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65章 禮俗(4)

  祼是古代喪葬禮儀之一。即吊喪時以酒灑地,表示祭奠。《尚書·洛誥》:“王入太室祼”。孔穎達注疏:“王以圭瓚酌鬱鬯之酒以獻屍,屍受祭而灌於地,因奠不飯,謂之祼。”古時對祼有具體的規定,司馬光《儀書》中要求:“若人酹,則須具公服靴笏也。”另外還指對朝見的諸侯行祼禮,以爵酌鬱鬯酒以敬客。《周禮·春官·典瑞》:“祼有瓚……以祼賓客。”鄭玄注:爵行曰祼。賈公彥疏:生人飲酒爵行亦曰祼。

  犧牲

  犧是古代用做祭品的純色牲畜。牲是供祭祀和食用的牲畜。二者是有區別的,一是對牲畜色澤的要求不同,即犧必須是純色的,不能有雜毛。二是用途不同,即犧是純粹的祭品,不能食用,而牲是可以食用的。如在祭天大禮中,所用大都為犧,它們在“燔燎”中被燒毀的蕩然無存,而牲在祭獻以後是可以食用的,所以,民間大都用牲而不用犧,一則,因犧的挑選困難,另則,燒了也是一種浪費,更因民間不祭天地,所以不用。

  以上官方祭祀禮儀在民間是不舉行的,但有的在家廟祭祀禮儀中也借用其中的部分,如合祭,四時之祭,民間也是常有的,祭品的使用上也借用官方規製,如春祭用韮、秋祭用黍等。

  九拜

  拜是指長跪、彎腰、垂手至地。九拜是我國古代祭祀或相見時行禮的九種形式。據《周禮·春官·大祝》所載:“九拜為:稽首、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肅拜。”前四種為常用禮,稱為正拜,後五種是依附於前四種的正拜。

  稽首是舊時所行的跪拜禮,行禮方式與頓首相同,但頭觸地的時間較頓首長。《疏》:“稽首是稽留之意,頭至地多時,則為稽首也。稽首,拜中最隆,臣拜君之拜。”古時規定:一拜三叩首,三拜則九叩首,用以表示尊敬之極。

  頓首,據《周禮·春官·大祝》注雲:頓首拜,頭叩地也。《疏》雲:“頓首者,為空首之時,引頭至地,首頓地即舉,故名頓首。”行頓首拜時,兩膝跪地,兩手下垂扶地,然後以頭叩地並立即舉起,是平輩間相見時互行的拜禮。後人將這一禮儀也用於文書的結尾。

  空首,是在行跪拜禮時,兩手拱至地叩頭至手,不觸及於地,故名“空首”,又被稱做“拜手”。我國各類古書經常使用的“拜”的說法,就是這種“拜手”的省稱。這種禮節是同輩間所行的常禮。

  肅拜,是直身肅容而微下手(俯身拱手下地)以拜。《周禮·春官·大祝》注:“但俯下手,今時撎(揖)是也。”《疏》:“肅拜者,拜中最輕,唯軍中有此肅拜。婦人亦以肅拜為正。”因軍中將士披鎧甲,不便於拜,故而《禮記·曲禮上》雲:“介者不拜。”《朱子語類·禮》雲:“問,‘古者婦人以肅拜為正,何謂肅拜?’曰:‘兩膝跪地,手至地而頭不下為肅拜,拜手亦然。’”

  振動之禮已失傳,今無此禮。

  除了以上九種拜禮外,還有一些拜的形式,如“再拜”是一拜而又拜的意思,其目的是為了表示恭敬。再拜禮所用之處如《論語·鄉黨》中雲:“問人於他邦,再拜而送之”。再拜禮原本是對尊長的敬辭,多用於文書的結尾,後來也常用於平交之間。如果是臣對君則在再拜之外還要行稽首禮。《禮記·玉藻》:“凡獻於君,皆再拜稽首送之。”故而,在古書中常常出現“再拜稽首”的字樣,這是連文疊用。

