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16章 首席智囊——張良(3)

  漢王四年(前203)八九月間,是楚漢戰爭發生轉折的階段。雙方在廣武相持數月,僵局一時無法打破,由於韓信、彭越的進攻和牽製,項羽後方屢屢告急。戰爭的主動權實際上已經不在項羽一方。劉邦派遣辯士遊說項羽,楚漢達成了罷兵合約。雙方約定:以鴻溝(今河南滎陽東南)為界,中分天下,鴻溝以西屬漢,鴻溝以東歸楚。作為合約的內容之一,項羽同意釋放漢王的父親和妻室。在約定達成之後,項羽即如約釋放了人質,並引兵東歸。項羽已經準備接受分治天下的局麵了,戰爭是否能夠至此而結束?據說,劉邦也有守約撤兵的打算,但是,張良、陳平卻提出了毀約追擊的建議。他們認為如果錯失這一消滅項羽的良機,將來必定後悔莫及。劉邦當然沒有必須守信的意識,他接受張良、陳平的建議,廢毀合約,揮兵追擊正在撤退的楚軍。背信行為在戰場上最為常見,“兵不厭詐”本來就是兵家規則。張良毀約追擊的建議,直接導致了後來項羽被消滅的命運。從“興漢”的角度考慮,自然是正確的戰略決策。

  但是,戰場勝負往往是瞬息萬變。劉邦在毀約追擊項羽的途中,曾經與齊王韓信、建成侯彭越約定時間合擊楚軍。追及固陵,韓、彭之兵卻沒有如期到達。項羽被激怒了,他回軍反擊,漢軍大敗。漢王劉邦隻好再度轉入局部防禦戰,深溝高壘,堅壁不出。劉邦深知以自己的直轄軍隊,還是無法戰勝項羽。他滿腹惆悵地請教張良:“諸侯兵不從,為之奈何?”張良認為韓信、彭越不統兵會戰的原因是在擁兵觀望,他對劉邦分析:“項羽敗局已定,韓信、彭越的封地並未明確,他們不領兵參戰,自有他們的道理。君王如果與他們共分天下,可使他們立即參戰;君王如果下不了實地分封的決心,楚漢的勝負還是很難預料的。”張良建議劉邦立即與韓、彭約定:在戰勝項羽之後,封立彭越為王,將睢陽以北至穀城的土地,都分封給他;齊王韓信也進一步得到實利,封地除了故齊舊地之外,新增從陳向東直到大海的廣大區域。這樣,韓信的故鄉淮陰一帶,也歸屬於韓信所有。劉邦完全按照這一建議行事,派出使者,明確劃分韓、彭的分封地域,二人欣然從命,領兵前來參加大會戰了。張良勸劉邦以封地為誘餌,籠絡韓、彭參戰,使得項羽的敗亡不可避免,但同時也揭示出此前韓、彭二人確實有借敵自重、要挾君主的嫌疑。在滅項之後,韓、彭二人不得善終,與張良的利害分析對劉邦產生的心理影響大有關係。此是後話。

  在隨後發生的垓下之戰中,神勇無敵的項羽之所以戰敗,除了韓信憑借優勢兵力,施展其軍事天才指揮布下“十麵埋伏”,使得楚軍疲於奔命的原因之外,還有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張良抓住了楚軍將士在苦戰之中特別眷戀故鄉的心理,令包圍楚軍的漢軍將士以楚語高唱楚地歌謠,誘發了楚軍的求生念頭因而大量逃亡。所以有“八千兵散楚歌聲”之說。“四麵楚歌”對人心的瓦解作用,我們隻要看一下項羽本人的反應,就可以明確無誤地得到確認。“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麵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史記·項羽本紀》)項羽聽聞漢營楚聲都心神不定,更何況一般楚地將士?張良做楚歌吹散項羽八千子弟兵的說法,自古流傳,當有所本。

  三、定漢奇策

  在西漢正式開國之後,張良繼續以“帝師”的身份,為了穩定漢家天下,而貢獻著他的聰明才智。略述其概要如下:

  第一,助成婁敬遷都之議。

  漢初開國,以洛陽為都城。齊人婁敬以戍卒身份建言,勸說皇帝建都關中,劉邦聽後,猶豫不決。劉邦身邊的大臣大都是函穀關以東地區的人,大多主張依然建都洛陽:“洛陽東有成皋,西有崤山、澠池,背靠黃河,麵向洛水,它的阻固也足可以憑借。”在劉邦征詢意見時,張良說:“洛陽雖有這些險要,但它的地域狹小,不過方圓幾百裏,土地貧瘠,四麵受敵,此地並非用武之地。而關中地區左有崤山、函穀關,右有隴山、蜀山,沃野千裏,南有巴、蜀的富饒,北有畜牧資源的便利,三麵險要可以固守,獨用一麵向東控製諸侯。諸侯安定,黃河、渭水可轉運天下糧食,西上供給京師;若諸侯反叛,順流而下,足以供給軍需。這就是所謂的銅牆鐵壁、物產富饒的天府之國。婁敬的意見是正確的。”出於對張良戰略思想的信任,再加之張良的這番話,把利害關係講得非常透徹,於是,劉邦當天就決策,定都關中。

