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104章 風水(1)

  風水概念

  風水也叫“堪輿”,也被稱做“相地”。《風水辨》中說:“所謂風者,取其山勢之藏納……不衝冒四麵之風;所謂水者,取其地勢之高燥、無使水近夫親膚而已。若水勢屈曲而又環之,又其第二義也。”堪輿為天地之學,所謂堪輿,就是“堪天道,輿地道”。它涉及天文、地理、易經、八卦、天幹地支、《詩經》、《書經》、《洛書》、《河圖》等方麵的知識,非博學而一貫者,稍失真諦則訛謬千裏,誣世惑民。堪輿是一種文化,需要學悟兼行,功德一致。所謂“法無優劣,悟為高”,功道如此,堪輿亦然。

  中國風水的核心內容就是天地人合一思想,因此,在堪輿時力求天道自然與人達到完美的協調關係,這是中國風水的宗旨。

  世間萬物都處在天地相應的整體關係中,這是古人對太陽、太陰(月亮)、二十八宿以及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運行規律所產生的晝夜節令變化和災情發生之間的關係的認識後得出的自然法則。古人已經認識到宇宙天體的存在和顯現,以及時空交替等,都能夠和諧地共存,這是因為它們都處在自己的適當位置,遵循著一定量和運行軌跡,才使各種相互作用達到平衡水平,這其中是由於“數”在起作用。遵循“理”,在一定“數”的平衡作用下,是推動世界形成,成為一切存在物的能量、並且釋放出能夠相互影響的能量,這種能量又被稱做“氣”、“理”、“數”。“氣”就是中國風水最講究的內容,但它們都是不能直接看到的。然而,大地之上的一切事物卻又是實實在在的以其外在形象,潛在地反映著理、數、氣。通過地和天的對應比較,就可以發現其“形”,從中把握一定理和數之下的氣的作用。

  中國風水是滿足人們心理和行為需要的天地人合一的哲理,是一種宇宙論的解釋方法。為了選好風水,人們就要觀察地理環境的空間形象(諸如:地理經脈、水脈、氣場等)四季變化,以及日月星辰的運動規律等。並且依據時間和空間的關係,選擇最有利的地理時空位置。正因為如此,西方學者將中國風水評價為風水實際為地理學、氣象學、生態學、景觀學、規劃學和建築學的一種綜合的自然科學。風水是使生者與死者之間所處宇宙氣息中的地氣取得和合的氣術。

  由於人們的元精與宇宙之精屬同源,所以人的元精要重走宇宙之精的全部過程。因此,所謂的特異功能,實際是普遍存在的功能。宇宙間的一切功能,人都具有,不過,這些功能是被壓縮在一定的時空內而被重演。人必須按照宇宙的信息程序發生,不能超越。按照物種進化的順序,在不斷地加強自身的複雜性這一宇宙演進過程。因此,人的各類功能隻能在短暫的時間裏重演和再現宇宙演進過程,而且重演的空間也小。

  現代科學提出的人體生物節律理論,證明了中國祖先關於宇宙與人體之間有著關聯的重要思想理論。

  所謂人體生物節律,就是說人體內存在著能夠控製和調節生命進程節律的生物鍾,每一個人,從他的出生到死亡的整個生命過程中,其體力、情緒、智力所呈現出的盛衰起伏的周期性變化,都受到人體生物節律的影響。

  現代生物學研究方麵又提出了“生命全息律”理論、認為生物體一個全息元上的各個部位,都分別在整體上或其他全息元上有各自的對應部位;全息元的一個部位相對於該全息元的其他部位,與整體或其他全息元上所對應的部位的生物學特性相似程度較大,各部位在全息元上的分布規律與各對應部位在整體上或其他全息元上的分布規律相同。這樣生物學特性不完全相同的各部位的分布結果是全息元在不同程度上成為整體的縮影,並且,各全息元之間也在不同程度上是相似的。例如,我國中醫理論認為,人的耳朵外形就是一個人的倒胚胎,因此,耳朵上的各部位就對應著人周身相應部位。現代科學從“生物全息”出發,進一步擴充認識,由此得到了“宇宙全息律”。所謂“宇宙全息律”是指同一個體的部分與整體之間,同一層次的事物之間,不同層次與係統中的事物之間,事物的開端與結果,事物發展的大過程與小過程,時間與空間,都存在著相互全息的關係。宇宙萬事萬物,信息同源,程序相同,節律相應。這就是中國風水學“天、地、人合一”科學命題的現代解釋。

