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114章 托塔李天王(3)

  財神在民間有文武之分。文財神在民俗畫中常見的形象是文官打扮,頭戴紗帽,五綹長須,手執如意,身穿蟒袍,足蹬元寶。文財神的這副打扮與天官相差無幾,其實就是天官神的借用形象,因為天官賜福麽,福當然有財的含義。但他的表情卻顯得很嚴肅,臉龐清臒,臒是心愁憂苦之意,在這一點上他與天官的笑容可掬,滿麵慈祥的樣子有所不同,因為財神的這一形象據說是比幹的相貌。比幹是殷紂王的叔父,為人忠厚善良,又正直敢言。紂王荒淫無道,比幹常直言相勸,這樣就使紂王對他很是反感。有一次比幹向紂王進言時,紂王竟然大怒,並說:我聽說聖人的心髒有七個竅,今天我倒要看看你的心上是不是也有七個竅。說完後,便命士兵當場將比幹開了膛。因比幹心地純正,後世俗人就將他奉為財神。也有說法是,因比幹被挖了心肝,沒有心肝的人才會公正無私,所以奉比幹為財神。

  還有一位文財神是春秋時期越國的範蠡。範蠡幫越王擊敗吳王以後,深知身在宮廷之險惡,便急流勇退了。他從越國逃到齊國,隱名埋姓,經營起農業和商業來,並發了大財。他對錢看得很淡,三次發財,三次將錢財散發給窮朋友和親戚們。後來他又積攢了一大筆錢財,改名“陶朱公”,過起了隱居生活,安享晚年。因範蠡既能發財,又能疏財,這是人們心中仰慕的偶像,因此,後人就奉他為財神。也因為他和比幹一樣,都是文官,民間也就尊他為“文財神”。

  武財神是趙公明。對他的說法很多。有說趙公明在秦朝時期因避世亂,來到山中修道。到了漢朝,被張天師收為弟子,天師命他騎著黑虎,守護丹爐。張天師煉出仙丹後給趙公明吃了些,使趙公明能夠變化無窮,並形似天師之貌。天師又命他去守玄壇,因此被天帝封為“正一玄壇趙元帥”的封號。故而,又將趙公明稱做“趙玄壇”。又因其身跨黑虎,被稱做“黑虎玄壇”。

  在晉代幹寶所撰之《搜神記》中又說:“上帝以三將軍趙公明,鍾仕季各督數鬼下取人。”梁代陶弘景在《真誥·協昌期》中又說:“天帝告土下塚中直氣五方諸神趙公明等。”從這兩則記載來看,在晉梁時期,趙公明還是冥界之神,並非管財的財神。到了隋文帝時期,趙公明又成了瘟神,與另外四位瘟神共五位瘟神經常來人間降散瘟疫。這一時期,他在民間的影響很壞,人們一提到他總是恨之入骨。到了明朝,趙公明又成了天龍八部的鬼帥之一,“各領鬼兵,動億萬數,周行人間”,真是作惡多端。其中的趙公明是專門向人間播散“下痢”這一瘟疫的。這八個鬼帥都非常狠毒,他們“噓毒嘯禍,暴殺萬民,枉夭天數”。太上老君因此派了張天師帶著龍虎神兵前來征剿,並收伏了八部鬼帥。在《封神演義》中,趙公明又成了峨嵋山的道仙,而且武藝高強,無人能敵。他有黑虎為坐騎,手執鋼鞭,還有百發百中的定海神珠和縛龍索等法寶。被聞仲太師請去後助紂為虐,攻打薑子牙。終因逆天行道,不免一死,鬼魂到封神台去聽封,薑子牙依照元始天尊的旨意封他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的神位,手下有招寶、納珍、招財、利市四位專司“迎祥納福,追逃捕亡”的仙官。至此,趙公明一改已往那種邪氣、瘟氣、鬼氣的麵孔,有了財神的模樣。在《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一書中說趙公明“頭戴鐵冠,手執鐵鞭,麵黑而多須,跨一虎”。這便成了後人所供武財神趙公明的典型圖像。書中還說,給趙公明“授正一元帥,手下有八王猛將,六毒大神,還有五方電神,五方猛兵,二十八將,天和地合二將,水火土官等將”。又說他具有“驅雷役電,呼風喚雨,除瘟剪症,除病禳災”之神力。此時的趙公明雖然改去了過去的惡習,丟掉了惡名,但在他身上還有一些劣跡,如六毒大神,這在民間仍被認做是壞的東西。所以,人們對他是既敬之,又畏之。這也是民間敬奉他的主要原因,一則可以祈求他散財於人,另則求他將六毒收好,不要散出。後來,道教又將他與靈官馬元帥,關帝關元帥,溫瓊溫元帥合稱為四大天將,在齋醮祭奠中常常設四大天將神位,並懸掛他們的畫像來護壇,這時的趙公明才有了好名聲,人們也逐漸將他過去的壞名聲忘掉了,並越來越好了。這四位元帥也是道家作法時必請的神將,所以,人們對趙公明越來越熟悉,甚至有人僅知他為神將,不曉他是財神了。因此,民間懸掛文財神神像的人多,而掛武財神的人卻很少。

