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卷第五”

  漢唐八相“原文”蕭、曹、丙、魏、房、杜、姚、宋為漢、唐名相,不待誦說,然前六君子皆終於位,而姚、宋相明皇皆不過三年。姚以二子及親吏受賂,其罷猶有說,宋但以嚴禁錢及疾負罪而妄訴不已者,明皇用優人戲言而罷之;二公終身不複用。宋公罷相時,年才五十八,後十七年乃薨。繼之者如張嘉貞、張說、源乾曜、王晙、宇文融、裴光庭、蕭嵩、牛仙客,其才可睹矣。唯杜暹、李元紘為賢,亦清介齪齪自守者。釋騏驥而不乘,焉皇皇而更索,可不惜哉!蕭何且死,所推賢唯曹參;魏、丙同心輔政;房喬每議事,必曰非如晦莫能籌之;姚崇避位,薦宋公自代。唯賢知賢,宜後人之莫及也。

  “譯文”蕭何、曹參、丙吉、魏相、房玄齡、杜如晦、姚崇、宋璟為漢唐名相,無須稱頌。然而前麵六位君子終老於相位,可是姚崇、宋璟為相唐明皇都不到三年時間。姚崇因為兩個兒子以及近吏收受賄賂被罷相,其罷相還有道理。宋璟隻是由於嚴厲禁止劣質錢,以及疾恨那些本身有罪,但胡亂上訴不已的人,而唐明皇僅由於唱戲人的一句戲言就罷了宋璟的宰相,二公罷相後終身不再複用。宋公罷相時,隻有五十八歲,十七年後才去世。繼任宰相的如張嘉貞、張說、源乾曜、王晙、宇文融。裴光庭、蕭嵩、牛仙客,他們的才幹是有目共睹的。但隻有杜暹、李元紘是賢士,屬於清廉、耿介、拘謹、潔身自愛的人。舍棄騏驥良材而不用,而急急忙忙求索他人,令人歎息!蕭何臨死,所推薦的賢才隻有曹參。魏相、丙吉同心輔佐宣帝。房玄齡每次商討國事,必然說沒有杜如晦參加不能議決。姚崇免相之時,推薦宋璟自代。隻有賢人才知道什麽人是賢人,後人望之莫及啊!

  六卦有坎“原文”《易》《乾》、《坤》二卦之下,繼之以《屯》、《蒙》、《需》、《訟》、《師》、《比》,六者皆有坎,聖人防患備險之意深矣!

  “譯文”《易經》中《乾》、《坤》二卦之下,接著有《屯》、《蒙》、《需》、《訟》、《師》、《比》卦,這六卦之中都有坎卦,聖人防憂患、備凶險的用意實在太深了。

  晉之亡與秦隋異“原文”自堯、舜及今,天下裂而複合者四:周之末為七戰國,秦合之;漢之末分為三國,晉合之;晉之亂分為十餘國,爭戰三百年,隋合之;唐之後又分為八九國,本朝合之。然秦始皇一傳而為胡亥,晉武帝一傳而為惠帝,隋文帝一傳為煬帝,皆破亡其社稷。獨本期九傳百七十年,乃不幸有靖康之禍,蓋三代以下治安所無也。秦、晉、隋皆相似,然秦、隋一亡即掃地,晉之東雖曰"牛繼馬後",終為守司馬氏之祀,亦百有餘年。蓋秦、隋毒流四海,天實誅之,晉之八王擅兵,孽後盜政,皆本於惠帝昏蒙,非得罪於民,故其亡也,與秦、隋獨異。

  “譯文”自堯、舜至今,天下分裂而恢複統一的有四次:周朝末年為戰國七雄,秦朝統一;東漢之末分為三國,西晉統一;西晉大亂分裂為十餘小國,戰爭達三百年,隋朝統一;唐朝後又分成八九國,本朝統一。然而秦始皇一傳而至胡亥,晉武帝一傳而至惠帝,隋文帝一傳而為煬帝,都使國家遭受了滅亡。唯獨本朝傳了一百七十年,不幸有靖康年間的大禍,大概三代以下沒有本朝這樣大治安定的了。秦、晉、隋都有相似之處,但秦、隋滅亡後一蹶不振。東晉雖被認為是"牛繼馬後"(世傳東晉元帝司馬睿非其父琅琊恭王司馬覲之親子,乃為恭王妃夏侯氏與小吏牛氏私通而生)。但終究保持了司馬氏的社稷,享有百餘年天下。這是因為秦、隋流毒四海,上天要誅滅他們,而西晉八王之亂,孽後賈南風擅權,都是由於惠帝的昏庸無能造成的,並不是得罪了老百姓,所以它的滅亡與秦、隋的滅亡是有區別的。

  上官桀“原文”漢上官桀為未央廄令,武帝嚐體不安,及愈,見馬,馬多瘦,上大怒:"令以我不複見馬邪?"欲下吏,桀頓首曰:"臣聞聖體不安,日夜憂懼,意誠不在馬。"言未卒,泣數行下。上以為忠,由是親近,至於受遺詔輔少主。義縱為右內史,上幸鼎湖,病久,已而卒起幸甘泉,道不治,上怒曰:"縱以我為不行此道乎?"銜之,遂坐以他事棄市。二人者始獲罪一也,桀以一言之故超用,而縱及誅,可謂幸不幸矣。

