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五節 鍥而不舍地堅持寫作

  魯迅於1906年春天重返東京。回到東京的魯迅隻是把學籍放在了東京德語協會的德語學校。這時,魯迅的身份依然是官費留學生,但他不再進正式學校了,隻想學外語,用來敲開外國進步文學的大門。

  回東京後,魯迅將棄醫從文之事告訴好友許壽裳。魯迅以為,也就許壽裳能夠理解他的決定,其餘人大概隻會暗笑他丟掉能謀生的專業、選擇了不能賺錢的文學。魯迅不管這一切,他就是要走自己的路。

  家人給魯迅訂婚時,魯迅正在日本。得知後,魯迅便寫信表示反對,提出要朱家姑娘另嫁他人。家裏人拘於舊俗,認為悔婚對兩家名聲都不好,姑娘更沒人要了,便托族人周冠五寫信去規勸。

  魯迅心情很是複雜矛盾。出於對母親的尊重和愛,認為她給找的女人大概不會錯的,就勉強答應下來。但在回信的時候,提出兩個要求,要娶朱姑娘也行,一要她放腳,二要她進學堂讀書。朱安是個舊式婦女,思想保守,認為腳已經定型,放不大了;女人進學堂,也不合習俗,所以都沒有實行。

  魯迅不願違抗母命,不想讓母親難過,他想:“母親願意有個人陪伴,就隨她去吧!”魯迅終於懷著這樣的心情,同意和朱安結婚。魯迅的婚姻不是為了對朱安的愛,而是對母親的愛和順從。

  魯迅在了卻母親心願之後,立即帶上弟弟周作人回到了東京。

  在日本留學期間,魯迅深受革命家章太炎的影響,站在革命派立場,開始了對維新運動的批判。當時的東京,以孫中山、章炳麟為代表的革命派,與康有為、梁啟超等保皇派,進行尖銳的鬥爭。

  魯迅師從章太炎,與陶成章等革命派往來密切,並成為反清革命組織光複會的成員。

  章太炎是國學大師。他在出獄以後,東渡日本,一麵為《民報》撰文,一麵為青年講學,其講學之地,是在大成中學的一間教室裏。

  1908年7月21日,魯迅等人來到章太炎先生的寓所,開始向這位學識與膽識都超群的老師學習。在狹小的寓室裏,師生席地而坐,中間是一張小矮桌。8時整,章先生準時開講。講的是音韻學,先講36個字母和22部古音大略,從容不迫,侃侃而談,言辭深奧,但是沒有一句空話。

  在這之後的幾個月,每逢星期日,魯迅和其他幾位同學都要到民報社聽講。章太炎先生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裏,給他們講了《說文解字》、《爾雅義疏》,還講了一些文學知識。

  據說章太炎先生愛發脾氣,可是對於青年學生,卻和藹可親,隨便談笑,就像家人朋友一樣。

  魯迅凝神諦聽,很少發言。

  有一次,章太炎問:“文學的定義是什麽?”

  魯迅回答說:“文學和學說不同,學說所以啟人思,文學所以增人感。”

  先生聽後說:“這樣區分雖略勝於前人,但仍有不當。比如郭璞的《江賦》雖然是文學作品,卻沒什麽原因能讓人哀樂呢?”

  魯迅沉默不語了,回去後,他對自己的朋友說:“先生解釋的文學概念,範圍過於寬泛了。實際上,文字與文學是應當有區別的。《江賦》這一類的作品,很難有什麽文學價值。”

  章太炎先生那時生活貧困,一天僅吃兩餐素食,但是精神健旺,雙目炯炯。他廣博的見識,高超的思想,都深刻地影響了魯迅。

  當時,魯迅與朋友們討論最多的是關於中國國民性的問題:怎樣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國國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麽?它的病根何在?通過這種思考,魯迅把個人的人生體驗同整個中華民族的命運聯係起來。探索國民性問題成為魯迅一生的思索,奠定了他的基本思想基礎。

  魯迅在棄醫從文後,渴望用文藝為武器追隨革命派為祖國的新生而戰鬥。他確信文學藝術可以改變人們的精神,進而使祖國贏得新生。因此,魯迅決定和幾個誌同道合的人商量辦一個文藝性的雜誌,以此來作為園地,發出自己的聲音,表達自己的理想,為祖國盡一點力量。

