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96章 吊唁(3)

  古代帝王到祖先陵墓去祭祀稱為“上陵”。遠古時期是沒有上陵墓祭之製的,到了秦代,始於墓側建寢殿,歲時祭祀。漢因秦法,於先皇帝墓地建寢殿,將其生前用過的衣物、用具予以陳列,定時舉行祭祀活動。後漢定都於洛陽,與關西的祖先陵墓雖然相隔甚遠,但皇帝也經常親謁行祭。而洛陽諸陵則每年正月郊廟禮畢,依次上陵祭祀。此後,曆代都有上陵祭祖之禮。不過,其禮儀各有不同,有的祭掃陵墓,有的上食。上陵的時間也有所不一,有的在正月,有的在冬至,也有在寒食節(清明節的前一天)的,亦有清明節的。近代清明節祭掃祖墓的風俗概源於此製。

  在帝王禮製的影響下,民間祭祖之風亦盛。不過,與帝王所稱“上陵”有所不同,稱做“上墳”。上墳又稱做“掃墓”,是我國漢族的祭祀風俗。此俗始於東漢,盛行於唐。上墳是人們相信人死以後就轉移到陰間去生活了,去到陰間後仍可享受家人供奉的香火和祭品、紙錢等,並在陰間保佑著自己的親屬。為了照撫、悼念死者,並請求其福佑生者,死者的家屬或親友便每於清明節以及死者的忌日,到墳前供上飯食、酒菜、果品、焚香、化紙錢、致祭詞,為墳添土。

  另有“掛社”之習俗。每於清明在墳前焚燒紙錢、列祭品。祭奠亡靈的同時,用紙剪作幡形,插在墓上,稱為“插青”、“掛青”、“掛清明”、“掛社”等,或以五色紙製成幡蓋,或以帛或棉紙製成彩幡,掛於墓上。“掛社”習俗陝北至今仍有。

  祭祖

  祭祖是我國古代同一宗族的人祭祀祖先的活動。《禮記》中雲:“凡治人之道,莫急於禮。禮有五經,莫重於祭。”《說文解字》中雲:“祭,祭祀也。”唐代孔穎達對《禮記·祭法》的注疏是:“祖,始也,言為道德之初始,故雲祖也;宗,尊也,以有德可尊,故雲宗。”祭祖起源於父係氏族時期,殷周時期就製定了等級森嚴的祭祖規則,《禮記·王製》中雲:“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太祖之廟而五;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太祖之廟而三;士一廟,庶人祭於寢。”祭祖的基本原則是:“必豐、必潔、必誠、必敬。”《禮記·檀弓上》雲:“祭祀,與其敬不足而禮有餘,不若禮不足而敬有餘也。”凡是外出從政,獲取功名的祖先,一直是宗族祭祀的主要對象,反映了宗族祭祖所隱含的光宗耀祖的價值追求。通過祭祖追思共同祖先,團結族人。而祭祀活動根據時間、性質及祭祀對象的不同,又分常祭、專祭、特祭、大祭等,根據祭祀地點的不同,又有祠祭、家祭、墓祭的區分。

  家祭與祠祭

  古人在營造房屋的同時,就於正廳之東先立祠堂,用以供奉先世神主。祠堂一立,每遇元旦(即現在的春節)、冬至、朔望(即初一、十五)之日,均以禮參覲神主,此禮俗就是“祠祭”。有的大家族立有專門的家族祠堂,亦稱“家廟”,是家族成員祭祀共同祖先的地方。

  家祭與祠祭稍有不同。在一年四季中,每遇清明、端午(有的則在夏至)、中元、下元、冬至和除夕這六節裏舉行祭奠活動,或逢祖先生日、忌日時設祭。這類的祭祀活動被稱為“家祭”。

  家祭或祠祭的禮儀程序是:

  一就位,二奉饌,三上香,四酌酒(三獻爵),五叩首(跪拜),六禮畢。

  常祭與專祭

  常祭是古代日常祭祀祖先的禮儀活動,一般是每月進行兩次,即每月的朔望日(農曆每月初一、十五)進行。規模較小,一般情況下,每個家庭隻由家長代表全家於朔望日早晨到祠堂展祭。

