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五節 中國地理名詞

  三山五嶽

  “三山”指傳說中的蓬萊、方丈、瀛洲。

  “五嶽”是我國的五座著名大山: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恒山和中嶽嵩山。

  東吳

  三國時期的孫權地處江東(指蕪湖以下的長江南岸地區)。所以,又叫做“東吳”。古代亦泛指太湖流域全境,或專指舊蘇州府。

  關東

  關東,戰國至唐泛指函穀關或潼關以東地區,近代指山海關以東的東北地區。曹操《蒿裏行》詩中有:“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凶。”此處的關東即指潼關以東地區。

  明代以後,東北地區又稱為“關東”。此稱之義,是指河北與遼寧交界處的“天下第一關”——山海關以東的地方,包括今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泛稱關東。又以山海關為限隔,有關裏(內)、關外之別稱。自清末至民國以來,隨著廢除封禁之策,諸如山東、河北、河南、山西及遠至大江南北的大批移民進入東北,“關東”之稱更廣泛地注入民間意識之中。所謂“闖關東”已成為那時移民們的通行用語。應當指出,在光緒年間,東北廢“三將軍”改設省名後,又有“東三省”或東省之名,泛指東北。這些代名稱,都是說明東北已有了一個統一的名稱,叫法不同,但內涵無區別。

  新中國建立後,仍然建三省製,總設東北局,以轄三省,劃為一個大行政區,統以“東北”名之,而“關東”稱謂漸被淡化,但民間仍流行稱關東,山海關以內的人往往以“關內人”自稱,與之對應的則是“關外”或“關東”。

  瀚海

  “翰海”本指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中“禪於姑衍,登臨翰海”之注可證。漢以後人始稱沙漠為翰海,言浩瀚如海,亦作瀚如海,亦作翰海,又稱戈壁。唐時置瀚海都督府,轄今外蒙古地。

  江南

  泛指長江以南。古代一般指今湖南、江西及湖北的江南部分,近代專指今蘇南和浙江一帶。唐代“江南”又為十道之一,管轄區相當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等省及蘇皖二省的長江以南,湖北、四川省江南的一部分,以及貴州省東北部地區。宋代“江南”是十五路之一,管轄區相當今江西及安徽省長江以南和江蘇省江南茅山以西地區。

  江左

  江左,一名江東。長江在蕪湖、南京之間作西南偏南、東北偏北流向,隋唐以前是南北往來的主要渡口所在。自此以下的長江南岸地區(即今蘇南、浙江及部分皖南地區),習慣上稱為“江東”。三國時期這個地區是孫權的根據地。所以,當時又稱孫吳統治區為江東。

  嶺南

  古代中國最南沿海地帶,因位於五嶺山脈之南,所以一向也稱為“嶺南”,指今日廣東、廣西地區。唐時曾在此設置嶺南道。

  少數民族地名的含義

  在我國的地圖上,有許多少數民族語的地名。而我國的西部地區,是我國少數民族主要的居住區,也是少數民族語地名的主要分布區。這些以少數民族語命名的地名都有自己特定的含義。

  “包頭”,蒙古語,意為“有鹿的地方”。

  “呼和浩特”,蒙古語,意為“青色的城市”。

  “烏蘭浩特”,蒙古語,意為“紅色的城市”。

  “烏魯木齊”,蒙古語,意為“優美的牧場”。

  “克拉瑪依”,維吾爾語,意為“黑油”。

  “阿克蘇”,維吾爾語,意為“白水”。

  “白雲鄂博”,蒙古語,意為“寶山”。

  “呼和陶勒蓋”,蒙古語,意為“青色的山頭”。

  “西雙版納”,傣語,意為“十二千田”。

  “哈爾濱”,滿語,意為“曬漁網的場子”,原為一漁村,鐵路通車後興起,1932年建市。

  “拉薩”,藏語,意為“聖地”,因為全年日照充足,陰雨日和霧日都很少,經常晴空無雲,陽光燦爛,所以有“日光城”的別名。

  四大道教名山

  四大道教名山分別是四川的鶴鳴山、江西的龍虎山、湖北的武當山、安徽的齊雲山。

  四大佛教名山

  中國四大佛教名山分別是浙江的普陀山、安徽的九華山、山西的五台山、四川的峨眉山。相傳四山分別為觀音菩薩、地藏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顯靈說法的道場,故又稱“四大道場”。

  天下第一關

  山海關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15公裏,是曆史上著名的軍事要塞,被譽為“天下第一關”。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大將軍徐達在這裏設山海衛,徐達見這一帶“枕山襟海,實遼薊咽喉,乃移關於此,連引長城為城之址”,次年12月築起了山海衛城。衛叫做山海衛,關叫做山海關。

  山海關是萬裏長城東部的起點,關城是一座土築磚包的雄偉關城,城高14米,厚7米,周長4公裏,呈正方形。整個城池與萬裏長城相連,以城為關。城有四門:東門麵向關外,叫做鎮東門;西門麵對關內,叫做迎恩門;南門麵海,稱望洋門;北門臨北疆,稱威遠門。在四個城門中,氣魄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是鎮東門,門上有箭樓,門外有甕城,明代書法家肖顯所書的“天下第一關”巨匾就高懸在箭樓簷下。登上山海關城樓北望,萬山重疊,萬裏長城如一條昂首的巨龍躍上群峰,蜿蜒起舞,景色異常壯觀。往南看,乃是波瀾壯闊的渤海,長城從山海關直逼海中。如果把萬裏長城比做一條翻山越嶺的巨龍,而這些伸入海裏的建築就恰似龍首在吞波吐浪。因此,人們把它稱為“老龍頭”。