  “譯文”西漢時上官桀擔任未央廄令,漢武帝身體一度不適,病愈後,去馬廄看馬,馬大都瘦弱,武帝大怒說:"是不是認為我再看不到馬了?"要把上官桀下獄。上官桀叩頭說:'我聽說聖上貴體不安,日夜憂懼,確實沒把心思放在馬上。"言未盡,眼淚滾滾落下。武帝認為他忠心,於是對他很親近,以至於他成了受武帝遺詔輔助少主(昭帝)的大臣之一。義縱為右內史,武帝巡視鼎湖,病了很久,好轉後突然要去甘泉宮,而道路沒來得及清理,武帝大怒說:"義縱以為我不會再走此條道路了嗎?"(意以為他將死。)內心恨之,以別的事為借口將義縱殺了。二人開始獲罪時性質相同,上官桀以一句話得以超遷任用,而義縱被殺,真可謂幸運與不幸運了。

  金日磾“原文”金日磾沒入宮,輸黃門養馬。武帝遊宴見馬,後宮滿側,日磾等數十人牽馬過殿下,莫不窺視,至日磾,獨不敢。日磾容貌甚嚴,馬又肥好,上奇焉,即日拜為馬監,後受遺輔政。日磾與上官桀皆因馬而受知,武帝之取人,可謂明而不遣矣。

  “譯文”金日磾被俘虜後,沒入皇宮,並被送到黃門去養馬。漢武帝遊宴時去馬廄看馬,後宮嬪妃站滿兩側,金日磾等數十人牽著馬經過殿下。大家都偷看宮女,獨金日磾不敢。金日磾容貌甚威嚴,所養的馬又肥又壯,武帝感到驚異。就在那天拜金日磾為馬監,後又受遺詔輔佐少主。金日磾與上官桀都是因為馬而受到知遇。武帝選拔人才。可以說是聖明而無遺漏了。

  漢宣帝忌昌邑王“原文”漢廢昌邑王賀而立宣帝,賀居故國,帝心內忌之,賜山陽太守張敞璽書,戒以謹備盜賊,敞條奏賀居處,著其廢亡之效。上知賀不足忌,始封為列侯。光武廢太子強為東海王而立顯宗,顯宗即位,待強彌厚。宣、顯皆雜霸道,治尚剛嚴,獨此事顯優於宣多矣。

  “譯文”漢朝大臣霍光等廢黜昌邑王劉賀而另立宣帝,劉賀回到原來的封國,而宣帝內心很猜忌劉賀,賜給山陽太守張敞加蓋了璽印的手諭,告訴他要謹慎防備盜賊。張敞逐條報告劉賀被廢回國以後的情況。宣帝知道劉賀沒有什麽可以值得猜忌的,於是封劉賀為列侯。東漢光武帝廢黜太子劉強為東海王,而另立劉莊為太子(即明帝),明帝即位,待劉強很優厚。漢宣帝、漢明帝治國尚霸道,用法嚴峻,唯獨此事明帝要比漢宣帝做得強多了。

  平津侯“原文”公孫平津本傳稱其意忌內深,殺主父偃,徙董仲舒,皆其力。然其可稱者兩事:武帝置蒼海、朔方之郡,平津數諫,以為罷弊中國以奉無用之地,願罷之。上使朱買臣等難之,乃謝曰:"山東鄙人,不知其便若是,願罷西南夷專奉朔方。"上乃許之。卜式上書,願輸家財助邊,蓋迎合主意。上以語平津,對曰:"此非人情,不軌之臣不可以為化而亂法,願勿許。"乃罷式。當武帝好大喜功而能如是,概之後世,足以為賢相矣!惜不以式事載本傳中。

  “譯文”平津侯公孫弘本傳說他妒忌心很重,殺主父偃、貶逐董仲舒,都是他促成的。不過公孫弘可以稱道的也有兩件事:一是漢武帝欲設置蒼海、朔方二郡,公孫弘數次勸諫,認為這是使國家疲弱而奉養無用之地。請求停止設置。武帝讓朱買臣等人問難他,公孫弘謝罪說:"我山東邊遠之人,不懂得設置蒼海、朔方郡有如此多的便利,希望停止設置西南夷而專門經營朔方。"武帝同意了他的請求。卜式上書,寧願貢納自己的財產給國家以幫助國家對邊防的經營,這是為了迎合漢武帝欲攻打匈奴的用意。武帝將此事告知公孫弘,公孫弘說:"這不符合人之常情,有不良動機的人不可以教化天下,以擾亂國法,希望不要允許。"於是漢武帝罷免了卜式。當漢武帝好大喜功之時而能如此納諫,與後世相比,可以稱為賢相了。可惜的是沒有把關於諫納卜式的事記載於公孫弘的本傳中。

  韓信周瑜“原文”世言韓信伐趙,趙廣武君請以奇兵塞井陘口,絕其糧道,成安君不聽。信使間人窺知其不用廣武君策,還報,則大喜,乃敢引兵遂下,遂勝趙。使廣武計行,信且成禽,信蓋自言之矣。周瑜拒曹公於赤壁,部將黃蓋獻火攻之策,會東南風急,悉燒操船,軍遂敗。使天無大風,黃蓋不進計,則瑜未必勝。是二說者,皆不善觀人者也。夫以韓信敵陳餘,猶以猛虎當羊豕爾。信與漢王語,請北舉燕、趙,正使井陘不得進,必有他奇策矣。其與廣武君言曰:"向使成安君聽子計,仆亦禽矣。"蓋謙以求言之詞也。方孫權問計於周瑜,瑜已言操冒行四患,將軍禽之宜在今日。劉備見瑜,恨其兵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觀瑜破之。"正使無火攻之說,其必有以製勝矣。不然,何以為信、瑜?

