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節 天安門前大閱兵,進行曲聲滿廣場(三)

  閱兵訓練各顯神通

  徒步方隊以25×4的陣容打破了世界閱兵史的紀錄。當三軍儀仗隊護衛著軍旗出現在天安門時,立刻贏來一片喝彩。

  軍旗掩映下的頭一個綠色方隊是解放軍軍事學院的學員。一律的金黃色風帶大沿帽,墨綠的純毛凡爾丁軍服,襯上金光灼灼的肩章、領章,顯得愈加挺拔剛健,氣勢不凡。通過攝影機的長焦鏡頭,人們驚異地發現,這些軍校生身著將軍服,而帽沿下卻是一副副十分年輕的麵容,這頗具意味的裝扮,告訴人們:這兒是將軍的搖籃!

  早在建國之初,戰爭的硝煙猶未散盡,劉伯承同誌就迫不及待地向黨中央、毛主席打了一份報告:

  ……要建設一支現代化的軍隊,最難的是幹部的培養,而培養幹部最難的又是高級幹部的培養。

  這位人民共和國的元帥,表示願意辭去在西南擔負的一切行政長官的職務,辦一所軍事院校……

  這位在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革命戰爭中,以卓越的軍事指揮藝術而聞名中外的“常勝將軍”,在江山初定,京華人滿之際,他卻不計個人的功名得失,甘願為人民軍隊培養高級軍事人才而奉獻自己晚年寶貴的歲月。

  軍事學院這個受閱方隊的隊長黃玉章就是50年代初期進入軍事學院的,對於往事他記憶猶新:當年,劉帥為了辦學,事必躬親,日夜操勞,簡直到了嘔心瀝血的地步。黃玉章身邊至今仍保存著入校時劉帥發給的那個文具盒,上麵留有劉帥剛勁的題詞:“在馬列主義基礎上修養為軍事專家。”

  今天,他看到眼前這整整齊齊,帶著青青綠色的方隊,心潮久久難平。在這批學員裏,有曾參加對越自衛還擊作戰、與共和國同齡的團長,有剛過不惑之年的司令員,有合成集團軍參謀長……他們是一片蔥蘢的成材林,是我國國防現代化的棟梁。

  人們都說,軍事學院是將軍的搖籃。黃玉章卻為自己能做個“保姆”而感到驕傲和自豪。雖然,他們中許多人已不能親自參加方隊受閱,可在這片青青的林子裏,有著他們的心血和汗水,有著他們的憧憬和希望。

  軍事學校完成班(大專班)畢業生、某部機械化步兵團團長李少軍是參加受閱的4個裝甲輸送車步兵方隊的總領隊。他率領的這個戰功卓著的紅軍團,是在彭德懷同誌領導平江起義時組建的,參加過五次反“圍剿”、長征、平型關大戰,以及遼沈、平津等重大戰役,在抗美援朝作戰中,打得美國王牌軍魂飛膽喪。

  這支裝備優良的機械化部隊,先後經曆了三次大改裝,第一次是從“小米加步槍”到騾馬化;第二次是從騾馬化到摩托化。此間斷斷續續花了好幾十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的短短幾年裏,他們又進行了第三次大改裝――從摩托化到機械化。此刻,他們乘坐著攜有先進導彈的新式裝甲輸送車,正行進在長安街上。這支當年由大刀長矛起家的人民軍隊,如今向著現代化、正規化的目標迅跑……

  為了貫徹鄧小平同誌提出的要搞合成集團軍的指示,李少軍所在部隊率先開展試點工作。

  當國產的新式裝備源源不斷運到部隊時,李少軍和戰友們很快投入到緊張的換裝工作中。

  為了能迅速掌握和使用新式裝備,他每天淩晨就帶領戰士們登車演練,白天單車越野,練合成作戰;夜間練閉燈駕駛、紅外線瞄準。

  為了練緊急登車後的導彈發射,他們頂著太陽先來一陣急行軍,然後突然臥倒,調整發射瞄準具、捕捉目標……他們很快掌握了新式裝備的性能,訓練成績直線上升,導彈打靶百發百中,戰士萬家常還創造了“一彈兩中目標”的奇跡。

  今天,這支機械化勁旅,給天安門廣場,帶來了猛虎嘯月的威嚴,帶來了瀑布落地的聲勢;每四台車一個排麵,整整齊齊,這是紅軍團的戰士用精湛技藝描繪的力與美的和諧圖案。

  裝甲輸送車隊過後,火箭布雷車像一座座小山駛進天安門廣場。

  這些神奇的武器,速度快,機動性很強。它們能在瞬間用火箭把顆顆地雷帶向目標區上空,在接近地麵時,彈體脫落,帶雷傘迅速張開,飄墜,布設一個大麵積的防坦克雷場。這是封閉敵坦克、遲滯敵人行動的有效手段。

  前導車左側,有個眉清目秀的青年軍官叫王辰。

  1979年,王辰剛剛18歲,就以優異的成績在北京“十一”中學畢業。就在他醞釀報考高等院校時,對越自衛還擊作戰打響了。

  作為軍人的兒子,他十分關心前線的故事。一天,他看到報紙上一則報道:說的是一次戰鬥中,由於炸藥包導火索失效,使前去炸碉堡的三個戰士和一個班長相繼犧牲。當時,他的心被這則報道強烈地震撼了。

  按著媽媽的意思,要讓他和姐姐一樣,報考醫學院。對此,王辰並不反對,可自從看到那則來自前線的報道,他的心一直狂躁不安。軍隊太需要工程爆破專業人員了。他畢竟是個熱血男兒。在經過一番苦苦的徘徊和思索之後,他又堅定了報考部隊工程兵學院的念頭。

  第二天,王辰果然在自己報考單的誌願一欄裏,五個誌願都填的是“工程兵學院”。他終於以優異成績被南京工程兵學院錄取了,分到了野戰工程係。

  他對前來采訪的記者說:

  “十年動亂,在國防建設上也遭到了嚴重破壞,當時火箭布雷幾乎是個空白。在老工程兵李魁三等同誌的不懈努力下,急起直追,才研製出了第一代火箭布雷彈的雛形,那年夏天,葉帥親自看了火箭和布雷試射,十分高興,勉勵研製人員要進一步解決機動性問題。現在,總的來說,我們常規武器的性能不比外軍差,就火箭布雷車而言,和美國蘭式中程導彈改裝的火箭布雷車、西德的潘多拉式小型布雷車性能上各有優劣。”

  談到今後的打算時,這位剛毅的軍人卻靦腆地笑笑,說:“我還是想在地雷方麵鑽研出點名堂來,總不能老讓我們戰友用身體滾地雷吧!”說話間,他眼裏閃出一道亮光。

  今天,當這小山似的火箭布雷車隊排山倒海地馳過天安門時,又有誰想到,引導車上的這個文質彬彬的青年軍官,他的內心世界是如此寬廣呢?