  百拜。百拜是多拜的意思,表示禮節很隆重。《禮記·樂記》“一獻之禮,賓主百拜”,《注》:“百拜以喻多。”清人顧炎武《日知錄》卷二八《百拜》:“古人之拜,如今之鞠躬,故通計一席之間,賓主交拜,近至於百。若平禮正是一拜再拜,即人臣與君,亦止再拜。禮至末世而繁,自唐以下,即有四拜,今人書狀動稱百拜何也?”明以後與父母及師友貴官書信中常有百拜一詞,以示尊敬。

  拱,是兩手斂指合,尤抱拳以示敬意。《禮記·曲禮上》:“遭先生於道,正立拱手。”古時男子吉拜尚左,女子吉拜尚右。如遇凶喪,其拜則反之。抱拳一般是左手在外,右手在內。凶拜則右手在外,左手在內。

  揖。揖是古代的拱手禮,今雲“作揖”。是賓主相見時的常禮。《公羊傳·僖公二年》:“獻公揖而進之。”《注》:“以手通指曰揖。”《說文》段玉裁注:“凡拱其手使前曰揖。”平交之間,雙手抱拳,腰略彎曲,揖而不拜,以示敬意。揖在《說文》中又被解釋為“抒也,或作揖”。長揖是古代比拜較輕的一種敬禮。相見時站立,身略俯折,拱手自上而止極下以為禮。此禮用於略尊於己者。《史記·酈生傳》:“沛公方倨床,使兩女子洗足,而見酈生。酈生入,則長揖不拜。”

  跪拜禮製

  據《禮記·檀弓上》中雲:“孔子曰:‘拜而後稽顙,頹乎其順也。稽顙而後拜,頎乎其至也。三年之喪,吾從其後者’。”此說是先以兩膝著地,然後拱手而拜,最後以兩手觸地俯首以頭叩地,這是非常恭敬的跪拜禮;先以兩手觸地俯首以頭叩地,然後再以兩膝著地拱手而拜,這是一種非常誠懇的跪拜禮。守孝三年,我遵循後一種跪拜禮。《禮記·檀弓下》雲:拜和叩頭觸地是親戚極其哀痛的表現。叩頭觸地是最痛苦的表現了。

  磕頭是一種以頭著地或近地的跪拜禮。宋洪邁《夷堅支誌·任道元》中雲:“任深悼前非,磕頭謝罪。”磕響頭是雙膝跪下,以額碰地出聲,表示惶恐、感激等心理狀態。

  抱拳禮的由來。據《禮記·檀弓上》中雲:孔子和他的門人在一塊站著,孔子在拱手時以右手遮著左手,弟子們也都以右手遮蓋左手。孔子說“你們太喜歡學我了,我這樣做是因為我有姊妹之喪的緣故,你們不可這樣。”弟子們就都改用左手遮蓋右手了。由此可以看出,古時男子吉拜之禮是崇尚左手的,女子吉拜之禮崇尚右手,隻有凶拜才反之。凶拜的這種反製正是從孔子為其姊妹之喪而由。這樣就被後人遵循下來,所以,行拱手禮時一定要區分出凶吉,不能一概而用之。

  古人製禮的目的是為了傳揚。《禮記·檀弓上》雲:“弁邑有人在母親死了以後像小孩一樣哭泣。”孔子說:“就悲哀而言,真夠悲哀的了”,很難有人跟得上這樣的悲哀哭泣。但是,禮是為了傳揚,為了有人能夠依禮去做,所以,哭泣和跺腳都應有一定的節度。

  香火

  香火一詞所指內容很多。一、香燭,是指香和燈火,是二者的合稱。《晉書·藝術傳·單道開》雲:“陳郡袁宏為海南太守,與弟穎叔及沙門支法防洪登羅浮山至石室門,見道開形骸如生,香火瓦器猶存。”這裏所言香火就是香和燈火。二、是指供奉神佛之所,供佛神處有香煙繚繞,燈火長明,所以也將寺廟觀庵稱做香火之淨地。三、是指子孫祭祀祖先之事,同時也借指後嗣。因為子孫祭祀祖先必須有香火,所以將此祭祀稱做“香火”,死去的人有人為其舉行祭祀活動,說明他有子孫,所以也將香火稱做子嗣或後嗣。四、是指主持香火的人,也就是寺廟觀庵的主持。五、是指正在燃點著的香。《南史·隱逸傳下·陶弘景》中雲:“百日內夜當燃燈,旦常香火”。唐白居易《戲禮經老僧》詩曰:“香火一爐燈一盞,白頭夜禮佛名經。”這兩事都指的是燈和香。六、指誓約結盟時燃點香火,亦用於結盟之交。《北史·齊紀上·交祖神武帝》中雲:“兆(爾朱兆)曰:‘香火重誓,何所慮邪?’紹宗(慕容紹宗)曰:‘親兄弟尚難信,何論香火。’”七、是指信奉佛法,共結香火之緣。前蜀貫休《蜀王登福感寺塔詩》之一雲:“天資忠孝佐金輪,香火空王有宿因。”陝北民間大都將“香火”一詞指的是子息後代,有時也指神佛之所或供神佛之香火用品。