  另有說法是,趙公明是終南山人,他的形象與前麵所說相同,但他的神職功能卻比前麵所講還多。例如,人們一旦遇有訟冤伸抑之事,向趙公明祈禱就可以解釋公平。凡買賣求財,宜利和合,有求於趙公明的沒有不如意的。這也許是趙公明作為財神神明在民間有較大影響的原因之一。因為民間不但有求財的願望,更有很多訴訟冤屈的事情需要神明來幫助,趙公明這一神明自然是人們首選的,因為他既掌管著這種神職,又是“公”而“明”的神靈,所以,求他的人也就很多了。

  趙公明的來曆在《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另有說法,說他是皓廷霄度天慧覺昏梵氣所化生。自秦時即避世於山中修煉成道後奉玉帝欽旨,召為神霄副帥。他的部下六毒大神(天煞、地煞、年煞、月煞、日煞、時煞)更是讓人敬畏的,所以,人們敬奉他的原因不僅僅是為了求財,還有祈求他能為人們除瘟剪瘧,祛病禳災的目的。這也是他在民間所食香火比文財神多的一個原因。因為文財神隻能賜福施財,而沒有驅瘟的神職功能。

  民間對趙公明的信仰和普遍祭祀是從明代中葉或稍前一些時候開始的。這與創作於明朝隆慶、萬曆年間的《封神演義》是分不開的。書中說他統率著招寶天尊蕭升,納珍天尊曹寶,招財使者喬有明,利市仙官姚邇益四位神仙,行迎祥納福的神職。這樣一來,他就理所當然地充當起“財神”的角色來了。因為他的四位部將有財寶,而這四位又都是由他來管,向趙公明祈求發財是一條非常便捷的道路。

  明代又有趙公明,名朗,字公明的說法,此乃《三國演義》中趙雲(子龍)的堂兄弟的說法。到了近代,又有趙公明是“回人”的說法,顯然這是附會於鄭和下西洋所行通商貿易“回回進寶”的說法,也就有了趙公明這位財神是“回人”的說法。

  我國民間認為,農曆三月十五日是財神趙公明的生日。最早將趙公明作為綜理數職的神靈來祭祀,祭祀之儀也就在這天舉行,他成為專職財神後,在祭祀日上發生了變化。據河北《陽原縣誌》中說:“財神,各商家各供於號中,每歲正月,為財神特別祀期,如民家之祀天地然。每歲二月二十八日亦獻戲以酬之。”

  祭祀財神的方式,或立廟,或在家中塑像以祀之。對財神的信仰在商家最為普遍。陝北民間對財神信仰有不同的方式,若立廟祭祀則以武財神趙公明為主,若於家中敬奉財神則以文財神為主,因為文財神沒有武財神那種威嚴樣,人們掛文財神像以敬奉也有祈求祥和之目的。

  財神信仰在各個曆史時期和各種文化階層中有著不同的信仰對象。如,財神形象中的陶朱公,五顯、五通、五聖、五路神、五道將軍和利市仙官等等,就是出自不同地區,不同文化層次間的信仰對象。另外,人們在信仰過程中也有自己的主觀願望。比如,一些忠義之士所看重的文財神就是比幹,這些人認為,比幹既然是忠臣,又被紂王挖了心,他既然沒有了心,又是忠臣,所以他也應當是最公正的。沒有心,人才可以無私,無私心,才可以將錢財散發給那些應該得到錢財的人。所以民間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紂王讓比幹將心挖出以觀心上是否有七竅。比幹無奈,將心挖出後怒視著紂王,遂即扔於地上,走出王宮,來到民間廣散財寶。比幹沒有死,因為薑子牙曾化裝成一位老翁給他送去了靈丹妙藥,比幹吃了此藥後,心雖被挖,卻不曾死去,仍在世上散發錢財。一些文人所敬重的文財神是範蠡,因為他很有才,他既有財,還疏財,財神的神職就是疏財。從所有財神的出身和經曆來看,也隻有範蠡疏過財,所以他是一位理想的財神爺。