  一股青煙卷來,坦克車方隊已出現在天安門廣場上。

  在這些鐵馬騎士中,潘家豪是年紀最小的一個,才16歲。當軋軋作響的坦克以萬鈞霹靂之勢隆隆開過天安門時,人們卻看不見他,他是第四列一僚長的炮長,此刻正坐在激光瞄準具前履行自己的職責。

  他駕駛的是一種新式坦克車,裝甲厚、防護力強,火炮口徑大,車上配備的許多儀器都具世界先進水平。連隊的同誌們在工廠接車實習期間,親眼看見廠裏科技人員和工人師傅為造出新型坦克沒日沒夜地幹,有的就累倒在機床旁。

  主持這項工作的副總工程師唐章媛老大姐不顧年大體弱,常常渾身油汙地和工人師傅一起攻關,解決問題。她慈愛地對坦克兵叮嚀了又叮嚀:“這坦克就算交給你們了,願你們能駕馭好它,為人民建立功勳。”

  每當小潘跨上新的坦克,路過田野村舍,他都要爬上炮塔亮亮相,可是今天,他們的威武的坦克方隊挾雷裹電般地通過天安門時,小潘卻靜靜地守在車內自己的崗位上一動不動。

  16歲,在媽媽眼裏,還是一位撒嬌的少年,但小潘卻已經是共和國一名成熟的士兵了。祖國的安危,放在此刻的他的肩上。

  在軍樂的伴奏下,綠森森的火箭炮方隊開過去了。雄赳赳的榴彈炮、加農炮方隊開過去了。塗著迷彩被人稱之為“戰爭之神”的大口徑自行火炮方隊過去了。武裝警察方隊邁著整齊的步伐走來了。老遠人們就翹首遙望著這橄欖色的方隊。

  這是一支擔負著保衛祖國首都安寧的人民武警部隊,它的前身就是當年張思德所在的部隊。

  這支部隊早已在首都人民的心裏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在街頭,在巷尾,在機場,在車站,他們風裏雨裏,站崗執勤,他們橄欖色的軍衣維係著老人的笑,孩子的夢,維係著祖國的和平與城市的安謐……

  在眾多的方隊中,海軍艦對艦導彈、潛對地導彈、岸對艦導彈方隊經過了天安門。

  這時,軍委主席鄧小平又一次向他們揮手致意。剛才,當鄧主席的敞篷車徐徐地開到這個方隊前麵時,團長李化慶等200多雙眼睛曾久久凝視著鄧主席,他們看到鄧主席還是像五年前第一次和他們在一起時那樣,仍是精神矍鑠,深邃的目光依然閃爍著親切和慈祥……

  那是在1979年“八一”建軍節後,一個風輕浪細,碧波粼粼的好天氣。水兵們正在港灣裏遊泳,忽然發現鄧小平同誌來了,並含笑向大家招手致意,和戰士們一起置身波浪之間,他時而一陣暢遊,時而踩水小憩,興致勃勃地遊了很長時間。

  鄧小平遊完泳上岸離去很久了,大夥還談論不已。在這不久,小平同誌還登上“一五”艦――我國第一艘導彈驅逐艦,在茫茫的大海上航行了六個小時,對海軍建設許多重要課題,作了高瞻遠矚的論述,並揮筆題詞:“建立一支強大的具有現代戰鬥能力的海軍。”為新時期海軍建設指出了明確的方向。

  鄧小平視察之後,幾年來,這個導彈團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送走了蘇式岸對艦導彈,用自己設計,自己生產的岸對艦導彈進行現代作戰訓練,每年都獲得了優異成績。

  1983年6月,這個團進行一次高難度的打靶,4發導彈齊射,並假設以兩發導彈在雷達、指揮儀破損的情況下實施射擊。參謀長李化慶一聲令下,導彈呼嘯而出,緊緊追蹤海上“敵艦”,瞬息間,熒光屏上顯示出清晰的亮點:六發六中……

  而此時此刻,站在天安門城樓主席台上的鄧小平同誌,還在向海軍導彈方隊的水兵揮手,那神情,那姿態,就和五年前一樣……

  當又一個方隊的海軍走過來時,站在觀禮台上的一位海軍軍官馮洪達心潮澎湃。他是這個海軍軍官主隊的方隊長,中國現代著名的愛國將領馮玉祥的兒子。平時,他治軍極嚴,這次方隊集訓,他也不例外。不管是烈日當頂,還是風雪彌天,他總是在操場檢查每一細小動作,那一絲不苟的作風,與他的父親沒有兩樣。

  在蔣家王朝麵臨崩潰之際和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夕,馮洪達的父親正在美國。當他聽到中共中央籌備召開政治協商會議的消息,立即衝破了國民黨特務的重重圍困和迫害,攜帶全家,登上了歸國的旅程。船過黑海時,突然失火,父親和妹妹曉達不幸遇難。

  當時,馮洪達已20歲,看到父親懷著愛國的一腔熱血,戎馬一生,然而舊中國官場腐敗,軍界糜爛,父親最後還是落得孑然一身,飄泊海外。在父親遇難以後,馮洪達決心繼承父誌,從軍報國。當時,他看到外國海軍艦艇在世界各地橫衝直撞,決心為振興中國海軍而努力,他進入了蘇聯列寧格勒大學和海軍學院學習。畢業後,就一直在中國人民海軍工作。現在他擔任了海軍水麵艦艇學院副院長。

  幾年來,這所水麵艦艇學院培養的學生,許多在執行太平洋遠航、護航,以及導彈水下發射等任務中多次立功受獎,培養的學員有許多人已經成為海軍優秀的艦長、支隊長、基地司令員……

  望著這支年輕的隊伍,副方隊長孫國楨也露出滿意的微笑。

  他也有自己一段不平凡的經曆,抗戰勝利後,他在國民黨“重慶號”軍艦上當水手時,看到外國軍艦在我領海內橫衝直撞,眼裏簡直要冒血,當時,美國水兵飛揚跋扈,根本不把中國水手放在眼裏,兩艦相遇,連起碼的國際禮節都不講,故意掀起湧浪侮辱他們,他們也痛感國民黨的腐敗無能。1949年,“重慶號”發動了起義,孫國楨就是士兵委員會的委員。

  看到眼前的這一切,聯想起往事,他笑了,笑得那麽開心,那麽深沉,這是飽經風霜,品嚐人生苦酒的人的笑。那一天,閱兵副總指揮馬衛華副司令員見到了他,緊緊握著他的手,笑著說:“老將軍,你還在受閱的行列裏,真是雄風常在呀!”

  孫國楨連連搖頭說:“不敢當,不敢當!”

  分列式的最後一個方隊――運載戰略導彈的巨型黃河牽引車駛進廣場時,天安門東西方向上空800米處,領隊長機和八架護衛機飛臨上空。

  護衛機放出絢麗的彩帶,這是向祖國和人民獻上的美好祝願。

  緊接著,轟炸機、強擊機、殲擊機等85架戰鷹組成三個梯隊,擺成燕翅形、楔形呼嘯而來,掠過天安門上空。

  空中梯隊的總領隊是航空兵某師師長徐水香。

  1981年在華北某地舉行軍事演習時,他就已成為“新聞人物”。

  那時他是一個飛行團長。演習前,部隊正在改裝,用國產的新型轟炸機代替蘇式的轟炸機。這種轟炸機速度快,載量大,擅長於轟炸敵人交通樞紐,攻擊敵人的後方。飛行員剛剛熟悉新型轟炸機的性能,就接到參加軍事演習進行編隊轟炸的任務。

  徐水香領著全團的戰鷹飛到了塞外。在空中俯視地下,隻見方圓百裏到處是坦克、裝甲輸送車,大炮,火箭及雷達的扇形天線、梯形天線……,環形防禦陣地的塹壕縱橫交錯,陸軍各兵種陳兵在這裏進行紅藍軍角逐。空中又有多層次的飛機,徐水香要在這樣複雜條件下帶領轟炸機群實施實彈轟炸,稍有偏差,其後果不堪設想。

  徐水香帶領的這個團已經有30年安全飛行的曆史,在全空軍可算是名列第一。這次他們來參加軍事演習,不僅編隊任務重,而且這裏的空域生疏,空情複雜,經常籠罩著低雲和迷霧,這是飛行員的“天敵”。一個雷擊,一團積雨雲,甚至一隻小鳥的碰撞都會帶來意外的不幸。

  然而,徐水香想的更多的是人民軍隊的責任感。條件複雜的一麵是不安全,另一麵呢?那就是部隊戰鬥力的提高。

  徐水香首先試航,觀察戰區的地形特點,靶標的形狀,試驗在這個地形上俯衝轟炸與地麵協同的動作,試驗繞雲的辦法,以及雨天落地的要領……。他有時飛拂曉,有時跨晝夜,掌握了一套數據,指導整個團展開低氣象訓練,進行大機群編隊。

