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23章 兵家智聖蒙冤元戎——韓信(4)

  不久,劉邦有“南宮論功”之舉,他要求在座諸位大臣討論漢興楚亡的原因。隨後在總結時,劉邦提出自己的見解:項羽敗亡是因為不懂得籠絡天下豪傑,而他自己則是借重了“三傑”的支持得以反敗為勝。論及韓信的統帥之功,“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劉邦的讚譽之詞是毫不含糊的。此話傳出,對韓信而言,無疑是極大的寬慰。

  韓信榮歸故裏之後,做了幾件得意的事情:其一,修整母親的墳墓。其二,以千金重禮酬謝當年接濟自己的“漂母”。其三,派人找到當年使自己橫遭“胯下之辱”的市井屠夫,不僅未加懲罰,反而任命他擔任王國的高級武官——中尉。試比較韓信對漂母和市井屠夫的態度,一是有恩必報,一是以德報怨。他是在顯示他的事業成功?還是在顯示他的心胸寬大?或是兼而有之?

  就在韓信盡情享受著功成名就的愉悅之時,一場災難悄然臨頭。

  項羽的部下猛將鍾離〖〗,原本與韓信有舊交。項羽死後,潛歸故國投奔韓信。鍾離〖〗在戰場上曾經對劉邦苦苦相逼,劉邦記仇怨恨不已,得知他在楚國,就下詔楚王韓信收捕鍾離〖〗。這或許是簡單的“算舊賬”,也可能是不願意看到一員猛將歸附到韓信麾下。韓信一時礙於舊交,未曾按照劉邦的要求下手。劉邦自然心存芥蒂。轉瞬到了漢高祖六年(前201),有人上書告發楚王韓信謀反。其背景是:韓信初到封國,巡行各個縣邑,總要調集一支軍隊充當護衛,前呼後擁,借以顯示封王的尊嚴。在“漢初三傑”之中,韓信與張良、蕭何相比較,有明顯的欠缺,他不懂得在猜忌之心很重的皇帝麵前,需要韜光養晦以求自保。張良刻意顯示“遁世”之心,蕭何則以謹小慎微來表達馴服之意,韓信本來就是最受猜忌的人,偏偏我行我素,不肯收斂鋒芒。這次“謀反”的告密,為劉邦製裁韓信提供了借口。

  劉邦采納陳平的計策,以“天子巡狩會諸侯”的名義,傳令天下諸侯:皇帝要南遊雲夢澤,與諸侯約定在陳縣相會。真實的目的是借機襲擒韓信。選定陳縣為約見之地,大有深意。陳縣位於楚國的西部邊境,天子與諸侯在此相會,作為封王的韓信必須提前朝見皇帝。屆時一個大力士就足以將兵略無雙的統帥擒獲。

  劉邦君臣的計策,韓信當然無從得知。但是,皇帝的突然親臨楚國,使得韓信莫明其妙地緊張。也許是想到了“修武奪軍”、“定陶奪軍”的前車之鑒?也許是想到了近來自己把皇帝要求捕送鍾離〖〗的詔書置之不理,而心懷忐忑?韓信坐臥不安。他可以有兩種選擇:一是起兵反抗以圖自保,但是韓信自以為無罪,皇帝要收拾我總需一個理由吧;一是拜謁皇帝,又怕被擒。有人建議韓信說:“斬殺鍾離〖〗,然後再拜謁皇帝,皇帝必定高興,大王就無禍患了。”韓信請鍾離〖〗議事。鍾離〖〗看透了韓信的用心,不由得悲上心頭:“漢朝廷之所以不發兵攻打你的楚國,就是因為我鍾離〖〗在你身邊。他們擔心你我聯手起兵。如果你打算捕殺我以求自媚於漢廷,我今日死,你也就隨後被消滅了!” 鍾離〖〗眼看韓信不為所動,破口大罵韓信:“你不是忠厚長者!”隨即自刎而死。韓信攜帶著舊友的首級,到陳縣拜謁漢高祖劉邦。劉邦下令預先埋伏的武士出手捆住韓信,押入後車。韓信的耳畔響起了當年武涉、蒯通的話,仰天長歎:“果真如同有人所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現在天下已定,我本來就應當被烹殺了!”麵對如此抗議,劉邦不得不以解釋的口吻製止:“有人舉告你造反。”於是就把這位開國元戎以囚車押送至洛陽。

