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53章 翁姑禁忌(4)

  我國古人不但在禳解疫癘時要采用儺的祓除手段,而且在遇到幹旱、淫雨、大水等自然災害時也要以儺的祓除手段來消災。無論出於何種禳災目的而舉行的祓除活動,都是通過以驅逐、殺滅邪祟意義的某種祓除性行為方式而得以實現。這些方式有的十分簡單,隻是做幾個驅除、殺滅的簡單動作。如,家人有病,紮一個草人,在它身上砍上幾刀,然後把它扔到河裏,就算把加害於病人的疫癘之祟“趕盡殺絕”了。又如,發生了日食、月食這類的“天災”現象,人們便拿起銅盆使勁地敲,這樣就可以把吃掉太陽或月亮的“天狗”嚇跑。有的也隻是念幾句祓除性的咒語。有些祓除方式則是規模十分龐大,其中的內容、程序也十分複雜。如由一些巫師、道士等神職人員主持的祓除活動,就是一種係統化、模式化的專門儀式。

  我國古人將演戲也列入祓除活動的行列。在村上不平安或遇有天旱等自然災害時,人們就用唱戲的形式來祓除邪祟,以企得到平安和風調雨順。采用這種形式時,必須在演戲前和演戲後由一個演員走上台來說一段表明演戲宗旨的台詞,前者稱為“開台詞”,後者稱為“掃台詞”。如有的演出,在開台前,台上先出包公和張龍、趙虎三人,上台後,包公高聲念道:“老夫生來不認親,日判陽來夜判陰,日間判的陽間事,夜間判的鬼人精……老者來到村內,豺狼虎豹,烏鴉雉雞,秋龍秋虎,山羊野豬,趕出千裏山外。”

  另有一些以說平安書來驅除邪祟的。

  祭鬼

  驅鬼除邪活動包括驅鬼和祭鬼兩個方麵的內容。祭鬼就是“祈鬼”,祈求鬼靈保佑。這是在一般情況下所舉行的儀式,也就是說,在鬼還沒有加害於人或是人們認為是善鬼、吉鬼時所采用的方法。如,有的地方在五穀豐登,人丁興旺,也無天災和疾病流行的時候,認為是鬼靈保佑的結果,就要對鬼靈進行祭祀。也就是說,人們出於祈求好結果或是對獲得好結果的喜悅和感激,便進行禱祭活動。這種祭鬼之儀有時會涉及許多神靈,是一種泛鬼祭祀活動,它和祭祀禮儀活動是連在一起的。廣泛意義上的祭鬼是包括神在內的。在原始宗教觀念裏,鬼神往往是一個不可分的概念。祭山神和祭山鬼是無原則性區別的,特別是從自然現象中幻化出來的鬼靈,人們往往相信它有神力,因而“祭”與“祈”便結合在一起,祭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祈。

  祭與驅也不完全分開,有時祭中有驅,有時又驅中有祭。因而,祭和驅同為對付鬼神的手段,並常常用於同一事中。有時將家鬼、野鬼、動物鬼、自然鬼合而祭之,統統稱為“祭鬼”。

  對鬼神人們往往采取“敬而遠之”的態度。因為怕鬼神作祟,唯恐得罪它們招來禍害,所以要畢恭畢敬地祭獻它們,但又怕鬼邪彌留於宅中,所以才產生了祭鬼祈鬼的方法。如,貼門神、貼薑太公等,他們是人們心目中一切邪神惡鬼的總管,因此,人們也認為,驅除鬼邪是他們分內之事,民間又將薑太公奉為“醋炭神”,人們便用打醋炭的方法來清除邪惡。彝族門上常有“太公在此,眾諸邪回避”的門聯。陝北民間有將薑太公奉為“醋壇神”者,與“醋炭神”的叫法不同,但其功用則是相同的。

  祭鬼又分為家祭和野祭兩種。家祭是在驅除禍祟的主人家中舉行;野祭一般在近一些的河的岸上舉行。也有將家祭與野祭結合起來的,但無論是什麽祭法,“打醋炭”之儀是始終貫穿在其中的。“醋炭”的蒸氣是有巫術效力的。民間往往在用祭的儀式時不再用驅,這是一種民俗心理的反映,也是對付鬼祟的策略做法。但“祭鬼”絕不僅僅是單純的祭,而有驅的意義在裏麵,因為祭鬼與驅鬼在很多情況下都是一回事,它們往往是以“祭”為名,而以驅為實,或以祭為手段,以驅為目的。