  專祭是古代人們對特定的祖宗所舉行的祭祀活動。如,冬至祭始祖,立春祭先祖,秋分祭禰(已故父親在宗廟裏的神主)、高、曾、祖、父忌日等。忌日祭的當天不飲酒,不食肉,不聽音樂,穿上用灰黑色的布做成的素服,入祠堂行禮儀。

  特祭

  特祭是現世子孫逢有喜事時入祠堂祭祀祖先,行告祖禮。凡朝廷追贈考、妣官爵、婚娶、生子、入泮中舉、出仕升任等喜慶之事,都要祭祀祖宗,以感謝祖宗的庇佑,並祈望祖宗在陰間繼續為自己賜福禳災。特別是生子,古人重視宗祀,認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而生子就是有後,保證香火接續,是值得慶賀的大事。如生嫡長孫或嫡孫,在孩子滿月時,到祠堂告祖,全家序立祠堂,啟櫝出神主後,家主(宗子)到香案前跪下焚香,酹酒於茅沙之上,伏身兩拜,眾人四拜。主人和主婦分別斟酒點茶,宣讀告辭曰:“某之婦某氏以某年某月某日某時生第幾子,名某,取見。”伏拜已畢,主婦抱孫,立於階前,四拜。庶子庶孫則不用設酒,隻啟櫝,不取出神主。

  大祭

  大祭是所有祭祀活動中最重要的一種。一般選擇在節令舉行,如元旦(正月初一)、上元(正月十五)、春分、清明、端午、中秋(八月十五)、重陽(九月九日)、秋分、除夕等。這些節令中又以春秋兩次大祭最為隆重。多數宗族都定在春分和秋分這兩天舉行最為隆重的祭祀活動,宗族全體成員都要參加。祭祀時動用宗族公產,購置大量食品作供奉祖宗和全族聚餐使用。全體族人要在祭祀的前一天沐浴更衣,戒酒戒葷,杜絕塵念,靜思祖宗。祭日清晨,凡參祭人員有官爵者著官服,無官爵者著盛裝,梳洗幹淨後聚於祠堂,由宗子擔任正獻,主持整個祭祀活動。族人協助宗子,擔任分獻。還有陪祭誦祝(誦讀祝文)、嘏辭(代表祖宗向子孫訓詞)、讚引(唱禮)、分引(引導正獻及分獻至神位前)、執事等。打開神櫝,取出神主,跪拜焚香,給各神主獻新食、斟酒、點茶,眾人皆鞠躬三拜。祭畢,由宗族設宴,全族飽餐一頓或把胙肉分發到各戶各丁。聚飲或分胙的費用均從族產中開支,以表示列祖列宗在陰間賜予子孫衣食。陝北有祠堂的宗族並不多,大的祭祖活動都在祖墳舉行,有的祖墳葬有七八代,多者可達十幾代,陝北民間也將這種祖墳稱做“老墳”。在大祭時有公產者動公產,無公產者分攤到各戶,以備祭祀用品和族人聚餐。舊時,陝北將這類祭祖活動又稱做“墳會”,將聚餐稱做“吃墳會”。

  祭祀禁忌

  祭祀禁忌大致有:①祭者禁忌,這是對祭祀儀式的參加者及其行為方麵的禁忌。其中普遍流行的禁忌是:孕婦、產婦、月經期的婦女(有些地方和有些民族對所有的婦女都禁忌)、嬰兒、穿孝服者、受刑者,禁忌參加祭祀儀式,祭祀者在祭祀期間禁房事,禁食葷腥。②祭時禁忌。是對祭祀禮儀進行時日的禁忌。③祭地禁止。是對祭祀地點、場所的禁忌,如墓地、神廟、神堂、神龕的設置以及人出入祭地行為的禁忌。④祭品禁忌。是對祭祀時所用供品的選擇、製作、安放以及祭祀完畢對供品處理方式等方麵的禁忌。⑤祭器禁忌。是對祭祀所用的祭祀器具,包括神靈的偶像,祭祀用具,法師的法衣器具的禁忌。⑥祭儀禁忌。是對祭祀禮儀正式進行過程的禁規。

