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十三節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按:“黃鶴注”公以天寶六載,應詔赴轂下,為李林甫見阻,由是退下。侍雲“主上頃見徵”,“青冥卻垂翅”,當是七載所作。篇內皆係陳情語,當在《贈韋左丞丈》詩後。末雲《況懷辭大臣》,明年果又有東都之遊矣。《杜臆》:前詩有頌韋丞語,此篇全屬陳情,題曰贈,似誤,恐當作呈。

  紈袴不餓死①,儒冠多誤身②。丈人試靜聽③,賤子請具陳④。(首用議論總提。《杜臆》:儒冠誤身,乃通篇之主,紈袴句特伴語耳。)

  ①《漢書》:班伯在綺襦紈袴之間,非其所好也。注:“綺,細綾。紈,素也。並貴戚子弟服。”《漢書》:鄧通相當餓死。

  ②《酈食其傳》:諸客冠儒冠來者,沛公輒解其冠溺之。

  ③《吳越春秋》:伍子胥謂漁父曰:“性命屬天,今屬丈人。”又王弼《易注》:丈人,嚴莊之稱。鮑照書:“靜聽無聞。”

  ④鮑照樂府:“主人且勿喧,賤子歌一言。”蔡琰《胡笳》:“去住兩情兮難具陳。”

  甫昔少年日①,早充觀國賓②。讀書破萬卷③,下筆如有神④。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⑤。李邕求識麵⑥,王翰願為鄰⑦。自謂頗挺出⑧,立登要路津⑨。致君堯舜上⑩,再使風俗淳(11)。(此敘少年自負,申言儒冠之事。甫昔八句,言學優才敏,足以馳騁古今。自謂四句,欲正君善俗,不但文辭見長也。此乃備陳學問本領,言大而非誇。《杜臆》:公以韋丞為知己,故通篇作衷語,如“讀書破萬卷”等句,大膽說出,絕無謙遜也。)

  ①沈約詩:“生平少年日。”“鶴注”《壯遊》詩雲“中歲貢舊鄉”,“忤下考功第”,開元二十四年改用禮部侍即主考,公預舉在二十四年之前,故主試屬考功郎。其時年方二十餘歲,宜自謂少年也。

  ②《易》:“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

  ③胸羅萬卷,故左右逢源而下筆有神。書破,猶韋編三絕之意,蓋熟讀則卷易磨也。張遠謂識破萬卷之理,另是一解。《梁元帝紀》:兵敗,焚圖書十四萬卷,曰:“讀書萬卷,猶有今日。”《北史》:李永和曰:“丈夫擁書萬卷,何暇南麵百城。”

  ④魏文帝《典論》:傅武仲下筆不能自休。孔文舉表:“性與道合,思若有神。”

  ⑤漢揚雄嚐作《甘泉》等賦,魏曹子建七步成詩,公謂揚雄之賦與己敵體,子建之詩於己相近也。考字書:物料之料從去聲,料度之料從平聲。《左傳》:“臣料虞君。”

  ⑥《唐書》本傳:甫少貧不自振,客齊、趙間,李邕奇其才,先往見之。《北齊書》:神武自太原來朝,見宋遊道,曰:“嚐聞其名,今日始識其麵。”趙曰:公《哀李邕》詩:“伊昔臨淄亭,酒酣托末契。重敘東都別,朝陰改軒砌。”追言洛陽相見事,豈非公與邕先識麵於洛陽乎。《新史》蓋誤以再見為始識麵矣。

  ⑦《唐書・文苑傳》:王翰,字子羽,並州晉陽人,及進士第,張說輔政,召為秘書正字,終道州司馬。《左傳》:“二三子先卜鄰矣。”陶潛詩:“思與爾為鄰。”“朱注”邕、翰皆公同時前輩,識麵、卜鄰乃當時實事。舊注引杜華母使華與王翰卜鄰,出偽書杜撰。

  ⑧劉峻《辯命論》:“孔墨之挺生。”《蜀誌・呂凱傳》:“諸葛丞相英才挺出。”

