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39章 附錄二 曆史上祭祀的禮儀、禮器(4)

  (3)陳設。前朝獻三日,有司設行事、執事官次於廟門外,隨地之宜。朝獻日醜前五刻,執事者陳幣篚各於神位之左(幣以蒼),青詞於神位之右(配位即陳祝版),置於坫次,設祭器,皆藉以席,常饌者實之。正配位各左十有二籩,為三行,以右為上(第一行形鹽在前,梨、糗餌、粉□次之,第二行榛實在前,幹桃、幹□、幹棗次之,第三行菱在前,芡栗、幹桃次之);右十有二豆,為三行,以左為上(第一行芹菹在前,筍菹、菁菹、葵菹次之,第二行□在前,麵筋、□脯、薺脯次之,第三行配食在前,瓜韭醬粉食次之);俎二,一在籩前,一在豆前(實以乳餅);簠二、簋二,在籩豆外二俎間,簠在左,簋在右(簠實以稻粱,粱在稻前,簋實以黍稷,稷在黍前);設太尊五、山尊五,為二重,在堂上東南隅,北向上(配位即於位酒尊之東),太尊在前,皆有坫,加勺冪,為酌尊(太尊一,實明水為上尊,餘實□齊。初獻酌之。山尊一、實明水為上尊,餘實醴齊。亞、終獻酌之);又設太尊二、山尊二,在神位前(太尊一、實盎齊,山尊一、實醴齊,各以一尊實明水),著尊二、犧尊二、象尊二、壺尊六,在殿下(著尊一、實盎齊,犧尊一、實醍齊,象尊一、實沉齊,各以一尊實明水,壺尊三、實玄酒,三實三酒,明水、玄酒皆在上),俱北向西上,加冪,五齊三酒皆設而不酌。有司設燭於神位前,洗二於東階下,直東□北向(盥洗在東,爵洗在西),罍洗在東,加勺,篚在洗西南肆,實以巾(若爵洗之篚,則又實以爵加坫),執罍、篚者位於其後。設輯位於廟南門外,初獻在西,東向,亞、終獻及祝在東,西向,北上(祝位稍卻)。積燎柴於廟之東南,設望燎位於燎柴之北。三獻官在北,南向,東上。祝位在西,東向。又設三獻官席位於殿下東階東南,西向,北上;設祝席位於庭中,北向;又設祝位於典上前楹東,西向。

  (4)省饌。前朝獻一日,朝獻官以下常服閱饌物,詣廚視滌器。滌溉訖,還齋所。晡後,所司掃除殿之上下。

  (5)行事。朝獻日醜前五刻(行事春用醜時七刻,秋用醜時一刻),行事、執事官入就次,饌者率其屬設饌具畢,讚禮者引初獻(凡行事、執事官皆讚禮者引),升自東階(凡行事、執事官升降,皆自東階),點視陳設,退就次,各服祭服。次引獻官以下詣南門外揖位立定,讚禮者讚揖。次引太祝入就殿下席位,北向立。次引三獻官入就殿下席位,西向立。讚禮者詣初獻之右,讚請行事。讚再拜,在位者皆再拜。次引太祝升殿就位立定。次引初獻詣盥洗位,北向立,□笏盥手帨手,執笏升殿,詣聖祖座前,北向立,□笏跪。次引太祝笏西向跪,執事者以幣授太祝,太祝奉幣授初獻,訖,執笏興,先詣配位前立。初獻授幣,奠訖,執笏□伏,興,少退,再拜。詣配位奠幣,並如上儀。訖,俱退複位。少頃,引初獻再詣盥洗位,北向立,□笏盥手帨手,訖,執笏次詣爵洗位,北向立,□笏洗爵洗位,北向立,□笏洗爵拭爵,訖,以爵授執事者,執笏升詣正位酌尊所,執事者以爵授初獻,初獻□笏執爵,執尊者舉冪,執事者酌太尊之泛齊,初獻以爵授執事者,執笏詣聖祖座前,北向立,□笏,執事以爵授初獻,初獻執爵三進酒,執笏□伏,興,少退,北向立。次引太祝詣聖祖座前,東向,□笏跪讀青詞,讀訖,執笏興,先詣配位前立,初獻再拜,次詣配位酌獻,並如上儀(惟三祭酒)。俱複位。次引亞獻詣盥洗位,北向立,□笏盥手帨手,執笏詣爵洗位,北向立,□笏洗爵拭爵,以爵授執事,執笏升詣正位酌尊所,西向立,執事者以爵授亞獻,亞獻□笏執爵,執事尊舉冪,執事者酌山尊之醴齊,亞獻以爵授執事者,執笏詣聖祖座前,北向立,□笏跪,執事者以爵授亞獻,亞獻執爵三進酒,執笏□伏,興,少退,再拜。次詣配位,並如上儀(惟三祭酒)。降複位。次引終獻詣洗及升殿行禮,並如亞獻之儀。降複位。讚禮者日:賜福酒,再拜。在位者皆再拜。次引初獻以下就望燎位,執事者詣聖祖座前,取幣及青詞祝版,置於燎柴,讚禮者曰:可燎。火燎半柴,次引初獻以下詣南門外揖位立,讚禮者讚禮畢,揖訖退,有司監徹禮饌,闔戶以降乃退。

