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119章 媒神月老(2)

  南北朝時期,由於神荼、鬱壘的門神地位在人們的習俗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這一時期,人們對他們那種猙獰麵目進行了改造,他們以威嚴的麵目出現在人們麵前,並正式將他們定為“門神”,人們改造他們的目的是為了讓他們更貼近人,符合人們的心理要求。南北朝時期的梁朝人宗懍所撰《荊楚歲時記》中雲:“歲旦,繪二神披甲執鉞,貼於門之左右,左神荼,右鬱壘,謂之門神。”這一記載為神荼、鬱壘正了門神的名分,自此流傳開來,沿襲至今。這一時期還曾出現過別的門神,但他們的名聲遠不如神荼、鬱壘顯赫。再加上道家將神荼、鬱壘尊為“左門丞,右戶尉”,給了他們一定的品級和有驅除一方妖邪神威的保護神的神職功能,就連城隍廟的門上還得由門神來保護,這樣,就使得門神在民俗信仰中的作用顯得十分重要,因此,神荼和鬱壘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在人們心目中被確定下來。

  門神信仰發展到唐代以後,出現了兩位武將門神,是繼荊軻之後的真實曆史人物,他們就是秦瓊(秦叔寶)和尉遲恭(尉遲敬德)。他們被人奉為門神與神話小說《西遊記》有關。小說中說:涇河龍王犯了天條,玉皇大帝命人曹官魏徵處斬。魏徵是李世民的丞相,因此老龍哀求李世民救他性命,李世民答應了,但魏徵於夢中將老龍斬首,老龍因此懷恨在心,於夜間出入皇宮向李世民索命,攪得世民不得安寧,命秦瓊和尉遲恭把守宮門,龍王再不敢前來驚擾世民。但二將不守宮門時,龍王仍然前來哭鬧。魏徵恐二人長此下去身體吃不消,便命人將二人畫影圖像,貼於宮門之上,龍王再未來過。龍王都害怕他們二人,鬼怪自然也是害怕的,所以,他們被人奉為門神是有信仰依據的。這一說法在明代著作《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和《曆代神仙通鑒》中也有記載。《搜神大全》卷七中說:唐太宗李世民早年創立江山,殺人無數。他即位後身體不豫,夜夢惡鬼“寢門外拋磚弄瓦,鬼魅呼叫,三十六宮,七十二院,夜無寧靜”。太宗懼之,以告群臣。大將秦瓊與尉遲恭請求夜晚戎裝守衛宮門兩旁,當夜果然無事。太宗大喜,但念其勞,命畫工圖二人介胄執革,怒目發威之像,懸於宮門兩旁。此後,邪祟全消,“後世沿襲,遂永為門神”。顯然,《西遊記》根據這一記載進行了神化,顯得更為神奇。但秦瓊與尉遲恭作為門神並不是在唐代形成的習俗,而是在元代。因為《西遊記》中不少內容是源於宋元和明初的話本及民間傳說而來的,如書中第十回“二將軍宮門鎮鬼,唐太宗地府還魂”一事,在明初完書的《永樂大典》中就收有類似的描述。

  秦瓊、尉遲恭是我國民間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武將門神,至今仍興盛不衰。他們二人的神像式樣也很多,有坐式,有立式,有披袍,有貫甲,有徒步,有騎馬,有舞鞭鐧,有執金瓜,還有對秦瓊,對尉遲恭(即一對門神都是秦瓊或尉遲恭一人,分畫兩幅,成為一對)。在兩位門神兩旁有時還貼一副對聯雲:

  昔為唐朝將;今作鎮宅神。

  武將門神一般是貼在臨街的大門上,以防止惡魔或災害侵入,將災難阻擋在大門之外。他們二位手執刀錘鞭鐧,橫眉怒目,鬼邪如何不怕。

  在繼秦瓊、尉遲恭二位門神之後,又出了一個吃鬼的門神,就是唐玄宗時期落榜的秀才鍾馗。他一出現,幾乎完全替代了神荼、鬱壘的門神地位。這是因為人們認為他不僅有鎮鬼邪的功能,而且還因為他比神荼、鬱壘更有本事。神荼、鬱壘隻有將鬼用葦索捆了後去喂老虎的本事,而鍾馗卻是直接將鬼吃掉,對鬼更有威懾力。