  法事和道場

  法事和道場在民間宗教中是經常用到的,它們二者有什麽區別。

  凡屬於獻祭、禱祝、祈求,為使人丁平安、六畜興旺、五穀豐登所舉行的活動叫做“做道場”,它的用意是為了求得“潔淨”。屬於驅趕、除邪、詛咒、為了達到和實現免除凶兆、補苴罅漏的活動叫做“做法事”。也就是“除凶”。在實際活動中,道場和法事又往往相互滲透,交錯在一起。所謂道場和法事的根本區別是按照它的“主體中心”來劃分的,即:“凶”與“祈”。法事的根本任務是除凶,道場的根本任務是“求吉”。法事和道場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一、驅鬼除邪法事。

  二、詛咒凶神惡鬼。

  三、“詛咒凶邪”、“取魂換魄”的法事和道場。

  四、送祖靈大道場。

  五體投地

  五體投地亦稱做“五輪投地”,它是佛教禮節。所謂五體(五輪)是指兩肘、兩膝和頭。佛教徒行“頂禮(頂禮膜拜)時,五體都要著地,是佛教的最高禮節。《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下三雲:“五輪至地作禮。”《阿含》雲:“二肘、二膝、頂名輪也。”亦雲五體投地。先正立,已合掌,右手褰衣,屈二膝已,次屈二肘,以手承足,然後頂禮。後起頂頭,次肘,次膝,以為次第。《無量壽經》卷下:“阿難起整衣服,正身西麵,恭敬合掌,五體投地,祀無量壽佛。”

  五聖堂三尺高

  五聖堂在有些地方叫做“五通祠”。所謂“五聖”或“五通”,是古代傳說中的牛馬神,和一對會叫人名字的山雞及一個專門吃鬼魂的獨腳鬼,合起來正好是五個。它們都是惡鬼,又都以吃鬼魂而臭名昭著。這對會叫人名字的山雞,一叫人的名字,人一答應魂就被它叫去了,人就得死。它們五個經常合在一起,橫行在人世和陰曹地府。人們最早把它們叫做“五怪”或“五煞”。自從宋代以後才被尊為“五聖”的,還給它們普建了廟堂,專門享受喪事人家的供品,這是為什麽?

  原來,它們與趙匡胤落難有關。有一次,趙匡胤被官兵追殺而逃到一個山村,當時又餓又累,看見一戶人家正在山野裏供祭“五煞”,為家中病得失魂落魄的兒子求情,祈求“五煞”不要吃掉他們兒子的魂靈。

  當時餓得無法忍受的趙匡胤看到青石板上放著用米粉做成的牛、馬、山雞和山鬼,還有一碗水酒後,抓起一隻山雞就吃,並將那碗水酒也一飲而盡。正想抓山鬼時,忽然聽到鬼泣神號,又見陰風四起。突然在他麵前跪著四個鬼怪,叩著頭哀求饒命。趙匡胤被它們嚇了一跳,可又見它們向自己求饒,也就不怕了。對它們說:“你們快去把北麵的追兵給我趕跑。”牛頭馬麵、山雞山鬼得令後馬上來到北邊,施放妖術,弄得滿天陰雲,鬼哭狼嚎,官兵見狀後大驚,便向後退去了。

  官兵退去後,五煞來到趙匡胤麵前討封。趙匡胤問它們叫什麽名字,它們說:“我們叫‘煞’,世俗稱我們為‘五煞’,被你吃了一個,如今隻剩下我們四個了。”趙匡胤在地上抓了一把泥,捏了捏說:“我還你們一煞。”後來,趙匡胤捏成的這個煞被世俗稱為“土”,黑黑的一團,有趙匡胤的五個指痕,變成了它的眼睛。因為它被稱做“土”,所以,至今人們在砍樹、造房時都要先敬這個“土神”,生怕衝撞了它給人帶來災禍。這也有可能是陝北民間所說的渾身長“眼”的“太歲”。趙匡胤聽了“五煞”的討封祈求後對它們說:“日後我若能坐了龍廷,一定封你們為‘五聖’,還給你們造最高最大的廟堂。”