  地麵,炮火連天,空中,雄鷹奏鳴。徐水香領著全團轟炸機對地麵實施攻擊,命中率達到100%,圓滿完成了任務。

  在飛臨天安門上空機群的第二梯隊裏,有一架編號為89的F型遠程轟炸機。一年前,就是這架飛機在世界航空史上留下奇跡。這就是今天受閱的孫鄂軍機組。

  在1983年11月,孫鄂軍機組接受了上級交辦的一個艱巨的任務:到華北某地高空拍照,並結合進行殲轟合練。

  飛機平穩地飛行在1.1萬米的高空。再過三分鍾,任務就可以順利完成了。突然,一道耀眼的銀光擦著機身側後一閃而過,發出霹靂般的一聲巨響,飛機便急劇下降,向左下方傾斜墜落,所有的儀表都在猛烈地顫動,無線電聯絡戛然中斷。

  孫鄂軍和副駕駛上官偉宏急忙一起把駕駛杆往懷裏猛拉,同時向右緊緊壓住駕駛盤,製止了飛機下滑。飛機終於在8000米高空處拉住了。

  孫鄂軍連忙用機內電話向尾艙詢問:“五號六號尾部怎樣?”

  坐在五號艙的第二領航員李永山升起座椅,通過飛機頂部的玻璃向後一看,心不由自主地緊縮了:飛機上5米半高,23平方米垂直尾翼全被撞掉。他控製住內心的緊張,用平靜的語調向機長報告了情況。

  坐在六號艙的馬海鵬也觀察到左水平尾翼被撞傷幾十處,最大的破洞有辦公桌那麽大。而且他看到一個更加危險的情況,飛機頂上的幾十米長的電纜線撞斷後在左右擺動。

  孫鄂軍意識到險情的嚴重性,失掉了垂直尾翼,飛行就會大幅度向左右偏航;水平尾翼受了傷,飛機就有橫向翻滾的危險。電纜線一旦在搖擺中把飛機纏住,也會毀機於一旦……

  根據常規教程,在這樣的危險時刻完全可以按動電鈕,機組六個人在幾秒鍾內跳傘離去。而孫鄂軍卻果斷地決定:隻要有一線希望,就要保住國家這價值1000萬元的飛機。不到萬不得已,機組不跳傘。對此,領航員楊鏡秋和孫鄂軍都從對方的目光中領會到了。

  楊鏡秋果斷地提出了一條決定性的航線,得到孫鄂軍采納:“左轉彎返航,迫降A機場!”

  當他們在空中搏鬥了1小時28分,僥幸地偏航到一個民航機場上空時,卻又發現在停機坪上有5架大型民航機。

  “離開機場!”為了不至於在迫降中碰撞了民航機,孫鄂軍再次把飛機拉起。

  10時45分,A機場終於出現了,但這時無線電卻又中斷,失去了地麵導航。孫鄂軍指揮著機組一點點放下襟翼,當飛機下降到150米時,年輕的機長下了最後的決心:“全放襟翼!”飛機陡直地往下坐,直向跑道中間俯衝。

  正在這時,又一個意外情況發生了。當孫鄂軍在飛機接地前的一瞬間,拉駕駛杆要把機頭拉起來的時候,駕駛杆拉了一半就拉不動了,原來,這架受傷的飛機的升降舵被一個很大的鋁合金碎片卡住了。如果機頭拉不起來,飛機俯衝就會機頭觸地引起爆炸。

  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孫鄂軍和上官宏偉同時把駕駛杆拚命地往懷裏抱,機頭揚了起來,飛機咚地一聲突然接地了。

  六個飛行員緊緊擁抱在一起,相對無言,好半晌,楊鏡秋如夢初醒似地說:“我們勝利了!”

  此時此刻,當孫鄂軍看到天安門廣場彩旗似錦,鮮花如雲,那森林般的手臂揮動著的時候,心裏禁不住熱血沸騰。

  特區“大鵬”展翅飛過天安門

  閱兵式完畢後,群眾遊行隊伍開始走過天安門。而遊行隊伍中,有五顏六色、各種模樣的彩車。這些彩車中,反映改革開放成就和特區建設成就的深圳“大鵬”彩車特別引人注目。

  建立深圳特區,是鄧小平的英明決策。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撥正了中國前進的航向,“把國民經濟搞上去”,已成為億萬人的共識。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人物鄧小平提出:中國經濟大鵬要騰飛,必須借助於對內改革、對外開放這兩翼,缺一不可。

  當時,改革的突破口已從農村開始,那麽對外開放的突破口在哪裏呢?

  中國高層領導在調查,在思索。

  早在1978年4月,受穀牧委派,國家計委、外貿部組成港澳經濟貿易考察組,奔赴香港和澳門,吸收其經濟快速發展的經驗。

  同年5月底,考察組經過深思熟慮,寫出了《港澳經濟考察報告》,提出把靠近港澳的廣東寶安、珠海劃為出口基地,逐步將其建設成具有相當水平的對外生產基地、加工基地和吸引港澳客人的遊覽區。

  6月初,中央領導同誌聽取了報告後,對其建議給予了讚賞。

  1979年4月,中央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

  會議上,當時擔任廣東省領導工作的習仲勳等人向中央匯報工作。他們明確提出:廣東臨近港澳,可以發揮這一優勢,在對外開放上做點文章。

  很快,鄧小平同誌同廣東省領導進行了談話。他說:

  “你們上午的那個報告不錯嘛,在你們廣東劃出一塊地方來,也搞一個特區,怎麽樣?”

  “特區?”廣東省的兩位領導人一下還沒有反應過來。

  鄧小平接著補充說:“對,辦一個特區。過去陝甘寧邊區就是一個特區嘛。中央沒有錢,你們自己去搞,殺出一條血路出來。”

  鄧小平關於辦特區的倡議,猶如一塊巨石投入水中,迅即引起各方麵積極的反響。

  6月6日、9日,中共廣東、福建省委分別寫出了關於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的報告,呈送中央。

  7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準廣東、福建兩省的報告,確定:在廣東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廈門劃出一部分地區,試辦出口特區。

  1980年3月,中央在廣州召開廣東、福建兩省參加的會議,正式將“出口特區”定為“經濟特區”。5月1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於《廣東、福建兩省會議紀要》的批示中,對兩省的大膽探索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同年8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批準國務院提出的《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宣布:為發展對外經濟合作和技術交流,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廣東省深圳、珠海、汕頭三市分別劃出32.75平方公裏、6.7平方公裏、16.7平方公裏區域,設置經濟特區。

  機聲隆隆,人聲鼎沸。1979年,第一批敢於“吃螃蟹”的創業者進駐深圳的北麵,開始了中國曆史上前所未有的嚐試――籌建特區。

  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就這樣誕生了。中國對外開放的窗口就這樣打開了。

  從此,深圳的經濟得到迅速的發展。

  1984年1月24日,鄧小平第一次考察了深圳。看到深圳所發生的變化,這位79歲的老人臉上露出笑容,並親筆寫下了力重千鈞的題詞:

  “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

  看到這題詞,深圳人興奮不已。

  轉眼間,國慶35周年大慶就要到了。興奮的深圳人怎樣向天安門前的國慶大典獻禮呢?