  明清以後,門神尤以曆代武將居多,比如:河南常以趙雲、馬超為門神。河北以馬超、馬岱為門神,亦有將薛仁貴、蓋蘇文為門神的。陝西則以孫臏、龐涓為門神,也有以黃三太、楊香武為門神者。陝西漢中一帶則以焦讚、孟良為門神,後因二人的出身不太好,曾經做過強盜,作為神來說有些不硬氣,不能登上大雅之堂,故而,隻好讓他們站在牛棚、馬圈或豬羊圈的門上,做了下等門神。此由也可以看出,門神作為正神,必須是一身正氣,功德顯赫的人才有可能被封為正神,否則,那些即便是有功於天下的人也隻能作為下神。吳越地的門神大都是溫、嶽二位神明。嶽,即嶽飛。溫,即晉代的溫嶠,曾先後破王敦、蘇峻、官拜驃騎將軍而成為晉代名將,因此被吳越人奉為門神。

  武將門神中還有馬武、姚期、楊延昭、穆桂英、蕭何、韓信等十多位曆史英雄人物。還有將燃燈道人、趙公明這些神仙也作為門神的。這些門神人物都是取材於古典演義小說和神話小說。他們都是婦孺皆知的英雄和神仙,很受民間的歡迎,所以被老百姓請來做門神。

  我國有些少數民族還盛行著一種貼掛武士門神畫或天神門神畫的習俗。

  還有一些地方,尤其是北京,信仰後門門神。這類門神中有兩位,即魏徵和鍾馗。但以信仰魏徵者居多。後門門神的出現源自《西遊記》之說。書中說,涇河龍王被魏徵於剮龍台斬首後,每日到皇宮中尋李世民鬧事,隻因前門有秦瓊和尉遲恭把守而不敢進去,就從後宰門進入皇宮鬧事,於是,魏徵便手提誅龍劍於夜晚鎮守在後宰門,涇河龍王的鬼魂從此銷跡,宮廷安寧。因有這一說法,魏徵就被人們奉為後門門神。魏徵本是文臣,他被奉為後門門神便成了一位怒目仗劍,一派英雄氣概的神明,失去了他的本來麵目。後門門神一般是貼在門的單扇上。西安市的“後宰門”便是當年魏徵把守過的地方,因《西遊記》的這一說法,至今仍保留著這一名稱。

  在傳統觀念中,門神一般是武將,但後來卻出現了一批文官門神。這一現象大概受了唐代魏徵和鍾馗這兩位文官作為門神的影響。傳說中,他倆可以鎮鬼,因此,民俗信仰中便產生了妖魔鬼邪懼怕一切文武大官的民俗觀念。文門神的出現正是建立在這一基礎之上的。

  門神的本來意義是驅鬼辟邪,保護家宅平安的。但後來又被人們加上了慶賀的內容,有些門神甚至成了人們專門用來祝吉慶賀,寄托人們祈盼升官發財,福壽延年的願望。顧祿在《清嘉錄》卷十二中說:“《雜誌》又稱後世(門神)多畫,將軍、朝官、複加爵、鹿、蝠、喜、寶、馬、瓶、鞍之狀,皆取美名,以迎喜祉。”黃斐默在《集說詮真》中對這類門神像所加圖案做了解釋,說:“繪爵樽,借作爵秩;鹿,借音榮祿;蝙蝠,借音景福;喜鵲,借作喜慶;馬,借作驛馬;元寶,借音馳報;瓶、鞍,借音平安。繪此八事,取‘爵祿福喜,馬報平安’,八字之義”。

  文官門神以天官居多。這類門神像一般是頭戴紗帽,穿一品繡鶴朝服,或抱象牙笏板,或持吉祥器物,白麵、五綹美髯,一派雍容華貴模樣。天官門神大都貼於院內堂屋門上,以別於大門上驅鬼鎮妖的武士門神,含有迎福進財之意。

  文官門神中還有一對白須文官,據說是宋代的梁灝。《遁齋閑覽》中說:梁灝八十二歲才中了狀元,故而在民俗畫中把梁灝畫成了白須皓首的“狀元爺爺”的模樣。其實,這是一個誤會。曆史上的梁灝是北宋太宗時期的進士,狀元及第時才二十三歲。遼軍進攻河北時,他上疏清明賞罰,斬懦將,擢用勇武謀略之士。以後,梁灝知開封府,暴病而亡,年僅四十二歲。因民間不知其史,多用《遁齋閑覽》的說法,故而誤傳於世。不僅民間有此誤傳,就連舊時極為流行的啟蒙讀物《三字經》中也有“若梁灝,八十二”之句,將梁灝塑造成了一位“大器晚成”的典型,與《三字經》的影響是分不開的。將梁灝作為門神來敬奉,大概是勉勵老人們一定要有進取心的意思。文門神畫中,還有“五子登科”者,上麵畫有五個舉燈、執戟和手拿桂枝的童子,用以寓意“五子登科”。這一典故出自五代時期竇燕山(竇禹鈞)教育五子,接連登科的事情。