  供香,也叫“上香”。宋陶□《清異錄·釋族》中雲:“汴州封禪寺有鐵香爐……爐邊鎖一木櫃,竅其頂,遊者香畢,以白水真人投櫃竅。”白水真人指的是錢。此說是在寺廟中敬奉神佛時要上香,並以錢兩投於櫃中,以作布施。

  另有一種叫“香幾”,是陳放香爐的幾案。明王圻《三才圖會·器用·香幾》中雲:“幾,漢李尤《幾銘》敘曰:黃帝軒轅作。則幾創自黃帝,其來已古……今曰‘燕幾’,曰‘檯’,曰‘書卓’,曰‘天禪幾’,曰‘香幾’,長短大小不齊。”可見,香幾的叫法各有不同,若用於陳放香爐的仍然叫做香幾,若用於擺放書籍的,後世則稱為“書桌”,其變化之大,是一種改製之舉。

  民間祭祀蠟祭

  蠟是古代在年終舉行的祭祀百神的活動。柳宗元在《臘說》中雲:“將蠟,進有司以問臘之說,則曰:‘合百神於南郊,以歲為報者也’。”

  蠟祭在陝北民間比較簡單,於臘月裏用糕麵兌入白麵後先擀成片狀,然後用刀將其割成條狀,但相連不斷,再將其分成條條相連的塊,下油鍋炸熟,稱為“油炸炸”,類似於北京的毿子。將此放在灶君、天地諸神之位前,表示對他們的祭祀。因油炸炸的條多,以此來寓“百”,所以用以祭祀百神。後來,蠟祭被運用到許多祭祀禮儀和重要場合,比如還用於祭祀列祖列宗,每有上墳,都要有此祭品。還被用到新婚之夜,送入洞房後讓新郎新娘食用,其用意在於新郎新娘吃了祭祀百神的祭品後,就能得到百神的保佑而長命百歲。

  禖

  禖是求子的祭祀活動,也是求子所祭的神。柳宗元在《天對》中說,“嚳,狄禱禖”,就是向禖這位神的禱告。禖這一求子祭祀活動被陝北民間也用在逗小孩的玩耍中,有大人與小孩相逗時,經常說一聲“禖”之後,立即躲藏起來,讓小孩尋找自己。這一遊戲將“求子”與“子求”結合起來,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遊戲,其意就在於有求子,就有子可得。

  禊

  禊是我國古代於春秋兩季在水邊所進行的一種消除不祥的祭祀。王羲之《三月三日蘭亭詩序》中雲:“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

  祓

  祓是古人用祭祀、齋戒、沐浴等方式除災求福、祓除不祥。《晉書·汝南王亮傳》:“太妃嚐有,祓於洛水。”祓還有消除之解。薑夔的《翠樓吟》詞中有“天涯情味,仗酒祓清愁”之句。

  祝

  祝是古代在祭祀儀式中司祭祀的人。《莊子·逍遙遊》中雲:“庖人雖不治庖,屍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祓祝

  祓祝亦作“祆祝”。祆,古代時稱拜火教的神為“祆神”。《酉陽雜俎·境異》中雲:“突厥祆神,無祠廟。”祆教就是拜火教,是波斯人瑣羅亞斯德創立之教,南北朝時傳入我國。唐代薩寶府管理瑣羅亞斯教的祠官稱做“祆祝”。