  後來,趙匡胤果然做了宋朝皇帝,“五煞”便前來懇請趙匡胤實踐當年的許封。趙匡胤也一口答應,並頒詔封“五煞”為“五聖”,下令全國各地遍造“五聖堂”,每年以香火供奉。同時還下令,今後凡有喪事人家,在死人斷氣之前,先要祭“五聖”,否則,它們可以將死人的靈魂吃掉,讓死人永世不得超生。

  此詔一經頒發,全國的每鄉每土都要建造一間最大的“五聖堂”或“五通詞”。但僅憑一鄉一土的人力物力又怎麽能建得起呢?工匠們便利用詔書中的建“一間”一詞之音與“一箭”之音相同,改“一間”為“一箭”之高,“一箭”之闊。所以,“五聖堂”的高,闊也就不超過三尺,這就是“五聖堂”隻有三尺高闊的緣由。

  陝北民間在死人斷氣之前將一隻雞置於死者身下,稱做“倒頭雞”,就是由趙匡胤下令,在死人斷氣前先祭“五聖”而來的,讓“五聖”將雞吃掉,不要將死者靈魂吃掉,讓他轉世回來,所以名“倒頭雞”,即倒過頭來,轉回陽間之意。

  這一傳說將原本是煞的五個惡鬼改稱為“五聖”或“五通”。它們是民間所說的一種邪神或者是一個邪神稱做“五通”,或者是五個邪神的總稱。其說法不一。

  一般認為“五通”信仰的起源比較早,比民間的另一信仰“五顯”還要早一些。據托名柳宗元著的《龍城錄》卷上之《龍城無妖邪之怪》中所雲:“柳州舊有鬼,名‘五通’……”有人認為《龍城錄》雖是偽書,但也是宋代以前的作品,據此,可以說“五通神”的信仰早在唐朝時期就有了,而不是宋代所出現的。計有功在《唐詩紀事》卷六十六中載有鄭愚的《大溈虛祐師銘》雲:“牛阿房、鬼五通、專覷捕、見西東。“牛阿房”就是牛差別阿旁,是地獄中掌管行刑等事的鬼卒。其殘忍凶狠,相貌恐怖。”此說也更加佐證了“五通”是唐時形成的民俗信仰。

  宋代以後,有關五通的故事逐漸多了起來,五通也並不是純粹的邪神了,它們有時還會幫助信仰它們的人達到某種目的,包括一些正常的、善良的目的。

  在民間信仰中,大多認為五通神是兵匪盜賊被殺以後的鬼魂,但在有些地方民間信仰中,認為五通神是山石動物修煉成的妖魅精怪,也就是我國古代所稱的木石之怪,彝、魍魎、山魈、野仲、遊光之類。總之,五通神的地位很低,屬旁門左道的妖邪。

  在我國北方又流傳著北方五通的說法,它是由五通信仰逐漸演化而來的,繼而將其演化成了專職財神。為了不與五通相混淆,改稱為“五顯”。宋代以後,北方五通信仰尤以明清時期的北京最為興盛,將其稱為“五哥神”,也稱做“五顯神”。

  五通神被人們尊為財神後,再也不是邪神了,而成為地道的正神,他們有借錢給人,讓人做生意賺錢的神通。從此,五顯神的地位發生根本變化,非常顯赫,並屢屢受兩宋王朝的加封。明初又被列入到祀典之中。

  五顯神信仰據宋人的有關記載也是始於唐代,說五聖正神就是五顯,是在江西婺源一帶興起的。說明,五聖神中有正邪之分,即正神五顯,邪神為五通。

  北方五通雖然被民間改造為正神,但它並沒有跟他以前的五通神一刀兩斷,他們的本來麵目還沒有改變,仍然是“擐甲執兵”的樣子,表明他們的出身是非兵即盜。民間也因此說他們是強盜。

  北方五通是改邪歸正了,可南方五通在宋代以後仍然是邪神,他們仍在幹著“賦財”、“劫色”或者其他邪惡的勾當,民間仍然對他們很害怕,但趙匡胤下令讓人們尊他們為“五聖”,所以,人們也不得不尊。五聖又有很多名目,如“花間五聖”、“樹頭五聖”、“魚米五聖”等等,花間五聖居住在花間,樹頭五聖居住在樹頭上,魚米五聖居住在河畔田間。沒有固定住所的就叫做“遊方五聖”。

