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131章 觀音(4)

  天曹司,地獄司,官員司,隸事司,投生司,風雨司,僧道司,勾願司,醫藥司,舉意司,水府司,四生司,看經司,土地司,速報司,舉善司,長壽司,法汗司,走獸司,平等司,山神司,注福司,水造像司,子孫司,注生司,燒香司,照證司,注祿司,五道司,還魂司,忠孝司,城隍司,孝順司,齋戒司,修廟司,山林司,殺生司,推問司,六道司,陳狀司,孤魂司,疾病司,昧心司,財帛司,注死司,惡報司,法杖司,曹吏司,鬼魅司,枉死司,索命司,校量司,功德司,五穀司,貴賤司,掠剩司,水怪司,促壽司,毒藥司,奸邪司,奸淫司,枉禍司,失魂司,驛客司,飛禽司,精怪司,墮胎司,盜賊司,冤枉司,減福司,送病司,忠直司,放生司。

  從以上七十三司(或雲七十五、七十六司,但號稱七十二司)來看,東嶽大帝將人間吏僧道,忠臣孝子,百姓子孫,正直善良,乃至奸臣賊子,強盜淫邪都管了,還要將飛禽走獸,魚鱉水族,林木五穀亦“網”在其中,就連孤魂野鬼,鬼魅精怪也不放過,統統置於他的管轄之中。人若在生時為良為善,大帝就可為他注福增壽,死後可以投到好人家,有個好報應,若是作奸作惡,就會被大帝減去壽祿,死後還會打入地獄,遭惡報。

  人們信仰泰山,並不是因為泰山在王權思想方麵對老百姓的影響,而是泰山有“主人生死,收人魂魄”這一職能。在民間傳說中,人在將要死的時候,是泰山神派出的冥差將人的靈魂勾去的。泰山也因為有了主人生死,收人魂魄,總管鬼事的功能,後世人對泰山又有了許多說法。按應劭的《風俗通義·正義》中所雲:“俗說岱宗上有金篋玉策,能知人壽修短。武帝探策得‘十八’,因倒讀曰‘八十’,其後果用耆者。”

  泰山神的治鬼神職功能中,既包括了派出冥差收取人之魂魄,也包括對善惡之鬼的賞罰,送鬼投胎,等等。泰山神總管著鬼魂之事,是鬼世界的領袖。

  泰山神管理鬼魂的程序是,當人死了以後,靈魂要先到當地土地祠去報到,然後到當地城隍廟裏辦理一應進入地府的入冥手續,最後轉到東嶽大帝那裏。當鬼魂來到東嶽大帝這裏後,東嶽大帝就要對他們在陽世的恩恩怨怨進行處理。由於天下的鬼魂太多,鬼魂之間的恩怨關係又複雜繁多,東嶽大帝設置了七十二個職能機關,稱“七十二司”來具體辦理。七十二司列於東嶽大帝兩側,聽憑大帝吩咐和隨時向大帝匯報。古人信仰這七十二司,並普遍認為,陰間的各級大小官吏都是由人間的忠良之輩死後到了大帝那裏任職的。明代李昌祺在《剪燈餘話》卷四《泰山禦史傳》中雲:“泰山一府,所統七十二司,三十六獄,台、省、部、院、監、局、曹、與夫廟、社、壇、土單(古代祭祀用的平地)、鬼、神、大而塚宰(周代六卿之首,後世稱吏部尚書),則用忠臣,烈士、孝子、順孫,其次則善人,循吏,其至小者,雖社公、土地,必擇忠厚陰德之民為之。”相傳,七十二司中的速報司就是宋代著名的清官包拯(見《續夷堅誌》)或說是嶽飛(見《燕京歲時記》),東嶽大帝的屬下既然都是忠義仁德之士,大帝更是一位正義之神,懲惡之神了。

  由於泰山神執掌著人的生死大權,民間就產生了一種“關魂”的習俗。就是說有人昏死過去了,就被認做是此人的魂靈不知丟失在何處,人們就祈求東嶽大帝幫忙查看一下,看此人當死不當死,此人的魂靈是否被誤拘了,如果被誤拘的話,敬請東嶽大帝放還此人,這就是“關魂”的說法。

  如果有人作惡,東嶽大帝會給予懲罰的。宋朝洪邁在《夷堅誌》丁卷第七《馮資州婿》中雲:

  蜀人馮子春,為資州太守。其婿從之官。嚐須公使銀盆,老兵持以入,婿匿之,而稱失去,且語馮雲未嚐用。

  馮以為兵所竊,置諸獄。兵衰老,不能堪訊鞫(審),遂自誣伏。索其物,則雲久已轉鬻(賣)了。既論罪決杖,且責償元直(退贓)。兵不勝冤憤,具狀訴於東嶽行宮,泣拜而焚之。仍錄一紙係腰間,乃自經(上吊自殺)於廟門之外。

  馮受代,複知果州。忽見此兵正晝在側。愕然曰:“汝死已一年,如何得以到此?”對曰:“銀盆事,某陳訴嶽帝,令來追知府女婿對理。”馮驚懾之次,俄失所在。其婿即苦中惡,當日死,馮後七日亦卒。

  從此文中可以看出,東嶽大帝是老百姓心目中的陰間好大帝,隻要人們求他,他就為民辦事。將那些惡人除掉。

  東嶽大帝還可以保佑善人。清王士禎在《池北偶談》中說“順治十年四月,泰安州知州某於泰山下行,忽見片雲自山巔下,雲中一人,端然而立,初以為仙,及墜地,則一童子也。”驚問之,曰:“曲阜人,孔姓,方十歲。母病,祈禱泰山府君,願殞身續母命。母病尋愈,私來舍身岩,欲踐夙約,不知何以至此。”知州大嗟異,以車輿載之送歸。

  人們把死看做是一件大事,既不想死去,也不想在死去以後到鬼的世界裏受到折磨,所以,對東嶽大帝產生了一種敬畏之情,祈盼東嶽大帝能給人加壽,企盼死後不要受到折磨,並有一個好的投生機會,這是人們崇尚生命,珍愛生命的美好願望。在這種心態下,東嶽大帝便成為天下普遍奉祀的神明,人們建廟以祭祀,把東嶽廟看成是泰山神的派出機關,在這裏向東嶽大帝祈求,懇請他的幫助。

  泰山成為鬼府,泰山神成為冥司之主,它究竟開始於何時?據清代學者顧炎武的考證認為:“嚐考泰山之故,仙論起於周末,鬼論起於漢末。”(見顧炎武《日知錄》卷三十)清人趙翼在《陔餘叢考》卷三十五中亦說:“泰山治鬼之說,漢魏間已盛行。”泰山鬼府之說可謂曆史久遠,但東嶽大帝的稱號則要晚得多。

  東嶽大帝在民間傳說中儼然就是陽世官員模樣。還持有官印。據《支誌》癸卷三雲:德州郡守王促孺從屬吏處得一玉印,印文為“太山府君之印”。

  東嶽大帝的誕辰為農曆三月廿八日。

  閻王

  陰間的最高統治者有好幾位。地藏王是佛教塑造的陰間最高統治者;酆都大帝是道教塑造的陰間最高主宰;東嶽大帝是民間源於自然崇拜塑造的陰司最高統治者,但在世俗心目中,最有權力、最厲害的陰間統治者還要數閻王了。

  閻王一詞是梵語,也被譯作“焰摩羅王”、“閻魔”等中文。他的俗稱說法就更多了,如“閻羅”、“閻波羅王”、“閻羅王”、“閻摩王”、“閻君”等,這些都是被中國民間俗化了的稱謂。從這些稱謂中可以看出,有些還帶有梵文的語音,有些則完全被中國化了。

  閻王被冠以如此眾多的名稱,說明人們對閻王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聯係和閻王文化在民間的繁衍程度。這些都與人們的生死觀有一定的聯係。因為人生在世是有所依附的,死後也應當有所依附,在這種觀念的驅使下,就形成了冥界觀,閻王文化。

  過去有一種迷信說法,說世界有天間、陽間和陰間。天間是玉皇大帝和佛為首的神佛們的樂園,人間世俗中那些得道成仙的也能到那裏去。世俗中絕大部分的人是到不了那裏的,死了以後要到陰間去報到。陰間最高主宰是東嶽大帝、酆都大帝、地藏王,但他們都是名義上的最高主宰,實際權力還是掌握在閻王手裏,因此,他在民俗中的影響很大,俗話說:“閻王叫人三更死,誰敢留他到五更。”可見閻王的權力有多大了。