  文門神大都與升官發財有關,祈福門神則與多子多福,福壽延年有關。但有時也將二者互相搭配成對。比如,天官(或狀元)門神,常與送子娘娘搭配,還有將喜神與和合二仙搭配的,以象征夫妻恩愛和睦。另有將劉海與招財童子進行搭配的,因為這二位都是小財神,這類門神尤其被商賈人家所看重。祈福門神中多含有深刻的寓意。比如天官門神中一般為兩位天官,其中一位左手舉盤,盤上置一壽石,石上升起一支毛筆,以寓意“壽比(筆)南山”。另一天官則是手托紅色蝙蝠或海水之類,隱寓“福(蝠)如東海”。有人將鍾馗也作為祈福門神。作為祈福門神的鍾馗像是身穿紅色官衣,頭戴烏紗,手執一笏,上有一桃一筆,取“必(筆)然長壽(桃)”之意。

  門神信仰在民間流傳,也在民間舞台上出現。明代茅維寫了一出《鬧門神》的戲。除夕之夜,新門神到任了,但舊門神不讓位,他們便爭吵起來,雖有鍾馗、紫姑、灶君和諸仙調停,他倆仍不聽勸。最後有九天監察使者下界來查辦,將舊門神及其仆從順風耳謫遣沙門島。

  人們貼門神是為了祈求平安,便將一些法力無邊的神仙也奉為門神,如,燃燈道人和趙公明等,但他們在後來被人們另有所奉,就從門神的行列中消失了。

  我國寺院的山門或天王殿的外廊所塑的哼哈二神實際就是寺廟的門神,但他們是對鬼神進行監察,是護法神。

  舊時的貼門神習俗是:如果門是雙扇的,就在兩扇門上各貼一位門神,俗稱“對臉兒”。這是因為兩扇門在開著的時候,兩位門神像是麵對麵的,故而稱“對臉兒”。如果是單扇門,或並貼二位門神像,或隻貼一位門神像。隻貼一位門神像的,俗稱為“獨坐兒”,畫像不同於二位門神的門神像。另外,有些地方把貼在後門上的魏徵像也叫做“獨坐”。

  門神鍾馗

  民間以鍾馗像驅鬼辟邪比秦瓊、尉遲恭要早。

  在古代,椎又被稱做“終葵”。從我國古代音韻的反切韻中可以讀出“終葵”就是“椎”的讀音。古人有以椎逐鬼之俗,認為椎(也就是終葵)有驅鬼辟邪的功效,從漢朝以後,都將門神名以終葵、鍾葵。到了唐代,有鍾馗此人出現以後,也有稱門神為鍾馗,但是,文字的字形雖然有了變化,它的發音和意義都是相同的,即都指的是“椎”,它的命名之義仍然取“終葵”能辟邪的意思。《魏書》中雲:堯暄,本名鍾葵,字辟邪。從這一記載來看,終葵辟邪是無疑的。

  顧炎武在《日知錄》中對終葵信仰的來曆曾做過詳細的考證,他認為,中國古代在進行驅疫逐鬼的大儺儀式時要揮舞一種棒槌,稱之為“終葵”。久而久之,終葵便成了驅鬼的象征。從魏晉開始,有人將終葵稱為“鍾葵”。北魏的堯暄,本名鍾葵,字辟邪。是山西上黨長治人,孝文帝時,為南部尚書,多次出使巡察,官至太仆卿、大司農。因堯暄字“辟邪”,人們為了辟邪,就將本名叫做“鍾葵”的堯暄奉為辟邪之神,鍾葵一名也就產生了,與終葵一並流行開來。後來竟然有人將“葵”字寫做“馗”,鍾馗也就產生了,但這一時期的“鍾馗”還是一個虛構的名字,自唐明皇的故事出現以後,鍾馗才成為家喻戶曉的神名。鍾馗也被道教奉為“祛邪判官”,又說他與“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同為混沌未開時黑白蝙蝠所化。

