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啞柏古鎮享譽全國

  劉知民

  啞柏鎮,是聞名全國的古鎮、西北最大的刺繡品生產基地和交易中心。曆史悠久,經濟發達,物阜民豐,市場繁榮,素有“關中明珠刺繡之鄉”之美稱。現為首批省級小城鎮建設試點鎮,是目前西安市發展改革十強鎮之一。

  古鎮街景

  啞柏鎮,位於周至縣城西11.5公裏處,310國道橫貫鎮區東西,楊啞渭河大橋接通隔河相望的楊淩高新農業示範區。東臨四屯,西接青化,南依翠峰,北瀕渭河。麵積44.16平方公裏,耕地3.3萬畝,下轄15戶行政村、158戶村民小組、一戶居委會。人口56093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663人、暫住人口9042人。

  專業市場快速發展支柱產業呈現優勢

  啞柏鎮一馬平川,河渠縱橫,交通發達,襟連六縣一區,曆來是周、眉、扶、岐、武、楊等周邊區縣的集貿中心,各類專業市場蓬勃發展。1998年,被省上確定為“省級綜合改革試點鎮”以來,城鎮規劃上檔次,城鎮建設上水平,鎮區建設麵積由原來的1.2平方公裏擴展到3平方公裏,道路全部水泥硬化,鎮區得以綠化美化,高樓林立,衛生整潔,已形成了有一定知名度的“刺繡、布匹、苗木花卉、畜牧、運輸、飲食、綜合、農貿”八大專業市場,秩序井然,商貿繁榮,麵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啞柏經濟繁榮,現已形成“刺繡、紡織、印染、獼猴桃、苗木花卉”五大支柱產業。啞柏刺繡,行銷全國各地,刺繡產業帶動了啞柏經濟的第一次騰飛;苗木花卉,品種精而全,已成為集“種植、綠化設施、供苗養護”為一體的西北最大的苗木花卉集散地,麵積發展過1.2萬畝,年收入達3000萬元;獼猴桃,呈地區優勢,現發展優質無公害獼猴桃1.3萬畝,已成為西北規模化栽植的示範基地,建有中小型冷庫300餘座,儲藏1.5萬噸,年產值到3500萬元;啞柏非公有經濟發展迅速,現已發展到1500餘家,形成了集“紡織、印染、刺繡加工、果品冷藏”為主的企業集群,從事二、三產業的人數達9000餘人。

  古鎮啞柏建製悠久

  啞柏山環水絕,金土連珠結脈,周原陵丘龍虎儼而交應,風氣和順南來,洪隆渠引車峪水衝灌南原,積厚流光,源遠流長。此乃“川原起伏,清渭蕩漾”之區,積厚流光,源遠流長。故而古人在此建製設鎮。

  啞柏鎮建製,曆史悠久,古名“太白”。因處秦嶺主峰太白山之東北麓而得名。後因唐太宗李世民禦賜欽封此地一株古柏為“啞柏”,而改名為“啞柏鎮”。見清《太白廟碑記》:“啞柏,即古太白鎮。由是考之,則太白鎮,當在唐代可知也。”曆史上,啞柏鎮為周至西部總樞地,轄啞柏、青化、陳家、竹峪、陽化、車峪、白寨、福星八所一百三十六堡。其建置,唐代建玄真觀於街心,西建靈泉寺。清代建魁星樓於東南,北建城隍廟。啞柏鎮無城,周圍分布著六戶獨立的城堡:東上堡,東下堡;西上堡,西下堡;新城堡,柿圜堡。其堡與堡之間形成東南西北四門,四門內為鎮市。啞柏古集市,每月逢三、六、九日,為集會商貿日。

  啞柏曆史沿革,自唐以後曆代因之如故,沿襲至今。清初,啞柏為周至六大集鎮之一;民國,啞柏為全縣四大鎮之一;解放後,啞柏為周至“城關、啞柏、終南”三大鎮之一;1958年,撤鎮,成立“啞柏人民公社”;1984年,改“公社”為“啞柏鎮人民政府”。