  1984年5月2日晚,由深圳市委常委鄒爾康同誌主持,在市文聯辦公室召開籌備會,研究關於參加35周年國慶節北京慶典的彩車設計製作問題。

  與會人員有市委宣傳部正、副部長李偉彥、梁仲恒,市文化局局長葉於林,市文聯副主席陳江、湯洪泰,市委辦公廳副主任古世英,宣傳部辦公室主任馬伯仁,市美術廣告公司經理黃鵬,以及剛從北京招聘來的美術設計師黃昶、杜九賢、陳煒、孫巧新、宋殿發等同誌。

  從參加會議的成員看,這次會議的意義非同小可,鄒爾康同誌鄭重地宣布:

  按中央指示,建國35周年在首都的慶祝遊行有深圳和蛇口的彩車參加。這是建國以來,第一次有地方的彩車參加首都的慶典。蛇口的彩車由蛇口工業區自己設計製作,深圳市的彩車由我們通力協作來完成。彩車要體現鄧小平同誌倡導的改革開放政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市委常委主持會議部署其事,可見市領導對這項工作的重視程度。

  市委責成市美術廣告公司組織力量完成此項任務,由古世英同誌負責日常的組織領導,由黃昶等人負責設計組的工作。

  從當天起,立即在市委306室開始工作。

  但是,對這項重大的政治題材如何設計,設計師們誰也心裏沒底。而領導認為委派人都是從北京市裝潢設計研究所聘來的設計師,對首都的慶典活動也較熟悉,因此,把希望寄於他們。

  其實,他們誰也沒搞過這類題材的設計,而且,他們自己感到對深圳經濟特區的認識也很膚淺。所以,剛設計時有如大海撈針,抓不到要領。

  時間一天天過去了。每人都拿出幾個草圖,均不理想。有人習慣於北京市遊行的老思路,設計一麵大紅旗;有人被深圳的高樓大廈所吸引,以此為題材;有人認為深圳的電子工業發達,想就電子工業做文章。但都覺得哪個方案也不夠全麵、不夠理想。

  領導為了啟發他們的思路,組織他們參觀國貿大廈。這座大廈以每2-3天一層的驚人速度上升,它以代表“深圳速度”而聞名,而且是當時全國最高層的現代化建築。它剛剛封頂,他們有緣先睹為快,興奮不已。

  大家隨著“鐵籠子”電梯徐徐上升,頓然有一種眼界大開的喜悅。平時在地麵上看到那些高大建築物,不一會兒全在自己腳下。

  遠眺望去,隻見寬闊的深南大道,像一條綢帶似的向天邊延伸。密密麻麻的樓房,隨著深南路的延伸變得越來越小。轉身一看,香港那邊的上水、粉嶺、新界一帶,盡收眼底。整個視野是那樣開闊,令人心曠神怡。不禁想起毛主席的詩句:“鯤鵬展翅九萬裏,翻動扶搖羊角。背負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間城廓……”

  突然,一個主題構思呈現在設計師黃昶的腦海中。

  他不禁脫口而出,大叫:“有了!有了!”

  周圍的同誌不解其意。黃昶趕忙說:

  “彩車的構思我有譜了!”

  他把毛主席的詩句朗誦一遍,進而解釋說深圳市臨大鵬灣,素有鵬城之稱;而深圳市實踐鄧小平同誌改革開放政策,短短幾年來所取得舉世矚目令人驕傲的成就,其氣勢就如同一隻大鵬神鳥欲展翅九萬裏。

  最後他說:“這種博大的氣魄與胸懷,借用毛主席的這幾句詩來形容,再適合不過了!因此,用大鵬展翅的藝術形象來歌頌小平同誌的改革開放政策的正確,來歌頌深圳市的發展前程的偉大,也就再好不過。”

  黃昶在北京工作時,曾經向花鳥大師李苦禪先生學習字畫,尤其喜歡學畫李苦禪的大鷹。他想,若把李苦禪大師所畫的那種具有博大胸襟的大鷹圖案化,用來表達深圳彩車的主題確是神來之筆。

  他的思路得到了大家的認同。就這樣,深圳彩車的表現手法,很快就確定了。

  1984年5月16日,由黃昶代表彩車設計組向深圳市委常委擴大會議匯報,主要內容有: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同誌給深圳經濟特區的題詞為主題,以高度的概括、鮮明的形象、洗煉的手法,反映我國實行對外開放、對內改革、創辦經濟特區的政策所帶來的欣欣向榮的景象。

  二、彩車內容

  主要由如下五個方麵組成:

  (一)鄧小平同誌的題詞:“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把經濟特區辦得更快些、更好些。”

  (二)初具規模的現代化深圳城區。

  (三)飄揚著五星紅旗的羅湖口岸、羅湖火車站碼頭,顯示深圳是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是進出口的重要通道。

  (四)工業廠房、電子符號和工業產品圖案,顯示深圳經濟特區以工業為重點,引進世界先進技術,工業生產在迅速發展。

  (五)特區四年多來所取得的幾項主要成就(暫列1983年底的數字)。

  1.與港商、外商簽訂協議2500多項,協議投資總額18億多美元,實際使用4億美元,引進一批先進技術和2.5萬多台(套)設備。

  2.與1978年相比,工業總產值增長11倍,農業總產值增長29%。

  3.財政收入增長10倍。

  4.全民所有製企業職工年平均工資增長7倍,農民人均收入增長2.5倍。

  三、藝術手法

  (一)一隻潔白的欲展翅起飛的大鵬神鳥。在大鵬翅膀上鑲嵌著鄧小平同誌的題詞。題詞按原筆畫放大、紅色。鳥的眼睛不斷閃爍著藍色的鎂光。想象的政治效果和藝術效果是:突出鄧小平同誌的題詞,既是宣傳中央對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的正確性,又是宣傳經濟特區的成就;大鵬展翅起飛,比喻經濟特區正在起飛,前景光明。

  (二)彩車正麵的電子符號不斷閃爍紅藍鎂光,工業產品圖案能轉動。

  (三)53層高的國際貿易中心大廈,頂層停放著一架直升飛機模型,與一批示意性的高層樓宇相襯托,配以道路、園林綠化,進一步顯示深圳已是一個初具規模的現代化城市。

  (四)反映深圳經濟特區建設成就的幾項數字,放在彩車平台上沿,由電腦控製,不斷更換數字顯示。

  彩車的構思、主題、表現形式、藝術手法等得到了當時深圳市委常委擴大會議與會者的充分肯定與讚揚。彩車設計小組根據領導的意見進一步作了補充與修改,做出的模型送北京有關領導審查。

  這一作品,很快受到了國慶節遊行指揮部很高的評價。他們認為大鵬展翅這一藝術形象有氣魄,能很好體現深圳特區突飛猛進的大好形勢,準確地體現了鄧小平同誌改革開放的主體思想,是政治性和藝術性高度統一的好作品。同時對個別細節的地方提出了寶貴的修改意見。

  彩車設計小組匯報載譽而歸,正準備放大製作,又傳來中央首長電話,說胡耀邦同誌及中央書記處的同誌們要看深圳的彩車模型。

  於是古世英和黃昶再飛北京。中央首長們看後對這部彩車設計表示滿意。

  方案確定後,由設計人員畫出施工圖,深圳市美術廣告公司組織香港威鵬廣告公司製作大鵬鳥、彩車車頭的裝飾及兩旁電子顯示器。汽車的車體由深圳夏巴汽車廠(二汽與外商的合資廠)有關工程技術人員負責改裝。大鵬鳥的放大製作由陳煒等同誌監督。廣告公司黃鵬經理親自到電影院去放大小平同誌的題詞,並星夜趕赴廣州組織力量加工大小模型20多座。

  由於時間緊迫,大家工作得熱火朝天,不分日夜,不怕疲勞,不計得失,上下一條心,如此巨大的製作工程僅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基本完成。

  當這隻潔白的大鵬神鳥樹立起來後,連同車體,居然有四層樓那麽高,好一個堂皇的龐然大物!