  魯迅對歐洲文藝複興時期那種活力強勁的文學充滿了好感,所以用但丁的一本詩集的名字《新生》作為這個刊物的名稱,取“新的生命”的意思。

  當時在東京的中國留學生中,有不少學習法政、理化以及工業的,但學習文學和美術的卻非常少。就在這冷淡的氣氛中,好不容易找到了幾個人,於是開始著手準備了。

  魯迅為這個刊物做了不少工作,約了一些稿子,連封麵、插圖都選好了,稿紙也印出來了,《新生》就要誕生了,魯迅激動萬分。

  出版的日期快到了,但是走掉了一個作者,接著能給這個雜誌拿錢的人也走了。

  魯迅返鄉結婚之前,答應支持這個刊物的有許壽裳、陳師曾、袁文藪、蘇曼殊等人。可是這次到東京後,雖然多了一個周作人,但袁文藪卻到英國留學去了。袁文藪對於這個雜誌的命運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原來要由他墊付創辦刊物的款項。袁文藪這一走,就隻剩下一文不名的3個人了。

  雖然刊物沒辦成,但魯迅仍不放棄,繼續如饑似渴地閱讀各種書籍,孜孜不倦地進行翻譯和練筆。

  為了喚醒民眾,激勵鬥誌,他更加認真地學習和翻譯外國文學作品,特別是那些被壓迫民族的進步文學作品。他當時最喜歡的作家是俄國的果戈理、日本的夏日漱石、匈牙利的裴多菲等。

  因為當時日本很少翻譯這類作品,魯迅便經常去舊書攤,買來德國文學舊雜誌,看出版消息,以便及時搜求。有時,他開出書目托相識的人,向日本書店訂購某種書——常常要等待兩三個月後,才能由德國遠道寄來。

  當他覺得自己的文章可以拿得出手的時候,他開始投稿了。最初魯迅把稿子投到上海商務印書館,稿子寄出去之後,他便焦急地等待著,期望有一天登載他的文章的刊物寄到自己的手中。

  過了很久,上海給他寄來了郵件,但不是登著他的文章的刊物,而是他寄出的稿子原封不動地被退了回來。魯迅沒有灰心喪氣,他一如既往地追求下去。

  魯迅把新寫的稿子又寄給上海商務印書館。可是不久又照樣被退回來了,而且附了字條,說是這樣的稿子,不要再寄來了,這很使魯迅感到失望。

  不過魯迅還是繼續寫文章,然後寄出去,他以這種堅韌的性格,開始了文學道路的第一段路程。正是這種堅忍不拔、鍥而不舍的精神,使他排除了前進道路上的千難萬險,勝利地走到了目的地。

  為了革命的文學事業,魯迅不辭辛勞地工作著,他不停地尋書、買書、學習、翻譯……常常廢寢忘食,通宵達旦。

  他讀書的趣味很濃,每次從書店歸來,錢袋總是空空的,他和許壽裳相對苦笑,說了一聲:“又窮落了。”

  但是魯迅的生活過得相當簡樸,他隻有單的、夾的、棉的三套衣服。在東京的幾年,他幾乎沒有添置什麽東西。為了貼補生活的不足,他又為湖北留學生翻譯的《支那經濟》全書做校對工作。可是隻要有點錢,又被他用到了買書上。

  魯迅堅持寫作,他從1907年底至1908年,先後在《河南》雜誌發表了幾篇重要論文。

  其中《人的曆史》介紹達爾文的生物進化學說和西方科學思潮的演變。1908年發表了《文化偏執論》、《科學史教篇》、《摩羅詩力說》,分析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發展的曆史特點及其存在的偏頗。

  《摩羅詩力說》就是鼓吹敢於勇猛反抗強暴的拜倫式的精神戰士,這是魯迅棄醫從文後所寫的第一篇文學論文,標誌著魯迅更堅實地踏上了文學的道路,並且是以一個勇猛的反抗者身份踏上這條道路的。

  在日本留學的7年,魯迅廣泛涉獵外國的自然科學、社會學說、文學藝術和哲學,開始形成早期的社會思想和文藝思想,成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民主主義者,並且確定了用文學作為自己為祖國的獨立自由、為人民的思想解放而抗爭的武器。

  
更多

編輯推薦

1實習菜譜(農家小吃)
2鑒略妥注
3魯迅作品選
4元史演義
5道德經
6偽自由書
7北戶錄
8茶經
9長短經
10長生殿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傳習錄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閑 【已完結】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辭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

  • 鄧析子

    作者:【周】鄧析  

    生活休閑 【已完結】

    《鄧析子》分為無厚篇與轉辭篇兩篇,無厚篇所強調的是君主與臣民的共生關係,勸勉君王治國時應該以平等的心對待臣民,歸結到最後就是無厚,是民本的反映。

  • 東周列國誌

    作者:【明】馮夢龍  

    生活休閑 【已完結】

    《東周列國誌》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著作的一部曆史演義小說。原版名稱是《列國誌傳》,小說由古白話寫成,主要描寫了從西周宣王時期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五百多年的曆史。作品中所敘述的五百多年之間,英雄輩出,...

  • 獨異誌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閑 【已完結】

    《獨異誌》者,記世事之獨異也。自開辟以來迄於今世之經籍,耳目可見聞,神仙鬼怪,並所摭錄。然有紀