  山海關的關城很堅固,東門除了建有甕城外,東門箭樓兩側還築有臨閭樓、威遠堂、牧營樓和靖邊樓。城南、城北還分別築有南翼城和北翼城,以駐兵防守和儲備糧草。為防衛的需要,城東關外還築有眾多的城堡和星羅棋布的敵台、烽火台,這樣就形成了以長城為骨幹,以“天下第一關”為中心,“主體兩翼”、“左輔右弼”的古代城防體係。這是人類曆史上罕見的氣勢宏偉、結構嚴謹、層次分明的古代軍事防禦工程。

  老龍頭位於關城南約4公裏的渤海之濱,它砌石為壘,高約10米,伸入海中約20餘米,狀似一條巨龍,是一座岬角高地軍事要塞。老龍頭上建有澄海樓,“澄海樓”巨匾為乾隆禦書,是清康熙、乾隆回奉天祭祖時,登樓觀海、飲酒賦詩之處。

  我國的九大名關

  我國的九大名關為山海關、居庸關、紫荊關、娘子關、平型關、雁門關、嘉峪關、武勝關、友誼關。

  山海關在河北省秦皇島市,是萬裏長城的起點,有“天下第一關”之稱。

  居庸關舊稱軍都關、薊門關,在北京市昌平縣西北部,為長城要口之一。

  紫荊關在河北省易縣紫荊嶺上,為河北平原進入太行山的要口之一。

  娘子關在山西省平定縣東部,建於唐朝初,平陽公主曾率娘子軍駐此,故名。

  平型關在山西省繁峙縣東北邊境,鄰接靈丘縣,是長城要口之一,抗日戰爭初期的平型關大捷就發生在此地。

  雁門關在山西省代縣北部,是長城要口之一。

  嘉峪關在甘肅省嘉峪關以西,嘉峪山東南麓,是長城的終點,自古為交通要塞。

  武勝關在河南省信陽縣南部,為大別山隘口之一。

  友誼關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憑祥市西南,又稱大南關、界首關,為中國通往越南的交通要道。

  我國的四大高原

  我國有四大高原,即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雲貴高原。

  青藏高原位於我國西南部,麵積占全國1/4,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同時,青藏高原也是世界上最高峻、最年輕的高原,具有世界上湖麵最高、範圍最大、數量最多的高原湖區,大部分湖麵海拔在4100~5000米之間,如納木錯湖麵海拔4718米,有天湖之稱。

  內蒙古高原位於我國北部,東起大興安嶺,西至祁連山麓,海拔一般在1000米左右。內蒙古高原是地殼很早升起後,長期受風力侵蝕才形成較為平坦的高原。

  黃土高原西起祁連山脈東端,東到太行山麓,北麵大約以古長城為界與內蒙古高原為鄰,南到秦嶺。黃土高原是由風力從蒙古高原吹來的砂土沉積在這裏形成的,後來又經過流水的侵蝕,才成了現在的溝壑縱橫的高原。

  雲貴高原主要位於雲南省東部和貴州省大部分,地勢明顯表現為西高東低,海拔從2000米下降到1000米。雲貴高原地形上的一個特色,就是具有典型的喀斯特現象的發育。雲貴高原的岩溶地貌分布廣、類型多,形態奇特,尤以雲南的石林、貴州的奇峰異洞聞名於世。

  我國地名中的陰陽和南北

  在我國地名中,很多第二個字為“陰”、“陽”字樣,尤其是“陽”字的為多。地名裏的陰陽,是有一定講究的。在古代,人們根據日照現象,稱山南為陽,山北為陰。相反,稱水北為陽,水南為陰,許多鄉鎮的名稱就是這樣形成的。如華陰是因其在華山的北麵,江陰是在長江的南麵,衡陽在衡山的南麵,沈陽在沈水(今稱渾河)的北麵而得名。由此可見,這些帶“陰”、“陽”的地名,前一字是指傍某山或某水,後一字是指其位置。掌握這個規律,遇到“陰”、“陽”字的地名,一般可追索出其地理位置。

  當然也有個別者例外。比如武漢三鎮之一的漢陽,按說應在漢水的北麵,現卻在南麵。這並不是當初命名出錯,而是明代成化年間(1465~1487年)漢水下遊改道,於城北流過,才使城和水位置顛倒。由於漢陽這個名稱沿用已久,所以就未加改動,一直沿用至今。

  在我國地名中還有很多第二個字是“南”或“北”字樣,一般以水或山的南北位置命名,比如“河南”、“河北”分別在黃河南北;“湖南”和“湖北”則是以在洞庭湖南北的方位命名。“嶺南”,則是在五嶺山脈以南。

  當然也有不以山水位置命名的,比如“雲南”,最初是漢代的一個縣名。相傳漢武帝時有“彩雲”見於今風儀一帶,派人追蹤“彩雲”至此,因置縣於“彩雲”之南,故名“雲南”。以後,雲南名稱就沿用為行政名。

  五湖四海指哪些地方

  “五湖四海”泛指各地,《周禮·夏官·職方氏》即有“其浸五湖”;《論語·顏淵》也有“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全唐詩·呂嚴·絕句》則為“鬥笠為帆扇作舟,五湖四海任遨遊”。毛澤東在《為人民服務》一文中說:“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由於這篇文章曾家喻戶曉,所以“五湖四海”也成為一個來自四麵八方的代名詞。至於“五湖四海”具體指哪些地方,一般來講,“五湖”是指我國的五大湖泊:鄱陽湖、洞庭湖、洪澤湖、太湖、巢湖。而“四海”則指的是我國的四大近海: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我國的五大鎮山

