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17章 智囊全集下(8)

  管仲管仲有疾,桓公往問之,曰:"仲父病矣,將何以教寡人?"管仲對曰:"願君之遠易牙、豎刁、常之巫、衛公子啟方。"公曰:"易牙烹其子以謙寡人,猶尚可疑那?"對曰:"人之情非不愛其子也。其子之忍,又何有於君?"公又曰:"豎刁自宮以近寡人,猶尚可疑耶?"對曰:"人之情非不愛其身也。其身之忍,又何有於君?"公又曰:"常之巫審於死生,能去苛病,猶尚可疑那?"對曰:"死生命也,苛病失也。君不任其命,守其本,而恃常之巫,彼將以此無不為也!"(邊批:造言感眾。)公又曰:"衛公子啟方事寡人十五年矣,其父死而不敢歸哭,猶尚可疑那?"對曰:"人之情非不愛其父也。其父之忍,又何有於君?"公曰:"諾。"管仲死,盡逐之,食不甘,宮不治,苛病起,朝不肅。居三年,公曰:"仲父不亦過乎!"於是皆複召而反。明年,公有病,常之巫從中出曰:"公將以某日薨。"(邊批:所謂無不為也。)易牙、豎刁、常之巫相與作亂,塞宮門,築高牆,不通人,公求飲不得。衛公子啟方以書社四十下衛,公聞亂,慨然歎,涕出,曰:"嗟乎!聖人所見豈不遠哉!"

  (評注:昔吳起殺妻求將,魯人譖之;樂羊伐中山,對使者食其子,文侯賞其功而疑其心。夫能為不近人情之事者,其中正不可測也。天順中,都指揮馬良有寵。良妻亡,上每慰問。適數日不出,上問及,左右以新娶對。上怫然曰:"此廝夫婦之道尚薄,而能事我耶?"杖而疏之。宣德中,金吾衛指揮傅廣自宮,請效用內廷。上曰:"此人已三品,更欲何為?自殘希進,下法司問罪!"噫!此亦聖人之遠見也!)

  “譯文”

  管仲生病了,齊桓公去看望他,問他道:"您生病了,還有什麽話指教我嗎?"管仲回答說:"希望君主疏遠易牙、豎刁、常之巫、衛公子啟方。"齊桓公說:"易牙把他的兒子都烹了,以讓我嚐嚐人肉的味道,難道還可以懷疑嗎?"管仲說:"一個人沒有不愛自己的孩子的,這是人之常情。易牙連他的兒子都不愛,又怎麽能愛大王呢?"齊桓公又說:"豎刁自己閹割了自己,以來侍奉我,難道還可以懷疑嗎?"管仲答道:"一個人沒有不愛惜自己身體的,這是人之常情。豎刁連自己的身體都不愛惜,又怎麽能愛惜大王呢?"齊桓公又說:"常之巫能占卜生死、去病除災,難道還可以懷疑嗎?"管仲說:"生死有命,災病無常,大王不聽任命運,固守其本來的常道,而隻是依賴常之巫,那麽他將因此而驕橫跋扈,無所不為。"齊桓公又說:"衛公子啟方服事我已經有十五年了,他父親死的時候他都不願意回去哭喪,難道還可以懷疑嗎?"管仲說:"人之常情,沒有不愛自己父親的,他連他的父親都不愛,還能愛大王嗎?"齊桓公說:"好吧。"管仲死後,齊桓公就把這些人都驅逐走了。

  可是不久,齊桓公就覺得飯不香甜,起居不舒服,病魔纏身了,並且,宮中的治理鬆散了,朝中的秩序也不穩了。這樣過了三年,齊桓公說:"管仲是不是太過份了。"於是又把那四個人都召回了宮裏。

  第二年,齊桓公病了,就是常之巫從中搗的鬼。他從宮中出來對人說:"桓公將在某月某日死。"易牙、豎刁、常之巫他們相互勾結,一起作亂,他們關上宮門,築起高牆,隔斷了宮中同外界的聯係。齊桓公就是想喝一口水都沒人給他。衛公子啟方帶著千戶齊民降歸了衛國。齊桓公聽說他們叛亂了,不禁長歎了一口氣,流著淚後悔說:"唉,管仲的見識還有不遠大的嗎?"