  金代除在三皇廟祭黃帝外,還祭伏羲於陳州,祭神農於亳州,祭軒轅於坊州,皆為三年一祭。

  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初命郡縣通祀三皇,以祭孔子的釋奠禮祭祀。太皞伏羲氏以勾芒氏之神配,炎帝神農氏以祝融之神配,軒轅黃帝氏以風後氏、力牧氏之神配。黃帝臣俞跗以下十人姓名載於醫書者,從祀兩廡,有司以春秋二季行禮,而以醫師主之(見《元史·祭祀誌》)。除各地三皇廟外,也並不廢各地帝王陵寢三年一次的祭祀。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派遣官員考察曆代帝王陵廟,命令官吏將陵廟圖形繪明進奉。洪武四年,遂罷郡縣三皇廟,遣使祭曆代帝王陵寢。當時再一次確定軒轅氏,陝西延安府祭。洪武六年(1373)在南京建立曆代帝王廟後,仍不廢陵廟致祭。洪武九年(1376)遣官行視曆代帝王陵寢,凡三十六陵,令百步內禁樵采,設陵戶二人看守,有司督近陵之民,以時封培,每三年一降香致祭。世宗嘉靖十三年(1534)規定,如果輪到每三年一次的陵廟致祭,則停本年曆代帝王廟的秋祭。這一規定後來成為製度。明代還改變了由地方官員代祭的做法,而由朝廷派員致祭。

  清代規定:凡各處曆代帝王陵寢,恭遇登極、親政、親加徽號、冊立東宮、一應慶賀大典、頒布恩詔,必遣官分行祭告。每歲仍令有司以時致祭。《大清會典》規定的曆代帝王祭祀儀式是:

  一,內閣撰擬祭文。一,工部造香亭罩袱緞袱等項。一,戶部備降真香等項。一,太常寺備製帛。一,遣內閣、宗人府、翰林院、參事府、六部都察院卿、寺鑾儀衛等衙門滿漢侍郎以下四品以上堂官,開列職名具題,欽點差往致祭。一,欽天監選擇吉日,先期致齋一日,至期早,禮部太常寺官陳設祭文香帛於中和殿,恭請皇上陛殿,閱畢,遣行。一,祭品:牛一、羊一、豕一、登二、籩、豆各十、簠簋各二,酒燭俱請該地方司府官備辦。

  四、近代祭祀

  清明節公祭,在黃帝陵前設一祭棚,棚中置一桌,陳設酒醴、果品、祭菜、杯箸、香爐、燭台等祭品。各界代表聚集陵前,舉行祭祀典禮。典禮的程序為:[1]主祭官就位。[2]與祭者就位。[3]上香。[4]獻爵。[5]獻花。[6]恭讀祭文。[7]行三鞠躬禮。[8]靜默三分鍾。[9]奏樂鳴炮。[10]繞陵一周、攝影。

  《西京日報》中華民國二十七年(1938)四月六日《致祭黃帝陵寢》一文,報道當年清明節公祭活動較詳,全文轉錄如下:

  自中央規定清明日為民族掃墓節,一年一度舉行,原為紀念先民功績,發揚民族團結精神。昨(五)日為本年民族掃墓節,雖當抗戰緊張軍事倥傯之際,仍照舊舉行。除示木本水源、崇功報德外,更寓有激勵同仇敵愾、團結禦侮之意。茲將昨日舉行民族掃墓典禮各情分誌於後。

  致祭橋陵。中央特派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西安行營主任蔣鼎文、國民政府特派陝西省政府主席孫蔚如分別代表致祭黃帝橋陵。省府先期派秘書劉茵儂等於三日前往中部籌備一切,並布置沿途食宿等事,行營亦派員前往部署,均於四日午到中部,當即會同三區專員鍾相毓、中部縣長盧仁山妥為籌備。蔣主任率行營組長劉英士、李貽燕,科長壽家駿,省黨部特派周心才,孫主席率省府委員韓光琦,四日晨由西安啟程,當日下午五時到達中部,專員鍾相毓、縣長盧仁山率該縣各機關人員及駐軍學生共四百餘人去外城郊迎。蔣、孫二氏下車與歡迎者寒暄後,即步行至行轅休息,並定明晨六時舉行掃墓典禮。

  典禮程序。中部縣政府預在橋陵墓前搭蓋□棚,布置禮堂。昨晨六時以前,當地駐軍學生及各機關與祭人員均齊集陵前,蔣主任、孫主席屆時蒞臨陵前,即領導全體與祭者如儀舉行致祭禮。由省府秘書劉茵儂司儀。[1]全體肅立。[2]奏樂。[3]主祭者就位。[4]與祭者就位。[5]上香。[6]獻爵。[7]獻花。[8]恭讀祭文(中央祭文由行營李組長貽燕恭讀,國府祭文由省府秘書馮仲翔恭讀)。[9]行三鞠躬禮。[10]靜默三分鍾。[11]奏樂。[12]鳴炮。[13]禮成。[14]攝影。致祭事畢,由蔣主任、孫主席領導全體與祭人員及學生、軍隊繞行陵墓一周。繞行陵墓一周後,蔣主任、孫主席率隨員等登漢武帝祈仙台,並到軒轅黃帝廟遊覽一巡,於七日登車返省,中午到耀縣藥王廟行轅休息午餐,並遊覽藥王廟、關帝廟、石佛洞等名勝後,乘車於下午六時安抵省垣,沿途經過各縣均遍貼標語,懸掛國旗,表示歡迎,各縣保安隊民團均列隊迎送致敬,情形至為熱烈。

  陝西省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秘書、湖南湘潭人吳致勳著《謁陵恭記》,記載民國三十一年(1942)清明節的祭祀情況亦詳,全文轉錄如下:

  民國三十一年四月一日,駐洛川第三區行政督察專署奉陝西省政府電,略雲:“本年謁祭黃陵大員,約於四日可到達中部縣,微晨致祭返省,希即飭沿途區屬各縣妥為戒護;所有祭儀,仍飭縣依例辦理。”時本署餘專員正東尚在重慶中央訓練團受訓,署務由予代理,當即分電同官、宜君、中部各縣,又以電話商詢中部縣長籌辦事宜,並屬其轉請駐軍楊師長將黃陵招待所早一日遷讓,備謁陵人員餐宿。(黃陵招待所者,在城內,共七棟:上房七間,庭房三間,過庭三間,東西偏房各三間;台階二十三級,階下東西偏房各三間;大門外台階十七級,共房二十五間。據雲為民國二十五年縣長翁墨山建築;曆年掃墓時均稍有修葺。近年均駐軍隊,現駐師司令部;謁陵時,須請駐軍暫讓也)。予於三日晨由署乘大車赴中部參加祀典。時氣候溫和,麥苗漸長,遍野蔥綠;車行頗遲,下午五時始到達。縣政府及黃帝陵園管理處諸同人,籌備已就緒。蓋自二十四年國民政府定清明日為民族掃墓節,每歲均舉行儀式,籌辦者已有曆年成例可循也。是夜忽朔風怒號,氣候驟冷。四日晨,遍地積雪數寸,迄午始霽。午後五時左右,宜君縣來電話謂謁陵大員分乘小汽車二輛,卡汽車二輛,過縣北上。予與楊師長顯、田縣長在養、縣府劉科長子霖、陵園管理處王副主任學三等,步出西門,已見有轎式汽車一輛,依公路越山盤旋而來,為國民政府代表陝省府熊主席斌;繼至一輛,為中央執行委員會代表晉陝監察使署王監察使陸一。予即陪同赴招待所略事休息。忽接偏橋鄉公所(距中部三十裏)電話,謂謁陵卡車一輛,在柳樹溝翻車(距中部四十裏),並雲除省府劉委員楚材微傷外,餘均無恙。即派省府主席自備車馳赴柳樹溝,接劉委員抵中部,餘亦均到達,時已下午七時矣。計主祭陪祭及執事者三十二人,隨從衛士一班,軍樂一隊,分別下榻於黃陵招待所、陝西省□延師範學校及橋山鎮立中心小學。

