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四章 新股民買入操作要點

  古人雲:“巧者勞而智者憂,無能者無所求。”其中的“無能”是自忘其能,無所掛礙的意思,本是好事但也可能綁縛人,讓人為其所累。這番話是對修行者而言,對於投資者也同樣具有借鑒意義,無論做任何事,心態往往會影響人的判斷與抉擇。

  其實,作為一個新股民本身就不需要存在任何的壓力,既無利潤計劃,也無還款壓力。不能因為股市而影響生活,也不要把股市當作負擔;不要對股市寄予過高的期望,也不能對行情總是缺乏耐心。

  在股市中,作為普通投資者,不可能改變環境,唯一的出路就是改變自己。

  忘記虛幻的目標

  中小散戶究竟是多花錢買入有較強競爭優勢的公司的股票,還是少花錢去發掘有潛力的成長股,或是一朝鹹魚翻身的垃圾股?買入有競爭優勢的公司股票的重要性有多大?

  許多股民買入股票時抱有這樣的心態,認為憑自己的眼光能發現下一個可口可樂、下一個微軟、下一個IBM,從投資成長股而獲得巨額收益。其實,正確的做法是關注股價已低於估值的可靠的公司,購買有投資價值的績優股,而不是盲目購買垃圾股。就像擇偶一樣,婚前一定要擦亮眼睛,找出適合自己的,而不是盲目地嫁人,妄圖婚後把對方改造成適合你的,因為這種行為成功的幾率微乎其微。同理,如果眼光還是停留在垃圾股上,換句話說,投資建立在虛幻的目標上,必然會導致充滿風險的投資。例如:股價如果下跌50%,要想贏利,隻有股價翻倍才行。

  一家公司剛剛起步時,想要預言它是否會快速成長是相當困難的。因為它很可能和真實世界中一家多變的公司一樣以失敗告終,炒股人也會因此而蒙受損失。

  小的成長股是經過長期持有之後收益最差的那類股票。達特茅斯大學肯尼思·弗倫奇教授經過研究發現,從1927年起,持有小公司股票的年平均收益率是9.3%,同期大公司股票價值的標準普爾500指數的平均年收益率是10.7%,這兩個收益率之間是1.4%的差值。如果用1000美元投資,按年收益率9.3%計算,持有30年其收益是1.4萬美元;按年收益率是10.7%,持有30年其收益將達到2.1萬美元。

  此外,很多小公司除了揮霍資金之外,沒有任何經營業績,最終會走向破產。例如,1997年到2002年,納斯達克每年有8%的公司被終止上市,大約2200家公司的股東因此遭受了巨大的損失。

  投資與打網球有相似之處,需要盡力避免最一般的錯誤,否則不可能獲得投資回報。

  許多剛入股市的投資者自認為可以看得懂股市變換規律,想到市場上去挖掘出別人沒發現的,唯有自己獨具慧眼發現的好公司好股票,結果卻總是失敗。雖然很多證券專業人士在各種場合一再提醒投資者:“不要買入垃圾股,不要買題材股、概念股,要選擇有投資價值的績優股。”但是大多數散戶股民卻仍在犯此類錯誤,買入垃圾股的大多是新進股市,什麽都不懂就開始操作的投資者。他們有的是因為盲目跟風,有的是因為垃圾股便宜,有的則是想刀口舔血冒險投機。事實上,這樣獲得炒股成功的人士是很少的,因為在這個世界上垃圾變黃金的概率極小,何況即使能變黃金也不是因為資產注入了就立刻可以變成的。企業經營是很複雜的,很難說重組後業績就會一飛衝天。市場上不缺少聰明人,也幾乎不存在需要所有人都能去發掘的金子,既然如此,我們就該選擇絕大多數人認同的公司。有的股民不買績優股的理由或許是“價格高了點”——好東西當然不便宜,比如茅台;或許是“公司是好公司,可是股性不活躍”,股價不活躍有什麽關係,重要的是好公司,比如曾經的萬科、招行,價格總有一天會反映公司的盈利的。最重要的是你要選擇股票價格低於公司價值的股票。