  江南五通有其來曆的另一說法。《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二中引《祖殿應靈集》中雲:紹定六年癸巳三月三日宋承節郎張大猷的記載曰:有關五顯神的起源,此前沒有過文字記載。在婺源的民間傳說中有“五顯神公”。在唐僖宗光啟年間即降於婺源。說是百姓王喻有園在城北偏,一天晚上,園中紅光燭天,邑人都擁去觀看,見五位神人自天而下,導從威儀,如王侯狀,五神人把王喻叫到跟前,對他說:“我們受天命,當食此方煙火,福祐此方百姓。訪勝尋幽而來至此。我們在這裏的廟中享人間煙火,當然更加福祐於你。”王喻當即拜倒在地,口稱遵命。神即升天而去。次日,人們都要看王喻之園,這裏佩山在其東,佩山在其西,左環杏廒,右繞蛇城,南北兩潭,而前有坐石。大溪出來,縈於西下,兩峰特秀,豁然水口。

  此後,五位神人於此大顯靈驗,名播遠方。其廟號先是“五通”。北宋大觀三年,朝廷賜廟額為“靈順”,權邦彥為記。自此,凡祭奉這五位神人的廟就叫做“靈順廟”了。北宋宣和五年,朝廷又封五神為兩字侯,他們分別是:通祝侯、通佑侯、通澤侯、通惠侯、通濟侯。因封號中都有一個“通”字,合稱為“五通”。後來,有五顯神與五通神相混淆的情況出現,為了加以區分,淳熙元年,改封五顯這五位神的侯爵為二字公,曰:顯應公、顯濟公、顯祐公、顯靈公、顯寧公。封號中都有“顯”字,合稱“五顯”。五顯之稱即源於此。後又加封為四字公、六字公。慶元元年又加封八字公。嘉泰二年又改封五顯神公爵為王爵,為二字王。曰顯聰王、顯明王、顯正王、顯直王、顯德王。此仍以舊封號中的“顯”字依次配以“聰”、“明”、“正”、“直”、“德”,為諸神封號。故而,仍稱其為“五顯”。南宋理宗景定元年又封為四字王。後有傳說,此五王屢助南方諸事,又封為六字王,最後又被封為八字王。就連他們的親屬也被授予封號。

  顯聰昭應靈格廣濟王,妻顯慶協惠昭助夫人。

  顯明昭烈靈護廣佑王,妻顯惠協慶善助夫人。

  顯正昭順靈衛廣惠王,妻顯濟協佑正助夫人。

  顯直照佑靈貺廣澤王,妻顯佑協濟喜助夫人。

  顯德照利靈助廣成王,妻顯福協愛靜助夫人。

  這五位神人的祖父是啟佑喜應敷澤侯,祖母是衍慶助順慈貺夫人。父親是廣惠慈濟方義侯,母親是崇福慈濟慶善夫人。長妹是喜應讚惠淑顯夫人,次妹是懿順福淑靖顯夫人。部下還有二神未加封號。此即“五顯”神的來曆。

  “五顯”之祀雖然始於婺源,但其一有影響後,很快就擴散到其他地方,故而,婺源之“靈順廟”就成為“五顯”之祖廟,或雲祖庭。其他各廟則為行祠。全國各地均有“五顯”行祠,有些地方雖祭祀既久,但不詳其神。有些地方出於別的原因,或以地方神話,或以曆史傳說,曆史人物加以充實,也有編造神化的。

  民間的神仙信仰往往與宗教聯係在一起。佛教中的華光菩薩又名“五顯靈官如來”,因名中有“五顯”二字,人們便把“五顯神”與華光菩薩相混淆,豈不知,道教稱神,佛教稱菩薩,佛、道二者是有區別的。

  宋人王逵在其《蠡海集》中雲:九月廿八日,乃五顯之神生日。《明會典》中載,洪武中,五顯靈順廟,每歲四月八日、九月廿八日,遣南京太常官祭。九月廿八日祭祀五顯是因該日是其生日,但四月八日是佛祖生日,於此日也對五顯祭祀,說明已將五顯這一民間神靈納入到佛教之中了。