  祭祀行為禁忌

  自古以來,民間把祭祀禮儀看做是一種虔誠、莊嚴、崇敬的活動,人們通過這種嚴肅的祭祀方式來達到與神靈溝通的目的。因此,在祭祀期間,任何隨意的、不嚴肅的、輕心的和不慎重的行為,都會被指責為褻瀆神明和祖靈的行為而被禁忌。漢族在祭祀時不得說話、咳嗽、擤鼻涕、抓癢、吐痰等;不得隨意走動;不得隨處解手;便後不可不洗手;不能以手指指觸神像;忌未洗手便接觸神案上的法器,忌人跨越焚冥紙用的器具;祭祀期間忌男女單獨幽會;忌行房事;忌食葷腥等。若違反這些禁忌,輕則便認為是缺少誠意而失去祭祀的效應,重則被認為是褻瀆神明、神靈,會怪罪並降凶惡於人間。

  祭祀婦女禁忌

  我國許多民族的祭祀習俗中,婦女(尤為經期婦女和孕婦、產婦),都是最主要的禁忌對象。因婦女被視為“不潔之人”和“不祥之人”(尤指寡婦,亦被稱為“鬼妻”)。熱河地區的漢族在正月初五以前,婦女是不得走出家門到鄰友家拜訪的,因為除夕和正月往往是民間各種祭祀活動最為頻繁的時期,不許婦女們出門的原因主要是禁其接近他人的祭祀場所。婦女不僅不得出門,就是在自己家裏也被禁止參加祭品的準備、安放以及祭祀場所的布置等工作,甚至不接近祭祀場所。如魯迅的小說《祝福》中所描寫的對祥林嫂參與祭祀活動的嚴格禁製。在祭祀以外的日常生活中,許多民族仍忌婦女接近祭祀或神明所在之處,忌婦女觸摸祭器。

  祭品禁忌

  民間把祭祀禮儀看做是一種聖潔的、虔誠的、乞求未來吉祥如意的禮儀方式,故而,用作祭祀的祭品也必須是潔淨的,任何吃過的、不潔的、致毒的食品都不可以作為祭品。但有些地區(民族)也有祭品上祭桌時,主祭人要先嚐一嚐,以示無毒方可開祭的習俗。祭品忌無魚,用魚是取“年年有魚(餘)之吉意”。鰻魚、鱔魚因無鱗,故而在禁忌之列,這是古人俗信認為,用皮鱗俱全的魚才能表示誠心誠意的供奉神靈,另則,鱗與“靈”音近,有鱗則神明有靈,後人有靈氣。江蘇一帶還禁用帶“豆”字的菜作祭品,如:豆菜、蠶豆等,因“豆”與“鬥”諧音,恐子孫後代你爭我鬥,不得安寧。南方還有些地區忌用瓜類作祭品,如冬瓜做出湯來有清湯寡水之感,以此祭祀神靈,有虔誠敬意不足之虞。還有忌用苦瓜作祭品的,因苦瓜帶有“苦”字,可能導致子孫後代命苦。民間還忌用廉價的石榴,外來的番茄、楊桃等作為祭品的習俗。

  祭文

  祭文是古代為祭奠死者而寫的哀悼文章,也稱做“吊喪祭文”。祭文最初是用於告祭天地、山川、社稷等神祇的祝禱用文。後來才用於悼念親友。吊喪祭文是始於漢代,那時,人們在祭掃祖墳時要誦讀“哀策”,這就是最早的吊喪祭文。至唐宋以來,祭文開始興盛,種類也很多,並且出現了不少祭辭大家,如韓愈、歐陽修等。爾後,人們將這種文體沿用下來,以表示對亡親故友的哀悼之情。

  因為祭文一般是在祭享時宣讀,故而有一個表示祭奠的格式。祭文的語言不拘一格,或韻文,或散體,駢體流行的時候也多用駢體文寫成。祭文是作者為亡故親友作的,故而,其內容偏重於對死者的追悼哀痛,感情色彩很濃,帶有抒情性。另外,祭文也用於祭告山川靈物和憑吊古人、古跡。

  祭文的格式可分為四個部分。

  首先以“維”字開頭,維是助詞,作發語詞用,無其他意義。接著言明吊祭的時間和吊祭對象以及由誰來吊祭等內容。然後鋪敘死者的生平事跡,借以懷念並抒發悲哀沉痛之情。這部分的內容要充實、精練,語言簡潔、感情要深沉。最後用“尚饗”一詞作結尾。“尚”是希望,“饗”是品嚐。

  例如“告祖文”的格式是:

  維

  公元×年,歲次××,×月×日,××省××縣××鄉××村××廟××土地社下,不孝男×××、媳×××率×××合家人等,謹以佳肴美酒之儀,泣奠於

  ××堂上曆代先人之堂前而泣曰:

  ××大人不幸亡故!××生於×年×月×日×時,歿於×年×月×日×時,終年×歲。

  嗚呼痛哉!(寫亡者死的情節……)好不痛心。

  嗚呼!××大人丟下一切……急赴黃泉路,所有後人跪奠於××堂前,告祖宗指引亡程,一路滔滔無阻隔,留一魂一魄依次坐神台。

  伏維

  尚饗

  祭文中有用“謹以香楮之儀”,有用“謹以三牲之儀”者,這些用詞既是一種文辭,又表示祭奠之儀的薄厚,應視具體情況而用之。

  下麵錄幾種常用的祭文供參考。

  一、男喪祭文

  維

  公元×年,歲次××,×月×日,××等謹以三牲不腆之儀致祭於大德望公××老大人之靈前曰:

  嗚呼!天之生人兮,厥賦維同,良之秉分兮,獨厚我公。雍容足戒兮,德望何崇,優遊自適兮,攸爾潛宗,悵望不見兮,杳杳音容,隻雞鬥酒兮,儀愧不豐,冀公陡降兮,俯我微哀。

  伏維

  尚饗

  二、女喪祭文

  維

  公元×年,歲次××,×月×日,××等謹以清酌庶饈之儀致祭於大淑德×母太夫人之靈前曰:

  夫人之德,百世流芳;夫人之譽,千村頌揚;早為人婦,相夫有光;及為人母,教子有方;待人以慈,內外皆康,持家以儉,巨細鹹藏。豈期大數,遽夢黃粱,幽明永隔,實為可傷。忝叨眷屬,聞耗彷徨,爰具牲禮,奠敬於堂,仰祭靈貺,是品是嚐。

  伏維

  尚饗

  三、祭祖父文

  維

  公元×年×月×日,乃吾祖父安厝之前夕,不孝孫×××等率全家大小,虔具清酌庶饈之奠,致祭於

  先祖父××老大人之靈前而哀泣曰:

  祖父夢入華胥,年逾古稀。奔波勞碌,終生耕耘,風雨無阻,不畏艱辛。勤儉持家,生活平穩。教育吾輩,身體力行。祖父之德,光彩照人,老當益壯,宜壽長春。無奈不測,急病纏身。一臥不起,參苓難進。

  嗚呼祖父,百喊不聞。肝腸痛斷,血淚沾巾,哀號祭奠,悲痛難陳。祈禱天地,虔祈英靈。保我後代,佑吾兒孫。諸事亨通,家業振興。五穀豐登,六畜旺盛,天長地久,福祿永存。黃泉有覺,常來顯靈。今備牲醴,以表哀情,來品來嚐,九泉英靈。嗚呼哀哉。

  伏維

  尚饗

  四、祭祖母文

  維

  公元×年×月×日,乃吾祖母仙逝安厝之前夕,不孝孫×××率全家人等,虔具清酌時饈致祭於

  先祖母××老孺人之靈前而哀泣曰:

  天蒼蒼,地茫茫,我哭祖母別家堂,千呼萬喚不聞應,捶胸頓足淚汪汪。憶往昔,我孤苦伶仃失爹娘,饑寒交加,艱難成長。祖母苦心,含淚撫養。相依為命,甘苦共嚐。形影相隨,寒暑相望。教我耕耘,訓我麻桑。導我識字,育我詞章。教孫正直為人,勤勞儉樸當家。恩深似海,情長昊天,祖母深情永難忘。今我既長,配偶成雙,雲開日出,初見陽光。稚子樸懷,天倫剛享。敬奉餘年,晨昏周詳。唯願祖母,萬壽無疆,無奈皇天降不祜,祖母染疾臥床榻。氣息奄奄,急歸帝鄉。喊天無應,哭地不響。祖母、祖母,你去何早,走何急,勞苦一生,晚福未享。我犢情未報,無限悲傷。號泣祭奠,難訴衷腸!願祖母九泉有靈,佑我家業振興,天長地久,福祿齊芳。願祖母赴瑤池,名列仙班。陳薄饈,來品來嚐。

  祖母,敬請安息,

  嗚呼哀哉!