  韓信從被改封為楚王到雲夢遭擒,前後隻有一年的時間。韓信“謀反”的罪案,經過三個月的調查、審理,卻查不出真憑實據,劉邦不得不假裝寬大為懷,“赦免”韓信。人,可以錯抓,卻不可以錯放。“謀反”的罪名無法坐實,但韓信出行以軍隊充當護衛一事,被定罪為“擅自發兵”,據此,廢去他的“楚王”封號,貶降為“淮陰侯”。並且嚴格限製他隻能夠在京城居住,不得擅自外出,實際上是過著變相的軟禁生活。

  一係列意外的變故、不公正的待遇,韓信完全看透了劉邦對自己的忌妒、防範之心,難免心中憤憤不平。不會掩飾自己情緒的韓信,有時還在有意無意之間,把不滿情緒表達出來。

  某日,韓信路過舞陽侯樊噲府前,樊噲畢恭畢敬地以“楚王”的規格接待他,韓信坦然接受。而在步出樊噲府第的時候,韓信卻苦笑一聲:“想不到我此生竟然與樊噲等人為伍!”表麵上看來,韓信是在表達對樊噲等戰將的鄙視,實際上卻是對劉邦貶抑自己的做法表示不滿。他隻能用自我解嘲的方式,發泄胸中的怨氣。

  劉邦曾經與韓信從容議論諸將帶兵的能力高低,韓信對他們各自給出了不同的評判。劉邦突然發問:“依你看我能統領多少兵?”韓信據實而答:“陛下不過能統領十萬軍隊。”劉邦又問:“如果說到你又怎樣?”韓信論兵論將正在興頭上,根本沒有多想脫口而出:“臣統兵是多多益善”。劉邦笑言:“統兵多多益善的人,為何被我這個隻能統兵十萬的人所擒?”麵對這一尷尬的問題,韓信才猛然醒悟在皇帝麵前他的失言,於是改用委婉的言詞辯白:“陛下不善於統領士兵,而善於駕馭將領,這正是我韓信之所以被陛下所擒的原因。況且陛下的才幹是所謂天授,不是普通人依靠自身努力可以比擬的。”韓信此言,既可能是為了自保而不得不說的逢迎之語,也可能是韓信出於自身體驗而說的由衷之言。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韓信雖然也在被迫學習自保之術,但是他的稟賦未改,而劉邦對他的疑忌也沒有真正消歇。

  漢高祖十年(前197)九月,突然暴發了震驚朝野的事變:身為代國的相國、統領大兵鎮守趙、代邊境的陳〖〗起兵,自立為代王。陳〖〗是劉邦的心腹親信之一,他的軍事才幹為劉邦所熟知。劉邦不得不以垂暮之年統兵親征。由此可見,形勢之嚴峻。過了幾個月,時當高祖十一年(前196)正月,皇帝親征平叛的捷報尚未到來,京城中卻傳出了令天下人更為吃驚的消息:貶居長安的淮陰侯韓信,暗中與陳〖〗勾結,準備在關中發起叛亂,幸虧被他的屬官秘密舉報,呂後與丞相蕭何巧設妙計,誘韓信入宮,在長樂宮的鍾室加以誅殺,並且將他全家滿門抄斬,不留一人!據說韓信在臨刑之前,恨聲不已:“我後悔不用蒯通之計,竟然被小兒、女子所欺詐,豈非天哉!”

  名滿天下的開國元戎,就如此以第二次“謀反”的罪名而慘遭滅族之禍!