  我國的五大鎮山(簡稱“五鎮”)為:山東省臨朐縣的東鎮沂山、陝西省寶雞縣的西鎮吳山、山西省霍州市的中鎮霍山、浙江省紹興市的南鎮會稽山、遼寧省北寧市的北鎮醫巫閭山,與“五嶽”合稱為中國古代“十大名山”。“五鎮”曾經有過輝煌的曆史。

  “五鎮”之說始於《周禮·職方氏》,據《史記》記載為黃帝首封。數千年來,曆朝曆代帝王在五鎮立祠建廟,封禪祭祀。五鎮顯赫尊貴的曆史地位和以神話傳說、神仙文化為特色的豐富的文化底蘊,使之在中華文明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五鎮各鎮一方,獨具特色:東鎮沂山,雲蒸霞蔚,古木參天;西鎮吳山,群峰競秀,生態原始;中鎮霍山,山秀水奇,穀幽石麗;南鎮會稽山,南國山水,如詩如畫;北鎮醫巫閭山,層巒疊翠,鬆濤起伏。

  我國的物質文化遺產

  自1987年第11屆世界遺產大會首次將故宮等6項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後,至今,我國已有30項自然景觀和文化遺址被列入該名錄。其中:

  自然遺產4項:四川九寨溝風景名勝區,四川黃龍風景名勝區,湖南武陵源風景名勝區,“三江並流”自然景觀。

  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4項:山東泰山,安徽黃山,四川峨眉山—樂山風景名勝區,福建武夷山。

  文化遺產22項:長城,北京故宮,甘肅敦煌莫高窟,陝西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周口店北京人遺址,西藏布達拉宮,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山東曲阜孔廟、孔府及孔林,湖北武當山古建築群,江西廬山風景名勝區,雲南麗江古城,山西平遙古城,江蘇蘇州古典園林,北京頤和園,北京天壇,重慶大足石刻,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河南洛陽龍門石窟,明清皇家陵寢明顯陵(湖北鍾祥市)、清東陵(河北遵化市)、清西陵(河北易縣)、明十三陵(北京)、明孝陵(江蘇南京市),安徽古村落西遞、宏村,山西大同雲岡石窟,高句麗古跡。

  我國最大的島嶼、半島

  我國最大的島嶼是台灣島,台灣島麵積3.578萬平方公裏,島上山地占2/3,平原占1/3;第二大島是海南島,麵積為3.22萬平方公裏;第三大島是崇明島,麵積為1038平方公裏。

  遼東半島是中國最大的半島;山東半島是中國第二大半島;雷州半島是第三大半島。

  中原

  “中原”即現代所稱的華北大平原,北到長城,南到淮河,西到函穀關,東到東中國海。其中黃河以北稱為“河北”、“河朔”;黃河以南稱為“河南”、“河灌”(河北、河南是地理區域,不同於行政區域的河北省和河南省)。全區因位於函穀關以東,所以4世紀時稱為“關東”。又因其位於崤山之東,所以公元前4世紀~公元3世紀之間,也稱為“山東”(不同於現在行政區域的山東省)。因為“中原”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和發展核心,所以也是中國曆史的心髒地帶,其最大的特征是一望無際的肥沃平野。中國中部是中國曆史舞台的重心,中原又是中國中部的重心,中國的曆史絕大部分在此演繹。

  布達拉宮

  布達拉宮是曆世達賴喇嘛的冬宮,也是過去西藏地方統治者政教合一的統治中心,從五世達賴喇嘛起,重大的宗教、政治儀式均在此舉行,同時又是供奉曆世達賴喇嘛靈塔的地方。

  “布達拉”係舟島,是梵語音譯,又譯作“普陀羅”或“普陀”,原指觀世音菩薩所居之島。布達拉宮俗稱第二普陀山。

  布達拉宮海拔3700多米,占地總麵積36萬餘平方米,建築總麵積13萬餘平方米,主樓高117米,共13層,其中宮殿、靈塔殿、佛殿、經堂、僧舍、庭院等一應俱全,是當今世界上海拔最高、規模最大的宮殿式建築群。

  布達拉宮主體建築為白宮和紅宮。

  白宮,是達賴喇嘛的冬宮,也曾是原西藏地方政府的辦事機構所在地,高7層。位於第四層中央的東有寂圓滿大殿(措慶夏司西平措),是布達拉宮白宮最大的殿堂,麵積717平方米,這裏是達賴喇嘛坐床、親政大典等重大宗教和政治活動場所。第五、六兩層是攝政辦公和生活用房等。最高處第七層兩套達賴拉喇嘛冬季的起居宮,由於這裏終日陽光普照,故稱東、西日光殿。

  紅宮,主要是達賴喇嘛的靈塔殿和各類佛殿,共有8座存放各世達賴喇嘛法體的靈塔,其中以五世達賴喇嘛靈塔為最大。西有寂圓滿大殿(措達努司西平措)是五世達賴喇嘛靈塔殿的享堂,也是布達拉宮最大的殿堂,麵積725平方米,內壁滿繪壁畫。其中,五世達賴喇嘛去京覲見清順治皇帝的壁畫是最著名的。殿內達賴喇嘛寶座上方高懸清乾隆皇帝禦書“湧蓮初地”匾額。法王洞(曲吉竹普)等部分建築是吐蕃時期遺存的布達拉宮最早的建築物,內有極為珍貴的鬆讚幹布、文成公主、尺尊公主和祿東讚等人的塑像。殊勝三界殿,是紅宮最高的殿堂。現供有清乾隆皇帝畫像及十三世達賴喇嘛花費萬餘兩白銀鑄成的一尊十一麵觀音像。十三世達賴喇嘛靈塔殿,是布達拉宮最晚的建築,1933年動工,3年建成。