  市委領導同誌到現場觀看時都露出了滿意的微笑。

  設計人員也深知,這項艱巨的工程,沒有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全力支持,沒有市委派出的古世英這位好同誌全力主抓這項工程,是不可能在如此緊迫的時間內取得成功的。

  彩車在深圳市組裝調試成功後,又立即拆卸裝箱,8月底通過鐵路運往北京。

  9月下旬,40多位工作人員(含28名武警戰士)開赴北京,參加慶典活動。

  9月26日晚進行彩排,由黃昶任彩排組組長。

  深圳彩車的大本營設在毛主席紀念堂南麵、前門箭樓東邊。晚上9點多,天下著毛毛雨,彩車開赴建國門外指定地點集合,剛開到曆史博物館北門,突然聽到一聲巨響,彩車不動了。頓時,大家驚呆了,黃昶也出了一身冷汗,連毛背心都濕透了,心想這一下可完了,彩車還沒完成遊行受閱任務就出了問題,怎麽交差。大家一時不知所措。

  黃昶急忙跳下車,拿著手電沿車巡視查看。聽旁人說,剛才車邊上直冒火花。仔細一檢查,原來彩車右邊的輪子壓在一道溝窪的地方,車的裙邊正好和地麵發生磨擦。好一場虛驚!

  於是,黃昶命令車內28名隨時準備推車的武警戰士和全體工作人員下車,再命令司機起動,車輪離開了溝窪的地方,故障排除了,彩車很快趕赴集合地點。

  當大家勝利完成彩排任務時,已是淩晨4點多鍾。由於剛開始時在曆史博物館北門外的那場虛驚,他們的衣裳都被冷汗濕透了,加上北京的深秋雨夜,頗感寒氣襲人。當彩車開回工地時,彩排的總負責人古世英同誌穿著雨衣打著雨傘在工地門口等候彩排組人員。

  他連聲說:“同誌們辛苦了!”並送上一杯熱氣騰騰的薑糖水。大家頓感身上的寒氣一掃而光。

  10月1日上午,深圳彩車順利地通過了天安門,接受了中央首長們和首都上百萬市民的檢閱。

  大家的感受與以往參加節日遊行的感受有很大的不同,感到這次如同扮演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明顯感到自己肩上的分量是那樣的沉重,心情是那樣緊張。

  特別是當彩車從東華表至西華表,經過天安門前那一瞬間,大家生怕發生任何事故。當時彩車組長坐在司機旁邊,麵向著車內28名戰士和其他工作人員,隨時準備著,如果一旦發生故障,便立即命令戰士跳下來推車繼續前進,一分一秒也不能耽誤!其他同誌因為都是首次參加首都的慶祝遊行,又是非同一般的遊行,他們還不時通過為司機預留的那點縫隙,向外窺望那盛大壯觀的場麵。

  組長不時提醒大家,要牢記自己的任務,要各自堅守崗位。

  按規定,通過天安門的受閱時間是短短的一分鍾,可是彩車組的同誌卻覺得時間是那麽長,心情特別緊張。

  大家隻想如何順利完成任務,不許有絲毫的失誤;要通過深圳的彩車,讓全國人民堅信走鄧小平同誌倡導的改革開放之路,乃是一條富民強國之路;同時也要向全世界表明中國人民將沿著這條改革開放的康莊大道,勇往直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

  當深圳的彩車順利通過西華表時,完成任務後的勝利喜悅之情頓時洋溢在每個同誌的臉上。彩車終於在指定地點(電報大樓對麵馬路沿)停了下來。

  大家的心情是那樣興奮、那樣舒坦,站在馬路邊上,一再翹首回望天安門方向,人流、花束和旗幟匯成的海洋像潮水般湧來……

  後來,彩車組的同誌聽說不少觀禮的人讚揚深圳彩車那隻大鵬鳥十分雄偉、壯觀、有特色,大家的心裏都甜滋滋的,為有幸能夠參加這次設計、製作這台模型,並隨著它參加首都遊行而感到自豪!後來,設計師和其他有功人員都獲大會指揮部頒發的嘉獎令,備感光榮。

  國慶遊行結束後,應北京市民的要求,彩車在原地展覽三天,參觀者絡繹不絕。

  深圳彩車不但受到首都人民的高度讚揚,而且在國外也引起強烈的反響。因為都相信:中國人民將沿著鄧小平倡導的改革開放的金光大道勇往直前。

  廣場上的標語“小平,您好!”

  在國慶35周年的群眾遊行隊伍裏,當北大學生方隊通過天安門廣場時,突然在隊伍中有幾個學生打出了一個橫幅:

  “小平,您好!”

  頓時,從城樓上,從觀禮台,從廣場上,無數雙眼睛發現了這個特殊的鏡頭。

  在天安門城樓主席台上的鄧小平同誌,看到了這個橫幅後,臉上露出笑容。

  這不是一幅一般的橫幅,是億萬人民心聲的反映和體現。

  中國共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改革開放的春風,吹啟了關閉多年的中國的大門,也溫暖了每一位愛國知識分子的心。1984年,國家政治穩定,經濟形勢也很好,人民安居樂業。在這個大好形勢下,國家決定隆重慶祝建國35周年,對全國人民來說,是個極大的鼓舞。

  當參加國慶遊行的任務下達到北京大學時,全校師生都很興奮。

  “文化大革命”以來10多年沒搞閱兵和遊行,麵對這次大規模的慶典活動,北大的領導到學生,上上下下都憋著一股勁,決心要拿出最好的精神麵貌,接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檢閱,充分顯示80年代北大學生的精神風貌,為北大爭光,為中國青年爭光。

  1984年的時候,北大學生的思想狀況很好,同學們政治熱情高漲,對參加慶典遊行十分積極。

  當時北大有1萬多名學生,從中選出2000多人參加學生遊行隊伍,另選出2000人參加儀仗隊。

  學生們報名相當踴躍。為便於組織,學校有關部門相對集中地從各係中挑選整班和整年級的學生。

  訓練對學生們來說是非常緊張和勞累的。為了保障學習不受影響,都利用課餘時間。暑假前每天下午從4點到6點,隊伍中,國際政治係的一個幹部班的學生,大多是30幾歲、40來歲的人了,也還是一次不落地參加訓練。

  整個暑假當中以及開學之後,每天下午第二節課後,同學們便集中在東操場,一絲不苟地參加訓練。那時幾乎沒有什麽補助,天氣炎熱時,隻供給一點汽水。

  “十一”前幾天,在天安門廣場搞了兩次預演。

  預演時,同學們個個非常嚴肅認真,手持紙花,高呼口號,非常整齊。預演後,一些領導同誌看了說:這樣不行。群眾遊行這樣齊步走顯得太死板,不活躍。不能搞得這麽死板。學生們根據領導的要求,訓練中,力求把青年學生那種健康活潑、風華正茂的精神狀態表現出來。

  每次預演,都是在夜間進行,次日淩晨才能回校,一夜不能休息。

  “十一”的前一天晚上,校團委、學生部的幹部分頭到學生宿舍查鋪,勸學生們不要太興奮,好好休息。

  “十一”那天天還沒亮,學生們就急急忙忙地吃了早飯,帶了午飯,乘車於六七點鍾就到了東長安街的指定集合地點。

  10點鍾遊行正式開始了。遊行時的紀律要求是很嚴明的。遊行指揮部規定學生除了道具(紙花等)外,任何東西都不許帶進遊行隊伍。這在當時是三令五申的。

  但是,當學生隊伍進入廣場時,一件出人意外的事情發生了。隻見整個學生隊伍騷動起來,此時,北大學生遊行隊伍的負責人特別擔心出什麽事,心裏很焦急。

  不久,後麵傳來消息說,學生們打出了“小平,您好”的橫標,學校有關領導人的那高高懸著的心才算放下來。

  原來是這麽回事:國慶節的頭一天晚上,生物係81級的幾位同學聚集在宿舍裏,興奮地談論著即將開始的遊行,可謂萬事俱備,隻欠東風。

  團支部書記毛小宏說:

  “我們有一個共同的願望,要向黨表達當代大學生對知識分子政策的讚美,向製定這些政策的黨中央領導同誌表示我們的敬意,國慶遊行是一個寶貴的機會。”

  也說不清到底是誰先想起這個主意的。同學們找來了一塊白床單布,因為一時找不到大筆,常生同學用布頭寫下了“小平,您好”四個大字。這天他們為這條橫標忙到12點多。

  第二天,他們怕橫標被領導發現不許帶,又將它夾藏在花中,帶進了遊行隊伍。當他們走到金水橋頭,把橫標高高舉起的時候,同學們興高采烈地歡呼起來:

  “小平同誌在城樓上向我們微笑招手呢!”

