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六節 黃河

  黃河緣何變黃

  眾所周知,黃河發源於青海省巴顏喀拉山的北麓,途經9個省區,全長為5400多千米,是世界長河之一。黃河上遊的河水是十分清澈的,可是當它流經黃土高原時,就被染成了黃色。據史料記載,在唐朝的時候,人們發現大河的水漸漸變成了黃色,因此將其改名為黃河。很多年以前的黃土高原,有著鬱鬱蔥蔥的茂密森林,生存著各種各樣的動植物,高原到處呈現出盎然生機。但是因為長期以來短視的人們隻重眼前利益,而不從長遠著想,大肆破壞森林、樹木,使很多草原與林地沙漠化,結果厚厚的黃土全都裸露了出來,再加上黃土本身結構疏鬆,經過雨水以及河水的長期衝刷以後,泥沙被水流攜帶著流進黃河,就把黃河的水染黃了。

  黃河斷流

  黃河是從1972年起開始斷流的。90年代以來,斷流的情形進一步加重。黃河斷流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自然以及人為因素的影響。從自然原因來看,黃河流域的水資源不足,加上近年來黃河流域降雨量逐年減少,使得水資源更加缺乏。從人的因素來看,人為的破壞十分嚴重。

  保護母親河

  新中國成立以後,人口急劇增加,糧食供不應求,人們隻得大麵積毀林開荒,加劇了水資源的貧乏。黃河流域的工業以及城市用水的增加,使得引入河水進行灌溉的麵積正在大幅度增加,尤其是大水漫灌現象十分嚴重,許多寶貴的水資源浪費了。黃河斷流使黃河的泄洪能力大大降低;生態環境遭到毀滅性的影響,生存在黃河流域的幾百種水生生物以及上百種野生植物和鳥類都將受到威脅。所以,保護母親河已經迫在眉睫了。

  北京四合院

  四合院是以正房、倒座、東西廂房圍繞中間庭院形成平麵布局的傳統住宅的統稱。在中國民居中曆史最悠久,分布最廣泛,是漢族民居形式的典型。其曆史已有3000多年,西周時,形式就已初具規模。

  在曆史發展過程中,不僅宮殿、廟宇、官府都使用四合院這種建築形式,而且各地的民居也廣泛使用四合院。不過,隻要一提到四合院,人們便自然會想到北京的四合院。因為北京四合院的型製規整,十分具有典型性,在各種各樣的四合院當中,北京四合院體現了四合院建築形式的主要特點。

  北京四合院是由大門、影壁、倒座、正房、廂房等若幹單體建築組合而成。它們的結構都屬於中國傳統建築的木構架體係,甚至有些磚石結構也在一定程度上模擬木構建築,並由不同的典型式樣代表戶主的身份地位。

  北京四合院規模小的隻有一院,多數有前(外)後(內)二院。

  一般外院橫長,大門開在前左角即東南角。進入大門,迎麵在外院東廂房的山牆上築磚影壁一座,與大門組成一個小小的過渡空間。由此西轉進入外院。大門之西正對民居中軸的南房稱“倒座”,作客房;外院還有男仆室及廚房、廁所。從外院進入內院的中門,通常是一座稱為“垂花門”的小門屋,施懸山“勾連搭”頂(即前後兩個雙坡頂相接),標誌著由此進入內宅。在垂花門後簷柱處常設門扇,稱屏門,作用類同儀門,平時關閉,人由門前左右廊道繞入,遇大事或貴客到來時才開啟。以中門間隔內外,不僅保持了內院的安靜,同時也含有宗法禮製的意義。

  方闊的內院是全宅的主院,北麵正房稱“堂屋”,大多為三間,遵守著明清朝廷“庶民廬舍不過三間五架,不許用鬥拱,飾彩色”的規定。

  正房三間僅中間一間向外開門,兩側兩間僅向堂屋開門,形成套間,成為一明兩暗的格局,是家人起居、招待親戚或年節時設供祭祖的地方,兩側多做臥室。

  正房開間和進深尺寸都比廂房大,故體量最大。在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的封建社會,北京四合院內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嚴格的,內宅中位置優越顯赫的正房,都要給老一代的人居住。

  正房左右接出耳房,可單開門,也可與正房相通,一般用做臥室或書房。這種一正房兩耳房的布局稱作“紗帽翅”。

  正房前,院子東西兩側各建廂房,由晚輩居住。廂房也是一明兩暗,正中一間為起居室,兩側為臥室。廂房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製度下,東側為尊,由正室居住,西側為卑,由偏房居住。有時將偏南側一間廂房分割出來用做廚房或餐廳。