  人們還將關羽奉為財神,這是人們敬重他的人品的原因。人品好,人們就想讓他成為一名“全能”的神明來保佑人們。有全能神職的神明,當然也將財神職能包括在裏麵,所以,關公在後來也就成了“財神”。

  前麵所提財神形象中有五顯、五通、五聖、五路、五道諸神。五顯、五通、五聖已在民俗民風中述過,其實他們不是真正的財神,是地方信仰的不同對象。現將五路與五道簡述如下:

  五路神又被稱做“五路財神”,是將元帥趙公明,招寶天尊蕭升,納珍天尊曹寶,招財使者喬有明和利市仙官姚邇益五位神明合稱為“五路財神”。

  五路財神是民俗畫中常見的形象。如《賜福財神》、《開市大吉》、《招財進寶》等畫中都有趙公明、招財、利市等形象。人們有時也將他們與文財神,和合二仙繪在一起,以求吉慶。

  五路神又指路頭、行神。清朝人姚福均說:“五路神俗稱財神,其實即五祀中之行神,出門五路皆得財也。”(見《鑄鼎餘聞》卷四)民間於正月初五日祭祀五路神。謂此曰:“為路頭誕辰,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爭先為利市,必早起早迎之,謂之接路頭。”嚐有詩雲:“人為利所昏,所見無非利。路頭古行神,今作財神例……雲何年初五,相傳路頭至。神或臨其室,獲利億萬計。拜跪肅衣冠,饋獻羅酒食。”(見清代顧祿《清嘉錄》卷一《接路頭》)

  《禮記·曲禮下》雲:“祭五祀。”鄭玄注雲:“戶、灶、中霤、門、行也。”霤即屋簷。五祀即祭戶神、灶神、土神(中霤)、門神、行神。所謂“路頭”即五祀中之行祀;五路指東南西北中。意為出得門來,五路皆可得財。

  民間有將五路與五顯神、五通神相混者,其實,它們之間是有區別的,所以有將五顯、五通也納入財神範圍,這是不對的。

  關於五路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即元朝末年時期,無錫有一位名叫何五路的人,因抗擊倭寇而戰死,人們便將他奉為五路神。但清代學者顧祿認為“今俗所祀財神曰五路,似與此五路(指何五路)無涉”。(見《清嘉錄》卷一)

  舊時民間所供五路神指五位與人們生計相關的俗神,即土地爺、馬(牛)王爺、仙姑、財神爺和灶王爺。因為人們一進宅門後,要先見土地,所以,土地一般在右邊牆上,麵向裏。神像上方用紅紙黑字書寫“保佑”二字,兩邊還懸掛對聯雲:“土能生萬物,地可發千祥。”再往前走就要路過牛棚、馬棚了,在牛馬王的神像上麵仍書寫著“保佑”二字,對聯是:“牛如南山虎,馬似北海龍。”進了正房以後,右麵牆上,麵向中堂,靠門而坐的是一位仙姑,神像上頭仍寫“保佑”二字,對聯是:“仙姑堂中坐,合家保平安。”左邊牆上與仙姑相對位置上是財神,頭上仍然是“保佑”二字,對聯是:“天上金玉主,人間福祿神。”到了裏間,鍋台上端坐著灶爺,神像上方還是“保佑”二字,對聯是:“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有的則寫:“油鹽深似海,米麵積如山。”從以上這五位神明的對聯來看,都有“財”的含義在裏麵,難怪人們將他們奉為五路財神。

  五道神,又稱做五道將軍,他是一位冥神。五道神有專門的祀奉廟宇,叫“五道廟”,如北京的五道口、五道街,就是因建有“五道廟”而得名。

  五道神傳說是東嶽大帝的屬神,民間認為他是專司世人生死之職的神明,掌管著人的生死和榮祿。唐代變文《韓擒虎話本》中說,韓擒虎功成名就後,有一日忽然感到有些不適,心神不定,“惚(忽)然十字地列(裂),湧出一人,身披黃金鎖甲,頂戴鳳翅,頭毛(牟)按三丈頭低,高聲唱喏。這位神人就是五道將軍,他奉天符牒命,請韓擒虎去上任陰司之王閻王神位。”