  古鎮文化光輝燦爛民俗風情豐富多彩

  一、蔣寨東嶽廟會,三天三夜不落台

  啞柏東嶽廟,關中遠近聞名。處啞柏鎮向北一裏地。古廟院內,兩株兩摟粗的古柏挺拔參天,蔭如華蓋。廟內供奉五嶽之尊的東嶽大帝,即泰山神黃飛虎。據《重修東嶽廟記》(明萬曆四十年)記載:建於唐會昌三年(843),元至正元年(1314)擴建,明清有修葺。自南向北,沿中軸線依次排列前殿、東西廂房、後殿。後殿以文明風格為主。前殿與東西兩邊廂房為清代建築風格,為硬山式土木結構,三楹、進深兩間;後殿為歇山式磚木結構,三楹,進深三間,鬥拱層疊,雕梁畫棟,螭吻淩雲,脊獸欲馳,施琉璃瓦,雄偉壯觀。現已列入“陝西省三級文物保護單位”。啞柏蔣寨東嶽廟,最為有趣的是,每年正月二十八古廟會期間,七社十三堡輪流做東,演唱三天三夜的戲不落台。即不唱重複戲、晝夜不停,觀眾隨時可看,過痛戲癮。承戲演出的戲班子,沒有48本戲就不敢伸手。寫戲時,還要在“合同”上加寫上一條“磚頭瓦渣”,也就是說,唱得好戲迷們就拍手喝彩,會首就給演員披紅掛彩。唱得不好,就喝倒彩觀眾有權利向舞台上撂“磚頭瓦渣”。因此,劇團到處搬“把式”、請名演,無不為之賣力。正月春寒,夜晚天氣寒冷,戲台下麵,硬柴樹根篝火朝天,亮如白晝,人們烤火看戲,買賣吃喝,要啥有啥,痛痛快快過足戲癮。

  二、玄真觀玉皇閣,再現古風雄姿

  玉皇閣,又名玄帝祠玉皇樓,位於啞柏鎮中心廣場南側、鎮政府大樓北。據舊《周至縣誌》載:“唐建玄真觀於街心……”又據明嘉靖三十年《重建玄帝祠記》碑載:“明嘉靖十三年重修”。現保留明代建築風格的門樓(玉皇樓)一座。坐南向北,三楹,重簷歇山頂、鬥拱層疊、螭吻脊獸、雕花彩繪巍峨軒昂。

  玉皇閣年久失修,破爛不堪,有失大雅。2004年,啞柏鎮政府多方籌集資金80萬元,進行了徹底修葺,使之麵貌煥然一新,再現古風雄姿,為中心廣場閃亮出絢麗景觀。

  三、莽莽昌國原,巍巍天台寺

  天台寺,距啞柏鎮南五裏。南倚莽莽蜿蜒而來的昌國原,坐落於百丈屏立黃土崖半坡的一片開闊的平地上,左縈翠壁,右抱蒼崖,上塬的“之”字路宛如盤龍,拔地而起的高原形似虎踞。古柏唐槐鬱鬱蔥蔥,森蔭原坡,構成了“天地人三合,與自然和諧”的壯麗景觀。據傳,天台寺始建於東漢年間,遺跡記載現無佐證;現存東殿太白廟的柱基石上,尚有唐代字跡,考為唐僖宗時重修;清光緒二年(1876)又重修;1985年,昌東村群眾進行了重要修葺,麵貌煥然一新,巍峨壯觀。天台寺是關中地區典型的四合院式古廟建築群,前殿為關帝廟,後殿為三教殿,東廂殿為太白廟,西廂殿為諸神廟。殿各三楹,進深之間均為硬山頂,施灰板瓦,簷部有勾頭滴水。後殿覆頂巨瓦,稱之“三十三行大瓦”,是普通布瓦的5倍,村老嚐引為自豪。寺東原有明代建築戲樓一座,戲樓旁有古柏一株,柏樹下有古塔八座,塔有銘碑。昔日村老樂道的“一柏零八塔”景觀已不複存在。東殿太白廟彩繪壁畫殘留部分的人物栩栩如生,堪稱難得一見的上品。西殿諸神廟南山牆頂部有清光緒十一年題詩,書法工整清秀,曆經煙熏火燎,更顯雅絕古風。