  到了明清時,江南又出現了關於五通神來曆的新傳說。鈕玉樵在《觚剩》卷一中雲:“舊傳明祖既定天下,大封功臣。夢兵卒萬千,羅拜殿前,曰:‘我輩從陛下四方征討,雖歿於行陣,夫豈無功?請加恩恤。’高皇(朱元璋)曰:‘汝固人多,無從稽考姓氏,但五人為伍,處處血食足矣。因命江南立尺五小廟祀之,俗稱五聖祠。是後日漸蕃衍,甚至樹頭花間,雞塒豖圈,小有萎殃,輒日五聖為禍。’”

  江南民間的另一傳說——劉伯溫鬥五聖,大概是黃河流域信仰五聖的開始。

  傳說,劉伯溫在少年時期很是頑皮,在他上學的路上要經過一座五聖廟,劉伯溫想試一下五聖究竟靈不靈。便在廟上撒了一泡尿。還讓五聖當酒喝。劉伯溫命裏有宰相的根基,這五聖哪敢不聽,將尿喝了也不敢怎麽樣。劉伯溫一連幾天都是這樣欺侮五聖,五聖實在沒有辦法,就到劉伯溫的先生那裏告了一狀。先生聽後,又怕又怒,把劉伯溫打了一頓板子。劉伯溫越想越氣,又過五聖廟時,他不僅讓五聖喝酒(尿),還讓五聖吃飯(大便)。這次真是欺神太甚了,五聖又向先生告了一狀,劉伯溫當然是又挨了一頓板子。劉伯溫更不服氣了,就寫了一紙判令,讓五聖充軍三千裏。寫好後將紙貼在廟上,五聖隻得充軍,來到黃河邊上,不敢擅過江南。

  後來,劉伯溫受命治理黃河,可怎麽也治不好。發現原來是五聖和他搗亂。劉伯溫便命五聖再回江南去。五聖說,要他們回去,就得給他們蓋一座新廟。這廟要一箭之高,一箭之寬,一箭之夷。他們所說的“一箭”:就是射去一箭的距離。世上哪有這麽大的廟宇呢?他們是在刁難劉伯溫,而且還要磚牆磚壁。劉伯溫聽了後,故意誤解,順手取出一箭,在地上比畫了一支箭的高度、長度和寬度,讓他們就住在這樣的廟堂裏,而且還是穿牆穿壁。五聖自知給劉伯溫留下了話柄,與他申辯不過,隻好回江南去了。

  五聖回到江南後住進了四麵透風,僅有一箭之高寬的“廟堂”之內,實在受不了這口氣,就告到觀音那裏。觀音察看後,不但沒同情他們,還說這屋不錯。五聖忍不住說:“觀音,那你來試一試。”觀音就等這句話,隨即進到屋裏,坐在正位上就不出來了。五聖方知上當,隻得無可奈何地坐在了次位。

  在這一傳說的影響下,各地的五聖祠都是一箭高,一箭寬,一箭長,而且牆上連泥都不上,到處都是破洞。如果廟中有觀音時,觀音必坐正位,五聖列旁。五聖在這座破廟中經常是穿牆穿壁地往來。在“穿牆穿壁”的住宅中居住的人肯定是窮人或者是破落戶,因此,這些人家也總是有鬼邪作祟。有鬼就要驅,越驅人越窮,越窮,鬼就越要來。“越窮越見鬼”這句諺語就是從這裏來的。

  自那以後,五聖廟村村都有。有些民間信仰將五聖與土地神合二而一,以為五聖乃“五方五土五穀”之神的敬稱。這種合祀廟在民間一般稱為“五通”。有了這樣的說法,五通便稱霸一方,把土地神的神權也獨攬過來,為所欲為。所以,它是集土地神權與五通邪惡於一體的惡神。

  北京的民間信仰將五通神與五顯神相結合後,使用了五通之形,五顯之名,屬於正神的性質。蘇州的五通神與五顯神相結合後,則是以五顯的形象出現,地位、廟宇則與五通這一邪神的性質一樣。所以,後世便有了五聖、五顯、五通的名稱。

