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2.巡幸禮儀

巡,意為往來視察;幸,指天子駕臨某地。中國古代的最高統治者為了威懾四方,統禦臣屬,祭奠神靈,觀察各地風俗,了解民情,或遊山玩水,經常離開京師,巡幸、視察各地。為了使這一活動合於禮法,曆代統治者巡幸時都要舉行一係列典禮或禮儀活動,這樣曆代相互沿襲,就形成了一種製度。

2.1 關於巡幸製度,《尚書·堯典》、《孟子》、《禮記》、《史記》都有記載。隻是有關《堯典》的記載曆來都爭議很大,故在此不加羅列。《孟子·梁惠王下》明確指出:“天子適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禮記·王製》則更明確地指出,天子每五年巡視諸侯職守一次:在巡守年的二月出發,向東巡守到達泰山,焚柴祭天,遙望並祭禮名山大川,接見諸侯,訪問有無百歲老人,到老人家中去探望。命太師(樂官之長)演唱采集到的詩歌,考察民間風俗。命管理市集的官吏報告物價的貴賤,觀察人民的好惡,誌趣是否奢華,愛好是否邪僻。命典禮官的下屬官吏校訂當地的季節、月份、日、時,統一律法、禮儀、樂則、文物製度、衣服樣式,都要有標準。對山川神祇的祭祀有不舉行的,就是不敬,如有不敬的,要削減國君的封地。宗廟有祭祀失時或變亂昭穆次序的,就是不孝,如有不孝的,要貶降或廢除國君的爵位。改變禮儀、音樂的,就是不從,如有不從的,就放逐國君。變革製度及衣服樣式的,就是背叛,有背叛的,要聲討國君之罪。有功德施及人民的,加封土地或賜爵位。五月,向南巡守到達南嶽,舉行與向東巡守相同的禮儀。八月,向西巡守到達西嶽,舉行與向南巡守相同的禮儀。十一月,向北巡守到達北嶽,舉行與向西巡守相同的禮儀。巡守歸來,用犧牲祭告於祖、父之廟。天子將要出巡,先舉行祭告天地和宗廟的禮儀。諸侯將出國朝見天子或與其他諸侯會盟,要祭地和宗廟。

《禮記》的這些記載雖然太程式化,但與考古發掘出土的青銅器多有“王在某”、“王在某師”、“王至某”之類的銘辭,並與《左傳》相對應。我們不難發現,西周時的巡幸製度已經較為發達了。

有關西周巡幸製度典型的記錄是《左傳·隱公八年》:“鄭伯請釋泰山之祀而祀周公,以泰山之祊(bēn g)易許田。三月,鄭伯使宛來歸祊,不祀泰山也。”由此可知,鄭國在魯國附近曾有一塊叫做祊的湯沐之邑,用來幫助祭泰山之用,到鄭莊公時,有的人看到周王泰山之祀已廢,因而產生了“以祊易許”的想法。這至少說明,西周諸王巡守東方,並致祭泰山,是周王朝的定製;進入春秋,隨著王室陵替,才日見崩壞了。

在西周,最熱衷於巡幸活動的,當推周穆王。據春秋人鄭丹說,穆王曾打算“周行天下”,使各地“將皆必有車轍馬跡焉”;隻是因祭公謀父作“祈招之詩”以止王心,他才“獲沒於祇宮”。據考“祇宮”在華縣的“南鄭”。以此看來,他的行事與後來死在巡守路上的秦始皇相差不多。因此屈原在《天問》中就特別提出“穆王巧槨,夫何為周流,環理天下,夫何索求?”而《史記·趙世家》說:“繆王使造父禦,西巡守”,“而徐偃王反,繆王日馳千裏馬,攻徐偃王,大破之。”《左傳·昭公四年》也有“穆有塗山之會”的說法。塗山舊說在安徽壽縣,似穆王破徐後曾會諸侯於此,以威懾東南的夷人。另一個巡守事跡比較顯著的周天子是昭王。《楚辭·天問》說:“昭後成遊,南土爰底”,《宗周鍾》稱頌他“勤疆土”,並說當他巡視到南方時,“東夷、南夷具見,廿又六邦”,顯然,其南巡活動曾卓有成效。但後來卻又遭楚人暗算,與“祭公俱沒於漢水而崩”。