  閻王和地獄信仰源自佛教,當佛教傳入我國後,這一信仰很快被我國民眾所接受,並產生巨大影響。究其原因,它與我國本土的鬼魂迷信和陰曹地府觀念有著直接關係。

  我國原始先民們認為,人有一種可以離開身體的“魂”,它在夢中進行各種活動,等它回到身體後,人就醒了。一個人死了,別的人就會認為他(她)“睡”著了,隻是他(她)的魂離開了身體,不再回來了,成了“鬼魂”了。古人迷信,人死以後肉體會消失,但不死的“靈魂”是存在的,它們會到另一個世界去,即陰間。

  佛教傳入我國以後,傳統的鬼魂信仰與佛教的因果報應、輪回轉生觀念相結合,對陰間地獄之說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中國的閻王源於印度佛教。閻羅本是佛教護法神團二十四諸天之一。但閻羅也並非是佛教所固有的,佛教的閻羅源於古印度的民間信仰和印度教,閻羅崇拜在印度也是經曆了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

  印度最初出現閻摩的形象是在印度最古老的詩歌集《梨俱吠陀》中,大約產生於前1500—前1000年,相當於我國周朝時期,總集共有一千首詩,內容豐富,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各個方麵,其中包括許多神話傳說,閻摩在其中就是以冥王出現的。說他是太陽神毗婆藪的兒子。太陽神本想娶娑羅紐為妻,但娑羅紐受不了太陽神刺眼的光芒,便用了個“掉包計”找了一個跟自己一模一樣的替身,在婚禮之際,她逃之夭夭,假新娘為太陽神生下了閻摩、閻密兄妹倆。因假新娘與娑羅紐不同,她不是神,所以她生下的孩子隻能是凡人。凡人是必須死的。閻摩就成為人類的第一個死亡者,因此他也就成了必死人類的祖先,是死者之王。(見金克木《論〈梨俱吠陀〉閻摩和閻密對話詩》閻摩作為第一個必死之人,他便承擔起了尋找、發現死者歸宿以及通向冥界之路的重任,後世凡人都遵循他的道路,跟他走。他發現了冥界,他也就成了冥界之王。而這時的冥界沒有地獄那種陰森恐怖的景象,而是一個極樂世界,閻摩也不是後來專管審判罪鬼的閻王爺,而是管理眾亡魂的冥王。

  閻摩既然是太陽神的兒子,他也應當具有太陽神的特點,即太陽早晨從東方升起,傍晚在西方落下。對原始先民來說,人的生命過程也是如此。所以,在《梨俱吠陀》中,閻摩所統轄的冥界更像個天國,沒有對死亡的恐懼,也沒有地獄觀念。

  以後出現的解釋《梨俱吠陀》頌詩的《梵書》(大約成書於前1000—前400)中,閻摩仍然是冥王,但已出現了類似地獄的可怕境地,有了被剁碎和人吃人的描寫,也有了輪回、業報思想。在後期的《梵書》奧義書(也是解釋《梨俱吠陀》頌詩的)和法輪《摩奴法典》中,冥界、地獄、輪回、業報等思想都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到了兩大史詩,即聞名於世的《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時代(約前400—前200)死亡之主閻摩有了很大變化,其相貌威嚴恐怖,紅眼睛,黑皮膚,手持正義之杖,用以對一切凡人進行公正的判決;將善者送往極樂世界,將惡者投入地獄。在史詩中有對地獄的詳細描繪,惡人要被扔進滾熱的河中,劍樹刺其肌膚,還要趴在斧刃上遭受磨難。

  在後來出現的一批“往世書”(神話傳說作品)中,閻摩和地獄的理論更加完備了。閻摩被稱為“人之審判者”,統治著多層地獄。死者的亡魂都要到他麵前接受審判,並需在判官(印度地獄觀中也有“判官”)麵前對證,將其行為一一登記入冊。亡魂在接受審判後,善人被送入天堂,惡人則被打入不同的地獄。在《毗濕奴往世書》中舉了各種地獄情景,非常恐怖。在《摩根德耶往世書》中也詳盡地描述了地獄的情景以及亡魂在這裏所受到的種種折磨(見李楠《試論閻摩的源和流》)。閻摩和地獄理論也是印度婆羅門教和印度教的重要內容。

  在古老的印度,經過將近兩千年漫長的發展與演變,最初的冥國世界由天上光明的極樂世界演變成了地下黑暗恐怖的地獄世界;由和善的亡靈統治者變成了威嚴無情的罪鬼們的審判者。