  當天新華社就此事作了報導。

  兩天後《人民日報》也作了報導。

  北大校園裏的學生,從電視屏幕上看到了這激動人心的畫麵,一個個奔走相告。

  一時間,“小平,您好”橫標成為未名湖畔的中心話題。

  當然,對這件事當時人們也有不同的看法。一種看法認為,當時打出個“小平,您好”故然是件好事,要是打出個別的什麽東西怎麽辦?事先,遊行指揮部一再強調不準帶任何私人物品參加遊行,特別不準帶文字的東西。但是,不管怎樣,這是件好事,它的效果和影響是好的。它反映了青年知識分子的一種心情,一種願望。攝影師把這個動人的場麵攝入了他們的鏡頭,這個閃光的瞬間,將永遠留在北大學生、中國學生的曆史上。

  1984年的國慶遊行,給北京大學校園帶來了一股新風。通過遊行訓練,學生們在組織紀律、思想作風、品德情操諸方麵都有了較大的提高。對學生們來說,這是一次精神文明的教育,一次國家改革開放形勢的教育,一次樹立理想和民族自尊心的教育。

  北大學生高高舉起的,不僅僅是“小平,您好”一條橫標,而是一顆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報國之心。有了這樣的學生,我們的祖國就能夠實現跨世紀的夢想,四個現代化就一定會實現。

  人們為北大的學生感到自豪,也為整個中國的青年一代感到自豪!

  薩馬蘭奇向體育大隊頻頻招手參加過國慶35年國慶大典的人,不會忘記群眾遊行隊伍中有一支引人注目的體育大隊。

  關於國慶大典中的體育大隊,早在50年代就已組織過。不過每一次還是有每一次的特點。

  1984年元月4日,北京市體委黨委開會。會上傳達了中央關於隆重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5周年的決定,要在天安門舉行盛大的慶祝大會並組織50萬人遊行和閱兵。

  黨委決定由魏明同誌擔任體育大隊的總指揮,讓另派兩位有經驗的同誌參加體育大隊指揮部工作,並著手組建辦公室,抽調編訓人員和工作人員。

  大家接受了任務後,都非常興奮,感到要隆重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5周年這個決定非常好。十年動亂已經結束,改革開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體育戰線也不例外。中國女排在1982年獲得世界杯賽冠軍;當年舉行的第23屆奧運會,中國運動員不僅實現了“零”的突破,而且取得了15塊金牌;女排獲得奧運會冠軍實現了二連冠。通過隆重的慶祝活動更可以鼓舞大家的幹勁,振奮民族精神。

  接受任務後,參加這項工作的徐培文同誌首先想起1966年4月時的情景。

  當時他和陸奐奐同誌接受組織體育大隊的工作,方案設計好,圖也畫好了,動作也編好了,根據當時的情況又征求了工人、農民和專家的意見。但此後不久,“紅衛兵”起來了,他們要來審查方案,什麽方案也通不過。他們甚至提出遊行要從西向東走,要查工作人員每個人的出身,幸虧籌備的有關人員剛搞完《革命讚歌》的團體操(在當時《革命讚歌》團體操與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相提並論),才被通過。否則不僅方案通不過,恐怕人和方案一起要被批鬥了。當時籌備的有關人員雖然沒有挨批鬥,但1966年的國慶遊行不可能搞了。

  後來,徐培文同誌又想到1965年的國慶節。那次國慶節雖然離1984年已是19年了,回想起過去的體育大隊,好像過電影似地在他腦子裏一幕幕地重現。

  他想起威武雄壯的隊伍,各種體育運動的方陣,步伐整齊,等速前進,各種運動造型的摩托車飛馳而過。耳朵裏好像聽見當年那洪亮高亢的嗓音發出的“體育大隊注意……”的指揮聲,接著是《運動員進行曲》“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

  那洪亮的有節奏的口號聲和“哢哢哢”的啞鈴操聲,“唰唰唰”的旗操聲,回想起來多帶勁呀!

  但是,進入80年代,國慶35周年的時候組織一支什麽樣的體育大隊較為合適呢?徐培文同誌提出,我們應該吸取和保持過去體育大隊的優良傳統和好的經驗,並有所發展和提高,使體育大隊具有80年代的特點。

  他把這個想法和別人交換了意見,得到了讚同。接著,他們邀請了陸奐奐、李國英等七位過去一起搞過遊行和團體操的編導以及搞過體操的年輕老師們,一起商量。

  大家翻閱了一些過去的資料,學習了現在的有關文件精神,還討論了目前的大好形勢,並根據這些內容設計了這次體育大隊的方案。

  這次體育大隊主要由彩車和群眾體操隊伍組成。彩車有象征我國體育事業取得巨大成就的獎杯彩車,“23屆奧運會代表團”彩車,以及體現各個運動項目的彩車造型,如:乒乓球、田徑、排球、羽毛球、體操等。另外還有反映群眾體育活動蓬勃開展的“群體活動”“民族體育”“登山”“羅漢造型”等彩車。在彩車上還有疊羅漢、做體操、釣魚以及武術等表演。彩車一律將各種圖案、造型裝飾在大卡車上,比過去的彩車加大了,加高了,造型更加明顯、醒目。

  在設計方案中,特別是這次的隊伍打破了過去標簽式的政治口號和形式上過於抽象的老框框,更加注意了藝術效果:

  田徑彩車上用了一束金屬竿形成一個銀光閃爍旋轉上升的造型,顯示了勇攀高峰的意境;

  舉重彩車上布滿如杠鈴似的圓型圖案,最上方有一個舉重運動員的造型,給人以力量的感覺;

  羽毛球彩車上則橫放著一個比車身還長的放大了的羽毛球造型……

  群眾體操隊伍則由啞鈴隊、紗巾操隊、武術隊、海浪與帆船、火棒和旗操,以及簇擁奧運代表團的彩球隊伍等組成。

  這些隊伍個人動作簡單,幅度大,隊伍場麵壯觀,有氣勢。如男青年做的啞鈴操中用的啞鈴是由硬木旋成的,做操時可以擊出清脆的響聲;旗操不僅有著較大的動感,而且和啞鈴操一樣通過響聲表現出一種力量;紗巾操和火棒操充分表現女青年的優美線條和舞姿;特別是用團體操的手法舞動著由40米長、2米寬20條藍綢組成的海浪帆船方隊的表演,更加氣勢磅礴。武術隊伍中每人右手舞動著大刀,左手拿著畫著虎頭的大盾牌,做著對打的動作行進,色彩鮮豔、動作豪放,還不時發出刀與盾牌擊打的聲音,是一支具有民族風格的體育隊伍。