  五、祭父母文

  維

  公元×年,歲次××,×月×日,孝子×××、×××等,謹以清酌時饈,致祭於顯考××府君(母稱顯妣某大夫人)之靈前曰:

  父秉性(母懿德)孝友德全。生我育我,訓誨淵源。我期父(母)壽,億萬斯年。胡為一疾,館(寢)舍遽捐。使我兒輩,腸斷流連。呼天辟踴,風木淒然。音容何適,杳隔黃泉。四顧彷徨,如狂如顛。撫膺呼號,欲見無緣。幽明永訣,窀穸寒煙。猿鶩鶴淚,蓑草芊芊。天長地久,抱恨綿綿。父(母)其有靈,鑒此清筵。

  嗚呼哀哉

  伏服

  尚饗

  六、祭父文

  維

  公元×年×月×日,乃吾父安厝之前夕,不孝男×××,不孝女×××等率全家大小,謹以清酌時饈致奠於顯考××府君之靈前而哭曰:

  嗚呼!痛維吾父,年僅六旬,偶染微恙,一病身亡。嗟餘不孝,禍延嚴君。號天泣血,淚灑沾塵。哭吾父,畢生艱辛,出身微寒,世代清貧。勤耕苦耘,艱苦創業,儉樸忠信。處世有道,克己恭人。和睦鄰裏,敬重鄉親。養育吾輩,愛護如珍。撫養教誨,苦口婆心。教吾書耕,嚴格認真。教吾處世,身體力行。如斯人德,宜壽長春。侍奉敬養,頤涵天倫。胡天棄我,奪吾父身。魂遊冥府,哭喊不應。瞻望不及,音容莫親,天昏地暗,黯然傷神。哭斷肝腸,情何以伸。養育之恩,吾向何陳,茲當祭奠,聊表孝心。化痛為忠,化悲為誠,化哀為儉,化傷為勤。繼承遺誌,耀祖光宗,先父有靈,佑我兒孫。百業興旺,萬事亨通。財福齊至,家聲永掁。先父有覺,來品來嚐。

  嗚呼哀哉!

  伏服

  尚饗。

  七、祭母文

  維

  公元×年×月×日,乃吾母安厝之前夕,不孝男×××,不孝女×××等全家人等,虔具素酒牲禮之奠,致奠於先慈之靈前,吊之以文曰:

  天黑地沉,風驟雨冷,生死永訣,黯然傷神。不幸吾母,神赴瑤城。魂迷山嶺,淚哭無應。憶思吾母,賢淑一生,善良處世,克儉克勤。奉侍翁姑,恭敬孝順。妯娌共處,相愛相親。迨生吾輩,苦育成人。籌謀婿娶,萬苦千辛。職盡內助,居賤食貧。勞勞碌碌,以度長春。具斯淑德,宜壽百旬。菽水承歡,略報深恩。胡天不祜,疾患侵身。哀哀兒女,求醫拜診。無奈神謁,參苓無應。哭天喊地,難留母存。南柯一夢,胡天負人。今來祭奠,薄酒微忱,黃錢數束,靈堂一棟,寶馬一匹,箱架兩籠,錦衣數匝,玉食千盅,願母品嚐,九泉無凶。佑我兒孫,護我家龕,千秋萬代,人旺業興。

  嗚呼哀哉

  伏維

  尚饗

  八、祭嶽父文

  維

  公元×年歲次××,×月×日,子婿××謹以清酌庶饈致祭於

  嶽父大人之靈前曰:

  吾翁清操,濁世不汙,踐仁蹈義,虛名不鶩。義方教子,有庭可趨。貽厥孫謀,有勁可鋤。乂忝半子,正樂扶持,豈期一日,遽爾長逝,永辭塵世,石寶安居。感念私恩,拜奠欷歔,翁其有靈,鑒此淆沽。哀哉!

  伏維

  尚饗

  九、祭嶽母文

  維

  公元×年,歲次××,×月×日,子婿××謹以清酒時饈致祭於嶽母大人之靈前曰:

  嗚呼,唯我嶽母,夙著賢良。溫恭淑慎,貞靜端莊。七誠足式,四德鹹藏。何期萱萎,息爾姿莊。乂忝半子,情實悲傷。靈轎將駕,素兆飄揚,滂流涕泗,碎裂肝腸。望靈祭奠,來品來嚐。哀哉!

