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卷第九”

  霍光賞功“原文”漢武帝外事四夷,出爵勸賞,凡將士有軍功,無問貴賤,未有不封侯者。及昭帝時,大鴻臚田廣明平益州夷,斬首捕虜三萬,但賜爵關內侯。蓋霍光為政,務與民休息,故不欲求邊功。益州之師,不得已耳,與唐宋璟抑郝靈佺斬默啜之意同。然數年之後,以範明友擊烏桓,傅介子刺樓蘭,皆即侯之,則為非是。蓋明友,光女婿也。

  “譯文”漢武帝對四邊少族民族用兵,用爵位鼓勵獎賞有功的將士。將士立了軍功,不問貴賤,沒有不封侯的。到漢昭帝時,大鴻臚田廣明平定了益州(今雲南宜良)的少數民族,斬首並虜獲近三萬人,僅僅賜爵關內侯。此因霍光執政,力求讓百姓休養生息,不希望在邊境上有過多的戰事。益州用兵,是不得已的事情,此與唐代宋璟抑製郝靈佺斬殺突厥可汗默啜的情形相似。不過數年之後,以範明友攻打烏桓,傅介子攻打樓蘭,戰事結束,兩人都封了侯,這樣做就不對,隻不過範明友是霍光的女婿罷了。

  尺棰取半“原文”《莊子》載惠子之語曰:"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雖為寓言,然此理固具。蓋但取其半,正碎為微塵,餘半猶存,雖至於無窮可也。特所謂卵有毛、雞三足、犬可以為羊、馬有卵、火不熱、龜長於蛇、飛鳥之景未嚐動,如是之類,非詞說所能了也。

  “譯文”《莊子》記載惠子的話說:"一尺長的木棒,每天截去一半,一萬代也截去不盡。"雖然是寓言,但道理還是客觀存在的。每次截去一半,就是成了微塵,另外一半還是存在的。因而也是無窮盡的。這就是所謂蛋生毛,雞長三隻腳,狗可以變羊,馬生蛋,火不熱,烏龜比蛇長,飛鳥的影子沒有動,如此之類,不是用言辭所能夠說明白的。"

  漢文失材“原文”漢文帝見李廣曰:"惜廣不逢時,令當高祖世,萬戶侯豈足道哉!"賈山上書言治亂之道,借秦為喻,其言忠正明白,不下賈誼,曾不得一官。史臣猶讚美文帝,以為山言多激切,終不加罰,所以廣諫爭之路。觀此二事,失材多矣。吳、楚反時,李廣以都尉戰昌邑下顯名,以梁王授廣將軍印,故賞不行。武帝時,五為將軍擊凶奴,無尺寸功,至不得其死。三朝不遇,命也夫!

  “譯文”漢文帝召見李廣說:"可惜李廣生不逢時,若生活在高祖時期,封為萬戶侯又算什麽呢?"賈山上書漢文帝,陳述治理亂世的辦法,借秦國作比喻,其言忠誠正義,明了事理,不亞於賈誼,但沒有得到一官半職。史學家還要讚美文帝,說賈山言辭如此激烈,文帝沒有懲罰他,是因為文帝要廣開言路的緣故。考察這兩件事,漢文帝太埋沒人材了。吳、楚反叛時,李廣以都尉的身份與吳楚軍戰於昌邑,獲得顯赫名聲,但因梁王曾授給予李廣將軍印綬,因此沒有得到獎賞。漢武帝時,他五次擔任將軍進擊匈奴,但沒有獲得尺寸之功,最後自殺而亡。李廣經曆文帝、景帝、武帝三朝,但都沒有得到知遇,這真是命啊!

  陳軫之說疏“原文”戰國權謀之士,遊說縱橫,皆趨一時之利,殊不顧義理曲直所在。張儀欺楚懷王,使之絕齊而獻商於之地。陳軫諫曰:"張儀必負王,商於不可得而齊、秦合,是北絕齊交,西生秦患。"其言可謂善矣。然至雲:"不若陰合而陽絕於齊,使人隨張儀,苟與吾地,絕齊未晚。"是軫不深計齊之可絕與否,但以得地為意耳。及秦負約,楚王欲攻之。軫又勸曰:"不如因賂之以一名都,與之並兵而攻齊,是我亡地於秦,取賞於齊也。"此策尤乖謬不義。且秦加亡道於我,乃欲賂以地,齊本與國,楚無故而絕之,宜割地致幣,卑詞謝罪,複求其援。而反欲攻之,軫之說於是疏矣。乃知魯仲連、虞卿為豪傑之士,非軫輩所能企及也。

  “譯文”戰國時代的權術謀略之士,四處遊說,合縱連橫,都是為獲得一已之私利,毫不顧惜正義與是非曲直之所在。張儀欺騙楚懷王,說隻要楚國與齊國絕交,秦國將把商於(今陝西商南縣、河南淅川縣及內鄉縣一帶)之地獻給楚國。陳軫勸告說:"張儀必定會違背諾言,商於之地得不到,而造成齊國與秦國的聯合。這樣,楚國與北麵的齊國絕交,西邊的秦國就會製造禍亂。"這些話明於事理,可謂善言。然而,他又說:"不如暗地裏同齊國聯合,而表麵上則與齊國絕交,使人跟隨張儀去秦國,假使秦國真打算給地,到那時再與齊國絕交也不會為晚。"這裏陳軫並沒有考慮與齊國絕交是否可行,隻是以得到土地作為是否同齊國絕交的標準罷了。到秦國違背諾言,楚懷王打算攻打秦國。這時陳軫又勸告說:"不知把楚國的一個著名都市送給秦國,約秦國一同攻打齊國。這樣,楚國雖然失地於秦國,但從齊國那裏得到了補償。"這種計謀尤其荒謬不合道義。秦國對楚國無道,而楚國反而去隨賂秦國以名都。齊國本是楚的同盟國,無故與之斷交,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向齊國割讓土地,贈送錢幣,用謙卑的辭令承認過錯,重新求得齊國的支援,怎麽反而攻擊齊國,陳軫的計謀實在太缺乏考慮了。相比之下,這才知道魯仲連、虞卿乃是真正的豪傑之士,陳軫之輩不能望其項背!