  垃圾股的宿命終將是一蹶不振,而不會一蹴而就,廣大中小散戶股民的觀念改變隻會在不斷地受挫中逐步產生。看清越早,遭受的損失就會越小,再次重複提醒一下,希望廣大中小散戶股民能少受垃圾股的煩惱。

  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垃圾股常有,而能夠獲得較大收益的增產垃圾不常有。新股民需要記住的是:垃圾股不一定會成為成長股,小的成長股也許到頭來並沒有你所期望的收益。如果你沒有一雙霧裏看花的眼睛,還是留在遠處,不要靠近,否則最終定會讓你大大的失望。

  不要手持多種股票

  對於股市的投資者而言,是手持多種股票好還是選擇幾個股票進行攻防,是每一個股民買入時都會考慮到的問題,實際上,對於股票數量的選擇,取決於股民自身的能力,以及願意承擔多大的風險,有些誤導股民的觀點武斷地認為,如果想獲取高收益,持股應當以10種以上最佳,而手中閑散資金較大的,可以選持20種股票。理由是這樣做的話,即便是選股失誤,也不至於全軍覆沒。

  按照這種分析方法,從表麵上看,假設某股民購買20種股票,那麽進行資金的風險分配的話,每隻股票占了5%的風險。聽起來,是不是很保險?是不是風險比較低的投資組合?

  但是,我們將這種理論的風險分配放入股市實際操作中來看看是否可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是鐵一般的定律,如果隻能紙上談兵,那麽肯定是不能實施的。

  假設一個人有6萬元的話,每一萬元錢買其中的一隻股票,6萬元買6種股票,為了清晰地展現,假設在理想的和不受市場因素幹擾的情況下。

  這樣看來,是不是還是覺得這種方法比較保險?這個虧了那個賺了,不可能全部都跌吧,說不定還能全部大漲一番然後大賺一筆,但是,有沒有發現一個嚴重的問題,後來的盈利,根本無法避免之前的虧損,也就是說,後麵的盈利都補貼了之前的虧損去了!

  股市的操作中,不可能出現這樣剛剛好的互補類型的操作方式,往往是多數盈利少數虧損,或者多數虧損少數盈利,如果是前者的話,投資者自然感到竊喜,除了補貼了虧損,說不定還能小賺點呢!可是假如是後者呢?股民在麵對這種情況的時候,又應當如何做呢?有以下幾點建議:

  (1)了解市場的風險,這句話一直為廣大股民而熟知,然而,麵對著股市上下翻動的數字之後,相當一部分股民,往往無法保持平和的心態,容易被市場所迷惑。

  (2)手持多種股票必須量力而行,一般來說,手中掌握3種股票是最有利的,當然,沒有絕對,隻有相對。但是股民必須根據自己的情況、能力以及資金進行合理安排,千萬不可盲目投資。

  (3)手持多種股票時,每一種股票的背景也就不盡相同,股民必須保持清晰而理性的頭腦,對股票進行合理的規劃,不能將股票進行統一安排,必須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2007年年底以後的股市,一直到如今,大小非解禁,印花稅降低,股市仿若晴雨表,今天紅了明天綠了,股票的價格起起伏伏,如同中國南方的六月天,說變就變,投資者介入股市,就必然要麵對市場的風險打擊。

  手裏抓一個糖果,相信我們都能牢牢地握住,那麽抓兩個三個呢?也可以吧?但是抓一把呢?這個時候,肯定會有人猶豫,一把糖果是多大?沒有概念的,手大的人和手小的人,是不是也要考慮?如果把這個問題思考得更細致點?糖果的大小形狀是不是也要考慮?

  股市也是這樣,千變萬化的股市,終其一生也是無法研究透徹的,因為任何人都無法預測明天的信息,而明天的信息往往又是對股民的今天有著極大的前沿性的預測,一個股票的價格起伏如同抓糖果一樣,兩個也可以,三個也可以,多了呢?物極必反,要逐一了解的話,不僅不容易實現,而且也會覺得不勝其煩,煩躁的心情會影響判斷力的發揮。對於買入時所持股票的數量,一定要量力而行,過多的股票握在手中,會讓股民顧頭顧不得尾!

