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3.5 遺址破壞因素分析

我國當前正處於一個經濟建設蓬勃發展的曆史時期。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興起的、史無前例的城市化、現代化進程席卷全國。尤其在西部大開發形勢下,絕大多數大遺址正麵臨極大的威脅,甚至正處於毀滅性的破壞中。我國的大遺址目前麵臨的主要問題大致可分為人為破壞和自然破壞兩大類。

3.5.1 人為破壞

以人為破壞為主的大遺址大多數與當地經濟發展活動直接相關,尤其是地處城鎮中心或邊緣的大遺址,直接受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衝擊與威脅。其次是位於農村腹地的大遺址,因其占地規模巨大,不僅在土地利用方麵與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直接產生矛盾,有時還因遺址範圍跨越若幹行政區劃(鄉鎮區劃、縣市區劃等)而無法實施有效的統一保護管理。

1.盜掘、偷盜。如出土有精美玉器的江浙一帶的良渚文化墓葬、出土彩陶的甘青地區的古墓葬、出土各類藝術珍品的商周至漢唐的墓葬、赤峰及周邊的遼墓等。不僅精美文物流失,而且大量遺跡及景觀遭到破壞。作為一些遺址重要組成的田野石刻甚至一些寺廟塑像,也慘遭洗劫。據了解,全國古墓葬60%上都被盜過,曆史上每次動亂、朝代更迭,都有盜墓現象發生。

杜陵在曆史上遭受數次大規模盜掘,已造成文物流失和損壞;目前,不法分子的盜墓活動也危及到文物遺址的安全。到2004年2月為止,在有封土的62座陪葬墓中,發現有盜洞痕跡的陪葬墓共15座。

2.城鄉建設發展的破壞、蠶食和威脅。特別是被現代城市疊壓、半疊壓或迫近的大遺址,遺址內人口密度大、增長快,迅速的城市化對大遺址威脅最嚴重。有的地方為城市化補償耕地的需要,開始新的一輪大規模平整土地、水係,對遺址、生態都造成破壞。如:良渚遺址群、靈寶鑄鼎原遺址群等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大型聚落中心都處於鄉鎮擴展用地之中;鄭州商代遺址、侯馬晉國遺址、曲阜魯故城、新鄭鄭韓故城、邯鄲趙故城、鳳翔秦雍城遺址、壽縣楚都壽春城遺址、三門峽虢國墓地、北戴河秦行宮遺址、大同北魏平城遺址、西安唐長安城遺址、洛陽隋唐東都城遺址、揚州唐宋城遺址、開封北宋東京城遺址、鞏義宋陵、杭州南宋都城遺址等都處於現代城市之中;偃師屍鄉溝商城遺址、安陽殷墟、西安秦阿房宮遺址、漢長安城遺址等都麵臨城市市區迫近的壓力。

由於當地村民生產、生活的需要,修梯田、挖土燒磚、築路建房使陵區的自然地貌不斷發生變化,致使遺址被大麵積破壞。隨著農房的擴張,農田的侵蝕,陪葬墓封土也有遭到蠶食和破壞的威脅。由於曆史原因對封土已毀的陪葬墓沒有采取必要的標識和保護措施,因此定位較難,加之不合理的灌溉方式,造成部分墓室塌陷或位置的湮沒,農田灌溉水流的衝刷和積淤對遺址造成破壞。

3.基礎設施建設的破壞。許多大中型基礎設施建設未經認真前期的選址研究、論證審批、采取保護措施而直接穿越遺址區,造成大遺址的破壞。如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西安秦阿房宮等遺址區內竟然建設了公路,山東某段公路穿過古墓群,曾使漢畫像石一片狼藉。

4.群眾生產生活對大遺址的破壞。一些幸存的考古遺跡,也就是曆史證據,可能因此日漸消失。高出於地表的宮殿、城牆和陵寢建築遺址將因耕種而夷平。埋藏極淺的建築遺址,在我國為數眾多,深耕、退耕種樹或挖樹坑,都是毀滅性的。這些情況甚至相當普遍,如陝西周原遺址、漢長安城遺址,地表二、三十公分下就是宮殿基址,高大的漢魏洛陽故城太極殿遺址上種植小麥,被破壞的夯層曆曆在目。

