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水急浪旋難行船渡過黃河難上難

  今天,隨著高新科技的飛速發展,因特網,信息高速公路,把地球變成了一個村莊,變成了一隻周遊世界的小船;先進的交通工具把太平洋變成了一條河,人鑿海底隧道把大海的波濤變成了走廊。

  2005年10月15日舉世注目的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在洋人眼裏堪與長城媲美的青藏鐵路全線鋪通。拉薩河上的特大橋與布達拉宮遙遙相望。

  把鏡頭拉回到蘭州。七裏河區馬灘的銀灘黃河大橋,是萬裏黃河上搭建的第一座現代化大型獨塔雙麵扇形斜拉橋。如今,黃河蘭州段的河麵上,彩虹一彎又一彎。千姿百態,車水馬龍。

  要講黃河上建橋的故事,得追溯到很遠很遠的年代。

  古老的黃河是一條值得驕傲的河流,是中國第二大河。它以龍的姿勢從青海的高山狹穀奔騰呼嘯一路走來,穿過鹽鍋峽,在西固的達川與湟水河交匯,又轉到八盤峽和莊浪河在河口匯合,然後東流,從容地進入蘭州盆地,穿城而過,流過桑園峽,由榆中烏金峽出境,向寧夏奔去。

  蘭州,位於黃河上遊皋蘭山北麓,古稱金城,最先築堡於西固。這裏“地據南北之中,為東西咽喉扼塞”,自絲綢之路開通以後,成為濟渡兵騎和商旅的地方。

  自古以來,黃河天險,水急浪旋難於行船,渡河難上難。而流傳的一句諺語是“天下黃河不架橋”。古代行軍西域或商旅行人西去,都是靠木筏、羊皮筏或船隻擺渡過黃河的。

  道路和橋梁是和平的偉大標誌,也是戰爭的偉大標誌。從文明時期起,路和橋就把人和理想連結在了一起。講橋的故事就是講曆史文化本身的故事。

  “黃河害,黃河險,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鬼門關。”這是渡河難的寫照。自漢代開始,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渡河的工具就是一種用羊皮或牛皮囊吹氣鼓脹後用大小木椽製架把皮胎半連在上麵,由人劃槳駕駛,浮在水上,名叫“皮筏”。最大的筏子是用60隻皮囊製成的,能載重二三十噸呢!祖先創造的這種“黃河輕舟”,在曆史上曾經承載渡河與長短途水上運輸作出了重大貢獻。

  時至21世紀的今天,還可以看到,這古老而奇妙的羊皮筏子,載著好奇的遊客,輕巧靈便地飄流在白塔山下的黃河浪尖上,成為蘭州百裏黃河風情線上一道亮麗的風景。它的缺陷是隻能順流而下,不能逆水而上。

  但是皮筏畢竟代替不了橋梁。曆代征戰中,大批軍騎渡河及日常商旅和兩岸民眾的過往渡河,仍是擺在交通史上的一大難題。

  中國有許多偉大而奇妙的發明。在黃河上架設一座橋,成為一代又一代人的夢想與追求。

  據史料,早在公元3世紀初,羌族人就在青海黃河上創建了一種“飛橋”。到了5世紀40年代,也是羌族人,花費三年時間在流經古枹罕(今臨夏)的黃河上建起了一座“飛橋”。所謂飛橋,就是橋梁專家說的“伸臂木梁橋”。由於建橋時巧妙地省去了橋墩,飛架於狹穀陡崖間,飛跨長空,故稱“飛橋”。枹罕飛橋的橋址,後人普遍認為在今炳靈寺姊妹峰上溯黃河5公裏處。水邊巨石上刻有“天下第一橋”五個大字。至今河南岸有“橋灘”地名為證。此橋屢建屢毀,公元1099年毀於西夏。