  顏率兒童之見“原文”秦興師臨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顏率請借救於齊,乃詣齊王許以鼎。齊為發兵救周,而秦兵罷。齊將求鼎,周君又患之。顏率複詣齊曰:"願獻九鼎,不識何塗之從而致之齊?"齊王將寄徑於梁、於楚,率皆以為不可,齊乃止。《戰國策》首載此事,蓋以為奇謀。予謂此特兒童之見爾!爭戰雖急,要當有信。今一紿齊可也,獨不計後日諸侯來伐,誰複肯救我乎?疑必無是事,好事者飾之爾,故《史記》、《通鑒》皆不取。

  “譯文”秦國動用軍隊逼近周王室的城門之下,索取以象征王權的九鼎,周王感到憂慮。顏率請求去齊國借救兵。顏率到齊國,許諾言齊派兵救周王,周王就將鼎給齊王。於是齊國發兵救周,秦國說:"周王願意獻出九鼎,但不知道用什麽途徑運到齊國來?"齊王打算從梁國、楚國借路,顏率都認為不行,於是齊王停止索求九鼎。《戰國策》第一個記載此事,大概以為這是奇謀智計。我則認為此不過是兒童的見識。爭戰雖然緊急,但不可沒有信用。現在欺騙齊國一次尚可以,難道沒有考慮今後其他諸侯來進攻(求九鼎),誰又肯來救助呢?我懷疑必無此事,這不過是好事者偽造的故事罷了。因此《史記》、《資治通鑒》都沒取錄此事。

  皇甫湜正閏論“原文”晉魏以來,正閏之說紛紛,前人論之多矣。蓋以宋繼晉,則至陳而無所終,由隋而推之,為周為魏,則上無所起。故司馬公於《通鑒》取南朝承晉訖於陳亡,然後係之隋開皇九年,姑借其年以紀事,無所抑揚也。唯皇甫湜之論不然,曰:"晉之南遷,與平王避戎之事同。而元魏種實匈奴,自為中國之位號,謂之滅耶,晉實未改;謂之禪耶,已無所傳。而往之著書者有帝元,今之為錄者皆閏晉,失之遠矣。晉為宋,宋為齊,齊為梁,江陵之滅,則為周矣。陳氏自樹而奪,無容於言。故自唐推而上,唐受之隋,隋得之周,周取之梁,推梁而上以至於堯、舜,為得天下統。則陳僭於南,元閏於北,其不昭昭乎?此說亦有理。然予複考之,滅梁江陵者,魏文帝也,時歲在甲戌。又三年丁醜,周乃代魏。不得雲江陵之滅,則為周也。

  “譯文”自晉、魏以來,關於正統與非正統的說法很多,前人也多有論述。若以劉宋繼承晉,則至陳朝後就接不下去了。若由隋朝向上推。北周至北魏後,再以前就續不上去了。所以司馬光寫作《資治通鑒》時,取南朝繼承晉朝,直到陳朝滅亡,爾後,又係年於隋開皇九年。這樣做,僅僅是借其年號記事,對南朝北朝無所偏重。隻有皇甫湜的分析不是這樣,他說:"晉朝南遷,與周平王避犬戎的威脅而東遷的事相同。而元魏的種族實際上是匈奴,自己建立中國的名位稱號。說北魏滅亡了晉朝吧,晉朝實際並無改變;(東晉仍然是晉朝)說北魏是繼承了晉朝吧,曆史上又沒有這種傳承。然而以往著書的人把北魏作為正統,今天記錄曆史的人把晉看作為非正統,這種失誤就太大了。晉為宋所承繼,宋為齊所承繼,齊為梁所承繼。江陵政權的喪失,歸於北周。陳霸先(陳朝開國之君)自己樹立名號到陳政權的喪失,可置之不論。所以自唐朝往上推,唐朝承繼隋朝,隋朝取之於北周,北周取之於梁朝。從梁朝往上推以至堯舜,這就是朝代的係統。這樣陳朝在南方是僭越,元魏在北方是非正統,不是很清楚了嗎?"這個見解也有道理。但我反複考察這段曆史,消滅江陵梁朝政權的,是北魏文帝(應為恭帝),時間是甲戌年(554年),又過了三年,即丁醜年(557年),北周才取代了西魏。不能夠說江陵政權的滅亡,就已轉為北周了。

  簡師之賢“原文”《皇甫持正集》有《送簡師序》,雲:"韓侍郎貶潮州,浮圖之士,歡快以挘Χ婪咂鴟糜嗲笮蛐校適食保還鬆呱僅蚶鎦斬荊艚媒荻λ勒摺Jλ浞鵪涿迤湫校凰湟牡移湟路似渲2揮逃詮諶騫塚竽纈誥種狄詳疽吐仔埃?予讀其文,想見簡師之賢,而惜其名無傳於後世,故表而出之。