  “譯文”世人傳說韓信攻打趙國時,趙國廣武君李左車請求用奇兵阻塞於井陘口,斷絕韓信的運糧道路,但成安君陳餘沒有采納。韓信派間諜了解到成安君不采納廣武君的計策,十分高興,於是敢於率兵前進,終於打敗趙國。假使廣武君的計策被貫徹執行,韓信將可能被擒獲。這大概是韓信自己說的話。周瑜與曹操相拒於赤壁,周瑜部將黃蓋獻火攻之計策,進攻那天,恰好東南風很大,燒毀了曹操的所有戰船,曹軍大敗。假使那天無東南風,或者黃蓋不獻火攻之計,則周瑜未必能戰勝曹操。這兩種說法,都是不善於觀察人的結果。韓信與陳餘相敵,如同以猛虎與羊豬對陣一般。韓信請求漢王劉邦讓他領軍攻打燕、趙,即使井陘進不去,韓信必然有其他奇謀善策。他對廣武君說:"假使成安君聽從您的計策,我亦被你們擒獲了啊!"這是謙虛以求溝通的話。當孫權向周瑜詢問破曹操的良計時,周瑜已說過曹操冒然出軍的四大弊端,擒獲曹操就在當今之際。劉備見到周瑜,嫌周瑜的軍隊太少。周瑜說:"足夠用了,您劉豫州就看著我打敗曹操吧!"即使沒有黃蓋獻火攻的計策,周瑜也一定有其他製勝的辦法。如果不是這樣,韓信、周瑜不就與一般人無異了嗎?

  漢武賞功明白“原文”衛青為大將軍,霍去病始為校尉,以功封侯,青失兩將軍,亡翕侯,功不多,不益封。其後各以五萬騎深入,去病益封五千八百戶,裨校封侯益邑者六人,而青不得益封,吏卒無封者。武帝賞功,必視法如何,不以貴賤為高下,其明白如此。後世處此,必曰青久為上將,俱出塞致命,正不厚賞,亦當有以慰其心,不然,他日無以使人,蓋失之矣。

  “譯文”衛青擔任大將軍時,霍去病才開始擔任校尉,以軍功封為列侯。衛青進攻匈奴,喪失兩軍(指右將軍蘇建、前將軍趙信兩位將軍率領的軍隊),翕侯(趙信)逃亡(投降匈奴),功勞不多,不增加封戶。後來衛青與霍去病各自率領五萬騎兵深入匈奴腹地,霍去病增封五千八百戶,去病的偏將、校尉封侯增加食邑的有六人。而衛青沒有增加封戶,手下的將吏兵卒也沒有人受封。漢武帝的賞功,按規定進行,不以身份貴賤論高下,其明白如此。後世遇到這種情況,必然會說衛青久為上將,一同出塞效命國家,即使沒有厚賞,也應當有所表示以安慰士卒的心,不然,他日將無法驅使將士。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

  周如房杜“原文”召公為保,周公為師,相成王為左右。觀此二相,則刑措四十年,頌聲作於下,不言可知。唐貞觀三年二月,房玄齡為左仆射,杜如晦為右仆射,魏征參預朝政。觀此三相,則三百年基業之盛,概可見矣。

  “譯文”召公為太保,周公為太師,輔佐周成王,執掌國政。觀察這兩個宰相,刑法擱置不用達四十年,老百姓一片歌頌之聲,其治理之好不言而喻。唐太宗貞觀三年二月,房玄齡為左仆射,杜如晦為右仆射,魏征參與朝政。觀察這三位宰相,則唐朝三百年基業的盛況就可以窺見一斑了。

  三代書同文“原文”三代之時,天下書同文,故《春秋左氏》所載人名字,不以何國,大抵皆同。鄭公子歸生,魯公孫歸父,蔡公孫歸生,楚仲歸,齊析歸父,皆字子家。楚成嘉,鄭公子嘉,皆字子孔。鄭公孫段,印段,宋褚師段,皆字子石。鄭公子喜,宋樂喜,皆字子罕。楚公子黑肱,鄭公孫黑,孔子弟子狄黑,皆字子皙。魯公子翬,鄭公孫揮,皆字子羽。邾子克,楚鬥克,周王子克,宋司馬之臣克,皆字曰儀。晉籍偃,荀偃,鄭公子偃,吳言偃,皆字曰遊。晉羊舌赤,魯公西赤,皆字曰華。楚公子側,魯孟之側,皆字曰反。魯冉耕,宋司馬耕,皆字曰牛。顏無繇、仲由,皆字曰路。

  “譯文”夏、商、周三代之時,天下文字大體相同。所以《春秋左氏》記載人的名字,無論是哪一國,大抵相同。鄭公子歸生,魯公孫歸父,蔡公孫歸生,楚仲歸,齊析歸父,都是字子家。楚成嘉,鄭公子嘉,都字子孔。鄭公孫段、印段,宋褚師段,都字子石。鄭公子喜,宋樂喜,都字子罕。楚公子黑肱,鄭公孫黑,孔子弟子狄黑,都字子皙。魯公子?,鄭公孫揮,都字子羽。邾子克,楚鬥克,周王子克,來司馬之臣克,都字儀。晉籍堰、荀偃,鄭公子偃,吳言偃,都字遊。晉羊舌赤,魯公西赤,都字華。楚公子側,魯孟之側,都字反。魯冉耕,宋司馬耕,都字牛。顏無遙、鍾由,都字路。