  ⑨古詩:“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

  ⑩應璩《與弟書》:“伊尹輟耕,郅惲牧羊,思致君於唐虞,濟斯民於塗炭。”《孟子》:伊尹使是君為堯舜之君。

  (11)《詩序》:“美教化,移風俗。”《何氏語林》:阮孝緒歎明賓山曰:“是使還淳返樸。”

  此意竟蕭條①,行歌非隱淪②。騎驢十三載③,旅食京華春④。朝扣富兒門⑤,暮隨肥馬塵⑥。殘杯與冷炙⑦,到處潛悲辛⑧。主上頃見征⑨,欲然欲求伸⑩。青冥卻垂翅(11),蹭蹬無縱鱗(12)。(此慨曆年不遇,申明誤身之故。蕭條八句,前因貢舉不第。見征四句,後以應詔退下。黃生曰:騎驢六句,極言困厄之狀,略不自諱,隱然見抱負如彼,而厄窮乃如此,俗眼無一知己矣。)

  ①李陵書:“但聞悲風蕭條之聲。”

  ②《列子》:“林類年且百歲,拾穗行歌”。桓譚《新論》:“天下神人五:一曰神仙,二曰隱淪。”嵇康詩:“尋山洽隱淪。”“朱注”“言以窮困行歌,非隱淪肥遁之流也。”

  ③漢靈帝時,執政皆騎驢。《後漢・獨行傳》:向栩或騎驢入市,乞丐於人。公兩至長安,初自開元二十三年赴京兆之貢,後以應詔到京,在天寶六載為十三載也。他本作三十載,斷誤。

  ④《儀禮》:尊士旅食於門。鄭注作眾食解。魏鍾繇表:“旅食許下。”作旅寓之食解矣。魏文帝《與吳質書》:“旅食南館。”郭璞詩:“京華遊俠窟。”

  ⑤鮑照侍:“結友多貴門,出入富兒鄰。”

  ⑥《世說》:司馬德操曰:“坐則華屋,行則肥馬。”

  ⑦《顏氏家訓》:“殘杯冷炙之辱,戴安道猶遭之,況爾曹乎。”

  ⑧潛悲辛,含悲不忍言也。鮑照《野鶴賦》:“對鍾鼓而悲辛。”

  ⑨《年譜》:天寶六載,詔天下有一藝詣轂下,李林甫命尚書省皆下之,公應詔退下。《淮南子》:“主上出令。”《漢雜事》:宣帝時,蔣蒲與子方召見征。

  ⑩《易》:“尺蠖之屈,以求伸也。”

  (11)《楚辭》:“據青冥而攄虹。”注:“青冥,雲也。”《後漢・馮異傳》:始雖垂翅回谿,終能奮翼澠池。王通《東征賦》:“道之不行兮垂翅東歸。”

  (12)《海賦》:“蹭蹬窮波。”王褒《聖主得賢臣頌》:“沛乎若巨魚之縱大壑。”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①。每於百僚上②,猥誦佳句新③。竊效貢公喜④,難甘原憲貧⑤。焉能心怏怏⑥,隻是走踆踆⑦。今欲東入海⑧,即將西去秦⑨。尚憐終南山⑩,回首清渭濱(11)。常擬報一飯(12),況懷辭大臣。白鷗沒浩蕩(13),萬裏誰能馴(14)?(末段感懷韋丈,而致臨別縫綣之情,甚愧四句,藉韋公為知己。竊效四句,不得誌而思去矣。今欲四句,欲去而不忍徑去。常擬四句,欲留而不能複留也。詩到尾梢,他人幾於力竭,公獨滔滔滾滾,意思不窮,正所謂“篇終接混茫”也。然須玩其轉折層次,不可增減,非汗漫敷陳者比。此章首段四句,中二段各十二句,末段十六句收。)

  ①趙曰:厚,言其相待之厚,如《世說》範達深愧其厚意。真,言其懷抱之真,如《莊子》雲其為人也真。

  ②《書》:“百僚師師。”《史記》:相國位諸侯王百僚之上。

  ③《前漢・朱雲傳》:“嘉猥稱雲。”《後漢・孔融傳》:“猥惠書教。”曹植《責躬表》:“猥垂齒召。”注:“猥,曲也。”又解作遝。《範滂傳》:“所劾猥多。”此詩言頻育佳句也。《世說》:孫興公作《天台賦》成,以示範榮期,每至佳句,輒雲:“應是我輩語。”