  “譯文”《皇甫持正集》中有《送簡師序》,寫道:"韓待郎(愈)被貶官到潮州,佛教徒拍手稱快(韓愈主張滅佛),隻有簡法師憤慨而起,特來拜訪我,請求我寫序文資助他去潮州。無論路途遙遠,有毒蛇猛獸,好象是早晨拜見了皇帝,晚上死了也心甘的樣子。簡法師雖然名義上是佛徒,但具有儒士的行為;雖然穿著外國引進的袈裟,但有著獨特的智慧。這不勝過那些戴著儒士的帽子,穿著朝官的衣服,但沉溺於佛教的怪誕之說敗壞天地人倫之道的人嗎?"我讀了該文,想到簡師的賢慧,歎惜他的名字沒有流傳後世,故在這裏將其表彰出來。

  老人推恩“原文”唐世赦宥,推恩於老人絕優。開元二十三年,耕籍田。侍老百歲以上,版授上州刺史;九十以上,中州刺史;八十以上,上州司馬。二十七年,赦。百歲以上,下州刺史,婦人郡君;九十以上,上州司馬,婦人縣君;八十以上,縣令,婦人鄉君。天寶七載,京城七十以上,本縣令;六十以上,縣丞;天下侍老除官與開元等。國朝之製,百歲者始得初品官封,比唐不侔矣。淳熙三年,以太上皇帝慶壽之故,推恩稍優,遂有增年詭籍以冒榮命者,使如唐日,將如何哉?

  “譯文”唐代赦免或寬宥有罪過的人,對老人更為優厚。開元二十三年,皇帝躬耕籍田。侍養老人,百歲以上,就地封為上州刺史;九十以上,中州刺史;八十以上,上州司馬。開元二十七年,大赦天下。百歲以上,男為下州刺史,婦女封為郡君;九十以上,男為上州司馬,婦女縣君;八十以上,男為縣令,婦女為鄉君。天寶七年,京城內年七十以上的老人享受縣令待遇,六十以上的享受縣丞待遇。京師之外的州縣侍養老人,除授官職與開元時相同。宋朝的製度,百歲的人才能得到最低官品的封銜,無法同唐代相比。孝宗淳熙三年,因太上皇帝慶壽的緣故,施恩惠稍為優厚一些,於是就出現了虛加年齡,謊報籍貫來冒領榮譽與任命。如果象唐朝一樣優厚,將會出現什麽樣的情況呢?

  唐三傑“原文”漢高祖以蕭何、張良、韓信為人傑。此三人者,真足以當之也。唐明皇同日拜宋璟、張說、源乾曜三故相官,帝賦《三傑詩》,自寫以賜。其意蓋以比蕭、張等也。說與乾曜豈璟比哉!明皇可謂不知臣矣。

  “譯文”漢高祖以蕭何、張良、韓信為人傑,這三個人確實可以得到這樣的殊稱。唐明皇在一天中同拜宋璟、張說、源乾曜為宰相,皇帝還親自書寫《三傑詩》賜給他們。意思是把他們同蕭何、張良等相比。張說與源乾曜難道可以與宋璟相比嗎?唐明皇可以說太不了解自己的大臣了。

  忠義出天資“原文”忠義守節之士,出於天資,非關居位貴賤、受恩深淺也。王莽移漢祚,劉歆以宗室之雋,導之為逆,孔光為宰相輔成其事;而龔勝以故大夫守誼以死;郭欽、蔣詡以刺史、郡守、栗融、禽慶、曹竟、蘇章以儒生,皆去官不仕;陳鹹之家,至不用王氏臘。蕭道成篡宋,褚淵、王儉,奕世達宦,身為帝甥、主婿,所以須臾滅劉,唯恐不速;而死節者乃王蘊、卜伯興、黃回、任侯伯之輩耳。安祿山、朱泚之變,陳希烈、張均、張垍、喬琳、李忠臣、皆以宰相世臣,為之丞弼;而甄濟、權皋、劉海賓、段秀實,或以幕府小吏,或以廢斥列卿,捐身立節,名震海內。人之賢不肖,相去何止天冠地屨乎!

  “譯文”忠誠有道義,出於一種天性,與一個人的居官高低、所受恩惠多少沒有關係。王莽篡奪了漢朝的皇位,劉歆作為宗室的才俊之士,卻幫助王莽為逆;孔光作為宰相,則幫助王莽,促成篡漢之事。而龔勝作為免職的大夫遵守道義而死。郭欽、蔣詡作為刺史、郡守,栗融、禽慶、曹竟、蘇章作為儒生,都拋棄官職(不苟從王莽)。陳鹹的家裏,甚至不采用王莽的年終祭禮。

  南朝時,蕭道成篡奪了劉宋的皇位,褚淵、王儉,都是名門大族,累世高官,或為劉宋皇帝的外甥,或為劉宋皇帝的女婿,但他們慫恿鼓動滅劉,唯恐不速。為劉宋死節的人則是王蘊、卜伯興、黃回、任候伯之類出身寒庶、官職不顯的人。

  安祿山、朱泚的叛變,陳希烈、張均、張垍、喬琳、李忠臣,身為宰相,而成為他們爪牙。而甄濟、權皋、劉海濱、段秀實,有的是軍府中的小吏,有的是被罷免的卿相,竟然獻出生命、建立名節,名震全國。人之賢良與不肖,相差何止天上地下呀!

