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七節 廣場升旗儀式變遷

  1949年的秋天是一個不平凡的季節。

  1949年9月30日晚間,林治遠、梁昌壽為了保證第二天升旗儀式萬無一失,再做最後一次試驗。但他們萬萬沒有想到,一直運行正常的升降開關,在這關鍵時刻出了故障。

  1949年10月1日,天安門成了全世界矚目的焦點。

  1969年冬天,不少群眾對國旗升降提出意見。

  從1989年起,社會各界要求改革和完善國旗升降儀式的呼聲日趨強烈。

  為了練就這手絕活,王俊華付出了艱辛和代價。

  緊急修建國旗杆

  1949年的秋天是一個不平凡的季節。

  8月9日至14日,第一屆北平市各界代表會議上,作出了迎開國慶典,整修天安門廣場的決議。市人民政府責成建設局拿出修整天安門工程計劃,建設局副局長趙鵬飛任總指揮,整修工程具體任務之一是在位於天安門廣場北端,天安門城樓與正陽門之間的中軸線上修建國旗杆。

  修建國旗杆是修建天安門廣場整個工程中的重點任務,也是一項極為重要的政治任務,因為開國大典時,毛澤東將要親手升起新中國第一麵五星紅旗。

  趙鵬飛深感責任重大,他經過周密布置後決定了旗杆底座,漢白玉欄杆等建築設計由建設局建築師鍾漢雄負責;旗杆的結構設計由建設局技術負責人,天安門廣場整修工程設計、施工負責人林治遠完成。

  林治遠接到任務後,感到無比激動,他感謝黨和政府對自己的信任,但他也十分清楚任務的艱巨,責任的重大。

  當時,要求旗杆的高度應與天安門城樓同高。林治遠經實地測量,得出的數據為35米高。

  35米,在現在來說,並不是很高的數據,製作起來也沒有什麽困難。但在當時,剛剛獲得解放的北京,一切都處於百廢待舉之時,要找出一根適合用於承做旗杆的材料都是相當困難的。

  林治遠絞盡腦汁,想來想去,最後想到了市自來水公司。於是,林治遠立刻奔赴自來水公司,在自來水公司選用了四根直徑不同的自來水管,一節一節地套起來焊接上。焊完之後,經測量為22.5米,不能再加高,不能達到35米高的要求。

  林治遠顯得有些無奈,便將焊接後測量的結果報告給天安門國慶工程指揮部。指揮部聽取匯報,並當場進行了研究,還爭取了有關方麵的意見,最後確定國旗杆的高度可以定為22.5米。

  最後安裝在天安門廣場上的旗杆是建設局車碾廠金工車間用四根無縫鋼管套接後焊接而成的;旗杆底座、漢白玉欄杆,由局企劃處鍾漢雄建築師負責設計,陳幹建築師按國旗規定圖樣進行匹配設計。升旗方式,原定由人工手抽旗繩升降,施工負責人是建設局三科哈汝儉工程師,並由他按設計在實地測量將旗杆定位。

  開工後,國慶籌備小組領導同誌來現場檢查工作時提出:升旗要是自動的,請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親自升旗就更好了,更有政治意義了!這個意見立即付諸實施。趙鵬飛親自部署研究自動升旗方案,並將任務交給了林治遠。

  這又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林治遠接到任務後,找來了建設局搞機電的技術員梁昌壽同誌,和他一起研究自動升降的開關設施。他們首先設計出這樣一個方案:國旗自動升降,升降速度與國歌演奏時間一致,國歌奏完後,國旗升到頂端並自動停止。

  梁昌壽根據這個方案,先設計出了一個簡單的機械設施控製升降速度,又在升降旗用的鋼絲繩兩端各焊了一個鋼球來控製升降開關,隻要升降速度設施碰到兩端的鋼球,便會自動停止升降並且自動斷電。

  這個設計方案上報後,很快批示下來。方案得到批準後,林治遠和梁昌壽便立即進行安裝調試,試驗升旗運行正常,升旗所需時間符合要求。

  一個月後,旗杆底座、漢白玉欄杆製作工程完畢,國旗杆也豎了起來。為了毛澤東主席能在天安門城樓上操縱升旗開關,林治遠設計從旗杆下引出一條導線,將導線通過補修天安門前東西長安街道路工程埋設的鋼管橫穿過長安街,跨越金水河,然後順著天安門城樓東南角上升至城樓當中,與天安門城樓上安裝的開關連接上。

