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65章 三進三出中南海!小平光輝燭千秋(8)

  在場的幾位省市領導同誌議論了一下,項南作了回答:“人員自由來往,貨幣自由兌換,貨物自由進出。”

  2月9日,鄧小平視察了廈門湖裏工業區,欣然揮筆題詞:“把經濟特區辦得更快些更好些。”

  2月10日上午,鄧小平在廈門萬石岩植物園冒雨種下一棵樟樹,登車北返。

  回到北京,鄧小平邀集幾位中央領導同誌談話,一個重大的新決策作出了。

  鄧小平說:廈門特區地方劃得太小,要把整個廈門島搞成特區。廈門島全部搞成特區,就能吸收一批華僑資金,不僅華僑,許多外國人也會來投資,這樣就能把周圍地區帶動起來,為它服務,使整個福建省的經濟活躍起來。廈門特區如果一下子建不成自由港,可以先實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這在國際上是有先例的。隻要資金可以自由出入,外商、華僑就會來投資。我看這不會失敗,肯定益處很大。

  5月4日,中共中央發出文件:廈門經濟特區擴大到全島,實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這是為了發展我國東南部經濟,特別是加強對台工作,促進祖國統一大業而作出的重要部署。

  1985年7月29日,國務院批準廈門經濟特區範圍擴大到廈門全島(包括鼓浪嶼),總麵積131平方公裏,並逐步實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

  1988年,鄧小平提出再造幾個香港的構想。“一國兩製”,“再造香港”,形成了對外開放的兩個大戰略。

  自由港――鄧小平送給廈門人民的一個大政策。

  自1984年和1988年,鄧小平提出廈門可以實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和再造內地香港的戰略構想以來,省內外、國內外的經濟專家都十分關注,進行過很多的研究和討論。廈門應當成為自由港嗎?廈門能夠成為自由港嗎?且看專家們的評說。

  經濟學家童大林:鄧小平1984年就送給廈門一個重要政策,叫做自由港。廈門成為自由港,可大大促進海峽兩岸人員、資金、商業的往來,對兩岸的經濟有巨大的影響。出生在廈門的童大林以特有的情懷說道:廈門的天空,幾度日出日落。40多年前,廈門受盡侵略、欺淩以至淪陷,後來又經過幾年炮轟,走過壓抑、朦朧、蹣跚的道路。在十四大後的今天,廈門將會再次迎接太平洋上的日出,海麵上豎起的大招牌上,應醒目地寫上三個大字“自由港”。

  前國家經委主任呂東:中國要建造自由港,總要有突破口。打開這個突破口,局麵就為之一新。廈門建起自由港,可以帶動起福建全省以至東南地區的經濟發展。尤其對海峽兩岸三通,和平統一大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原福建省委書記、中國扶貧基金會會長項南:1984年,鄧小平到廈門視察時,福建省委提出把廈門建成自由港設想,小平同誌當即表示:“這是一個好主意嘛!”不久,國務院發布文件,允許廈門實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這是五個特區中廈門獨有的政策。從福建發展和祖國統一大業考慮,把廈門島建成自由港,必將牽動整個福建經濟的發展和國家的根本利益。廈門與台灣隔海相望,方言、風俗、血緣相通,與海外華人經濟有著密切的聯係。這種獨特的地緣經濟優勢,加上30多年來的基礎設施建設,廈門已基本具備建立自由港的條件。廈門不失時機地打出自由港的旗號,此其時矣!自由港關係到對台工作,對台工作關係到祖國統一的大局,再也不應當猶豫了。

  經濟學家吳敬璉:鄧小平曾提出兩大戰略:“一國兩製”和“再造香港”。廈門的這兩大戰略上,均大有文章可做。廈門建立自由港的事情,已經一等再等,一拖再拖,現在不能再拖下去了。