  五道將軍還迎請過其他新閻王。宋代曾慥在《類說》卷五中雲:“唐嚴安之為京兆尹,以強明稱,民吏畏之。”一日見一神鞬橐(身佩弓箭)致禮甚恭,曰:“五道將軍拜謁,今奉天符迎公為閻羅王,替韓王。”

  嚴安之確有其人,為官時以治理嚴明而著稱於世。很得唐玄宗(明皇)的賞識。

  《水滸全傳》第十五回中說:“世上降生真五道,村中喚作活閻羅。”這是對阮小七的讚語。

  由此可以看出,在明朝時期已將五道將軍與閻王扯在一起,地位也越過了判官,成為閻王的第一大幫手,權力也很大。

  《醒世恒言》十四回中的《鬧樊樓多情周勝仙》有一位五道將軍的故事。說開酒肆的範大郎有個弟弟範二郎和周大郎的女兒周勝仙在酒肆相遇後一見鍾情,由王婆說合,範大郎與勝仙的母親為二人訂了婚。勝仙的父親周大郎回家後,嫌範二郎出身低微,便大罵她母女二人,勝仙一氣之下,死絕過去,周大郎也不讓人搶救,便將勝仙裝殮後埋了。

  有個盜墓賊叫朱真,乘夜去盜勝仙之墓,不想勝仙卻醒轉過來了。朱真將其帶回家中強行奸宿。勝仙伺機逃出後來到樊樓找範二郎。二郎以為是鬼,將湯桶向勝仙砸去,將勝仙打死了。範二郎也因此被抓入獄。夜晚,剛剛睡著就夢見勝仙濃妝妖豔的來到身邊,二人於枕席間歡情無限。如此夢境一連三夜,第三夜歡愉已畢,勝仙臨去時對二郎說:“奴陽壽未絕,今被五道將軍收用。奴一心隻憶著官人,泣訴其情與五道將軍,蒙五道將軍可憐,給假三日。如今期限滿了。官人之事奴已拜從五道將軍,一月之後必然無事。”

  果然於幾日後朱真盜墓一案事發被抓。當案的薛孔目初擬朱真劫墳當斬,範二郎免死,刺配牢城營。如此之決還未曾呈案,於夜夢見一神如五道將軍之狀,怒責薛孔目曰:“範二郎有何罪過?擬他刺配,快與他出脫了!”薛孔目醒來後大驚,即改擬範二郎無罪釋放。

  範二郎歡天喜地回了家。後來又娶了妻子,但始終不忘周勝仙之情,便於歲時到五道將軍廟中燒紙祭奠。

  還有說法是五道將軍是盜神,人若夢見五道將軍則是一種不祥之兆。據《三國典略》載:崔季舒未遇害,其妻晝魘,雲:“見人一丈,遍體黑毛,欲來逼己。”巫曰:“此是五道將軍,入宅者不祥。”

  明代學者田藝蘅對此說得更明確:“今雲五盜將軍,謂盜神也。”並認為:“五道”之意,出自《莊子·胠篋篇》,謂:“盜亦有道,妄意室中之藏,聖也;入先,勇也;出後,義也;知可否,智也;分均,仁也。是五者,豈所謂五道耶?”(見明田藝蘅《留青日劄》卷二十八《五道將軍》)田藝蘅還把一些大官比做“六道將軍”。客人問他:“為何這樣說?”田藝蘅道:“擒盜賊而納其財,反不殺而縱之,這些當官的不是‘六道(盜)’又是什麽呢?”表示出他對“官匪一家”的社會現象的不滿情懷。因此,陝北民間有將那些為非作歹者稱為“六道神”者。

  因把五道將軍視為盜神,所以後來將其訛為“五盜將軍”,並一分為五,成為五個強盜神。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四雲:五盜將軍是南朝時期宋廢帝永光年間(464)的五個盜寇,他們是:杜平、李思、任安、孫立、耿彥正。後被大將張洪波擒殺。死後,五盜陰魂不散,又在本地作怪,偷盜。一些百姓恐於失盜,便祭告他們,“祭之者皆呼為五盜將軍也。”以五道為盜神,已走了樣,信仰並不流行。因為盜徒為神遠不如掌管人間生死大權的五道將軍在民俗中的地位。