  祓這一祈禱儀式在陝北民間運用很多,一般將其稱為“扶”。大概是對“祓”這一宗教信仰的訛傳。祓是祛除的意思,是通過祛除邪魔,以達到扶助正氣的目的,這大概是被陝北民間將其稱做“扶”的原因。殊不知,隻扶而不祓,就不能將邪魔驅除,扶正亦扶了邪,最後還是不能達到扶運的目的。陝北民間一般將祓祝儀式稱做“扶運”。是在流年不順的時候或是有災禍時,行“祓祝”之儀。大都采用祭祀和齋戒方式,也有用沐浴者,但後來將其簡化,有些人根本不行戒規,隻是到廟會上去請專門的司祝為其扶運。祓祝有祓祝詞,其詞一般雲:

  手執旌幡掃乾坤,請來天上眾諸神。

  今有凡人要扶運,身披花綾跪神靈。

  一二三四五常數,金木水火土相配。

  萬物都在五行中,相克相生又相濟。

  今年相克來扶運,明年相生更敬神。

  父母生身成人形,天地養命在世間。

  時年常有不昌順,多敬神靈能轉運。

  朗朗乾坤日月明,玉皇大帝第一神。

  陰陽合德分兩儀,天地諸神上下輔。

  三星高照在當頭,三官賜福又解厄。

  四天天帝統四隅,四麵八方有吉神。

  五福臨門在中央,黃帝恩賜載厚德。

  六郎南鬥增福壽,順心順事順天意。

  七星北鬥有照應,賜福培壽又添喜。

  八仙祝壽時運轉,八麵威風揚海內。

  九重天高不可攀,要享榮華久敬神。

  若有疾病來纏身,藥王妙手能回春。

  東方琉璃淨世界,廣施法力病離身。

  鬼邪作祟人遭殃,病屍連天沒精神。

  東嶽大帝神威廣,鎖定鬼精入囹圄。

  應試才子屢不第,前程要好敬魁星。

  清香直上魁星位,金鑾殿前禦筆點。

  官運不達有羈絆,常有小人來作梗,

  心誠要敬文昌星,仕途渺茫一點通。

  生意場上不通達,文武財神要敬誠,

  匯通天下財源廣,從此買賣達三江。

  婚姻大事不遂心,多求月下老人神,

  高香三炷敬神明,天作之合成婚配。

  人逢官司有口舌,拜求皋陶獄神靈,

  衙神蕭何及曹參,一齊求到官司贏。

  人處在世靠時運,時運要靠神扶持。

  薑尚曾有敗運時,文王相遇才轉運,

  買臣也有背運日,得遇貴人有功名。

  都是神靈暗扶持,青史流傳有美名。

  扶運本是敬神靈,祓除邪惡扶正氣。

  今日扶運正合時,諸神一應俱應承。

  神氣臨身護定身,護了前胸護後身,

  腳底護到腦門囟,渾身上下都護定,

  天扶運,地扶運,神扶運,仙扶運,

  諸神扶運,立馬轉運。

  扶運扶運扶洪運,年年月月交好運。

  有的在祓除之後還許以口願,有的則時常不斷地到廟會上誠敬神靈。

  祓除之俗逐漸將禊這種祭祀方式代替,成為主流,但現在還可以看到,一旦有人患病,家人們就會到河邊去作祈禱祭祀活動,求神靈保佑病人康複。有的還將此俗延伸到對祖先的祭祀,每有時節八分,就到河邊去祭祖。

  法臘

  法臘也稱“戒臘”、“夏臘”、“法歲”,簡稱為“臘”。“臘”是佛教名詞。臘也作“臈”,原本指年末的祭名,是佛教用來表示僧侶受戒出家後的年數。這裏的“戒”則是表示正式加入僧團的“具足戒”,所以又稱做“戒臘”。以每年夏安居結束的七月十五日為歲臘結束之日,十六日以後就成為新歲。

  佛教中又有所謂的“成道節”的說法,是在十二月初八日這一天,佛教徒們要對佛祖釋迦牟尼舉行祭祀禮儀,故而又將十二月初八日叫做“臘八”。這樣一來,臘又指“法臘”的內容,又指祭佛祖的禮儀。道教中又有十二月祭八位神靈的禮儀,臘就成為年末的祭名了。後來,臘的祭名被淡化,成為農曆十二月的代稱。