  因為蕭何在誘使韓信入宮的過程中,發揮了極為特殊的作用,人們對這位出賣朋友的丞相,多持批評意見。於是有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之說。

  五、千古不平聲

  君主無情,青史有情;榮辱無常,人心有常。

  司馬遷畫像漢家朝廷所公布的韓信“謀反”的結論和證據,是否足以令人信服?當時人的態度如何,史籍缺載,我們難以評判。後世有許多人在為韓信“辯誣”,力證所謂的韓信“謀反”是冤獄。

  尤為難能可貴的是,在“辯誣”的過程中,不斷有人指出:韓信的悲劇,是由劉邦、呂後、蕭何一手造成的。他的謀反,不論是出自誣陷和羅織罪名,還是被逼無奈中的鋌而走險,其實質都是根源於劉邦、呂後的嫉賢妒能、殘殺功臣。它揭露出古代君臣關係中最黑暗、最冷酷的一麵。

  第一個為韓信鳴不平的,就是司馬遷。

  一部《淮陰侯傳》,司馬遷以其滿腔同情之心和如椽大筆,為我們塑造了充滿傳奇與悲劇色彩的軍事家韓信的立體形象。它的前半部分,塑造了韓信多謀善斷的軍事家形象,全麵肯定了他為西漢開國立下的赫赫戰功,讀後令人傾倒。後半部分,可以說是以滿腔的同情之心,寫成的一篇動人心弦的翻案史傳,重點在於突出他的蒙冤,讀後令人心碎。以前半段的“智”與“功”,來反襯後半段的“冤”與“慘”,更增加了《淮陰侯傳》的悲劇感染力量。司馬遷盡管沒有公開為韓信“平反”,但後世讀史者,每閱《淮陰侯傳》,總是難免產生憎惡劉邦、惋惜韓信之念。這正是司馬遷“寓論斷於序事之中”獨特史筆的價值所在。

  還有一種獨特的辯誣形式,就是詠史詩。詩人借為韓信鳴不平,對冤獄的製造者大張撻伐。短短幾句詩文,以其新穎的見解、高遠的立意、精練的語言,令人蕩氣回腸,拍案叫絕。

  唐代大詩人劉禹錫的《韓信廟》(《全唐詩》卷三百六十五),給後世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啟示。有此一詩,就可以尊劉禹錫為思想家:

  將略兵機命世雄,

  蒼黃鍾室歎良弓。

  遂令後代登壇者,

  每一尋思怕立功。

  詩的前兩句,以高度概括的語言,讚頌了韓信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洗雪了韓信謀反的罪名。詩的後兩句,則將劉邦殺韓信產生的惡劣影響,揭示得淋漓盡致。功高震主者身危,這是多麽殘酷的結局。軍事將領在戰場上出生入死,立下戰功,但一想到韓信的下場,就會坐臥不安。為了保住自己的名位,他們甚至不得不百般地貶抑自己,以至於謹小慎微。甚至還有某些將領,消極地汲取韓信的教訓,為了長保富貴,竟然不惜縱放敵人,借以自重身價。專製君主殘殺功臣,給中國曆史帶來多少奸詐與黑暗!

  另外一位唐代詩人殷堯藩,賦詩《韓信廟》(《全唐詩》卷四百九十二):

  長空鳥盡將軍死,無複中原入馬蹄。

  身向九泉還屬漢,功超諸將合封齊。

  荒涼古廟惟鬆柏,咫尺長陵又鹿麋。

  此日深憐蕭相國,竟無一語到金閨。

  此詩歌頌了韓信功蓋一世,指出求封齊王並非非分之舉;對韓信的蒙冤而死深表遺憾;對安臥長陵的劉邦冷言相譏;特別是對於為保自身利祿而不敢向金閨女主為韓信講一句申辯之語的蕭何,用了“深憐”二字,表示了極度的輕蔑。

  清初詩人沙張白,則把犀利的筆鋒,直指漢高祖劉邦。請看他的詩作《韓信城》:

  項氏猶全族,韓侯竟滅門。

  可憐帶礪誓,不及屬鏤恩。

  此詩巧用兩組對比,揭露和批判了劉邦的殘酷無情:與劉邦為敵的項羽,還得以保全項氏香火,而為消滅項羽作出傑出貢獻的韓信,卻慘遭滅族之禍;劉邦曾經許諾讓功臣後代永保富貴,但是誓言猶在耳邊,卻將大功臣韓信滅族,其寡情薄義超過了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對待功臣伍子胥——夫差隻不過賜“屬鏤”寶劍給伍子胥,迫使他自殺,並未株連其家屬,而劉邦竟然將韓信滿門抄斬!這兩組對比,真是令人心寒膽落!