  伐衛伐莒齊桓公朝而與管仲謀伐衛。退朝而入,衛姬望見君,下堂再拜,請衛君之罪。公問故,對曰:"妾望君之入也,足高氣強,有伐國之誌也。見妾而色動,伐衛也。"明日君朝,揖管仲而進之。管仲曰:"君舍衛乎?"公曰:"仲父安識之?"管仲曰:"君之揖朝也恭,而言也徐,見臣而有慚色。臣是以知之。"

  齊桓公與管仲謀伐宮,謀未發而聞於國。公怪之,以問管仲。仲曰:"國必有聖人也!"桓公歎曰:"嘻!日之役者,有執拓杵而上視者,意其是那?"乃令複役,無得相代。少焉,東郭垂至,管仲曰:"此必是也!"乃令儐者延而進之,分級而立。管仲曰:"子言伐莒那?"曰:"然。"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故曰伐莒?"對曰:"君子善謀,小人善意,臣竊意之也。"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以意之?"對曰:"臣聞君子有三色:優然喜樂者,鍾鼓之色;愀然清靜者,??之色;勃然充滿者,兵革之色。日者臣望君之在台上也,勃然充滿,此兵革之色。君籲而不吟,所言者伐莒也;君舉臂而指,所當者莒也。臣竊意小諸侯之未服者唯莒,故言之。"

  (評注:桓公一舉一動,小臣婦女皆能窺之,殆天下之淺人與?是故管於亦以淺輔之。)

  “譯文”

  齊桓公早朝時與管仲商量要攻打衛國。退朝回宮後,一名從衛國獻來的妃子看見了他,就走過來連拜了幾拜,問齊桓公衛國有什麽過失。齊桓公很驚奇,問她為什麽這樣問,那個妃子說:"我望見大王進來的時候,腳抬得高高的,步子邁得大大的,臉上有一種強橫的神氣,這都是要攻打某個國家的跡象。並且,大王看到我,臉色就突然變了,這明顯是要攻打衛國。"

  第二天早朝時,齊桓公衝著管仲一揖,召他進來。管仲說:"大王不想攻打衛國了嗎?"齊桓公問:"您怎麽知道的?"管仲說:"大王上朝的時候,做了一揖,並且很謙恭,說話的聲調也緩和,見到我而麵有愧色,因此我知道。"

  齊桓公與管仲商量伐莒,還沒有商量出結果此事就被國人知道了,齊桓公對此事有些奇怪,便以此問管仲。管仲說:"國內必有聖人!"齊桓公歎,包了一聲,說:"嘻!今天我到城牆上巡視在下邊幹活的民工,有一個拿拓水杵的人一直向上注視我,估計就是他吧?"於是命令這些人重新來服役,並且不得由他人代替。沒過多長時間,衛士們帶上了一個叫東郭的人。管仲說:"此必是要找的人!"於是,命令迎賓侍者站立台階兩邊,把東郭迎接進來。

  管仲說:"是您說我國要伐莒的嗎?"他說:"是的。"管仲說:"我沒有說過要伐莒的話,您為什麽會這樣說呢?"東郭回答說:"君子善於謀斷,小人善於揣測。這是我暗中推測出來的。"管仲說:"我沒有說要代莒,您怎麽去推測呢?"東郭回答道:"我聽說君子有三種臉色:悠閑自得、宴享喜樂的時候,是鍾鼓之色;愁悶悲傷、清靜無為的時候,是喪服之色;勃然奮發、躊躇滿誌的時候,是兵革之色。那一天,我望見國君在城台之上,臉色勃然滿誌,這是兵革之色。國君嘴動而不發聲,所說的是"莒"的口形;國君舉手臂而指,指的方向與你所指的都同樣是莒國。我私下猜測現在我們周圍未臣服的小諸侯國隻有莒國,所以這樣說。"