  人與風水的關係

  古人雲:“風水者,有曰,一德、二命、三風水、四積陰功、五讀書之說。”古代風水書中又說:“好氣場要以德求之。”可見,好的風水氣場由德而求的,如果沒有好德,即便有了好的風水也會氣數殆盡。

  人與天地之間是通過什麽東西來互相感應的呢?是風水中所說的“氣場”。現代物理學研究表明,物質存在是以兩種形態表現出來的,一種是由基本粒子組成的實體,一種是感官不能覺察到的場態,如磁場,場和形體是同一事物的兩種不可分割的存在形式,並且在一定條件下,場與形可以互相轉化,如中國風水學中所說的“聚則成形,散則化氣”。

  現代物理學認為“場動成波”,故而,場與波也應是一回事。例如,電磁振蕩可以變成電磁波。那麽,物質有“場”,人究竟有沒有“場”,現代人體科學證明,人具有“人體能場”這一自然法則,生物和非生物之間是沒有本質區別的,從現代物理學和電子學應用晶體的形成和生長過程的實驗中可以看到它求生的掙紮和一切生物的生存競爭一樣激烈。生物是從非生物進化而來的。十九世紀,赫爾蒙特和邁斯默通過實驗發現,生命體和無生命體都有一種“流體”,並能間隔一定距離而相互作用,這與引力無關。二十世紀之前的研究者認為:人體場是一種萬有能的特征表現,而這種能是與人的生命緊密相連的,它可以被描述成發光體,這種發光體圍繞著和穿透人的肉體,並散發出它自身特有的“輻射”,如同中國風水學中所稱的“氣”。到了二十世紀,包瑞克和裏標爾特進一步證實了人類確有一種能;它在一定距離內,可使個人與個人之間相互作用,能對別人產生健康或不健康的作用。這種在一定距離內可以授予或施加作用的特性,就是一種與電磁場類似的“場”。一九一一年,基爾納通過實驗證實了他所測試到的“人體場”,說沿著全身周圍,看到了鮮明的“霧”,分為三層,最靠近皮膚的是由四分之一英寸厚的暗色層,它外麵的是兩英寸厚的顏色較淡的一層,最後,再向外是一圈外廓不清,大約六英寸厚的外部弱光。基爾納發現的這種“氣”是因人而異的,被測者的年齡、性別、智力、健康情況等不同“氣”也有所不同。比如,被測者如果患有疾病,所表現出來的“氣”也帶有斑點及不規則性。這與我國中醫“望診”中的氣色相類似,我國民間也常有“氣色不好”的說法,與此相類似。

  人體生命場具有周期波動性,並與人的精神、心理狀態相關。中國風水學在長期的實踐中,從定性上已經悟出了人體乃至人體與天地之間的相互關聯性,並在天地人感應的原則下,將宇宙萬物萬事之間的相互關係納入到“風水羅盤”之中,精細排布出人類擇居立業的最佳模式。現代科學認為,天地人之間相互感應的媒介應該是“場”。這種“場”有兩個主要特性,一是全息性,二是陰陽性。全息性和陰陽性共同構成宇宙螺旋場效應。中國《易經》將這種“場”概括為八個字,“其大無外,其小無內”。人體和人體場的全息性,在中國風水學中,將人與八卦方位,節氣時令和日月星辰相配,有效地運用於人類對各種營造的選址、規劃中,為人的生存提供更有利的條件。中國風水學將之稱為“物物一太極”,也就是說,天地人的各個部分都有相似的對應關係。