  在今山西省靈石縣境內,有一座韓侯嶺(又稱韓信嶺),嶺上建有韓信墓和祠堂。根據民間傳說,當年劉邦平定陳〖〗叛亂回京途中,在此地遇到了呂後派來送呈韓信首級的專使,劉邦也頓生憐憫之意,傳令將韓信首級就地埋葬。此後,韓侯嶺就成為後人憑吊韓信的處所之一。祠堂中有許多精構細雕的佳聯,它們不僅為古代名勝增光添彩,更可使人緬然深思,回味無窮。其中有一長聯,可以稱得上是警世之作。

  上聯曰:

  公既登大將台,苟稍有利天下之心,則早謀於十萬軍中,又豈待克齊城時,乃生異誌;

  下聯曰:

  我欲問漢高祖,枉受此薄功臣之過,試曆數此二千年內,而至今高廟祠者,究屬何人?

  天地悠悠,世事如煙。倘若劉邦地下有知,應該如何作答?

  文人論史,往往充滿激情,或許稍欠理性。麵對開國皇帝誅殺功臣的典型事例,該如何評判劉邦與韓信的恩恩怨怨?也許我們還是應該聽聽政治家、曆史學家司馬光的判斷:

  世或以韓信為首建大策,與高祖起漢中,定三秦,遂分兵以北,禽魏,取代,仆趙,脅燕,東擊齊而有之,南滅楚垓下,漢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觀其距蒯徹之說,迎高祖於陳,豈有反心哉!良由失職怏怏,遂陷悖逆。夫以盧綰裏閈舊恩,猶南麵王燕,信乃以列侯奉朝請,豈非高祖亦有負於信哉!臣以為高祖用詐謀禽信於陳,言負則有之;雖然,信亦有以取之也。始,漢與楚相距滎陽,信滅齊,不還報而自王;其後漢追楚至固陵,與信期共攻楚而信不至。當是之時,高祖固有取信之心矣,顧力不能耳。及天下已定,則信複何恃哉!夫乘時以徼利者,市井之誌也;酬功而報德者,士君子之心也。信以市井之誌利其身,而以君子之心望於人,不亦難哉!(《資治通鑒》卷第十二《漢紀四·太祖高皇帝下》高帝十一年“臣光曰”)

  司馬光的這段論斷,有三個值得注意的論點:一是司馬光轉借他人之語,全麵肯定了韓信的開國之功,表達了對韓信的敬重之意。二是司馬光認定韓信的第一次謀反是冤獄,而第二次謀反即便實有其事,追尋其原因在於韓信對無罪貶爵心懷不滿,實際上在暗示劉邦對韓信的處置失當。三是司馬光指出劉邦確實有虧負韓信之處,但是韓信肇禍也有“咎由自取”的諸多因素。韓信以市井小人的求利之道自居,卻希望君主以正人君子之道相待,這是大錯特錯的。司馬光的這種論斷,比之於單純地講韓信不懂得謙遜自保、行事授人以柄等說法,顯然更為深刻。

  韓信是一個天才的軍事家,卻不是一個高明的政治家,更不是一個完美的道德家。後人可以通過為韓信辯誣,從而對劉邦的“負恩薄情”給予揭露和批判,卻也沒有必要把韓信說成是“臣節無虧”的忠臣。因為它同樣不符合曆史的真實。

  正因為如此,司馬光的持平之論,才更容易讓人接受。

  劉邦與漢初三傑,以及與他們無法分離的楚霸王項羽,穿透兩千年的曆史煙雲,其英姿雄風依然可以與我們靈犀相通。當著我們神交古人的時候,可以感受到不勝枚舉的感悟與啟迪。我想,這就是曆史的魅力。

  曆史,實際上存在著若幹不同的層次:有在曆史上真實發生過、後人已無法完全了解的曆史;有史學家載入典籍,卻不知是否完全“真實”的曆史;更有讀者心靈所感知的曆史。讀者的閱曆不同、秉性各異,往往會作出各自的取舍與判斷。著史者與讀史者之間,永無休止的心靈交流與感情撞擊,同樣也是曆史的魅力。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