  第二,獻策封雍齒以安群臣。

  大行封賞以酬謝功臣,是關係到穩定君臣關係和政治秩序的大事。其中因為涉及確定名位和利益分配的實際問題,因而得到了朝廷官員的高度關注。如何才能讓各位感到公平和高興,實實在在讓劉邦傷透了腦筋。劉邦謹慎地按照分批封賞的原則進行。在已經分封了大功臣二十多名之後,其餘的人“日夜爭功”的事情還是發生了,劉邦一時委決不下,隻好放緩了封賞的進程。當時,劉邦住在洛陽南宮,從閣道中望見將領們常常幾個人聚在一起悄悄議論。劉邦說:“他們在說什麽呢?”張良以危言聳聽的方式說:“陛下還不知道嗎?這是在圖謀造反呢。”劉邦說:“天下剛剛安定,為什麽要謀反呢?”張良說:“陛下以平民身份起兵,和這批人共同奪取天下,如今陛下已經貴為天子,但所封賞的都是您所親近、喜愛的蕭何、曹參這些老朋友,而所誅殺的都是您平常所怨恨的人。如今軍中官吏計算功勞,以為天下之地不夠封賞,這班人擔心陛下無法全部封賞,又害怕受到猜忌犯有過失而遭到誅殺,所以就聚在一起圖謀造反。”劉邦擔心地問道:“那該怎麽辦?”張良說:“陛下往日最憎恨的人,並且是群臣都知道的,是誰?”劉邦說:“是雍齒。他和我有舊怨,曾多次困辱我,我有意殺他,因他功勞多,所以不忍心。”張良說:“現在趕快封賞雍齒,借以昭示群臣,他們看到雍齒先受封賞,對自己受封就會堅信不疑了。”於是,劉邦擺設酒宴,高調宣布封雍齒為什方侯,並急速催促丞相、禦史論功行賞。群臣在參加酒宴之後,都高興地說:“雍齒尚且封侯,我們這些人就更不用擔心了。”群臣在一起聚談,不見得一定是因為封賞不明確而圖謀造反,但是,張良的顧慮肯定有現實的依據、潛在的危險。隻要我們注意到劉邦立即采納他的建議,並且在群臣之中,確實產生了預期的效應,就可以斷言,此舉對維護漢初統治集團內部的關係,意義重大。

  第三,建言禮聘“四皓”穩定國本。

  劉邦晚年,想要廢黜太子,改立戚夫人的兒子趙王劉如意為嗣君,成為事關政治大局的問題。有很多大臣先後諫諍,依然不能使皇上明確改變態度。呂後為此而惶恐,一時不知如何是好。有人提醒呂後說:“留侯張良善於出謀劃策,深得皇上信任。” 於是,呂後派建成侯呂澤去懇請張良設法相助:“您經常做皇上的謀臣,如今皇上天天想要改立太子,您怎麽能夠高枕而臥呢?”張良回答:“當初,在戰亂之中,皇上多次處在危急之中,幸而采用了我的計策;現在天下安定,皇上因為私愛要改立太子,這是至親骨肉之間的事情,即使有一百個像我這樣的人又有什麽用呢?” 呂澤強行要求說:“您一定要出個安定太子地位的主意。”張良緩緩說道:“此事無法以言辭相爭辯。我想到了皇上所不能招致的四個人。這四人是高年長者,因為皇上怠慢輕侮讀書人,所以逃避山中,做隱士而不做漢臣。其實,皇上很尊敬這四人。現在如果確實能不吝惜金玉璧帛,並且請太子親自寫封書信,以謙遜言辭鄭重致意,備好舒適的座車,派善於言辭的人前往敦請,他們可能會應邀而來。如果他們來了,要當做貴客招待,讓他們時時隨太子上朝。皇上見到他們,就一定能夠對太子有很大的幫助。”於是呂後令人帶上太子的書信,用謙遜的言辭、隆重的禮儀,去迎接這四個人。這就是著名的“商山四皓”。四個人到後,太子待以貴客之禮。

  張良獻策讓太子請出“商山四皓”為輔佐,確實起到了特殊的作用。最後劉邦放棄了改立太子的意圖,就是以太子“羽翼已成”為理由的。事見上述。張良、劉邦所共同器重的“商山四皓”,在盛名之下,是否有相應的政治才幹呢?史書上記載的一件事,使後人有理由敬重他們的政治見識。