  符水

  符水是將畫有符籙圖形的符表燒化於水中,讓人飲後以達到治療疾病的作用。《三國誌》卷八《張魯傳》注引《典略》雲:“太平道者,師持九節杖,為符祝,教病人叩首思過,因以符水飲之,得病或日淺而愈者,則雲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則為不信。”依此看來,符水在漢時有兩種作用,一是為人治病,一是拉人入道。《宋書·羊欣傳》中雲:“素好黃老,常手自書章,有病不服藥,飲符水而已。”可見,止宋代,符水已單純成為醫用之水,與黃老之術相行。

  符籙派

  符籙派又稱做符籙道教,是道教中以符咒來驅鬼治病的各派的通稱。符籙派有東漢時期的太平道、五鬥米道和後來發展起來的靈寶派、上清派、正一道等,都屬於符籙道教。這些道派自漢魏以來一直是道教的主流派。宋元時又出現了神霄、清微、淨明等內丹和符籙相結合的新符籙派,使符籙方術有了新的發展。元以後,符籙各派統歸於正一道。正一道又從古代巫術中演繹了一些新的方術,如用畫符念咒的方法來驅鬼降妖,祈福禳災。因此,正一道就成了巫道合一的法術派的新派道教。

  因為正一道將符籙與巫術相結合,既能治病,又能驅鬼,在它的影響下,後來便產生了《祝由十三科》這樣的民間醫術為人治病和《玉匣記日用通書》為人治病驅鬼。民間的巫師、法師也就有了更大的活動餘地,活躍在驅鬼治病的領域裏。符籙派使用符水為人治病,姑且不論其有無科學道理,但從其使用朱砂來書寫符籙後化水讓人飲用,從我國中醫理論上講,朱砂有安神鎮靜作用,經入心包,可以治療心神不安的疾病。正因為有這樣的作用,符水是可以為人治好一些疾病的,所以為民間所信奉。陝北巫師、法師運用這些方法治病驅鬼,就是符籙派的組成部分。

  孤獨矜寡

  據《禮記·王製》載:“少而無父者謂之‘孤’,老而無子者謂之‘獨’,老而無妻者謂之‘矜’,老而無夫者謂之‘寡’。”這四種人都是世上可憐而得不到安慰的人,社會成員經常接濟以糧食供他們生活。對那些不能說話的,不能聽聞的,瘸著腿的,不能走路的,肢體不全的,身軀矮小的,以及一些殘疾的細民,亦應當依其材器所能者而收容給養之。

  另外,民間又有三大不幸之人的說法,即:幼年喪母,中年喪妻,老年喪子。人生遭逢此三大不幸中的一不幸已是很慘的了,世上也竟有兩不幸,或三不幸之人。

  黃泉

  人們習慣將死亡之路稱做“黃泉路”,那麽,這一說法出自何處,《東周列國誌》第四回之“秦文公郊天應夢,鄭莊公掘地見母”中提出了“黃泉”一詞。黃泉一詞是鄭莊公與其母親的關係所出。這一回說,世子“掘突”嗣位後就是武公。武公乘周亂並有東虢和鄰地,遷都於鄶,稱做“新鄭”,所以,也將武公稱為鄭武公。鄭武公之妻是申侯的女兒薑氏,所生二子,長曰寤生,次曰段。寤生是薑氏夫人在分娩之際不曾坐蓐,在夢中產下的嬰兒,當她醒來後才知道生了此子,這使薑氏吃了一驚,所以取名寤生。由於這一原因,薑氏便對寤生產生了不快之意。次子段出生長大後一表人才,麵如敷粉,唇若塗朱,且又力大善射,武藝高強。薑氏便對此子有了偏愛之心,曾多次向其夫武公進言,欲立為嗣。武公不允,並說:“長幼有序,不可紊亂,況寤生無過,豈可廢長立幼。”遂立寤生為世子,將共城封於段,號曰共叔。薑氏對此不悅。到了武公薨後,寤生即位,就是鄭莊公。薑氏見共叔無權,心中甚是不快,向莊公提出很多苛刻條件,莊公都一一應允了。大夫祭足看不慣薑氏的做法,向莊公進諫,莊公卻說:“我母之命,何敢拒之。”共叔段因莊公的忍讓不但不收斂自己的行為,反而占了莊公很多地盤,還向莊公討封了製邑之地。上卿公子呂向實在看不下去,向莊公進諫說:“段可誅也。”莊公曰:“段惡未著,安可加誅。”又說:“段乃薑氏之愛子,寡人之愛弟,寡人寧可失地,豈可傷兄弟之情,拂國母之意。”

