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四節 秦始皇兵馬俑

  公元前221年,嬴政攻滅了他的最後一個對手齊國,成為中國的最高統治者。他13歲登基,23歲親理國政,39歲征服六國,從而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幾百年諸侯分裂割據的局麵,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逝世下葬在陝西臨潼縣城東10裏的驪山,他的陵墓北臨渭水,氣勢雄偉,規模宏大。

20世紀70年代,當地農民在打井施工中挖到一件陶俑,他們意識到這個可能是文物,於是立即停工,向有關部門作了報告,經考古專家、科技人員的鑒定,確定為秦朝之物。隨後,在附近又先後發現了3個大坑,這些驚人的收獲,終於揭開了人類曆史文化寶藏的一大秘密。原來這裏有一座規模巨大、舉世罕見的兵馬俑坑,這8000多兵馬俑,在地下足足沉睡了二千多年。有關部門在這裏蓋了座大廳,以利於挖掘和修複工作,後來,又把這座建築物定名為: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博物館是一座高22米,長230米,拱頂跨度72米,總麵積達16000平方米的現代化展覽大廳。博物館展廳以一號兵馬俑坑為主體,向觀眾展出兵馬俑坑發掘現場和坑內的出土文物,以及秦陵出土的部分重要文物。

也許你要問,什麽叫俑呢?古時候,奴隸主死了,往往要把活的奴隸和死人一起埋葬,以為這樣一來,奴隸主在陰曹地府也能叫奴隸替他勞動。後來,活人陪葬的習俗漸漸地被廢止了,開始改用木製或泥製、陶製的人形偶像,這就是俑。以後俑也包括葬品中的其他動物偶像,如牛俑、雞俑、馬俑、狗俑等等。

一號兵馬俑坑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麵積約為14260平方米,是最大的一個俑坑。坑的東部為南北長60米,東西寬3.45米的長廊,裏麵橫著站立有3排陶俑,每排68個,組成一個橫隊。橫隊後麵築有隔牆,將坑分為東西向的11個過洞,38路武士俑排成縱隊,一律向東。每4路武士之間有戰車4輛。第一號坑的南、北兩個較為狹窄的過洞中各站2排兵俑,中間較寬,則各站4排兵俑,均縱隊排列,威武整齊,背西麵東,直指來自東方的敵人。這是秦軍“常陣”形式的一種“外向型”軍陣。這些兵俑也叫武士俑,他們披鎧甲或戰袍,身高都在1.75米以上,麵呈古銅色。而且個個凝目聆聽、鎮靜機智、儀態英武,有一種一往無前、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這一排排齊整威武的武士俑,宛如一支由幾千名真人組成的“秦之三軍”,氣勢磅礴。形象地再現了秦始皇威震四海“滅六國,天下一”的雄壯軍容,令人肅然起敬。這裏的兵俑有步兵、騎兵、車兵三大類。根據實戰需要,不同兵種的武士裝備各異。擔任前鋒衝鋒的和跟在車後麵的步兵都是輕裝,不穿鎧甲,短袍束帶,還打著綁腿,便於奔跑。駕馭戰車的武士手上都有護手甲。從身份上分,有兵士與軍吏兩大類,軍吏又有低級、中級、高級之別。一般士兵是不戴冠的,而軍吏是戴冠的,普通軍吏的冠與將軍的冠又不相同,甚至鎧甲也有區別。陶俑中間的木質戰車,每乘前都有4匹體形健壯,驍勇善戰的駿馬,均雕鏤精致,金碧輝煌,使人聯想起中原逐鹿的激烈戰鬥場麵。車後並排站立3個鎧甲俑,分別是車上的甲首、參乘和馭者。這些陶俑都攜弓挎箭,執長兵器,威風凜凜。

坑中出土的戈、矛、劍、吳鉤、弓、戟等武器都是經過鉻處理的青銅製品,至今鋒利如新,顯示出二千多年前的秦朝的冶煉技術已達到了很高水平。特別引人注目的是陶人陶馬在神情上的區別和臉型的不同。軍吏一般表情嚴肅,歲數也大一些,有的額頭還有皺紋。武士的表情是相當個性化的,不僅讓人看出他們不同的性格,甚至有的還可大體猜想出他們是哪個地區的人。還有那陶馬,身長2米,肩高1.29米,俑首高1.54米,這是以真馬為原形塑造的,他們都栩栩如生。據畜牧專家鑒定,這些陶馬的形象,很像是洮河馬種。直到今天,它還是我國著名馬種之一。

秦始皇兵馬俑的發現,揭開了中國雕塑史上的重要一頁。也反映了秦朝軍事編製和裝備情況,對我國軍事研究也有助益。秦朝的雕塑上承殷周,下啟漢唐,表現了其著重細節刻畫的特征。這幾個兵俑如仔細觀察,可見其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千姿百態,栩栩如生。它從神態、表情、容貌、動作、姿勢、服飾等方麵,細致入微地刻畫了不同年齡、經曆、兵種、職位的人物所特有的神情舉止,精神風貌和內心感受。而戰馬則形體高大、勁健有力,均張口銜鑣,剪鬃縛尾,雙耳前傾,顯示了它們的機警敏捷、強壯善馳。這些逼真而給人以巨大藝術感染的秦俑雕塑,是古代藝術大師技術和心血的結晶。那麽,這些由兵馬俑組成的這支象征性軍隊,是屬於什麽樣性質的部隊呢?據考古學家鑒定:一號俑坑是右軍,以戰車和步兵相間,以步兵為主,明顯地分出前鋒、後衛、主體、側翼;二號俑坑是左軍,有弩兵、車兵、騎兵、步兵,是一個多兵種的聯合編合組,明顯地分出4個單元,正如古代兵書中的大陣套小陣的模樣;三號坑是指揮部,雖然很小,隻有戰車1輛,但旁邊是護衛的80名武士,武士手持的不同弓弩、矛、戈、戟這些實戰的武器,顯得更加的威武氣派。這3個坑,組成了一個完整的軍陣編列體係。這些由一隊隊身穿鎧甲、戰袍的武士和威武的馬隊、車隊組成的森嚴的軍隊,似乎是再現了秦始皇當年的戰功和軍威。

據考古學家們分析:秦代的鹹陽宮和鹹陽城是駐有幾萬軍隊的。他們可以分為3種:宮城內的叫侍衛軍;宮城外的叫屯衛軍;京城外的叫宿衛軍。3種軍隊的人員組成和使命是不一樣的。對照之下,兵俑象征著宿衛軍,它的人員是各郡國征調來的,任務是保衛京師,也可以調出征戰。但是,這些宿衛軍是不能隨便進出皇宮的。它生動地體現了秦國兵強馬壯、橫掃六合、北劫匈奴、南平百越,統一海內的壯麗圖案。再有,陶俑的製作工藝也有其獨到之處,秦代的製陶工匠和雕塑工匠采用以模為主,塑模結合,分件製作,逐步套合,並采用八窯燒製和出窯彩繪的方法,燒製出這些大形陶俑和俑馬。陶俑的頭部主要采用了合模法塑製,俑腿和俑身是采用模製或泥條盤成,臂和手則用模製或手製。

秦始皇確實是個雄才大略的封建統治者,統一中國後他希望建造這座地下王國,來使自己及子孫萬世不朽。可是,真正不朽的不是秦始皇,而是他的子民們留下的燦爛輝煌的工藝精品。

有人說,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過埃及;不看秦俑坑,不算到過中國。葉劍英元帥說:“這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秦始皇兵馬俑是我們整個民族的驕傲。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