  劉歆不孝“原文”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是以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劉歆事父,雖不載不孝之跡,然其議論每與向異同。故向拳拳於國家,欲抑王氏以崇劉氏;而歆乃力讚王莽,倡其凶逆,至為之國師公,又改名秀以應圖讖,竟亦不免為莽所誅,子棻、女愔皆以戮死。使天道每如是,不善者其知懼乎!

  “譯文”事奉父母孝順,必然對君主忠誠,所以求忠臣必須到孝子的家庭尋找。劉歆對他父親劉向,雖然沒有記載他的不孝行為,但他的議論經常與他父親相左。因此劉向對國家忠心耿耿,一心要抑製外戚王氏而尊重劉氏。而劉歆乃極力稱讚王莽,附和王莽的凶逆,以至擔任王莽的國師公,甚至為了適應圖讖的預兆而改名為劉秀。最後不可避免地被王莽誅殺,其子棻,其女愔,都被殺戮。假使天道都能這樣懲惡揚善,為惡的人恐怕要知道畏懼了吧!

  漢法惡誕謾“原文”李廣以私忿殺霸陵尉,上書自陳謝罪。武帝報之曰:"報忿除害,朕之所圖於將軍也。若乃免冠徒跣,稽顙請罪,豈朕之指哉!"張敞殺絮舜,上書曰:"臣待罪京兆,絮舜本臣素所厚吏,以臣有章劾當免,受記考事,謂臣'五日京兆',背恩忘義。臣竊以舜無狀,枉法以誅之。臣賊殺不辜,鞫獄故不直,死無所恨。"宣帝引拜為刺史。漢世法令,最惡誕謾罔上。廣、敞雖妄殺人,一語陳情,則赦之不問,所以開臣下不敢為欺之路也。武帝待張湯非不厚,及問魯謁居事,謂其懷詐麵欺,殺之不貸,真得禦臣之法。

  “譯文”李廣以個人怨恨殺了霸陵尉,上書皇帝,自請受罰。漢開帝回答他說:"報複怨恨,除掉禍害,這正是我對將軍(指李廣)的期望。至於免冠赤腳,叩頭請罪,難道是我的意圖嗎?"張敞殺了絮舜,上書說:"我擔任京兆尹,絮舜本是我一貫看重的小吏。有人上奏彈劾我,我將被免職接受審查,絮舜說我是'五日京兆'(意即隻能擔任五天京兆尹了),對我傲慢無禮,背恩忘義。我私下以為舜太無道德,因此違背法律將他殺了。我殺了沒有審判定罪的人,執行法律不力,處我死刑並不感到遺恨。"漢宣帝則提升張敞為刺史。

  漢代法令,最忌恨虛誕欺詐蒙騙皇帝。李廣、張敞雖然妄自殺人,把真實情況陳述清楚,則赦免不予追究,此及開辟臣下不敢欺騙君主之路的策略。漢武帝對待張湯並不是不看重,當問到魯謁居之事時,認為張湯懷欺詐之心,蒙騙君主,豪不寬恕將他殺了。這真是掌握了控製和駕馭臣下的辦法了。

  漢官名“原文”漢官名有不書於《百官表》,而因事乃見者。如行冤獄使者,因張敞殺絮舜而見;美俗使者,因何並代嚴詡而見;河堤使者,因王延世塞決河而見;直指使者,因暴勝之而見。豈非因事置官,事已即罷乎?

  “譯文”漢代的官名有些沒有記載在《百官表》上,而通過有關事件的記載方可以看到。如"行冤獄使者",則通過張敞殺絮舜的事件可以看到。"美俗使者",通過何並代替嚴詡為潁川太守的事可以看到。"河堤使者",通用王延世堵塞黃河事可以看到。"直指使者",通過暴勝之的事可以看到。這是否是因具體事務而設置的職務,事情結束就撤除呢?

  五胡亂華“原文”劉聰乘晉之衰,盜竊中土,身死而嗣滅,男女無少長皆戕於靳準。劉曜承其後,不能十年,身為人禽。石勒嚐盛矣,子奪於虎,虎盡有秦、魏、燕、齊、韓、趙之地。死不一年,而後嗣屠戮,無一遺種。慕容雋乘石氏之亂,跨據河山,亦僅終其身,至子而滅。苻堅之興,又非劉、石比,然不能自免,社稷為墟。慕容垂乘苻氏之亂,盡複燕祚,死未期年,基業傾覆。此七人者,皆夷狄亂華之巨擘也,而不能久如此。今之金虜,為國八十年,傳數酋矣,未亡何邪?

  “譯文”匈奴劉聰乘著晉朝的衰敗,竊取中原,自己死後,他的子孫無論男女老少全部被靳準殺死。劉曜繼承劉聰之後,為中原之主,沒有十年,就被人俘虜。羯族石勒曾經是很興盛的,自已死後,兒子的王位被石虎奪走。石虎盡占有原秦國、魏國、燕國、齊國、韓國、趙國的土地。他死不到一年,而後代被人屠戮,沒有一個幸存下來。鮮卑慕容雋乘石虎幾個兒子的內亂,占據了江山,但也僅僅自己得到了善終,到兒子一代就滅亡了。氐族苻堅,非劉氏、石氏可比,然而連自己都不能幸免於難,國家變為廢墟。慕容垂乘著苻氏之敗亂,完全恢複了原前燕的地盤。但本人死後不滿一年,基業就被傾覆。上述七人,是少數民族中禍亂中華的突出人物,但都是如此短暫。今天北方的少數民族(指金政權)建立政權已八十年,首領換了好幾個,還沒有滅亡,這是為什麽呢?