  正房、廂房朝向院子都有前廊,用“抄手遊廊”把垂花門與這三座房屋的前廊連接起來,可以沿廊走通,不必經過露天。廊邊常設坐凳欄杆,可在廊內坐賞院中花樹。抄手遊廊把庭院分成幾個大小空間,但分而不隔,互相滲透,增加了層次的虛實映襯和光影對比,也使得庭院更符合人的日常生活尺度。家庭成員在這裏得到交流,為創造親切的生活情趣起了很大作用。

  正房之後有時有一長排“後照房”,或作居室,或為雜屋。較大的民居可以在堂後再接出一座四合院,以居內眷。或更在全宅一側接出另外一組四合院,也有的在一側接出宅園。

  中型以上的四合院還常建有後軍房或後罩樓,主要供未出閣的女子或女傭居住。內院所有房屋都采用青瓦硬山頂。

  北京四合院親切寧靜,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庭院方闊,尺度合宜,院中蒔花置石,一般種植海棠樹,列石榴盆景,以大缸養金魚,寓意吉利。

  北京四合院就像一座露天的大起居室,把天地拉近人心,是十分理想的生活空間,最為人們所鍾情。

  上海的弄堂

  弄堂,是上海特有的民居形式,構成了近代上海城市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弄堂的曆史要追溯到19世紀。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上海被辟為“通商口岸”,外國人被允許在此居住、經商。在上海開埠的最初幾年裏,除租界範圍內原有的中國居民外,其他中國人是不允許移居租界內,租界內外國人的經濟貿易活動中也不存在房地產經營行為。1853年9月,小刀會起義,占領了上海縣城,與清軍展開了長達一年半的拉鋸戰,大量城隍廟居民為避戰火而移居較為安全的外國租界,“華洋分居”的規定被徹底打破,並極大地刺激了租界內房地產經營活動。由於人多房少,房價高得出奇,因此大多數外商都很快將商業與興趣轉移到房地產經營中來。

  最初建造的這類專供向租界內華人出租的房屋,都是木板結構,成本低廉,施工簡單,建造速度快。這種出租木板房屋一般采用聯排式總體布局,並起某某“裏”為其名稱。這就是後來上海弄堂的雛形。

  1870年後,這種簡易木板房屋因易燃不安全而被租界當局取締,但由於大量建造出租住房可給租界當局帶來最主要的稅收來源,因此房地產經營活動非但沒有被製止,反而越來越繁榮。隻不過是將一種新形的住宅——石庫門裏弄取代了早期簡易的木板房。

  石庫門裏弄是用中國傳統的“立帖式”木結構加磚牆承重的方式建造起來的新式住宅。這種住宅比起早期木板房要正規、耐久得多。它的平麵和空間更接近於江南傳統的二層樓的三合院或四合院形式,更適合於中國居民的永久性居住。它雖然無法跟過去傳統民居中層層進進、庭院深深相比,也無法鑿池疊石、賞花折柳,但它畢竟還保持著正當中規整的客堂,有樓上安靜的內室,還有習慣中常見的兩廂。這種住宅還基本保持了中國傳統住宅建築對外較為封閉的特征,雖身居鬧市,但關起門來卻可以自成一統。於是這“門”也就變得愈加重要起來。它總是有一圈石頭的門框,門扇為烏漆實心厚木,上有銅環一副。

  為跟後來的新式石庫門住宅相區別,早期所建的石庫門住宅又叫做“老式石庫門”。從整體看,一個個“石庫門”單元被聯排在一起,呈西方聯立式住宅的布局方式。一排排石庫門住宅之間,形成了一條條“弄堂”。

  19世紀末20世紀初,受租界內裏弄住宅的影響,上海老城廂內外華界內,也開始大量建造起裏弄住宅。20世紀以後,上海的房地產經營活動更加高漲。

  20世紀10年代,上海的石庫門弄堂有了一些變化。弄堂的規模比以前增大了,平麵、結構、形式和裝飾都和原有的石庫門弄堂有所不同。單元占地麵積小了,平麵更緊湊了,三開間、五開間等傳統的平麵形式已極少被采用,而代之以大量單開間、雙開間的平麵。建築結構也多以磚牆承重代替老式石庫門住宅中常用的傳統“立帖式”,牆麵多為清水的青磚或紅磚,而很少像過去那樣用石灰粉刷,石庫門本身的裝飾性更強了,但中國傳統的裝飾題材逐漸減少,受西式建築影響的裝飾題材越來越多。這種弄堂被稱為“新式石庫門裏弄”或“後期石庫門裏弄”。其分布範圍也較老式石庫門弄堂為廣。