  金融專家楊培新:廈門要加快實施自由港的政策。小平同誌提出“一國兩製”解決大陸和台灣之間的關係,廈門是“兩製”的結合部。1992年往來大陸的台胞132萬人次,台商投資大陸已有7000多家,投資總額達70多億美元。由於還沒有直通,從台灣高雄到廈門本來隻有165海裏,繞道香港變成634海裏,由此而增加的運輸和郵電費用在數十億美元以上。因此廈門成為兩岸直航的首選港口,台灣海運業、航空業也來廈門商談運輸業務。他們預測,每年經廈門的台胞可達100萬-150萬人次,旅客海運空運的比例為40%和60%。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采取對應措施,及時把廈門建成比較完整的自由港區,創造人、財、貨自由進出的環境。

  香港丹土登?施泰爾律師事務所中國法律顧問王友金:廈門一定要建成自由港才有前途,整個福建、整個東南沿海、粵東、江西等地才有前途。這個可行性的理由,主要是鄧小平提出在中國再造幾個香港,而廈門也有條件可以建自由港。廈門是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另一個重要優勢就是麵對著台灣,今天的台灣正在爭取與大陸擴大貿易。我的總結就是,廈門建立自由港是必要的,可行的,有成功的機會,要快做。一個至為重要的條件,是領導幹部思想要大解放。廈門自由港能不能建立,很大程度上決定於領導的思想解放。在思想解放中,一要抓市場經濟,自由港是以市場經濟來運作的。二是要建立法製,有了法製才可以使市場經濟順利發展,才可以使自由港成功的建立起來。

  香港浸匯學院社會係首席講師黃枝連:廈門建立自由港的可行性,應從三個方麵來觀察:一是邁向21世紀福建的意義。單從廈門的人口規模出發,意義不是太大,但如果從閩東南經濟帶的發展來考慮,意義就更大。二是對邁向21世紀中國的意義。廈門建立自由港對“和平統一”有什麽作用,對包括港澳台、華南地區在內的“華南經濟區”有什麽作用,如果從這些角度來探討,意義就更大些。三是對邁向21世紀亞洲地區的意義。21世紀西太平洋地區經濟將有更大發展,南中國海周邊國家和地區經濟聯係更加緊密,如果從是否有利於廈門將來在這個經濟合作係統中扮演一個重要角色來考慮,意義就更大些了。

  香港經濟導報主編陳可昆:廈門搞自由港要考慮幾個關係,一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不能說現在這個問題已經解決了。二是廈門和福建、廈門和全國的關係,廈門要快要特,福建有沒有這個氣魄,全國有沒有這個氣魄。三是政府與市場、政府與企業的關係,這個矛盾非常大,牽涉到政府轉換職能。四是實驗“排頭兵”和風險意識,不僅是烏紗帽,而且涉及許多議論,說這是資本主義做法等。十年前,鄧小平提出把經濟特區辦得更快些更好些,提出廈門可實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這是一個機遇,中國人發展的機遇不多,要抓住機遇,趕快發展。

  廈門建立自由港,不僅是廈門人的事。而且是福建人的事,更是中國人的事,是一個具有全國意義的戰略大事。

  廈門某雜誌刊詞一首,曰:“南國風光,鳳凰木紅,三角梅香。望滔滔東海,船樓高聳;鷺江兩岸,大廈幛幛。港澳台胞,蜂擁故土,一陣陣投資熱浪。慶鷺島,興建自由港,威揚四方。前景如此輝煌,引風流人物競奔忙。看改革開放,潮已掀起;機遇難逢,切莫彷徨,快馬加鞭,時代腳步緊跟上。莫辜負,這良辰美景,空自淒愴。”廈門人,這是回顧,這是展望!這是弄潮,這是衝浪!