  整個方案於3月底創編完畢,4月初經國慶遊行總指揮部審查通過。

  4月裏籌備人除進一步完善設計方案、編排每個隊伍的動作、製定訓練計劃外,主要是組織參加體育大隊的單位和人員。

  在進行這項工作時,非常順利,不論是國家優秀運動員、世界冠軍的得主,還是學生或戰士,都認為這是一種榮譽,堅決接受任務。

  籌備人員在不到半個月的時間裏,就組織落實了首都的大專院校、中等專業學校、中學、部隊等41個單位的8000人和114名國家優秀運動員參加的隊伍。

  在許多單位,群眾踴躍報名,爭取參加。

  電力學校學生來自全國各地,他們有的是工作過幾年的幹部或工人,有的成了家有了孩子,但他們感到一生難得趕上這樣一次有意義的活動,放暑假時間短,又怕不能按時趕回來,幹脆就不回家了。

  該校的一位學生說:“我是一個熱血青年,為了祖國母親的榮譽,為練隊流汗掉肉是值得的。”

  北京39中學的學生呂光說:

  “我練隊不是為了新鮮好玩,而是代表祖國和人民向全世界展現我們東方巨人的偉大形象。”

  11中和156中學還編了《體育大隊之歌》,出簡報、快報,傳遞信息,表揚好人好事。還有的學校組織了“前進中的祖國”“有了我方隊更光榮”“民族振奮與共青團的作用”等專題討論會。

  石景山區永樂中學的一位女體育老師懷了孕,還堅持到崗訓練,堅決不肯離開體育大隊,籌備人員發現後隻好安排她擔任另外的任務,讓她在每次合練和遊行時守在路口,記錄體育大隊各方陣和彩車行進的時間和搜集建議。她幹得十分認真。

  看到老師們和同學們參加體育大隊的積極性,以及那麽多的生動事例,北京市體委的同誌深受感動。但同時也覺得越是這樣,越要愛護大家的積極性,不能給基層單位和群眾添麻煩,更不能搞無效勞動。所以指揮部的每項工作,事先都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周密安排,絕不隨便改變計劃或方案,增加群眾負擔。

  指揮部把體育大隊中每個方陣每個位置上的動作要求從基本功、隊列,到步伐和整個隊伍的行進速度、間隔距離等都編排得非常細致準確,對基層單位如何指導訓練,動作要領和教學進度也有明確的規定。

  4月中旬,體育大隊的骨幹先開始學習。5月份各表演單位展開了訓練。為了不影響學習,規定各校每周利用課外時間訓練2-3次,每次不超過1.5個小時。

  7月中旬到8月中旬,大部分學校放了假。8月下旬進入第二階段,即合練、預演階段。8月29日,在東高地一個部隊的操場分兩部分進行了合練檢查。

  9月9日在通縣張家灣機場與文藝大隊共同進行了串排。

  9月15日和9月22日午夜在天安門前進行了預演。

  每次合練預演指揮部的同誌也和學校裏老師備課一樣有教案和計劃,總是搞得井井有條。

  最後計算下來,這次體育大隊的訓練時間總共不超過60小時,收到了預期的效果。航空學院一部分學生參加了體育大隊,另一部分學生參加了學校的群眾遊行隊伍。該校的體育老師總結時對指揮人員說:“體育大隊表演難度大、要求高,但比群眾隊伍訓練用的時間還少,看來還是你們有經驗。”

  8月下旬,體育大隊分指揮部由徐培文同誌擔任串排、合練和預演的現場指揮。為了指揮這個近萬人的隊伍,他下了很大的工夫。好幾個晚上他也睡不著覺,就起來備課。

  他聯想起50年代和60年代指揮和組織體育大隊的情景,回想那時的經驗和做法,采取了一些措施,終於在合練、預演和遊行中完成了任務。

  10月1日那天,體育大隊按總指揮部的統一計劃,按時在指定地點集合,彩車和體操、步伐隊伍分別在兩地集結,按嚴格的路線和時間到南河沿匯合成一個體育大隊。

  在整個國慶遊行過程中,沒有停頓、沒有等待,一氣嗬成。整個體育大隊匯入百萬遊行大軍中必須十分嚴密,真是分秒不差。

  根據前邊隊伍行進情況和音樂的節拍,準確地對體育大隊進行指揮。當發出“體育大隊注意”“各就各位”“標語對準”“道具展開”“注意口令”時,全體受閱者立即振奮起來,直到下達“齊步走”的口令後,便隨著音樂按順序出發了。

  一支龐大的隊伍,由國旗和“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橫標打頭,國家優秀運動員、20幾部彩車以及在23屆奧運會上奪得金牌的許海峰、李寧、欒菊傑等114名國手和8000人組成的15個方隊、690米長的體育大隊,邁著有力的步伐,以每分鍾80米的行進速度通過了天安門。

  按照總指揮部的計劃,體育大隊應用7分30秒的時間通過天安門,結果遊行隊伍嚴格按規定做到了。

  整個35周年的國慶大典是非常成功的,其中體育大隊尤為出色。

  體育大隊的精彩表演受到了中央和中外人士的好評,大家反映:國慶活動搞得好,振奮了民族精神,顯示了成就,增強了實現四化的信心。

  當時在天安門城樓上的中央領導同誌對體育大隊產生了很大的興趣,讚揚組織得好,既整齊又漂亮。

  在城樓上觀禮的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看到浩浩蕩蕩的體育大隊,異常興奮,他一會兒鼓掌,一會兒招手,感慨地說:“我一生從來沒有看到過這樣莊嚴、這樣有組織的場麵。”

  不少群眾和專家反映,體育隊伍和彩車編排設計有新意有突破,反映了體育的特點。

  一些外國人士反映:“中國人在奧運會上的精神又一次體現在國慶遊行的隊伍裏。”

  一位日本人士認為:

  “中國舉辦奧運會是完全可能的。”

  組織這次活動的指揮部圓滿地完成了35周年國慶遊行體育大隊的組織訓練任務。在總結會上,全體工作人員和各基層單位的老師們互相握手、擁抱,互相致謝,互相祝賀。徐培文同誌還得到國慶總指揮部發給的一份嘉獎證書。他的心情很激動,感到這是黨和人民給自己的最高獎賞,最大的榮譽,和完成全國運動會任務獲得體育榮譽獎章一樣是一種最大的滿足。

  天安門之夜:火樹銀花不夜天

  國慶35周年的夜晚,天安門是歡樂的海洋,是一個五顏六色的世界。

  無數耀眼的彩燈和五色光柱,把國慶節之夜的天安門廣場和東西長安大街變成了奇妙的水晶世界。首都各界群眾150萬人在這裏和其他聯歡點,舉行了盛大的聯歡晚會。

  鄧小平、胡耀邦、李先念、彭真、鄧穎超、烏蘭夫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登上天安門城樓和首都群眾一起參加聯歡晚會。

  民主柬埔寨主席西哈努克親王和夫人、聯合政府總理宋雙、負責外交事務的副主席喬森潘,越南的黃文歡同誌,讚比亞總統卡翁達和夫人,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和夫人等貴賓,也來到天安門城樓參加了晚會。

  應邀來華的3000名日本青年和在京的外國專家、留學生等,同首都工人、學生一起在廣場上載歌載舞,盡情聯歡。

  晚上7時50分,一連串的紅綠信號彈劃破夜空,絢麗多姿的禮花淩空競放。

  那高低不同的“禮花、信號彈”和連珠花,在漫漫無邊的夜空中組成一幅姹紫嫣紅的整體畫麵。

  千姿百態的禮花和激光,使廣場上的人群歡騰,也吸引著全城人的目光,節日之夜的首都帶來滿城色彩,滿城歡歌。

  在三次施放禮花之間,首都一些專業和業餘文藝團體在晚會上表演了音樂、舞蹈、戲劇、相聲、雜技、武術、耍龍、耍獅子、跑驢、旱船、高蹺等精彩節目。

  在觀禮台上,隻見兩名軍人肩並著肩,親切地交談著。那位身材魁梧、年近六旬的老軍人是著名的華東一級人民英雄、江蘇省軍區副司令員劉奎基。

  1959年10月1日,正在軍事學院學習的劉奎基,參加了首都閱兵隊伍的方隊,護衛著“八一”軍旗通過天安門廣場。

  他身旁那位戴著寬邊墨鏡,胸前掛滿英模獎章的人,是中央軍委最近授予“戰鬥英雄”榮譽稱號的雲南邊防某團九連代理排長史光柱。

  小史喜滋滋地從口袋裏掏出口琴,情不自禁地奏起了《黨啊,親愛的媽媽》。

  劉奎基抑製不住內心的喜悅,伴隨雄壯抒情的曲調,輕聲地哼了起來。這時,一群群觀禮代表圍攏來,爆發出一陣熱烈的掌聲。

  劉奎基這位老英雄被充滿樂觀的小史感動得流下了熱淚,他緊緊握著小史的手說:“你真堅強!你真可愛!”