5.錯位的過度開發。在遺址保護區內過度搞旅遊開發建設,致使許多大遺址區“三化”現象明顯。

6.曆史風貌的破壞。處在城市內或城市邊緣的大遺址,不斷受到高樓大廈、道路等威脅,現代化的建設將其團團包圍,周圍環境也遭到破壞。

7.錯誤的保護觀念造成的破壞。不重視遺址保護,是對人類遺產的不負責任;絕對地保護,將保護與開發對立起來,是一種偏激的觀念。以西安為例,周、秦、漢、唐四大遺址品位雖高,保護級別均是國家級且屬國務院第一批公布。然而眾遺址近四十年來一直被文物部門靜靜地保護著,旅遊者難得接近,隻有附近市民常來放放風箏,而所謂保護,也不過隻反映在一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碑石上。單靠政府財政撥款,遺址保護最後勢必難以保證。另一種錯誤的保護觀念是不少地方的決策者認為殘缺的遺址不如完整的“古董”好看,於是在開發模式選擇上便決然放棄對真實性的追求,而決定將遺址修舊如新。如江寧縣牛首山宏覺寺塔,恢複修建全塔。第三種是隻保護古老的遺址,不重視近現代遺址。如大連城市建設過程中就忽視了對殖民地時期文化遺址的保護。

3.5.2 自然破壞

以自然破壞為主的大遺址大多數地處偏遠地區,遠離人群的經濟活動範圍。大遺址的自然破壞是相對緩慢的,但環境汙染、大氣汙染、全球性氣候異常等因素加速了遺址的破壞。自然力的破壞,主要是水侵蝕、風化、風蝕等對遺址的破壞,這些破壞大多數情況下是漸變的,但成千年的累積破壞對大遺址也是巨大的。破壞現象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突發性的自然災害,如洪水、地震等;一類是日常性的自然力侵蝕,如水土流失、水的物理化學作用、風化和風蝕等。

1.水土流失對大遺址的破壞

如杜陵、漢甘泉宮,水土流失造成了遺址區內的衝溝發育,不僅破壞了遺址的整體格局,而且也衝毀了遺址本體和破壞了曆史環境風貌。

2.水的物理化學作用對遺址本體的破壞

①水的破壞:水的破壞是長期的,由於遺址與大地相連,地下水的滲透能引起化學風化,水分持續不斷的由地下向外揮發,致使遺址表麵出現非常小的裂縫,漸漸使表麵粉末化,再遇雨水衝刷,使裸露的遺存因為水土流失而蕩然無存;如果遺址附近排水不暢,則水從其根基部侵入,破壞是非常嚴重的。

②可溶鹽的破壞:在地下水向遺址不斷的侵蝕、揮發過程中,把土壤裏的可溶鹽分帶到表層,造成鹽分沉積,它們在環境溫濕度變化和地下水滲透作用的影響下,反複溶脹――結晶,對土遺址造成嚴重的風化破壞。

③凍融侵蝕:凍融對土質的影響較大,土遺址夯土中含有方解石等物質,屬易凍性材料。土遺址表麵易形成冰凍層產生凍脹壓力,當冰融化後,土表麵有很高的孔隙度,其強度顯著降低,這種冰凍、融化的反複作用,土遺址就會出現明顯的裂隙。

3.風化對遺址的破壞

地麵上的遺址由於沒有植被覆蓋,遺址的風化也在緩慢進行,風化使其一層一層的脫離,雖然速度比較緩慢,但上述幾種破壞組合在一起,加速了遺址的破壞速度。主要包括:物理風化、化學風化、生物風化三種。各種風化形式往往不是單獨起作用,而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共同作用於遺址。

①物理風化:處於地麵的遺址,由於溫度的變化,在原地產生的機械性破碎稱為物理風化。其主要方式有溫差風化、冰凍風化兩種。

②化學風化:主要作用方式有:融解作用、水化作用、酸化作用三種。生物風化:主要有生物的物理風化作用和生物的化學風化作用兩種。

4.風蝕對大遺址的破壞

風沿地麵吹動時,以自身的動能和挾帶的碎屑物對地麵進行的衝擊和磨損等破壞作用。當風速較小或地麵植被較好時,這種風蝕作用不明顯;當風速較大或地麵植被較少時,風蝕作用就很強烈。風蝕主要包括風吹蝕和磨蝕兩種。如統萬城遺址,風蝕是其主要破壞因素之一。

5.環境汙染對大遺址的破壞

酸雨是加速遺址表麵風化較為重要的因素。空氣中的降塵很容易吸附水分和空氣中的酸性氣體SO、CO等汙染物,落在土遺址上很難清除。它們吸附在遺址外層,使得表麵的濕度大於內芯,潮濕的表麵容易吸附酸性氣體並利於黴菌的生長,黴菌的新陳代謝產物中有硝酸、亞硝酸和有機酸,它們與土中的雜質反應生成可溶鹽又滲入表土起破壞作用。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