  伏維

  尚饗

  十、男喪祭文

  維

  公元×年,歲次××,×月×日,某某等謹以剛鬣牲禮之儀,致祭於×公××先生之靈前曰:

  嗟呼,天之生人,厥賦維同,良之秉彝,獨厚我公。雍容足式,德望何崇。優遊自適,倏爾潛蹤。悵望不見,杳杳音容。隻雞鬥酒,儀愧不豐。冀公陟降,鑒我微哀。

  伏維

  尚饗

  十一、女喪祭文

  維

  公元×年,歲次××,×月×日,某某等謹以清酌庶饈,致祭於某母某太夫人之靈前曰:

  嗟呼,夫人之德,垂赫流芳,夫人之譽,彤管休揚。早為人婦,相夫有光。及為人母,教子有方。待人以慈,內外有康。持家以儉,巨細鹹藏。豈期大數,遽夢黃粱。幽冥永隔,實為可傷。忝叨眷屬,聞訃彷徨。爰具牲禮,奠祭於堂。仰祈靈貺,來品來嚐。

  伏維

  尚饗

  十二、男女通用祭文

  維

  公元×年,歲次××,×月×日,××謹以三牲不腆之儀致祭於××之靈前曰:

  嗚呼,乂競溘然長逝耶,登汝堂不聞其聲,入君室不見其人。值此情際,能勿黯然傷神,愴然心痛也哉。回憶××之生平,嚴以持身,儉以理家,忠厚處世,平和待人。方期永厚遐齡,吉人天相,詎料一疾不起,膏肓為患,×亦可以含笑於九泉矣。×聊備微儀,以伸微忱。靈其有知,冀來品嚐。

  伏服

  尚饗

  十三、發引文

  維

  公元×年,歲次××,×月×日,不孝男××兄弟等謹以三牲不腆之儀致祭於

  故顯考(妣)××老大人(孺人)之靈前曰:嗚呼昨日何日兮,靈棺尚奠於中堂。今日何日兮,靈柩將駕於道旁,安厝於×山之陽。輛車既舉兮,對幾筵而增傷。幽明各途兮,父(母)子欲見無方。痛音容永隔兮,淚汪汪痛斷肝腸,恨×等之不孝兮,聊備酒漿馨香,我父(母)有知兮,冀來品嚐。

  伏維

  尚饗

  敬挽 挽聯

  挽聯是哀悼死者的專用對聯,在治喪和祭祀時使用。挽聯的特點是“情動於衷而形於言”。

  挽聯用兩幅長條素色紙或白布寫成,分上下兩聯。挽聯的書寫格式與普通對聯有所不同,如一些題詞聯的格式,上聯寫有頭銜和喪祭,下聯有署名和喪祭。如:

  ××伯父大人千古

  憶昔年萬事有當頭那個不言猶子易

  歎今日百般經過手這樣方知諸父難

  侄×××敬挽

  挽聯曆史悠久,以時代劃分可分為傳統挽聯和現代挽聯兩種。傳統挽聯中又分為喪家自挽聯和他人的哀挽聯兩大類。自挽聯是喪家在辦理自家親人喪事時使用,包括門聯和靈前聯,一般貼於大門兩側和門楣以及靈堂之內,用白紙黑字或藍紙白字書寫而成。不寫頭銜,不署名。哀挽聯是除了自家親人以外的一切人哀挽死者的挽聯。傳統挽聯格外講究聯上用語,一般用文言詞語,重辭藻,多典故,這是傳統挽聯的顯著特點。而現代挽聯在用語方麵則是通俗易懂,口語化是其顯著特點。現代挽聯是現代人在現代語言的基礎上結合傳統挽聯的屬性發展起來的楹聯文化,一般便於人們理解和使用。現今哀挽的特點是,傳統與現代並用,所以,錄幾幅傳統哀挽聯供參考。

  喪家自用挽聯

  手澤歎空存枕塊孤兒悲失祜 上聯

  萊衣難再著依門王母望難歸 下聯

  橫批:無父何祜

  傳統挽聯講究不能一行書盡,所以用兩行而成一副之內容。

  挽嶽父聯

  大德望×公××老大人千古

  獲選昔乘龍猶憶東床漸坦腹(上聯)

  遊仙今駕鶴那堪北堂仰遺容

  承命下愚婿×××哀挽(下聯)