  人體和人體場的陰陽性是通過五行相生相克關係來找到它們矛盾之處,並予以解決,使之達到平衡狀態。人體場及生物場則是由宇宙螺旋場決定的,宇宙螺旋場的全息性決定了萬物的“長相”,陰陽性則決定了它們的“性別”。

  中國風水學是在對自然係統和人體係統的綜合研究中發現了它們之間的全息性和陰陽性,並把它們的構成性態概括為螺旋性,陰陽八卦圖和星宿圖就是對這種“場”的螺旋性態的表示。

  中國風水學和中醫學中,都有風水鎮宅符,中醫的旁門“祝由科”,以螺旋場能的原理所畫各種符號,這些都體現了我國古人對宇宙場的基本認識,用它們來達到天地人之間的平衡狀態。中國風水學中常用的“月節納卦張布為輿圖”、“人與天地相參圖”、“陰陽期度賞罰仁義圖”、“鬥樞旋轉晦朔合符圖”、“據八摘符先天六十四爻卦圖”等,都是力圖揭示宇宙螺旋場與人體場的對應關係的著作。

  中國風水的分類

  中國風水在傳統文化中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儒家為代表,諸子為附庸的主流派;一類是以道家為代表,並且糅合了方技術數等知識體係所形成的非主流派,或稱實用文化。從我國考古發現證明,古代真正流行的風水書籍主要是後者,所以真正的風水學概念應是道教風水,而非儒家風水。中國風水可以追溯到早期文明和史前時代,這一時期的風水觀念,近似人類共同的原始思維。後來又出現了“薩滿類型”的代表文化,而且是以中國為代表,世界絕大多數的地區更具普遍性的世界文化論點。

  我國的方技術數簡稱為“方術”。包含兩方麵:一曰術數,是研究宇宙天地知識體係的,術數又稱做“數術”。二曰方技,是以研究人體為主的知識體係。術數又有兩種含義,一是指策略,權術。如《韓非子·奸劫弑臣》中所雲:“夫奸臣得乘信幸之勢,以毀譽進退群臣者,人主非有術數以禦之也。”二是指法製、治國之術,即指用天幹、地支、陰陽、五行等數理來推測社會與人事的變化和發展趨向。這裏的“術”,就是方法,技術,“數”,就是指宇宙及人理的生滅規則,也可以解釋為世事的氣數和命運。

  術數,始於西漢,漢成帝頒詔書重整先秦散失書籍,按學科分類。《漢書·藝文誌》中雲:“漢興,改秦之敗,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於是建藏之策,置寫書之官,下及諸子傳說,皆充秘府。至成帝時,以書頗散亡,使謁者陳農求遺書於天下,詔光祿大夫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書;太史令尹鹹校數術;侍醫李柱國校方技……”

  術數最早見於“殷墟甲骨”,是用來占卜的,另一種說法是術數源自原始社會的伏羲時代,這一時期出現的河圖、洛書記載了中國最古老的術數學中的“數”,即“規則”。商代和西周時期的甲骨文中證實,術數在商周時期至少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卜,二是筮。我國的《周易》就是產生於這一時期的著作。後來,占卜和筮被合成一個詞,成為一切占卜活動的名詞。