  300餘年來,布達拉宮大量收藏和保存了極為豐富的曆史文物。其中有2500餘平方米的壁畫、近千座佛塔、上萬座塑像、上萬幅唐卡(卷軸畫);還有貝葉經、甘珠爾經等珍貴經文典集;表明曆史上西藏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關係的明清兩代皇帝封賜達賴喇嘛的金冊、金印、玉印以及大量的金銀品、瓷器、琺琅、玉器、錦緞品及工藝品,這些文物絢麗多彩、題材豐富。

  北京

  北京是我國的首都,位於華北大平原的北端。全市麵積16808平方公裏,平均海拔高度43.5米,人口約1200萬。2004年城市的行政區分為16個區2個縣,其中二環路以內的東城區、西城區、崇文區和宣武區是傳統上的內城區。北京具有非常悠久的曆史,它作為城市的經曆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春秋戰國時期的燕國就在現在的北京地區建立都城,名稱叫做“薊”。秦、漢和三國時期北京地區是中國北方的重鎮。西漢末年王莽在北京地區建立了大燕國,北京的別稱“燕京”由此而來。南宋時期的遼在北京地區建立了陪都,金正式建都於北京。以後的元朝、明朝和清朝的都城均建立在北京。如今的北京不但是我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同時還是國際著名旅遊業城市,擁有眾多古代宮殿、皇家園林、壇廟陵宮等曆史文化景觀,還有許多風光旖旎的自然景觀。其古跡之多、園林之美、山水之勝,在世界上久負盛名。同時,北京更以其豐厚的曆史文化積澱成為中國古典社會的龐大的“人文曆史博物館”。民俗文化豐富多彩,國子監古文化街、白雲觀廟會等是民俗活動的重要地區。北京美食也是一絕,全聚德的北京烤鴨、東來順的涮羊肉,川、粵、魯、滬等菜係樣樣俱全。北京的區位優勢最明顯,以北京為中心城市,這裏聚集了全國黨、政、軍首腦機關和全國性公司的總部、行業總會、金融機構總部。它是全國的金融決策和宏觀調控中心城市,也是中國科學、教育、文化最繁榮發達的城市,學科門類齊全、研究力量雄厚。北京是中國與世界各國緊密聯係的樞紐,是中國最主要的國際交往中心。

  長沙

  長沙市是湖南省省會,位於湖南東部偏北,湘江下遊。這裏,北瞰洞庭,南依衡嶽,湘江縱貫南北,素有“荊豫唇齒,黔粵咽喉”之稱。境內丘陵起伏,河川交錯,山、河、洲、原、湖、城融為一體,是中國南方一座美麗的古城。長沙也是一座具有悠久曆史的文化名城,據考古發掘,這裏早在7000年前就成為人類聚居地,傳說中的炎帝、舜帝均歸葬於古長沙。長沙之名始於西周,夏商時期,長沙屬古三苗國;春秋戰國時期,為楚國南方重鎮和主要的糧食產地。秦統一中國後,設長沙郡,為全國三十六郡之一,郡治設湘縣(現長沙),這是長沙正式列於全國行政區劃之始。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封功臣吳芮為長沙王,立長沙國;三國時期長沙屬吳國;隋、唐兩代幾度改稱潭州;宋代長沙屬荊湖南路;明代改為長沙府;清代為湖南省治;1922年定為湖南省會。長沙具有悠久的文明曆史,有著燦爛的古代文化,境內古墓古跡遍布。長沙人文薈萃,英雄輩出,有“瀟湘洙泗”及“革命搖籃”之稱。長沙著名的古跡有嶽麓書院、馬王堆、開福寺、天心閣等,著名的旅遊景點有嶽麓山、烈士公園、橘子洲等。湘菜、湘繡、湘戲具有濃鬱的湖湘文化特色。

  成都

  成都是四川省省會,位於四川中部、成都平原腹地。成都曆史悠久,2500年前的周朝古蜀王開明九世就在此建都,取“一年成邑,二年成都”之意,而名成都。以後,隨著曆史發展,成都成為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五次成為封建割據王朝的京都和農民起義建立“大蜀”、“大西”政權的國都。早在漢代就享有中國“五大都會”的殊榮,唐代盛名天下,號稱“揚一益二”,即僅次於揚州的全國經濟中心。西漢時,成都的蜀錦馳名天下,故有“錦城”之稱。五代後蜀主孟昶時,在城牆上遍植芙蓉,又稱為“蓉城”。晉代詩人左思曾由衷地稱它是“既崇且麗”,而“詩仙”李白、“詩聖”杜甫也都曾無限深情地謳歌過這座風姿獨具的城市。作為中國曆史文化名城之一,成都有著豐富的旅遊資源。

  承德

  承德舊稱“熱河”,位於河北省東北部,南鄰京津,北靠遼蒙,市區年平均氣溫氏攝8.8度,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承德曆史悠久,早在殷周即為出戎、東胡(中國古代少數民族)居住。漢武帝時屬新設的幽州。清朝屬直隸省,1928年改為熱河省。1955年改為承德市。承德旅遊資源得天獨厚、風格奇特。1994年位於承德市的避暑山莊及其周圍寺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為世界文化遺產。這裏有許許多多的“世界之最”:世界最大的皇家園林——避暑山莊;世界最大的皇家寺廟群——外八廟;世界最大的木製佛——千手千眼觀世音;世界最短的河流——熱河;萬裏長城精粹——金山嶺長城;被稱為世界一絕的石柱——磬錘峰;天下第一奇鬆——九龍鬆等等。承德素有“塞外京都”、“紫塞明珠”之美譽。它是首批國家曆史文化名城、中國十大風景名勝、旅遊勝地四十佳、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是國家甲類開放城市。