  在新式石庫門弄堂大量建造的同時,從中演變出一種新的弄堂住宅形式——新式裏弄。在新式裏弄中,石庫門這一住宅形式被淘汰了,封閉的天井變成了開敞或半開敞的綠化庭院。形式上更多地模仿了西方建築式樣而較少采用中國傳統建築式樣。各種建築設備也較為齊全了。30年代後,新式裏弄進一步發展,演變出一類標準更高的花園式裏弄住宅。這種住宅由長條式變成了半獨立式,注重建築間的環境綠化,室內布局和外觀接近獨立式私人住宅,風格多為西班牙或現代式。還有一些花園裏弄,不是每家一棟或兩家和為一棟,而是和公寓一樣,每一層都有一套或幾套不同標準的單元。這種花園弄堂又被稱為“公寓式裏弄”。花園式裏弄與公寓式裏弄,除了整體布局還有些類似於傳統弄堂的成片式布局特征外,其建築單體已很難再視之為弄堂住宅了。

  上海的弄堂住宅有著強烈的空間藝術特征。這種空間藝術特征首先表現在弄堂中不同層次的空間序列上,即從街麵到總弄再到支弄最後入戶這樣一種空間組織方式。它將居民的居住空間有序地分隔成公共空間(街道)、半公共空間(總弄)、半私密空間(支弄)和私密空間(住宅內部)這樣幾個不同的層次,但又將這些不同層次的空間有機地組織在一個有序的係列中。

  弄堂的空間藝術特征,也表現在戶內的空間組合上。前後天井,將房間在縱向上分成不同的層次,同時又很好地解決了深住宅內的通風和采光問題。主、次房間的不同層高使空間利用更有效率,降低的灶披間上更是多出一個亭子間的空間。

  弄堂建築的裝飾也豐富多彩。首先是弄口的裝飾。這裏往往都被設計者和建造者精雕細琢。第二個裝飾的重點是每家每戶的石庫門。石庫門的裝飾風格成為形成各弄堂可識別性的重要視覺元素。第三個裝飾元素是建築山牆上的裝飾。此外,在有的石庫門弄堂中,還常常會有重重疊疊的半圓磚券或過街樓,這些券門或過街樓也是極富裝飾性的部位。

  蘇州園林

  中國東部江蘇省的蘇州是中國著名的曆史文化名城,這裏素來以山水秀麗、園林典雅而聞名天下,有“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的美稱。

  蘇州古典園林的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紀春秋時期吳王的園囿,私家園林最早見於記載的是東晉的辟疆園。以後曆代造園興盛,名園日多。

  明清時期,蘇州成為中國最繁華的地區,私家園林遍布古城內外。到清末蘇州已有各色園林170多處,現保存完整的有60多處,對外開放的園林有19處。有疏朗開明,廳榭典雅,花木繁茂,水廊逶迤,具有濃鬱江南水鄉風味的拙政園;有廳堂軒豁,廊宇周繞,奇石爭雄,被稱為“吳中第一名園”的留園;有小山幽曠,清水回環,始建於宋代的滄浪亭;有雅素精巧,曲徑通幽,庭園緊湊的“園中瑰寶”網師園;有石獅林立,迷宮探幽,變化無窮的獅子林。在中國四大名園中,蘇州的拙政園、留園占據兩席。

  蘇州園林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寫意見長。更注意文化和藝術的和諧統一。蘇州園林占地麵積小,采用變幻無窮、不拘一格的藝術手法,以中國山水花鳥的情趣,寓唐詩宋詞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間內點綴假山、樹木,安排亭台樓閣、池塘小橋,使蘇州園林以景取勝,景因園異,給人以小中見大的藝術效果。