  唐明皇的故事講了什麽?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三、《唐逸史》和宋代沈括的《補筆談》等書中所載,開元年間,唐明皇在驪山巡視校武,回宮之後有些悶悶不樂,便染上了瘧疾,躺下後,就昏沉沉睡了。唐明皇竟白日做起夢來,夢見一個小鬼一隻腳光著,一隻腳穿著鞋,腰間吊一隻鞋,別一把扇子,進來後,將楊貴妃的香袋和唐玄宗的玉笛偷走了,還在寢宮裏奔逐戲鬧。玄宗很是氣惱,大聲對小鬼斥罵。小鬼卻笑著說:“我叫虛耗,虛就是說,我在偷盜人家的財物時如同兒戲,耗就是能使人減喜添憂,把好事變成壞事。”玄宗怒不可遏,剛想招呼武士前來捉拿時,忽然看見一個巨頭鬼,頭戴一頂破帽,身穿藍色袍子,係著角帶,足登朝靴,不費吹灰之力就將小鬼捉住了,先將小鬼的雙目挖出,然後將其折為兩段,就把小鬼吃下肚裏了。玄宗大驚,問道:“你是何人?”那巨鬼啟奏說:“我是終南山進士鍾馗,因武德中參加殿試落第,無顏見父老鄉親,就撞死在殿前的石階上。高祖聞訊,賜予綠袍厚葬,臣銘恩在心,因此幫聖上除去虛耗妖孽。”說完後,玄宗醒了,瘧疾也不知不覺地好了。玄宗高興極了,就讓吳道子依其夢中鍾馗形象畫了一幅畫。吳道子也確實身手不凡,猶如親臨玄宗夢境一般,畫得一模一樣。玄宗看後連連讚歎,並傳旨曉諭天下曰:“鍾馗力大無比,能驅魔鬼,鎮妖氣,全國百姓務於除夕之夜張貼鍾馗畫像,以辟邪鎮妖。”自此,鍾馗驅鬼之說流傳開來。後來,又有清人的《鍾馗斬鬼傳》、《唐鍾馗平鬼傳》對鍾馗的故事大加誇張,使其影響越來越大,成為民俗信仰中不可或缺的一位神明。清初張大複所編的《天下樂傳奇》中收錄了有關鍾馗的全部故事,成為鍾馗全書。在民間最有影響的要數《鍾馗嫁妹》,人們將它搬上舞台,至今仍是久演不衰,成為鍾馗故事的保留劇目。

  自唐代以後,鍾馗信仰得以流傳,而“終葵”或“鍾葵”則退出了曆史舞台,被人們逐漸遺忘。

  鍾馗在民俗信仰中一般是用於驅鬼辟邪的。宋代已經有了歲暮掛鍾馗的習俗。金盈之在《醉翁談錄》卷四中雲:“今人家圖其(鍾馗)形,貼於門壁,亦有用綃為圖者……又或作鍾馗小妹之形。”吳自牧在《夢粱錄》卷五中雲:“十二月盡,俗雲月窮歲盡之日,謂之除夕。士庶家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淨庭戶,換門神,掛鍾馗,釘桃符,貼春牌,祭祀祖宗。”

  鍾馗驅鬼辟邪之功與門神同,可是,他沒有被普遍承認為門神,如《夢粱錄》中所說“換門神”、“掛鍾馗”,可知,門神與鍾馗不是一回事,但在春節習俗中是同樣重要的。但將鍾馗像放置於門前,也有與門神一樣的作用。《金陵歲時記》中雲:“金陵人家,大門之有門神者不多概見,惟後門貼鍾馗。”是將鍾馗作為門神的一個實例。

  後世,人們在新年之際掛鍾馗像的習俗日漸消失,改為五月間掛鍾馗像。清人顧祿在《清嘉錄》卷五中雲:五月,“堂中掛鍾馗圖一月,以祛邪魅”。此俗之因大概是人們認為新年期間既然有了門神,就無需鍾馗在戶了。又因,五月為仲夏,會發生多種疾病,而且,毒蟲蛇類的活動也異常活躍,古人又將五月稱做“惡月”,也就是說,五月的邪魅惡厲很多,就需要鍾馗這樣的神明來驅邪魅,鎮惡厲。故而,五月掛鍾馗像的習俗也就產生了。