  大理

  大理市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州府,位於風光綺麗的蒼山之麓,是滇緬、滇藏公路交匯地,滇西的交通樞紐。現為國家對外開放城市、全國文化先進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大理還是一座千年古城,唐代的南昭國、宋代的大理國都曾將大理作為都城,悠久的曆史和璀璨的文化,給大理留下了豐富的文物古跡。大理麵臨洱海,背靠蒼山,至今仍保持著縱橫交錯、棋盤格局式的街道和雄偉壯觀的南北城樓,城樓上“文獻名邦”四個大字格外引人注目。最初東西南北各有城門,上有城樓,後毀。城內民居石牆青瓦、門窗雕龍畫鳳,顯得古雅質樸。從蒼山流下來的清泉穿街過巷,從千家萬戶門前流過,實為“家家流水,戶戶養花”。城西北的崇聖寺三塔和城西南的弘聖一塔,巷山腳下的元世祖平雲南碑和一年一度的三月街,更使古城顯得別有一番情趣。作為著名的白族聚居地,大理具有濃鬱的白族風情,“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民居文化內涵深刻,三月街、石寶山歌會等民間節慶妙趣橫生,白族三道茶品味悠長。

  大同

  大同位於山西省最北部,總麵積14112.56平方公裏。大同曆史悠久、地勢險要,為三晉北方之門戶、首都北京之屏障,曾為一代京華、兩代陪都、四朝重鎮。大同區位條件比較優越,交通通信較為便利,礦產資源頗為豐富,工業基礎比較雄厚。它是中國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尤其盛產煤炭,有“煤都”之稱。大同曆史古跡獨到,北魏年間的雲岡石窟最負盛名,它與敦煌的莫高窟、洛陽的龍門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石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大同的旅遊資源也很豐富,五嶽之一的北嶽恒山是一處風景優美的所在,在它山腳下還有中國構築得最奇特的寺院——懸空寺,背倚絕壁,淩空而立。

  廣州

  廣州是廣東省省會,廣東省政治、經濟、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廣州地處廣東省東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緣,瀕臨南海,毗鄰香港和澳門,是華南地區的交通通訊樞紐和貿易口岸,是中國的“南大門”。廣州又叫做“五羊城”、“穗城”,是中國華南地區最大的城市。廣州由於北依九連山脈,南向伶仃洋,左有羅浮山,右有青雲山,中有九連山——南昆山為龍脈,整個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再加上從化溫泉、白雲山風光和珠江三角洲田園風光,使之成為一個山秀、水清、人傑、地靈、最美的祖國南方大城市。清代南粵詩人屈大均曾以“五嶺北來峰在地,九州南盡水浮天”的詩名來形容它的美麗。廣州一年四季如春,繁花似錦,除夕迎春花市聞名海內外,又有“花城”的美譽。廣州也是一座曆史古城,已有2800多年的文化曆史。隋唐五代時期,廣州就是世界著名的港口,一直到宋朝,都保持著全國第一大港的地位。經過2000多年的變遷,廣州已發展成為一個多功能的綜合性的現代化大都市。

  桂林

  桂林位於廣西東北部,地處亞熱帶,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在19℃左右,是中國著名的風景遊覽城市和曆史文化名城。桂林地區屬岩溶地貌,由於地殼運動,海水沉積的石灰岩上升為陸地,後經風化和溶蝕,終於形成了神姿仙態的峰林,幽深瑰麗的溶洞和神秘莫測的地下河。這些特殊的地貌與景象萬千的漓江及其周圍美麗迷人的田園風光融為一體,形成了獨具一格、馳名中外的“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山水”,並有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譽。桂林是個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壯、苗、瑤、侗等28個少數民族占全市總人口的8.5%左右。秀麗的山水與濃鬱的民俗風情相結合,使原已嫵媚的山水更有了幾分生動,也使純厚的民俗風情增添了幾分清麗和脫塵。桂林具有悠久的曆史文化,其中有以甄皮岩為代表的豐富的史前曆史文化,以靈渠為代表的秦代水利文化,以靖江王墓、王府為代表的宏偉壯觀的明藩王文化,以摩崖石刻和山水詩詞為代表的異彩紛呈的山水文化。桂林市現有國家、自治區、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9處,曆代文人墨客讚美桂林山水的詩賦和佛教造像,遍布山壁岩洞,其中“桂海碑林”、“西山摩崖石刻”等最為著名。

  杭州

  杭州為浙江省省會,市區人口172萬,地處浙江省北部錢塘江畔,是著名的京杭大運河的南端。杭州下設6個城區、7個郊區縣。杭州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年平均溫度16.3℃,溫潤宜人。杭州是中國的七大古都之一,已有2200多年的悠久曆史,古稱錢塘、臨安,吳越、南宋先後建都於此,是著名的曆史文化名城、國際風景旅遊城。早在13世紀,便被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讚為“世界上最美麗華貴之城”。杭州尤以西湖秀麗迷人的自然風光聞名於世。美麗的西湖三麵環山,一麵瀕城,兩堤臥波,三島浮水,風景秀麗,四季異色,古跡珠連,名人薈萃,曆代詩人吟詠不絕。臨錢塘,擁西湖,武林群峰,蒼翠欲滴,亭台著意點綴山水之間,故有“人間天堂”之稱。杭州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十分豐富,文物、古跡眾多,古代庭、園、樓、閣、塔、寺、泉、壑、石窟、摩崖碑刻遍布。全市現有60多個對外開放景點和40多處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靈隱寺、六和塔、飛來峰、嶽廟、西泠印社、三潭印月、花港觀魚、龍井、虎跑等最為著名。近年來,杭州又新建國家旅遊度假區,新辟景點杭州宋城、中國茶葉及胡慶餘堂中藥博物館等。杭州還是我國主要的絲綢產地,種植茶葉也有1000多年的曆史,張小泉剪刀、西湖竹筷和綢傘、五星記扇子等為地方特色產品。