  將五道神視為財神大概是因為人們認為五道神是掌管人的生死榮祿的冥神,人們為了長壽,享受榮祿,給人帶來陽財與陰財,所以祭之。又因五道被訛為“五盜”,為了防止財產被盜所以敬之。

  總之,無論五道,還是五顯、五通、五聖在民間信仰不是很廣泛的。延川縣至今仍信仰五路財神,每於正月初五日淩晨,家家早起鳴放鞭炮,迎接五路財神入戶。

  利市仙官(附劉海)

  無論武財神趙公明,還是賜福天官,他們身邊總有一位利市仙官。民間傳說他是一位小財神。據《封神演義》中說,他是趙公明的弟子,叫姚少司,即姚邇益,被薑子牙封為迎祥納福的利市官。所謂“利市”,在俗語中就是“走運”、“吉利”的意思。利市又指做買賣中的所得利潤。古人雲“利市三倍”就是獲利很豐厚的意思。此語出自《周易·說卦》中的“[巽],為近利,市三倍”。利市仙官尤其受到商人們的歡迎,每到春節時,必將利市仙官像貼於門上,以圖吉利、發財。

  利市仙官信仰在宋元時期就已很流行。據元人所撰《虞裕談撰》中說:當時“江湖間多祀一姥,曰利市婆官”。這大概就是後世所說的財神奶奶。

  清翟灝所撰《通俗篇》中引用夏文彥的《國繪寶鑒》雲:

  “宋嘉禾好為利市仙官,骨骼態度,俗工莫及。仙官之畫為宰官身久矣。”

  宋嘉禾是元代著名畫家,擅長人物畫,他畫的利市仙官畫是一般畫工所不及的,是當時財神畫中的上品,很火暴。

  在我國財神信仰中,還有一位道士出身的劉海。曆史上確有其人,他是五代時期的人,本名叫劉操,又名劉哲,字昭遠,又字宗成,玄(或元)英,號海蟾子。

  據元代劉誌玄、謝西蟾所著《金蓮正宗仙源像傳·海蟾子》中說“師姓劉名操,字宗成,號海蟾子。燕山(今北京市)人也。年十六,登遼之甲科,仕至上相(事燕主劉守光為丞相)。嗜性命之學,未究玄蘊。”“師後以妙道授董凝陽,張紫陽,乃遁跡於終南,太華之間,不知所終。有詩文行於世。元世祖皇帝封號‘海蟾明悟弘道真君’。武宗皇帝加封‘海蟾明悟弘道純佑帝君’。”

  據宋代內丹派道教傳承譜係說:劉操是鍾離權的再傳弟子,呂洞賓的親傳弟子。他曾得了呂洞賓所授丹訣,與當時的著名道士陳摶甚密,(事見《曆世真仙體道通鑒》卷四十九)還與一些道士“以詩往還,論養生秘術”。(見《宋史》卷四百六十一)劉操從五代活到北宋,享年一百餘歲。

  劉操後被道教全真派尊為北五祖之一(北五祖為:王玄甫、鍾離權、呂洞賓、劉操、王重陽),其所傳道派為“海蟾派”。海蟾派的宗旨是“省悟自歸隱,修養本元神,散誕蓬萊客,逍遙閬苑人”。(見《玄門必讀》)

  民間崇拜劉海並不是因為他能“退官納銀棄榮華,慷慨身心求出路”的脫俗行為,而是因為他是一位吉祥神,一位財神。

  劉操號海蟾子,蟾就是蟾蜍,俗稱為癩蛤蟆,被列為五毒之一。劉操為何號海蟾,他自己沒有做過解釋。蟾蜍盡管令人討厭,但它身上確實有一股“靈氣”,早在遠古時期就被人們廣泛崇拜。蛙蟾在遠古先民的信仰中認為它具有很強的生殖力,所以將它作為生育神來崇拜。另外,蛙蟾還有一些特殊功績,《文子·上德篇》中說:“蟾蜍辟兵,壽在五月之望。”依此看來,劉操取“海蟾”為號是取其外貌醜而內涵超群的氣質。另有說法是劉海降服了“蟾妖”而得名海蟾。