  陝北民間的終葵信仰在春節期間依然存在,人們於除夕日,將擀麵杖、石炭、菜刀等放在門框處以辟邪。其中的擀麵杖就是終葵。因終葵就是“椎”的反切讀音。椎即“槌”,如木椎、鐵椎,槌又是架蠶箔的立柱,《齊民要術》中雲:“一槌得安十箔”,椎也是敲打的用具。古時候,人們在行儺驅鬼時揮舞著一種棒槌,稱為終葵。所以,擀麵杖這種椎也就是驅鬼棒槌終葵了。石炭是一種燃料,它何以能驅鬼?因為古時候的煤窯窯工將太上老君奉為“窯神”,祈求他保佑平安。窯工的產品就是炭,有炭放在門口,就算作是供起了窯神太上老君,鬼邪自是退避三舍,不敢近前半步。刀可以驅邪是源於關公刀斬鬼邪的傳說。人們還於大年三十夜裏將冰塊撒在院子裏,以祈求太上老君保佑消病祛災。因“消冰”與“消病”音近,有太上老君在門口把守(炭)?病邪是不敢入侵人家的,另則,冰塊也不會長久保留下去的,會很快消融,所以也叫做“消病(冰)”。也有人將冰塊稱做“元寶”,以寓意“元寶滿院”。

  水井神

  吃水是人們生活的首要問題,除了河水外,人們的飲用水主要靠水井來滿足。水井造福於人,人們自然要感謝它,井神產生了,祭祀井神的習俗也產生了。

  遠古時期的“五祀”中就有“祀井”一項。

  祭祀井神的習俗各地大都相同。一般是在農曆的除夕日封井。春節後,第一次從井中挑水時,必須要燒紙祭井。每遇節日時要在井邊供祭井神,祭品以蜜食為主,以祈井水清甜無毒,水源充足。有些地區在打新井時,還要豎一麵用紅白布條做成的旗幟,以祈求井成後井水充裕。凡娶妻生子,添人進口時也要到井台上去焚化冥楮(壽金紙),有些地方在生小孩的第三天,分送喜麵時,還要往井裏倒一碗。產婦第一次上井台挑水時,一定要敬拜井神。人們在祈雨時,要到古老的大井裏去挑水,挑回後插上柳枝,請求井神幫忙,助龍王降雨。

  民間傳說,大年三十日,井神要去東海向龍王匯報一年的供水情況,初二回來以後要恭候玉皇大帝下界來視察,所以,人們在初一是不挑水的。初二一大早去井台挑水之俗叫做“搶財”。誰去得早,誰搶的財就多。

  《白澤圖考》中雲:“井神名觀,狀如美女,喜歡吹簫。”《輯柳編》中言其為“吹簫女子”。

  元人無名氏《湖海新聞夷堅續誌後集》卷二《井神現身》所雲:井神為一女子。說有一獨身男子叫吳湛,住在宜興荊溪邊上。住所旁邊有一泉,清澈甘美,人們都來此打水。吳湛編了個竹籬來遮護此泉,以免泉水被汙染。他的這一行為感動了泉神。有一天,吳湛在泉邊撿到一隻白螺,帶回家後放在甕中。自那以後,吳湛每次外出回來後,家中飯菜早已做好了,他感到很奇怪,也想探個究竟。

  有一天,他外出後又偷偷趕回家中窺看。隻見一個女子從那隻螺殼中走出來,親自操刀切菜,生火做飯。吳湛突然闖入,女子大窘,吳湛不讓她回到螺殼,女子便以實相告說:“吾乃泉神,因您敬護泉源,且又是獨居,無人給您做飯,所以我特為您做飯。您吃了我的飯菜,當得道成仙。”說罷,倏然不見。這個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著。因井水有泉源,故而泉神也稱做井神。

  明人朱國楨《幢小品》卷十九中雲:井神乃一人鬼。貴溪的仁福有一“聖井”。相傳,宋朝初年,有一姓郭的巫神在井上求雨時他所吹的白牛角忽然掉到井裏。郭巫神名叫郭歐,見牛角掉入井中後,便下井去取。下到井中後開始沒有感到有什麽異樣,繼而,見水中有樓台,一位老翁坐在當中,兩旁侍衛森列。郭歐的白牛角就放在窗間,郭歐進得門來,要老翁還他牛角。老翁說:“大旱乃天數,這方天旱,並不由我獨自做主。你們不修誠意來感動上天,卻在這裏吵個沒完,實是可厭,故將你的牛角奪了。”郭歐向老翁保證,以後再也不敢來井邊吵鬧了,老翁這才將牛角還與他。郭巫出井後竟連衣衫都未有濕處。後來又遇大旱,郭巫不顧自己對老翁所立保證,又在井台上吹起了白牛角求雨,白牛角又掉入井中,郭巫又下井去取,這次他卻沒有活著上來。五日以後,他的屍體在山前的潭水中漂了起來,僵坐不仆。有一漁人將他推入急流之中,想把他衝走。但是,第二天見他又在那裏,仍然是那個樣子。如此幾次都一樣,也不腐爛。一天晚上,郭巫托夢於鄉人雲:“我乃郭巫,前幾天再入井中取牛角時。龍王(井中老公翁)說我再入冥間,便不許我回陽世了,後又命我掌此井之祠。乃出屍以示靈異。我曾經為你們效勞過,今神有此任命,但你們不讓我如命,怎麽辦呢?”鄉人乃為他立祠,奉為井神。