  1984年至今近十年來,廈門發生了驚人的變化。

  ――總投資1.9億元的東渡港第一期和第二期工程各4個深水泊位交付使用,相繼開辟了18條國際航線,通往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0個港口,1992年港口吞吐量670萬噸,增長2.5倍。

  ――建成高崎國際機場,至1993年底國內外航線增至45條,客運量200多萬人次,已成為大陸第4大空港。

  ――興建我國第一座規模最大的跨海公路大橋,1991年10月正式通車,晝夜通車能力2.5萬輛次。

  ――開通廈門與世界五大洲18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及國內757個省市直撥長途電話。――至1992年底,批準外商投資合同累計1635項,合同總金額54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5億美元。經國務院批準,設立杏林、海滄、集美台商投資區。到1993年7月底,累計批準台商投資企業841項,投資總額18.74億美元。

  ――建立了一批保稅工廠、保稅倉庫和生產資料保稅市。廈門保稅區已批準設立。――批準設立外資、合資銀行機構13家,其中外資銀行分行8家,代表處4家,中外合資銀行1家,設立了外匯調節中心。

  ――1992年,外貿進出口總額28.4億美元,增長20倍,其中出口總額17.6億美元,增長21倍。

  廈門市委、市政府並不滿足於已經取得的成績。1993年春節,小平同誌在深刻分析國內外形勢的基礎上指出:“希望你們不要喪失時機。對於中國來說,大發展的機遇並不多。”據此精神,廈門市委、市政府認為,在黨的十四大精神鼓舞下,在全國再次出現改革開放新浪潮麵前,廈門應當抓住國際國內有利時機,抓緊實施自由港政策,迎接新的機遇與挑戰。

  根據廈門市委、市政府的規劃,廈門將采取香港、新加坡的模式,建立綜合型的自由港,即兼有加工出口、轉口貿易、國際金融,資金進出自由,貨物進出自由,人員進出自由,涵蓋一、二、三產業的自由區。目前,廈門已經製定實施自由港的管理線管理,人員進出、貨物進出、金融管理、企業改造、市場體係建設等規定的草案,不久將提出管理線建設實施方案。1993年9月,廈門市政府將在廈門島連接大陸的通道高崎興建聯檢大樓,並在機場、火車站、碼頭等處建檢查點,以便形成有效的管理線。

  1993年7月29日至8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國家體改委主任李鐵映視察廈門,他指出,廈門實施自由港的某些政策,具有天時地利,現在的關鍵在於人為,在於能否抓住機遇,加快改革,加快發展,使之水到渠成,再造一個社會主義的“香港”。

  願廈門夢圓成真,再造一個社會主義“香港”!

  請榮毅仁“出山”

  改革開放的號角吹響了。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過不久,小平、葉帥、王震在一次談話中認為,實行對外開放,必須充分調動各方麵的積極性,做到人盡其才,以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葉帥和榮毅仁早有交往,一向很看重榮,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前,葉帥就和小平商量了,請榮出任全國政協副主席。

  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1979年1月17日小平同誌在人民大會堂邀集榮毅仁、胡子昂、胡厥文、周叔,古耕虞五位原工商界代表人士座談。小平同誌向大家闡述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方針,並就如何發揮原工商業者在經濟建設中的作用征詢大家意見。小平對原工商界人士寄以厚望,說落實政策以後,工商界的錢要用起來,工商界的人也要用起來。小平同誌以親切的語調,對榮毅仁表示了這樣的希望:擺脫一些其他工作,集中力量從事祖國經濟建設,圍繞開放、創匯,或主持某一方麵的工作,或搞點什麽別的,希望創出一條新路來。小平同誌明確提出:國際上資本主義有用的東西,可以拿來為我所用,還指定國務院副總理穀牧和榮毅仁具體聯係。

  黨中央的召喚、小平同誌的點將使63歲的榮毅仁感奮不已,多年未酬的壯誌終於實現有日了,他精神百倍地迅速行動起來。搞些什麽好呢?榮家辦實業的傳統、出國考察的所見所聞、海外眾多親友的有利條件,使他諳於商品經濟的細胞活躍起來。他不想當官,經與從上海請來的工商界舊知探討,他選擇了創辦帶有風險性的、人們還很陌生的國際信托投資事業。