  複製品《重修天台寺記》碑,樹立於大門西側。原碑清光緒十年(1884)立,碑文為拔貢生周廷撰寫。清末民初的大地理學家劉璽侯,在編著的《六朝石墨集》中,讚譽此碑文為“風雅可誦”。

  清光緒十年《重修天台寺記》碑文,略曰:“邑啞柏之南,有原焉。抗戶杜,連眉塢,龍勢蜿蜒而來。於崖之阿,平廣約有數畝,曲而繚,邃而幽,有天台寺。抑餘考之邑乘,訪諸土人,無稽焉!秦歟?漢歟?將近代歟?第觀其形勢風景,左縈翠壁,右抱蒼崖,路曲曲兮龍盤,地矗矗兮虎踞。迎朝旭,挹夕爽,原高若屏,渭流如帶。每當風晨月夕,陰晴幻其態,雲霞殊其色。騷客文人,或攜酒自娛,可以遠眺望;或撫琴獨樂,可以寄遐思。洵一方之名勝,實西南之巨觀也。”

  四、啞柏刺繡,馳名全國

  啞柏刺繡,是秦繡的代表,是民間工藝藝術中的奇葩。啞柏繡市,是西北最大的繡品交易中心。啞柏繡品馳名全國,遠銷長城內外、大江南北。刺繡產業的興盛、活躍,帶動了啞柏經濟的大騰飛。享譽繡鄉之稱的啞柏,由此也創造了眾多的“西北之最”。

  啞柏刺繡,源遠流長。溯源於周,初興於漢,興盛於唐,衰落於民,鼎盛於今。

  啞柏古為周京畿之地,是周族活動的重要區域。西南3公裏的姬家溝,傳為周王族後裔的居住地。其西青化有周之重臣南宮適的墓地。《詩·大雅》載“涉渭為亂,取厲取鍛”,可看出周人“橫流渡過滔滔渭水,經啞柏到南山,采取礪石、采取石段石”的生產活動景象。《周禮·考記》記載著,巾荒氏掌管練絲、練帛的操作過程。且有專門操製絲麻來製成布匹的,是婦功。《尚書》記載:“衣畫而裳繡。”由此可知,周代已“練絲、練帛,衣畫而裳繡”,且有專職負責人。

  漢時,周至啞柏地區為絲綢之路南線必經地,秦繡傳到西域各國。其上林苑中的長楊宮、五柞宮、射熊館等離宮別館,為漢武大帝的行幸處。文獻記載:“屋不呈材,牆不露形,囊以藻繡,絡以綸連”,宮牆上裱糊著精美的繡品。這說明刺繡、織花、絲織業的進步。

  唐代,啞柏刺繡興盛。做過周至縣尉的白居易在“詩集”中多次描寫刺繡,《駱口驛舊題詩》:“拙詩在壁無人愛,烏汙苔侵文字殘;惟有多情元侍禦,繡衣不惜拂塵看。”他還寫有《繡婦歎》:“連理花樣繡羅襦,本擬新年餉小姑;自覺逢春饒悵望,誰能每日趁功夫?針頭不解愁眉結,線縷難穿淚臉珠;雖憑繡床都不繡,同床繡伴得知己。”由此可見刺繡在民間之盛。

  清乾隆,知縣鄒儒推廣蠶桑,促進了刺繡業的發展。在宮觀寺廟宗教活動中,人們虔誠地把最好的繡品貢獻給神佛。啞柏玉皇樓、東嶽廟、天台寺的旌旗、神幡、桌幃、帳簾、百花傘等繡品,工藝精湛、精美絕妙,真乃是刺繡工藝的展示大亮相。