  吳越地所信仰的井神是“井泉童子”。

  井神一般沒有自己的廟宇,塑像也不多。隻是在井旁造一神龕,用來供奉井神。有為井神塑像者,是兩尊石像,並肩而坐,一男一女,叫做“水井公”、“水井媽”,是一對井神夫婦,如同土地公公、土地奶奶、灶公灶婆一樣。

  藥王

  我國曆史上出現過許多名醫、神醫,他們被後人奉為醫王、藥王。最著名的藥王大概就是神農,他“嚐百草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之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務訓》和《史記·補三皇本紀》中都有關於“神農嚐百草,始有醫藥”的傳說記載。除了神農以外,還有伏羲、黃帝、扁鵲、華佗、孫思邈、邳彤、三韋氏、張仲景、保生大帝、眼光娘娘等,均被後人奉為醫王、藥王。

  民俗中所指藥王實際是指神醫扁鵲和藥王孫思邈。

  扁鵲是戰國時期渤海(今河北任丘)人,姓秦名越人。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神醫,中華醫學的始祖之一。

  扁鵲年輕時是一家客店掌櫃。一個叫長桑君的客人住在他的店裏。扁鵲很有眼力,一眼就看出長桑君很不簡單,就熱情地招待他。長桑君也看出扁鵲不是一般之人,有十餘年的時間,他常來這家客店住宿。有一天,他把扁鵲叫到屋裏,悄悄對他說:“我有秘方,可是我老了,打算傳給你,你一定要保密,千萬不要泄露出去。”扁鵲說:“您放心吧!”長桑君把藥遞給扁鵲,並說:“吃藥時要用上池水送服,三十天以後可見奇效。”

  扁鵲依言服藥三十日後,可以看見牆那邊的人。所以,他給人看病時可以清楚地看到病人的五髒六腑,治病就容易了。他治好了昏迷七天的晉國大夫趙簡子,還救活了已經死去的虢國太子。因此人們說他能“起死回生”。

  扁鵲給蔡桓公治病的故事最有名。扁鵲在蔡國見到蔡桓公時,說,你有病在皮肉之間,不治將深。桓公說,寡人無病。五日後又見了桓公,說,君有疾在血脈,不治恐深。桓公說寡人無病。又過了五日見到桓公時說,君有疾在腸胃,不治將深。桓公很不高興,沒有理扁鵲。五天以後,扁鵲見了桓公後扭頭就走,桓公很奇怪,派人去問扁鵲,扁鵲說:桓公的病在皮肉,在血脈,在腸胃,我都能治了,現在桓公的病已入骨髓,就是神仙也沒辦法了。過了幾日,桓公病重了,派人去找扁鵲時,已經找不到了,不久便病死了。於是,扁鵲醫術名聞天下。扁鵲到趙國,知道趙國尊重婦女,他就看婦科;到了洛陽,看到洛陽人尊敬老人,他就治老年病;到了秦國,秦國人寵愛小兒,他就看兒科。秦國的太醫令李醯是個陰險小人,忌妒扁鵲有高超的醫術,就派人將扁鵲暗殺了。

  孫思邈是我國古代著名醫家,被後世尊為“藥王”。每年四月二十八日是孫思邈的誕日,屆時,他的家鄉,陝西耀縣要在藥王山舉辦廟會紀念這位古代醫聖。

  孫思邈,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生於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卒於唐高宗永淳元年(682),活了一百零二歲。

  孫思邈早年體弱多病,使他萌發了學醫之念。他與當時的名士宋之問、孟詵、盧照鄰等相與往來,這些名士以弟子之禮奉事先生。他的主要醫學著作有《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稱“千金”者,孫思邈說:“人命至重,貴於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故此書以千金之名。”翼方者,取“羽翼交飛”之意。由於《千金方》的重大應用價值,被後人塗上了神異色彩。說有一次孫思邈看到牧童用石塊砸一條小蛇,他讓牧童放了小蛇,牧童不依。他沒有錢,便脫下身上的衣服給牧童,讓他換糖吃,牧童才丟下小蛇走了。孫思邈給小蛇塗上藥,止了血,然後把它放到草叢裏。有一天,孫思邈出診歸來,見一白衣少年騎馬而來,感謝先生對他弟弟的救治,請他去家中坐坐。先生隨少年來到一個城堡,原來是涇河水府,上次救治的小蛇就是這家的子弟。水府大王要給先生寶物,先生堅決不受。最後大王說:“這裏藏有龍宮奇方三十篇,此方可助有道者濟世救人,今奉贈先生,請予笑納。”孫思邈高興地接過龍宮奇方,回到家中後進行了仔細琢磨,將其用於行醫治病,很是靈驗,於是,在編寫《千金方》時,把龍宮三十篇奇方也編進去了。