  夜深了,榮府的燈光依然亮著。榮毅仁冥思苦想,正在起草辦公司向中央打的報告。夫人楊鑒清則在一旁幫著抄。那時榮毅仁還沒有秘書,賢淑的夫人充當了“誌願軍”。

  小平、陳雲、李先念等中央領導同誌都在榮的報告上批示同意。之後,在幾次大會上,小平見到榮毅仁時,常關心地問:“公司籌辦得如何?”葉帥也常常問起這件事。榮毅仁還常到葉帥住地,和他交談,聆聽他的指示。

  當榮毅仁又一次見到小平同誌時,小平同誌說:“人由你找,事由你管,由你負全責。”“要排除幹擾,不用擔心其他部門來管你,你們自己也不要搞官僚主義。”

  黨中央強有力的支持和諄諄囑咐,給了榮毅仁及其夥伴創辦中信公司以無窮力量。1979年10月4日中信公司成立,舉行第一次董事會時,葉帥、王震、穀牧等都到了會。從此,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一個新興行業――國際信托投資事業,在中華大地崛起了。

  1980年夏,葉帥為國際大廈的奠基題寫了“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十個楷書字。那時他已很少給人題字,但中信要建這北京第一座主要供外商使用的寫字樓,葉帥仍揮毫支持。

  創業是艱難的,不僅難在國際信托投資在我國是前無古人的事業,沒有現成經驗可資借鑒,更難在它原本是市場經濟的產物,要按市場法則辦事(盡管當時還沒有市場經濟的提法),而我國過去長期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製,兩者就不可避免地要發生撞擊和矛盾。有好多次,榮毅仁因碰到較大難題而向小平同誌寫信,每次小平同誌總是在信上批示讓有關部門為之開放綠燈。

  “勇於創新,多作貢獻”,1984年10月中信成立五周年時,小平同誌又親筆題字鼓勵。為紀念公司成立五周年,中信公司曾在北京舉辦了中外經濟合作問題討論會。10月6日,小平同誌在會見參加討論會全體中外代表時作了重要講話。小平同誌講了我們的宏偉目標和根本任務。小平說:“為了便於廣泛接觸,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可以作為中國在實行對外開放中的一個窗口。”請看,小平同誌這是在向全世界推薦中國這一對外開放的窗口!

  1989年中信成立十周年時,公司處境有點困難。王震親自為《中信十年》紀念冊的出版寫了序言,肯定了中信十年對改革開放所作的貢獻。王老可說是大大地為中信撐了腰。回想起來,中信之所以能衝破當時計劃經濟體製的束縛,在國外發債券、國際經濟谘詢、國際租賃、房地產商品化、與人合資購買外國衛星並爭取到我國發射、收購香港銀行和公用事業的股權等等方麵敢為人先,吃第一隻螃蟹,如果沒有小平同誌和黨中央的巨大支持,是不能想象的。小平同誌就曾說過:中信和別人一起買了衛星,衛星已經放上天,很成功,是“六四”後很振奮人心的事,發上去了就應該用嘛。小平同誌還說過:他們在香港籌資,隻要國內不提供擔保,由他們搞去好了。楊尚昆也曾明確說過:中信是改革開放的一麵旗幟,一定要支持它,維護它。多麽鏗鏘有力!