  周世中國地“原文”成周之世,中國之地最狹,以今地裏考之,吳、越、楚、蜀、閩皆為蠻;淮南為群舒;秦為戎。河北真定、中山之境,乃鮮虞、肥、鼓國。河東之境,有赤狄、甲氏、留籲、鐸辰、潞國。洛陽為王城,而有楊拒、泉皋、蠻氏、陸渾、伊雒之戎。京東有萊、牟、介、莒、皆夷也。杞都雍丘,今汴之屬邑,亦用夷禮。邾近於魯,亦曰夷。其中國者,獨晉、衛、齊、魯、宋、鄭、陳、許而已,通不過數十州,蓋於天下特五分之一耳。

  “譯文”西周時,國家疆域最狹小。以現在的地理考察,吳、越、楚、蜀、閩都為蠻族所居住的地區(不統屬西周),淮南為群舒人居住,秦為戎人所居住,河北的真定、中山地境,則為鮮虞、肥、鼓國所據。河東(今太原一帶)地方,有赤狄、甲氏、留籲、鐸辰、潞國所據。洛陽雖為王城,但周圍也有楊拒、泉皋、蠻氏、陸渾、伊雒等戎族。京東有萊、牟、介、莒等東夷族居住。杞國都城雍丘,今汴京的屬邑,用的也是夷禮。邾國與魯國相近,也稱為夷。屬於西周統治區域的,隻有晉、衛、齊、魯、宋、鄭、陳、許,總共不過數十州,大概為天下的五分之一罷了。

  李後主梁武帝“原文”東坡書李後主去國之詞雲:"最是蒼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揮淚對宮娥。"以為後主失國,當慟哭於廟門之外,謝其民而後行,乃對宮娥聽樂,形於詞句。予觀梁武帝啟侯景之禍,塗炭江左,以致覆亡,乃曰:"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複何恨。"其不知罪己亦甚矣!竇嬰求灌夫,其夫人諫止之,嬰曰:"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無所恨。"梁武用此言而非也。

  “譯文”蘇東坡寫南唐李後主亡國被俘後離開都城金陵時的情景說:"最是蒼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揮淚對宮娥。"認為李後主失國,應當痛哭於祖宗之廟門外,以向人民謝罪後起程前往汴京,但他卻與宮娥對坐聽樂,故寫此詞予以譏諷。我看到梁武帝引起侯景之禍亂,使江東地區慘遭塗炭,致使國家覆亡。他卻說:"國家是我自己得來的,又從我自己手中失去,我有什麽值得遺撼的呢?"這是太不知道自己的罪過了!西漢竇嬰要救助獲罪的灌夫,他的夫人勸阻他,竇嬰說:"侯爵是我自己得來的,我自己要送走它,這沒有什麽遺憾。"梁武帝引用這句話來比附他的情況是完全不對的。

  詩什“原文”《詩》《二雅》及《頌》前三卷題曰:"某詩之什。"陸德明釋雲:"歌詩之作,非止一人,篇數既多,故以十篇編為一卷,名之為什。"今人以詩為篇什,或稱譽他人所作為佳什,非也。

  “譯文”《詩經》的大、小《雅》《頌》的前三卷題記說:"某詩之什。"陸德明解釋說:"歌詩的寫作,不止一人,篇數既然很多,就以十篇編為一卷,名之為什。"現今人以詩為篇什,或者稱譽他人所作的詩為佳什。這是錯誤的。

  易舉正“原文”唐蘇州司戶郭京有《周易舉正》三卷,雲:"曾得王輔嗣、韓康伯手寫注定傳授真本,比較今世流行本及國學、鄉貢舉人等本,或將經入注,用注作經。小象中間以下句,反居其上,爻辭注內移,後義卻處於前,兼有脫遺、兩字顛倒謬誤者,並依定本舉正其訛,凡一百三節。"今略取其明白者二十處載於此:《坤》初六:"履霜堅冰至。象曰:履霜,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今本於象文"霜"字下誤增"堅冰"二字。《屯》六三象曰:"即鹿無虞何?以從禽也。"今本脫"何"字。《師》六五:"田有禽,利執之,無咎。"元本"之"字行書向下引腳,稍類"言"字,轉寫相仍,故誤作"言",觀注義亦全不作"言"字釋也。《比》九五象曰:"失前禽,舍逆取順也。"今本誤倒其句。《賁》:"亨,不利有攸往。"今本"不"字誤作"小"字。"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注雲:"剛柔交錯而成文焉,天之文也。"今本脫"剛柔交錯"一句。《坎》卦"習坎"上脫"坎"字。《姤》:"九四,包失魚。"注:"二有其魚,故失之也。"今本誤作"無魚"。《蹇》"九三,往蹇來正。"今本作"來反"。《困》初六象,曰:"入於幽穀,不明也。"今本"穀"字下多"幽"字。《鼎》彖:"聖人亨以享上帝,以養聖賢。"注雲:"聖人用之,上以享上帝而下以養聖賢。"今本正文多"而大亨"三字,故注文亦誤增"大亨"二字。《震》彖曰:"不喪匕鬯,出可以守宗廟社稷,以為祭主也。"今本脫"不喪匕鬯"一句。《漸》象曰:"君子以居賢德,善風俗。"注雲:"賢德以止巽則居,風俗以止巽乃善。"今本正文脫"風"字。《豐》九四象:"遇其夷主,吉,誌行也。"今文脫"誌"字。《中孚》彖:"豚魚吉,信及也。"今本"及"字下多"豚魚"二字。《小過》彖:"柔得中,是以可小事也。"今本脫"可"字,而"事"字下誤增"吉"字。六五象曰:"密雲不雨,已止也。"注:"陽已止下故也。"今本正文作"已上",故注亦誤作"陽已上故止也"。《既濟》彖曰:"《既濟》,亨小,小者亨也。"今本脫一"小"字。《係辭》:"二多譽,四多懼。"注雲"懼,近也。"今本誤以"近也"字為正文,而注中又脫"懼"字。《雜卦》:"蒙稚而著。"今本"稚"誤作"雜"字。予頃於福州《道藏》中見此書而傳之,及在後省見晁公武所進《易解》,多引用之,世罕有其書也。