  江陵

  江陵又名荊州城,位於湖北省中部偏南,地處長江中遊,江漢平原西部,南臨長江,北依漢水,西控巴蜀,南通湘粵,古稱“七省通衢”。荊州城內的古建築很多,著名的有太暉觀、元妙觀、開元觀、擲甲山、點將台、落帽山、畫扇峰等。太暉觀是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湘獻王朱柏所建,主體建築金殿屹立於高大平台之上,飛樓湧殿,華拱畫梁,頂覆銅瓦,雄甲荊楚,向有“小金頂”、“賽武當”之稱。

  景德鎮

  景德鎮素稱瓷都,位於江西省東北部。轄區樂平市、浮梁縣、昌江區、珠山區,人口l40萬。此地東晉設鎮,古有新平、浮梁等名稱。北宋景德年間,宋真宗趙恒命燒製禦器,器質精良,世人讚譽,此時得名“景德鎮”,沿用至今。明代時與河南朱仙鎮、湖北漢口鎮、廣東佛山鎮並稱為中國四大名鎮。這裏製造陶瓷的曆史悠久,唐代製瓷業已比較成熟,宋代即成為全國的重要產瓷區;元代為全國製瓷技藝最高的窯場,元王朝在此設立了“浮梁瓷局”;明朝以來,一直是全國的瓷業中心,明清兩代製造皇宮用瓷的官窯均設於此。景德鎮瓷器造型優美,品種豐富,風格獨特,瓷質“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磐”。景德鎮瓷器藝術是中國文化寶庫中的瑰寶。如今的景德鎮市在對外開放和市場經濟大潮的推動下,既保持了中國瓷都的地位,又發展成為一個多門類新型的工業城市。

  開封

  開封市位於河南省東部,自然條件優越,交通十分便利。開封曆史悠久,是中國的七大古都之一,有“七朝都會”之稱,古稱大梁,又稱汴梁,簡稱汴。根據史籍和考古發掘,早在新石器時代開封就有先民活動,而建城的時間可追溯到夏、周。迄今為止,開封建城已有2700多年的曆史。從公元前364年魏國國都遷大梁(今開封)始,先後有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北宋、金等7個朝代在此建都,素有“七朝古都”之稱。開封曆史上曾有過輝煌的一頁,尤其是北宋時期曾盛極一時。當時城廓宏偉,交通發達,商賈雲集,商業隆盛,人口逾百萬,成為當時世界上少有的大都市之一。清朝的開封為河南省署,是中原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民國時期,開封仍是河南省會。開封的仿古建築群風格鮮明多樣,宋、元、明、清、民初各個時期特色齊備,除原有的龍亭、鐵塔、相國寺等古跡外,新建的宋都禦街古樸典雅,再現了北宋京城的風貌。開封還是著名書畫之鄉、戲曲之鄉,曆史上曾產生過“蘇、黃、米、蔡”四大書法派係,又是豫劇祥符調和河南墜子的發源地。開封是薈萃南北精華的“豫菜”的發源地,具有“名店、名吃、名產”的特色。開封“第一樓”老字號及其小籠包子名冠華夏。

  昆明

  昆明是雲南省省會,地處雲南省中部,地勢北高南低,城區坐落在滇池盆地北部。市中心區海拔1891米,年平均氣溫15.1℃,鮮花常年不謝,草木四季常青,故以“春城”稱譽海內外。昆明是中國十大重點旅遊城市之一,環境優美,旅遊資源豐富,最著名的自然景觀有滇池和石林等,城中還遺留著不少古代文化瑰寶,有大觀樓、金剛寺等著名古跡。昆明的名優特產種類繁多,主要有雲南白藥、雲南圍棋、斑銅工藝、香精香料等名優產品和過橋米線、油雞棕、汽鍋雞、玫瑰大頭菜、滇式糖果糕點等風味食品。近年來,昆明的旅遊業發展很快,已經成為整個雲南旅遊業的樞紐,特別是“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的舉辦提高了昆明乃至雲南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成為帶動昆明旅遊發展的新熱點,是麵向東南亞、南亞的國際性商貿旅遊城市。

  拉薩

  拉薩是西藏自治區首府,是一座具有1300年曆史的古城,位於雅魯藏布江支流拉薩河北岸,海拔3650多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其地勢由東向西傾斜,氣候屬高原溫帶半幹旱季風氣候區,年日照時數3000小時以上,故有“日光城”美稱。拉薩全市總人口近37.3萬,有藏、漢、回等31個民族,藏族人口占87%。“拉薩”在藏文中為“聖地”或“佛地”之意,長期以來就是西藏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的中心,金碧輝煌、雄偉壯麗的布達拉宮,是至高無上政教合一政權的象征。在公元7世紀,鬆讚幹布兼並鄰近部落、統一西藏後,就從雅隆遷都邏姿(即今拉薩),建立吐蕃王朝。拉薩市區海拔高,空氣稀薄,氣溫低,日溫差大,冬春幹燥,以其高原古城的湛藍天空、清澈河水、新鮮空氣和令人賞心悅目的環境給八方來客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拉薩的水質和大氣非常幹淨,是中國汙染最少、環境最好的城市。