  公元前五世紀,佛教在印度興起。佛教便從印度教中大量吸取了有關冥王地獄、業報、輪回解脫等說法,並將其發展到極致,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陰間地獄的完整理論。隨著佛教在兩漢之際傳入我國,閻摩也帶著他的牛頭馬麵們來到中國,很快在我國建造起種種地獄,並讓位於中國的閻王爺。

  在《法苑珠林》卷十二《六道典主》中雲:“毗沙王者,今閻羅王是也。十八大臣者,今諸小王是也。百萬之眾,諸阿旁是也。阿房,乃地獄中的役卒差役,因為他們‘頭有角耳’故又稱‘牛頭阿旁’,也就是我國民俗中所稱的地獄裏的‘牛頭馬麵’。毗沙王十八大臣,就是十八地獄王,地獄有十八層,他們剛好各主一層。”

  中國閻王

  在我國民間傳說中,閻王的來曆有很多種說法,但有三種說法很有影響。

  一種是內蒙古傳說。相傳,在東方的一塊土地上生活著人類,不幸天降大難於他們。在一天的晚上,天崩地裂,河水暴漲,大水淹沒了村莊,死了很多人。在幸存者中有一個叫“閻羅”的小夥子,他決心要去南方尋求解救人類苦難的辦法。路上,他遇到了一隻老虎,閻羅被嚇得鑽進了山縫,他昏死過去了。當他醒來以後,麵前站著一位天神,給他指點了迷津。他遵照天神的指示,殺死了小青蛇,接了滿滿一碗蛇血,準備將蛇血帶回去解救鄉親們,不料卻被一位老婆婆攔住了去路,並對閻羅說:“這蛇血是天上難找,地下沒有的靈物,如果你要喝下去,就會成為神仙。”閻羅的目的是為了救鄉親們,不是為了成仙,他毫不思索就將蛇血帶回故鄉,解救了鄉親們。降臨災難的天神被閻羅的行為所感動,便騰空而起,向大地撒下了種子,降了雨,天下又有了生機,人又有了活路。天帝知道這件事情後,超度了閻羅,讓他當了專掌人間生死大權的神。閻羅自從有了這一權力後,就有些飄飄然了,逐漸有些高傲起來,還做了一些不光彩的事情。閻羅的這些行為被天帝知道了,將他由仙降為鬼,但他這個鬼還管著人死後的事情。從此,閻羅再也不敢胡作非為了。因他姓閻,又是管鬼的鬼神,人死了以後都要到他那裏去接受管理,人們為了討好他,便管他叫“閻王爺”。這一說法大概與我國先民們認為“鬼都在北方”的說法和古人所言,“鬼方在北方”的地理區劃有關。

  另一說法是流傳於四川民間的說法。相傳,四川的一個小鎮裏經常鬧鬼。有一個姓閻的小夥子,長得五大三粗,熊腰虎背,天不怕,地不怕。他聽說有鬼擾民後,一心想將這些鬼怪整治一下。有天夜裏,姓閻的小夥子聽到鬼叫聲後,就想去鬥鬼怪。他剛一出門,就被一群亂蹦亂跳的鬼怪圍住了。他一見此情,簡直氣壞了,便使出手段來,把那些鬼怪打得東逃西竄。就在這時,忽聽空中一聲大叫說:“休得逞能,有本事跟我比比。”姓閻的小夥子朝天上一看,隻見那鬼比他大多了,但他不肯示弱,使出渾身解數向鬼打去。直震得他虎口發麻,疼痛難忍。閻小夥仍不懼怕,還與鬼打鬥。在打鬥過程中,他發現了那鬼怕胳肢的弱點,最終將鬼打敗了。鬼被打敗後向閻小夥求饒說:“隻要你不殺我,我就帶領眾鬼拜你為王。”閻小夥說:“那你現在就拜。”那鬼說:“不行,你現在還是人,我們都是死了的人,除非你馬上死了,我們才能拜你為王。”閻小夥聽後,立即撞死在石頭上,於是,他被眾鬼參拜為王了。因其姓閻,又被鬼怪們擁戴為王,所以稱他為“閻王”。