  榮毅仁不負中央的期望,揚自己熟悉商品經濟之長,以非凡的才幹和膽識,把最初隻有十幾人的中信,發展成近3萬人、總資產達507億元的大企業集團。小苗變成了枝繁葉茂的大樹。榮毅仁領導的中信為我國樹立了一個上佳的對外開放形象。1989年“六四”北京那場政治風波之後,一些國外人士擔心我國的政策是否會變。有些日本頭麵人物就說:隻要榮毅仁先生還在工作,中信公司仍在運轉,中國的對外開放政策就不會變。新加坡一家報紙甚至在榮毅仁已擔任國家副主席後,仍稱他為“CITIC先生”(CITIC是中信公司的英文縮寫)。

  黃山攬勝抒豪情

  峰回路轉,拾階而上。鄧小平副總理一行,興致勃勃地登上了海拔1800米高的黃山。聞名於古今中外的黃山,矗立在東海之濱。那奇特的山石,蒼勁的青鬆,浩渺的雲煙,渾然一體,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難怪古代旅行家徐霞客留下“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的讚美詩;曆經戎馬生涯的陳毅元帥則書下“天下第一山”匾額。

  1979年7月12日早晨7時半,鄧小平同誌自山腳下的觀瀑樓出發,迎著朝陽,開始步行登山,行程山路60裏。小平同誌雖然年邁75高齡,卻走在前麵開路。他的腿力很好,一口氣登上30來個陡峭的台階,竟把隨行的親屬,甩在後麵……到慈光閣時,身著短袖襯衣的小平同誌,紅光滿麵,汗珠涔涔,但興頭更足。他稍息片刻,彎腰挽起褲管,接過手杖,精神抖擻地說:“走!”宏亮的聲音,頓時增添了大家的力量。每登到比較險峻的地方,小平同誌就回頭囑咐大家要當心些。

  中午時分,來到古香古色的半山寺。午飯小憩之後,小平同誌複又踏上行程,沿路極目四望,興味盎然……他老人家興頭越來越足,步履穩健,氣息平穩。他們穿“一線天”,過“蓬萊三島”,向玉屏峰進發。玉屏峰稱作“黃山第一處”,用音樂家的語言來說,它是“黃山的主旋律”。忽見一棵壽逾千年的古鬆,破石而出,恰似在向客人們招手致意。這就是聞名的“迎客鬆”,嘩嘩的鬆濤聲,似乎在用它熱情的話語,歡迎客人。

  當天晚上,小平同誌宿住在玉屏樓。這裏的建築壯觀,不少革命前輩遊黃山後的詩作筆跡都留在此處。小平同誌的老戰友劉伯承將軍的詩篇:“抗日之軍昔北去,大旱雲霓望如何。黃山自古雲成海,從此雲天雨也多。”最是令人感慨,引人深思。這不禁使人聯想起當年劉鄧大軍縱橫中原,戰場烽煙滾滾的情景。正是多少革命先輩出生入死,奮鬥犧牲,才得重整今日的大好山河!然而,誰知縱使是在和平建設時期,也難免不曆經艱辛的歲月。

  “文化大革命”的頭兩年,鄧小平同誌受到了衝擊,兒女親眷們均被逐出家門,他和愛人卓琳同誌孤居在中南海裏的一個僻靜的小院裏。他倆自己掃地,洗衣,做飯,操持家務。此時,盡管政治風雲變幻莫測,但小平同誌依然堅持他長期形成的散步習慣。每天清晨,他繞著院子裏的兩棵老槐樹轉。他邁著快捷平穩的步伐,每次一定走上幾十圈,並且每圈有一定的步數,像在認真做著一件十分嚴肅的事情……

  學生時代的小平同誌,就愛上了足球運動。在法國勤工儉學時,他什麽工都做,主要是作苦工,當過鍋爐工、跑堂子……在緊張的學習和勞動之餘,他和同學們仍喜歡參加體育運動,觀看比賽。有一次,他竟把一件外衣當了買票,去看一場奧運會的精彩足球比賽。他很喜歡足球,到了解放後依然如此。50年代,他是足球場觀眾席上的常客。後來更多的是通過電視看足球賽。年輕時代的鍛煉和後來的戰場跋涉,使他練出了一副鐵腳板。