  還有傳說,孫思邈在終南山隱居時與宣律和尚關係很好,他們互相拜訪,參悟佛經。有一年,天下大旱,從西域來了個僧人向皇帝自薦說他能祈來大雨。皇帝就讓他在昆明池旁設壇祈雨,一連七天過去了,滴雨未見,昆明池水卻下去好幾尺。一天夜裏,一位老人來拜見宣律和尚說:“弟子是昆明池中之龍,天不降雨非弟子之責。這個西域僧人欺騙皇帝說他能降雨,其實是想用我的腦子做藥。等他把池水吸幹了,我就沒命了,望師傅相救於我。”宣律和尚聽後說:“這事我沒辦法,你去向孫先生求救。”老人來到孫先生石室,把事情說了一遍。先生聽後說:“這事不難,但我知道昆明龍宮中有仙方三十篇,你若能把它傳授給我,讓我為世上人治病,我就可以救你。”老人聽了,一則自己性命要緊,另則,先生也是為世人治病,就把秘方交給孫思邈了。先生收了秘方,施展法術,昆明湖水複漲,西域僧人羞惱而死。這一時期,孫思邈正在編撰《千金方》,將《千金方》分為三十卷,每一卷中編進一篇龍宮仙方。由於他的藥方都很靈,以致後人也無從知道究竟哪一個方子是從龍宮裏得來的。

  有傳說,孫思邈去世以後,唐玄宗來到四川避亂時,有一天晚上夢見孫思邈向他要武都的雄黃。玄宗命太監帶了十斤雄黃送往峨嵋山頂。太監走到半山腰時,一位褐衣幅巾、鬢須皓白的老者,左右各站一位青衣童子等在那裏。老者用手指了指一塊大磐石,對太監說,把藥放在這裏,石上有我給皇帝的信,請你抄錄。太監將石上一百多個紅字抄錄著,字也逐漸消失著,剛剛抄完,石上一個字也沒有了。老者飄然而去。他就是孫思邈,成仙後在天上主管醫藥,因天上沒有雄黃,才到人間索取。

  還有一則孫思邈給龍治病的傳說,一個雷雨交加的傍晚,有一位身材高大,胡須橫生的老漢來到他的麵前,求他治病。孫思邈為他把了一陣脈後,心裏有些疑惑地說:“你不是人。”老漢笑了一下說:“你說我是什麽?”“脈起如騰雲駕霧,脈落如翻江倒海,你是龍。”老龍很佩服先生的脈路,說:“我得了怪病,總是餓得慌,可一吃硬東西就被噎住了,你看怎麽辦?”孫先生說:“治你的病不難,但配藥得一天的時間,你後天來吧。不過,給你配藥劑量得大一些,如果你變化成人就受不了,你得現了原形才行。”第三天一早,天空突然響起了雷聲。孫思邈心想,這老龍也太性急了,也怪自己那天沒有吩咐讓他晚上來。便冒著雷雨向山巔跑去,對著那朵飛來的烏雲大叫著。老龍從雲縫裏鑽出頭來,問他有什麽事。孫思邈說:“你這樣子會把村裏人嚇壞的,快從後山沒人的地方過來。”老龍點了點頭。孫思邈回到家中後,隻見院牆上開了大洞,一個龍頭探了出來,向先生說:“我的身子都藏在洞裏了,這樣子不會礙事吧?”孫思邈取來一桶藥汁,老龍聞了後說:“又酸又臭,我不喝。”先生也沒說什麽,冷不防取出一根針來,往龍頭上一紮,老龍疼得吼了一聲,頓時覺得渾身酸麻,沒了力氣。“快喝,不喝還紮。”老龍怕再紮針,一口氣將一桶藥汁喝了下去,霎時,覺得一陣惡心,哇的一聲隨著藥汁吐出了一條大蛇,頓覺食道暢通,輕鬆了許多。老龍說:“先生,你這是什麽仙藥?”孫先生說:“隻不過是米醋和蒜泥,不是仙藥。”老龍再三道謝後飛走了,他的藏身洞永遠留在那裏。

  孫思邈的“藥王”是唐太宗所封。相傳唐太宗的皇後病得很重,連禦醫們都束手無策了。這樣,孫思邈被召進宮來。用懸絲診脈法診斷清了病情,隻一帖方藥,治好了皇後的病。唐太宗高興極了,讚賞地說:“先生不愧為藥王啊!”