  挽親家之父聯

  ××府××姻翁老大人千古

  親聯姻眷聲氣相投誼重情深難盡述(上聯)

  病入膏肓幽冥永隔生離死別不勝悲(下聯)

  挽長者

  音容宛在 流芳千古

  浩氣長存 光啟後人

  壽高德望 壽終德望在

  子孝孫賢 身去音容存

  高風傳鄉裏

  亮節昭後人

  三更月冷鵑猶泣

  萬裏雲空鶴自來

  美德常與天地在

  英靈永垂人世間

  天高地厚思何盡

  目慘心傷淚難收

  容杳音沉身歸靜府應無憾

  男悲女痛淚灑冰天哀有餘

  寒風蕭蕭淚灑千行靈堂濕

  落日曛曛哭聲一片暮雲沉

  白鶴失聲一片赤心凝鐵石

  寒鬆有節千秋碧色凜冰霜

  挽父母

  難言寸草心

  報恩三春暉

  美德好稱典範

  遺訓遵昭子孫

  傷心怕讀陳情表 群山披素玉梅含孝意

  念父難聞蓼莪詩 諸水悲鳴楊柳動傷情

  親顏杳矣不知魂魄歸何處

  子心哀哉宛若音容在眼前

  挽祖父母外祖父母

  室中遺杖徒相憶

  堂上餘年競壽終

  祖慈遽爾辭塵去

  兒孫空懷反哺情

  一夜秋風狂摧祖竹

  三更寒露淚灑蓀蘭

  視外孫如孫慈恩未報

  隨老母哭母悲淚難幹

  慈竹風摧鶴淚一時悲屬纊

  西山日落鳩杖隻影恨含飴

  挽配偶

  戶聽淒風冷

  樓空苦兩寒

  祇合暗自彈淚

  愈教終古傷心

  念此生何以酬君

  論全福當應共苦

  炊白夢成空悼歎

  斷弦情切自悲傷

  人去幃空難見影

  琴失弦斷不知音

  稚子淒涼悲切切

  拙夫寂寞痛哀哀

  碧水青山誰做主

  落花啼鳥總傷情

  煙徑雲迷風淒翠竹

  石壇露寒雨泣黃花

  哭望天涯鯤鵬音斷雲千裏

  恨如春水誄詞悲作未亡人

  跟我半生,可憐薄命糟糠竟歸天上

  囑卿來世,不是齊眉夫妻莫到人間

  最憐兒女無知猶自枕畔嬌啼問阿母重歸何日

  但願蒼穹有眼補此人間缺憾許良緣再結來生

  挽聯橫批

  德及梓裏 鶴歸華表 母儀千古 淑德可見 駕返瑤池 長歌當哭

  神赴香山 南極光沉 攜杖雲遊 悲作古人 典範尚在 雲暗喬鬆

  東嶽雲封 淚灑冰天 南極光沉 香山社冷 壽老歸真 古道照人

  家訓如聞 竹林忽寂 悲同雁折 早赴玉樓 隕星輝去 仙笛接引

  風啼雨泣 音容宛在 清白悠傳 名留後世 教子有方 音容若昔

  蓼莪抱痛 風落長空

  祭幛

  祭幛亦稱“挽幛”、“禮幛”。祭幛通常是用整幅綢布做成,亦有用素色布料的,是長方形的,一般長四尺,寬三尺。還有用紙立軸的,被稱做“禮軸”。因為祭幛是豎幅的,所以,上麵的字也應是直寫,但也有橫寫的。豎幅是為了便於懸掛。

  祭幛的題詞不拘形式,字數亦不限。有的隻寫一個“奠”字,但通常以四字具多。祭幛用語可用古今已經形成的固定詞語,也可自撰合適的詞句,但要注意“祭幛”的特殊用意,它是為哀悼死者所送的禮品,因此在用詞方麵一定要具有褒揚吊唁的主題。

  祭幛如果采用豎寫的方式,必須從右向左書寫,如果采用橫寫的方式,則應從上往下寫,無論采用哪種方式,都應安排出三部分來。

  以豎寫為例:

  第一部分,在幛子右邊頂頭往下寫,主要寫死者姓名加頌詞稱號。

  第二部分,在正中寫祭幛語。

  第三部分,在幛子頂尾寫送幛人姓名,加身份稱呼和悼詞。如送幛人與死者係親屬同姓,可隻署名,不寫姓。

  祭幛通常是在出殯的前一日裏張掛在靈堂中或靈堂兩側,於出殯前收藏。

  如挽男女前輩 挽平輩男女

  大德望王公先哲大人

  淑德林母秀娥孺人

  泰山期頹

  愚婿常安夫婦敬挽

  沉痛哀悼根芳大人(先生)

  秀英孺人(女士)

  鞠躬盡瘁

  延安世榮哀

  挽良師 挽男女晚輩

  ×××恩師千古

  失我良師

  學生×××敬

  亡侄忠義

  音容宛在

  叔敬德哀挽

  挽嶽母 挽友人

  大懿德尊嶽母×門×氏老安人千古

  坤儀宛在

  愚婿×××泣血拜奠

  大碩德故仁兄×公諱×先生辭塵

  安得鍾期

  愚摯友×××泣挽

  通用祭幛用語

  競作古人 急奔南海 澤被後世 悲淚如泉 悲失喬鬆 春風化雨

  失我宗師 光明磊落 恩重如山 頓赴仙域 月冷空床 教誨難忘

  先憂後樂 肝膽欲裂 含笑九泉 德範常在 至德流徽 德儀永昭

  唁帖

  唁帖是向喪家發送的簡單柬帖,用於對死者表示哀悼和對死者親屬的慰問。

  吊喪帖 慰問帖

  恭吊

  ××之靈

  ×××鞠躬

  恭慰

  哀思

  ×××鞠躬

  報喪條

  報喪條是喪家於死者去世的當日向親友報喪之牒。我國舊的禮製是先行報喪而後發出訃告。

  報喪條平書:

  哀啟帖

  家嚴×××不幸於×月×日×時壽終,茲擇×月×日×時大殮,特此奉聞

  棘人×××泣血稽首

  ×月×日

  報喪

  先父×××於××年×月×日×時因患×病逝於宅中,擇×月×日×時大殮,特此報聞。

  ××子哀報

  ××年×月×日

  請帖

  喪葬禮俗中發請帖相邀者是主要親戚和摯友。請帖均用白色單帖,帖子中間的“光臨”、“鴻題”、“襄題”兩字用紅色。

  請帖亦有豎寫的,亦有平寫的,現舉平寫格式如下:

  一般請帖

  謹於×月×日聊具齋筵恭請

  光臨

  棘人×××泣血稽顙

  ×堂×公老大人辭堂謹諏

  ×月×日×時××哀酌

  恭候

  大駕

  護喪堂×××拭淚代告

  請題主帖 請襄題帖

  謹詹×月×日為先嚴

  成主

  恭請

  鴻題

  棘人×××泣血稽顙

  謹詹×月×日為家嚴

  成主

  恭請

  襄題

  棘人×××泣血稽顙

  葬山請客帖

  ×月×日×時安葬先嚴

  治齋

  候駕

  棘人×××泣血稽顙

  謹詹×月×日×時安葬

  先考恭迓

  台駕抵山

  增光泉壤

  台喪人×××泣血稽顙

  禮金封包

  舊時,在喪葬禮儀中贈送禮金時都要有封包包裹,一般不直接將禮金贈與。禮金封包一般用素色紙或白色紙封套包好,封包皮上寫“奠儀”、“燭金”、“帛金”或“代香燭”之類的語詞,此語詞以黑字署名。

  ×××鞠躬奠儀代香燭

  ×××鞠躬

  傳統的喪葬祭奠中,封包用詞因各儀的不同,其用詞也有所區別:

  一、用詞

  祭奠吊喪通用:奠儀、香儀、賻儀、幽儀、吊儀、燭儀、奠敬、哀敬、楮敬、賻敬

  入殮用:祝儀

  出殯用:紼敬

  代替筵席用:代筵

  代替挽幛用:代幛

  葬山用:牛眠之敬 葬吉之敬 百福駢臻

  奉神入祀用:祔儀

  除服用:吉分

  二、帖式

  祭奠禮品及帖式

  在喪葬禮儀中,香燭紙錢、鞭炮、“三牲”、果品之類的祭祀用品是必不可少的贈品,在送這些贈品的同時還要附上送禮單帖。長輩之喪用白紙做禮單帖,幼輩之喪用青色紙。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