  “譯文”唐代蘇州司戶參軍郭京有《周易舉正》三卷,說:"我曾得到王輔嗣、韓康伯手寫的注並經他們勘定後傳授下來的真本。考校今世流行版本以及國學、鄉貢舉人所用的版本,發現其中或者將經文誤為注文,或者將注文誤為經文,小象中間以下句文,反居其上,爻辭注文內移,前後倒置,還有脫漏,或者兩字顛倒謬誤。並且依照我得到的王、康定本改正的錯誤之處,總共有一百零三處。"今選取其中明白易懂者二十處記載如下:

  《坤》卦初六:"履霜堅冰至。"《象》曰:"履霜,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今本於象文霜字下誤增"堅冰"二字。《屯》卦六三《象》曰:"即鹿無虞何?以從禽也。"今本脫"何"字。《師》卦六五:"田有禽,利執之,無咎。"元本"之"字行書向下延伸,有點象"言"字,經過輾轉傳抄,結果誤作"言"字。從注文的意思看,完全不可以作言字解釋。《比》卦九五《象》曰:"失前禽,舍逆取順也"今本誤把這句話顛倒了。《賁》卦:"亨,不利有攸往。"今本"不"字誤作"小"字。"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注說:"剛柔交錯而成文焉,天之文也。"今本脫漏"剛柔交錯"一句。《坎》卦"習坎"上脫"坎"字。《姤》卦:"九四,包失魚。"注:"二有其魚,故失之地。"今本誤作"無魚"。《蹇》卦:"九三,往蹇來正。"今本作"來反"。《困》卦初六《象》曰:"入於幽穀,不明也。"今本穀字下麵多一"幽"字。《鼎》卦《彖》:"聖人事以享上帝,以養聖賢。"注雲:"聖人用之,上以享上帝而下以養聖賢。"今本正文多"而大亨"三字,因而注文也誤增"大亨"二字。《震》卦《彖》曰:"不喪匕鬯,出可以守宗廟社稷,以為祭主也。"今本脫漏"不喪匕鬯"一句。《漸》卦《象》曰:"君子以居賢德,善風俗。"注雲:"賢德以止巽則居,風俗以止巽乃善。"今本正文脫漏"風"字。《豐》卦九四《象》:"遇其夷主,吉,誌行也。"今文脫漏"誌"字。《中孚》卦《彖》:"豚魚吉,信及也。"今本"及"字下多"豚魚"二字。《小過》卦《彖》:"柔得中,是以可小事也。"今本脫漏"可"字,而"事"字下誤增一"吉"字。六五《象》曰:"密雲不雨,已止也。"注:"陽已止下故也。"今本正文作"已上",故注文也誤作"陽已上故止也"。《既濟》卦《彖》曰:"《既濟》,亨小,小者亨也。"今本脫漏一"小"字。《係辭》:"二多譽,四多懼。"注雲:"懼,近也。"今本誤把"近也"字作為正文,而注中又脫漏"懼"字。《雜卦》:"蒙稚而著。"今本"稚"誤作"雜"字。我最近在福州《道藏》中見到此書,並為之傳播。及至後來又看到晁公武進呈皇帝的《易解》一書,其中多引用郭京的《周易舉正》,這本書總的來說在社會上很少流傳,一般人難以見到。

  其惟聖人乎“原文”《乾》卦:"其惟聖人乎?"魏王肅本作"愚人",後結句始作"聖人",見陸德明《釋文》。

  “譯文”《易經·乾卦》:"其惟聖人乎。"曹魏王肅的本子作"愚人",最後的結句又寫作"聖人"。此見於陸德明的《經典釋文》一書。

  易說卦“原文”《易·說卦》,荀爽《九家集解·乾》"為木果"之下,更有四,曰:為龍,為車,為衣,為言。《坤》後有八,曰:為牝,為迷,為方,為囊,為裳,為黃,為帛,為漿。《震》後有三,曰:為王,為鵠,為鼓。《巽》後有二,曰:為楊,為鸛。《坎》後有八,曰:為宮,為律,為可,為棟,為叢棘,為孤,為蒺藜,為桎梏。《離》後有一,曰:為牝牛。《艮》後有三,曰:為鼻,為虎,為孤。《兌》後有二,曰:為常,為輔頰。注雲:"常,西方神也。"陸德明以其與王弼本不同,故載於《釋文》。按:《震》為龍與《乾》同,故虞翻、幹寶本作"駹"。