  漢高帝十一年(前196),英布起兵反,劉邦有病,準備派太子統兵前去征討。“商山四皓”商量說:“我們來的目的,是準備保全太子。如果太子領兵,事態就危險了。”於是對建成侯呂澤說:“太子領兵,有功也不會提高地位,無功就會從此招致禍端。況且和太子一起去的各位將領,都是和皇上一起平定天下的猛將,現在讓太子統率他們,無異於以羊統狼,他們都不會願意為太子出力,太子無功而返是一定的了。”為了消弭此次危機,四皓建議:趕緊請呂後找機會對皇上哭訴:“英布,是天下猛將,善於用兵,如今的各位將領都是皇上的同輩人,卻讓太子統帥,他們終究不肯為太子所用,況且英布一旦聽說太子統兵,就會無所顧忌地向西進兵了。皇上雖然患病,也可勉強乘坐臥車,隻要皇上親征監督將領們,他們不敢不賣力。皇上雖然辛苦,但為了妻子兒女也要強打精神。”於是,呂後找個機會按照四皓的意思對皇上哭訴一番。劉邦說道:“我也想到了,這小子本來就不值得差遣,還是老子親自出馬算了。”於是劉邦親自統兵東進,留守群臣都送到霸上。張良當時有病,強打精神前來送行,對劉邦說道:“我本該跟隨皇上,實在是病得太厲害了。楚人勇猛敏捷,希望皇上謹慎行事,不要和他們正麵硬拚。”接著提議讓太子做將軍,賦予太子以統一指揮關中軍隊的權力。劉邦感慨張良的思慮周全,一概批準。在皇帝禦駕親征的特殊時期,張良為太子所爭取的實際上是“監國”的特權。劉邦特意叮囑:“子房雖然病重,強撐病體也要打起精神輔佐太子。”此時叔孫通已經做了太傅,劉邦特命張良代行少傅之職。此種處理方式,顯然有利於鞏固太子的地位。在這一過程中,“四皓”與張良之間不論是否有所協商,實際效果是配合默契。由此可見,“四皓”確實有政治遠見。他們無愧於張良的器重與推薦。

  張良在開國之後,功成身退以求自保,但是皇帝首席智囊的身份使他不能超然於政治之外,他不得已介入立儲之爭,獻計請出“商山四皓”,最終得以避免了廢長立幼可能引起的社會動蕩。

  四、“願棄人間事”

  劉邦在著名的“南宮論功”中,坦言能戰勝強敵項羽,全依賴“三傑”,其尊重感激之情是由衷的。但曾幾何時,韓信以“謀反”之罪被滅三族;蕭何百般謹慎,仍難逃牢獄之災;賴以打天下的“三傑”,唯有張良未受劉邦的猜忌和迫害。其中原因,不在於私交的深淺,而是張良最懂得君臣相處之道,尤其是開國皇帝與開國功臣之間關係的微妙精奧。於是,他處處謙退自抑,最後幹脆以出世的姿態,表明他無意於在政治上稍爭長短。這成了他最有效的自保方法。

  天下初定,在分封功臣時,文臣武將們為爭功邀賞,直鬧得沸沸揚揚,而張良卻恬靜謙讓。高祖劉邦為籌謝張良的運籌決策之功,讓他在富饒的齊地,自選三萬戶的大縣做封邑。張良則回答:“我第一次與陛下相會,就在留縣,這是上天把我交付給陛下。陛下采用臣的計略,時常奏效,這都是天幸。把留縣封給我,為臣心願已足,不敢領受三萬戶的封邑。”劉邦即封張良為留侯,封地隻有一萬戶。張良辭謝大縣而自擇小縣,其見識已為武力功臣們所不及;他選擇留為封邑,又以紀念與劉邦的初次相會為理由,把他的謀略多中,說成是上天佐佑劉邦開國,這就使得劉邦對他更為賞識。韓信以自請冊立為齊王而埋下殺身之禍,張良則以選擇留縣而自安其身,兩相對照,更顯示出張良知所進退,避禍有術。

  在定都關中之後,西漢政權已基本穩定,張良認定該是自己從權力中心隱退的時候了。他早就宣稱信奉道家之學,此後即開始修煉導引之術,避穀修行,杜門不出,長達一年有餘。擺出了不問世事、專心修煉做神仙的姿態。

  隨著宗室、功臣集團與外戚呂氏的矛盾日益尖銳,張良決意退出是非之地。他公開宣稱:“憑著三寸之舌成為皇帝之師,封地萬戶,位居留侯,這是布衣百姓所能達到的頂點了,我張良於願已足。願棄人間事,隻想追隨仙人赤鬆子學道求仙。”於是,留侯張良苦修辟穀、導引輕身之術的消息,傳遍了朝野上下。以至於呂後都出來勸解:“人生一世間,轉眼即逝。何必如此自我摧殘!”強製張良正常飲食。

  由於張良在鞏固太子地位方麵,提出了關鍵性的建議,呂後和太子把他視為恩人。這也保證了張良在漢高祖劉邦去世前後的政治變動之中,未曾受到衝擊。高皇後二年(前186),張良病逝。結束了他充滿了智慧和傳奇的一生。朝廷賜諡號“文成侯”。張良以謀略蓋世的帝師形象,而流芳百世。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