  卜與筮的使用目的是相同的,但因為使用材料的不同,二者有了區別,卜高於筮。卜是用龜甲或獸骨做卜骨。在卜骨上經過鑽、鑿等加工處理後,放在火上灼烤,根據灼後的龜甲或獸骨裂出的“兆象”來推測判定事物的吉凶。在甲與骨的兩種卜具中,龜甲又高於牛骨。龜卜一般都是王或部族首領采用的方法。“卜”字是龜甲灼裂後的表現形態。司馬遷在《史記》中說:“三五不同龜,四夷各異卜,然各以決吉凶。”《太平禦覽》的卜法篇中又記載有蠶卜、虎卜、雞卜、鳥卜、樗蒲卜、十二棋卜、竹卜、牛蹄卜等各種雜卜。由此也可以看出,卜筮所用之物都是民間俗信以為帶有“靈氣”的自然物,如:甲蓍草、竹枝等這些最早被用來做卜具的物讓位於人造“靈氣”物。蓍草是生長在我國北方的一種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一本多莖,有的莖可多達六七十根。蓍草的莖和葉含有芳香油,能散發出一種香味。全草可以入藥,因此古人把它奉為“靈草”、“神草”,並且,蓍草與龜甲,獸骨都被古人視為長壽、神靈的象征。南方沒有蓍草,因此用竹枝、竹棍作為卜筮用具。《周易》是最有影響的筮法,主要以八卦、六十四爻為占卜卦象。在此基礎上,後人又演繹出了“火珠林卦法”,俗稱“六爻卦”、“文王課”等。在《周易》之前有兩種卜筮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商代出土的數字卦多由一四五六七八組成,周代出土的數字卦中在商代的基礎上多了一個九,在商周的數字卦中沒有二和三的數字,有的還沒有四這個數字,這是古人為了避免一二三四的相互混淆,采取了已經被當時公認了的“歸並”方法,這種經過歸並後記錄下來的數字卦被稱為“歸藏”,與歸藏相反,采用一二三這三個最小數字所寫成的“一一一”卦畫,被稱為“連山”,因“山”與“三”同音,所以名連山。“一一一”卦,即為乾卦,所以歸藏無一二三或無一二三四。後世把《連山易》、《歸藏易》、《周易》總稱為“三易”。《連山易》是神農時期的易,《歸藏》是黃帝時期的易,《周易》則是周文王時代的易。《連山易》由艮卦開始,《歸藏易》由坤卦開始,《周易》則以乾卦開始。

  商朝武丁到帝乙時期的甲骨文中有許多“一”字,“一”就是古代的筮字。《周易》之前有兩種筮,一種是由“一”、“一一一”組成的畫卦,是一種刻在商末周初的銅罍上的畫卦,第二種是由張政良先生考證出來的卦字卦。

  筮,也可以叫做數卜,是以計數組成卦的方法來進行推測的一種術數方法。如用蓍草或其他可數物為工具,按照一定規則進行排列後,得出一組數字,成為卦,來推測判斷事物吉凶變化。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術數隨著八卦與周易、陰陽五行、星象學、天幹、地支等學說的發展,逐步又出現了星、筵簞、相陰陽、占夢、占寢兆、禳擇等多種形式,產生了術數中著名的三式太乙、六壬和遁甲,並由此創造了六壬盤和太一九宮盤,這是中國風水羅盤的早期模式。

  秦漢時期,術數得到了迅速發展,漢武帝時,術數又被分為“五行家”、“堪輿家”、“建除家”、“叢辰家”、“天人家”、“太乙家”。這時的中國風水學已經趨於成熟並被廣泛應用。

  到了西漢時期,董仲舒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術數走上了易卦道路。術數在這一道路上走出了《焦式易林》、《京房易》和《太玄經》三大術數派別。《焦式易林》是根據一年二十四節氣變化規律,把六十四卦分派到全年之中,以卦直日,創立了新的筮法。同時,又將每一卦演變為六十四卦,並給所有的卦都記載了繇辭(有部分卦的繇辭重複),使繇辭數量達到四千條之多,成為後世“簽書”之祖。揚雄所著《太玄經》則依《周易》的方法對周易八卦前的古筮法進行探討,創造了以“一”、“一一”、“一一一”三種基本符號組成的四爻卦。《京房易》接受了《焦式易林》的以卦直日法,並融會了陰陽五行,天幹、地支學說,創立和發展了納甲、飛伏、世應等一整套專門術語,成為後來以錢代箸的火珠林法的淵源。火珠林卦法,以錢代箸,故而又稱為“錢代箸法”。其法分為三個步驟,畫卦、裝卦、斷卦。因為此法簡單方便,後世頗為盛行,因此廣播民間。這一時期還出現了讖書、杯珓和靈棋經等多種術數形式。現在世上流傳的術數典籍主要有《卜筮正宗》、《增刪卜易》、《斷易大全(筮法)》、《六壬金口訣》(六壬)、《淵海子平》、《命理探源》(八字批命)、《麻衣神相》、《柳應相法》(相術)、《推背圖》(讖書)等。

