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五節 士人工匠結合,興盛建築文化

  明代的蘭州士人群體在積極參與國家事務,積極投身蘭州地區經濟文化建設的同時,對蘭州的建築文化也給予了極大地關注,發展了蘭州地區的建築文化,從而擴大了蘭州士人文化的內容,豐富了蘭州士人文化的內涵。

  明代,自1368年至1644年的270多年間,國家的統一促進了南北方及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蘭州建築技術有了較大的進步,園林景觀建築取得突出成就。在這一大的政治與經濟環境背景下,加上新形成的士人群體的積極參與和士人文化與建築文化的有機結合,蘭州在建造水車、拓修道路、建設水利工程,吸收內地營造技術,促進建築業發展等方麵都取得了新的突破。明肅王移節蘭州後,建府第、修道路、架橋梁、建花園,蘭州建築興盛一時。

  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肅莊王遷蘭後,將縣署移建到城西南一百五十步,而把城正北舊縣治所在,改建成肅王府。王府原東至會館巷,西至通渭路,南至張掖路,北至濱河路,方廣二裏。清康熙五年(1666年)改為甘肅巡撫署駐地。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改為陝甘總督署。民國元年(1913年)改為甘肅督軍署。民國十六年(1927年)改為甘肅省政府。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八月二十六日蘭州解放後為甘肅行政公署駐地。1950年改為甘肅省人民政府駐地。今甘肅省人民政府大門及院內“中山堂”即是肅王府的建築遺跡。

  王府規模恢弘,周築府牆千米(北牆為蘭州城垣),高數米,東、西、南三麵開府門,其中南門為王府正門,府門前方立四根高大旗杆,旗杆下為牌樓,牌樓後為“朝房午門”,門側蹲守高大石獅兩座(石獅今在五泉山公園)。進入午門便是“欞星門”、“端禮門”、“承運門”,進入承運門,為前後排列的“承運殿”及“存心殿”,兩殿之後便是東、西王宮,王宮東北麵為肅府宮苑,稱為“凝熙園”。

  朝房午門清代為陝甘總督署之“南轅門”,今為甘肅省人民政府大門。該門為五架梁雙坡懸山頂結構,麵闊18米,進深5米,琉璃筒瓦屋麵。門額上原掛“憲綱文武”巨匾。

  “承運殿”,即朝王殿,現為省政府院內“中山堂”。是肅王發布政令、舉行典禮的殿堂。該殿為七架梁雙坡懸山頂套前廳四檁卷棚頂結構,琉璃瓦屋麵。

  “凝熙園”是肅王和妃嬪遊息之處。據《重修皋蘭縣誌》載:“凝熙園俗名山子石,在城內東北隅,方廣裏許,明肅藩置。”園中蓄水成湖,鏽石堆山,因假山形狀多呈“山”字形,故名“山子石”。山上、洞中塑眾多繪身佛像,形象生動,端莊可觀。園內還建有“凝熙觀”、“雷祖殿”、“玉皇閣”、“鬥母宮”、“棲雲橋”等寺觀廟宇,並建各式亭台樓榭,這些建築或聳立於繁花茂木之中,或點綴於鏡湖湧泉之旁,高堂廣廈,幽徑洞府,造就了古蘭州的園林之最。

  凝熙園之北為肅府北圍牆,為蘭州舊城北城垣的一段,城牆頂上建拂雲樓。樓為歇山頂二層木樓閣,“通柱造”結構,各層均明柱廊,樓西原立石碑兩通,其中一通刻有肅王草書七律一首,因碑上留有肅王妃顏氏等觸碑自盡的血跡,成為日後知名的“碧血碑”,此碑現立於金天觀院內。拂雲樓原名“源遠樓”,登樓可遙望白塔、俯瞰黃河。王府建築製度嚴謹,氣勢恢宏,為西北藩王府之最。

  魯土司衙門建築群位於永登縣西側大通河東岸連城鎮連城村。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建,宣德、嘉靖年間增修,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擴建,由中部衙門、西部妙因寺、東部官園三大部分26個單體建築組成。