  民間所說的劉海戲蟾實際是從劉蟾戲的訛傳而來的,北宋詞人柳永在《巫山一段雲》詞中寫道:“貪看海蟾狂戲,不道九關齊備”。此說就是看有關劉海蟾的戲。後人又根據這一說法訛傳編出了劉海戲蟾一戲,並將蟾說成是劉海的父親。《閩都別》中記載了這一傳說。“劉海之父為官甚貪財,凡告案有進金錢者,無理斷作有理,無金錢,即有理亦變無理。無數冤魂哭訴閻羅王,王怒,將劉海之父令變為蟾蜍,發逐穢海,不許超生。其子劉海知父死必受罪,即去黎(驪)山老母處學法,救父超度……劉海於是鑄一金錢,係以長繩,拋於穢海。其父沉於海底,輒向搶抱。遂被劉海超離穢海,負於肩上。於是,戲劇中劉海肩上的金蟾被看做是金錢的象征。蟾蜍是一種三足的癩蛤蟆,為世所不見,隻有月宮中才有,因此古人也稱月亮為玉蟾。古人俗信以為,金蟾不僅是稀罕之物,更將它說成是一種靈物,得之可以致富,這大概是劉海成為財神的重要原因。”

  劉海在我國很多地區又將他當做送子神來敬奉。我國古人認為,蟾蛙是女性生殖器和生育的象征。蟾蛙形象及其演變圖案在整個黃河流域的遺址中均可見到。蟾蛙形象又大量出現在民間工藝品中,如小兒裹肚、紮花童鞋、小兒圍褳褳、蛤蟆枕、窗花等。蟾蛙信仰大概與其生殖力強,產子多有關,劉海大概因為有一個“蟾”字才被民間推向了信仰對象。

  民間傳說,劉海家裏很窮,靠打柴為生。他用計收服了修行多年的金蟾後,得道成仙。劉海戲金蟾,金蟾吐金錢,他走到哪裏,就把錢撒到哪裏,救濟了無數窮人。

  劉海在年畫中的形象是一位手舞足蹈、喜笑顏開的頑童形象。他頭發蓬鬆,額前垂發(這種垂發被俗稱為“劉海”,至今仍被一些年輕女性所喜歡),手舞串錢,一隻三足金蟾叼著錢串的一端,做跳躍狀。

  瘟神

  瘟神是我國傳說中五帝之一的顓頊的兒子,他們死後成為瘟神,是主管瘟疫的神靈。

  漢朝的蔡邕在其所著《獨斷》中說:“帝顓頊有三子,生而亡去,為鬼,其一者居江水,是為瘟鬼,其一者居若水,是為魍魎,其一者居人宮室樞隅處,善驚小兒。”幹寶在《搜神記》卷十六中雲:“顓頊氏之子死而為疫鬼。一居江水為虐鬼,一居若水為魍魎,一居人宮室,善驚小兒,為小鬼。臘月驅儺之俗,正是驅除疫鬼。疫鬼即為瘟鬼,或雲瘟神。”

  在傳統習俗中,認為瘟疫與季節有關,所以,民俗將季節與代表東南西北中五方的青紅白黑黃五色相聯係在一起,並由此又創造出主管春夏秋冬四季的四大瘟神和總管中瘟神,共為五大瘟神。

  對瘟神的說法很多。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四所雲:隋文帝開皇十一年六月,離地有三五丈高的空中曾經出現了五位力士,他們分別披著青、赤、白、黑、黃袍,而且各執一物,一人執勺子、罐子,一人執皮袋並劍,一人執扇,一人執錘,一人執火壺。隋文帝問太師張居仁曰:“這五位是什麽神靈,主什麽災禍或吉祥?”張居仁奏曰:“此五方力士,在天為五鬼,在地為五瘟。春瘟張元伯,夏瘟劉達元,秋瘟秋公明,冬瘟鍾仕貴,總管中瘟史文業。”文帝乃下詔立祀,祭祀五位瘟神。又下詔封他們五位為將軍,青袍力士春瘟張元伯為顯聖將軍,紅袍力士夏瘟劉達元為顯應將軍,白袍力士秋瘟秋公明為感應將軍,黑袍力士冬瘟鍾仕貴為感成將軍,黃袍力士總管中瘟史文業為感威將軍。隋朝皇帝這麽一封,在隋唐時期就規定了每年五月初五日為這五位瘟神的祭祀日,人們就將他們祀奉起來了。但此時的瘟神還沒有被正式歸入宗教神係,隻是民間祭祀的神明。後來,道教中有一位叫匡阜真的道士雲遊至瘟神祠後,有了將五大瘟神收伏,作為自己部將的念頭,最後才將五位瘟神收入道教,成為道教神係的成員。自此,瘟神除了有天鬼之名外,還被人們尊為神。《搜神記》卷五中說:上帝命趙公明和鍾仕季各督數鬼,下界取人,也就是攝人魂靈。他們二位的這一神職功能具有“無常鬼”的功能和瘟神的功能。所以,在後來的傳說中,趙公明取代了秋公明,成為瘟神中的秋瘟。鍾仕貴與“鍾仕季”的名字相近,而“貴”與“季”在南音中又很相近,這大概是在流傳過程中的訛傳或音韻辨別的問題。正因如此,在我國南方所說的秋瘟是鍾仕季而不是鍾仕貴。在《搜神記》的影響下,全國逐漸將冬瘟鍾仕貴傳為鍾仕季了。