“周因於殷禮”,“殷因於夏禮”,西周的巡幸製度很可能不是周人的發明創造,而是夏商巡幸製度的延續。《左傳·哀公七年》“禹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的記載,與周昭王南巡,“東夷、南夷具見”的活動都應是講巡幸的無疑。而《左傳·昭公四年》“夏桀為仍之會”,“商紂為黎之蒐”中的“會”與“蒐”也隻不過是巡幸的別稱。而甲骨文中提到“王才(在)某”、“王步於某”的卜辭也很多。由此來看,可能當時的王都與穆王相似,統統懷有欲使其車轍馬跡遍於天下的雄心。故而《天問》在問各代史時,在夏、商也分別提到:“禹之力獻功,降省下土四方,焉得彼塗山女,而通之於台桑?”“成湯東巡,有莘爰極,何乞彼小臣,而吉妃是得?”這說明屈原對夏、商兩代的巡幸製度有相當多的了解。

2.2 秦代這一製度更趨完整。秦始皇六合天下,一統全國後,自認為功過三皇,德超五帝,為宣揚其功德,曾巡遊各地,東登泰山,南臨琅邪,到處刻石記功。在這一過程中,他也曾巡訪被孔子認為保留周代禮樂製度最完備的魯國,向諸儒問禮,但因諸儒門派林立,說法不一,使秦始皇感到無所適從,難以采用。於是他就拋棄周禮,自己隨心所欲地創立了一套巡幸禮儀。後代統治者們大多數以為:秦始皇巡幸時率領的人馬太多,浪費嚴重,而所行禮儀又太粗疏難以適應禮法要求,因此他們又根據典籍記載的前代巡幸禮儀,進行了必要的修訂補充。唐開元年間,巡幸禮儀粗具規模。到清康熙、乾隆二帝時,由於他們不時出巡各地,經常南遊江浙,北巡漠北,東臨盛京,西幸寧夏,隨時駕臨畿輔要地,避暑勝境,皇帝巡幸禮儀才真正完備起來。

綜觀曆代皇帝巡幸禮儀,一般在巡幸前要命令有關部門依據幹支計年,按曆法推算出起駕的黃道吉日,或根據過去皇帝出巡的舊製,確定好固定的出巡吉日,然後下詔有關部門準備有關事宜,通知將要巡幸地區的地方官員做好準備,修好禦道。禦道的規格一般是:路麵要堅實、平整,不得隨意彎曲。路幫寬三尺,中心馬路寬一丈六尺,兩旁馬路各寬七尺。起駕的前一天,皇帝要齋戒潔身,起駕前要率領有關官員祭告昊天上帝與太廟、社稷,以此來表達“天子受命於天”、“君權神授”的神聖不可侵犯性。起駕時,皇帝身穿戎裝,在儀仗隊的簇擁下乘禦輿出宮,侍衛近臣扈從前後左右,鳴鑼開道。留守官員在太子或丞相的率領下或出午門,或出都城門送行。隨同巡幸文武官員各按品次,戎裝乘車、輿或騎馬依次隨聖駕出發。皇帝禦駕所過城鎮、村落,老百姓原則上都要回避,有時如經特別準許,婦女可以跪伏在道旁瞻仰聖容。凡是皇帝巡幸經過地區方圓三十裏內的地方官員,都要身穿朝服迎接皇帝,地方紳士、德高望重年老的百姓代表,都要跪伏在開闊地段,迎候聖駕,以備皇帝了解民情、觀覽省察風俗。其他官員、公差,如在行進途中遇到聖駕,都要下車、轎或馬,停止前進,恭候聖駕經過,方可行進。除此之外,曆代皇帝巡幸地方時,為了顯示“萬眾歸服”、“皇恩浩蕩”的功德,體現朝廷威嚴,起到震懾不安定因素的作用,在巡幸途中,都要隨時隨地地舉行各種典禮活動。綜合而言,這些活動主要包括以下三大類:

一是舉行各種祭祀典禮活動。中國古代崇天敬祖應命祈福的天命鬼神觀念深入人心。曆代最高統治者為了“順天應命”,順應民心,都非常重視各種祭祀活動。天子巡守時,不但要在起駕時祭祀昊天上帝、宗廟社稷,而且要對沿途路徑的著名帝王陵墓和孔廟進行親自祭祀,對各種神祇廟觀(如岱嶽、河神、海神等),曆代名人名臣的祠廟、墳墓都要派遣專門官員祭祀,以求諸神保佑,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二是對沿途經過地區的官員與百姓進行大規模的恩賞。皇帝對官員與百姓賞賜的物品可以說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但皇帝的取是天經地義、合理合法的,而皇帝的賞卻是“皇恩浩蕩”、“愛民如子”的美德的體現。因此,曆代皇帝巡幸地方時,都要進行廣泛的賞賜。這些賞賜歸納起來,大致可分為四類。第一,減免禦駕所過州縣老百姓十分之三的賦稅;第二,減免禦駕所過受災、歉收州縣老百姓當年十分之五的賦稅,或免除百姓當年的全部賦稅;第三,對所過地區的老年男子和婦女以及辦理巡幸差務的兵丁、文武官員按等級進行不同的賞賜;第四,增加禦駕所過地區的生員名額,頒賜書籍,減輕對罪犯的處罰。

三是閱武,即在一些具有重要軍事意義的軍事要塞進行軍事演習,以便耀武揚威,向民眾顯示朝廷的武裝實力,以起到安定民心,震懾不安定因素的作用。參加閱武的兵丁數目、演習項目、持續時間都各不相同。從兵丁數目來講,從二三百到兩三千人各不相等;從項目來講,步、騎兵主要是演習騎馬、射箭、排兵布陣、擊劍、角力等,水師主要有泅水、扒桅杆、排列陣式等。

皇帝巡幸途中舉行的各種典禮活動,都要求儀仗、旗鼓齊備,參加者的儀容、服飾合乎禮儀要求。參加者都要向皇帝行三跪九叩大禮。如遇恩賞,所有的受賞人員都要向皇帝上表稱謝。閱武結束後,地方官員不但要為皇帝備辦犒賞參加演習的兵丁的酒宴,而且要上表稱讚“天朝軍威”,有時甚至要做詩、做文,讚頌皇帝的聖明與美德。如果有的地方紳士和商人想借皇帝巡幸到達本地區的機會,向皇帝進獻物品、書畫,應先向主管迎接皇帝的官員報告,並轉托他們代為進呈,而皇帝在接受了進貢後,也要酌情進行賞賜,以示禮遇。如有的老百姓想攔駕告禦狀,也要事先經過有關部門的批準,事先跪伏在禦道旁。當禦駕到來後,告狀人員要把早已寫好的訴狀跪呈給隨王伴駕的侍從大臣,由侍衛大臣轉呈皇帝,皇帝閱過訴狀後,再降諭旨,作出處理決定。但中國封建社會的許多朝廷都規定,原則上臣民告狀都要按級按序進行,除非對上司裁決不服,而且冤情重大,才準許越級上告,否則擅自攔截禦駕,以“衝突禦駕”,冒犯皇威論處,所告訴狀也不予受理。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

  • 建國以來劉誌丹研究文集

    作者:中共陝西省委黨史研究室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收錄對劉誌丹同誌的研究文章,包括《論劉誌丹對中國革命的重大貢獻》、《劉誌丹在創建西北革命根據地的地位和作用》、《劉誌丹對西北革命根據地黨的建設的貢獻》、《共產黨人的楷模》、《劉誌丹在黃埔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