  ④《前漢・王吉傳》:吉字子陽,與貢禹為友。世稱“王陽在位,貢公彈冠”,言其取舍同也。劉孝標《廣絕交論》:王陽登則貢公喜。

  ⑤《仲尼弟子傳》:原憲攝敝衣冠見子貢,子貢恥之。曰:“夫子豈病乎?”憲曰:“吾聞之,無財者謂之貧,學道而不能行謂之病。若憲,貧也,非病也。”子貢慚而去。

  ⑥《吳越春秋》:“公子光心氣怏怏,常有愧恨之色。”怏怏,不平貌。

  ⑦《西京賦》:“大雀踆踆。”注:“踆踆,行走貌。”

  ⑧《莊子》:“石戶之農,攜子入於海,終身不返。”《易林》:“東入海口。”

  ⑨裴讓之詩:“申胥欲去秦。”李斯《上始皇書》:“天下之士,退而不西向,裹足不入秦。”

  ⑩《詩》:“終南何有。”《元和郡縣誌》:終南山,在京兆府萬年縣南五十裏。渭水在萬年縣北五十裏。

  (11)《西征賦》:“北有清渭濁涇。”

  (12)《史記・範睢傳》:“一飯之恩必償。”《後漢・李固傳》:“竊感古人一飯之報。”注:“謂靈輒也。”

  (13)《杜臆》:白鷗,承入海來,用海客事,屬在自己說,以東海望秦川,則相去萬裏矣。鮑照詩:“翻波揚白鷗。”趙曰:浩蕩,或取流放之貌,如《離騷》“怨靈修之浩蕩”。或取曠遠之貌,如《楚辭》“誌浩蕩而傷懷”,《東坡誌林》:子美“白鷗沒浩蕩”,言滅沒於煙波間耳,宋敏求謂鷗不解沒,改作波字,便覺神氣索然。今按《易林》:“鳧遊江海,沒行千裏。”此沒字所本。

  (14)阮籍詩:“雙翮淩長風,須臾萬裏逝”。顏延之《王君詠》:“龍性誰能馴。”馴,馴服也。

  範元實《詩眼》曰:山穀謂文章必謹布置,每見後學多告以《原道》命意曲折。後予以此概考古人法度,如子美《贈韋左丞》詩雲“紈袴不餓死,儒冠多誤身”,此一篇立意也,故使人靜聽而具陳之耳。自“甫昔少年日”至“再使風俗淳”,皆言儒冠事業也。自“此意竟蕭條”,至“蹭蹬無縱鱗”,言誤身如此也,則意舉而文已備矣。然必言其所以見韋者,於是有厚愧真知之語,而所以真知者,謂傳誦其詩也。然宰相職在薦賢,不當徒愛人而已,故曰“竊效貢公喜,難甘原憲貧”。果不能薦賢,則去之可也,故將東入海而西去秦。然其去也,必有遲遲不忍之意,故曰“尚憐終南山,回首清渭濱”。然後知不可以不別,故曰“常擬報一飯,況懷辭大臣”。夫如是,可以相忘於江湖之外,雖韋亦不得而見矣,故以“白鷗沒浩蕩,萬裏誰能馴”終焉。此詩前賢錄為壓卷,其布置最得正體,如官府甲第,廳堂房舍,各有定處,不可亂也。韓文公《原道》與《書》之《堯典》蓋如此,其他皆謂之變體可也。又曰:詩有一篇命意,有句中命意。如此詩前後布置,是一篇命意也。至其道不忍決去之意,則曰“尚憐終南山,回首清渭濱”,其道欲與韋別之意,則曰“常擬報一飯,況懷辭大臣”,此句中命意也。蓋如此,然後可謂頓挫高雅矣。

  董養性曰:篇中皆陳情告訴之語,而無幹望請謁之私,詞氣磊落,傲睨宇宙,可見公雖困躓之中,英鋒俊彩,未嚐少挫也。

  王嗣奭曰:此篇本古詩,而頗帶排句,以呈左丞,故體近莊雅耳。通首直抒隱衷,如寫尺牘,而縱橫轉折,感憤悲壯之氣溢於行間,邊緣躊躕,曲盡其妙。

  《東皋雜錄》:或問荊公,杜詩何故妙絕古今。公曰:老社固嚐言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嚴羽曰:五言始於李陵,以興在漢,故雲古詩。