  蘇州古典園林宅園合一,可賞,可遊,可居,這種建築形態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風光的城市中,人類依戀自然,追求與自然和諧相處,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環境的一種創造。拙政園、留園、網師園、環秀山莊這四座古典園林,建築類型齊全,保存完整,係統而全麵地展示了蘇州古典園林建築的布局、結構、造型、風格、色彩以及裝修、家具、陳設等各個方麵內容,是明清時期江南民間建築的代表作品,反映了這一時期中國江南地區高度的居住文明,曾影響到整個江南城市的建築格調,帶動民間建築的設計、構思、布局、審美以及施工技術向其靠攏,體現了當時城市建設科學技術水平和藝術成就。另外,這種宅園合一的宅第園林,其建築規製反映了中國古代江南民間起居休親的生活方式和禮儀習俗,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中國江南民俗的實物資料。

  蘇州古典園林不僅是曆史文化的產物,同時也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載體。表現在園林廳堂的命名、匾額、楹取、書條石、雕刻、裝飾,以及花木寓意、疊石寄情等,不僅是點綴園林的精美藝術品,同時儲存了大量的曆史、文化、思想和科學信息,物質內容和精神內容都極其深廣。其中有反映和傳播儒、釋、道等各家哲學觀念、思想流派的;有宣揚人生哲理,陶冶高尚情操的;還有借助古典詩詞文學,對園景進行點綴、生發、渲染,使人於棲息遊賞中,化景物為情思,產生意境美,獲得精神滿足的。而園中匯集保存完好的中國曆代書法名家手跡,又是珍貴的藝術品,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

  近年來,蘇州的園林建築藝術逐漸向海外傳播。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明軒,是以蘇州網師園的殿春簃為藍本移植的;加拿大溫哥華市中心公園內的中園,是按照蘇州明代園林的式樣興建的。這說明蘇州傳統的園林建築藝術正在發揚光大。而蘇州市的拙政園、網師園、留園、環秀山莊、滄浪亭、獅子林、藝圃、耦園、退思園等9家園林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標誌著蘇州園林已走向世界。

  樂山大佛

  樂山位於四川省,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岷江、大渡河、青衣江在城區交匯。世界著名的樂山大佛即雕鑿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匯流處的岩壁上,為彌勒坐像。佛像開鑿於唐玄宗開元初年(713年),是海通和尚為減殺水勢而發起並召集人力、物力修鑿的。至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樂山大佛曆時90載而完工。

  樂山大佛的體態勻稱,神勢肅穆,依山鑿成,臨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頭寬10米,發髻1021個,耳長7米,鼻長5.6米,眉長5.6米,眼長3.3米,肩寬28米,手指長8.3米,腳背寬8.5米,可圍坐百人以上,被詩人譽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為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彌勒佛坐像。大佛左側,沿“洞天”下去就是淩雲棧道的始端,全長近500米;右側是九曲棧道。

  關於樂山大佛,還有一些軼聞。

  一是其發髻用石塊嵌就。樂山大佛頂上的頭發,共有螺髻1021個,這是1962年維修時,以粉筆編號數清的。遠看發髻與頭部渾然一體,實則以石塊逐個嵌就。單塊螺髻根部裸露處,有明顯的拚嵌裂隙,無砂漿粘接。螺髻表麵抹灰兩層,內層為石灰,厚度各為5~15毫米。1991年維修時,在佛像右腿凹部中拾得遺存螺髻石3塊,其中兩塊較完整,長78厘米,頂部31.5厘米×31.5厘米,根部24厘米×24厘米。

  二是兩耳以木為之。樂山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內側,有一深約25厘米的窟窿,維修工人曾從中掏出許多破碎物,細看是腐朽了的木泥。這說明南宋範成大在《吳船錄》中記載的“極天下佛像之大,兩耳猶以木為之”是真實的。由此可知,長達7米的佛耳,不是原岩鑿就,而是用木柱作結構,再抹以錘灰裝飾而成。在大佛鼻孔下端也曾發現窟窿,內側露出三截木頭,成品字形。說明隆起的鼻梁,也是以木襯之,外飾錘灰而成。不過,當時竣工時就是如此,還是後人維修時用這種工藝修補,已不可考證了。