  中國術數學原理是:人為自然界天地作用的產物,人在天地間的生存、運動,宇宙萬物的生存運動,都是在時間與空間中進行的,因此,天、地、人以及宇宙運動無不受到一種“數”的製約,數也就是一種存在,數的存在形式怎樣?是點、是線、是力、是波、是場、是聯係、是規律,大概是這一切的總和。

  堪輿

  堪輿最早出自漢朝淮南王劉安主持門客所著《淮南子》,即《淮南鴻烈》第三卷《天文訓》,其中雲“堪輿徐行,雄以音知雌”。其訓說:“天地運行之道,致月令有陰陽變化,有相衝克之時,也有和合之時,前者凶,後者吉。”蓋“堪輿”之義,實為天地之道。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雲:“堪,地突也。”“輿,車輿也。”又曾經說:“堪,天道,輿,地道。”“堪輿是謂天地之道。”司馬遷在《史記》中有《日者烈傳》,言及此時卜筮者流有“堪輿家”。東漢初,班固所著《漢書·藝文誌》卷十中始載有堪輿理論專著,有謂《堪輿金匱》十四卷,與言陰陽五行,時令月辰,災應諸書同列“五行家”類,為當時的“數術”六種之一。班固評五行家曰:“其法亦起五德終始,推其極則無不至,而小數家因此以為吉凶,而行於世,寖以相亂”。又在《數術略》末總論雲:“數術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職也。”

  堪輿術在漢唐極盛,其中對後世影響頗深的有唐人呂才出自《堪輿經》的五姓之說,即五音姓利之說,“言五姓者,宮、商、角、徵、羽等,天下萬物。悉配屬之,行事吉凶,依此為法”。唐賈公彥疏引《周禮》和《問占夢注》亦可知堪輿之義。

  中國風水將宇宙萬物萬事之間的關係納入“風水羅盤”進行堪輿,其中有無窮的奧妙。晚唐風水大師楊筠在他的《青囊奧旨》中說:“先天羅經十二位,後天方用幹支聚。四維八幹輔支位,母子公孫同一類。二十四山雙雙起,少有時師知此義。”那麽這些玄奧又是出自哪裏?據說,《青囊》是堪輿學的秘本著作,在我國古代是極為流行和很有影響的。因此,後世也將青囊作為堪輿學或風水的代名詞。如唐代詩人陳子昂在《陳伯玉集》中的《酬田逸人遊岩見尋不遇題隱居裏壁》一詩中就有“傳道尋仙友,青囊讀卜來”之句,其中所言青囊就指流行於世的《青囊》之著。

  青囊最早典出《晉書·郭璞傳》。傳雲:郭璞,“好古文奇字,妙於陰陽算曆。有郭公者,客居河東,精於筮卜,璞從之受業。公以青囊中書九卷與之,由是遂洞五行,天文、卜筮之術,攘災轉禍,通政天方,雖京房,管輅不能過也。”“璞門人趙載嚐竊青囊書,未及讀,而為火焚。”這段文字將郭璞得青囊,以及青囊所指說得很清楚,但又將青囊說得很玄。又有《九天玄女青囊海角經》序提到了青囊,並將該書的含義作了概括雲:“青囊內傳,海角秘文,浮黎正統,鎮世鱉極,八卦八門,六甲天書,始青之下,囊萬象。”說明此書是窮極陰陽八卦,包羅萬象的著作,而且是“始青”之紀出世的作品。

  我國古代風水中經常出現並運用很廣泛的青鳥,也與堪輿相關。有關青鳥的說法很多,一般認為“青鳥氏”是古代記時的天文曆法之官,屬於上究天文的官。《左傳·昭公十七年》中雲:“少昊之國,以‘百鳥名百官’,其中青鳥氏,司啟也。”《山海經》中又將青鳥說成是西王母的使臣。漢代班固所著《漢武故事》一書中亦有此說,雲:“七月七,上於承華殿齋,日正中,忽見有青鳥從西方來集殿前。上問東方朔,朔對曰:‘西王母暮必降尊像,上宜灑掃以待之’。”故而,後人又將青鳥作為傳遞信息的使者。唐代詩人李商隱在《無題》一詩中雲:“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從以上這些古籍所載可以看出青鳥與“墓”和“祭掃”有關。從李商隱詩中又可以看出,青鳥應當是探陰宅之路的使臣。因為“蓬山此去無多路”的蓬山應指蓬草叢生的靈山,“殷勤探看”,指的是對靈山的勘察。

