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一章 華裔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楊振寧

  1922年9月22日,楊振寧出生於安徽合肥的一戶楊姓知識分子家庭。

  父親楊武之當時在安慶市的一所中學(位於懷寧)教書,對懷寧深有感情,所以給孩子取名為“振寧”。

  在小振寧出生的第二年,他的父親就去美國留學了。他的幼年,是在兵荒馬亂中度過的。那時軍閥混戰,常常打到合肥來,亂軍一到,母親就抱著兒子驚惶地“跑反”,奔鄉下,躲山洞。

  楊家是個大家族,“振”字輩的就有33人,振寧是這個大家族裏的長房長孫,整個家族對他寄托著厚望。母親羅孟華是個善良、堅強且有理想的女性,在生命時常受威脅的時候,還堅持教子識字,一筆一畫地寫好,認認真真地教會。兒子是個極聰明的寶貝,一教即會,過目不忘,人稱“神童”。楊振寧為此很感激母親,終生不忘,曾這樣回憶說:“我四歲的時候,母親開始教我認方塊字,花了一年多的時間,一共教了我3000多字。現在,我所認得的字加起來,估計不超過那個數目的兩倍。”

  六歲那年,楊武之從美國學成回國,先在廈門大學執教,小振寧就跟母親高興地來到這個南方海濱城市,進入小學正式讀書。因有母親的家教墊底,他國文課學得特別輕鬆,不費勁就拿到高分。他把精力主要用在數學上,並漸漸產生了興趣,成績也是不錯的。最讓他頭疼的是手工課,因為他天生是個左撇子,拿筆、用筷子都不方便,母親費了好大一番精力才讓他把吃飯、寫字改成了用右手,可是他打乒乓球、彈彈子、扔瓦片,仍舊自然地用左手。有一次用泥巴捏公雞,他花了很大氣力做出來後,大家忍不住笑了起來,都說不是一隻雞,而是一節藕。父親告訴他,人的左腦控製右手,而右腦控製左手,而手對腦也有反作用,雙手靈,大腦聰。他明白這個道理後,下決心練習右手,終於右手靈活起來了。

  楊振寧隨父母在廈門隻住了一年多,因父親受聘到清華大學數學係當教授,又隨父母來到北平。當時,中國社會十分動蕩,內憂外患,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可楊振寧因為有當過洋博士的父親的庇護,不缺衣食,生活在美麗安靜的清華大學校園中,很少與校園外的社會接觸,因而能夠幸運地度過一個平靜的童年。

  楊振寧在清華大學校園內的小學讀書,學校的條件不錯,老師和校舍在當時的中國都是一流的。他學習很努力,成績也不錯。課餘時間,他和同學們在校園中到處遊玩,在草地上打滾,比賽爬樹——他幾乎爬遍了校園內的每一棵樹。

  小學畢業後,楊振寧進入北平崇德中學讀書,這也是一所不錯的中學。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了,日本帝國主義向中國發動了瘋狂的侵略戰爭。北平再也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楊振寧家搬回了合肥老家。可合肥也不得安寧,經常遭到日軍飛機的轟炸。當日軍進逼南京,合肥也人心惶惶的時候,父親做出了決定,攜帶家人逃往昆明。一路上,楊振寧全家人曆盡辛苦,途經漢口、香港、越南等地,繞道來到了昆明。

  到昆明後,父親受聘到西南聯大教書,楊振寧進入昆華中學二年級學習。當時四處流亡的中學生非常多,學籍各地不一,比較混亂,因此教育部在1938年夏天公布了一項措施:中學生不需要文憑,可以憑同等學曆報考大學。楊振寧在流亡途中一有時間就抓緊學習,功課不但沒落下,反而自學了高年級的課程。於是,他在少讀一年高中的情況下,以同等學曆參加了高考,並以優異成績考取了西南聯大。這一年他16歲。

  西南聯大是在戰爭中成立的一所臨時性質的大學,校舍條件非常差,教室是鐵皮屋頂的房子,下雨的時候,丁丁當當響個不停。教室的窗戶上沒有玻璃,屋外刮風時,老師和學生都把自己的書本用重物壓住,因為一不小心就會被風吹得滿教室亂飛。每當日軍的飛機飛臨昆明的上空,防空警報突然尖厲地鳴響時,師生們還要匆匆躲避起來。

  西南聯大也有非常優越的地方,這些優越的地方使學習條件差這一缺陷變得無足輕重了。西南聯大有著強大的教師陣容,這所學校是由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合並在一起成立的,因此名教授、好教師非常多。楊振寧報考的是化學係,人學後卻分到物理係,這使楊振寧能夠幸運地在周培源、吳有訓等名師的指導下學習。

  西南聯大的學習風氣很濃,教授們講起課來十分認真,學生求學的態度也都很好。

  楊振寧認為,在西南聯大讀書時對他影響最大的是著名物理學家吳大猷先生和王竹溪先生。他們指導楊振寧寫論文,向他推薦書看,將楊振寧引入物理學的大門,使他眼前洞開了一個廣闊的空間。兩位物理學家的研究風格影響了楊振寧,為他指引了正確的學術研究方向。

  1944年6月,楊振寧以優異成績完成了大學學業。1945年底,23歲的楊振寧躊躇滿誌,考取了清華留美獎學金,在吳大猷教授的推薦下,不遠萬裏,跨海越詳,踏著父親的求學路進入美國,他的目標是要投奔心儀已久的大科學家費米(原是意大利皇家科學院院士,被意大利物理學界戲稱為“教皇”)旗下求學,一到美國就直奔芝加哥大學拜訪費米。費米沒有讓楊振寧失望,他把這位抱負遠大的中國學生介紹給他的同仁泰勒博士。在泰勒博士的指導下,楊振寧通過3年的奮鬥,順利拿到了物理學博士學位。楊振寧的才能和智慧,受到了校方的高度重視,聘任他留校任教。

  一年之後,在費米教授和泰勒博士的聯名推薦下,楊振寧終於如願以償地進入了久負盛名的普林斯頓高等學術研究所。在這裏,楊振寧開始向最高科學領域挺進,研究成果不斷問世,一舉震驚學界。32歲的他與米耳斯博士共同發表被稱為“楊一米規範場”的理論,這是個裏程碑式的輝煌成果。

  後來,楊振寧跟李政道博士共同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的理論,國際物理學界一片嘩然,眾說紛紜,形成一種極端激烈的爭論氣氛。為了支持來自祖國的同胞師弟,實驗物理學家吳健雄組織隊伍開始就此理論進行實驗驗證活動,不少科學家對此大感吃驚。然而,科學畢竟是科學,真理畢竟是真理。吳健雄的實驗證明楊振寧、李政道的理論是科學的真理後,轟動了整個物理學界,因而於1957年他們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金。

  瑞典皇家科學院的克萊恩博士在授獎儀式上高度評價他們的研究成果:“兩位物理學家由於對所謂宇稱守恒定律作了精湛的研究,從而導致次原子粒子方麵的重大發現……這兩位獲獎者所進行的研究,實際上推翻了30多年來被普遍認為是自然基本定律的所謂宇稱守恒定律。”

  楊振寧、李政道,還有吳健雄,這三位傑出的中國人,讓1957年成為了當之無愧的中國物理年,讓全球的華人大大揚眉吐氣了一回!

  楊振寧1957年獲諾貝爾獎後,1980年獲得提姆福德獎,1986年獲得美國國家科學獎章,他還有多項榮譽學位,又是中國許多大學的名譽教授。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