  切忌太浮躁、太自以為是

  買入後的浮躁一般分為兩種表現,一種是過於膽小的浮躁,不僅輸不起,而且還贏不起,有了一點賬麵利潤就心慌起來,非要賣掉才心安。另一種是過於膽大的浮躁,不分時機,凡股皆搶,不論價位,生怕錯過每一次賺錢的機會。而有意思的是,這兩種截然相反的浮躁,有時竟會出現在同一位投資人身上。

  有這樣一位股友,當初投資上海股票,460元價位買入一支國字係的股票,到500元出頭就慌忙出手。後來又踏入深圳股市,16元買進某股,24元不到又賣掉了。有人弄不明白:你一天到晚奔來奔去忙個啥?他袒露心跡道:“股票這東西害死人!套牢、虧本會害怕,賺了鈔票也會害怕,而且還會害怕得更厲害點。每天等行情就像等宣判一樣,今天不知明天事。想來想去,賺一點已是蠻好了。”應該說,在這一階段,這位投資人還是十分膽小怕變的。但後來不知怎的,他卻變得大膽起來,股市全麵放價那天即衝進去,以280元價位一口吃進某隻能源股,加上他原有的30股,共計200股。第二天,收盤價升到287元,有朋友告訴穩妥點的話,周一可拋了。他竟反問道:“這麽急幹啥?我想竄到400元是沒問題的。做股票膽子不能太小,我過去就是吃膽小的虧,否則早就像別人一樣,幾十萬元賺到了。這次一定要好好撈他一把。”

  沒想到當初因膽小壞事,這次卻因膽大壞事。周二股市全麵回落,本來一次賺錢的動作,卻因貪心而變成了賠錢。雖說這種賠錢隻是暫時的,但把贏麵變成了輸賬,總是一件不怎麽愉快的事。那麽,究竟是什麽原因促使他由膽小變得膽大的呢?

  首先是自我感覺上的變化。剛做股票時,由於他自覺是位新手,對市場感到十分陌生,類似於走進一家從未走進的黑屋,吃不準裏麵到底有些什麽東西,會有何種變故,又常聽人說股市風險莫測,因此有點害怕,能夠安全回來已是上上大吉了,更何況還撈了一票。但幾次探路之後,感到股市不過如此,自覺有了了解,這種因陌生而產生的恐懼感也就逐漸消失了。這是從膽小到膽大的基本原因。

  其次是比較基準的變化。剛做股票時,投資者總習慣於以自己的過去作為比較基準,因此對錢的大小認識起點較低。平時隻有千來元的月收入,而股市中短短幾天就可獲得高的收益,無疑已是暴發了,喜出望外的心情和要保住這筆難得的意外之財的心情都會使投資者躁動不安,產生盡快收手的念頭。即使作橫向比較,大多也局限於同自己經常相處的,生活境地差不多的人。而隨著贏麵的擴大,原先喜出望外的興頭就會減弱乃至消失,眼界會越來越高。同時,經常與股市中人接觸,滿耳聽到的都是賺了多少多少萬元,眼裏看到的是人家出手就是十萬元、幾十萬元、對錢的大小概念就發生了變化,以千計算已屬小兒科,賺到萬字頭上也隻是小魚一條,小蝦幾隻。這時,如投資人不善自持,不能合理選擇參照係,欲望便會無限膨脹,過去的謹小慎微就會變作極度的懊惱,一種不願再錯失機會,盡快迎頭趕上的念頭便會像烈火一樣炙烤自己的內心,使自己變得浮躁,變得貪心。縱觀股市,大凡從膽小到膽大的投資者,幾乎都是沿著這個心理軌跡演變過來的,這幾乎已成新興股市中投資者從不成熟到成熟過程中一個不可逾越的階段了。