  石宣為彗“原文”石虎將殺其子宣,佛圖澄諫曰:"陛下若加慈恕,福祚猶長;若必誅之,宣當為彗星下掃鄴宮。"虎不從。明年,虎死;二年,國亡。《晉史》書之以為澄言之驗。予謂此乃石氏窮凶極虐,為天所棄。豈一逆子便能上幹玄象,起彗孛乎?宣殺其弟韜,又欲行冒頓之事,寧有不問之理?澄言既妄,史氏誤信而載之,《資治通鑒》亦失於不刪也。

  “譯文”石虎將殺害兒子石宣,佛圖澄勸諫道:"陛下若慈恩寬恕,國運就會長久,假若一定要殺,石宣當會化為彗星,下世掃滅鄴城皇宮。"石虎不聽。第二年,石虎死。又過了二年,國亡。《晉書》記載此事認為是佛圖澄的話得到了驗證。我認為石氏窮凶極惡,為上天所拋棄,難道一個逆子就可以影響天象,激起彗星嗎?石宣殺弟弟石韜,又要學匈奴冒頓單於殺父自立的事,哪裏有寬赦不加懲處的事呢?佛圖澄的話已經很荒唐了,而史家錯誤相信並照此記載。《資治通鑒》沒有刪除這一記載,不能不說是一個失誤。

  三公改他官“原文”國初以來,宰相帶三公官居位,及罷去,多有改他官者。範質自司徒、侍中改太子太傅,王溥自司空改太子太保,呂蒙正自司空改太子太師是也。天禧以前唯趙普、王旦乃依舊公師,仍複遷秩。天聖而後,恩典始隆,張士遜致仕,至以兵部尚書得太傅雲。

  “譯文”宋朝建立以來,宰相在位加三公官職,及罷相,很多改任其他官職的。範質自司徒、侍中改為太子太傅,王溥自司空改為太子太保,呂蒙正自司空改為太子太師就是例子。宋真宗天禧以前隻有趙普、王旦罷相後仍舊是國公、太師,同時又遷升官職。宋仁宗天聖以後,恩典開始隆重,張士遜辭官後,甚至以兵部尚書的身份獲得了太傅之位。

  帶職致仕“原文”熙寧以前,待製學士致仕者,率遷官而解其職。若有疾就閑者,亦換為集賢院學士。蓋不以近職處散地也。帶職致仕,方自熙寧中王素始。後改集賢學士為修撰,政和中又改為右文雲。

  “譯文”宋神宗熙寧以前,待製學士辭官,一般是調動官位再解除其職務。假使有病改為閑職者,換成集賢院學士。這是不使其以近待官職而處於閑散之位。帶著職位辭官,從熙寧中王素開始。後來又把集賢學士改為修撰官,徽宗政和時又改為右文。

  朋友之義“原文”朋友之義甚重。天下之達道五:群臣、父子、兄弟、夫婦而至朋友之交。故天子至於庶人,未有不須友以成者。"天下俗薄,而朋友道絕。"見於《詩》;"不信乎朋友,弗獲乎上。"見於《中庸》、《孟子》,"朋友信之",孔子之誌也;"車馬衣裘,與朋友共",子路之誌也;"與朋友交而信",曾子之誌也。《周禮》六行,五曰任,謂信於友也。漢、唐以來,猶有範張、陳雷、元白、劉柳之徒,始終相與,不以死生貴賤易其心。本朝百年間,此風尚存。嗚呼,今亡矣!

  “譯文”朋友的情義很重要。天下有五種最重要的倫理道德關係: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交。因此,從天子至於庶民百姓,沒有不需要朋友的。"天下習俗淡薄,而朋友關係斷絕。"這話見於《詩經》;"不取信於朋友,不能獲得君主的常識。"這話見於《中庸》、《孟子》,"朋友相信自己",這是孔子的誌趣;"車、馬、衣裳,與朋友共享",這是子路的誌趣;"與朋友相交,必須講信用",這是曾子的誌趣;《周禮》中有六種良好的品行,第五種是信任,指的是對朋友信任。漢、唐以來,就有範式和張劭、陳重和雷義、元稹和白居易、劉禹錫和柳宗元這些人,始終相好,不因為生死貴賤改變心念。宋朝的前一百年中,此風猶存。不過現在喪失了,令人悲歎!

  高科得人“原文”國朝自太平興國以來,以科舉羅天下士,士之策名前列者,或不十年而至公輔。呂文穆公蒙正、張文定公齊賢之徒是也。及嘉祐以前,亦指日在清顯。東坡《送章子平序》,以謂仁宗一朝十有三榜,數其上之三人,凡三十有九,其不至於公卿者,五人而已。蓋為士者知其身必達,故自愛重而不肯為非,天下公望亦以鼎貴期之,故相與愛惜成就,以待其用。至嘉祐四年之製,前三名始不為通判,第一人才得評事、簽判,代還升通判,又任滿,始除館職。王安石為政,又殺其法,恩數既削,得人亦衰矣。觀天聖初榜,宋鄭公郊、葉清臣、鄭文肅公戩、高文莊公若訥、曾魯公公亮五人連名,二宰相、二執政、一三司使。第二榜,王文忠公堯臣,韓魏公琦、趙康靖公槩連名。第三榜,王宣徽拱辰、劉相沆、孫文懿公捔Q鈧冒瘢貌恍壹此潰踽暋⒑倒⑼蹙9彩A躉園瘢圓幌裕邑┳謨裁畔螞狻⒘踔宜喙俊⒄律旯珢F涫⑷緔恕V紋揭院螅諞蝗俗魘檀櫻強墒印?