  魯土司衙門建築群的單體建築主要有磚砌照壁、木牌樓、衙門大門、儀門、大堂、燕喜堂、祖先堂、大庫房、如意門、朝陽門、前院廂房、中院廂房、後院廂房、神堂院配樓、衙門官園,妙因寺、妙因寺山門、鷹王殿、金剛殿、萬歲殿、德爾經堂、塔兒殿、古龍官殿、大經堂、禪僧殿、僧舍等。

  磚砌照壁,位於魯土司衙門最南端,水磨青磚白灰絲縫砌築,高6.39米,寬20.1米,厚1.24米。仿木結構房簷,筒瓦鋪設雙坡硬山照壁頂。木構牌樓為魯土司衙門標誌性建築,由中間大牌樓和兩側小牌樓組合而成,平麵呈一字形布局。儀門兩側各建青瓦懸山頂雙扇小門一座,右為“生門”,左為“絕門”;大堂,為衙門的審案堂,平麵呈“凸”字形,由五間硬山頂前伸三間卷棚頂的前廳組合而成。燕喜堂,位於大堂之後,為魯土司接待賓客的殿堂。祖先堂,為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明朝政府賜予一世土司脫歡之妻馬氏“建樓七楹”的原址,用以供奉曆代祖先遺像,舉行各種祭祀儀式,建築製式具有宋、元風格。

  官園位於衙門建築群東側,占地約4000平方米。為土司家族遊息之處,園內原有的書房、衣庫、寢宮、亭台、假山、水榭等多處輔助建築及景點,襯以古樹名木、繁花異草。今官園麵積大為縮減,園內也僅剩建築精良的綠照亭和通高8.9米的八卦亭。此外,還有從魯土司家塚移來的石俑、石馬、石羊等石像數座,安放於綠照亭之後。

  妙因寺位於衙門西側,為魯土司家族的家寺。原名大通寺,為甘青一帶著名的喇嘛教寺院。寺內有鷹王殿、科拉殿、萬歲殿等建築,建築精良,氣勢恢弘,磚雕、彩繪工巧,塑像、壁畫精美,與土司衙門一體,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土司有文武之分。永登連城魯姓土司是武職土司,是明、清時期甘、青邊境地區較有勢力和影響的土司,其管轄區域包括今永登縣、天祝藏族自治縣、紅古區、青海省民和縣、樂都縣等地。土司始祖脫歡,蒙古族人,世祖忽必烈之孫,受封師武定王,明洪武四年(1371年)降明,封甘肅莊浪衛(今永登縣西)連城土司。明永樂九年(1412年),敕賜三世土司什伽魯姓。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改土歸流,廢止土司製度,從而結束了魯氏土司558年的統治。

  魯土司衙門建築群依山傍水,環境優美。現存建築基本按清工部營造法式營建,各單體建築均為磚木結構,建築群布局嚴謹,宏偉壯觀,建築細部雕梁畫棟,富麗堂皇,總體設計別具匠心。整個衙門建築由南向北依次抬高,各院院門直線貫通,越進越高,越進越深,烘托出衙門的高大、威嚴;建築裝飾融入藏式風格,形成了濃鬱的漢藏建築文化相互交融的地域特色。1962年和1981年先後兩次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白塔寺建於蘭州黃河北岸白塔山頂,為佛教寺院,明正統十三年重建,名白塔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擴建,更名慈恩寺。寺院平麵呈南、北向,中軸線對稱布局。白塔寺白塔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八麵七級,高17米,形製奇特,由塔基、須彌座、覆缽塔身、樓閣塔身、塔刹組成。5米見方方形磚塔基,上為正八角形複式須彌座。須彌座上為覆缽式塔身,該塔身及須彌座均具藏傳佛塔特征。覆缽塔身頂部又是一層須彌座,下接覆缽塔身,上承樓閣塔身。樓閣塔身七層,每層塔身均為疊澀磚挑簷。四麵開小佛龕,龕內塑佛像。塔簷八角均懸鐵鈴。塔為實心磚砌,通體白堊,下築花座,上覆綠頂,集藏傳佛塔與中原佛塔之特征為一體。塔正北為塔寺正殿準提菩薩殿,麵闊三間9米,進深8米,明代大木結構大式做法。中軸線兩側為廂房,三楹出梢懸山頂。廂房南端接鍾鼓廊房,存放青銅鍾、象皮鼓,加上院內紫荊樹,被稱為白塔寺鎮山三寶。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