  “山峰滔浪浪淘沙,兩岸青山隔水涯;第一名橋留不住,古碑含恨臥蘆花。”這是“飛橋”被毀400年後,明代詩人吳調元懷念第一橋寫下的一首詩,刻在河邊的大石頭上。

  無論如何,羌族人首創飛橋是偉大的。就好比史前人在木筏上豎起第一麵帆,人們不必再搖櫓撐篙拉纖,就能把船駛來駛去。第一麵帆是偉大的創舉。“飛橋”沒有了,但造橋的夢想並沒有磨滅。

  北宋從西夏人手裏奪回蘭州後,在黃河上建立了一座浮橋,但不久又毀。

  明洪武年間,先是官方在今七裏河吳家園與十裏店大橋之間造過浮橋,因河流湍急,堤壩弗固,不能長久。直到洪武十七年(1384年),一個名叫楊廉的官員在今鐵橋處建造了浮橋。楊廉時任蘭衛指揮僉事,他實地觀察,訪問父老,選擇城北河水少緩,近又易守的河段移建浮橋,稱鎮遠橋。楊廉親筆題寫橋名懸在橋頭門樓之上。

  浮橋是串連28隻船搭起來的。船的間距是1丈5尺,上流定石鱉(如錨),船上加板,兩邊設欄杆。橋南北兩岸各樹鐵柱1根,木柱6根,用1根鐵索3根大繩纜住橋身。過橋如履平地,大大便利了交通。

  鎮遠浮橋,赫赫有名。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四月,來自撒馬爾汗(今烏茲別克中部城市)的沙哈魯王的使節走過蘭州的浮橋,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是這樣描述的:四月抵哈喇穆棱河崖(黃河邊),河之大,與鄂格速思河(阿姆河)相仿佛。有船橋可以渡河。橋以船二十三隻連絡而成。各船之鐵鏈,粗如人之上腿,鏈係於兩岩之鐵柱上,柱粗如人身,深埋地中。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民族英雄林則徐充軍伊犁途經蘭州,就是從鎮遠浮橋渡黃河西去的。

  建浮橋的技術不斷改進,到清代時,浮橋已能自動開合,適應河水漲落。然而,浮橋有季節性,拆架起來挺麻煩的。每年十一月黃河結冰前拆掉,行人車馬從冰上通過,叫冰橋;到第二年春天冰融河開之後又把浮橋架起來。在冰橋初結和始融之時,常因冰裂造成人畜落水之災。

  架浮橋的施工場麵很大,很費工,需數百人分布在岸上、船上、皮筏上聯合作業。用大繩係船,從上遊緩放,船係四、五個盛石塊的大筐,船行到恰好之處,就把筐擲於水中。船稍定,就繩索交加,牽綴而成橋。

  蘭州至今還存留著一根600多年前立在黃河岸邊的大鐵柱。鐵柱重約10噸,長5.8米,底部直徑0.61米,座長1.2米,寬0.18米。鐵柱洪武九年歲次丙辰,八月吉日總兵官衛國公建斯柱於浮橋之南係鐵纜一百二十丈上麵鑄有銘文:

  這鐵柱是當時許多銅鐵器手工業者的傑作。從永靖縣上古城村村民王得樹的家譜中得知,鑄造鎮遠橋鐵柱的工匠王宣、王訓等人,原是山西平陽府洪洞縣白土坡王家大村人。

  因鎮遠浮橋的兩根鐵柱,是明洪武年間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兩位大將軍建造浮橋時監鑄的,故稱“將軍柱”。楊廉改造浮橋時增加了兩根。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一根鐵柱被水衝入河中,由當時的總督布彥秦又補鑄了一根。後來,黃河鐵橋建成,浮橋的四根鐵柱被廢棄,埋於岸邊泥沙中。

  1958年,從河灘積沙中挖出一根大鐵柱,這根幸存的鐵柱正是鄧愈監鑄的那一根。今依然豎立在中山橋南端東側的河岸上。將軍柱成為曆史的見證,講述著“邊徼之要津,千古之偉觀”的往事。這根寫滿滄桑的將軍柱,興許是這座曆史文化名城的一個支點。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