  三是排水係統布全身。清代詩人王士禎曾詩詠樂山大佛詩“泉從古佛髻中流”。在大佛頭部共18層螺髻中,第4層、9層、18層各有一條橫向排水溝,分別用錘灰壘砌修飾而成,遠望看不出。衣領和衣紋皺折也有排水溝,正胸有向左側分解表水溝,與右臂後側水溝相連。兩耳背後靠山崖處,有長9.15米、寬1.26米、高3.38米的左右相通洞穴;胸部背側兩端各有一洞,互未鑿通,右洞深16.5米、寬0.95米、高1.35米,左洞深8.1米、寬0.95米、高1.1米。這些水溝和洞穴,組成了科學的排水、隔濕和通風係統,千百年來對保護大佛,防止侵蝕性風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左右互通的兩洞,由於可匯山泉,內崖壁上凝結了厚約5~10厘米的石灰質化合物,而佛身一側的崖壁仍是紅砂原岩,而且比較幹燥。左右不通的兩洞穴,孔壁濕潤,底部積水,洞口不斷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約有2米寬的浸水帶。顯然,這是由於洞未貫通的緣故。不知當年修建者為何不把它打通。

  四是胸部有殘碑。據稱,1962年維修時曾發現大佛胸部有一個封閉的藏洞。打開洞後發現裏麵裝的是廢鐵、破舊鉛皮、磚頭等,而封門石竟是宋代重建天寧閣的紀事殘碑。唐代大佛竣工後,曾建有木閣覆蓋保護,以免日曬雨淋。從大佛膝、腿臂胸和腳背上殘存的許多柱礎和樁洞,證明確曾有過大佛閣。宋代重建之,稱為“天寧閣”,後毀。但不知何年,因何原因,這天寧閣的紀事殘碑竟然嵌在了大佛的胸部。維修者將此殘碑移動海師洞裏保存,可惜1966年被人毀掉了。

  1996年12月6日,峨嵋山——樂山大佛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中山陵

  中山陵是我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它坐落在江蘇省南京市東郊鍾山東峰小茅山的南麓,西鄰明孝陵,東毗靈穀寺,整個建築群依山勢而層層上升,氣勢宏偉。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遵照他生前安葬在鍾山的遺願,靈柩暫停放在北京香山碧雲寺內,並決定在南京鍾山修建他的陵墓。中山陵的主要建築有: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等,由陵墓樣稿得獎者、著名建築師呂彥直設計施工。從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臥在綠絨毯上的自由鍾。山下中山先生銅像是鍾的尖頂,半月形廣場是鍾頂圓弧,而陵墓頂端墓室的穹隆頂,就像一顆溜圓的鍾擺錘。整個大鍾含有“喚起民眾,以建民國”之意。

  陵坐北朝南,傍山而築,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依次為廣場、石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墓室。在三門石牌坊上,刻有孫中山手書“博愛”兩字。石坊後是長達375米、寬40米的墓道。前行為陵門,門額上為孫中山的手跡“天下為公”四個大字。碑亭裏有一塊高約6米的碑石,上刻著“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於此”的鎏金大字。過碑亭即為陡峻的石階,石階共分八段392級,攀登如此多的石階,意在悟《總理遺囑》中的囑咐:“革命尚未成功,同誌仍需努力”。最高的平台有華表兩座,標誌祭堂即在此。祭堂有三個拱門,分書“民族”、“民權”、“民生”門額。“民生”門上有孫中山手書“天地正氣”直額,表達了孫中山先生奮鬥的理想。祭堂的正中為孫中山先生的漢白玉坐像,此像為國外雕塑名家保羅蘭德斯所作。坐像的基座四周雕刻著孫中山的革命業績,祭堂四壁的黑色大理石牆上刻有孫中山親筆書寫的《建國大綱》和胡漢民等人書寫的《總理遺囑》。在這裏,不僅使我們看到了孫中山先生為推翻兩千多年來封建帝製的不朽勳業和艱苦鬥爭的曆程,而且也看到了孫中山先生為我中華獨立、富強、大展宏圖的建國思想。祭堂之後有一個銅門,橫額上書“浩氣長存”四個大字,也是孫中山先生的手筆。門內即為鍾形墓室,其中央有一直徑4米、深5米的圓形大理石圓穴。孫中山的漢白玉靈柩及臥像即安放在圓穴中。此像係捷克雕刻家高棋按遺體形象塑造,十分逼真。

  中山陵前臨蒼茫平川,後踞巍峨碧嶂,氣象壯麗。音樂台、光化亭、流徽榭、仰止亭、藏經樓等紀念性建築,眾星捧月般環繞在陵墓周圍,構成中山陵景區的主要景觀,寄托著海內外華人對孫中山先生的崇高敬意和緬懷之情。