  青鳥是我國古代專門相塚、相墓的堪輿學家,是地道的陰宅專家,因此,古人就以他的人名來專門指陰陽風水。曆史上對青鳥的說法很多,有說青鳥是黃帝時期的人,如晉代葛洪在《抱樸子內篇·極言》中就言說:“昔黃帝……相地理則書青鳥子說。”宋代張君房在《雲笈七簽》中就載有《軒轅本紀》其中雲:“黃帝始畫野分州,有青鳥子,能相地理,帝問之以製經。”也有說青鳥子是商周時期的人,更有人說青鳥子是秦人,並著有《青鳥經》一書。

  青鳥子的風水學到了唐代才頗有名聲,士庶均以青鳥為風水規則,並被一些文人墨客讚之。如劉禹錫在《劉夢得集》中的《河南觀察使故相國袁公挽歌之三》中雲:“地得青鳥相,賓驚白鶴飛。”柳宗元在《柳先生集》中的《伯祖妣趙郡夫人墓誌銘》中雲:“艮之山,兌之水,靈之車,當返此,子孫萬代承靈址,誰之言者青鳥子。”

  青鳥子有著作流傳於世,《四庫全書》將其著作輯入,名為《青鳥先生葬經》,但已非青鳥子古本之《相塚書》或《葬書》了。《青鳥先生葬經》為後世陰宅風水的宗法之書。

  從青鳥子的相塚、相墓來看,自青鳥子開始,就已經將堪輿學或稱風水學進行了分類,形成了陽宅堪輿家(即專門從事為活人的擇地、擇居、相宅及規劃營建等活動)和陰宅堪輿(即專門從事為死人擇地、擇墓以及規劃營建)兩大分支。他們各有所長,各有學說,成為陰陽學理論的主流。

  陰陽學說

  “一陰一陽謂之道”,這是陰陽學說的精髓。陰陽這一概念起源於夏朝。它的依據是成於夏朝的《連山》一書。《連山》中已出現了陰爻“一一”和陽爻“一”這樣的符號。據《山海經》稱:伏羲得河圖,夏人因亡,說《連山》;黃帝得河圖,商人因之,曰《歸藏》;烈山氏得河圖,周人因之,曰《周易》。從中可以看出,《連山》、《歸藏》、《周易》都是由《河圖》衍化而來的但各有不同。

  陰陽學將宇宙萬物分為陰與陽兩大類,認為事物的形成發展與變化,都是由陰陽兩氣的運動與轉換規律所產生的結果。它們是可以互動互變的。最早的陰陽概念是建立在陽光的向背基礎上的,向陽的一麵被稱為陽,背陽的一麵則稱為陰。陰陽學將這一自然規律廣泛運用到自然界和社會界的所有現象。將陰陽的屬性概括為,凡明亮的、上麵的、外麵的、熱的、動的、快的、雄性的、剛強的,以及單數的,都是屬於陽;凡黑暗的、下麵的、裏麵的、寒的、靜的、慢的、雌性的、柔弱的,以及雙數的,都屬於陰。陰陽的規律是陰陽互根,也就是事物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麵,具有互相依存,互相作用的特點,是處在統一體內的。

  在陰陽學說下,陰陽作為行業出現在民間為人們相陽宅、相陰宅。

  相陽宅法是古代風水術中有關居住建築選址、布局、處理及確定興造時間的方法及理論。其中“形法”是擇址選形之用,“理法”則偏重於確定宅內方位格局,“日法”是用於吉日良辰以事興造。此外,還有“符鎮法”,此為補救各法選擇不利所采取的措施。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