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四章 轟動世界的“克隆先驅”童第周

  童第周是我國實驗胚胎學的主要創始人。1902年5月28日,章第周出生於浙江鄞縣的一個偏僻山村裏,母親務農,父親教私塾。小第周自幼隨父識字,讀《三字經》、《神童詩》等傳統的蒙學課本。他天資聰穎,很快就在學童中顯示了出類拔萃的才華。

  小第周好奇心極強,眼睛好“管事”,嘴巴好發問。有一天課間休息,他和其他學童在屋簷下石頭台階上做遊戲,發現石板上有一串光溜溜、圓潤潤的小窩坑,心中就頓生疑問:“這是誰鑿的呢?做什麽用的呢?”他想不明白,放學回家後便問父親,父親微笑著回答:“這些小窩坑不是人鑿的,是那屋簷上的水滴出來的!”小第周偏著腦袋不相信:“簷上水滴在人臉上手上都不疼,怎麽會把那麽硬的石板滴出窩坑來呢?”父親覺得兒子很能用腦子思索,就蹲下身子指著那些小窩坑耐心地解釋:“一滴水當然敲不出窩坑來,但是,長年累月不斷地滴,滴它個許多年,不但能滿出窩坑來,而且還能把石頭滴穿呢!有個成語就叫‘滴水穿石’。其實,天下許多事都是這樣的,讀書也是這個道理啊,大學問家肚裏的知識,也是靠一點一滴積累的,一個字一個字地認,一本書一本書地讀!一天兩天,一年兩年,許多年下來,自然就成了學問家了!”小第周認真地點頭:“阿爸,我會一本一本地讀下去,讀破萬卷書,做個學問家。”父親高興地撫摸著兒子的頭,鼓勵他說:“好樣的!男兒當有這個誌氣!”

  小第周長大了。像村裏所有農家孩子一樣,勤勞懂事,放學後他常幫家裏喂豬幹農活。

  14歲那年,父親病逝了,小第周便頂替父親當起小先生教起學童來。“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小第周通過當先生,深感自己知識有限,便希望再讀些書。後來他考進了食宿免費的寧波第四師範學校。由於原來基礎太差,盡管起早貪黑地苦學,但還是跟不上,他第一學期的總平均分數隻有45分。根據規定,他必須退學或留級。他向校長一再懇求,學校見他很誠懇也能苦學,便勉強同意他跟班試讀一學期。

  此後,他就與“路燈”常相伴,天蒙蒙亮,他在路燈下讀外語;夜熄燈後,他在路燈下自修複習。功夫不負有心人,期末,他的平均成績達到70多分,幾何還得了100分。這件事讓他悟出了一個道理:別人能辦到的事,我經過努力也能辦到,世上沒有天才,天才是用勞動換來的。之後,這也就成了他的座右銘。

  1922年,童第周考到複旦大學讀心理係。童第周的老師郭任遠是美國留學生,他在心理學上有一個突出的貢獻,就是打破了曾經風行一時的“動物本能說”。比如,貓吃老鼠是什麽原因呢?當時世界流行的看法認為貓吃老鼠是本能。郭任遠對此提出異議,他用一係列試驗,推翻了唯心主義的“本能”說,證明了貓吃老鼠不是先天的,而是後天的。試驗方法是把貓和老鼠從小關在一起,它們並不相犯,等貓稍大些,有時想觸犯老鼠時,便在其間安一個小“電網”,貓一伸爪,便觸電,貓爪就立即縮回來了。過一段時間後,再把“電網”去掉,貓再也不去動老鼠,而是相安無事了。這個試驗證明,貓不是從娘肚子裏生下來就想吃老鼠的,而是後來“學會”的。通過這個試驗,使童第周聯想到,一切都要通過實驗,通過實驗打破前人的學說。這是他從郭任遠老師那裏得到的終生難忘的教誨。

  1927年畢業後,任中央大學生物學助教。1930年到比利時比京大學留學。在比利時,童第周的學業有了更大的進步。尤其在實驗胚胎學的研究方麵,取得了一係列的成績。童第周的老師布拉賽教授是國際上有名的生物學家。他多次豎起大拇指說:“童,真行。”最讓同行佩服的是童第周完成了一種剝除青蛙卵膜的手術。這種現在看來很簡單的操作在當時可是件了不起的事情。手術時得先將青蛙的卵子取出來,在手術鏡下麵小心翼翼剝除青蛙卵子外層的薄膜。手術很難做,童第周的老師布拉賽教授做了幾年都沒有做成,但童第周卻做成了。布拉賽教授高興地說:“童,認真、仔細,是一流的科學家。”這件事的成功給了童第周很大的鼓舞,他說:“這使我相信:中國人不比外國人笨。外國人認為很難辦到的事情,中國人照樣能辦到。”

  獲得博士學位後,童第周回到了祖國,這時候的中國,國難當頭,烽火連天,民不聊生,荒災四起,沒人重視科學技術,也無人來支持科學實驗。就在這種極為困難的條件下,童第周繼續進行著他的生物科學研究。抗日戰爭爆發後,童第周隨學校到處搬遷,最後來到了四川的一個小鎮上。

  戰爭年代,在一個物質條件非常差的鄉村小鎮上,要想開展一些科學研究,其程度之艱難是今天坐在課堂裏的學生無法想象的。小鎮上的人從來就不知道電是什麽東西。沒有電,自然也沒有燈,屋子裏漆黑一團,怎麽開展科學實驗呢?童第周對他的同事和學生說:“沒有電燈,我們可到室外院子裏去工作,借助自然光仍然可以在顯微鏡下觀察和實驗。”