  隋唐時期將五月初五日定為祭祀五大瘟神的日子與古代“惡五月”的說法有一定的關係。因為,五月季節正值仲夏,既濕又潮,又熱又悶,是疾病最容易流行的日子。在民俗信仰中又認為,五月初五是諸毒、諸惡集聚的日子,瘟神也於這日要出來散播病毒。為了減少疾病的發生與流行,保護人們的身體健康,所以在這一天舉行祭祀活動,以求瘟神將疾病收斂起來,不要傳播,讓他們對人們進行庇護。為了讓瘟神了解人們對他們的虔誠之心,人們在祭祀瘟神的日子裏有許多禁忌,並且祭祀儀式也龐雜繁多。宋代以前是很講究的,宋以後雖然還有祭祀瘟神的習俗,但已非昔比了,到現在已沒有了此俗。

  這五位瘟神從他們的神名聽起來是很可怕的,但他們的外貌並不是凶神惡煞的形象,他們雖然到處行瘟,但本事卻不大,城隍和土地這樣的神明就可以將他們趕走,或者禁止他們在本方行瘟。即便是有了偶然機會,給人間行了瘟,但所行瘟疫在巫師作法後就不能流行開來。所以,人們在後來逐漸減弱了對瘟神的信仰,而對城隍和土地的信仰卻日趨濃烈。由於巫師能破解瘟疫的原因,人們便對巫產生了信仰,一旦有了疾病就會請巫師治病,這是人們信仰巫的根本思想。也因為瘟神的能力小,才導致了巫的廣泛流行。如果從這一點來講,是瘟神促進了巫文化的發展,使巫不僅在治療瘟疫疾病上讓人們有了一定的信仰依據,而且,巫在治療疾病上所創立的新的“科學方法”並成為一個醫學門類,如古代的“祝由十三科”就是巫在治療疾病方麵的代表,讓人們在思想觀念上不僅認為它是巫文化,同時也認為是醫學。又如,在我國古漢字中“醫”字就是由“殹”與“巫”組成的,說明古代醫者即巫,巫者亦醫。

  有些地方將東嶽大帝的部將“溫元帥”與“瘟神”相混淆,這是因為“溫”與“瘟”的讀音相同所導致的,故而將“瘟神”也稱做“溫元帥”。在這種以誤傳誤下,便產生了每年五月期間將溫元帥神像舁神行市廛祭祀的民俗。其實,瘟神自隋文帝封了將軍以後,再沒有哪朝皇帝對他加封過。將他們稱為“元帥”更是無稽之考。所以說,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但在民俗中已有流傳,隻是順其自然而已。

  民間傳說,溫元帥是東嶽大帝十大太保中的第一大太保,他還兼任道教護法神將,為四大元帥之一,又是真武大帝屬下三十六員天將之一。傳說中,溫元帥在青年時是一個書生,後來變得勇猛異常是因為他吞食了一顆寶珠。

  《真武神師出世傳》(即《北遊記》)中有“瘟元帥”的來曆,但他是雷瓊,書中說他的成神經過是:

  卻說玉帝一日升殿,有班竹村中灶君出班奏說:“班竹村中有三百灶火,百姓俱不行善,惡人為生,作惡非常,不信天地。”玉帝聞奏大怒曰:“準奏,即宣行瘟使者鍾仕貴,領旨降凡行瘟,滅了班竹村一村人民。”