  翌晨六時,天氣轉晴,早膳後,均由城北便門出城。城北枕橋山腰,出便門即古柏連綿,行小道約數百步,即與黃廟至黃陵之汽車路(民國二十九年修築)銜接,複循汽車路行約半裏,即達陵旁。時□延師範員生、橋山小學員生及參觀民眾約千人,均已先到,序立左右。陵前搭一布棚,為臨時祭亭(每年祭掃時,由中部縣商會臨時租用商號布匹搭架,事畢交還,不支租金),棚中置一桌,陳設酒醴、果品、祭菜(十碗)、杯箸、香爐、燭台(均臨時借用),並花供一幅(即用麵製成各種人物花卉,計十餘件,式樣顏色,頗具匠心),花圈二個(上款書“中華民族始祖黃帝靈鑒”,下款分書“國民政府代表陝西省政府主席熊斌敬獻”“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代表晉陝監察使王陸一敬獻”等字)。六時三刻,開始舉行儀式(司儀者李筱泉、李樹蘭)。依謁陵程序:一、全體肅立。二、奏樂(軍樂樂隊奏哀樂)。三、主祭者就位(中央黨部代表及國府代表詣墓前並立)。四、與祭者就位(計有陝西省黨部書記長王季高、西京市黨部書記長章兆直、隴海路特別黨部主任委員馬毅、審計部陝西省審計處長蔡屏藩、財政部陝西區稅務局長蔡光輝、交通部陝西省電政管理局長何家成、教育部藝文考察團長王子明、陝西省財政廳長周介春、陝西省防空司令部副司令姚世瞻、陝西省公路管理局長王範宇、陝西省政府參議鍾相毓、秘書主任孫新彥、財政廳秘書主任徐誌均、視察主任嚴必康及予與中部縣長田在養等,均序立於主祭者後)。五、上香。六、獻爵。七、獻花。八、恭讀祭文(桑洪緒讀國府祭文,林祖餘讀中央黨部祭文)。九、行三鞠躬禮。十、靜默三分鍾。十一、奏樂(軍隊仍奏哀樂)。十二、鳴炮(萬字頭鞭炮)。十三、恭繞陵寢一周(軍樂隊前導,主祭者陪祭者及參加之學生民眾依次繞行)。十四、攝影(均集陵前)。

  禮畢,學生及參觀民眾分途歸去。主祭陪祭各員複沿汽車路行至黃帝廟;大殿龕前僅陳設香燭,全體向“軒轅黃帝神位”三鞠躬,無其他儀式。旋步出廟門,汽車已停候於廟前鹹榆公路旁,謁陵人員即紛紛登車南下,時僅七時一刻耳。頃之,忽報山麓野火及陵,柏樹中空,火從幹中出,駐軍救火者,取土灌頂熄之;蓋民間掃墓焚紙錢,致燎原,亦由“蔓草不除”之故。田縣長即飭警傳其肇事者予以懲儆。次日,予仍乘大車遄返洛川,朔風甚厲,途中成詩一章,用歌帝風。日晡抵署,尚參加是日補行之兒童節開會儀式焉。