  他即興吟了一首詩贈與小史:

  “你是戰場上的英雄,你是生活的強者,驚人的毅力哪裏來?因為你對祖國充滿了愛!”小史聽了也很激動,忙從胸前解下了一枚心愛的“兩山”作戰勝利紀念章,別在劉奎基的胸前。

  廣場的夜空中不時傳來連珠炮似的聲響,五光十色的禮花把這兩代英雄的麵龐映得緋紅。

  那躍動的激光,璀璨的燈飾、繽紛的禮花,玉帶河畔在莽莽夜色中透明了。

  金水橋頭、觀禮台上、百花叢前,8000多名外國朋友、港澳同胞、台灣同胞和海外僑胞,同首都群眾一起共度一個共和國的良宵。

  他們來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帶來了五大洲人民的深情。

  玉帶河畔,到處是歡快的舞圈,到處是友誼的海洋。

  和縱情歌舞的人群隔河相望,各國駐華使節和武官麵對良辰美景讚歎不止。坦桑尼亞和土耳其的武官喜形於色,熱烈交談著,土耳其的駐華武官說:“太美了,美極了,一切都組織得難以想象的好!”觀看著中日青年攜手共舞和海政文工團的精彩表演,他們從眼前的聯歡說到了上午的閱兵。

  坦桑尼亞駐華武官豎起拇指,連聲稱讚:“走得整齊,規模大,中國人民解放軍了不起!”到任才一個多月的南斯拉夫駐華公使,晚上剛過6點就催著翻譯上路。他說:“從到北京的第一天,我就盼著這個日子到來。”

  他偕同夫人,帶著16歲的女兒薩妮婭,在晚會開始前一個小時就趕到了玉帶河畔。第一陣禮花過後,他們一家三口急切地走進了高校的聯歡區,喜氣洋洋地和清華大學的師生們興致勃勃地談論著。

  又是一陣禮花迸飛。歡樂的人群上空,彩龍飛舞,銀星閃耀……

  不同膚色的人們翹首仰望,齊聲歡呼。焰火與笑臉同映水中,禮花和心花一起怒放。在各個聯歡區裏,到處都有閃爍的紅五星。聯歡的人海中,有解放軍指戰員6000人,與首都各條戰線的青年男女同慶佳節。

  聯歡的6000名指戰員中,有許多是在培養“兩用人才”、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活動中湧現出來的積極分子。

  今晚,他們歡快地跳著,舞姿輕盈,歡樂之情溢於言表。

  廣場上的6000名戰友,哪一位心底裏沒有一串動人的音符?哪一位沒有埋藏在心底的話想傾訴?人們通過那歡快的舞步和一張張神采飛揚的笑臉,也可以看到他們的心。

  當人們欣賞著多姿多彩的禮花的時候,當淩空競放的禮花把喜悅的天空照耀得如同仙境的時候,當全國人民為國慶35周年歡慶舉杯時,人民不會忘記“花仙子”――武警北京市總隊禮花部隊的幹部戰士。

  禮花部隊為了保證國慶的需要,進行了各種嚴格規範的訓練。指揮員們深知:1984年的國慶節,首都的放花規模將是中國曆史上空前的。國慶節那一天,將以天安門廣場為中心,東至工人體育館、通縣城,西到門頭溝,城南豐台,城北中關村、石景山,7個點上將施放150多個品種的禮花彈15萬發。

  人們不會忘記,國慶35周年那個歡騰的夜晚,禮花燦爛奪目,將祖國的天空映射的姹紫嫣紅,既有“龍鳳呈祥”“百鳥朝鳳”“孔雀開屏”“五穀豐登”等傳統的花樣禮炮,又有“喜迎佳節”“金蛇狂舞”“三變燈”等新花樣的禮炮,尤其是帶降落傘的“紅連星”“閃連星”,可在500米的高空發出五光十色長達45秒之久。從未見過的民間煙火“盒子花”,也“大顯身手”,使人領略了“天花無數月中開,五色祥雲繞絳台”的詩情畫意。

  訓練場上,官兵們緊張地進行著各種規範動作的訓練。他們心裏裝著雄偉莊嚴的天安門廣場,他們知道那舉國歡慶的夜晚,自己的任務完成的勝利與否是多麽重要。

  禮花炮、電動發射器和連珠花盤成三個一字形擺開。最引人注目的是高1.5米的禮花炮,那口徑180毫米的銀灰色炮筒,在三根炮腳架的支護下直指蒼穹。頭戴耳機的分隊長徐洪彪精神抖擻的在現場指揮,他是這裏的“中樞神經”,隻要他撳下控製器的點火按鈕,綠燈閃後,10門禮花炮立即發出“嘭”的聲響,震撼天地,將禮花彈送上四五百米的高空。

  禮花彈,一個就有三四斤重,是一個圓球形的東西,下麵還有一個像“手把”似的直筒。就是它,能在天宇播種百花,似“天女散花”的七仙女。

  還有一種禮花彈用的是電動發射器。在許多課桌般高低的鐵台上,豎排著32根比大拇指略粗的發射鋼管,電鈕一按,32發禮花彈同時呼嘯著向150米的天空衝刺。這種禮花彈和部隊裝備的信號彈大小、形狀和發射高度都差不多,戰士們在平時就稱其“信號彈”。

  草綠色的連珠花盤酷似一個碩大無比的“蜂窩”。如果把位於“蜂窩”中心的擦火板擦著,一個個“蜂房”會由裏向外,逐個逐圈地朝60米的低空噴出光彩奪目的串串彩珠或束束霞光,天安門廣場就沉浸在這“彩光與鮮花”的絢麗之中。

  10月1日晚,禮花部隊在天安門前200米半徑的半圓內,分裏、中、外三層設置12個連珠花盤位、20台電動發射器、162門禮花炮。一聲令下,按精心編排的品種組合同時燃發,構成國慶35周年那布圖嚴、麵積大、立體感強的壯麗的禮花圖畫。

  假如從高空俯瞰,北京城就成了怒放在燕山南麓的一朵絢麗多姿的奇葩。

  建國35周年那美麗無比的夜景和歡樂喜慶的盛況,至今還深深留在人們記憶之中……

  (摘自《天安門見證錄》)

  弘揚國威的國旗方隊

  1984年10月1日,在雄偉的天安門前,一隊身著雪白服裝的青年隊伍,英姿颯爽,和著“歌唱祖國”樂曲的節拍,踏著整齊豪邁的步伐,頭頂著鮮豔壯麗的五星紅旗,闊步行進在長安大道上。

  這由976人組成的國旗方隊,別具一格,極富魅力。這一精彩的畫麵,被電視台許多節目選用,這一壯麗的場麵,曆經30多年的不斷探索,最終形成。這一令人激動、興奮的畫麵,凝聚許多人的心血和汗水,在這裏有不少饒有興趣的插曲,也有許多催人淚下的感人故事。

  50年代初,群眾遊行是以少先隊為先導,其次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