王的弟弟叔帶招了戎人來打周的王城,想篡奪襄王的王位。秦、晉兩國發兵救周。齊桓公則派管仲去說服戎人和周天子講和,終於平息了這場禍亂。周襄王為嘉獎管仲,特用上卿之禮來款待他。管仲連忙說:“我是個低賤的官員,現在齊國有天子所任命的國氏、高氏兩位上卿在那裏,如果他們春秋兩季來朝見天子,接受天子的命令,又用什麽禮節來接待他們呢?陪臣(古代諸侯的大夫對天子的自稱)不敢不推辭上卿之禮!”於是周襄王說:“舅父,我讚美你的功勳,接受你的美德,這可以說是深厚而不能忘記的。去執行你的職務吧,不要違背我的命令。”管仲最終還是接受了下卿的禮節而後回國。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