  後記

  黃陵,是中華民族人文初祖軒轅黃帝陵寢的所在地。

  黃陵,是民族聖地。以人文初祖黃帝為代表的先民們在此開創了五千年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孫中山先生曾自豪地寫道:“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創造指南車,平定蚩尤亂,世界文明唯有我先。”毛澤東在1937年親撰的祭奠黃帝的祭文高頌:“赫赫始祖,吾華肇造;胄衍祀綿,嶽峨河浩。聰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偉業,雄立東方……”

  黃陵蔭庇著黃帝的恩澤,承傳綿延。這是片國魂閃耀、民心凝結、催人奮進的精神高地,古往今來多少人為之魂牽夢繞,多少人懷著無比虔誠的心來此慎終追遠、朝聖膜拜,以此接通中華民族五千年自強不息、奮發崛起的血脈。

  黃陵是中國曆史上農業文明和遊牧文明最重要的融合地帶之一,地方文化深厚雄渾、多姿多彩。

  黃陵地處國之腹地、秦之中部,其生態優美、資源豐富、交通便利、民風淳樸、開放較早,這些優越條件與時俱進地催生了黃帝文化研究與縣域經濟蓬勃發展。

  為了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十七大關於加強文化建設的重要精神,中共黃陵縣委、黃陵縣人民政府站在弘揚黃帝文化、推動黃陵經濟大發展的高度,於2005年7月正式啟動了大型文化叢書《黃陵文典》編纂工作。全體編輯不畏艱辛、群策群力、反複討論、數易書稿,經過兩年九個月的拚搏,現全書終於定稿付印了。

  《黃陵文典》是一套大型文化叢書,全書分《黃帝研究卷》《黃帝故事卷》《黃帝祭祀卷》《曆史文獻卷》《政論卷》《文論卷》《文物卷》《小說卷》《散文卷》《詩歌卷》《戲劇卷》《紀實卷》《書法繪畫攝影卷》《民俗卷》《民間藝術卷》《人物卷》共16卷,800多萬字。

  為了編好《黃陵文典》,編輯部通過《人民日報》《陝西日報》等報刊和因特網發布征稿啟事,廣泛向海內外征集稿件,得到了廣大著名學者和文學藝術同仁的熱烈響應。還多次到國家圖書館、陝西省圖書館搜集有關資料,並從網上下載了部分文稿。本著“寫黃帝、黃陵的作品,黃陵人寫的作品”這個標準,共收到各類文字及圖片稿件約5000萬字(幅),大多為古今中外華人關於讚頌黃帝以及黃陵的各類優秀文化作品。有4卷是編輯人員深入黃陵城鄉采風及外出調查采訪、認真篩選編撰成的。可以說《黃陵文典》匯集了黃帝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是黃陵縣迄今為止空前而巨大的文化工程,不僅僅是一套地方文化叢書,也是一套凝聚海內外炎黃子孫心魂的文化叢書。

  編纂《黃陵文典》得到了各級領導的肯定與支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全國政協原主席李瑞環和中共陝西省委書記、省人大主任趙樂際欣然為叢書題詞,省委副書記、省長袁純清為叢書作序,省委常委、延安市委書記李希和市委副書記、市長陳強也為該叢書題了詞。

  專家、學者的關注和鼓勵為我們編寫《黃陵文典》提供了強大動力。全國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黃帝陵基金會原會長張豈之,全國先秦史學會會長、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學勤,文化部副部長、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全國書協顧問歐陽中石,全國民俗學會理事長劉魁立,中國作協副主席陳忠實,中國美協副主席劉文西欣然擔任了《黃陵文典》顧問。特別是張豈之先生為《黃陵文典》作了序,歐陽中石先生為《黃陵文典》題寫了書名,為文典增光添彩。