  洛陽

  洛陽地處中原,居中國經濟戰略承東啟西的樞紐地帶,是進入中國中西部地區的門戶。其轄區1市8縣6區,總人口615萬。洛陽北臨黃河,南依洛水,城市的興起距今有4000多年的曆史,從公元前21世紀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的建立起,先後有13個朝代在此建都。因這裏曾墨客騷人雲集,故有“詩都”之稱,牡丹香氣四溢,又有“花都”的美譽。洛陽有非常豐富的人文景觀,其中龍門石窟是中國三大石窟之一,白馬寺是中國第一座官辦佛教寺院,洛陽古墓博物館是世界上最大的古墓群。此外還有二程墓、白園、關林等一大批曆史遺跡。洛陽的自然風光同樣引人入勝,“天津曉月”、“龍門山色”、“洛浦秋風”、“馬寺鍾聲”等洛陽八景風格不同,景色秀麗,使人流連忘返。如今的洛陽是一座資源豐富、文化發達、交通便利、科技實力雄厚的新興工業城市,成為我國著名的曆史文化名城和重點旅遊城市。

  南京

  南京簡稱“寧”,古稱“金陵”,也曾稱建業、建康、石頭城等,現為江蘇省省會,是長江下遊西部的中心城市。南京位於江蘇省西部,市區麵積860平方公裏,人口300多萬,轄區跨長江南北兩岸,包括玄武、白下、秦淮、建鄴、鼓樓、下關六城區,雨花台、棲霞、浦口、大廠四郊區,以及江寧、江浦、六合、溧水和高淳等市縣。南京從公元前472年越國大夫範蠡築城算起,至今已有近2500年曆史,先後有東吳、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等王朝在這裏建都,曾是“六代帝王國、三吳佳麗城”的金粉之地,史稱六朝。此外,南唐、明(洪武)、太平天國,以及中華民國政府也曾建都於此。因此,曆史上稱為“六朝勝地、十代都會”。南京曾曆經滄桑,飽經風霜。石頭城下、秦淮河邊、明故宮裏、天王府中、中山陵旁、雨花台前,彎彎秦淮河、繁華的夫子廟、巍巍的中山陵,都在講述著往昔的故事。南京不僅是江蘇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國華東地區最重要的交通和通訊樞紐之一,是長江三角洲地區僅次於上海的國際性大商埠。其城市綠化為全國之冠,是兼具古今文明的園林化城市。

  曲阜

  曲阜位於山東省西南部,北負泰岱,南引鳧嶧,東連沂蒙群山,西俯平野千疇,泗水北枕,沂河南帶,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曲阜是古代東夷族部落居住中心,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主要地區,亦是周代東方的禮樂之邦,春秋時期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創始人孔子誕生於尼山,成長於闕裏,設教於杏壇,出仕於魯都,歸葬於泗上,在曲阜留下了眾多活動遺跡,因而曲阜向稱“東方聖城”。曲阜素以曆史悠久、文化發達、文物豐富以及古建築雄偉稱譽世界,全市現有文物保護單位300多處,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2處。其中“三孔”(孔府、孔廟、孔林)最為著名,已於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泉州

  泉州位於東海之濱,與寶島台灣隔海相望,是著名僑鄉、台灣同胞主要祖籍地。泉州曆史悠久,素稱“海濱鄒魯”,有著豐厚的文化積澱。泉州海上交通發達,早在唐代,即為中國四大外貿港口之一,宋、元兩代進入全盛時期,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啟錨地,為“東方第一大港”,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通商貿易,呈現出“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景象。泉州山川絢麗,人文薈萃,文物古跡星羅棋布,現有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國家自然保護區各1處,文物保護單位50多處,其中國家級12處,省級37處。眾多名勝古跡使泉州贏得了“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的讚譽。泉州還被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世界各大宗教,如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印度教、摩尼教和猶太教等,曾隨著經濟、文化的交流而傳入泉州。如今,泉州是一個既保持曆史文化名城的本色,又具有現代化氣息的工貿旅遊港口城市。

  紹興

  紹興位於中國浙江省中北部地區,杭州灣以南,是一座具有水鄉風光的著名曆史文化名城。紹興曆史悠久,名人輩出。相傳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大禹為治水曾兩次躬臨紹興。春秋戰國時期,越王勾踐建都紹興,臥薪嚐膽,時稱“越池”。漢代置都稽州,隋朝改稱吳州,唐朝又改稱越州,南宋時改為紹興府,沿襲至今。紹興是出名人的地方,巾幗英雄秋瑾、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一代偉人周恩來、文學巨匠魯迅等,都是紹興人的驕傲。多年來紹興以它那綺麗的水鄉風光聞名於世。紹興共有229座古橋,這些別致有趣的纖橋、拱橋、平橋、廓橋形成了一整套蘊含著豐富文化的人文景觀,為紹興贏得了“橋鄉”的美稱。紹興的民居風格古樸,色彩鮮明,青磚、灰瓦、粉牆、烏黑廊柱,有典型的宋朝遺風。在燦爛的陽光下,整座建築顯得輕巧、淡雅而別致。在紹興可以泛舟東湖,穿行在懸崖陡壁之下,感受“坐井觀天”的奇趣;也可以登臨吼山,尋訪奇異靈秀的岩石;城郊的禹陵、香爐峰、秦望山、蘭亭為水鄉平添風韻,吸引著人們去尋幽探勝;城區內有眾多的名人故居和遺跡,如周恩來祖居、魯迅紀念館、秋瑾紀念室、蔡元培故居、青藤書屋、沈園等。紹興的確是“山青水秀之鄉,曆史文物之邦,名人薈萃之地”。