  “譯文”《易·說卦》荀爽《九家集解·乾》"為木果"之下,又有四說,即為龍,為車,為衣,為言。《坤》卦後有八說,即為牝,為迷,為方,為囊,為裳,為黃,為帛,為漿。《震》卦後有三說,即為王,為鵠,為鼓。《巽》卦後有二說,即為楊,為鸛。《坎》卦後有八說,即為宮,為律,為可,為棟,為叢棘,為孤,為蒺藜,為桎梏。《離》卦後有一說,即為牝牛。《艮》卦後有三說,即為鼻,為虎,為孤。《兌》卦後有二說,即為常,為輔頰,注釋說:"常。西方神也。"陸德明認為荀爽的說法與王弼本不同,因而將其記載於《經典釋文》一書中。按:《震》卦的為龍與《乾》卦的為龍相同,所以虞翻、於寶寫作駹。

  元二之災“原文”《後漢·鄧騭傳》:"拜為大將軍,時遭元二之災,人士饑荒,死者相望,盜賊群起,四夷侵畔。"章懷注雲:"元二即元元也,古書字當再讀者,即於上字之下為小二字,言此字當兩度言之。後人不曉,遂讀為元二,或同之陽九,或附之百六,良由不悟,致斯乖舛。今岐州《石鼓銘》,凡重言者皆為'二'字,明驗也。"漢碑有《楊孟文石門頌》雲:"中遭元二,西夷虐殘。"《孔耽碑》雲:"遭元二轗軻,人民相食。"趙明誠《金石跋》雲:"若讀為元元,不成文理,疑當時自有此語。《漢注》未必然也。"按王充《論衡·恢國篇》雲:"今上嗣位,元二之間,嘉德布流。三年,零陵生芝草。四年,甘露降五縣。五年,芝複生。六年,黃龍見。"蓋章帝時事。考之本紀,所書建初三年以後諸瑞皆同,則知所謂元二者,謂建初元年、二年也。既稱嘉德布流以致祥瑞,其為非災眚之語,益可決疑。安帝永初元年、二年,先零滇羌寇叛,郡國地震、大水。鄧騭以二年十一月拜大將軍,則知所謂元二者,謂永初元年、二年也。凡漢碑重文不皆用小二字,豈有《範史》一部唯獨一處如此,予兄丞相作《隸釋》,論之甚詳。予修國史日,撰《欽宗紀讚》,用靖康元二之禍,實本於此。

  “譯文”《後漢書·鄧騭傳》:"(騭)拜授為大將軍。當時正遭元二之災,官民普遍遭受饑荒,餓屍遍地,盜賊群起,四周的少數民族乘機反叛,入境騷擾。"唐高宗章懷太子注釋說:"元二就是元元,古書字需要重讀的,就在第一個字下寫一個小小的二字,意思是這一字要讀二遍。後人不理解,就將其讀作元二,有人解釋為陽九,有人附會為百六,都是由於不懂才導致這樣的錯誤。現今歧州的《石鼓銘》,凡是重複讀的地方都寫一個二字,便是明證。"

  漢碑有《楊孟文石門頌》說:"中遭元二,西夷虐殘。"《孔耽碑》說:"遭逢元二轗軻,人民相食。"趙明誠《金石跋》說:"若讀作元元,於文理不通,懷疑當時確實有元二的說法,《後漢書》李賢注未必就對。"據王充《論衡·恢國篇》說:"當今皇帝繼位,元二之間,恩德布流四方。三年,零陵長出了靈芝草。四年,甘露降於五縣。五年,靈芝複又長出。六年,黃龍現形。"這是記章帝時發生的事情。查考《漢章帝本紀》,所記載的建初三年以後的各種祥瑞是相同的。可知所謂元二的意思,是指建初元年、二年。既然說嘉德市流以致祥瑞,則元二當然不是指災禍的意思,這是毋庸置疑的。漢安帝永初元年。二年,先零、滇羌叛亂,州郡發生地震、大水,鄧騭以二年十一月拜授為大將軍,可知所謂元二的說法,是指永初元年、二年。凡是漢碑重讀的字也不全是用小二字,難道隻有範曄《後漢書》中唯獨一處是如此記載?我二哥,現身為宰相的洪遵作《隸釋》,將這個問題敘述得非常詳盡。我修國史時,撰《欽宗紀讚》,使用了"靖康元二之禍"的話,根據就在這裏。

  聖人汙“原文”孟子曰:"宰我、子貢、有若,智足以知聖人。汙,不至阿其所好。"趙岐注雲:"三人之智足以識聖人。汙,下也。言三人雖小汙不平,亦不至於其所好,阿私所愛而空譽之。"詳其文意,足以識聖人是一句。"汙,下也",自是一節。蓋以"下"字訓"汙"也,其義明甚。而老蘇先生乃作一句讀,故作《三子知聖人汙論》,謂:"三子之智,不足以及聖人高深幽絕之境,徒得其下焉耳。"此說竊謂不然,夫謂"夫子賢於堯、舜,自生民以來未有",可謂大矣,猶以為汙下何哉?程伊川雲:"有若等自能知夫子之道,假使汙下,必不為阿好而言。"其說正與趙氏合。大抵漢人釋經子,或省去語助,如鄭氏箋《毛詩》"奄觀銍艾"雲:"奄,久。觀,多也。"蓋以久訓奄,以多訓觀。近者黃啟宗有《補禮部韻略》,於"淹"字下添"奄"字,注雲:"久觀也。"亦是誤以箋中五字為一句。