  共叔段見莊公一再忍讓自己的行為,認為是莊公可欺,便招兵買馬,與薑氏密謀,企圖奪取國權。兵敗後,段被迫自殺,但莊公撫段之屍體大哭曰:“癡兒何至如此。”莊公又命人將薑氏送到潁地安置,並遣以誓言說:“不及黃泉,無相見也!”莊公回到國都後,眼前不見了薑氏,不覺良心頓萌,以曰:“吾不得已而殺弟,何忍又離其母,誠天倫之罪人矣。”

  潁穀有一位叫潁考叔的人,為人正直無私,素有孝友之譽。見莊公安置薑氏於潁,便對人說:“母雖不母,子不可以不子,主人此舉,傷化極矣!”於是,他尋找了幾隻鴞鳥,以獻野味的名義來見莊公。莊公問這是什麽鳥?潁考叔說此鳥叫鴞,晝不見泰山,夜能察秋毫,明於細而暗於大也。小時其母哺之,既長,乃啄食其母,此乃不孝之鳥,故捕而食之。莊公聽了以後默然無語。就在這時,有宰夫送來了蒸羊,莊公命人割了一肩胛,賜予潁考叔食用,考叔隻揀好肉包裹起來藏於袖中。莊公責怪地問考叔。“你這是為什麽?”考叔說:“小臣家有老母,因小臣家貧,每日取野味以悅其口,未曾嚐享過此厚味。今君賜及小臣,而老母不沾一臠之惠。小臣念及老母,何能下咽,故此攜歸,欲作羹而進母耳。”莊公聽後說:“卿可謂孝子矣。”言罷不覺淒然長歎。考叔問曰:“主公為何而歎?”莊公曰:“你有母奉養,得盡人子之心,寡人貴為諸侯,反不如你。”考叔佯為不知說:“薑夫人在堂無恙,何為無母?”莊公聽後,便將薑氏與共叔同謀細述一遍,並說:“已設下黃泉之誓,悔之無及。”考叔聽後言道:“太叔已亡,薑夫人止存主公一人,主公又不奉養於她,與鴞鳥何異。倘以黃泉相見為歉,臣有一計,可以解之。”莊公聽從了考叔之計,遂命考叔發百名壯士,“於曲洧牛脾山下,掘地深十餘丈,泉水湧出,因於泉側架木為室。室成,設下長梯一座,考叔往見武薑,曲道莊公悔恨之意,如今欲迎歸孝養。武薑且悲且喜。考叔先奉武薑至牛脾山地室中,莊公乘輿亦至,從梯而下,拜倒在地,口稱‘寤生不孝,久缺定省,求國母恕罪!’武薑亦曰:‘此乃老身之罪,與汝無與。’用手扶起,母子抱頭大哭。遂升梯出穴”。“國人見莊公母子同歸,無不以手加額,稱莊公之孝……胡曾先生有詩雲:‘黃泉誓母絕彝倫,大隧猶疑隔世人。考叔不行懷肉計,莊公安肯認天親。’”這一故事就是後來人們所說黃泉的典故。

  禮尚往來

  《禮記·曲禮》雲:“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古今圖書集成·明倫編》卷四十一雲:“昔人有厭世多事而為之說曰: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而人情絕無不相往來之理,凡人情近而不相得則凶或害之……聖人憂之,以為上古之時其民施而不望報,中古時施斯有報矣,施而不報禍之所由起也,於是製禮以文之,使民知有往來,柔伏天下好事之心。”《詩經》雲“授我以桃,報之以李”之語,被視為禮尚往來的人情饋贈原則。在現代社會交往中,人們仍然十分重視禮尚往來之俗,各個方麵都可以體現出來,民間的婚喪嫁娶、生辰滿月、祝壽賀壽,更是這一習俗的充分表現。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