  就在這樣的條件和環境中,科學家們開始了他們的研究。此時,童第周的主要工作是在顯微鏡下切割和剝除卵子,這大多在冬季和早春進行。寒風颼颼,在室外做這麽精細的操作,又沒有太大的活動量,常常會凍得手指僵直,全身發抖。實在吃不消了,停下來,跺跺腳,轉個圈,或者去屋子裏暖暖身子後,再做實驗。到了陰雨天,不能在室外工作了,隻好回到屋裏,室內暗得無法工作,就點上煤油汽燈。童第周教授和他的學生圍著燈,繼續實驗。屋子小,人又多,擠在一起,強光刺眼,高溫烤人。在室外,這些科學家快凍成了“冰人”,到了室內,一個個又差一點烤成了“火人”。沒有電,沒有燈,房子小,湊合著幹。實驗儀器和材料缺乏,想辦法找替代物;沒有培養胚胎需要的玻璃器皿,用粗陶瓷酒杯替代;自己做一根拉得極細的玻璃絲,就是顯微解剖器;實驗蛙全部采自小鎮周圍的鄉村田野。

  教課和實驗的空餘之時,童第周和他的同事、學生常常拎著瓶子,到野外收集生物標本。這是大家最輕鬆的時候,小路彎彎,溪水淙淙,綠樹婆娑。藍天上的白雲,溫柔如絮,悠悠遠去。此時此刻,坐在小河邊石板上的童第周不由的想起在布拉賽教授手下工作的日子:歐洲古老的紅磚校舍,無邊的茵茵綠草,資料豐富的圖書館,一塵不染的研究室,明亮的燈光,潔淨的器皿,多麽使人神往的工作環境啊。感慨之餘,童第周說:“既然義無反顧地回到了祖國,回到了這個戰火紛飛、滿目瘡痍的祖國,我就要堅持研究,堅持實驗,不管條件有多艱苦,困難有多大,我一定要做出點什麽來。”這幾年中,就是在這種信念支持下,雖然條件極端困難,童第周和他的同事們完成了金魚卵子發育能力、蛙胚纖電運動機理分析等一係列研究。根據這個研究成果寫成的論文發表後在國際上引起了同行們的很大反響。

  建國前夕,童第周正在國外講學,當他聽到新中國快要成立的消息時,克製不住內心的喜悅,急著要回到祖國,他對勸他留下來的朋友說:“我是一定要回去的。因為我是中國人,我的最大願望就是讓祖國盡快富強起來。我在國外掌握的科學新知識,必須為中國服務。現在中國有希望了,我得趕緊回去。”就在祖國解放的隆隆炮聲中,童第周又一次回到了祖國。

  這時候的童第周雖然已年近半百了,但新中國的建立使他煥發了青春。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童第周全力投入了對文昌魚卵的發育規律研究;依據實驗結果童第周對文昌魚的發育能力提出了新的修正意見。由於文昌魚卵的發育在生物進化過程中占重要的地位,因此童第周的觀點又一次引起國際同行的重視。

  生物學是一門非常有趣的學問。大千世界中,最多姿多彩的現象就是生命體的各種活動。認識生命體的活動奧秘,尋找生命體的活動規律,是生物學家孜孜以求的。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對生物基因的進一步認識,生命體活動的奧秘漸漸呈現在世人麵前。實際上,科學家對生命體奧秘的了解隻是個基礎,他們更想利用它、改造它、控製它,甚至神話般地創造它。

  到了晚年的童第周並不滿足於已取得的成就,又開始了對生命體研究的最後衝刺。在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童第周與同事在魚類中開展了細胞核移植工作,以探討細胞核和細胞質的關係。他們將細胞核和細胞質進行雜交,試圖用此方法培養出魚類的新品種。創造出新的魚類品種,就是創造了新的生命體,這可是極其誘人的題目啊。經過一係列的科學實驗,童第周和同事把鯉魚胚胎的細胞核移植到鯽魚的去核卵內,得到了核質雜種魚。通過魚類的核質雜交試驗,他們證明,在細胞核異種的細胞質內,經過多次分裂和複製後,生命體在生理和性質上有了發生變化的可能。這種變化不完全受細胞核控製,也受到了細胞質的影響。

  此後,童第周與美國坦普恩大學牛滿江先生合作,做了這樣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們從鯽魚的卵細胞質內,提取了一種核酸,這種核酸是一種傳遞生命信息的重要物質。此後,他們將這種核酸注射到金魚的受精卵中,培育出了一種既有鯽魚性狀又有金魚性狀的奇怪魚種,最為有意思的是,這種金魚的尾巴由單尾變成了雙尾。有些科學家把這種雙尾金魚稱為“童一牛二氏魚”。這個實驗的成功,使童第周的胚胎實驗學研究又一次走到了世界前列。

  童第周擔任了許多行政領導工作,又有不少社會活動,但無論多忙,他都堅持親自動手做科學實驗。到了20世紀70年代,70高齡的童第周患了眼疾,工作起來有很大的困難,大家勸他:“年歲大了,看東西也不方便,坐在一旁說說,指點我們就可以了,不用再親自動手了。”童第周謝謝大家的關心,卻不願做“閑人”。他說:“科研成果是幹出來的,不是說出來的。我不能光說話,我要幹事。”

  要幹事,更要抓緊時間幹事,童第周比以前更忙了。工作,學習,寫作,講學,他不顧年老體弱多病,四處奔波,拚命衝刺。1979年3月,他在為浙江省科學大會作報告時,不幸腦血管破裂,倒在了講台上。1979年3月30日,童第周去世了。

  但是,作為優秀的科學遺產,童第周的研究成果已經進入人類的知識寶庫;作為一個偉大的科學家,他的科學精神將永遠留在後人的記憶之中。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