  “譯文”孟子說:"宰我、子貢、有若三人的智慧足以認識了解聖人。故聖人有汙點,他們也不至於盲目稱頌,阿諛其人。"趙岐注釋說:"三人的智慧足可以認識了解聖人。汙,下也。是說三人雖然有不足之處,也不至於投其所好。阿諛所愛而違心地讚譽他人。"仔細了解文中的意思,足以識聖人是一句。"汙,下也"',是另一句。此處是用"下"字來訓釋"汙"字。其意思是很明白的。而老蘇先生把兩句作一句讀。他寫的《三子知聖人汙論》說:"三人的智慧,沒有達到聖人高深幽絕的境界,隻能列於聖人之下。"這種說法我以為是不對的。所謂"孔夫子賢於堯、舜,自生民以來沒有",可以說是偉大之極了,然而又說他尚有"汙下",這是為什麽呢?程伊川(頤)說:"有若等人當然了解孔夫子的道德和學說,假若孔夫子汙下(即有缺點),必然不會投其所好而違心讚譽他。"這種解釋正好與趙歧相同。大抵漢代人解釋經書與諸子著作時,往往省略語氣助詞,如鄭玄解釋《毛詩》中的"奄觀銍艾"說:"奄",久也。"觀",多也。也就是以"久"釋"奄",以"多"釋"觀"。近來,黃啟宗著有《補禮部韻略》一書,於"淹"字下添上一個"奄"字,注釋說:"久觀也。"他是誤把鄭玄《毛詩箋》中的五字作一句了。

  廿卅卌字“原文”今人書二十字為廿,三十字為卅,四十為卌,皆《說文》本字也。廿音入,二十並也。卅音先合反,三十之省便,古文也。卌音先立反,數名,今直以為四十字。按秦始皇凡刻石頌德之辭,皆四字一句。《泰山辭》曰:"皇帝臨位,二十有六年。"《琅邪台頌》曰:"維二十六年,皇帝作始。"《之罘頌》曰:"維二十九年,時在中春。"《東觀頌》曰:"維二十九年,皇帝春遊。"《會稽頌》:"德惠修長,三十有七年。"此《史記》所載,每稱年者,輒五字一句。嚐得《泰山辭》石本,乃書為"廿有六年",想其餘皆如是,而太史公誤易之,或後人傳寫之訛耳,其實四字句也。

  “譯文”今天人們把二十寫成廿,把三十寫成卅,四十寫成卌,都是《說文解字》上的本字。廿音入,兩十相並。卅音先合反,是三個十的簡省,是古代的文字。卌音先立反,數字之名,今天作四十字。據考,秦始皇凡是刻石頌德的辭句,都以四字為一句。如《泰山辭》說:"皇帝臨位,二十有六年。"《琅邪台頌》說:"維二十六年,皇帝作始。"《之罘頌》說:"維二十九年,時在中春。"《東觀頌》說:"維二十九年,皇帝春遊。"《會稽頌》說:"德惠修長,三十有七年。"以上是《史記》所記載的,凡是稱年的,則為五字一句。我曾得到《泰山辭》的石本,卻寫著"廿有六年",想其餘大概也是如此,而太史公司馬遷誤改了,亦或是後人傳寫的錯誤吧,其實是四字一句。

  字省文“原文”今人作字省文,以禮為禮,以處為處,以與為與,凡章奏及程文書冊之類不敢用,然其實皆《說文》本字也。許叔重釋禮字雲:"古文。"處字雲:"止也,得幾而止。或從處。"與字雲:"賜予也,與與同。"然則當以省文者為正。

  “譯文”今人寫字省筆畫,以禮為禮,以處為處,以與為與,但凡是表章奏議以及程文書冊之類不敢用簡筆字。其實,簡筆字都是《說文解字》的本字。許叔重(慎)解釋"禮"字說:"古文(字)。"解釋"處"字說:"止也,得幾而止。或從處。"解釋"與"字說:"賜予也,與與同。"所以應當以簡筆字為正確。

  負劍辟咡“原文”《曲禮》記童子事曰:"負劍辟咡詔之"。鄭氏注雲:"負,謂置之於背。劍,謂挾之於旁。辟咡詔之,謂傾頭與語。口旁曰咡。"歐陽公作其父《瀧岡阡表》雲:"回顧乳者劍汝而立於旁。"正用此義。今廬陵石刻猶存,衢州所刊《六一集》,已得其真,或者不曉,遂易劍為抱,可歎也!

  “譯文”《曲禮》記童子事說:"負劍辟咡詔之。"鄭玄注解說:"負,是說置放於背,劍,是說挾在身旁。辟咡詔之,是說交頭說話,口旁曰咡。"歐陽公(修)為他父親作的《瀧岡阡表》說:"回顧乳者劍汝而立於旁。"其中的"劍"字正是上麵的意思。今廬陵(今江西吉安市)石刻還保存著這句話,衢州(浙江衢縣)所刊印的《六一集》,已得到其真實的意義。有的人不明白此詞的含義,遂將"劍"字改為"抱"字,真令人歎息!