  中山陵的建築風格中西合璧,鍾山的雄偉形式與各個牌坊、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通過大片綠地和寬廣的通天台階,連成一個大的整體,顯得十分莊嚴雄偉,既有深刻的含義,又顯得十分莊嚴雄偉,更有宏偉的氣勢,設計非常成功,所以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第一陵”。

  中國主要城市的市樹、市花

  市花、市樹、市鳥是一個城市的自然形象,它們具有強烈的視覺衝擊力,人們在考察一個城市後,記憶猶新的不是地標,而是那裏獨特的鮮花、綠樹和鳥兒,這些綠色的生態標誌是一種鮮活的、充滿靈性的標誌。培養對市花、市樹、市鳥的偏愛,會培養和滋潤人的愛心,對大自然的崇拜和依戀,漸漸形成一種綠色文明。以下介紹一些城市的市花、市樹:

  北京市花為月季、菊花;上海市花為白玉蘭花;天津市花為月季花;重慶市花為川茶。

  長春市花為君子蘭;錦州市花為月季花,市樹為鬆柏。

  沈陽市樹為油鬆;鶴壁市花為迎春花;丹東市花為杜鵑花;大連市花為月季花。

  包頭市花為小麗花。

  西安市樹為中國槐,市花為石榴花;漢中市花為梔子花。

  蘭州市花為玫瑰花。

  銀川市花為玫瑰花。

  烏魯木齊市花為丁香花。

  西寧市花為丁香花;格爾木市樹為紅柳。

  鄭州市花為月季花;開封市花為菊花;洛陽市花為牡丹花;安陽市花為紫薇花;焦作市花為月季花;平頂山市花為月季花;駐馬店市花為月季花;信陽市花為月季花;商丘市花為月季花;許昌市花為荷花;南陽市花為桂花;新鄉市花為石榴花。

  濟南市花為荷花;威海市花為月季花;泰安市花為紫薇花,市樹為國槐。

  南京市花為梅花,市樹為雪鬆;淮陰市花為月季花;常州市花為月季花,市樹為廣玉蘭;無錫市花為杜鵑花、梅花;鎮江市花為臘梅花;揚州市花為瓊花,市樹為柳樹。

  杭州市花為桂花,市樹為樟樹;紹興市花為蘭花;寧波市花為茶花,市樹為香樟樹;金華市花為山茶花;溫州市花為茶花,市樹為榕樹。

  合肥市花為石榴花和桂花,市樹為廣玉蘭;安慶市花為月季花。

  武漢市花為梅花;沙市市花為廣玉蘭花;黃石市花為石榴花;宜昌市花為月季花;襄樊市花為紫薇花;荊門市花為石榴花。

  長沙市花是杜鵑花,市樹是香樟;衡陽市花為月季花、茶花;嶽陽市花為梔子花;湘潭市花為月季花;株洲市花為紅繼木花。

  成都市花為芙蓉花,市樹為銀杏樹;萬州市花為茶花。

  貴陽市花為蘭花、紫薇花,市樹為樟樹、竹子。

  昆明市花為雲南山茶花;大理市花為杜鵑花;東川市花為白蘭花。

  拉薩市花為玫瑰花。

  南昌市花為金邊瑞香花;景德鎮市花為山茶花。

  福州市花為茉莉花;廈門市花為三角梅花,市樹為鳳凰花;三明市花為杜鵑花;泉州市花為刺桐花;漳州市花為水仙花。

  廣州市花為紅棉花;中山市花為菊花;汕頭市花為金風花;佛山市花為玫瑰花;湛江市花為紫荊花;韶關市花為杜鵑花;珠海市花為杜鵑花;深圳市花為葉子花;南澳島市花為石榴花;惠安市花為葉子花;肇慶市花為蓮花;深圳市花為杜鵑花,市樹為荔枝樹。

  南寧市花為洋紫荊花;桂林市花為桂花。

  香港市花為紫荊花;澳門市花為蓮花;台北市花為杜鵑花,市樹為榕樹。

  §§第三章 政治、軍事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章澤
4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5從日記到作文
6西安古鎮
7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8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9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

  • 建國以來劉誌丹研究文集

    作者:中共陝西省委黨史研究室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收錄對劉誌丹同誌的研究文章,包括《論劉誌丹對中國革命的重大貢獻》、《劉誌丹在創建西北革命根據地的地位和作用》、《劉誌丹對西北革命根據地黨的建設的貢獻》、《共產黨人的楷模》、《劉誌丹在黃埔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