  林治遠、梁昌壽對工作認真負責,他們一絲不苟地檢查每一個部位。他們在旗杆下和天安門城樓上反反複複,不知試驗了多少次,當認定自動升降設施運行情況正常,沒有問題時,才於9月下旬拆除了旗杆周圍的腳手架。

  至此,新中國第一根國旗杆高高地豎立於天安門廣場上。

  最後一次試驗升旗出了故障

  1949年9月30日晚間,林治遠、梁昌壽為了保證第二天升旗儀式萬無一失,再做最後一次試驗。但他們萬萬沒有想到,一直運行正常的升降開關,在這關鍵時刻出了故障。

  他們以一塊大紅布代旗,安裝好後,按動升降開關按鈕,這塊紅布徐徐地向上升起,但紅布升到旗杆頂部後,馬達卻沒有按規定停止運行,把這塊大紅布絞到旗杆頂的滑輪裏麵,馬達不能轉動,旗子也退不下來。此時,安裝旗杆的腳手架已全部拆除,人上不去,無法修理。

  林治遠、梁昌壽感到事關重大,心急如焚,建設局局長曹言行、副局長趙鵬飛聞訊後馬上趕到現場。看完現場,弄清故障原因後,趙鵬飛迅速與消防隊聯係,請消防隊火速增援。消防隊運來了雲梯,但雲梯升起後,仍差幾米夠不到旗杆頂,大家更加焦急了。見此情景,趙鵬飛又找來熟練搭棚的兄弟兩人。兄弟兩人來到旗杆下,毫不猶豫地穿上鐵鞋,冒著生命危險從雲梯頂爬到旗杆頂,把那塊大紅布取了下來。此時,市長聶榮臻和有關單位負責人也來到現場,對這一試驗發生的故障進行了分析,並責成有關人員檢查時一定要細致,每個環節都不能有疏漏。

  林治遠、梁昌壽更加感到責任重大,不能有絲毫的馬虎,他們從頭到尾,對每一部位、每一個環節開始進行檢查、修理。經過反複試驗,直到10月1日淩晨,才確認國旗升降設施沒有問題。但為了防止意外,經天安門國慶工程指揮部同意,林治遠安排梁昌壽守候在旗杆下麵,準備萬一毛主席按動電鈕時國旗升到頂還不停,便立即切斷電源。

  1949年10月1日,天安門成了全世界矚目的焦點,一個人民當家做主的新中國誕生了。

  這天,林治遠奉命在開國大典升國旗時,站在毛主席身旁協助升旗工作。升旗電鈕設置在一個三腳架上,林治遠經工作人員指點,把三腳架放在毛主席將要站立的地方。

  下午2點55分,毛澤東主席、黨和國家領導人陸續登上天安門城樓。3點整,曆史性的時刻來到了,中央人民政府秘書長林伯渠宣布“請毛主席升旗”。

  這句話有一個明顯的缺陷,站在他身邊的工作人員意識到,趕緊小聲提醒道:“請毛主席升國旗。”林伯渠又大聲宣布了一次,增加了一個“國”字。

  毛澤東聽到“請毛主席升國旗”後。便大步走到升旗按鈕前,用力地按動了電鈕。

  那麵巨大的國旗緩緩地被藍天摟到懷裏,定格在22.5米高的白色鐵杆上。

  10月2日《人民日報》第一版,登載了新華社記者李普采寫的報道開國大典的文章。見報前,分管新華社的胡喬木同誌審看了這篇報道。當他看到有關升旗這部分內容時說:“電鈕升旗的那句話,要加上一根電線連著的細節,否則雖然你懂我也懂,但有些讀者可能不明白這是怎麽回事呢?”

  40年前的中國百姓,還有不少相信神靈的人。本來就流傳著解放軍能飛簷走壁、神仙保佑之類的故事。如果再親眼見到毛主席遠離旗杆竟能把國旗升起來,那又不知道要編出多少帶有傳奇色彩的故事來。還是應該不嫌累贅,寫細一些,明明白白地告訴大家:是用電線連著的。

  於是《人民日報》便有了這樣的特別報道:“毛主席親自按動有電線通往廣場中央國旗旗杆的電鈕,使這一麵新國旗在新中國首都徐徐上升。”

  §§第十七章 大紅燈籠高高掛!重建城樓煥輝煌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