  國初人至誠“原文”真宗時,並州謀帥,上謂輔臣曰:"如張齊賢、溫仲舒皆可任,但以其嚐曆樞近,或有固辭,宜召至中書詢問,願往則授之。"及召二人至,齊賢辭以恐為人所讒。仲舒曰:"非敢有辭,但在尚書班已十年,若得改官端揆,賜都部署添給,敢不承命?"輔臣以聞,上曰:"是皆不欲往也,勿強之。"王元之自翰林學士以本官刑部郎中知黃州,遣其子嘉祐獻書於中書門下,以為:"朝廷設官,進退必以禮,一失錯置,咎在廊廟。某一任翰林學士,三任製誥舍人,以國朝舊事言之,或得給事中,或得侍郎,或為諫議大夫。某獨異於斯,斥去不轉一級,與錢穀俗吏,混然無別,執政不言,人將安仰?"予謂仲舒嚐為二府,至於自求遷轉及增請給;元之一代剛正名臣,至於公移箋書,引例乞轉。唯其至誠不矯偽故也。後之人外為大言,避寵辭祿,而陰有營求,失其本真者多矣。風俗使然也。

  “譯文”宋真宗時,並州(今山西太原南)需要一位將帥,真宗對輔政大臣說:"象張齊賢、溫仲舒等都可以充任,但因他們都曾在樞密院供過職,假若固辭不去,(不要勉強。)應該先把二人召到中書省詢問一下,若願意前往就授予將帥之職。"於是召二人至中書省,張齊賢以恐怕別人讒害自己而辭不受。溫仲舒說:"不敢有辭,但我在尚書之位已經十年,假使改授我為尚書令,賜給都部署的加官,增加俸祿,我敢不從命嗎?'輔政大臣將兩人的話報告皇帝,真宗說:"這是表明兩人都不想去,不要勉強。"王元之從翰林學士轉為刑部郎中,再轉為黃州知府,他使其子嘉祐送信到中書門下省說:"朝廷設立官職,升官降職必須按照一定的規矩進行,處置不當,就是你們中書門下的責任。有人一度擔任翰林學士,三度擔任誥舍人,依照本朝的慣例來說,或者應授他給事中,或授他侍郎,或者授他諫議大夫。唯獨此人沒有,離開本官後不僅沒有轉升一級,與那些管理錢穀的俗吏沒有任何區別,你們當執政大臣的不按規矩辦事,別人會怎麽看你們呢?"我以為溫仲舒曾在二府中任過職,教自己要求遷官並增加俸祿;王元之乃一代剛正名臣,至於公開寫信,引例要求轉授官職,這是一種極為誠實的品德,而且沒有任何矯揉造作的成份。後來的人表麵上說得冠冕堂皇,要避寵辭祿,而暗地裏卻對名利不擇手段地追求,這太失人的本真了,風俗使然啊!

  史館玉牒所“原文”國朝熙寧以前,秘書省無著作局,故置史館,設修撰,直館之職。元豐官製行,有秘書官,則其職歸於監、少及著作郎、佐矣。而紹興中複置史館修撰、檢討,是與本省為二也。宗正寺修玉牒官亦然。官製既行,其職歸於卿、丞矣。而紹興中複差侍從為修牒,又以他官兼檢討,是與本寺為二也。然則今有戶部,可別置三司,有吏、刑部,可別置審官、審刑院矣。又玉牒舊製,每十年一進,謂甲子歲進書,則甲戌、甲申歲複然。今乃從建隆以來再行補修,每及十年則一進,以故不過三二年輒一行賞,書局僭賞,此最甚焉。

  “譯文”我宋朝神宗熙寧以前,秘書省無著作局,所以設置史館,設修撰、直館的職位。神宗元豐年間改革官職,有秘書官,其職統屬秘書監、秘書少監以及著作郎、著作佐郎。在宋高宗紹興年間,重新設置史館修撰、檢討,與秘書省一分為二。宗正寺修玉牒官也是如此。官職既設立,其職統歸於宗正寺卿、宗正寺丞。而紹興中又重新使侍從為修牒,又以他官兼任檢討,與宗正寺一分為二。今天有戶部,但又另外設立三司,有吏部、有刑部,另外設置審官、審刑院。又玉牒舊製,每十年進獻一次,如果甲子年進獻玉牒,則甲戌年、甲申年也要進。今自宋太祖建隆以來進行改變,每十年一進,所以不過二三年行一次賞,秘書局不按常製行賞,這是最過份的。

  稗沙門“原文”《寶積經》說僧之無行者曰:"譬如麥田,中生稗麥,其形似麥,不可分別。爾時田夫,作如是念,謂此稗麥,盡是好麥,後見穟生,爾乃知非。如是沙門,在於眾中,似是持戒有德行者。施主見時,謂盡是沙門,而彼癡人,實非沙門,是名稗沙門。"此喻甚佳,而文士鮮曾引用,聊誌於此。

  “譯文”《寶積經》說那些沒有德行的和尚說:"譬如麥苗,中間生了稗麥,形狀象麥子,人們難以分辨。其時農夫會這麽想,認為這些稗麥盡是好麥,後來穗長出來了,才知道不是好麥。如同和尚,在廣眾之中,似乎是秉持戒律有德行的,施主看見時,以為都是和尚,實際上是愚笨之人,並非真正的沙門,可稱之為稗沙門。"這一比喻非常好,而文士們很少引用,姑且記載於此。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