  “譯文”宋朝自宋太平興國以來,以科舉製度網羅天下人士,士人科考時列名前麵者,有的不到十年就升到三公或卿相了。文穆公呂蒙正、文定公張齊賢等人就是如此。在宋仁宗嘉祐之前,科考列名前麵者,沒有多少時日就可以獲得清閑顯赫的職位。蘇東坡《送章子平序》說,仁宗一朝,共發過十三次榜,錄每榜前麵三人,共計三十九人中,沒有作到公卿之位僅有五人而已。因為士人都知道將來有一天必定騰達,故自愛自重不肯做非份的事,而天下公眾的期望也認為他們必定顯貴,因而對他們愛惜尊重,幫助他們取得成就,以等待國家的任用。到仁宗嘉祐四年的製度改革,前三名開始時還當不上通判,任期滿了,才除授館閣之職。王安石當政,對這一製度又加改革,降低等級。恩惠既削,獲得的人才也就衰弱了。觀察仁宗天聖初的首次科考榜文,鄭公宋郊、葉清臣、文肅公鄭戩、文莊公高若訥、魯公曾公亮五人名次相連,其中二人是宰相,二人為參知政事,一人為三司使。第二次科考名榜,文忠公王堯臣、魏公韓琦、康靖公趙概連名。第三次科考名榜,宣徽王拱辰、宰相劉沆、文懿公孫捔Q顚z那一榜,寊不幸死去,岐公王珪、康公韓絳、荊公王安石連名。劉輝那一榜,劉輝沒有顯貴,右丞胡宗愈、門下侍郎安燾、忠肅公劉摯、申公章惇名次相連。人才、官位是這麽繁盛!英宗治平以後,第一名能夠當上侍中的,已屈指可數了。

  辛慶忌“原文”漢成帝將立趙飛燕為皇後,怒劉輔直諫,囚之掖廷獄。左將軍辛慶忌等上書救輔,遂得減死。朱雲請斬張禹,上怒,將殺之,慶忌免冠解印綬,叩頭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臣敢以死爭。"叩頭流血。上意解,然後得已。慶忌此兩事,可與汲黯、王章同科。班史不書於本傳,但言其為國虎臣,匈奴、西域敬其威信而已。方爭朱雲時,公卿在前,曾無一人助之以請,為可羞也。

  “譯文”漢成帝打算立趙飛燕為皇後,惱怒劉輔直言勸阻,把他投到掖庭獄中囚禁起來,左將軍辛慶忌等人上書救輔,劉輔得以減免死罪。朱雲上書請求斬殺佞臣宰相張禹,成帝大怒,欲殺朱雲,慶忌取下官帽,解下係官印的帶子,叩頭於殿欄之下說:"此臣(指朱雲)一貫狂放耿直,我敢於以死來擔保朱雲並無惡意,請求皇上寬恕他。"叩頭流血。皇帝的怒意緩解,沒有殺朱雲。辛慶忌這兩件事,可以與直臣汲黯、王章相提並論。班固未將其寫入辛慶忌本人的傳中,隻是說他是國家的虎臣,匈奴、西域敬重他的威信罷了。當他為朱雲力爭時,公卿大臣都在跟前,但無一人相助說話,令人感到羞恥!

  楚懷王“原文”秦楚之際,楚懷王以牧羊小兒,為項氏所立,首尾才三年。以事考之,東坡所謂天下之賢主也。項梁之死,王並呂臣、項羽軍,自將之,羽不敢爭。見宋義論兵事,即以為上將軍,而羽乃為次將。擇諸將入關,羽怨秦,奮勢願與沛公西,王以羽慓悍禍賊,不許,獨遣沛公,羽不敢違。及秦既亡,羽使人還報王,王曰:"如約。"令沛公王關中。此數者,皆能自製命,非碌碌孱主受令於強臣者,故終不能全於項氏。然遣將救趙滅秦,至於有天下,皆出其手。太史公作《史記》,當為之立本紀,繼於秦後,迨其亡,則次以漢高祖可也。而乃立《項羽本紀》,義帝之事特附見焉,是直以羽為代秦也,其失多矣。高祖嚐下詔,以秦皇帝、楚隱王亡後,為置守塚,並及魏、齊、趙三王,而義帝乃高祖故君,獨缺不問,豈簡策脫佚乎?

  “譯文”秦楚之際,楚懷王本是牧羊小童,後為項氏立為王,前後才三年。根據史事考證,蘇東坡說他是天下的賢明之主,此話不虛。項梁死後,懷王合並呂臣、項羽的軍隊,自為將軍,而項羽不敢與他相爭。遇見宋義談論軍事甚當,就拜他為上將軍,而項羽隻為次將。選擇諸將入關中,項羽怨恨秦國,激奮要與沛公劉邦一同西入關中。懷王以項羽敏捷驍悍、凶狠殘暴,不肯同意,隻派遣沛公入關,項羽亦不敢違抗。到秦朝滅亡,項羽使人報告楚懷王,懷王說:"按照原來的約定行事。"(即先入關中者王。)命令劉邦統治關中。上麵數例,表明懷王能夠自己控製局勢,並非是那種庸碌無為而受製於強臣悍將之手的軟弱之主。正因為如此,他不能容於項羽,最後為項羽所殺。然而懷王派遣將軍救趙滅秦,直到獲得天下成為義帝,都是他親自策劃的。太史公寫《史記》,應當為他立本紀,放在秦本紀之後,到他死亡之後,再續之以漢高祖劉邦就可以了。可竟然寫了《項羽本紀》,義帝的事跡僅僅附在《項羽本紀》之中,直接以項羽取代秦朝,這種作法失誤太多了。漢高祖曾經下詔,以秦始皇、楚隱王亡後,為之安排守護墳墓的人,魏王、齊王、趙王也予以安排護墓人,而義帝是高祖原來的君主,偏偏遺漏不安排,難道是竹簡書策脫漏亡佚了嗎?