  仕貴領旨出朝,下界來,土地迎接,鍾瘟神曰:“玉帝聞奏大怒,說這一村人民不信善事,可滅,差某下凡,你可將我此藥明日巳時,放於各井中,於眾人飲水,則盡瘟死他一村人民。”土地稟曰:“這裏人果不信善,該滅,其中隻有一人,姓雷名瓊,賣豆腐為生,其人為人心好,常種善根。施舍心重,此人不可害他。”使者曰:“善人當救,餘者不可賣放。”將藥吩咐土地。

  土地接了藥,變一老人,去到井邊等候。正遇雷瓊來打水做豆腐,土地於雷瓊背後曰:“此水你多擔些去,明日巳時,此水放藥,吃了人會死,吃不得。”瓊聽見回頭一看,不見其人,瓊大驚,心中忖曰:“若天之降神,明日入藥於井,害卻一村之人,吾安可知而隱之,偷生自己性命?不若寧作我死,倘若救得一村人,亦是老夫陰功。”古雲:“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次日自天光一起,直至井邊等候,看果如言否。果見一老人,手拿一包藥而來,正欲放入井中。瓊向前一搶在手,土地大驚,正欲搶回,那老子一氣吞下,即時瘟死於地,四肢青黑。土地大驚,即時帶此老子三魂七魄,上天宮去見玉帝。玉帝聞奏感歎,封雷瓊為威靈瘟元帥,頭戴百姓帽,賜金花一朵,金牌一麵,內有四字“無拘霄漢”,出入天門無忌,下界助師。雷瓊謝恩奏帝,赦一村人民。玉帝準奏。雷瓊回轉班竹村,托村中人夢,個個改過行善。

  這位瘟神與“溫元帥”的成神情節有所不同。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說:溫元帥名瓊,字子玉,東漢東甌郡(今浙江溫州)人。父親溫望,是位儒生,憾於沒有後代,便“以為非孝也”,遂與夫人張氏禱於後土娘娘。當晚夢一金甲神,持巨斧,手托一顆明珠,對張氏說:“我乃六甲之神,玉帝之將,欲寄母胎托質為人。”遂委珠於其懷而醒。張氏因而有孕,十二個月後誕生,乃以六甲神所贈玉環,名之曰“瓊”,字子玉。

  民間將瘟神與溫元帥相混淆已成為一種習俗並流行已久,這已沒有分辨之必要,他們都受到民間的祀奉。

  娘娘信仰

  娘娘是誰,她是如何演變為神的,民間又信奉哪一位娘娘。這是值得說清的。

  在神話傳說中,女媧被看成是創世神、始祖神,也是一位神通廣大的女神。

  我國考古工作者從一九七二年至一九七九年在對陝西驪山仰韶文化早期原始村落薑寨遺址的發掘中,發現了一幅畫在彩盆上的蟾蛙圖紋,記錄著距今約六七千年前的人類曆史。學者們的一致看法是,蟾蛙圖騰是女媧氏族部落的標誌。這就說明,我國民間對女媧的信仰早在六七千年前就有了,並形成了風俗。

  我國上古時期的神話傳說中,說女媧是一位創世神,能生萬物。一日裏可以變化七十多次,她用腸子變化出西方的十個神靈。這一傳說出自《山海經·大荒西經》,其中雲:

  “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栗廣之野,橫道而處。”郭璞注曰:“女媧,古神女而帝者,人麵蛇身,一日中七十變,其腹化為此神。”《楚辭·天問》中又雲:“女媧有體,孰製匠之。”王逸注雲:傳言女媧人頭蛇身,一日七十化。《說文解字》十二雲:“媧,古之神聖女,化萬物者也。”《淮南子·說林訓》又稱:“黃帝生陰陽,上駢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媧所以七十化也。”高誘注雲:“黃帝,古天神也;始造人之時,化生陰陽,上駢,桑林,皆神名。女媧,王天下者也。七十變造化,此言造化治世非一人之功也。”

  從以上這些典籍記載中可以看出,女媧化育出的東西很多,包括神和人在內。

  傳說中,在女媧那個時代,地上是沒有人的。女媧便在黃土地上用水和黃土,照著自己的樣子捏出了無數小人。但她嫌這樣捏起來太慢,便用繩子蘸著泥漿甩出了一個個小人。《太平禦覽》卷七十八引《風俗通》雲:

  “俗說天地開辟,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做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於泥中,舉以為人。”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