  皇帝所言,就是金口玉言,唐太宗既然稱孫思邈為“藥王”,就得有王的封賞。但先生一概不受,隻領了皇帝親手賜予的王袍王冠回家了。

  這一消息傳到大將尉遲恭的耳裏,心想,一個草野醫生居然封王,戴起朝天冠,穿起大黃袍來,我為大唐江山南征北戰,出生入死,也隻不過封了個公爵,真是豈有此理。便策馬去追趕孫思邈,要扒掉他的王袍。當追上一看時,孫思邈仍舊是普通裝束,便有些不好意思地說:“我打仗時傷了手臂,至今抬不起來,請先生治治。”孫先生檢查後說:“我給你紮一針,再吃點藥。”尉遲恭心想,京城裏那麽多的名醫都沒治好,你一針就行,不禁脫口說:“你在誑人吧?”孫先生說:“老夫說話從來算數。”“紮不好怎麽辦?”“一針下去,如果不能立見功效,老夫甘願受將軍處罰,若一針見效,將軍又當如何?”尉遲恭說:“那樣我給你站班聽用。”孫思邈紮下針去,尉遲恭手臂一陣疼,一陣麻,一會兒工夫,竟能搖動自如了。尉遲恭又是感激,又是羞慚,當即表示決不食言。孫先生卻說,剛才之言是玩笑話,何必當真。如今正是將軍用武之時,當為國建功,等天下太平了,再來不遲。尉遲恭聽了很感動,行了拜師大禮,告辭而去。這時,孫思邈把反穿著的王袍順手扔到田裏。後來,被孫思邈拋到田裏的王袍變成了菊花中的名菊“藥王袍”,尉遲恭也到五台山給孫思邈站了班。

  又有傳說,孫思邈給一隻老虎治好了絕症,可老虎怎麽也不肯離去,孫思邈就留下做了坐騎,每次出診都騎著它,既快又安全。所以,他的身邊常有一隻老虎。孫思邈為了不讓老虎嚇著病家,就讓老虎遠遠躲起來。又讓病家把吃剩的藥渣倒在門前的路上,好讓老虎知道自己在哪家治病。後來逐漸形成了門前路上倒藥渣的習俗。

  又傳說,人參原本是長在華山上的,但因苦於華山之熱,便逃到寒冷的長白山去了。孫思邈來到華山采參時,卻不見了參的蹤影,掐指一算,它逃到東北去了。便策馬來到東北,在長白山上找到了人參,用繩子拴了人參的雙臂,掛在馬後往回趕。

  進入山海關後,天氣炎熱,人參受不了這樣的酷暑天氣,將雙臂掙斷,光著身子回到了長白山中。

  當孫思邈趕回華山,準備安放人參時,這才發現僅有兩隻手臂,沒有了身子,也隻好罷了。自那以後,華山參僅是兩個叉,即參之手臂,長白山的人參則是沒有手臂的身子。

  藥王一生治好了不少病人,但民間傳說中也有他治不了的病,他母親就是一個。

  傳說,藥王的母親患了病,藥王怎麽也診斷不出母親究竟所患何病,用了不少藥總是不見效。藥王是個孝子,便用車推著母親四處采藥為母親治病。一日,他碰到了“偏方王”,說他母親的病非要用“鳳凰蛋”和“二龍戲珠水”才能治好。藥王心想,世上哪有這些東西,沒有理會“偏方王”,繼續推著母親尋藥。

  一日,藥王與母親來到一處偏僻的山村,村中僅有一戶人家,一位十七八歲的年輕漂亮女子正在蒸飯。此時,母親已很餓了,讓藥王討點食物充饑。藥王上前向女子行禮後說,因母親饑餓,可否給點吃的東西。女子見藥王舉止行為有禮得體,又是給母親討要食物的,便從剛剛出鍋的米飯中撿了兩粒米粒送給藥王。藥王心想,僅兩粒米粒如何能填飽肚子,說,可否多給一點。女子說,那怎麽行,我的米金貴的如同鳳凰蛋一樣,給你兩粒已不少了。藥王隻好拿了米粒來到母親麵前,母親吃下後,也沒覺得飽,但也不餓了。母子二人繼續趕路。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