  還有一種流傳在吉林的說法。古時候有一個太平莊,莊裏有一個叫“閻五”的人,心地善良,人緣也好。有一天,獄帝在查看生死簿時,看到閻五的陽壽已經到了,就派了禿頭鬼去勾閻五的魂魄。閻五得知獄帝派鬼來勾他魂魄之事後,設了一個栽頭發的計謀使禿頭鬼上當就擒,沒有勾著閻五的魂,也回不了地獄。獄帝在地獄裏不見禿頭鬼回來交差,又派了一個紅眼鬼,一個羅鍋鬼來捉拿閻五。閻五又用計謀把紅眼鬼裝進布袋,把羅鍋鬼綁在板凳上。獄帝實在等不及了,怕誤了勾魂的時辰,就親自騎著千裏駒來捉拿閻五。閻五知道獄帝有貪心,就把一頭豬放出來等著獄帝。獄帝來了後,閻五就向他吹噓說:“我這是萬裏哼,走起路來比你的千裏駒快多了。”獄帝聽後,果真起了貪心,向閻五說:“我用千裏駒換你的萬裏哼行不行?”閻五裝出無可奈何的樣子說:“你是獄帝,到了陰間後隻要你不給我找苦吃,換就換了罷。”獄帝答應了。閻五又向獄帝說:“萬裏哼隻認我一個人,你穿的是獄帝的衣服,它是不讓你騎的,這可怎麽辦?”獄帝隻好同意更換服裝。二人換了衣服後,閻五騎上千裏駒,霎時便到了陰間,登上了獄帝寶座後,立即吩咐鬼卒:“小的們,閻五已被捉拿來了,等他一到,立即處死。”那些鬼卒們隻認衣裳不認人,哪管他真假與否,獄帝剛一進殿,就被當做閻五處死了,閻五當上了獄帝。閻五不願意稱他為獄帝,就把名字寫出去,讓鬼卒們直呼其名。那些鬼卒們沒有幾個能認字的,竟把“五”認做“王”字,更有溜須拍馬的,在“王”字後麵又加了個“爺”字,稱閻五為“閻王爺”。

  在冥界文化發展過程中,也有名人當閻王的史籍記載,最早出現在《隋書·韓擒虎傳》中。其雲:“韓擒虎,字子通,河南東垣人也,後家新安,拜涼州總管,俄征還京,上宴之內殿,恩禮殊厚,無何。其鄰母見擒虎門下儀衛甚盛,有同王者。”又有人急篤,忽驚走至擒虎家曰:“我欲謁王。”擒虎子弟欲撻之,擒虎止之曰:“生為上國柱,死作閻羅王,斯以足矣。”因寢疾數日,竟卒,時年五十五。又《古今圖書集成·神異曲》引《滑縣誌》亦載有“韓擒虎墓,在小韓村,有閻羅王廟”之記載。

  唐張續在《宣室誌》中雲:“大曆中,山陽人郤惠連始居泗上,以其父嚐為河朔官,遂居清河……歲餘,一夕獨處於堂,忽見一人,衣紫佩刀,趨至前,謂惠連曰:‘上帝有命,拜公為司命主者,以冊立閻波羅王。’”另有說法,唐代的杜黃裳也被封為閻王。

  到了宋代,被封或奉為閻王的名人就更多了,其中有韓琦、範仲淹、包拯、寇準、周莊仲、蔡襄、洪邁等。明代有趙用賢,清代有張四維等也被奉為閻王。

  名人被封或奉為閻王的原因,大概是因這些名人在其生前能夠秉公執法,聰穎異常,膽識過人,曾經為老百姓做過不少好事,並能為老百姓鳴冤平屈,博得了老百姓的讚譽,因此老百姓們在他們死後奉其為閻王,目的就在於讓他們在陰曹地府裏繼續為在陽間蒙冤受屈,不能平申冤枉而死去的鬼魂最後申冤平憤。這是老百姓們為了尋求公平、公正的理想和意念。另一方麵大概是因為傳說中的原有閻王沒有名人的智慧,也沒有名人的那種轟轟烈烈的事業,他們都是平民百姓,又遠離人們生存的社會,僅憑勇敢和善良是不能擔當起公正重任的。名人是大家所熟知的,也是人們所仰慕的,將他們塑造成閻王,為自己的鬼魂把好最後一道關卡,是再合適不過了。所以,民間傳說包拯日斷陽、夜斷陰,寇準設陰曹地府審理潘楊兩家冤案的故事為他們出任閻王的資格平添了幾分色彩。