  民國時期,受戰爭和社會秩序的影響,啞柏刺繡處於衰落。

  解放後,社會秩序井然,經濟繁榮,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啞柏刺繡得到快速發展。20世紀70年代初,槐花、六屯等村率先辦起了刺繡廠,把一家一戶的繡工、繡機組織起來,形成規模經營,促進了刺繡產業的大飛躍。據統計,70年代初,啞柏繡工400餘人,純收入20萬元;1996年,有繡工1.5萬人,繡販5100人,繡機1.3萬台,純收入達2000萬元。刺繡廠以及帶動起來的印染廠、織布廠、床單廠100餘家,私營廠僅一年就投資基建3000萬元,繡市集貨日,鋪天蓋地、五彩斑斕的繡品,讓人眼花繚亂。日成交額就達2.3億元,成為全國的第二大繡市,是西北最大的繡品集散地。刺繡是啞柏的支柱產業,被列為陝西省22個拳頭產品之中,1992年5月投入使用的啞柏刺繡專業市場,標誌著啞柏刺繡進入了嶄新的階段。2006年,啞柏刺繡,最值得樂道的是繡女風情:繡鄉人家生了女孩,即在房門外懸掛一“繡花手帕”,稱為“懸兌”。女娃不做滿月,而是做20天,稱作“欠欠”。做20天時,係上“繡花擁肚”,枕上舅家送來的“繡花獅子枕頭”。戴上舅家送來的“繡花蓮花帽”。穿上舅家送來的“繡花衣”。抱上舅家送來的“繡花踅子”。這就是說,女孩一生下來,一切都要體現一個“繡”。女孩稍大,便在三五成群地唱童謠《學繡花》:“娃娃巧了人人誇!你家娃子會寫字;我家女子會紮花;大姐紮的牡丹花,二姐紮的石榴花,剩下三姐不會紮,打到炕底紡棉花,將來誰家要你呀!”女孩兒從小就要受到刺繡的熏陶。過年,則是穿戴刺繡品的閃亮展示。小孩的繡花衣帽鞋;姑娘們相見,相互欣賞品評服飾繡品,看誰的針式精美;老婆們相見,先比帽條手帕;老漢們相見,先比繡花煙包。五月五日端午節,舅家給外甥送“繡花擁肚”,送“繡花香包”。七夕乞巧節,女兒們擺上香案,獻上果供,擺上“泡出的豌豆芽”,自己的繡品,唱乞巧歌,祈求織女靈感教繡,使自己變“巧”。繡女出嫁,更是繡品嫁妝炫耀展覽。出嫁的先一日,是女家“送路待客日”,早晨首先要搭衣架擺嫁妝。衣架上搭著“繡花被子、繡花床單、繡花門簾、繡花枕頭”,豐富多彩,供人們欣賞。出嫁日,送嫁,“嫁妝車”要走在前麵,展示炫耀“賠房”。新娘轎車到男家門上,在鼓樂聲中首先要把“嫁妝”迎下來;擺放在門上,供人們欣賞,展示“賠房”婦女們則爭先恐後上前用手摸著看著評論著,繡品針工活的精美度。新媳婦在公婆家住七或九天後,便要回娘家住了同樣的天數,稱作“住十”。住十回來,須得給丈夫家的所有長輩呈上“住十活”,即繡花枕頭、繡花煙包、繡花鞋等禮品,讓長輩誇獎針工。

  啞柏刺繡,是啞柏的驕傲,也是周至的驕傲,更是秦人的驕傲。人們希望秦繡騰飛輝煌!超越蘇繡!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五、啞柏焰光,天下一絕