  1959年,小平同誌的一條腿骨折,傷愈後,腳力很差。他聽從大夫的建議,認真進行體育療法,養成了每天散步的習慣。他還時常同一些老同誌,或隨親眷去登景山、北海白塔,或爬香山。

  1969年,在林彪、“四人幫”的迫害下,小平同誌和卓琳同誌,被移居到南昌郊區的一所小孤院。房子四周圍著一人多高的竹籬笆,活動的天地很小。但是,環境條件的限製,隻能圍住人身,卻壓抑不住老一輩革命家的心。小平同誌是閑不住的,他們住的二層樓自來水常常上不去,樓上用水困難,已經60多歲的小平同誌常常自己提水上樓。他除了每天堅持在院子裏散步40圈外,還同卓琳同誌動手在院子裏墾出一片菜地,養了一群活蹦亂跳的雞。小平同誌打水,提桶,澆糞什麽都幹。辛勤的勞動,迎來了一片喜人的綠茵,油菜、菠菜、大蔥、青蒜等蔬菜,長滿地壟。

  南昌郊區僻居時期,上麵規定小平同誌每天去附近一個工廠勞動。半小時左右的路程,他堅持步行往返。開初,讓他幹些輕活,但他卻主動提出來要幹重活。後來,他便承擔了銼螺絲的力氣活,而且給自己定了每天的勞動定額。

  1975年,小平同誌恢複工作後不久,又橫遭“四人幫”的迫害。1976年,他退居於一所北京式的舊庭院。小平同誌從年輕時就喜歡遊泳,並養成冷水浴的習慣,數十年如一日,一直沒有間斷,直到這一年,因年邁才停頓下來。但他依然精神矍鑠,堅持每天散步,做自己編的簡單健身操。夏天來了,院子裏的園林樹下,長滿了尺把高的草。小平同誌看著有趣,便叫女兒買了一把鐮刀,每天在院子裏割草。此時,他每天的生活仍是充實有趣的。他每晚睡覺前總要看書。他愛聽兒女們談天說笑。他的冷靜沉著,胸襟豁達,驅散了一家人生活中的陰霾。

  粉碎“四人幫”後,小平同誌重新恢複工作以來,散步習慣雖是堅持下來了,但由於工作繁忙,散步時間相對減少了。而且散步的時候,還在思考各種問題。他曾說過:“惟獨打橋牌的時候,我才什麽都不想,專注在牌上,頭腦能充分地休息。”的確,他幹什麽事情都一樣專心致誌,精神集中。他的橋牌活動是50年代在四川學的,後來就一直成為他的一個業餘愛好。同時,他喜歡打台球,而且打得很出色,一次可以拿100多分的高分。有時,他操著富有音樂感的四川話說:“打牌要和高手打嘛,輸了也有味道。”盡管工作繁多,但小平同誌卻還是精力旺盛。有時,他可以同四五歲的孫子同室相處,孩子的幹擾,分散不了他的精神,仍然入神工作。由於體育活動相對減少,而國事繁重,為了保持健康,在同誌們和家人們的催促下,小平同誌才決定了此次的黃山之行。

  經過一夜的休息,小平同誌恢複了精力。第二天早上,他和大家一起踏上百步雲梯,登上光明頂。

  盛夏之際,黃山遊客眾多。許多來自海內外的賓客,得知小平同誌登黃山的消息後,都盼望能在此勝地見一見小平同誌。在登山過程中,遇到身後有年輕人或挑擔子的老百姓,小平同誌就連忙停到路邊,招呼隨行的同誌說:“讓一讓,請他們先走。”但是,很多遊客往往趕到小平同誌身邊,就不走了,同小平同誌交談起來。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

  • 目擊天安門-(二)

    作者:韓泰倫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選擇了中國政治變遷的聚焦點--天安門這一獨特的視角,完整係統地記述了天安門曆經的滄桑巨變,挖掘出中國100多年,特別是建國50年來天安門地區發生的政治事件的內幕秘聞,是一部中國的近現代史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