  但股市投資是不能浮躁的,膽小的浮躁會失利,膽大的浮躁會虧本,相比之下,後者的危害性更大。要克服這種浮躁現象,首先就得克服股市短視症。兩個極端,曲雖異,工本同,都與短視有關,過於膽小是因為隻想到眼前潮起潮落,看不到股市猶如川流不息的江河,後浪推著前浪走。過於膽大急躁是因為隻想到過去或眼前機會得失,想不到在潮起潮落的股市中,還有更多的機會在等待著每一個投資人,考驗著每一個投資人。眼前的大贏家可能會成為後來的大輸家,而現在的小魚小蝦,隻要遊得得法,可借助長期複合增長,波動前進,成為最後的大贏家。除此之外,要克服浮躁,還得掌握合理的比較基準。人比人,氣煞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整天同賺得多的人比,恐怕賺得再多也不會有多少滿足,多少快意。

  如果市場形勢大好而且自我感覺良好時,你就離失敗不遠了。正如打棒球一樣,一連串的擊中後,就會緊跟著擊不中。連續成功的贏利會衝昏一個人的頭腦,降低一個人的警惕性,因為這時候,自滿已經悄悄地潛入你的身體了。每個投資者,特別是短線投資者,在一段持續的盈利後,一定要采取一些謹慎的步驟。之所以許多新手不理解這些,是因為他們沒有意識到當長時間獲利之後,市場環境將會發生變化。設想一下,一個交易者連續5天獲利,這時市場已經強勢上漲了5天,很明顯這個市場短線已經竭盡全力,需要一個2~3天的休息期,這個時候的市場已經不是開始交易時的市場,它有了不同的特點,股票也已經開始悄悄地發生變化了。而驕傲自滿,自以為是的股民卻沒有意識到環境已經發生了變化,還正準備提高籌碼,冒著損失所有辛苦得來的收益大賭一把,卻不知再向前走一步,就是深淵了。

  短線投資者要克服這種連續獲利後,自以為是的心理,可以嚐試以下步驟。

  一、減少交易股票數目的一半

  如果你每次交易2000股的話,就減到1000股。事實上,很多人做得恰恰相反,因為已經經過了一連串的獲利,往往會更加自信地提高交易的數目,增加賭博的籌碼。但是如果你這樣做隻會使以往獲得的一係列勝利以失敗告終。往往賭桌上的人就是為小籌碼獲利,大籌碼損失而懊悔。

  二、減少交易的頻率

  如果一天交易6次,就改為一天交易3次,這種方式適合當你已經預感到運氣即將改變,不會再順風順水的時候。如果你經過思考後判斷還有進一步獲利的可能,那麽最好采取第一種方法,因為人的確有時候,是要走運就一直會走運,我們不是要阻止或減緩你進一步獲利的權利。

  提示:措施一使用的最好時機是你在連續4到5次獲利的交易後;措施二最好在連續獲利後又連續遭到2次損失後使用。

  不過,有些散戶不能正確地擺正自己的位置,往往對利潤的追求過於貪婪,以致炒股的過程充滿了壓力。而一旦招來損失時,心中便充滿了痛苦。要擺脫痛苦,就必須學會輕鬆地炒股票。炒股就是炒心態。保持良好的心態,對股票的漲跌不急不躁,炒股票其實就是在考驗人的思維,你的思維正確,就能在股市中賺錢。

  §§第四篇 如何運用資金與投資組合

  
更多

編輯推薦

1一分鍾心理控製術
2贏利型股民、基民必備全書
3人人都愛心理學:最妙...
4看圖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賺錢圖形
6基金投資最常遇到的1...
7買基金、炒股票就這幾招
8明明白白買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實戰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豔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內容:初三開學的第一天,同學們就想不管不顧地大哭上一場,其中不乏幾個脆弱的女生已經泣涕漣漣,打濕了一張又一張麵巾紙。“陳大班,你說話呀!沒人讓你做啞巴。”牛天梓瞪著牛眼,生氣地衝班長陳遠嚷著...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義明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書中自有黃金屋,教你如何成為股票市場叱吒風雲的成功者,如何成為一個輸少贏多的投資人,如何成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重點介紹基金的基礎知識及品種,常用的技術分析方法及投資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資案例等。

  • 凱達之魂:記一個民營企業家的人生和事業

    作者:馮萌獻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記述了張文遠從一個隻有中學文化程度的中學生,從一個生產隊的記工員開始,成長為民營企業家的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