  啞柏焰光,奇特懸妙,讓人一飽眼福,無不驚歎,堪稱天下一絕。青器焰光,是二月二龍抬頭古會日,啞柏東街群眾用青花瓷器構成佛光的一種民間傳統藝術活動。其結構為,16個人抬的寶座上,坐有佛祖如來、韋馱、護法站兩廂,背後為上寬下窄一丈五尺高的扇麵形佛光。佛光扇麵中心平麵,刺繡成“太極圖”,分別代表“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基本物質,構成自然和諧之象。橢圓扇麵邊,鑲火焰48片,內鑲四龍、四鳳、四麒麟,都成偶數。四龍,為龍銜玉燭照天門,世治則明;四鳳,為鳳鳴三春;四麒麟,為麟子祥瑞。內敬:福祿壽三星、八仙、風神、雲師、雷神、電神、火神、霜神、雪神、春夏秋冬四季神、花神、五穀神、山雲神25尊神像。下設蘭花、桂花、芳草,取其溫香多子。內鑲圓鏡大小28片,寓意二十八宿。日月星辰、南北魁鬥。純一色青磁盤碟35套,每套五件,用魚鰾粘結在一起。聚陰陽之氣,成太和之象。太虛之氣,祥瑞聚集。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神龕響鳴、祥瑞感應。過了正月十五元宵節,人們便為二月二耍焰光做繁忙的準備工作。焰光出場的前五天,會首們先要“祭風”,以祈求“耍焰光一帆風順、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祭祀隊伍浩浩蕩蕩,旌旗招展,鑼鼓喧天,炮聲隆隆,行至玉皇閣前,設置香案,貢上祭品,會首焚香主祭,隨從陪祭,恭讀《祭文》,化黃,叩拜。二月二日,唱大戲,耍社火。焰火出場前,由一名精壯小夥打上“玄武龜蛇黑旗”,威風八麵。黑旗一揮,耍熱鬧時,大街道路,通行無阻,進出無忌。焰光由30多名精幹的小夥子簇擁抬出,花枝招展,經太陽一照,光芒四射,耀日爭光,精彩輝煌。懸在空中玻璃魚缸中的金魚在自由地蕩遊,吊掛的青花瓷器在行進中、不時的發出叮叮當當清脆響聲。懸妙驚險、高超絕倫的民間藝術,世人無不為之驚歎!光輝燦爛的啞柏焰光,堪稱中華一絕。

  啞柏之名古今傳奇

  據《陝西通誌》、《周至縣誌》(清乾隆版)載,唐太宗李世民出生於武功慶善宮,此宮與太白鎮(今啞柏鎮)隻一河之隔。唐太宗李世民為秦王時,曾經多次涉水過渭河,走馬太白鎮南,狩獵習武。至今,鎮南有戲馬坡之石。時值酷暑炎熱,正午,秦王李世民人困馬乏,乘涼休息,臥倒於一棵千年古柏之背陰下。秦王一覺醒來,日色過午,樹蔭仍然原地不動、為他覆蔭遮涼。秦王急忙起來移了一個地方,而樹蔭忽然隨著移動,柏蔭像一把“華蓋涼傘”一樣,繼續為他遮蔭覆涼。秦王驚奇,定睛一看,古柏酷似人形,駭問:“你是樹是神?”而柏樹不言語。秦王因此笑著說道:“噢!原來是啞柏!”唐太宗真龍天子金口玉言,欽封古柏,此鎮因“啞柏”而出名。從此,啞柏這一地名,千百年來一直沿襲,至今未變。

  清朝乾隆年間周至知縣鄒儒曾有詩雲:“唐代真人臥此村,柏陰樹下覆龍盤;真人不識歸何處,啞柏無言終古存。”

  經濟展望前景輝煌

  啞柏將乘著全麵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春風,充分發揮省級小城鎮建設試點作用,借助楊啞渭河大橋引線的竣工通車和楊淩高新農業示範區的輻射作用,繼續做強“刺繡、獼猴桃、苗木花卉、商貿”等四大支柱產業,以拳頭產品和龍頭企業為優勢,帶動多輪驅動,把啞柏打造成“社會文化進步、經濟發達繁榮、人居環境優美、人民生活幸福”的社會主義新啞柏。讓絢麗的彩筆描繪出新的啞柏畫圖!讓文藝家的歌喉唱出啞柏雄壯的歌曲!讓陽化的鑼鼓敲出鏗鏘的威風!讓前進中的啞柏發展騰飛,更加輝煌!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8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9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

  • 建國以來劉誌丹研究文集

    作者:中共陝西省委黨史研究室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收錄對劉誌丹同誌的研究文章,包括《論劉誌丹對中國革命的重大貢獻》、《劉誌丹在創建西北革命根據地的地位和作用》、《劉誌丹對西北革命根據地黨的建設的貢獻》、《共產黨人的楷模》、《劉誌丹在黃埔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