  範增非人傑“原文”世謂範增為人傑,予以為不然。夷考平生,蓋出戰國縱橫之餘,見利而不知義者也。始勸項氏立懷王,及羽奪王之地,遷王於郴,已而弑之。增不能引君臣大誼,爭之以死。懷王與諸將約,先入關中者王之,沛公既先定關中,則當如約,增乃勸羽殺之,又徙之蜀漢。羽之伐趙,殺上將宋義,增為末將,坐而視之。坑秦降卒、殺秦降王、燒秦宮室,增皆親見之,未嚐聞一言也。至於滎陽之役,身遭反間,然後發怒而去。嗚呼,疏矣哉!東坡公論此事偉甚,猶未盡也。

  “譯文”世人說範增是傑出人物,我以為不是。考察他一生,思想、行事都帶有濃厚的戰國縱橫家的殘餘,是個隻知道謀取利益而不知道義的人。他開始時勸項氏立懷王,到項羽奪取懷王的地盤,遷懷王於郴(今湖南郴州),又在半路將他殺害,範增不能依照君臣大義以死抗爭。懷王同諸將約議,先入關中的就統治關中,沛公劉邦既然先平定關中,那麽就應當遵守約議,而範增竟然勸項羽殺掉劉邦,繼而又把沛公劉邦遷到蜀郡漢中一帶。項羽討伐趙國,殺上將宋義,範增為末將,坐視不理,但沒有聽到他說一句反對的話。至於滎陽之戰,範增受到敵方的離間,發怒離去。哎呀!疏失太多了!蘇東坡論述這件事深刻得很,但不夠充分。

  翰苑故事“原文”翰苑故事,今廢棄無餘。唯學士入朝,猶有朱衣院吏雙引至朝堂而止,及景靈宮行香,則引至立班處。公文至三省不用申狀,但尺紙直書其事。右語雲:"谘報尚書省伏候裁旨,月日押",謂之谘報,此兩事僅存。

  “譯文”翰林院的傳統製度,已基本上廢棄無餘了。隻有翰林學士入朝時,還存有穿紅衣的院吏二人引路至朝堂而上。到景靈宮燒香,就引路到站立之地。公文送到三省時無須另外再加報告說明,隻要一尺長的紙直接寫上要申報的事就可以了。以前寫著:"上報尚書省,聽候旨意,某月某日畫押。"這叫做谘報,僅這兩件事得以保存。

  唐揚州之盛“原文”唐世鹽鐵轉運使在揚州,盡斡利權,判官多至數十人,商賈如織。故諺稱"揚一益二",謂天下之盛,揚為一而蜀次之也。杜牧之有"春風十裏珠簾"之句,張祜詩雲:"十裏長街市井連,月明橋上看神仙。人生隻合揚州死,禪智山光好墓田。"王建詩雲:"夜市千燈照碧雲,高樓紅袖客紛紛。如今不似時平日,猶自笙歌徹曉聞。"徐凝詩雲:"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其盛可知矣。自畢師鐸、孫儒之亂,蕩為丘墟。楊行密複葺之,稍成壯藩,又毀於顯德。本朝承平百七十年,尚不能及唐之什一,今日真可酸鼻也!

  “譯文”唐代鹽鐵轉運使住在揚州,全麵掌管財政大權,判官多到幾十人,商賈往來如穿梭。因而諺語說:"揚一益二。"是說天下之繁盛,揚州第一,益州第二。杜牧有"春風十裏珠簾"的詩句。張祜詩說:"十裏長街市井連,月明橋上看神仙。人生隻合揚州死,禪智山光好墓田。"王建詩說:"夜市千燈照碧雲,高樓紅袖客紛紛。如今不似時平日,猶自笙歌徹曉聞!徐凝詩說:"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當時的盛況就可想而知了。但自從畢師鐸、孫儒之戰亂,揚州被掃蕩為廢墟。楊行密重新修複揚州,漸漸成為雄壯的藩鎮,卻又在後周顯德年間被毀。我宋朝太平了一百七十年,還不能夠趕上唐朝的十分之一,現在真是令人感歎唏噓啊!

  張祜詩“原文”唐開元、天寶之盛,見於傳記、歌詩多矣,而張祜所詠尤多,皆他詩人所未嚐及者。如《正月十五夜燈》雲:"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帝京。三百內人連袖舞,一時天上著詞聲。"《上巳樂》雲:"猩猩血染係頭標,天上齊聲舉畫橈。卻是內人爭意切,六宮紅袖一時招。"《春鶯囀》雲:"興慶池南柳未開,太真先把一枝梅。內人已唱《春鶯囀》,花下嫅嫅軟舞來。"又有《大酺樂》、《邠王小管》、《李謨笛》、《寧哥來》、《邠娘羯鼓》、《退宮人》、《耍娘歌》、《悖拏兒舞》、《阿鳥湯》、《雨霖鈴》、《香囊子》等詩,皆可補開、天遺事,弦之樂府也。