  名人當閻王以後,也確實糾正了不少冤假錯案,贏得了鬼魂們的信賴和陽間好人的讚譽。他們把陽世間審案的方法用到地府中去,收到了好的效果。傳說,人死了以後,靈魂先進鬼門關,再過奈何橋,然後才來到一殿閻君處受審。這一殿閻君不管鬼魂是善是惡,先將其痛打一頓,叫做“下馬威”,然後才查生死簿,驗明正身。有的冤鬼剛到這裏,還沒驗明正身就被打死了,這也沒有辦法,隻好將他送到枉死城中,永遠不能轉世。在對鬼魂查驗後,根據他在陽世表現的好壞,再交給其他各殿閻君作出最後處理,如做了壞事的鬼魂要上刀山,下地獄等。老百姓們為了在其死後不被冤枉打死而關進枉死城,以求轉到世上,便編了一個包拯當閻王的故事。傳說,包拯死後,玉帝封他為一殿閻君。他上任後,將他在陽世的辦案方法帶進地府,對那些來到陰曹地府的鬼魂們一不打,二不罵,仔細進行審問,如果有些事情搞不清楚,他還不辭勞苦地明察暗訪。把那些作惡多端的鬼魂一律打入地獄去受苦,對那些好人不管他陽壽到了還是沒到,全部放回陽界,這樣一來,還魂的人越來越多。包拯的這一做法讓另外九殿閻君看不下去了,他們認為,生死簿是上天的旨意,豈能違反,何況鬼門關是一個隻進不出的關卡,又怎麽能隨便將鬼魂放出去呢?於是,他們就聯名向玉皇大帝寫了奏折,把包拯參了一本。玉皇大帝接奏觀看後,龍顏大怒,下令將包拯從一殿閻君調到五殿閻君的職位上。這王殿閻君是個閑差,有職無權,對那些明知是被冤屈了的鬼魂也沒有辦法處理,從此,陰間屈死的人越來越多了。但包拯的做法確實給地府開了個好頭,一殿閻君再也不敢亂打無辜了,將那些好的鬼魂放回轉世,功過各半的鬼魂移送後九殿處理,隻有對那些十惡不赦的鬼魂才打入地獄。人們這才在後來有了“閻王好見,小鬼難纏”的說法,這就是說,隻要是善鬼,見了閻王也沒有什麽。這就是包拯的功勞,但他們都不像包拯那樣,把那些善鬼不管陽壽長短一應放盡,而是將陽壽未到的才放回陽間,陽壽已到的,即便是好人也不能放回去,隻能轉世回到陽間,這就是“生死由命,富貴在天”的說法在人生大限上的俗雲。

  “閻羅”二字在梵語中的意思為“雙王”。據《鑄鼎全聞》卷四引《一切經音義》二十四雲:“閻摩,此雲‘雙’,羅社,言王。兄及妹皆做地獄王,兄治男事,妹治女事,故曰‘雙王也’。”另有說法是,閻羅本是毗沙國的國王,與維陀生王戰,兵敗,因立誓願為地獄之王。

  閻王信仰隨著佛教傳入我國以後,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其一,由原來意義上的作為“雙王”的閻羅變化為單一男性的閻王。其二,閻王不再是原有意義上令人生畏的凶神惡煞了,還有被人欺侮的時候,如,唐朝時,“上都街肆惡少,率髡而膚劄,備眾物形狀。時大寧坊者張幹,劄左膊曰:生不怕京兆尹,右膊曰:死不畏閻羅王。”其三,閻王從他在陰曹地府中占絕對地位的寶座上跌落下來,變成了地獄十主之一,將其權力一分為十,由十殿閻君來共同完成原來一個閻王就可以完成的任務。

  十殿閻君的說法興起於唐代,而流行於宋代。這大概是因為這兩個朝代的權力過於集中,對宮廷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脅後所派生出的一種權力文化的創新。自此以後,民間每於城隍廟中另辟十王閻羅殿,而不單獨建廟。在中國傳統的信仰中,“司命”是主人壽長短的,閻王是負責將人死亡以後的靈魂收到冥司,然後根據他生前的善惡因緣進行處理看管。如此說來,閻羅王應該是司命的屬下。

  名人當閻王也是受《道藏》的影響後產生的一種信仰習俗。據《道藏》第三冊所載:閻王“三千年而一替”,所以在民間傳說,閻王可以任免和替代,甚至可以調任。因此,民間傳說中有那麽多名人都當過閻王,大概就是替代和調任的結果。

  在中國傳統信仰中,最尊的神靈是天帝(或稱上帝、玉帝),日月星辰,風雨雷電,山川大地,物靈人鬼,一切神靈都歸他管,因此,中國的閻王也是由天帝任命的,歸天帝管轄。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