  臧孫子齊攻宋,宋使臧孫子南求救於荊。荊王大悅,許救之甚歡。臧孫子憂而反,其禦曰:"索救而得,子有憂色,何也?"臧孫子曰:"宋小而齊大,夫救小宋而患於大齊,此人之所以憂也。而荊王悅,必以堅我也。我堅而齊敝,荊之所利也。"臧孫子歸,齊拔五城於宋,而荊救不至。

  “譯文”

  公元前328年,戰國宋君偃自立為王,遭到齊國的反對,並起兵來攻伐宋國,宋國派臧孫子做使者到南方向楚荊求救。楚王十分高興,很痛快地答應了,可臧孫子卻麵帶憂慮之色地返了回來。他的車夫問他:"你求救而得,應當高興,怎麽還麵帶憂慮之色呢?"臧孫子說:"宋是小國而齊是大國,為救一個小國而得罪一個大國,這是人所應當憂慮的。可楚王對此卻很高興,便必定是要堅定我們的信心。我們堅決地抵抗而使齊國有所削弱,這是對楚國有好處的。"

  臧孫子回國後,齊國連拔了宋的五座城市,而楚國的救軍也沒有來。

  南文子智伯欲伐衛,遺衛君野馬四百、壁一。衛君大悅,君臣皆賀,南文子有憂色。衛君曰:"大同交歡,而子有憂色何?"文子曰:"無功之賞,無力之禮,不可不察也。野馬四百、壁一,此小國之禮,而大國致之,君其圖之!"衛君以其言告邊境。智伯果起兵而襲衛,至境而反,曰:"衛有賢人,先知吾謀也!"

  (評注:韓、魏不受萬家之邑以驕智伯,此亦壁馬之遺也。智伯以此蠱衛,而還以自蠱,何哉?)

  “譯文”

  春秋末期,晉國國王智伯想討伐衛國,就給衛國國君送去野馬四百匹、壁一塊。衛國國君十分高興,朝臣們也都向他祝賀,隻有大夫南文子麵現憂色。衛國國君說:"大國與我們交歡,是一件好事,而你卻麵有憂色,這是為什麽呢?"南文子說:"無功而受賞,沒有出力而得到禮遇,這是不能不察其本意的。四百匹野馬和一塊壁玉,是小國向大國進獻禮品的規格,而晉國這個大國卻給我們送來這種規格的禮品,大王你要防備他呀!"衛國君就把南文子的話告訴了邊境上的部隊。

  以後,智伯果然起兵襲擊衛國,到了衛國邊境,見其已有準備,就返了回去,並說:"衛國一定有賢能的人,他能預先知道我的計謀。"

  智過?疵張孟談因朝智伯而出,遇智過轅門之外。智過入見智伯曰:"二主殆將有變!"君曰:"何如?"對曰:"臣遇孟談於轅門之外,其誌矜,其行高。"智伯曰:"不然,吾與二主約謹矣。破趙,三分其地,必不欺也。子勿出於口。"智過出見二主,入說智伯曰:"二主色動而意變,必背君,不如今殺之!"智伯曰:"兵著晉陽三年矣,旦暮當拔而饗其利,乃有他心,不可。子慎勿複言!"智過曰:"不殺,則遂親之。"智伯門:"來之奈何?"智過曰:"魏桓子之謀臣曰趙葭,韓康子之謀臣曰段規,是皆能移其君之計。君其與二君約:破趙則封二子者各萬家之縣一。如是,則二主之心可不變,而君得其所欲矣!"智伯曰:"破趙而三分其地,又封二子者各萬家之縣一,則吾所得者少,不可!"智過見君之不用也,言之不聽,出更其姓為輔氏,進去不見。張孟談(邊批:正是智過對手。)聞之,入見襄子曰:"臣遇智過於轅門之外,其視有疑臣之心,入見智伯,出更其姓,今暮不出擊,必後之矣。"襄子曰:"諾。"使張孟談見韓、魏之君,夜期殺守堤之吏,而決水灌智伯軍。智伯軍救水而亂。韓、魏翼而擊之,襄子將卒犯其前,大敗智伯軍而擒智伯。智伯身死、國亡、地分,智氏盡滅,唯輔氏存焉。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