  “譯文”唐代開元、天寶時期的繁盛,記錄於傳記、詩歌中的很多,而張祜在這方麵的吟詠更多,且其他詩人多未涉及。如《正月十五夜燈》說:"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帝京。三百內人連袖舞,一時天上著詞聲。"《上巳樂》說:"猩猩血染係頭標,天上齊聲舉畫橈。卻是內人爭意切,六宮紅袖一時招。"《春鶯囀》說:"興慶池南柳未開,太真先把一枝梅。內人已唱《春鶯囀》,花下嫅嫅軟舞來。"又有《大酺樂》、《邠王小管》、《李謨笛》、《寧哥來》、《邠娘羯鼓》、《退宮人》、《耍娘歌》、《悖拏兒舞》、《阿鳥湯》、《雨霖鈴》、《香囊子》等詩篇,都可補充開元、天寶年間而不載於正史、傳記的遺聞逸事,配上音樂又可成為樂府題材。

  古人無忌諱“原文”古人無忌諱。如季武子成寢,杜氏之葬在西階之下,請合葬焉,許之。入宮而不敢哭,武子命之哭。曾子與客立於門側,其徒有父死,將出哭於巷者,曾子曰:"反哭於爾次"。北麵而吊焉。伯高死於衛,赴於孔子,孔子曰:"夫由賜也見我,吾哭諸賜氏。"遂哭於子貢寢門之外,命子貢為之主,曰:"為爾哭也來者,拜之。"夫以國卿之寢階,許外人入哭而葬,己所居室,而令門弟子哭其親,朋友之喪,而受哭於寢門之外,今人必不然者也。聖賢所行,固為盡禮,季孫宿亦能如是。以古方今,相去何直千萬也。

  “譯文”古代人沒有忌諱。例如季武子建成寢陵,已死的杜氏就葬在寢陵西邊的台階之下。杜氏後人請求把杜氏合葬於季武子的寢陵之中,季武子同意了這個請求。杜氏家人入寢宮而不敢哭,季武子要他們盡管哭。

  曾子與客人站在門側,他的一個弟子的父親死了,將去巷子裏哭,曾子說:"回到你的房間去哭吧。"曾子麵向北憑吊弟子之父。

  伯高死於衛國,喪報到孔子那裏,孔子說:"端木賜(孔子學生,衛國人)要見我,我將對端木賜去哭。"於是在子貢的內室門外哭,並要子貢作為當事人。說:"因為你的緣故而哭悼伯高的人,你應該拜見他。"

  身為國卿的寢階,允許外人哭泣甚至安葬;自己所住的房子,能讓學生哭悼其亡父;朋友死了,能在內室門外接受哭悼,今天的人必然不會這樣。聖人賢人所作所為,自然都符合禮教,連季孫宿(即季武子)也能這樣。用古代跟當今比,相差何止千萬啊!

  宰我不詐“原文”宰我以三年之喪為久,夫子以食稻衣錦問之曰:"於女安乎?"曰:"安"。後人以是譏宰我,謂孔門高第乃如是,殊不知其由衷之言,不為詐隱,所以為孔門高第也。魯悼公之喪,孟敬子曰:"食粥,天下之達禮也,吾三臣者之不能居公室也,四方莫不聞矣。勉而為瘠,毋乃使人疑夫不以情居瘠者乎哉!我則食食。"樂正子春之母死,五日而不食,曰:"吾悔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惡乎用吾情!"謂勉強過禮也。夫不情之惡,賢者所深戒,雖孟敬子之不臣,寧廢禮食食,不肯不情而為瘠。蓋先王之澤未遠,故不肖者亦能及之。

  “譯文”宰我認為父母死了服喪三年太長。孔夫子以在服喪期間吃稻米飯、穿錦緞衣來問他說:"你心裏安不安呢?"宰我回答說:"安。"後人以此譏諷宰我,認為孔子的高足竟是這個樣子。其實這是宰我的由衷之言,不作欺詐隱瞞,這才是孔門高足的本色。魯悼公死了,孟敬子說:"服喪期間喝粥,這是天下通行的禮節,我們臣子三人若不能好自為政,四方鄰國就沒有不知道的。勉強喝粥服喪,就會瘦病,豈不是讓人疑心我們是不依據真實感情處於瘦病之態嗎?我們就吃正常飯菜吧。"樂正子春的母親死後,五日不吃東西,說:"我後悔了,自從我母親死後,就不知道我的真實感情了,我怎樣才能表露我的感情呢?"這是說樂正子春是勉強履行這一服喪期間五日不食東西的禮儀。沒有真實感情的行為,賢明的人是深以為戒的。雖然象孟敬子這樣不守臣道的人,寧願廢禮而吃飯,不肯違背真情而受瘦病。大概是離古代明君的恩澤不遠,因此連不賢良的人也會受到一些感染。

  李益盧綸詩“原文”李益、盧綸,皆唐大曆十才子之傑者。綸於益為內兄,嚐秋夜同宿,益贈綸詩曰:"世故中年別,餘生此會同。卻將愁與病,獨對朗陵翁。"綸和曰:"戚戚一西東,十年今始同。可憐風雨夜,相問兩衰翁。"二詩雖絕句,讀之使人淒然,皆奇作也。

  “譯文”李益、盧綸都是唐代大曆時期十才子中最優秀的人。盧綸是李益的妻兄,曾經以在秋夜時同睡一處,益贈給綸詩說:"世故中年別,餘生此會同。卻將愁與病,獨對朗陵翁。"綸和其詩說:"戚戚一西東,十年今始同。可憐風雨夜,相問兩衰翁。"二詩雖然是絕句,讀其詩使人感到淒涼,都是很奇特的作品。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