  蘇州

  蘇州位於長江下遊,太湖之濱,麵積8488平方公裏。下轄張家港、常熟、太倉、昆山、吳縣、吳江六縣市,人口575萬。蘇州年平均氣溫15℃~17℃,平均降水量近1076.2毫米。蘇州是座綿延了2500餘年、深蘊吳文化的水鄉古城,春秋時期的吳王闔閭建都於此,築闔閭城,其規模位置迄今基本未變,為世界罕見。蘇州的水光山色,爭奇鬥妍。“山溫水軟似名姝”,“三山六水一分田”,自然環境賞心悅目。蘇州的街巷臨河,小橋流水,粉牆黛瓦,簡靜雅潔。“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城市風貌柔情似水。蘇州的園林“春夏秋冬皆有景,陰晴雨雪都成趣”,洋溢著詩情畫意,深具淡雅之風範。其中拙政園、留園被列入中國四大名園,對中國乃至世界園林建築影響都很大。蘇州的特產豐富,飲膳精良,構成了工巧細雅的蘇式、蘇派。蘇州的傳統戲曲在文藝百花園中盛開三支奇葩:昆曲、蘇劇、評彈,其表演細膩,旋律瀟灑,馳名中外。蘇州的民風淳樸,溫文敦厚,友善好客,吳儂軟語,彬彬風雅。蘇州自古以來就是東南沿海的工商大都會,唐代詩人白居易曾詩吟蘇州:“人稠過揚府,坊鬧半長安。”意謂蘇州的繁華要超過揚州,趕上長安。600年前的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也曾盛讚蘇州是“名貴之大城”。如今的蘇州是經濟發達、國際交往繁榮密切的開放城市,已被國家列入長江三角洲沿海經濟開放區,現代工業已成體係,對外貿易,外經合作,迅猛崛起,並先後與意大利、加拿大、美國、日本等國的一些地方締結了友好城市。

  西安

  古名長安,是陝西省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位於黃河流域關中平原的中部,南依秦嶺,北臨渭河,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也是整個亞洲最重要的人類起源地和史前文化中心之一。西安是世界著名古都,曆史上先後有西周、秦、西漢、新莽、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個王朝在西安建都。許多重要曆史事件都發生在這裏。漢末赤眉、唐末黃巢和明末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曾在西安建立過短暫政權;現代史上發生過著名的“西安事變”。這給古城西安留下了大量文化遺產,其境內共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14處,其中屬國家級和省級的有84處;出土文物12萬餘件,其中不少是稀世國寶。其中,有碑林,大、小雁塔,鍾樓,半坡遺址,明城牆等。還有漢城、唐城、阿房宮、未央宮、長樂宮、大明宮等古遺址及華清池、秦始皇兵馬俑坑等。革命紀念地有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舊址。西安曆史上還曾是最大的商貿中心,又是絲綢之路的起點。

  延安

  延安位於陝西省北部黃土高原中部,東臨黃河。延安有非常豐富的旅遊資源,在曆史古跡方麵有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保護單位——軒轅黃帝陵,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子長鍾山石窟等;在自然景觀方麵有黃河壺口瀑布、全國最大的野生牡丹群和花木蘭故裏萬花山等。延安還是革命聖地,在中國現代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特殊位置,現存革命舊居140多處,其中有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和八路軍總部所在地——王家坪;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舊址鳳凰山;以及寶塔山、棗園、楊家嶺等地。

  揚州

  千古名邑揚州地處長江中下遊平原東端,江蘇省中部,東近黃海,與南通、鹽城市交界;西通南京,與六合、天長縣接壤;南臨長江,與鎮江、無錫市隔江相望;北接淮水,與淮陰市毗鄰;中有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揚州曆來是水陸交通樞紐,南北漕運的咽喉,蘇北的重要門戶,是一座具有2480多年曆史的古城。揚州市西郊,六朝以來即為風景勝地,原名炮山河,一名保障河,清乾隆時,圍繞著長春嶺之北,又名長春湖。清代詩人汪沆有詩雲:“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瘦西湖之名遂著。在離瘦西湖不遠有蜀崗山,山上寺院遍布,有“江南第一靈山”之稱。揚州的其他著名景點有“城市山林”美譽的何園,四季假山著稱的個園。明代的文昌閣“輝耀街衢”。揚州還有舉世聞名的大運河,橫跨於瘦西湖上的大虹橋,隋煬帝、康熙、乾隆等皇帝留下的行宮遺址等,揚州的美景數不勝數,實是江南的瑰寶。

  遵義

  遵義市位於貴州省北部,屬雲貴高原向四川盆地湖南丘陵地帶過渡的東斜坡北段,西北部與四川接壤,處於省會貴陽市和重慶市之間,是貴州省經濟和文化相對較為發達的地區之一。遵義天生就有秀絕天下的山水景色,1935年1月,著名的遵義會議在這裏舉行。遵義擁有優美動人的自然風光、人文景觀和獨特的文化藝術特色。有1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4個省級風景名勝區,近千處文物點,其中,有遵義會議會址,有被稱為“生物活化石”的國家級桫欏自然保護區,有被譽為“神州又一奇觀”的赤水十丈洞瀑布,等等。遵義還是聞名遐邇的國酒之鄉,遠在漢代,這裏便釀出令漢武帝譽為“甘美之極”的佳釀。今天,以國酒茅台酒、董酒為代表,包括習酒、湄窖、珍酒以及習水大曲、鴨溪窖酒、長壽長樂補酒在內的一大批名優酒飲譽海內外,使遵義贏得了“中國酒文化名城”的美稱。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章澤
4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5從日記到作文
6西安古鎮
7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8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9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

  • 建國以來劉誌丹研究文集

    作者:中共陝西省委黨史研究室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收錄對劉誌丹同誌的研究文章,包括《論劉誌丹對中國革命的重大貢獻》、《劉誌丹在創建西北革命根據地的地位和作用》、《劉誌丹對西北革命根據地黨的建設的貢獻》、《共產黨人的楷模》、《劉誌丹在黃埔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