  北宋政和元年,朝廷曾下詔禁止過五通信仰,命民間祀五顯。由於朝廷有禁令,地方官員中也有禁信五通的強硬官員。一個是明代的曹鳳,在江南下令禁止五通信仰,將廟像拆毀無遺。清康熙年間的湯斌也曾禁毀吳地的五通淫祀,毀五通神祠,將像投入到諸石湖之中。他在《奏毀淫祠疏》中雲:“蘇(州)鬆(江)淫祠,有五通、五顯、五方賢聖(五聖的另一種說法)名號,皆荒誕不經。而民間家祀戶祝,飲食必祭。妖邪巫覡,創作怪誕之說,愚夫愚婦,為其所惑,牢不可破。蘇州府城西十裏,有楞伽山,俗名上方山,為五通所居數百年,遠近之人,奔走如鶩,牲牢酒醴之餉,歌舞笙簧之聲,晝夜喧鬧。男女雜遝,經年無時間歇。歲費金錢,何止數十百萬。商賈市肆之人,俗謂稱貸於神,可以致富。借直還債,神報必豐。諺謂其山曰肉山,其下石湖曰酒海。蕩民誌,耗民財,此為最甚。更可恨者,凡年少婦女有殊色者,偶有寒熱之疾,必曰五通將娶為婦,而其婦女亦恍惚夢與神遇,往往羸瘵而死,家人不以為哀,反豔稱之。每歲常至數十家,視河伯娶婦更甚矣。”

  湯斌在江南大毀淫祠之舉得到了康熙皇帝的大力支持。湯斌的上疏被康熙諭旨並檄文各省,同禁五通等淫祠。江南土木之俑或投火中,或風濁流,五通之祀一時銷聲匿跡。康熙此舉,為國人除了害。後人也因湯斌毀祠一事認為五通神見了湯斌就怕得要死。所以又出現了不祀五通,而將湯斌神化,用他來驅趕五通邪神。

  湯斌死後二三十年,崇祀五通之風又死灰複燃,之後,雖又有幾次禁毀,但收效不大,直至民國年間仍有其香火。

  在傳說中將本屬民間神靈的牛馬神牽扯到佛教中去,說他們是牛頭馬麵。牛頭馬麵究竟是幹什麽的?據《楞嚴經》中所雲:“牛頭獄卒,馬頭羅刹,手執槍矛,驅入城門。”將馬頭易為馬麵。牛頭亦稱為阿旁。《五苦章句經》雲:“獄卒名阿旁,牛頭人身,兩腳牛蹄,力壯排山。”《新唐書·路嚴傳》:“俄與韋保衛同當國,二人勢動天下,時曰其黨為‘牛頭阿旁’,言如鬼陰險可畏也。”但實際上牛頭馬麵在陰府隻不過是聽差的鬼吏而已,並沒有如此可怕。《子不語·洗紫河車》就是寫牛頭阿旁故事的,說,陽世間的皂隸丁愷誤入陰曹,看見他的亡妻在陰河中洗紫菜。紫菜就是人間所說的胞衣。據說,這本來是她在陰間的丈夫閻羅殿前隸卒牛頭鬼的任務,他卻交給她,讓她代洗。亡妻將丁愷攜家藏匿起來,不料被回家來的牛頭鬼發現了。丁愷驚恐地向牛頭鬼哀求,牛頭亦不甚怒,還為丁愷的出陰還陽四處奔走,用鬼酒鬼肉招待他,最後親自將丁愷送出陰界,並贈給丁愷某一富人脊背肉一塊,丁愷還陽後持肉治愈了那個人的病,得了五百金的賞錢。

  五聖在民間傳來傳去說法也愈發的多了起來。筆者家鄉曾經建有五聖廟,其規製一律依五聖廟製建造,但已不叫“五聖堂”,或“五通祠”、“五顯祠”了,而叫做“馬王廟”,將五聖中的四聖取而不用,僅存一“馬王”。他的地位竟連土地神都不如,土地廟尚且是建在大山之上,而這個“馬王”卻是建在土地神之下的一塊狹窄的地帶上。人們這樣建置五聖祠的原因,一則曆朝已有廟製規定,另則五聖的名聲不好,所以而為之。也沒有專門的祭祀日,隻是在人們祭祀土地神時才順便對它祭祀一下,它是沾了土地神的光。

  @@中冊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