  從啟動的那天起,《黃陵文典》編纂工作被納入中共黃陵縣委、黃陵縣人民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受到了兩屆領導、四套班子的高度重視、得到了全縣人民的大力支持。由縣上主要領導曹明周、呼世傑、孫旭、劉正、高育民、薑文華、薑潤虎、王曦、賀忠乾和前任領導趙輝遠、李興斌、李慎健組成的《黃陵文典》編委會,先後召開過10餘次編委會專門研究解決編纂指導思想、基本原則、選編範圍和人、財、物保障等重大問題,為順利推動編纂工作提供了優越條件。特別是縣委書記曹明周和原縣委書記趙輝遠擔任《黃陵文典》總編,他們把握方向、具體指導,充分發揮了領導者和組織者作用,體現了他們作為守陵官對自身特殊使命的清醒認識和對龍鄉的深厚感情。資深編輯家、著名作家師銀笙作為常務副總編,自始至終參與征稿、編輯工作,嘔心瀝血,積勞成疾,甚至在手術後仍堅持審閱了全部書稿。副總編呼世傑、李慎健、孫旭、薑潤虎、王曦、賀忠乾,不顧各自分管工作的繁忙,在不同階段按照編委會的分工為《黃陵文典》編纂做出了巨大貢獻。其中,副總編孫旭與常務副總編師銀笙一道審定了各卷。

  在征組稿階段國家圖書館成斌琴女士、陝西省圖書館馬明玉書記作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馬明玉書記安排省圖原報刊信息部主任金瑩女士牽頭,多部門合作,收集整理了1210多萬字與《黃陵文典》有關的文稿。全國文化、藝術、學術界的知名人士葉永烈、王充閭、鍾明善、趙熙、高建群、楊聞宇、王震中、苗重安、劉守安、惠懷傑、馬振興等紛紛惠賜相關作品,大大提高了書稿質量。

  《黃陵文典》編纂過程中,縣上專門組建了一支老、中、青結合,各方麵人才匯集的編輯團隊。他們中有機關單位領導和業務骨幹,有的是退休幹部、個體工商戶、下崗職工和癡愛文化事業的城郊農民。他們克服了生活、工作中的各種困難,全身心地投入到編纂工作之中。各位主編和各卷編輯盡心盡責、反複打磨確保了書稿質量。《戲劇卷》主編王安民是下崗職工,在青海、甘肅打工,為了編好該卷,冒著解聘的危險,多次返回黃陵修改書稿;《詩歌卷》主編、攝影技師任宗耀不怕生計壓力,經常關住照相館的門,埋頭編纂書稿;《民間藝術卷》編輯、個體戶吳百順舍利取義,自費走村入戶采集黃陵民間原生態文化;《文物卷》編輯、橋山林業局退休職工史振榮不畏坡陡路遠,在一次拍攝古樹名木時,不幸摔斷大腿,但默默承受著身體上的創傷和經濟上的損失,自始至終沒有向組織提過任何要求。《民俗卷》副主編白振學雖年過古稀,幾次從延安返回黃陵改稿,其精神令人感動。總編辦工作人員在承擔繁重的編務工作同時,一直放棄節假日,加班加點、超負荷地參加了16卷的征組稿、編校和作品使用授權書聯係工作。總編辦幹事劉寶玲因對外聯係接打電話太多,而導致耳膜發炎,聽力嚴重下降。總編辦工作人員雖抽調出原單位,專門從事這項工作;但他們是《黃陵文典》編纂最辛苦的人。正是有這樣一支不計報酬、不畏困難、隻講奉獻的編輯、編務隊伍,保障了《黃陵文典》編纂工作順利進行。

  “確保質量”是《黃陵文典》編纂的總體要求。對於一些政策性、專業性強的書稿,我們邀請資深專家審閱。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彭紅研究員、北京師範大學倪文東教授、西北大學劉寶才和謝陽舉教授等為相關卷提出了寶貴的修改意見。特別是謝陽舉教授受張豈之老先生的委托,組織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的專家就全書進行了審讀。文物專家姬乃軍審閱了《文物卷》。我們還邀請省內資深編輯孫忠多、吳精華、蕭建國、曹彥為叢書把關。陝西人民出版社社長惠西平,編輯部主任李曉峰、副主任朱小平和所有編輯為叢書提出許多寶貴意見並做了精心修改。

  在叢書付印之際,我們不應忘記中共黃陵縣委辦公室、黃陵縣人民政府辦公室滿腔熱情為《黃陵文典》的編纂協調了多方關係;縣交通局為總編辦提供了辦公場所。在此,謹向所有為《黃陵文典》編纂出版做出貢獻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黃陵文典》編纂中,因縣級文化資料有限,特別是編輯多是兼職,自身學識有限、編校又無經驗,錯誤難免,敬請方家和讀者批評指正。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