  茅一相曰:獨孤及雲:五言之源,生於《國風》,廣於《離騷》,若於蘇、李,盛於曹、劉。當漢、魏之間,雖已樸散為器,作者猶質有餘而文不足。以今揆昔,則有朱弦疏越、太羹遺味之歎。

  徐用吾曰:五言古詩,或引興起,或賦比起,須要用意深遠,托詞溫厚,反覆優遊,雍容不迫,或感古懷今,或懷人傷己,或瀟灑閑適,寫景要雅淡,推人心之至情,摹感慨之微意,悲歡含蓄而不傷,美刺婉曲而不露,要有三百篇遺意。

  範梈曰:五言長篇,法有四要,曰分段、過脈、回照、讚歎。先分為幾段幾節,每節句數多少,要略均齊。首段是敘子,一篇之意皆含在其中。結段要照應起段,且選詩分段,節數耍均,三句則皆三句,四句、六句、八句,則皆不參差。惟工部夔州後詩,間有錯綜,然亦不太長太短也。次要過句,名為血脈,此處用兩句,一結上,一生下也。回照,謂十步一回頭以照題目,又五步作一消息語以讚歎之,方不甚迫促。長篇怕雜亂,一意為一段。以上四法,備於《北征》詩,舉一隅之道也。

  胡應麟曰:四言簡質,句短而調未舒。七言浮靡,文繁而聲易雜。折繁簡之衷,居文質之要,蓋莫尚於五言。故兩漢以還,文人藝士,平生精力,鹹萃斯道。又曰:統論五言之變,則質漓於魏,體排於晉,調流於宋,格喪於齊。又曰:兩漢之詩,所以冠古絕今,率以得之無意。不唯裏巷歌謠,匠心信口,即枚、李、張、蔡,未嚐鍛煉求合,而神氣工巧,備出天造。又曰:古詩浩繁,作者至眾,雖風格體裁,人以代異,支流原委,譜係具存。炎劉之製,遠紹《國風》;曹魏之聲,近沿枚、李。陳思而下,諸體畢各,門戶漸開。阮籍、左思,尚存其質;陸機、潘嶽,首播其華。靈運之詞,淵源潘、陸;明遠之步,馳驟太衝。有唐一代,拾遺草創,實阮前蹤:太白縱橫,亦鮑近矱。少陵才具,無施不可,而憲章漢魏,祖述六朝,所謂風雅之大宗,藝林之正朔也。又曰:古詩軌轍殊多,大要不過二格:有以和平渾厚、悲愴婉麗為宗者,即前所列諸家。有以高閑曠逸、清遠玄妙為宗者,六朝則陶,唐則王、孟、常、儲、韋、柳。但其格本一偏,體靡兼備,宜短章不宜钜什,宜古選不宜歌行,宜五言律不宜七言律。曆考前人遺集,靡不然者。中唯右丞才高,時能旁及,至於本調,反劣諸子。餘雖深造自得,然皆株守一隅,才之所趨,力故難強。又曰:備諸體於建安者,陳王也。集大成於開元者,工部也,青蓮才之逸並駕陳王,氣之雄齊驅工部,可謂撮勝二家。第古風既乏溫淳,律體微乖整栗,故令評者不無軒輊。

  王世貞曰:盧、駱、王、楊,號稱四傑,詞旨華靡,固沿陳隋之遺,而骨氣翩翩,意象老境,則超然勝之。陳正字陶洗六朝,鉛華都盡,寄托大阮,微加斷裁,而天韻不及。李、杜光焰千古,人人知之。滄浪並極推尊,而不能致辯。元微之獨重子美,宋人以為談柄。楊用修為李左袒,輕俊之士往往耳傳。大約五言選體,太白以氣為主,以自然為宗,以俊逸高暢為貴;子美以意為主,以獨造為宗,以奇拔沈雄為貴。然太白多露語率語,子美多稚語累語,置之陶、謝間,便覺不倫,乃欲使之奪曹氏父子耶。

  §§第3章 杜甫全集卷之二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